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五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五卷 上一次給諸位介紹了前六識是依根立名的,建立這個名稱,具足五個意思就是依根、發根、屬根、助根、如根,這一段跟諸位介紹過了,就是前六識它的來源,今天我們們接著再看第二末那識,末那是第七識,末那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就叫作意,因為與第六意識名字相重復,所以要是把它翻出來,變成第六意識是意識,第七識也是意識,為了簡別,就是區分明白起見,所以第七識就用梵音,用末那,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識。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法,第六識是第七識的作用,第六識稱為意識它是依根建立的,因為它的根叫作意,所以我們叫它作意識,譬如前面五識,依眼根建立的我們叫眼識,依耳根建立的叫耳識,它是依意根建立的所以叫意識,但是前面那個五識,它的根是屬於色法,它不是心法,末那它是屬於心法,它不是色法,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搞清楚,此地有個簡單的批注,說意是業用,識是體,這是解釋意與識,前面這個意,就是第六意識,後面這個識就是末那識,所以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的體,第六意識是末那識的用,末那識的業用,所依的根,我們叫它做意根,末那本身也是能依之識,所以合來起講,識就是意,所以末那它確確實實是意識,我們方便講呢,是意識之體,第六意識之用,雖然是體,它本身也有作用,第六意識是依它而起作用的,底下有個簡單的注,這個簡單注,我們在講第二表的時候,會給諸位說明白,心,我們常講的心是指第八,它有集起的意思,識是指前六,因為它了別的意思殊勝,七但名意,就是未那識,我們叫它做意識,有恆轉等無間義,就是它這一方面特別殊勝,這個意思我們也放在下面再說,它無集起了別故,這個無,不能說完全無,只是與第八、與前六識比較起來,它這個力量薄弱;你像了別,前六識了別的意思,很殊勝,集起呢,這個是第八最殊勝。 再看第三,說明阿賴耶,阿賴耶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藏識,這個藏是說的業用,藏就是像倉庫一樣,收藏東西,藏是藏的意思,識是體,在唯識裡面講,它有三個意思,就是能藏、所藏、執藏,有這三個意思,能藏呢?是諸法與識為緣,這個括號裡頭,諸位要好好記住,這是唯識論裡面所說的,下面是我們的解釋,諸法與識為緣這是能藏的意思,識與諸法為緣這是所藏的意思,我們看底下的小注,第一個講能藏,指識體能藏諸種子,持稱義邊說,我們舉一個比例來說,阿賴耶好象是個倉庫,這個房子稱之為倉庫,一定它是收藏一些物品,我們才叫做倉庫;如果這個裡面沒有收藏東西,這個房子就不會叫做倉庫了,所以就它收藏物品來說,它叫做倉庫;這是指識體,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這一切法是指什麼呢?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所謂是身心宇宙、世出世間一切法,這個種子都是阿賴耶所藏的,都藏在這個裡面,阿賴耶廣大無邊,真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阿賴耶的庫藏,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阿賴耶種子所現的相分,所以我們自己的根身,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六根所接觸外面這廣大的境界,無有窮盡的宇宙,全都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是我們自己本人,所以我們自己身體,以及整個的環境,不但包括六凡、四聖的法界也包括在其中,全是自己阿賴耶所變現之物,這個是世間人不相信的,前面講過了,不相信宇宙是唯識所變,不相信一切法是唯識所變,佛菩薩相信這一切法是阿賴耶所變,是唯識所變的,我們可以說佛菩薩與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是這一個認識不一樣,這個認識在現代哲學裡面叫做人生觀、宇宙觀。換句話說,佛菩薩的人生觀、宇宙觀與我們凡夫決定不相同。 說到這個地方,為什麼說佛法不是宗教?這個意思諸位也一定明了了,為什麼說佛法也不是哲學,這個意思也顯示出來了,為什麼呢?哲學與宗教,都是有能有所,你看在這個意思裡頭已經沒有能所了,雖然講能所,可是能所都是自己,不是說自己之外,自己有能,自己之外有所,沒有這個概念,所以佛法裡面所研究的,是自己研究自己,所分別的是自己分別自己,因此分別即是無分別,研究也等於沒有研究,因為完全是在自體份上來說的,這個概念我們首先要建立,當然,說建立,說的很容易,事實上不簡單,為什麼不簡單呢?這裡面的道理,沒有透徹了解,沒有對它虔誠的肯定的,算是不容易,所以佛法講信,講到正信,就是虔誠肯定的去接受它、去理解它,這個就是所謂是解悟,從理解當中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覺悟之後,要緊的就是怎麼樣去把它證悟,去證實,證實了,才是真正變成自己的,自己是入了這個境界,在佛法裡面所謂是修行證果,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正我們這個宇宙人生錯誤的觀念,這個是比什麼都要要的,因為觀念如果正確了,諸位要知道行為就正確了。 那麼行為正確,什麼標准的行為才是正確呢?跟諸位說到最高境界沒有標准,如果有標准的才算是正確,這個行為就不是正;你們想想看,訂個標准在那個地方,這個標准是正,那個極准它不正,你這個邪正還是對立,你心裡還有二法,二法就是迷,不是覺,這個意思很清楚,所以到了最高的境界,你看看《華嚴經》五十三參,一真法界這有沒有標准?已經沒有標准了,但是在這個以下,是有標准的,標准的建立是給那些沒悟的人,它須要標准,它要是沒有標准,天下就大亂了,已經悟了的人就不要標准了,為什麼呢?他入一真法界,入絕對的境界;沒悟的人他住在相對的境界裡,相對的境界就要有標准,沒有這個標准,就不能維持世間的秩序。 譬如說世間人講善法,大家心裡歡喜;講惡法,心裡生煩惱,那麼這個就要訂標准了,才能維系一個正常的秩序。假如在善法裡頭不生歡喜心,惡法裡頭也不生煩惱,這善與惡就變成一,對於你是一個感受,沒有兩種感受,既然沒有兩種感受,那標准就不需要了,有了標准豈不是累贅,是不是麻煩?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法,但是到沒有標准,不須要標准這個境界是很高,你打開《華嚴經》看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的初住,別教裡面講就是初地菩薩,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金剛經》》裡面說的標准,是破了四相的菩薩,你看經上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破我相是破我執,眾生、壽者是法執,由此可知我法二執都破了證得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沒有標准了。這個時候的修行,佛經裡頭有一個術語叫無功用道,可見得沒有到這個標准,是有功用的在修行;到了這個標准之後,是無功用的修道,所謂是自然任運。這樣的修行,跟我們有為法裡頭的修行,大大的不相同。 也許諸位要問從圓初住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二個位次,諸位要曉得,這四十二個位次,是佛的方便說,對我們沒悟的人說,已悟的人,沒有階級,要是果然從圓初住到如來地,還建立四十二個階級,諸位想想,那怎麼能叫一心呢?一心裡頭還分四十二等,這不算一心,所以要曉得這是權說不是實說,是對我們凡夫說,可是到了一心,一心程度的確有淺深不一樣,所以佛給我們說這個四十二個階級,也不算是假的,但是在他們心裡頭決定沒有這個念頭,譬如說初住菩薩遇到等覺菩薩,決定不會說,他的程度比我高,我還不如他,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呢?如果有我、有他,你看看那四相都具足了,有我相,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有了,沒有這個念頭。等覺菩薩看初住菩薩也沒有這個念頭,心決定是平等的,是清淨的,雖然是清淨,是平等,就是真正的那個平等,清淨還是有差別,雖有差別,絕不起一念,絕對不會像我們凡夫,這個是初住菩薩。那是二住菩薩,二住菩薩知道初住菩薩的境界,初住還不知道二位的境界,不會像我們這樣子,在那裡分別計較,所以這是入了狀況之後,我們才曉得這個道理。 這就是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種子,統統是阿賴耶所藏,對阿賴耶講,阿賴耶是能藏,持種這個意思這一邊來說它是能藏的意思,識與諸法為緣,是指所藏種子也。識就是倉庫,倉庫要對它所收藏的那些物品上說,這些物品就是它的所藏;它所藏的,這個是從度熏義邊說,這是與雜染互為緣。要曉得阿賴耶廣大無邊,無所不藏,它什麼都含藏,因此什麼都會變現,它既有種子,它就會變現,就會現行,所以諸位要是曉得這個道理了,你對於宇宙之間,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也就能明了了。譬如說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龍,現在有人說龍未必是真的,我們學過唯識的人,對這個事情,見解就不一樣了,世間人有人懷疑有,有人認為可能沒有,是虛構的;在唯識學家講是有。為什麼呢?因為萬法唯心所造,你心裡面能想得出來,就會變現這個境界,境隨心轉,心是能變,相是所變。你心裡動了念頭,就有相,這個相就是阿賴耶的種子,一旦將來遇到緣,這個相就會起現行。雖然有這些森羅萬象,你要曉得,這些現象都是虛妄的,沒有真實可言,為什麼呢?因為能變的阿賴耶就不真,所變的相那裡是真實的?如果這個相要是真實的,諸位想一想這事事無礙就講不通了。 我們今天事與事真的有障礙,這個障礙從那裡來的呢?障礙是把妄相誤認為真實,所以才產生障礙,這個就叫迷、叫執著,是從這個地方產生的,如果我們的迷執要是打破了,就能夠證得事事無礙,雖然與雜染為緣,這個只是阿賴耶與雜染為緣,它與真如本性不相干,這一點要記清楚,我們在第一表裡頭就給諸位說過,識是從性變的,變出來的,同時我們在講席當中,這一份講義諸位拿去細細的看,如果有問題要提出來,提出來我們把它討論,因為我們講的時候,不必一項一項都那麼細細的來說。 第三個意思叫執藏,執就是執著、執持,執第二能變,這就是講的末那識,末那它是執著,遍計所執,執藏此識為我言,它執著什麼?執著阿賴耶是自己,如果執著阿賴耶的全體是自己,那就成佛了,那就沒事了,這就不算是毛病了。你看看阿賴耶的相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阿賴耶自體的相分,它不執著而執著這個相分裡頭,現在的身體,它就執著這一點點是我,這是錯誤了,如果它一旦覺悟了,整個宇宙這個相分是我,給諸位講,這就叫證得法身了,法是什麼?萬法,以萬法為身,這就叫法身。自己這個身體也是萬法之一,所以我們迷在那裡呢?就是在萬法當中,執著這一法是我,除我之外,那都是他,在這裡劃了一條界線,這叫迷,取阿賴耶相分的一分。 我再給諸位說,我說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給諸位聽,是不是現前就是的?如果你要曉得一切萬法就是自己,你想想看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我這個身滅了,還有許多身還在,就好象我們今天這個身體的細胞新除代謝一樣,我們現在等於好象迷了,不知道這個身是自己,把裡頭一個細胞認為是自己;這個細胞要生了,不得了,要滅了,這死了,這不得了了,不知道整個身是自己,我們今天就忘掉了,不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你幾時要是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了,這叫證得法身,法身不生不滅,這個相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楞嚴裡面說得很清楚。這是真正解脫,沒有生死、沒有三界,也沒有輪回,你是證得了清淨法身,我們今天把阿賴耶的見分裡面的一分,認為是自己的心,還誤會了這個心是在自己身體裡面,想不通,不但這個心,我們從五蘊上來說,受想行識就是百法裡面所講的,心法、心所法以及不相應行法,都包括在裡頭,我們的身是屬於色法,這些東西,這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身體是相分,相分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意思,諸位要很細心的慢慢去體會。 我們今天說見分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在佛法上稍為有基礎的,他能夠接受,我要說這個身體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你不太容易接受,為什麼不容易接受呢?因為你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你不曉得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事事無礙,確實事事無礙,你不能證得。諸位從家裡到此地來了,如果這個身體要是有礙的話,那你這個身體就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它永遠不會動;你從家裡到此地來的時候,這就是無礙。你來的時候,是不是我家裡的這個身體呢?給諸位說,不是的,你要以為你家裡那個身體,現在到此地來了,這個就是你的迷惑;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是剎那剎那在變遷。這個一下搞不清楚,我舉個比喻給諸位說,我們像看電影,電影裡屏幕上,你看那個人有動作、有說有笑,那麼他的一個動作,是不是同樣一個底片呢?不是的,他已經換了無數的底片,一張是一個樣子,所以給你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是這個意思。從前講這兩句話,真要很聰明的人他才會覺悟,現在科學發達了,你一看到電影這個情形,你會覺悟,我們這個身相不是真的,阿賴耶的影相,是心心所變現出來的,二所現影故。諸位要記住這個變的速度太快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麼我們這個變,他為什麼不變別的樣子呢?會變成好象原來的樣子一樣呢?諸位要曉得,這種變現呢?就是執著、執持,因為你有這個執著,所以它變的這個相,後面相跟前面相是一樣的,太相似了,這個就是一種執著的力量、執持,如果你要是不執著了,另外換一個心識了,相就會變,所以看相的人說,相隨心轉。你老是記著我叫淨空,好了,每一個相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一旦變了,唉呀!我已經是成佛了,他就會變成佛相,我成菩薩了,他就會變成菩薩相,相確實會變的,剎那剎那之間不一樣,所以我跟大家講,人為什麼會老呢?因為你有個老的念頭,我一年一年衰老了,那當然老了,相愈變愈老了。那一個說我現在愈來愈年輕了,如果你有這個念頭,愈來愈年輕了,確實你這個相愈變愈年輕,所以相分恆隨見分轉,執著是見在執著,不是相在執著,那麼這個執著是阿賴耶執著阿賴耶。 末那識是個什麼東西呢?末那識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執著見分,見分執著相分,它又不是執著全體,就是這個見分,它執著阿賴耶廣大相分,這麼一點真認為這個是自己的身,身心都局限了,把自己本來面目喪失掉了,在這個裡頭搞生死輪回,實在是很冤枉的事情,我覺得我跟諸位講這個問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諸位要是一下還體會不過來,不要緊,這個東西確實也不是一下就能夠會得過意思來的,可以慢慢的來,長時期的來,你要真正了解、發覺了,這真是宇宙之奧秘,今天科學家、哲學家、什麼宗教家都沒有發現,發現到這個奧秘,就叫佛菩薩,所以佛法廣大無邊,佛法裡頭沒有任何界限,你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種奧秘,那你就叫外道;你真正明白了,這是明心見性,徹底見到了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自己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毛病,實在講關鍵就在末那,末那就是阿賴耶裡頭的執藏,所以說此識為我,就是這個末那,又名我愛執藏,實在講這個執著,你要是找它那個根源,病就在貪愛,所以末那常說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四大煩惱裡面最重的,就是我愛,當然,如果我們講它的根本,我們講因緣,緣是隔一代的,因是最近一代的,譬如說我們與父母呢?這是因,我們與祖父母呢?這是緣,所以你看十二因緣,無明是緣,業是因,行是因,行就是行業,無明緣行,行緣識,所以無明是緣。緣什麼呢?第一個因:遠因;行業是第二個因:是最近的因。那麼末那,我見是遠因,我愛是近因;我見是惑,我愛是業,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此地特別舉出我愛執藏,是識與諸法為緣,有情執為內我者,這是簡單給諸位介紹什麼叫做阿賴耶。 阿賴耶既然是藏識,當年翻譯的時候,為什麼不把它翻作藏識,還要保留阿賴耶的意思,就是因為藏識裡頭有三個意思,我們這一個藏裡頭,不能夠把三個意思表達出來,所以還是音譯過來,再加以解釋,它裡頭有三個意思,第三個意思就是末那怎麼來的,末那與阿賴耶的關系,是一體的,所以末那叫染淨依。我們再從《金剛經》裡面去看,《金剛經》裡面前半部是破我執,後半部是破法執,如果我們把我執、法執合起來看,前半部是破我法二執,後半部破我法二見,所以後半部的境界,比前半都要高,後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要深。你們讀《金剛經》,有的粗心大意,你不覺得,好象後半部跟前半部,好多地方都重復,實際上一點都不重復,你看前半部講菩薩是要斷我、人、眾生、壽者,斷的相,四相,後半部講的我、人、眾生、壽者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看不是相,是見,這個就是後半部的功夫,比前半部要深得多。 第四這一行是說明研究唯識的目的,“了別真妄,不生不滅”,真,不生不滅,妄也不生不滅,你真正明白了,妄也不生不滅,因為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生本不生,滅也無滅。要不然無生法忍怎麼能證得呢?如來果地上清淨寂滅相,你如何證得呢?一切法本來不生,我們現在也不生,是你看走了眼,誤會了,沒有生滅,所以你才沒有苦惱,自己腦子裡頭鑽出來無量無邊的苦惱,實際上那有呢?沒有,根本就沒有,所以這個不生不滅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研究唯識的目的是通達一切經的義理,一切經的義理,唯識是全都包括了,所以我們在佛門裡面講,這是共同科目,唯識是共同科目,唯識是理論上的共同科目,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是行持的共同科目,生活行為生活規范!淨土是共同科目,最後的歸宿,這三門是共同科目。換句話說必須要修,你要不修唯識,你研究一切經義都會有障礙,都會有解不通的地方,唯識如果懂得,一切經確實迎刃而解,這是先把八識給諸位作簡單的說明,然後我們再細看這八識的性質。
|
|
|
|
|
|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五章 雲門宗禅詩 二、截斷眾流
下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五章 雲門宗禅詩 三、隨波逐浪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