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普献法师:退失智慧的邪行


   日期:2011/8/27 1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第2-1集:退失智慧的邪行

主题:宝积经第2-1集

主讲人:普献法师

地点:晓光空佛院

今天开始讲《宝积经》的正宗分。

首先是讲到正说菩萨道,第二部分是讲兼说声闻道。在正说菩萨道里面,我们分成三个部分来谈,第一个是修广大的正行,就是广度面;第二个修学甚深的中观,这是深度,修学佛法从广修福德智慧,才能够达到修学甚深的中观,去观空,而证到空、无我的这种智慧。除了广度、深度以外,第三部分是讲到教化众生的事业,就是说我们信佛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引导众生走向善的光明,跟众生一起走向觉悟的道路。所以在正说菩萨道里面有这三大部分。

修广大正行里面,第一个要去辨明菩萨的形象。在辨明菩萨的形象之前,我们先讲到修广大正行里面,正行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是谈到智慧的问题。经文怎么说呢?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

来听经闻法里面,当机众当中,为什么选这个大迦叶?因为大迦叶是领导结集经典的灵魂人物,他比较注重隐遁的声闻行,所以隐遁的、自了的这种色彩,在他的领导之下,这个结集的经典比较着重于个人生死的了脱。这部经以他做为一个当机众,也就是说明了声闻道的不圆满,所以以他做为一个代表。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世尊就喊一声说大迦叶,真正的修学佛法,戒、慧是最重要的,如果太执重于定,在修学很容易偏向于邪定或者是昧定,即使是正定也容易倾向于隐遁的、独善其身的这种解脱道。所以这部经以戒慧为基础,来讲到这个智慧啦。

【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谓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叶!是为菩萨四法,退失智慧。】

佛特别指名大迦叶,说菩萨的正行差别,来宣说失去智慧跟得到智慧的因缘是怎么样子的。所以我们说这部经是着重在戒慧的修学。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人来讲的话,不是像我们一下子就是要入定的神通,不是这样子的。必须如《阿含经》所说的:先净其戒,直其见,然后具足三业,再修四念处。

菩萨有四法会退失智慧。退失有退失的因果,我们说这个因果分成两类:第一个叫做等流因果。什么叫做等流因果呢?譬如说我们喜欢静的人,他习惯了,就爱静而不喜欢动;喜欢过善的、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人,他变成一种习惯了,他慢慢就变成一种习性;这就是等流因果。不但在今生,也会影响到来生,这个就叫做等流的因果。

还有一种叫做增上因果。譬如说布施,多布施的人自己生活改善,也改善别人的生活,这个就叫增上因果。当然如果是做恶的话,自己不好,别人也不好,这个也都叫做增上因果。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这个就叫做增上因果。

讲到这个因果,为什么会丧失智慧?有四个条件(四种邪行):

第一个是「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我们一般人最重视的就是个人的名誉啦,或者是利益啦,世俗来说就是着重在名利。所以佛经里面有一个名词「末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众生生命当中,最重的第一位就是财,然后色、名、食、睡,有了金银珠宝、有了娇妻美妾,还要山珍海味,还要好的名声,还要吃好的东西,还要享受。财、色、名、食、睡,我们得到以后,最后才想到生死的问题,把信佛学佛、让生命升华净化的这部分,把它摆在最后最后。

人生的定位着重在财色名食睡追求的时候,我们就叫做不尊重法。我们着重于个人的财富、名利、家庭、事业,把所有这些当做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不知道说怎么样提高我们生命的层次,净化我们的身心,净化我们的智慧,这个就叫做不敬重法,所以叫做末法。末法,就是把修身养性这些个问题当做不重要,把财富名利地位当做首位、最重要的,这个叫做不尊重法。对于宗教道德的这种修养,当做不是很重要的一回事,就叫做不尊重法。

不尊重法的结果,就是不敬法师。对宣扬宗教真理道德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尊重啦!这个就容易让我们退失了智慧。

在三皈依里面就有讲到:「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然后「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现在信佛学佛的人,很喜欢一师一道,哪一个法师相貌庄严,音声洪亮,善巧譬喻,那么受到了尊重。如果这个法师的外表不怎么庄严,但是他所说的法是正法,我们往往也会因为对方的外表而加以轻慢,这个也是不尊重法、不敬法师。

或者是说,认为自己皈依师父所说的法是正确的,别的师父所说的法有问题,而不去真正的了解、尊重、接纳,那么这个也叫做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以古代的人告诉我们「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不要局限在一师一道,学无常师,所有持戒、弘扬正法的师父,不管是自己的皈依师或者不是自己的皈依师,我们都要尊重、尊敬,这样子才能得到智慧。否则的话,我们单从外表的形象,而断绝了自己亲近佛法的机缘。

所以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观念来衡量别人,很容瞧不起别人,看不顺眼。其实瞧不起别人就是自己的修养不足。即使不同宗派,我们要学习尊重、了解、欣赏、接纳,这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一个态度。我们往往以为是不同宗派、不同师父,就加以否定,往往都是用感情来信仰,叫做人情佛教。这个师父我认识,他很亲切,他所说的都是对的。这个师父我不认识,他的长相又是很平凡,他甚至也没有读大学,英文也不认识,他所说的法也许有问题。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就不尊重法,不敬法师,这是退失智慧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是「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我们了解许许多多的法,但是我们觉得如果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不能高人一等,这是最麻烦的啦。就像古代的武术,老师传给徒弟就留一手,那么从事医药研究的话,就密而不宣,我有这个独门秘方,如果告诉别人的话,我的生意就没有了。所以我们都有留一手的这种习惯,武术也好、医药也好,慢慢慢的就没落了。

那么什么叫做「深法」?还有浅法吗?容易理解的、具有形象的、容易接受了解的,这个叫做「浅」。譬如说,我们讲因果报应,在人生社会上许许多多当下可以看到的,多少行善的人,多少行恶的人,下场绝对是不同,我们看得到的。所以三世因果这些是比较容易接受了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只是说了解了三世因果,我相信这些,可是我们的烦恼还是存在,有了烦恼还会造业,又会受苦。那么对这种内在的心性,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心性,我们说这是深法。如何去断除我执、我见、断除我相,然后「深奥者,空是其义」,讲到这种空,我空、法空这个法门,这个是转凡成圣的一个关键。

一般师父们就比较少谈这方面的,因为众生最怕去听这种深法。我也空、法也空、人也空、什么都是空,众生听起来都会害怕。那么出家人也不愿意多谈,因为这些是属于比较形而上,属于高度的、深度的、思考性的、比较哲理性的,所以众生比较不喜欢听,听了也打瞌睡。那些因果报应的非常精彩,有形有相很容易理解,众生听得也很起劲,讲的人天花乱坠,听的人也非常的兴致高昂。但是那至多只是让我们离恶向善,要转凡成圣的话不可能。

当然这种三世因果、业报轮回思想,是信佛学佛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了解三世因果、业报轮回就够的话,那是很难去达到转凡成圣的目标。如果我们了解到空这个甚深的道理,又不愿意讲给别人听,故意卖关子留一手,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智慧会退失下来。这是退失智慧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乐」是快乐的乐,「乐法」就是有爱好大法的人,愿意听闻甚深佛法的人来了,那么我们遇到这种人,应该是随机说法,深入浅出,引他趣入佛法。如果我们故意的留难他,说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哎呀!你还年纪轻,你的知识太差,你不必了解这些啦,你的业障这么深重,这些讲了你也听不懂,下一次再来啦。」或者是说「你要供养什么我才说给你听」,这个就叫做「为作留难」。为作留难,故意说一些问题来让别人失去信心,这样子的话,对自己来讲是会退失智慧。

第四个「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这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过失,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也做了很多善事,研究许多经典,经律论都看了、都研究了,也会背、会念、会讲,往往就抬高自己瞧不起别人。以佛法来讲叫做「轻慢众生得无量罪」。瞧不起别人,这个在佛法来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以佛法来讲,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我们也许见到这个人从没有研究佛法,说不定有一天他研究的比我们好,说不定他来生比我们早一天成佛,早一生成佛,早几百年成佛也说不定。因为对方也许勇猛精进,很快就超越我们。

所有一切众生,依佛法来讲,都是我们多生多劫以来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是第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理由。所有众生对我们都有恩,这是让我们尊敬的第二个理由。第三个理由是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菩萨,不管他是长成高低、胖瘦、美丑、黑种人、白种人,他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甚至比我们早日成佛。所以无论从过去来看、现在来看、未来来看,所有的众生都值得我们去尊敬,不能去轻慢。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第四个「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这是一种狂妄。《易经》里面讲到「满遭损」,而谦卦都是吉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懂得谦虚,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学的很多、了解的很多,能入定、有神通,而瞧不起别人,这个是最要不得的。

接着就说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大智慧,刚好是相反。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师。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得大智慧。】

从这部经我们了解学佛的人最重要就是智慧。平时我们有一句:「依戒得定,依定得慧,依慧得解脱。」也就是说信佛学佛的人,以持戒的基础来修定。

那么并不是说你持戒就能得定,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了持戒的基础来修定的话,比较不会出问题。也不是说我们入定就会得智慧,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了定,在定的当中去观察思惟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开智慧。跟定配合在一起,去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得到这种空慧,所以依定得慧。有了智慧才能得到解脱。

我们要得到智慧的话,第一个「常尊重法,恭敬法师。」也就是尊师重道。

世间人怎么讲呢?有钱有势的人到什么地方都备受尊敬,因为世间人最看重的是权利跟财富。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一个人当他有权位、有财富的时候,因为没有智慧所以权利使人腐化,财富会让人败德。所以不要以为我们人生就是追求权利、追求财富就满足了,修养、智慧是最重要了。有了智慧,那么更多的财富会帮你去修福修慧,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不但会起烦恼造业,更多的财富和权利会让人造更深更深的恶业。

所谓「恭敬法师」是说,对那些宣扬智慧、宣扬宗教、宣扬哲理、宣扬道德的人,我们必须加以恭敬尊重,因为他是开导我们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生的道德,不求名、不求利,所以值得我们来恭敬。因为他所说的法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不会沉迷于五欲的恋着。

所以这是讲到开智慧的第一个条件,应当时时尊重法,因为法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如实相,法是我们修行的方法、成佛的方法、转凡成圣的方法。对于宣扬这些法的人,我们一并的都要去恭敬尊重。

第二个是「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我们了解了佛法,听到了许许多多的佛法,不可以秘而不宣,只要有人家愿意来了解,

我们就是以清净心广为人说,没什么条件,也不跟你说我讲一个小时要多少钟点费,要多少车马费,不这样子的。我们以清净心来说法,因为法是无价的珍宝。如果我们说讲经说法一个小时多少钱,就是把这个法来定价了。法是无价之宝,不可以定价的。

「不求一切名闻利养」,讲经说法不是希望能够打知名度,广收门徒,广收供养,或者是为了建道场、为了收入更好,这个就跟说法的清净心相违背了。

讲经说法是以清净心,不为名闻利养而说法,这样子叫做教学相长。在教的当中让自己的智慧来增长。事实上老师所得到的比学生多,老师在传授某一种知识学问的时候,他必须好好的准备,然后他可以记得更清楚、更能深入,所以在「教」跟「受」之间,教的人反而获得更多。

所以讲经说法最大收获的人,是讲经说法的本身。透过这一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整个思路更清晰,更深入,这就是他最大的获得。而且又能够使众生离开迷糊,转迷为悟。众生的转迷为悟,那就是众生自己本身听法的态度。所以在讲经说法的出发点来讲,是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这是讲经说法一个重要的关系,这样才能增长智慧。

第三个「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一定是多听经、多闻法、多亲近善知识。然后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好了,必须勤求不懈,也就是要持续不断的、细水长流的。所谓精进心、勇猛心易发,可是持续心没有。不能说我兴致来了,从早到晚努力用功,兴趣没有了,又不想学了,这个不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普献法师       智慧)(五明学佛网:普献法师       智慧)  

 楼宇烈教授: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 

 洪修平教授:《智慧与解脱——禅宗心性思想研究》序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7.游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6.平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5.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4.坐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2.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1.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二、禅的传承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一、禅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