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本站通知                                              
:經咒頌念  
                                                                                                                        
                                                                                                                        
                                                                                          
                                                                                            
    | 
	 
	  
	
	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第四十七章 以何等法觀如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本品有三章 以何等法觀如來 維摩诘以神通示現阿閦佛妙喜世界 願生於妙喜佛土者當生彼國   第四十七章 以何等法觀如來   原文   爾時,世尊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肇曰:向命文殊共來見佛,雖復舉目順俗,而致觀不同,如來逆睹其情,將顯其來觀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議,故知而故問也。)   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肇曰: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虛玄,固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寞虛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強而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何則?夫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則真者同真,偽者同偽。如來靈照冥諧,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故經曰:見實相法,為見佛也。淨名自觀身實相以為觀如來相,義存於是。)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肇曰:法身超絕三界,非陰界入所攝,故不可以生住去來而睹,不可以五陰如性而觀也。)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   (肇曰:法身如空,非四大所起造也。)   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   (肇曰:法身過六情,故六入無所積。)   白話解   這時,世尊問維摩诘:當你要見如來的時候,你怎樣觀想便能見如來呢?   維摩诘說:即是觀照自身的實相,我觀佛也是這樣觀的。   我觀如來,斷除三際,前際已經滅了,不會再來;後際還未到來,還不能去;今際時刻不住。   不觀眼前是什麼色,不觀這色如什麼樣,不觀這色有什麼性。   同樣,我不觀受、想、行、識,乃至不觀這識如什麼識,不觀這識有什麼性。   如來法身不是四大所成,同虛空一樣。   沒有六入法塵積聚,超越眼、耳、鼻、舌、身、心內六界。   原文   不在三界,三垢已離。   (肇曰:既越三界,安得三界之垢?)   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肇曰:法身無相,體順三脫。雖有三明,而不異無明也。)   不一相,不異相。   (肇曰:無像不像,故不可為一。像而不像,故不可為異。)   不自相,不他相。   (肇曰:不自而同自,不他而同他,故他而不他。無相之身,豈可以一異自他而觀其體耶?)   白話解   不在三界內,已離三界一切污垢。   得順三解脫門功德,具足宿命、天眼、漏盡三明,而與無明不二。   不執著一相,不執著異相。   不執著自相,不執著他相。   原文   非無相,非取相。   (肇曰:既非無物之相,又非可取之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   (肇曰:順三脫門,則到彼岸矣。若有到,則有不到也。無到不到,然後為到耳。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結使也。)   而教化眾生。   (肇曰:欲言此岸,寂同涅槃。欲言彼岸,生死是安。又非中流而教化眾生,此蓋道之極也。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賢聖也。)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肇曰:觀於寂滅,觀即寂滅。滅而不滅,豈可形名?)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肇曰:不此而同此,故此而不此。不彼而同彼,故彼而不彼。豈復以此而同此,以彼而同彼乎?此明聖心無彼此,有以而同也。)   白話解   不執著無相,亦不是取相。   不說在此岸,不說在彼岸,也不說在中流。   以此中道義而化度眾生。   為化眾生而觀眾生寂滅,而眾生實不永滅。   如陽光普照,對眾生不分彼此,彼此一如。   原文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肇曰:夫智識之生,生於相內。法身無相,故非智識之所及。)   無晦無明。   (肇曰:明越三光,誰謂之暗?暗踰冥室,誰謂之明?然則,在暗而暗,在明而明,能暗能明者,豈明暗之所能?故曰無暗無明也。)   無名無相。   (肇曰: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   無強無弱。   (肇曰:至柔無逆,誰謂之強?剛無不伏,誰謂之弱?)   非淨非穢。   (肇曰:在淨而淨。誰謂之穢?在穢而穢,誰謂之淨?然則,強弱淨穢者,果非強弱淨穢之所為也?)   不在方,不離方。   (肇曰:法身無在而無不在,無在故不在方,無不在故不離方。)   非有為,非無為。   (肇曰:欲言有耶?無相無名。欲言無耶?備應萬形。)   無示無說。   (肇曰:非六情所及,豈可說以示人?)   白話解   世間智不可以知,世間識不可以識。   隨緣能晦能明,無所謂晦,無所謂明。   大道無可名,法相無實相。   至柔無能逆,無論弱與強。   即穢成淨土,無所謂淨穢。   無在無不在,不離方與圓。   不是有為法,亦不是無為。   不可以示人,不可以言說。   原文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   不忍不恚,不進不怠。   不定不亂,不智不愚。   不誠不欺。   (肇曰:不可以善善,不可以惡惡。)   不來不去,不出不入。   (肇曰:寂爾而往,泊爾而來。出幽入冥,孰識其動?)   一切言語道斷。   (肇曰:體絕言徑。)   白話解   布施不執著施相,而財施法施不悭吝。持戒不執著戒相,而不犯一切戒。   修行忍辱,行似不忍而實不嗔恚;修行精進,行似不進而實不懈怠。   法相不定而一心不亂,無智無得、似愚非愚而得無上正等正覺。   有誠相非真誠,無誠相而誠者是大誠,行大誠者於一切眾生無欺。   幻聚時稱為來,影散時稱為去,其實不來亦不去。下地升進稱為入,上地退下稱為出,其實並無出入之處。   用任何言語都無法表述。   原文   非福田,非不福田。   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   (肇曰:無相之體,莫睹其畔。孰知田與非田、應與不應乎?)   非取非捨。   (肇曰:取之則失真,捨之則乖道。)   非有相,非無相。   (肇曰:寂寞無形,非有相也。相三十二,非無相也。)   同真際,等法性。   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肇曰:無相之體,同真際,等法性。言所不能及,意所不能思。越圖度之境,過稱量之域。)   非大非小。   (肇曰:大包天地,不可為小。細入無間,不可為大。能大能小者,其唯無大小乎?)   非見非聞,非覺非知。   (肇曰:非色故非見,非聲故非聞,非香味觸故非三情所覺也,非法,故非意所知也。)   白話解   菩薩不求福,不種福田,一心濟度群生,即是大福田。   不求福則不求應供養,成就大福田,則非不應供養。   取得必有失,真捨違背大道,所以不說是取,亦不說是捨。   心不動所以非有相,幻相不斷所以非無相。   同於真實的本來面目,符合佛法真如之性。   不可稱,不可量,無法以世間俗數衡量。   有形而變幻無窮,大包天地,小入無間,不能以大小衡量。   有形有聲而不起見聞分別,有觸有像而不生覺知之意。   原文   離眾結縛。   (肇曰:無漏之體,絕結縛。)   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   (肇曰:等實相之智,同眾生之性,渾然無際,豈與法有別乎?)   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   (肇曰:無得故無失,無清故無濁。事外之體,何可惱哉?)   無作無起,無生無滅。   (肇曰:法身無為,絕於施造,孰能作之令起,使之生滅乎?)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肇曰:法身無寄,絕三世之有,三災不能為其患,始終無以化其體。恬淡寂泊,無為無數,豈容憂畏喜厭於其間哉?。)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   (肇曰:窮言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若是者也。)   以斯觀者,稱為正觀。若他觀者,稱為邪觀。   白話解   既無見聞覺知分別,成無漏之體,則離一切結縛。   不以己智異於眾智,凡夫等於聖賢,菩薩同於眾生,於諸法都不作分別。煩惱即是菩提,於生滅中證涅槃。   因菩薩無所得,無得則無失,所以一切無失。既無得失,則無濁無惱。   心不作意,則諸法無從起,因而無所生,無生亦無所滅。   既無生滅,則無怖畏,亦無憂慮;更無喜生厭死之情。   不存在已經有,不存在將會有,不存在今時有。   不可以用任何言說一一顯示。   世尊!如來身只能這樣描述,應當如此觀。   照這樣觀,就叫做正觀。如果不這樣觀,就叫做邪觀。 
    
     |          
     |                                                                                     
    
                                                                                                       
     |                       
      
      
     |          
     |                                                                                     
    
                                                                                                       
     |                       
    
	上一篇: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第四十八章 維摩诘以神通示現阿閦佛妙喜世界 
	下一篇: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 第四十六章 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