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十七

  日期:2011/8/13 20:28:01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17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第一行: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到这里是一小段,这十尊菩萨是同名,十普,我们先看这一段。前一次跟诸位提到,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是随缘建立,佛菩萨没有名号。不但没有名号,连身相都没有,他的身相也是随缘变现,正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样的名号能利益众生,他就建立什么样的名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那个名号是随便建立的,不是有什么一定的意义,想怎么样建立,不是的,都是随着众生。名号里面就是度众生的一种方法,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譬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何尝有相?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这个世间的人妄想分别执着很重,总认为一个人要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人叫大贵人。世间人有这么个妄想分别执着,佛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满世间人的愿望。世间人一见到这个,这真的是大贵人出现,希有难逢,所以相是这么建立。

  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必然是纠正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最严重的业习病根。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习气很重,烦恼很多,这是六道轮回、恶道根本的原因。佛要用名号的方法来对治,所以就观察所有烦恼习气里面,第一个是对人没有慈悲心,都犯了自私自利的过失。世间人讲自私自利,这是迷惑颠倒,自私决定得不到自利,正如同损人决定不可能利己。怎样才能得到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自利,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道理,这个世间人知道的很少。所以佛在经上常讲,阎浮提众生、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迷惑颠倒,佛讲的是事实,确实是如此。因为没有慈悲心,所以佛的名号上就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能够仁慈,对待人能仁慈,所以翻作「能仁」。这名号意思多好,我们一念释迦牟尼佛,念到释迦就要想到,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仁慈。仁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要真正存心关怀别人,爱护大众,全心全力协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释迦的意思,我们念这个名号就没有白念了。「牟尼」这两个字,是「寂默」的意思。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人心很不清净,所以名号里用牟尼,牟尼的意思就是清净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名号是这个意思,所以名号是治病的。

  我们念南无本师,南无是皈依、礼敬,本师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根本的老师是什么?是仁慈、是清净。说老实话,释迦牟尼佛也并不是希望你天天念着他,念着他,他听到耳朵都发痒,那还能受得了吗?你要懂这个意思,天天念仁慈,天天念清净,一定要把自己仁慈的心念出来,把自己清净心念出来,这叫真正念佛,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佛菩萨建立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功德在哪里?把自己真心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给念出来。能仁、寂默是我们自性里面的性德,不是外面来的,我们现在忘掉了、忘失了。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常常忆念,忆佛念佛,佛是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大家修净土,常常听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要懂这个道理。念观音菩萨,自性观音。我们这样念佛就没有白念,这样念佛真正得利益。所以诸佛菩萨名号千差万别,都是依智慧、依他的行德,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完全是对治凡夫的烦恼习气、愚痴,名号从这里建立。清凉讲名号是「随宜别标」,就是随便建立。但是它有原则,不是我们凡夫这个随便,它是方便建立,正是所谓善巧方便到了极处。

  经上说,学生坚固的菩提心,一定是从老师那个地方学得来,老师是学生的增上缘。学生迷的时候没悟,老师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开悟,教导他修学。这里面最重要劝他发菩提心,要告诉他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修学大乘的根本。我们在前面讲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身,第一种是菩提身。菩提身从哪里来?从菩提心来。你如果真正发菩提心,这个身就是菩提身,境随心转,相随心转,这个身怎么不是菩提身?佛的身是菩提身,我们这个身也能转成菩提身,一定要得老师详细的开导,细心指导我们修行。修行实在讲就是生活,把我们生活里面许许多多的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凡夫的生活哪有没有过失?一定有,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深,不知不觉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它就起现行;现行是它就起作用,烦恼习气起作用。起这个作用很可怕,这个作用是造轮回业。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起作用的时候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轮回业里面必然是恶业多、善业少;换句话说,变现出来的果报,我们在三途的时间就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是以三恶道为故乡,是你的家乡,你在家乡住的时间长;你现在到人天二道来是观光旅游,时间很短。佛这个比喻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句句话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不能没有警惕。高度的警觉心就是菩提心。

  菩提这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真相明白了,十法界的真相也明白了,诸佛菩萨所住的一真法界也清楚了,这叫觉悟。觉悟之后你才会发愿,希求的愿,求脱离六道、求脱离十法界,求生净土,愿就自然生了。这就是菩提大愿,菩提大愿是从菩提心生的。有愿一定有行,行就是你的生活,你处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行为是觉悟人的行为、觉者的行为。觉者是佛菩萨,换句话说,你觉悟之后,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夫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希有的转变,不可思议的转变,转凡夫成佛菩萨。所以菩萨成佛在哪里成?就在你现实生活当中成,就在你日常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作菩萨、作佛,佛在《华严经》上这样教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完全与大方广相应,完全与戒定慧相应,使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生活、工作跟本经所说「大方广」融成一片,这就叫契入。入这个境界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你在现前生活里面得大自在,在现前生活里面开大智慧。教我们的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菩萨众里面普贤菩萨的名列在第一位。华严会上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普贤名字这么样建立的。

  经上又说,如果是诱导一切有情众生趣向菩提,向这条路上走,而以四摄法来帮助这些众生,四摄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种善巧方便,他就可以称为金刚王菩萨。名号是随着变的,一个人可以建立几百个名号、几千个名号、几万个名号,常常用的;对哪一类的人,用哪一类的方法教化,菩萨名号就随着变。如果是以大悲心,这个大悲是坚定的大悲,永远不会退心的大悲心,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爱菩萨。如果示现随时随处修一些小善,见到别人修一些小善,菩萨就赞叹,他就能称为金刚善哉菩萨。如果他发心修布施,布施的心非常广,布施的行跟他的心相应,清净布施、平等布施,菩萨就立一个名号叫金刚宝菩萨,也可以称之为虚空藏菩萨。诸位在经上念到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另外一个名字叫金刚宝菩萨,那个心就像虚空一样,勤修布施,不疲不厌,所以有这个名号。

  能以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菩萨就叫金刚日菩萨;日是太阳,光明遍照,叫金刚日,也叫金刚光菩萨。还有一种人行菩萨道,无论什么人有困难去向他求帮助,他是来者不拒,从来不会叫人失望,这就叫金刚幢菩萨。将来我们在这个经上都看得到,菩萨慈悲,真的是有求必应。另外有一种像弥勒菩萨一样、布袋和尚一样,每天表现得欢欢喜喜,以欢喜心接引大众,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笑菩萨;满面笑容,消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谚语所谓「一笑解千愁」,菩萨为我们示现。能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当中丝毫不沾染,宗门的大德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表现这种形象来帮助一切众生,这是金刚法菩萨。善用智慧,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这就是金刚利菩萨,金刚比喻猛利,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

  愿意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佛家里面说法轮常转,不疲不厌,哪个地方有众生请,他一定会到。菩萨行,我们现在没法子。我现在在此地,几乎每个星期都收到海外许许多多地方请我去讲经,言词很恳切,我也很感动,「法师您来讲一天都好」。我不是金刚菩萨,我是金刚菩萨就会分身,就没有问题。我现在不能分身!所以现在我们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只能把我们讲经的录相带送过去。如果每个地方来请,我们都要去,这部《华严经》恐怕五十年都讲不完。我们现在预定是五年把它讲完,这五年当中就要守在此地,哪里都不能去。把这部经完成之后,我们再到其它地方,各处去走走。谢谢大家的关怀、好意,这是一定要请大家原谅。我们要以这次的法会为重,这个法会的因缘非常难得,很不容易;到此地来看到的,都清楚、都明白。这就叫金刚因菩萨,常转法轮,无有疲厌,也叫做金刚转法轮菩萨。

  以如佛一样的无碍辩才,说法无畏,这就是金刚语言菩萨。佛是以度众生为事业,我们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是什么?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来家的事业通常也叫做佛事,可是现在「佛事」两个字已经被大众曲解、错解。什么叫佛事?为死人念经超度叫佛事。诸位要记住,佛经里面看到佛事,不是这个意思,佛事是觉悟众生之事,称为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事就是事业,所以佛事两个字你从字义里面去解释,觉悟的事业。帮助自己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些事才能称之为佛事。我们荷担如来家业,把如来的事业我们承当起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佛家的事业,这称为金刚业菩萨。为什么菩萨都用金刚两个字?金刚是智慧,说明佛法的修学智慧是根本,决定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离开智慧,人迷了,有智慧你才会觉悟。坚定誓愿,譬如你发四弘誓愿,你的愿心非常坚固,决定依照这个大愿去修学,一定要满足这个大愿,这个菩萨是金刚护菩萨,也叫金刚甲冑菩萨。有能力降伏一切魔王外道,这就叫金刚药叉菩萨,也称为金刚牙菩萨。坚持诸佛所传精要的法门,最重要、最精彩的法门,他能够坚持守住,依教奉行,这叫金刚拳菩萨。

  由此可知,菩萨的名称确确实实是善巧方便建立的,哪有一定名词?在近代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常常用文字跟大家结缘,他的书法好。他给人写字,下面的落款,自己的名字是随时想的,没有一定的名字,统计他的名字,恐怕有一、二百个名字,他就懂得这个道理。对一个人、对一桩事情,他就用一个名字,没有一定。以名字来教化众生,这就叫随顺便宜而建立。

  我们现在看了这段经文,有十位菩萨,名字都有一个「普」,所以叫同名菩萨。名号里都有一个「普」字,显示虚空法界的总相,总相里面的德相,这个含义我们要能够体会。任何一种德行,像我们刚才略说的,无论哪一种德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极小的善,不要认为善太小,极小的善行也遍虚空法界。小善如是,小恶也如是,不要认为小恶没有关系,小恶也遍虚空法界。所以古德才劝我们,不要以为善小,你不肯去做;不要认为恶小,随便犯一点没有关系,你全搞错了。极小的善恶都遍虚空法界,十普菩萨在此地先把这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明白、觉悟,就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学习、如何修行;断小恶,修小善,积小善就成大善,不能不知道。

  后面我们现在没念到,后面也有十位菩萨叫异名,每一尊菩萨的名号不一样,没有同名。他们在此地代表什么?这二十位菩萨是总代表,代表法界里的差别相,十普菩萨是代表法界里面的共同相。差别相里面,有差别相的德相。总相也好、别相也好,诸位必须要知道,是一个法界。十普菩萨里面,普是别中之总,别是总中之别,总别是一不是二。总义、别义,在佛法里是这个讲法。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在这个经里面讲得特别清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是怎么修行成佛?证到究竟圆满的果德怎么修?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都是修普贤行成就的。所以很肯定的说,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多么重要。普贤行怎么修法?一定要有普贤心。普贤心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界限、没有彼此、没有人我,所以极小之善都遍虚空法界,他怎么不证究竟圆满的佛果?

  普贤菩萨代表总,自性的普德,总相。总中有别,别中有总。在《华严经》里面,如果把前面十信位也算进去,五十一个菩萨,这是五十一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是普贤菩萨。有初信位的普贤菩萨,有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一直到等觉位的普贤菩萨,这就说明总中有别。总中有别,五十一个位次不相同,阶位不相同,但是每一位菩萨心都普。不同当中还有同,同中有不同,我们要体会这个义趣,然后才知道普贤行我们现在可以修,佛说《华严》,对我们来讲就有切身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说我们听了这个经,太大、太深、太高,我们只有听听而已,做不到,得不到利益,那我们何必学它?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你就是华严会上的有缘人。华严会上十类之机,我们也必然是其中之一,否则的话,这个法会你怎么会遇到?同样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三百多万人,那些人为什么遇不到?你为什么偏偏遇到?总是有缘,有缘就来相会。既然有缘,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希望藉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有真实的成就,这样就好。所以把这十位菩萨摆在第一,将异名十位菩萨摆在第二,其实异名十位菩萨又何尝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差别相而已。

  下面我们简单先介绍第一位上首『普贤菩萨』,「普贤」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依据经论给我们做了几种介绍。第一种「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从自体上来说。如果就这个讲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我们也是,我们不修普贤行也是,为什么?它从体上讲,从自性本体上所说,正是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从性体上说。诸佛如来他的性体周遍法界,为什么周遍法界?实在讲,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变的法界无量无边,能变的那怎么还会小?绝对不会小。佛在楞严会上比喻得很好,佛将我们能变的自性、真心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能够感触到最大的就是太空,虚空是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许许多多的星球都在虚空里面。佛把虚空比喻作我们的真心,比喻作我们的本性,能变的;法界是所变的,所变的法界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这是真心所变的法界,法界有多大?佛比喻像太空当中的云彩一样。我们晓得,云彩跟虚空比,那差得太远。佛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哪个大、哪个小,不是很清楚、很了然吗?诸佛如来的真心如是,菩萨真心也如是,我们凡夫乃至于畜生、饿鬼、地狱,哪一个众生的真心不如是?从这上来讲,各个都有普的意思。

  随缘成德就叫贤。佛菩萨随净缘,作佛、作菩萨、作声闻、作缘觉,成就他的德能。我们凡夫随染缘变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么不是贤?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就是从自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统统本来是普贤。大经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这哪里过分?不过分。从自性性德上说,给诸位说,我给你讲你本来是观音,你本来是地藏,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诸佛菩萨的形相、名号,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的,从心性上讲的,我们都是。然后你就要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么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后,把原因消除掉,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了吗?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以他这句话的原则来说,自性普贤本有,自性众生本无。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普贤菩萨就有可能,这不是假的。烦恼的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无;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于是我们断恶修善得到理论的依据,超凡入圣是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诸佛菩萨有,有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理论依据,这个道理凡圣没有差别。只要我们认真、发愤、回头、觉悟,怎么不能成普贤菩萨?普贤第一个解释,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们修行证果带来无比的信心,因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

  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要用功从哪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显得骄傲,我是普贤菩萨,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颠倒,你在这里听经把意思全听错了,哪有个傲慢的普贤菩萨?没有。所以这四个字要记住,「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么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着,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学,学什么?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修行,学他的生活,学他处事待人接物,从哪里学?经典上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事的道理,都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上讲的什么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的道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存的是什么心?用什么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他的行跟我们的行也不一样。我们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的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学习。

  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绝不着相,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不居功。我这样做,应当这样做,众生得福我欢喜,一句话不要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十大愿王要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里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之后要真干。从哪里转起?从改心转起。没有接触这个经典,我们起心动念还都为自己,还有个自己;学这部经之后,从今而后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决定没有。转成什么?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我今天吃饭为一切众生吃饭,穿衣为一切众生穿衣,没有自己,这个身是帮助一切众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维护这个工具;要是为自己,不需要这个身,身没有用处。所以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佛工作,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世间人为谁活?为我自己活、为儿女活、为家亲眷属活,他为谁活?普贤菩萨示现的身,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这个念头一转就与普贤菩萨相应。心转了,习气还没舍掉,慢慢来,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断习气,到登地的时候大概习气差不多快断尽。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的,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了,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的,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毘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后什么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么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么办?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了,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了,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像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二边,有无二边;有边错了,无那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什么叫念而无念,我们粗说,细说没法子说,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

  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我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受用、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体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着相。譬如布施,不着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着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着我相、也不着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执着。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二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

  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他自己修养的功夫,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

  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后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后。有同修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了佛以后干什么?成了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叫倒驾慈航,真正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后,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么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统统是菩萨。于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

  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后,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后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后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后事情这么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了吗?忙得不亦乐乎,那不累死了吗?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么?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二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么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么?「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么?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着,他怎么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

  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象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么多话,应付这么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么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为什么讲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我讲这么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出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了。

  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后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干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着,你怎么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后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哪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么做法就相应、就如法,这么做法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

  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么?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哪里修定?这个世间什么样工作他都做,哪个地方人多,他到哪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么?定是不着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里面修定。修定怎么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着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修定,定在这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里头还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是同时,不是分作三个阶段。戒就是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福,断恶修善。戒里头具足定慧,定里头具足戒慧,慧里头具足戒定,哪里是分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

  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我们今天学到这种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上进展就快速。把它应用在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余土。我们对于名号里头含义,如果不懂得,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修学上,这个经念到,不叫白念吗?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细行,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为。

  清凉大师解释普贤菩萨名号,给我们说了四种,我们在此地做个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做好样子。十愿、十行,愿里面有行,行里面有愿;悲里面有智,智里面有悲;悲是讲行,智是偏重在愿上,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后普贤,这是倒驾慈航,他是功德已经圆满,他能够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于饿鬼、地狱身,以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行愿品》末后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的,「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用伟大两个字来赞叹,都没有办法赞叹到,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

  清凉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这都是经上有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上首,这是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法门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主修的课程,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有主修、有选修的课程,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代表主修的法门。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成究竟的佛果,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批注里面讲,法门主,是这个意思。

  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去看《佛学辞典》、看《教乘法数》,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都能成就,所谓是殊途同归。《金刚经》上所讲:法门平等,无有差别。为什么平等?每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每个法门到最后的阶段,一定要跟普贤法门要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里面,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门跟普贤法门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萨,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行;成不了圆教的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贤行会合,换句话说,跟普贤行一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这个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路子怎么走法,这是成究竟圆满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萨都成这个道路,证如来究竟的结果,没有一尊佛是例外。我们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菩提道上就不会走错路。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十六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