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佛七談恭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七談恭敬 (1)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師訪問章華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請下
為參加佛七的居士大眾作開示

傅老師:我們今天特地來跟師父頂禮。

演祖老法師:我們收到你們給我們寄的雜志,當家師都看了的。你們佛學苑的老師,把這些有善根的弟子留下來,廣泛開導他們,這是蠻好的。現在有些佛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怎麼修行,佛教向什麼地方走?有什麼樣的修行障礙?有哪些挫折,這些疑難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希望老善知識更進一步給他們開導,指引他們走好前面的道路。

傅老師:還要請師父給我們開示一下。

演祖老法師:今天起七了,你跟他們講一段法不好?

傅老師:我講不好。

侍者師:老法師說,我們這邊在打念佛七,我們已經起七了,您是不是可以抽一點時間,為大眾居士方便開示一下?

傅老師:請你師父講吧。

侍者師:他請您,就在後面的念佛堂,講一段方便開示。你們既然來了,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演祖老法師:就這麼啦,好不好?我們就去起七去。

(傅老師隨老法師到念佛堂給居士開示)

 

修行第一步就是要修恭敬

提要: 
■ 皈依了三寶,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三寶
■ 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
■ 只要有一個人出家了,我們就要恭敬


皈依了三寶,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三寶

傅老師:尊敬的老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學們。今天我是特地來向各位法師親近頂禮的。我們居士皈依了三寶,一切比丘僧包括比丘尼師父,全是我們的師父。我們居士最重要的事就是親近三寶。由於老師父非常慈悲,知道我在佛學苑天天給學生們講課,所以他老人家要我跟大家來談談佛法修行的問題。這是師父的慈悲,對我的培養,讓我有這樣的機會跟各位同修們結個法緣。講開示我是不敢當,只能算是談心吧。

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

我們都是佛弟子,佛弟子要懂得禮貌。七眾弟子以比丘為首,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出家女眾中還有一個正學女,排在沙彌尼前面,再包括男居士、女居士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我們就應該按照這樣的順序修恭敬。比如聽法、過堂時,居士不能坐在比丘、比丘尼的前面,走路也不能走在前面。如果你有要緊的事情要趕路,就要跟師父打一個招呼,“我有急事我先走了!”咱們到每個叢林裡去,一進山門就看見彌勒菩薩,就要恭敬頂禮。所以我們佛弟子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頂禮。

假如師父有事,正在路上走,你可以合掌站在旁邊。不要搶在師父前面馬上禮拜,這對師父難免有點影響。咱們在客堂裡或者在佛堂裡或者在房裡,要等師父坐好了,然後再恭敬頂禮。不要隨便把師父拉來拉去,女居士不能拉比丘師父的袖子,更不能握手。男居士不能碰到比丘尼師父的衣服,更不能夠碰到比丘尼。佛教的禮節是恭敬合掌,所以佛門是清淨的。最不清淨的就是男女混雜。

只要有一個人出家了,我們就要恭敬

我是非常慚愧,因為我還是個居士,一直沒有出家。所以哪怕是年輕的出家師父,我也應該要恭敬。從前我在辦九華山佛學院的時候,有好多年紀小的出家師父來學。我看他們這麼年輕就出家,非常歡喜,就說:“你為什麼這麼小就出家了?”他們說:“出家好呗!”“你出家沒顧慮呀?”“出家了就出家了呗!”這兩句話,我到今天沒有忘記。我發心出家是五四年,到現在五十年了。每天早晨醒來想,我應該要出家了,一起床事情一忙,出家的念頭又沒了。所以恭敬不根據這個佛弟子有沒有文化,會不會講法,只要有一個人出家了,我就應該要恭敬,因為我比不上他。

佛七談恭敬 (2)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師訪問章華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請下
為參加佛七的居士大眾作開示

佛弟子是一家人,要多觀功德,
不團結原因在傲慢

提要: 
■ 出家功德大,恭敬出家人,就是在修行
■ 佛弟子不團結,原因在傲慢,修恭敬就是為了去掉傲慢
■ 佛弟子是一家人,多觀功德起恭敬心
■ 心量大的人煩惱少,與阿彌陀佛格外相應
■ “南無”是恭敬,“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向阿彌陀佛致敬”


出家功德大,恭敬出家人,就是在修行

有人說:“傅老師你講法講了很多年了,你很有智慧啊。”其實我是個沒智慧的人,那我怎麼會講法呢?因為我年輕時喜歡聽法師講法,當然我也有師父,我是聽了很多法師的講法,所以我講的東西不是我的智慧,全是從前在法師那裡聽來的,就好比錄音機放放罷了。一個出家人,他知道出家好,而且能夠放下一切去出家,這就是個有智慧的人,而這個智慧是他本人的。不管有沒有文化,也不管會不會講經說法,能出家就是有智慧。居士能說法是學來的,即使像我這樣,到老還是放不下,仍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出家了比丘受兩百五十條戒,我一聽就有點害怕,我能持得起來嗎?所以我在你們各位出家師父面前,深感慚愧。我是居士,你們在座這麼多同學也是居士,不管出家人年紀大年紀小有沒有文化,都是我們師父。出家人的功德,不說別的,就拿戒律來說,比丘兩百五十條戒,是居士五戒的五十倍。作為一個居士,看見出家人恭敬,你有功德,你是在修行,你在修什麼?修恭敬。

佛弟子不團結,原因在傲慢,
修恭敬就是為了去掉傲慢

眾生為什麼不信佛?為什麼信了佛以後,不肯好好修行?為什麼如今居士不恭敬出家人,居士跟居士也不能團結,四眾弟子經常產生矛盾,我看原因離不開心裡的傲慢。修恭敬就是為了去掉傲慢。五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我慢貢高就是其中之一。

佛弟子是一家人,多觀功德起恭敬心

我們對出家師父應該恭敬,我們對同學也應該恭敬相處,要觀功德,少觀過錯。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我們都是凡夫,當然會有錯。可是每個人不可能一點功德也沒有,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因為傲慢,傲慢的人就看不到別人功德。如果我們虛心一點,起了恭敬心,就能看到別人的功德。看功德起恭敬心,功德無量。對這個人看不慣,對那個人看不慣,起煩惱,你自己修行也修不好,又何必自尋煩惱呢?有沒有比起煩惱更好的辦法?有啊!你恭敬他親近他關心他,他有做錯的地方,好說好話給他提一提。只要態度好,說得好,人都會聽話的。我們佛弟子是一家人,一家人可別吵架,也不要怄氣,一家人怄了氣,諸佛菩薩心裡都難過。

心量大的人煩惱少,與阿彌陀佛格外相應

我們都是佛弟子,修行人心量要放大。心量放大,就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心量放寬的人煩惱就少。心量放寬的人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特別喜歡;氣量小的人容易起煩惱,心量小的人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喜歡,不過,“這個弟子實在太麻煩!”打個比方,哪個孩子像媽,媽就喜歡。另一個孩子野得很,當然媽也慈悲他,可總覺得麻煩,怎麼老不聽話的呢?這是普通家庭裡常有的事情。心量大,為什麼阿彌陀佛特別喜歡?阿彌陀佛心無量,你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心也無量。做不到無量至少要放大一點,就與阿彌陀佛格外相應了。

“南無”是恭敬,“南無阿彌陀佛”
就是“我向阿彌陀佛致敬”

說個笑話給大家聽,有個旅游團到了寺院,有人問導游,“阿彌陀佛啥意思?”導游回答:“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謝謝你。”好笑不好笑?因為他不懂佛法,亂說一通啦。還有好笑的,有個佛教協會召集當地寺院的當家來培訓,請我去給他們講課,有人告訴我,“我們這個地方有人說:阿彌陀佛是兩個人,一個叫阿彌,一個叫陀佛。”非但不懂佛法,連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都搞不清楚。還有人把“南無阿彌陀佛”解說成“南方沒有阿彌陀佛”。(眾笑)南無是恭敬的意思。這是印度的風俗,印度長輩來了,小孩子都要向他恭敬合掌說“南無”,意思是“我向你致敬”。“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向阿彌陀佛致敬”。“阿彌陀”三個字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

佛七談恭敬 (3)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師訪問章華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請下
為參加佛七的居士大眾作開示

每個眾生都是未來佛
發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提要: 
■ 既然傲慢是煩惱,傲慢的人就是沒智慧的人
■ 釋迦佛智慧圓滿,能使知識分子放下傲慢
■ 每個眾生都是未來佛,發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 佛菩薩都要恭敬,供眾功德最大
■ 唸佛雖是方便法門,但功夫可沒方便
■ 在法門上不要有分別心,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既然傲慢是煩惱,傲慢的人就是沒智慧的人

我媽一輩子都唸南無觀世音菩薩,雖說她是文盲,可是她硬是把《心經》、《金剛經》一個字一個字認,到後來全會唸了,因為她很虛心。她學會了,仍然是個謙虛的人。你會講經說法起了傲慢心,你仍然是個傲慢的人!在智慧詞典裡,沒有傲慢兩個字。因為智慧中沒有煩惱,煩惱中沒有智慧。既然傲慢是煩惱,傲慢的人就是一個沒智慧的人。

釋迦佛智慧圓滿,能使知識分子放下傲慢

我初進佛門時,別看我年輕只有二十二歲,文化程度也只有初中兩年級,知識分子的傲慢可厲害了。那年新年去拜年,電車路過上海佛教青年會,有點好奇,過了幾天就去看看。一進去,兩只眼睛一掃,“你們都是搞迷信”。到樓上朝釋迦佛看看,也不頂禮。那時佛堂正在做晚課,中途休息了一下,每個拜墊上都有一本經書,可能是早晚課本吧?我也沒有經過人家同意,拿起書就看,像是在檢查迷信似的。我首先看到的是三十五佛忏悔文,我一看就有點緊張了,裡邊說的罪就是我呀,因此深感慚愧。又一翻,看到《普賢行願品》,頭一句“所有十方世界中”,我就想:十方也包括下方,下方還有世界,這豈不就是說地球在虛空裡?這是兩千多年前佛說的話,科學家研究多少年才知道地球在虛空裡。可見所有科學家的智慧,加起來都比不上佛的智慧。看到了這句話,我那知識分子的傲慢就放下了,我是那麼信佛的。

每個眾生都是未來佛,發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十方三世都有佛,三世佛就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啊?”你們肯定在想是彌勒菩薩就是未來佛。還有呢?“沒了。”未來佛就是你呀,每個眾生都是未來佛。人世間的眾生誰先成佛?發了菩提心的人先成佛,不要看不起自己!再看看鄰居呢,他們非但不信佛不唸佛,也沒時間來聽法。在干啥?搓麻將。即使將來有一天他們也會信佛,也不知道是哪一天,排隊就排在你們後面。

佛菩薩都要恭敬,供眾功德最大

我們都是皈依釋迦佛的,所以在釋迦佛聖誕,我是唸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聖誕,我唸南無阿彌陀佛;藥師佛聖誕,我唸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觀世音菩薩聖誕,我唸南無觀世音菩薩。出家人都是我們師父,我們都要恭敬。供眾的功德最大。供眾就是每位出家師父我都供養,這個功德大,因為你心量大。我們皈依三寶的弟子念念不忘佛、念念不忘法、念念不忘僧。既然對出家師父要如此的恭敬,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以及各位菩薩也都是我們的師父,我們也都要恭敬,心量也都要放大。

唸佛雖是方便法門,但功夫可沒方便

修唸佛法門了不起啊!有人心量小,盡說唸佛法門的閒話。你說閒話,就是對阿彌陀佛不恭敬,而且你對法也不恭敬。現在很多四眾弟子都修唸佛法門,那麼你對僧也不恭敬。即使不說得那麼嚴重,你貶低看不起也有罪過。唸佛法門雖是方便法門,這是方法方便,功夫可沒有方便,你怎麼能把唸佛法門看得這麼樣簡單?

在法門上不要有分別心,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根據《佛說阿彌陀經》講,臨終前要達到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水平。你試試看,也不說一天,你唸十分鐘的佛,能夠一個妄念不起來嗎?你自己做不到,為什麼還要把人家看得很低呢?每個法門都好,法門可沒有這個高,那個低,都是平等的。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你不能看不起比你年紀小的人,也不能看不起那些唸佛的老居士。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佛七談恭敬 (4)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師訪問章華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請下
為參加佛七的居士大眾作開示

每個法門都有方便,都要修戒定慧,
都是在定中成就的

提要: 
■ 每個法門都有方便,都要修戒定慧,都是在定中成就的
■ 不要看不起別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 信願行,照釋迦佛教導的方法去做,決定成就
■ 要常隨佛學,學佛就是學釋迦佛過去講的法
■ 多聽佛法就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 說閒話的人氣量小,唸佛打妄想沒作用
■ 念佛的人要發菩提心,將來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
■ 菩提心就是要廣度眾生,唸佛時可以觀想眾生和你一起念佛


每個法門都有方便,都要修戒定慧,都是在定中成就的

我們唸佛,不是發願到天上去享福,而是往生淨土啊!佛的淨土是非常殊勝的,六字洪名人人會唸,很方便,但你能做到一心不亂就不簡單了。無論修什麼法門都有方便,可是都要修戒、定、慧,將來的成就,都是在定中成就的。戒是第一位,修行以戒為首。有了戒,打好了基礎就要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戒定慧的定。禅宗也是修一心不亂,淨土宗也是修一心不亂,一樣的,法無高下。你修禅宗沒有到一心不亂,沒有入定,你也開悟不了。修淨土的要修到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修什麼宗全好,但如果你沒有達到一心不亂,你連往生淨土的資格也沒有。你還想開悟、證果,談何容易啊?

不要看不起別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我們心量要放大,不要像那種心量小的人。修了自己的法門,就看不起別人修的法門。也不要聽了他們那種話,貶低了自己:我是沒文化的,我是鈍根,我比不上你們,我只能唸唸佛。那種想法要不得。唸佛法門了不起,修唸佛法門的人也要了不起!

信願行,照釋迦佛教導的方法去做,決定成就

信願行,信,按照釋迦佛教導的方法去唸佛,決定往生極樂。《佛說阿彌陀經》是佛親口講的。如果往生不了,豈不是釋迦佛騙人了?願,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願。一心唸佛,心量越修越大,煩惱越修越輕,就是行。妄想越唸越少,逐漸逐漸就能靠近一心不亂了,一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就,決定不下三惡道。

要常隨佛學,學佛就是學釋迦佛過去講的法

在娑婆世界的時候,大家好好地跟釋迦佛學佛法,釋迦佛涅槃了,要經常聽經,因為經書上寫的都是釋迦佛講的話,這就是法。修好了將來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再好好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雖然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說法,可是咱們沒有天耳通,聽不到。今天有釋迦佛的法,為什麼不趕快聽呢?如果問阿彌陀佛講的法,跟釋迦佛講的法是不是一樣?完全一樣,佛都是圓滿的,不可能講出兩種法來。西方極樂世界非常殊勝,阿彌陀佛還會變化成鳥,連鳥叫的聲音都是講法,講的跟釋迦佛一樣,也是四谛十二因緣,苦集滅道。《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就是三十七道品,全跟釋迦佛講的一模一樣。我們都是皈依三寶的,要常隨佛學。今天釋迦佛涅槃了,學佛怎麼學?就是學釋迦佛過去講的法。

多聽佛法就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容易想得通,有智慧的人容易心量大。人們總是這麼說:“你怎麼連這一點都想不通,放不下?你怎麼這麼笨呢?”今天,老師父慈悲叫我來給大家講點法,我只能說一點我心裡的話。希望大家要多多親近三寶,要多聽法師講法。能多聽法,就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說閒話的人氣量小,唸佛打妄想沒作用

唸佛要一心念。用功不在於你唸了多少聲佛號,你一面唸佛一面打妄想,唸得再多又起什麼作用?當然更不要說閒話了。某些老太太,閒話特別多,一面撥念珠一面說閒話,“王居士,我家裡的媳婦回娘家,還把東西拿到娘家去!我算是氣量很大,看在眼裡不說話,今天只是跟你說說,實在看不慣。”這叫氣量大嗎?還有的老太太一面唸一面著急:“天要下雨了,我陽台上的褲子還沒收進來”,心不定了。一串念珠撥完,其實全在打妄想,都不能算數的。念珠一圈一百零八粒,你計數只能算一百,八粒是給你補數的,你唸一百聲佛號,最多允許你打八個妄想。一圈念完了,你打了八十個妄想,那也太過分了。所以希望大家要好好的用功,信願行,不光要信,不光要願,還要行,大家要一步一步唸到一心不亂。

念佛的人要發菩提心,將來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

唸佛要發菩提心,能得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如果下品下生呢?十二大劫開花。有人計算過,拿我們人間的年分來說,十二大劫是一百六十一億萬年,那也太長了。快快發菩提心,上總比下好!有人求了張簽,一看,往地上一丟,再求一張,一看,笑嘻嘻放進口袋裡,帶走了。我把他丟掉的簽撿起來看,下下簽。下下簽誰也不要,所以希望各位居士要發菩提心好好修行,將來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

菩提心就是要廣度眾生,唸佛時可以觀想眾生和你一起念佛

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要廣度眾生,上了年紀的老太太說:我走路都走不動,又不會講法,叫我咋度眾生啊?我教你們一個辦法,照樣能度眾生,你唸佛的時候,你做觀想,觀不出來你就想一想,“父右母則左”,觀想父親坐在你右邊,母親坐在你左邊,“冤前恩親後”,想冤家坐在你前面,親家坐在你後面,都面朝著你。有人想不通:見了親人我心歡喜,見了冤家我討厭。冤家坐後面,親人坐前面。你的智慧沒釋迦佛大,釋迦佛是冤親平等。冤家坐在前面有好處,冤家坐在後面你會不放心,別在後面搞我一下子,所以干脆坐在前面看著他,一方面也觀想他跟你一起唸佛。你把功德回向給他,冤家也會變親家。再觀想六道眾生,一圈一圈都坐在你旁邊,跟你一起唸佛,這多好啊,既發菩提心,心量又放大。

我講這些,不知道你們聽了喜歡不喜歡,有講的不恰當的地方,還請同學們多多原諒。我就講到這裡了,南無阿彌陀佛。(眾鼓掌)

 

 

 

上一篇:普獻法師:心影響環境
下一篇:普獻法師:本來面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