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寺庙

 三祖禅寺简介


   日期:2011/8/5 9: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祖寺全景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坐落在安徽省潜山县城西北9公理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凤形山,唐宋以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祖山,这里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对三祖寺呈环围合抱之势,使山前形天一个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从三祖山西侧谷底潺潺流出,滚珠嘎玉,泠泠有声,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宽阔的潜水河像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轻盈舒展,系于山前。河水清涟,波光粼粼,映现着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物风貌,成为天柱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
  这个风景如画的谷口,连同倚靠的瑰丽奇绝的天柱山,都曾受到历代帝王的垂青。春秋时,这里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水称皖水,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舳舻千里,法驾谷口,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嗣后,汉宣帝刘洵、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来诏祭南岳天柱山。历代帝子的祭祀大礼,史册昭昭,巨典煌煌,使得它名闻遐迩,声播九州,故而历代道徒释子都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据为已有,建观造刹,传道布经。
  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道林寺高僧宝志江南著名方士白鹤道人“斗法”,卓锡得地,开山建刹。初名菩提庵,武帝萧衍闻奏,赐额“山谷寺”。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灭佛,诛灭沙门,禅宗三祖僧璨南徙隐避皖公山(即今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往来于司空山(今安徽省岳西县境)与皖公山之间,幽栖林野,涧饮松餐,积十余年无人知晓。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投谒僧璨,求“解脱”法门,奉师九载。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受僧璨衣钵,是为禅宗四祖。汤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僧璨于寺前法会大树下为四众说法时,合掌立化,葬于寺后。
  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僧璨遗骨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已俸建舍利塔,置像于塔座南窦。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豫又谥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李炎灭佛,寺与塔俱毁,宣宗大中初(公元847年),寺塔又获重修。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舒民柯萼于万岁山(即玉镜山)古松下掘出一石篆,上镌宝志手书“圣祚绵远”4字,进献于朝。太宗赵光义取名“瑞石”,遣使至三祖寺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章献皇太后降旨,为仁宗赵祯增寿,选舒州山谷寺为道场,降赐佛牙舍利,建资寿宝塔。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塔被雷焚,宋廷复饬造资寿宝殿。宋末,元兵南侵,三祖寺被兵火燎劫,唯塔独存。明清两代,屡修屡毁。至民国初,始有恢复,但规模仅限于塔院,山下大殿,山门等,均成一片废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寺宇寮房先后被用作学校和农村干部培训班。1957年,国营天柱山林场建立,三祖寺被并入林场。“文化大革命”中,寺内佛像、经籍尽被付之一炬。1979年以后,三祖寺获准开放。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觉寂塔为全省重点言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三祖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之一。十几年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三祖寺渐次得到了修复和发展。从1987年起至1996年的10年间,三祖寺先后建成了千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尊客堂、法堂、上宾寮、东寮房、西寮房、塔院东寮楼、圆通门、海会堂等殿宇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总投资达1100余万元。今日三祖寺,塔刹高耸,金殿交碧,炉香袅绕,钟磬齐鸣,三祖宗风,千载犹存。
  自唐宋以来,三祖寺一直是禅宗南派舒州一方的丛林,按丛林规制而容纳十方僧众,其住持人须由住寺僧众公认,由十方名德的合适者担任,故三祖寺史属“十方丛林”。据《大乘义章》卷十三称: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因而三祖寺亦称“功德丛林”。三祖寺的丛林组织,按十方丛林规制,设置禅堂、客堂、库房、衣钵寮四大堂口归口管理,并根据四大堂口的寺务分工,在住持以下,设东、西两序,分别由监院和知客负责。
  佛像,是佛教徙举行宗教仪式时顶礼膜拜的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僧徙仅以道法相传,多穴处岩居,或寄于律宗别院,不立佛像,不参禅拜佛,龃龉时生。马祖道一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百丈怀海制定清规、肃整禅风,丛林之制,渐次兴盛;佛像供置,复踏正轨。三祖寺的佛像,民国以前无史料可考;民国间的佛像,尽毁于“文化大革命”,无一幸免。1979年以后至今,由简陋而丰富。1985年以前,仅有数尊经改制和信众敬献的木刻佛像,且规格较小。1988年,缅甸仰光妙明法师赠送一尊40厘米高的玉石佛像;1993年,又增加了一尊5.5米高的汉白玉释迦像和2.5米高的汉白玉迦叶、阿难像。1996年,三祖寺又投资50万元,先后铸成铜质释迦太子、弥勒、千手千眼观音,韦驮、达摩、慧可、僧璨、宝志像,每尊重量达300公斤,使三祖寺的佛像供置,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佛教经典是佛教徙进行修持、求得无上智慧、达到真如境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它包括经、律、论三部分。经,是由佛陀说出,由其弟子集成的佛的言论,后被译成汉文,取名曰“经”。律,是印度早期佛教时由佛陀及其弟子制定并陆续完善的各种戒律。论,是后世僧人对于经、律理义的诠释、阐发以及对于佛教哲学思想的探讨、研究的言论和文章。经、律、论的总集,则是《大藏经》。1990年,台湾佛教协会通过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转赠给三祖寺一套汉译缩印本《大藏经》,珍藏在藏经阁内。从此,三祖寺有了一套完整的佛教经典而传延后世。
  佛事活动,是佛教徙按照佛教仪规所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并根据佛教各宗派的特点,有其佛事活动的特色。三祖寺佛事活动的开展,均按禅林规制举行,并同时开展汉地佛教寺院共同开展的佛事活动,以及对外交流活动。在三祖寺的佛事活动中,尤以阿弥陀佛的圣诞日纪念活动|——“弥陀七”最为隆重,它是三祖寺十几年来最活跃、规模最大的佛事活动。佛教徙的“三皈依”、居士的“五戒”也都在“弥陀七”这场佛事活动中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习俗越来越被人们所事视,有相当一部分习谷活动在三祖寺举行。正月初一,数万计的社会青年拥到三祖寺“出行”,拜佛年,图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万事亨通;三月初三,民间传说是三祖僧璨的诞日,江南、江北皖、鄂等省的信徙,结成一支支数百人的“朝山”队伍,专车来三祖寺。礼谒三祖,谓之“百子香”;九月初九,金秋重阳,一些老人结伴登山礼佛,吟诗唱和。这些,又给今日三祖寺增添了一个新的佛事活动内容——民俗佛事。
  三祖寺作为禅宗祖庭,三祖僧璨的道场,千百年来,曾涌现过许多高僧大德。开山僧宝志,是梁武帝萧衍的国师,他形迹邋遢,近乎疯癫。据《花朝生笔记》载,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活佛济公的艺术形象,就是根据宝志的原型塑造的。宝志与白鹤道人斗法开山的故事,至今还在三柱山区广为流传。
在高僧辈出的中国佛教禅宗中,三祖僧璨则是一位杰出的大师。他不仅在北周宇文氏灭佛、隋杨广餮灭建康的危境中忍辱负重,将禅宗这一刚刚植入中国土壤的新的佛教宗派从濒临灭绝的危境中拯救出来,使之延续发展,同时,他在隐避皖公山的十数年间,完成了他的毕生之著《信心铭》,为禅宗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祖道信,少年来三祖寺,在僧璨精心培育下,受领禅宗衣钵,传法于皖、赣、鄂三省,改《楞伽经》为《金刚经》传家,为后来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开示了理论先导,也为禅宗的最后形成拓宽了理论领域并奠定了组织基础。嗣后,唐代的智、宋时的守禧、明季的善达、清初的东源,以及民国时的月海等,都为振兴祖业,光耀宗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在历代高僧驻锡的同时,三祖寺也得到了诸多檀越的护持。上自帝室,下至庶贤,如:梁武帝萧衍,唐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宣宗李忱,宋太宗赵光义、仁宗赵桢;唐舒州别驾李常、刺史独孤及、张彦远;梁潜邑隐士何氏三高、明处士葛暹等。虽然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但毕竟对三祖寺的兴盛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三祖寺也曾以它历史上的辉煌招来了历代达官显贵、墨客骚人。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至于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吕渭,宋代的李师中、周邦彦、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刘基等,他们虽然没有留下直接吟咏三祖寺的诗篇,但在山谷流泉的崖壁上,却留下了真迹。山谷流泉的300多处石刻的作者,无一不与三祖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祖寺历史悠久,文物相对集中。但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兵灾劫乱之后,几乎尽毁无余,以至今天很难见到它历史的一斑。据旧《潜山县志》载,汉武帝祭岳时用的四只大镬,明末尚有一只存于三祖寺内,后却不知所终。“文化大革命”中,据当地民众目睹,“红卫兵”毁塔无计,将造龛中的僧璨舍利像砸毁,并将像内一卷黄绫经文投入火中。这卷黄绫经极有可能就是僧璨的《信心铭》。今日三祖寺的文物,主要是幸存下来的部分古建筑、摩崖石刻及碑刻。这些石刻、碑刻,不仅为今日游人增添游景揽胜、抚古思今的感慨,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断断续续的记载,把三祖寺历史的这串零散的珠玑连缀起来,以再现其昔日的风采。
  三祖寺的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荟萃。宝志飞锡开山的卓锡井,在天柱山延寿园内;志公栖身习静的宝公洞,在塔院门东侧竹荫中。伫立达摩崖下,能品味达摩面壁入定之境;足踏“解缚”石上,可追忆昔年道信求法之情。三高亭边,凭吊何氏兄弟献宅建刹的高风亮节;立化塔旁,更领悟僧璨忍辱负重的孤诣苦心。山谷流泉石壁,荟萃唐宋以来300余处摩崖石刻,使人流连忘返;秋兴亭畔峭崖,镌刻当代名家真书,令人叹为观止。青牛石眠卧溪边,似在诉说老子出关的经历;涪翁亭醉赏泉声,向你叙述黄庭坚骑“牛”读书的乐趣。旌驾桥头,遥想当年汉室銮驾威仪;祭岳坛边,评说武帝刘彻号封“南岳”的盛典。
  随着天柱山旅游事业的不断兴盛和古皖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三祖寺不仅以其独特的风韵而成为天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更重要的是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曾经引起并将继续引起有识之士的瞩目。它地处吴楚分疆的八皖之首,以古南岳天柱山为依托,向南与安庆、九华山、黄山、庐山连成一道佛教文化“长廊”;向西与安徽岳西司空山、湖北黄梅双峰山形成一个禅宗发祥的“金三角”,而三祖寺则是这个“长廊”和“金三角”的联结枢纽,成为探索和研究禅宗源流及禅宗文化的大本营,成为皖西南旅游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三祖禅寺       简介)(五明学佛网:三祖禅寺       简介)  

 楞严悲华法师: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于凌波居士:方伦居士简介 

 陈星桥居士:普照寺简介(碑文) 

 黄忏华居士:地论宗源流与学说的简介 

 黄忏华居士:五重唯识观简介 

 黄心川教授:中观派简介 

 杨笑天教授:日本净土宗简介 

 李富华教授:佛教学 内容简介 序 目录 

 李富华教授:《中华佛典集成》简介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内容简介 

 道坚法师:藏文大藏经简介——答蓬莱海市问 

 王孺童居士:《优婆塞戒经》与《梵网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