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日期:2011/11/20 10: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净界法师

    看最后的结示劝修:

    我们最后把前面心灵的力量跟佛的力量,(唯识讲心灵的力量;净土讲佛力),心力、佛力作一个总结。

    第一段文:结示法要:

    整个大乘佛法的止观修学,有二个重点:第一个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

    你的生命怎么安住?

    这是根本问题,就是你的目标在哪里?

    我们这念心的安住其实有三种:一个是住在过去,一个是住在现在,一个是住在未来。

    我们常说一句话:下等人是住在过去。

    你看我们现在今天、有昨天、跟明天,你比较在乎昨天还是明天?

    明天啊,那你这个人有希望哦!一个人如果老是讲到昨天、前天怎么样就完了,因为过去不能改变嘛。

    你一个人老是注意过去,就失掉未来,因为你老是去注意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过去又不能改变,你把精神体力放在过去干什么呢?

    所以诸位要知道,一个人不能老是活在过去,因为它不能改变,你这样是浪费时间,你再怎么样去想它、再怎么样去努力,它永远就是不能改变。

    但是你也不能活在现在,因为现在变化多端,无常变化,无常无我,你根本没有办法控制的,一个人要活在未来,未来是可以期待的,是有无量的可能性的。

    所以在圣道门当中,对于过去、现在、未来,其实圣道门是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净土宗是有所住。一个人完全无住,净土宗你没有办法修学的。

    你说:我完全无所求,我来生求生净土也好、不求生净土也无所谓,那你这个思考模式不是修净土宗的思考模式!

    正确掌握净土思想的本质,为了来生而活!

    我们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传承,这个传承当中,就是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它的核心价值是不同。你没有掌握住这个净土法门的心要,你怎么修呢?为什么所有的法门都要上师口授的传承?就是要把这个基本的精神把握住嘛!

    你光是念佛能够往生吗?我看未必,你没有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净土宗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最清楚:

    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一个净土宗的生命观,你如果真的把今生当做客人、把今生放弃了,你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久莲池会上人。你把生命放在来生,我保证你一定往生!这是根本问题、安住问题。

    我们很多人忽略了根本,你看你把今生看得很严重,然后再来对治,怎么对治都不对,因为你刚开始根本就错误了,你就不应该住在现在嘛。

    我要提醒大家,修净土宗的人不能重视今生的;讲实在话,你住在现在,你是障道,因为你这个思考模式是错误的,你不合乎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它的根本心法是不能这样子的。

    净土宗是住在未来,修净土宗的人,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理念:你为了未来而活,你不是为了现在而活的,你人生的目的只是来积集资粮而已。

    你如果能够掌握这个中心思想,你佛号念得多、念得少那是其次了。

    所以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句话你要参透了,那大概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就掌控起来了,净土法门你再修就不难了,但得本不愁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界法师       目标)(五明学佛网:净界法师       目标)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六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五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四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三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二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一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九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八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七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六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