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①

傅味琴
 
2002年8月21日傅味琴老師應淨慧法師邀請,回訪柏林寺淨慧法師,當晚,淨慧法師請傅老師在莊嚴的觀音殿廣場給前來參加中元節的五百余居士作開示。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提要: 
  ■ 寺院一整齊,邪的東西就很難插進來
  ■ 培養年青一代,要有戒定慧三學
  ■ 有人說“出家修不好”,那釋迦太子為什麼要出家呢
  ■ 假和尚能代表僧寶嗎
  ■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 身不出家心出家

寺院一整齊,邪的東西就很難插進來

傅老師:尊敬的淨慧法師,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很早就有個心願:來看看淨慧法師,看看柏林寺。這次來了生大歡喜心,柏林寺非常好,莊嚴、廣大,我們是今天上午到的,柏林寺給人的印象非常整齊。寺院一整齊,邪的東西、雜的東西,就很難插進來。

培養年青一代,要有戒定慧三學

本來准備今晚聽淨慧師父講法,結果挺有趣,想不到淨慧師父來看我,要我跟大家講講。我有話直說,說我很會講也不真實,說我不會講也不真實,因為大家可能知道,我是佛學苑老師,佛學苑老師怎麼能一點不會講呢?那你講什麼課呢?其實我在佛學苑培養年青一代都是從頭開始,講的戒定慧基本三學和菩提道次第。今天有這麼多的法師、居士,大家相聚在一起當然是非常歡喜,僅僅講幾句我學佛的心得,向大家匯報一下,我講話挺隨便,我看今天我就隨便講幾句。

有人說“出家修不好”,那釋迦太子為什麼要出家呢

我經常想不通這麼一句話,有人說“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我今年73歲了,在家生活過了幾十年,能修得好嗎?自己心中明白。如果在家修得好,那為什麼當年釋迦太子要逾城出家呢?這話如果是在家居士講的,那對僧寶太不恭敬,居士是僧寶的弟子,哪可以對師父這麼不恭敬?顛倒了。如果出家人信了這話,我很擔心他有一天會還俗,因為出家修不好。所以這句話我始終沒想通,它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目的?

假和尚能代表僧寶嗎

也許他是由於看到佛門一些不太好的現象,但這種不太好的現象能代表佛教嗎?假和尚能代表僧寶嗎?所以說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我是不同意的。我自己年青時候就想出家,想了40年,到今天還是個居士。有人說我很會講法,說我很會講法,並不是說我修得很好,就一張嘴巴會講。有一天,我問佛學苑的年青出家人:“你們說是我智慧大還是你們智慧大?”有位學生回答:“我們智慧大。”我聽了就高興地說:“你說的不錯。”我又問:“為什麼?”“因為我們出家了。”“一點沒錯,我雖然會講一點法,這個智慧不是我自己的,我是聽來的,學來的,你們發自內心,為了生死,為報佛恩,為使娑婆世界正法久住,能夠覺悟到要出家,這個智慧是你們自己的。”舉這個例子就可以說明出家殊勝!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在家哪比得上出家?我說應該是:“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所以在家人要跟出家人學習,稱出家比丘為師父,道理就在這裡。

身不出家心出家

在座居士聽了也許有人心裡會灰心,“我沒有條件出家,看來這輩子就沒有辦法成就了。”我還是這句話:“要想修得好,只有出家。”不過回過來也說幾句,在家居士沒有條件出家,還有一個辦法,“身不出家心出家”,也是出家修,心出家嘛!什麼叫心出家?你心裡有沒有在家人的世俗習氣?有沒有在家人的世俗感情?有沒有在家人的貪心、瞋心、癡心?總的來說有沒有在家的煩惱?有,你就沒有出家,沒有了,或者你正在走向出家的道路,你心出家了!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②

傅味琴
 
熟了易打妄想,越簡單越難修
提要: 
  ■ 熟了易打妄想,越簡單越難修
  ■ 要不斷從變換中提高
  ■ 一個輪子的車,你能騎得上去嗎
  ■ 在有些人的影響下,釋迦佛已經靠邊站了
  ■ 世俗的家不是如來的家
  ■ 我是佛教,不要跟我講道教

熟了易打妄想,越簡單越難修

這次在蘇州,跟蘇州居士們碰頭,有人提了一個問題:“有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使我了脫生死?”如果有的話,釋迦佛何必說四十九年法呢?要知道越簡單越難修,你越修得多越是好修。我們來講個事實,常有人跟我這麼說:“我是修唸佛法門的,可是唸佛時妄想特別多,如果唸《心經》、《金剛經》,妄想就少。”事實證明,熟的東西容易打妄想,不太熟的東西就不容易打妄想,越簡單越容易熟。你們各位居士都喜歡修唸佛法門往生淨土,非常好,都想有把握能夠快快成就,可是要多懂得一些道理,不能不講道理,不能不根據事實。

要不斷從變換中提高

修行路上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否則就跟盲修瞎練差不多,越簡單越容易熟,越熟越容易打妄想,從六個字減少到四個字,那更少了,有的地方還把四個字減少到兩個字,那就更少了。誦經也是這樣,如果你光唸一本經,唸熟了,就開始打妄想了,有的人打妄想本事還很大,一本經從頭背到底,一個字也沒背錯,可是他邊背邊打妄想,經念完妄想打完。所以釋迦佛無論在給我們學習上、教導上,都是非常的細致豐富,要不斷地從變換中提高。

一個輪子的車,你能騎得上去嗎

修行不能貪簡單,簡單了就不穩當。舉個例子,自行車兩個輪子,小汽車四個輪子,哪個穩當?還有一種自行車,一個輪子,我見過,是雜技演員表演的,你能騎得上去嗎?馬路上常看到自行車翻車,很少看到汽車翻車,可見四個輪子勝過兩個輪子。唸經也是如此,不能光唸一本經,唸熟了就換一本,目的就是止息妄念。

在有些人的影響下,釋迦佛已經靠邊站了

一本經不能代表所有的經,就好比從前有句話說:“所有的好事不能靠一個早上完成。”一樣的道理,否則釋迦佛何必講那麼多的法呢?皈依願有一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然不能違反。發了四宏誓願也不能騙佛,其中有一句“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個佛弟子,違反了皈依,違背了誓願,騙了佛,這算什麼佛弟子呢?更談不上將來的成就了。再說,阿彌陀佛從來也沒有講過,叫你不要聽釋迦佛的話,可現在有的人這麼一說,釋迦佛已經靠邊站了。

世俗的家不是如來的家

既然如此,有沒有一個了生死的簡單一點的方法呢?我剛才講了,沒有的,不過我可以講一個總的原則,這個總的原則講起來比較簡單,就是要想成就必須出家。出家是為了了生死,要了生死就得要出家,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好。我們做居士的,叫在家居士,你這個家到底是什麼家,想一想,是世俗的家,並不是如來的家,也不是彼岸的家,心不出離這個家就談不上出家,談不上了生死,為什麼?世俗的家充滿了世俗氣,不可能沒有的。

我是佛教,不要跟我講道教

講個小插曲,蘇州同學告訴我,有一次某個地方的居士跟他說,我看了你們編的雜志,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句話他很難接受,什麼話呢?說《了凡四訓》是封建儒教,他很難接受。我認為這句話沒有講錯,要擺事實,講道理。袁了凡是不是封建社會的人?就拿民國說吧,民國初期的人充滿著封建思想,封建社會的人難道沒有封建思想,可能嗎?好像他聽到這句話非常氣憤似的,那請問,如今有很多很多的話都在謗佛謗法謗僧,你為什麼不氣憤?你究竟是釋迦佛弟子還是袁了凡弟子?立場不要站錯了。比如一次有人跟我說,這也很好,那也很好,甚至講道教也很好。我沒有時間跟他扯,他跟著我走,我就不得不對他說:“我是佛教,不是道教,你不要來跟我講道教。”佛弟子只跟釋迦佛一鼻孔出氣。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③

傅味琴

 

 

 

 


消滅佛教的是佛門裡面的人
提要: 
  ■ 消滅佛教的是佛門裡面的人
  ■ 充滿世俗氣,能了生死嗎
  ■ 不要再做老眾生了
  ■ 圓滿的法還需要補缺補短嗎
  ■ 人生幾何?切勿再打斜岔
  ■ 生命無常,一口水喝完,人就死了
  ■ “還俗”就是還到世俗裡去流轉生死

消滅佛教的是佛門裡面的人

回過來再講,在家居士能沒有家庭觀念嗎?親戚朋友全是世俗上的人,誰能做到沒有世俗心?在家居士有時候來聽法,心裡還想著老頭子、老太婆;稍微有點下雨趕緊回去,因為曬的衣服沒有收回來。有個爸爸曾說過:“佛教是好,可是我的孩子不能學佛,因為學了佛他做不了大老板,還會剃頭出家了。”最好全家拜拜菩薩燒燒香保保平安,這麼搞下去,以後所有的寺院就沒有佛法了,也沒有出家人了,那佛教不是滅了嗎?說到底,真正消滅佛教的不是佛門外面的人,而是佛門裡面的人。

充滿世俗氣,能了生死嗎

既然在家居士充滿世俗氣,能了生死嗎?了生死要走出世間的道路。何況還貪得無厭,做生意賺了50萬還嫌少,100萬賺了還要200萬,自己的兒女接受一些佛教的知識,想從事一些佛教事業的工作家裡就反對,就怕你放棄自己的名和利,我講這一些已經可以了。

不要再做老眾生了

要了生死必須要心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居士也可以出家,出什麼?出離家裡的煩惱,出離家裡的世俗氣。我們今天在家裡,應該承認我們是凡夫眾生,而且這個眾生做得老資格了,也不知道做了多少世的眾生,變成老眾生了。眾生的習氣很深啊,你不修行,不斷煩惱,不改變自己,你能了生死嗎?

圓滿的法還需要補缺補短嗎

你在世俗上多花一點時光,就等於在出世上減少一點時光,當然我這是站在要了脫生死的立場上講的。打個比喻,孩子過兩三天要考試了,愚蠢的父親拿了幾本書跟孩子說:“我借到幾本好書,你三天裡把它看完。”如果說這個孩子聽了父親的話,父親的話也沒錯啊,這不是壞書,好書啊,那麼溫課也不溫了,專心看這些書,浪費了他考學校的溫習時間,結果學校沒考上。所有的佛經全是為了我們了脫生死,大乘佛法是為了我們成佛,世間上的一般善書能比嗎?再說我們僅僅只有這麼一點時光啊!何況,佛法已經圓滿了,還需要封建社會的儒教、道教或者外國教來做補充嗎?難道佛還會有短嗎?要你補補長?難道佛還有缺點,要你補補圓滿嗎?

人生幾何?切勿再打斜岔

我們站在人世間說話,可以承認儒教、道教都是勸人為善。如果站在修行、了脫生死上說話,我們學儒教、道教,就沒有時間去深入經藏啦,俗話叫打斜岔,人生幾何啊?

生命無常,一口水喝完,人就死了

淨慧法師給我們講法時,提到一件事情,給我的印象很深。說有位法師上了汽車,有點難受,想喝杯水,一口水喝完,人已經不行了,趕快送到醫院,已經死了。所以淨慧法師經常說:修行要抓當下。你看佛經,知道貪欲過患,瞋恨心要下地獄,覺悟馬上提高了。你去看善書,咕噜一下死了,你這個佛弟子是帶著佛法的覺悟,佛法的智慧命終的嗎?

“還俗”就是還到世俗裡去流轉生死

我剛才講的是個總綱,不論在家,甚至發心出家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有世俗氣。1954年,我25歲就上了五台山,我在廣濟茅篷聽法,能海上師講法非常風趣。他對出家弟子們說:“你們出家喽,還打什麼妄想?難道還要娶個二夫人嗎?”弟子們聽了哈哈大笑,四川人女的都稱“二”,這就是說一出家要完全排除世俗。“還俗”什麼意思啊?就是還到世俗裡去流轉生死。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④

傅味琴
 
出家人是人天師表,不怕天魔邪道
提要: 
  ■ 出家人不捨俗,是學不得的
  ■ 護持佛法最重要
  ■ 出家人要精神抖擻
  ■ 聽佛的話,要親近三寶
  ■ 出家人是人天師表,不怕天魔邪道
  ■ 居士護法要靠獅子吼
  ■ 不聽法,一輩子做苦惱人
  ■ 根本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
  ■ 如今靠人吹到半空的輕毛菩薩很多

出家人不捨俗,是學不得的

前幾年聽到一件好笑的事,有位先生到寺院裡去,問:“哪位是方丈?”有人指旁邊一人說:“他就是。”一看,穿西裝皮鞋的,叫西裝方丈,世俗的衣服都捨不掉。“我所”都丟不掉,你能丟掉一個“我”嗎?這樣的出家人是學不得的。

護持佛法最重要

出家是內護,在家是外護,護什麼?護法,法最重要。社會上那些喝酒吃肉賭博的人往往看不起出家人,我們佛弟子可不能看不起出家師父,三皈依就有皈依僧嘛。

出家人要精神抖擻

有的年青出家人,精神面貌不太好,不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沒有精神,可能被人潑冷水潑得太多了。有的社會上人看出家人是冷冷的眼光,現在佛門裡邊也逐漸這樣了。

聽佛的話,要親近三寶

離開三寶,不知道親近三寶,不知道恭敬三寶,更不知道供養三寶,其原因離不開種種不恰當的話的影響。比如說“出家修不好”,哪能恭敬三寶呢?“關起門來修”,天天躲在家中小佛堂裡,不願意到三寶的地方去。我們不聽他們的話,我們要聽佛的話。

出家人是人天師表,不怕天魔邪道

一出家就是人天師表,佛是獅子,我們是小獅子。獅子一吼,百獸驚怖,外道、魔道聽到佛講法個個害怕,我們怕那些魔道、外道、邪道干什麼?要敢說敢為,如果不敢說,已經不對了,不敢為,更不對!瑜伽菩薩戒上有:“見作非理不正說”,看見別人做的不符合佛的教導,你不以正法去跟他說,你犯戒,這就是佛教。儒教怎麼說?“各家自掃門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說別管閒事吧,這是閒事嗎?否則怎麼護法呢?

居士護法要靠獅子吼

居士也是如此,居士是護法居士,有我們佛弟子在此地,一切邪道、魔道、外道,就沒有你站的地方,用不著趕他們,他們自己會出去的,靠什麼?靠法的威力,靠獅子吼。

不聽法,一輩子做苦惱人

修行人不要做苦惱人。說:“你怎麼老是起煩惱呢?要修行,不要起煩惱啊。”回答說:“我哪裡不知道啊?煩惱來了,我沒得法呀,很苦惱呀。”這不是說得很明白嗎?煩惱來了,就因為沒有得到佛法,所以變了一個苦惱人,一天到晚喊我是苦惱人,卻偏偏不肯聽法,那麼你只有一輩子做苦惱人了。你不聽法,怎麼解除苦惱,苦從哪裡來你都不知道,好比病因都不清楚,怎麼治病呢?

根本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

要了生死還得有條路,稍微跟大家談談我的想法,我們首先要抓一條根本的路,抓住了根本,一切好辦。比如一棵樹,你抓住樹根了,取回去種在院子裡,它就能繼續生長,能開花結果。如果折一根樹枝,摘一朵花,取一片樹葉,插在花瓶裡,兩三天就死了。所以要抓佛法的根本,那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你抓住根本的法,就能覺悟,就有辦法,就有一條路。

如今靠人吹到半空的輕毛菩薩很多

比如念小學,數學老師教你:1+1=2,這就是根本;你到初中,也是要加減乘除;你到大學還要加減乘除,至於什麼三角、幾何都離不開這個根本。

即使自以為是大菩薩的人,沒有根本,你這位菩薩哪裡來?沒有基礎就是空中樓閣,能海上師稱這種人為輕毛菩薩。以前輕毛菩薩靠風吹,風一吹就飄到半空,現在輕毛菩薩靠人吹,那就更多了,人幫你吹一吹,一下就竄到半空了,高高在上,要不了多少時候仍然掉下來。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⑤

傅味琴
 
滅煩惱的方法就叫“道”
提要: 
  ■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快樂的地方難修行
  ■ 苦從煩惱的聚“集”來
  ■ 滅煩惱的方法就叫“道”
  ■ 照佛的標准去做,叫菩提道
  ■ 離開了佛經,修什麼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什麼是根本的法?釋迦太子當年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啊!佛講出來的法會錯嗎?佛講的法哪有這個法高,那個法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嘛。即使你認為這個法不夠高,可是它是根本啊,你沒有母親哪來兒子?哪怕母親只有一個,她可以生10個兒子啊,所以佛最初講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四谛法就是根本法。

快樂的地方難修行

苦每個人都知道,一個人知道苦還有希望,如果不知道苦,這個人就很難修行。同樣的道理,什麼地方最好修行?苦的地方最好修行,快樂的、享受的地方很難修行,因為沒有苦。四大洲:東聖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其中北洲人最富有。阿羅漢到北俱盧洲去度眾生,給他們講苦,他們聽不進去,說我們不懂什麼叫苦,這樣吧,你給指一指吧!哪種情況叫苦,阿羅漢用天眼一看,那個地方找不到苦,所以很難度。現在有錢人很信佛,也想修行;窮人也信佛,也想修行,因為他們都有苦。有病的人才肯看醫生,沒病了誰看醫生?最可怕的是有病而不覺得苦,不肯看醫生,這就危險了。

苦從煩惱的聚“集”來

苦從哪裡來?苦、集、滅、道,“集”就是煩惱的聚集,煩惱累積起來了,你決定苦,有因必有果。有人想修行,從不想斷煩惱,能了脫苦嗎?有人冒著火說:“你不知好歹,我好心度你,希望你離苦得樂,你懂不懂啊?”他自己在受苦還要叫人家離苦得樂。

滅煩惱的方法就叫“道”

“滅”是滅什麼?滅掉煩惱,滅掉煩惱就沒有苦了。怎麼樣趨向滅谛呢?得有條路走啊。“道”就是路,修道就是修路。人們經常說人生坎坷,就是人生這條路高高低低不好走,一不小心摔了跟頭,進精神病院去了。世間上的一切道理,能使你走上了脫生死的道路嗎?連人生坎坷的路都鋪不平。我們今天都是修行人,要走一條能夠使我們斷掉煩惱到彼岸的道路。有了這樣一條道路,你人生的路也平了。

照佛的標准去做,叫菩提道

道谛,“谛”就是真實不虛的道理,你如果能修好道谛,這條路不會錯。我們想成佛,我們想成就菩提,菩提就是成佛,這條成佛的道路就叫菩提道。我們在修這條道路的時候,要按照佛的標准修好,用不著我們去創造發明。

離開了佛經,修什麼

我在福鼎時,有位從遼寧來的大學生,他寫的修行日記上說緣覺也是了生死,既然有緣覺,我也可以成緣覺啊,志氣很大,理想不錯。那個時候我正在講十二因緣,我說你十二因緣都不明白,你怎麼成緣覺呢?修道怎麼個修法,用什麼工具?你都搞不清楚,你怎麼修啊?說我只要一句佛號就是修行。《阿彌陀經》裡講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就是要你修道谛呀。假如你不聽不學,離開了佛經,修行修什麼?佛說“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離開佛經一個字,他所講的話,全是魔說的法。所以《阿彌陀經》裡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就是三十七道品裡的修法,佛要我們修起來,道谛就是斷煩惱的法。佛都給我們說了,咱們不修,可惜不可惜呢?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⑥

傅味琴
 
把煩惱滅了,此岸就是彼岸
提要: 
  ■ 不聽佛的教言,叫什麼佛教呢
  ■ 貶低了釋迦佛的法,罪過你背得起嗎
  ■ 自作主張繞圈子,哪一天才能繞得出來
  ■ “道”就是趣向菩提涅槃的道
  ■ 把煩惱滅了,此岸就是彼岸
  ■ 修行要破除面對境的迷惑
  ■ “有”即無常,空了“有”即常
  ■ 抓“有”的人死了,又抓了個有身體的我
  ■ “眾生”從“情”來

不聽佛的教言,叫什麼佛教呢

今天我聽淨慧法師講,每個法門都好,每個宗派都好,尤其我們現在,很多人受了某種邪見影響,不主張聽法。不聽佛的教言叫什麼佛教呢?

貶低了釋迦佛的法,罪過你背得起嗎

不光是釋迦佛要講法給你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講法給你聽,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也要講法給你聽,而且十方如來所講的法都一模一樣。說我現在不聽釋迦佛的法,我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去聽阿彌陀佛的法,你親爸爸講的法也不見得差呀,說得嚴重一點,這是貶低釋迦佛,貶低了釋迦佛講的法,這個因果你背得起嗎?

自作主張繞圈子,哪一天才能繞得出來

釋迦佛為我們修道准備好所有的工具,怎麼樣去修這條道路,怎麼樣通向彼岸,也給我們安排好了。我們不聽不修,自己繞圈子還說修行難,了生死沒有希望,繞圈子即使繞個明白也叫繞圈子,如果你繞得糊裡糊塗,也不知哪一天才能繞得出來。

“道”就是趣向菩提涅槃的道

苦集滅道四谛法,滅谛,要從道谛修。我們講道,是趣向菩提涅槃的道,道谛的道是趣向成佛,是趣向涅槃解脫的道路,那麼苦集滅道是小乘嗎?心有大小,法無高下。苦集滅道是直接通向成佛的法啊!三十七道品就是菩提的支分。菩提涅槃是佛的境界,涅槃就是解脫,到了彼岸就解脫了,彼岸就叫涅槃。

把煩惱滅了,此岸就是彼岸

“彼岸”是打個比方,我們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常樂我淨,一點苦也沒有。好比我們要從無窮無盡苦的此岸擺渡到沒有苦的彼岸,總不能空想,要有橋或者有船。彼岸此岸都是比喻,彼岸沒有煩惱就沒有苦,了生死、解脫苦,是我們修行的目的。那麼如果我們在此岸的時候斷掉煩惱,豈不也就沒有苦了,那不就是彼岸了嗎?也就是說,我們掌握了斷煩惱的工具,把煩惱斷掉了,我們就到了彼岸。

修行要破除面對境的迷惑

你們經常聽法師講,當下最重要,煩惱斷盡,當下就是彼岸,此外哪有另一個彼岸?看你空得了空不了,能觀煩惱當體即空,不被煩惱誘惑,煩惱對你就沒有作用了。修行最重要的是破除境對你的誘惑,所以煩惱又叫惑。

“有”即無常,空了“有”即常

菩提就是佛,涅槃就是解脫。且不多講,就講常樂我淨的“常”,你想在世俗上求一個常,求得著嗎?在家居士頭發很多,我年青時候的頭發比你們還多,今天怎麼全掉了?不可能“常”呀!時時刻刻都在變。常從哪裡來?你沒有無常就是常,說這個“常”哪去找呢?世間上既然一切都無常,叫我哪去找常呢?你天天在抓“有”,這個“有”就是無常。你把“有”放下,一切空掉,“空”就是常。虛空是永恆的,沒有生老病死,成佛就是成就佛的法報化三身。空跟明合起來就是成就法身,“空”沒有生老病死,空中的光也不會流轉生死。沒聽說過“大媽昨天生了嗎?”“生了,生出一道光來。”

抓“有”的人死了,又抓了個有身體的我

如果你抓住一個有,你就會跟著它轉,有這個身體,就有老、就有病、就有死,死了還要抓有,又抓住了一個有身體的我。

“眾生”從“情”來

眾生從哪裡來?講句通俗的話,“從情來”,所以稱為有情。我講的情,可不是菩薩的情,菩薩的感情像天上的太陽,沒有自私。我講的情是情愛的情,如果你對這個人有情,你生死了不脫,因為你不肯離開他,即使他不修行你修行,修到後來仍然要到他那裡去。他投胎成了狐狸,你也寧願做狐狸去陪他。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⑦

傅味琴
 
要以菩提涅槃為究竟的境界
提要: 
  ■ 男女相愛,是生死的根本
  ■ 有情的眾生不得解脫
  ■ 要拔出世俗的情,培養菩薩的慈悲
  ■ 要以菩提涅槃為究竟的境界
  ■ 以慧眼看男女,都成了白骨精
  ■ 從愛到不愛就叫修

男女相愛,是生死的根本

這麼說佛教豈不成無情了?無情是草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所以話要跟大家講清楚,修行是要把凡夫愚癡的情愛轉變為菩薩慈悲的感情。修行就是轉,不轉不叫修行,解脫怎麼解脫?就是在情上解脫。一說到情就容易想到男女的感情,男女相愛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的眾生不得解脫

任何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它能夠存在,必然跟外界有聯系,必然有外圍的存在。即使最難斷的男女的情,它也有聯系,有外圍。

不僅對男女有情,連對一只小貓小狗你都會有情,連你用的東西你都會有情,隨時隨刻都會產生愛。要了生死這些都不能留戀,一切都要變壞,你留戀干什麼?我常講,娶老婆娶的都是老太婆,嫁丈夫都是嫁的老頭子,這句話沒錯吧。她年青時嫁給我,我今天是不是老頭子了?我年青時娶了她,她今天是不是老太婆啦?想想穿,這個“情”就不必要了。而且有了“情”就成了無期徒刑,今天像對老猴子,互相還是離不開,所以生死流轉,不得解脫。

要拔出世俗的情,培養菩薩的慈悲

成了家你要這麼樣她要那麼樣,就沒得你的自由,成家就好比鑽到一個有刺的洞裡去,叫荊棘林,一根一根全有刺,彎成中間一個洞,你鑽進去,這就是家,動一動,就會刺痛你,叫哎唷哇,能自在嗎?從前美國有個總統說過:“老婆就像一只蚊子,一天到晚耳朵邊嗡嗡嗡,嗡個不休。”你愛這個茶杯,其實沒有這個茶杯你也能活,男人沒有女人也能活,女人沒有男人也能活。修行要培養的是菩薩對眾生慈悲的感情,千萬不要在世俗的感情裡拔不出來,那就是生死的流。

要以菩提涅槃為究竟的境界

菩提是指佛證得的大智慧,涅槃是指佛證得的究竟境界。智慧有兩種,一種叫根本智,一種叫後得智,根本智就是真谛,後得智就是俗谛。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能感覺到,見聞覺知,這是後得智。你們聽到說法的聲音,在說法裡得到一點智慧了,這叫後得智。後得智是後天得到的,根本智是與生俱來的。每個眾生都有根本智,也就是說每個眾生都有佛性,可惜被見聞覺知蒙住了。眼睛看得太多了,耳朵聽得太多了。我們別的都不講,要了生死修行,眼睛不要看跳舞,耳朵不要聽卡拉OK,否則你生死了不脫的。心裡想的太多,無非是貪瞋癡妄念,就好比在我們的佛性上掩蓋了灰塵,如果能離開,根本智就能現出來了,好比烏雲散開了,太陽就出來了。

以慧眼看男女,都成了白骨精

太陽始終存在,眾生的佛性也始終存在的,就是被烏雲遮住了,怎樣才能離開呢?你能不接受就好了。說眼睛總得看呀,耳朵總得聽呀,哪能不接受呢?你觀念轉變一下,就是不接受。男青年看見女青年容易起愛慕心,修行人就把觀念轉變一下,好像孫悟空的慧眼見到了小姑娘——白骨精;女青年看到男青年——也是白骨精。大家不要生氣,我這不是罵人,因為我是講了生死嘛,再說每個人的身體,肚子就是糞桶,人皮包的糞桶,有的人還多了一點腫瘤。身念處就叫我們修不淨觀。

從愛到不愛就叫修

情跟愛擺脫不了的人是不可能解脫的。耳朵聽到音樂的聲音,覺得蠻好聽,第二個念頭就要不生歡喜心,這就是修行。一次廣播電台征求聽眾對卡拉OK的意見,電台轉播了聽眾在電話裡說:“我想到飯店去安安靜靜吃頓飯,偏偏卡拉OK,唱起來像鬼叫。”咱們修行人聽他干什麼?眾生大顛倒,手掌翻一翻就叫修行。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⑧

傅味琴
 
行人的“道”就是從不清淨到清淨
提要: 
  ■ 修行人的“道”就是從不清淨到清淨
  ■ 下品下生要161億年才花開見佛
  ■ 上品上生是你現在修清淨心修出來的
  ■ 極樂世界就在你心裡
  ■ 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才能煩惱無盡誓願斷
  ■ 出家人不出煩惱生死的家叫出家在家
    在家人出了煩惱生死的家叫在家出家

行人的“道”就是從不清淨到清淨

把根本智開發出來而證得涅槃的體,這就是道谛。道谛就是我們將來究竟解脫涅槃的體,簡單的解說,道谛就是從凡夫的塵土到聖者的淨土這樣一條道路。念佛法門求生淨土的更應該有所體會,你為什麼要往生西方?“西方是淨土哎。”阿彌陀佛歡喜不歡喜啊?我看對有的人歡喜,有的人不歡喜,我這是打打比方,哪種人阿彌陀佛不太歡喜?臉也不洗,拖著鼻涕,穿了一雙破拖鞋,全身骯髒,好比世間上,像這樣的人怎能進干干淨淨的五星級賓館呢?你能得到下品下生還不錯呢。

下品下生要161億年才花開見佛

希望你們求生西方淨土的居士們,能得上品上生,能立即花開見佛多好,否則你往生蓮花裡十二大劫不得出來,我看也太別扭了吧。十二大劫有人算過,要一百六十一億年,說要得上品上生可能嗎?當然可能,你走樓梯試試,你走底下一格,再往上走一格就高了嘛,看你肯走不肯走啰,為什麼老喜歡下,不喜歡上呢?就好比國內佛弟子有種怪現象,喜歡愚不喜歡智,取名字也喜歡帶個愚,佛是喜歡有智慧的弟子,佛不喜歡愚蠢的弟子。當然你往生上品上生,阿彌陀佛特別歡喜了。比如我有一次看見有人求簽,他求了一看,把簽條一團一丟,再求,一看,高興了笑了,可能是上上簽,等他一走,我把地下的撿起來一看,下下簽。哪個喜歡下下啦?

上品上生是你現在修清淨心修出來的

那麼上上怎麼來?是你現在修出來的。有人說:“我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能修成蓮花。”蓮花是什麼?蓮花是清淨,只有一顆清淨的心,才能有極樂世界八功德水裡生長的清淨蓮花,你越清淨品位越高,蓮花越大。

極樂世界就在你心裡

我曾聽法師說過,蓮花在你心裡,極樂世界也在你心裡,我雙手贊成,因為懂佛法的人都知道心包太空,心是無形的,心能遍虛空。比如你人要去北京,你得坐火車到北京,可是你心裡想北京,北京就想起來了,想美國美國也想起來了,心有多大?虛空多大心多大,所以叫心包太空。當然我們說的這個心不是煩惱心,不是妄想心,不是肉團心。整個虛空法界都在心裡面,那麼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就在裡邊了嗎?

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才能煩惱無盡誓願斷

今天麼由於時間關系,最後一句話,修行就是修一顆心,希望大家在修行上要學法,只有法門無量誓願學,才能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斷煩惱才能心清淨,這是念佛法門的居士應該努力的一個關鍵。今天已經超過時間了,對不起大家,花費了大家很多時間。(台下鼓掌)

出家人不出煩惱生死的家叫出家在家

在家人出了煩惱生死的家叫在家出家

淨慧法師總結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今天晚上我們聽了傅老師的一席話,大家都法喜充滿。傅老師跟我們講了出家、在家,出什麼家呢?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感到很慚愧。我們雖然身出了家,但有時候或有的人心沒有出家,還老牽掛著家裡。所以呢,不管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我們都要心出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出家人如果沒有出煩惱家,沒有出生死家,這就是出家在家。在家眾如果出了煩惱家,出了生死家,那就是在家出家,所以我們都要向著出煩惱家出生死家的目標努力,感謝傅老師給我們開示。(大眾鼓掌)(完)
 

 

上一篇: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為解救眾生倒懸之苦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