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永信法师:佛学要旨


   日期:2020/4/1 1: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学要旨

释永信

  早些天在北京办事,经东单路口东方广场,眼前豁然一亮,好一处风光:开阔的花园广场,广场位置上原有的建筑都清掉了,周围高楼大厦林立有致。该高的高,该空的空,让人心情非常舒服。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多么像我们佛教的修行。在过去,大家肯定都会想,搞城市建设,不就是建高楼造大厦,谁会想到拆楼平地修广场修公园,亦是建设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呢。这与我们平时习惯了的"越多越好"想法相反,我们不妨称之为"减法思维"。实际上,我们的修行过程,就是一个"减法"过程,把我们的妄心减掉,把我们的妄行减掉,不断地减,一直减,直减到不能再减为止,这时,我们的完美人格就呈现出来了,立起来了,就像北京东单路口东方广场怡人的风光。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美化建设,我们登封市也不例外,搞创建,要把登封市建成一流的旅游城市,我们少林寺也有任务,拆除违章建筑,清除脏乱差。有些违章建筑,乱建乱修,根本没有章法,特别是城市郊区的有些违章建筑,成片的棚屋,不堪入目,相信大家都有印象。我就想,我们许多人的内心世界也是这样的,乱得很、脏得很。我们的内心也应该经常搞搞美化建设,搞搞创建,该拆的拆,该清的清。上次登封市政府创建检查团来少林寺检查工作,我曾开玩笑说,你们搞创建的应该借鉴借鉴我们佛教经验。现在反过来也成立,我们学佛修行人,也应该借鉴借鉴城建部门的经验,“自净其意”,“诸恶莫作”。

  “减法思维”实为我们学佛修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亦是我们佛学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前者为后者的外在表现。“减法思维”不是要求我们一味地打坐,更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执离相,洞察无常,实相无相。经上说,以色相求,不能见如来。“如来”不是释迦牟尼色身外相,而是释迦牟尼所发现“如幻如电如泡影”“迁流不住”之世界真相。真相无常相。以此为入门,解脱自心。

  我们学佛修行最大的障碍,便是我们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气,执于有,执于住相,执指为月。比如我们常说的“天眼”,指的是智慧的洞见,但很多人误以为是第三只有形眼,就像西游记里杨戬的天眼。本来“天眼”只是用来比喻智慧,却被人执有为实。又比如“境界”,指的是得道者的生活状态,唐宋文人以境物比拟之,又被人所执,并影响到后来的文人诗画,实际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出过国门的人都有这样经验,出国以前想象的外国与以后真正见到的外国很不一样,甚至到了外国所理解的与外国人自己的理解亦有距离。学佛修行的过程亦类似,走出自己日常生活的旧习气,真是比走出国门更难。

  学佛的难点就在这里,学佛的关键亦在这里。由于我们的妄心妄行,常见住见,执有为体,执指为月。而世界的实相却是迁流不住、变化无常的,人生生老病死,事物成住坏灭,一切处于变化之中,如流水、如行云。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就是要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待、理解和把握变化着的世界。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随缘”。以常见把握无常之人生,以住见把握不住之世界,当然着着成空,处处皆错。所谓得道之人,悟道之辈,就是学会了用变化的人生态度,随顺世界之变化,并贯彻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接人待物如此,吃饭睡觉亦如此;仅此而已,没有其他秘密。一切万有都在变化,这就是佛教“空”之本义,“无”之真意。天在变,人在变,古人所谓“天人合一”,宇宙和人生合的正是万有变化之一理,别无它意。说起来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一念一行做起来是多么难啊!禅门公案中所谓"无门关"即此意,雄关当前,无门可入,壁立千仞,无捷径可走;需要我们熄掉任何妄念妄想,断掉攀缘心,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需要我们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播种施肥,照顾着庄稼慢慢成长、成熟、收获;而不是要求我们像统计员一样,做做报表即完事。

  佛教教义号称博大,典籍充栋,百部巨帙的《大藏经》,令人望而生畏。部部皆为佛说,本本皆为经典。可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们,个个忙于生计,忙于事业,哪有时间细翻经典呢。所以,近几年来,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希望能把佛教精义抽出来,简要明白地加以表述,以便于接引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尽管有古训,佛教不渡无缘之人。但对于匆匆来、匆匆去之现代有缘人,我们可不能用"阿弥陀佛"打发了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激增,佛教寺院与旅游业有密切关系,门票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接引有缘之人,使人们在与佛学的亲近中获得人生的真实受用。如何提高佛学的受用效率、扩大佛学的受用面,这就促使我开始思考佛学最基本、也是最切实的一些问题。

  佛学对于当代社会最具价值的表现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生在世应当具有信念,坚信人生可以提升,世界可以改善。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根本。我们佛教徒常说的“净化人间,净化人生”,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佛教徒的心行上,就是发心、行愿、修行。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失去信念,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无所信,无所敬,亦无所畏,用佛教术语说,那便落于三恶道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信念实为人生之根本。当一个人有了信念以后,就会有所敬、有所畏,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就会有所约束。宗教信仰的教化作用就表现在这里。一切宗教仪规,都落在“自我约束”这个实处。佛教徒的发愿、受戒,亦归在这里。对于人类社会文明来说,宗教首先表现出来的正是它的道德性,对人类社会秩序稳定的维护。这也是宗教在千百年来常住人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所遵循的是很切实的途径;从自己做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而我们汉传佛教的精华,则表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菩萨佛教”。

  夜深人静之际,有时细细参会历代祖师们苦心设教和谆谆训导,时时让人感动不已,既能直面到祖师们的平实亲切处,又能直感到祖师们的高大峻峭处。

1999年9月16日少林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