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本站通知                                              
:經咒頌念  
                                                                                                                        
                                                                                                                        
                                                                                          
                                                                                            
    | 
	 
	  
	
	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 第四十六章 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                                                                                     
   
                                                                                                     
     |                       
     
	    第四十六章 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原文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   (肇曰:初見穢土,生下劣想,謂諸佛菩薩亦有升降,聞此佛事,乃自悔責也。)   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肇曰:既知佛事之難議,故欲請法而反土。將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眾生念佛功德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白話解   這時,眾香世界來這裡的菩薩,雙手合十對釋迦佛說:世尊!我們初到這裡時,曾以為這塊佛土下劣,現在悔悟了,再沒有這種錯誤的想法了。   為什麼呢?這裡諸佛的方便法門,真不可思議。為了度眾生,順應不同眾生的機緣,示現不同的的佛國。這太好了!世尊!請賜予我們少少法,待我們回上界去,亦當稱念這裡的如來。   佛告訴眾位菩薩:有一種法門,叫做有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應當修學。   原文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   (肇曰:有為法有三相,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肇曰:有為雖偽,捨之則大業不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淨而淨,不以為欣。處穢而穢,不以為戚。應彼而動於我無為,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夫不思議道,必出乎盡不盡門。彼此菩薩聞佛事不可思議,故佛開此二門,示其不思議無閡之道也。)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   (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故發言有之。)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肇曰:發心不忘,是眾行之中心者也。)   教化眾生終不厭惓。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   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肇曰:慈悲為根,發心為心,然後順四攝,化眾生,護正法,種善根,以此眾德,茂其枝條,道樹日蘊,不盡有偉為也。)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方便回向,進善之要行。故常安住焉。)   白話解   什麼是盡?指有為法有盡。什麼是無盡?指無為法無盡。   修菩薩行,卻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   什麼是不盡有為?不離大慈之心,不捨大悲之情。時刻不忘深發佛的一切智心,教化迷情眾生,終不厭惓。   常念四攝法,隨順攝受各類眾生,不惜身軀性命以護持正法。   種植種種善根而不知疲厭,志願經常安住於有為方便種種法門中,回向一切眾生。   原文   求法不懈,說法無吝。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肇曰:不以結生,曷為而畏?)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   未學,敬學如佛。   (肇曰:未學當學,所以不輕。)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   (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乎?)   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   (肇曰:禅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之如地獄也。)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   (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游,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肇曰:乞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也。)   白話解   上求佛法務求徹底,為眾生說法毫無保留。   因為勤供三世諸佛,所以出入生死而無所畏。   於榮譽不以為喜,於羞辱不以為憂。   不輕未學之人,敬之有如敬佛。   對那些墮煩惱網的人,令他們發正念以滅除煩惱。   樂於遠離妄想邪見,不以能樂於遠離為貴。   不執著自己的樂,能慶賀他人所得之樂。   不樂住禅定中禅悅之味,視禅悅之味如在地獄。   不畏懼出入生死,視生死之事如游園觀。   見來有學之人,視之如自己的善師。   原文   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肇曰:凡所施與,妙期有在,又審因果之不虛也。)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肇曰:戒為人護,毀戒則無護。菩薩自己有護,故欲護無護者也。)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   (余四度行轉深,法身之所有生。故想為父母也。)   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肇曰:助成我者,三十七道品。猶人有眷屬相助成者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   (肇曰:上雲種種根,此雲無齊限,轉增廣也。)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肇曰:為好飾者,淨土不得不盡淨土之美。)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   (肇曰:開四門,恣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肇曰:此明當大施時,諸惡悉除。三業悉淨,故致淨相之報也。)   白話解   立心捨離既得所有,務求佛的一切智慧。   見有毀戒之人,生起救護之心。   以六波羅蜜法,為一切功德之父母。   以三十七助道品之法,為修行之眷屬。   發信實行培植種種善根,永遠無有止境。   以諸佛國的嚴淨國土之事,作為自己修行的標准,成就自己的佛土。   財施法施,淨相具足,施心無限,大施無礙。   滅除一切惡業,身口意三業清淨。   原文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   (肇曰:生死長久,苦毒無量。自非智勇,孰能處之?)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肇曰:不以佛難及,倦而不修矣。)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肇曰:煩惱之寇,密固難遣自非慧劍,無以斷除。)   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肇曰:法身超三界,陰界入所不攝,故言出。若取陰界入,身處情塵之內,則自聽羁瑣,安能濟彼?)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   (肇曰:魔兵強盛,非怠者所能制也。)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   (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為名。俗智有緣,故念想以生。)   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   (肇曰:不以無欲而捨世法自異。)   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   (肇曰:同訴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為我同己,而我獨異人。)   白話解   於無數劫生死之中,意業清淨而有大勇。   聞佛無量功德,矢志大道不移。   揮起智慧劍,殺盡煩惱賊。   超出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荷負苦海眾生,使他們永得解脫。   以精進不懈的精神摧伏菩提路上的魔軍。   常求不動心念見如來實相的智慧行。   於欲界色界無色界諸世間法,少欲知足。於超越三界打破時空之出世間法,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   不壞行住坐臥四威儀法,而能入流隨俗。   原文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   (肇曰:見形不及道者,非通變無以導焉!)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   以樂說辯,演法無礙。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   (肇曰:不為福報修善,名為善淨。然為物受報,報在人天也。)   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   (修四等即開梵道也。現為梵王,請佛說法。隨喜贊善,以弘正教。如屍棄之流也。)   得佛音聲,身口意善。   (肇曰:經雲有八種音,亦雲有六十種音。密跡經雲:佛不思議音,應物無量也。)   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   (肇曰:善法誰不修?貴在深勝也。)   白話解   隨眾生希望心起神通智慧,以此引導眾生。   得眾念增長而成總持,持念持法,所聞不忘。   善分別眾生根智,隨緣斷除眾生疑惑。   知眾生根智,知時知機,樂說法義,辯才無礙。   持行十善淨業道,享受天人福田。   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入四梵室,開啟梵天道。   現身為梵天王,勸請諸佛說法,得以弘揚正教,隨喜贊頌善法。   得佛的圓妙音聲,善護身口意三業。   得佛的殊勝威儀,深心修學善法,修行功德逐日轉勝。   原文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肇曰:僧徒雖眾,所貴大乘。)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本。   (肇曰:放逸乃眾惡之門,喪道之根。心無放逸,則無善不集。善法無量,故略言本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善有為法,變壞物耳。廢捨不修,則日耗日盡矣。)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肇曰:自此下,皆無為觀行也。觀無為,必睹恬泊之樂,而能不證涅槃,用處生死,名不住無為也。空無相無作,三乘共行,而造觀不同。二乘空觀,唯在無我,大乘空觀,無法不在。以無法不在,故空法亦空,空法既空,故能不證空。)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肇曰:二乘無相,唯在盡谛。大乘無相,在一切法。二乘無作,不造生死。答乘無作,萬法不造也。)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諸法緣會而有,緣散而無。何法先有待緣而起乎?此空觀之別門也。)   白話解   依於大乘教,修成菩薩僧。   無有放逸之心,不失眾善之根本。   照此法修行,就叫做菩薩不盡有為。   怎樣是菩薩不住無為?修學空觀,常處於恬靜狀態,不為世間欲望所動,但不以空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不立無相之相,無作亦非無相,因此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修學無起,六識不起,卻非一切無起,因此不以無起為證。   原文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肇曰:二乘以無常為無常,故厭有為善法。以苦為苦,故厭生死苦。以無我為無我,故怠於誨人。以寂為寂,故欲永寂。菩薩不以無常為無常,故能不厭善本。不以苦為苦,故不厭生死苦。不以無我為無我,故誨人不倦。不以寂為寂,故不永寂也。)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   (肇曰:遠離,無為之別稱耳。雖見無為原理之安,而身心不離有為善也。)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肇曰:諸法始無所來,終無所歸。雖知無歸,而常歸善法也。)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肇曰:雖見無生,而處生荷彼也。)   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   (肇曰:凡諸無漏,與無為同。體自無相,皆無為行也。雖見無漏而與彼同漏。同漏有二:有為入生死,實未斷漏者。有已盡漏而現不斷者。)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肇曰:法性無業,何所修行?雖知無行,而教必以行者也。)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肇曰: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捨於大悲也。)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肇曰:真法位者,觀無為取證之地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   (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雖知如此,染本願未滿,不以功德定慧虛假而弗修也。)   白話解   修無常觀而不離無常,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厭惡生死,不離生死。觀人無我和法無我而常誨人不倦。觀心行寂滅而不是一切永滅。不取永滅。   觀遠離二邊而修身心善法。   觀一切法無所歸而趣向一切善法。   觀諸法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濟度群生。   觀無漏智慧而不斷有漏諸法。   觀心不動的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有情眾生。   觀諸法空無而不捨大悲之心。   觀修行正法位而不隨於小乘之法。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不以福德、禅定、智慧為虛假而不精勤修行。   原文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肇曰:備修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道成,即住無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   (肇曰: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復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則功德不具也。)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肇曰: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捨有為,則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者也?)   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肇曰:滿願由積德,豈捨有為之所能?)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   (肇曰:采良藥必在山險,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險有,非無為法之所出焉!)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肇曰:廢捨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   白話解   照此法門修行,就叫做菩薩不住無為。   再說:因為要具有福德,所以不住無為。   因為要具有智慧,所以不盡有為。   因為要以大慈悲心入生死,所以不住無為。   因為要完滿本願,不計擠苦,所以不盡有為。   因為要采集法藥,不離艱險,所以不住無為。   因為要隨眾生病而授藥,所以不盡有為。   原文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   (肇曰:習知眾生病,必之病所,豈住無為之所為乎?)   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肇曰:滅眾生病,必造有治。豈有為之所能乎?)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肇曰:二法雖異,而行必相因。故對而辯之。明行各有以造,用不同也。)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肇曰:不盡有為,故無閡德之累。不住無為,故無獨善之閡。此二無閡門,是菩薩弘道之要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示其佛事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白話解   因為要知眾生病苦,所以不住無為。   因為要滅除眾生病苦,所以不盡有為。   所有的正覺的大士、菩薩,都修習這個法門,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這就叫做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應當修學。   原文   爾時,彼諸菩薩聞稱為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   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   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白話解   當時,這些眾香國的菩薩聽釋迦佛說了這個法門,皆大歡喜。以很多奇妙的五光十色的香花,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以這些香花供養於釋迦佛和這部經法以及娑婆世界的菩薩。跟著稽首佛足,贊歎一番。   贊歎說:釋迦牟尼佛能在這裡善行方便,確是前所未有。   話音剛落,忽然不見,回到眾香國去了。 
    
     |          
     |                                                                                     
    
                                                                                                       
     |                       
      
      
     |          
     |                                                                                     
    
                                                                                                       
     |                       
    
	上一篇: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第四十七章 以何等法觀如來 
	下一篇: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 第四十五章 菩薩禅定智慧一切功德不可量   
      |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