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次别序


   日期:2011/4/19 14: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叁、正释经义

次别序

  下一品为别序,亦为发起序。序中如来现瑞放光,阿难喜悦请问,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大教缘起第三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而。愿为宣说。】

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阿难之问端,幷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依教奉行,求生净土。按圆顿诸经,具说本师释尊放光之相。今经亦然。《汉译》曰:“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吴译》同之。唯文字稍简。余译,则语而未详。《魏译》中两度云:“光颜巍巍。”又云:“威神光光。”《唐译》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宋译》云:“面色圆满,宝刹庄严。”五译合参,便知汉吴两译最详。余译乃其简略。唯《宋译》中“宝刹庄严”,显光中现刹之义,可补古译之不足。由是亦可见会集诸译之必要。又古注经家多谓本师说此经时,未曾放光。盖未详考汉吴古译之故耳。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净影疏》曰:“佛具众德,为世尊重,故号世尊。”佛是世间极尊,故称世尊。“威”者,有威可畏谓之威。此指威神。《胜鬘宝窟》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光”者,光明也。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即放光照耀之义。光明有二用:一者破暗,二者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金色光耀,熔金弥甚。喻佛光明,如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影者,光影也。畅者,通达也。海东憬兴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亦同所放光还曜巍颜。故云表里。”《净影疏》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按上两说,佛身内外映彻,喻如明净之镜,由镜放光外照,谓之“影表”。所放光明,还照镜内,谓之“影里”。汉吴两译中,佛光“数百千色”,“数千百变”,“光甚大明”,“上下明彻”,“巍巍重明”皆显“影畅表里”之义。《宋译》为“面色圆满,宝刹庄严”则更显佛光明中,影现十方宝刹,如大圆宝镜,映现十方。如《甄解》所释:“则光颜巍巍中,影现宝刹庄严相。其犹珠宝镜中,能现森罗万相乎!”上说正显《华严》境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指佛于会上放大光明,瞬息万变,光色参迴,自然最胜。如《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故知“现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故知《魏译》中之“威神光光”亦应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广大,无能比者。至于“数千百变”,则同于本经《寿乐无极品》中之“自然光色参迴,转变最胜”。同表佛光,自然交参迴转,光色变化,愈变愈胜,无有穷极。

  “尊者阿难,即自思维”。尊者阿难乃本经之当机。若论其本,实亦从果向因之法身大士。《法华经》中佛告菩萨曰:“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若论其迹。则为集结经藏,传佛心印(禅宗二祖),传授密乘,承传大教之关键人物。《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曰,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从阿难受释尊预嘱传付之密法。又《胎藏界曼陀罗钞三》曰:“阿难密号集法金刚”此又显阿难之本---盖金刚即佛也。故知阿难护持佛法是其本愿,现则示现为佛侍者,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故于本经当机,乃能善自思维,发此妙问。

“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悦豫”者,喜乐也。“清净”者,《嘉祥疏》曰“光显也”。又《宝积经》曰:“如来身者,自性清澈。何以故?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如来身者,出过世间。何以故?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综上引证,经文释为:当时世尊,眼等五根,同现喜容,心中安乐,妙相清澈,如镜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圆满,净若无形,和悦欢喜,清净庄严。又佛何故喜?《净影疏》曰:“喜有二义:㈠念弥陀佛所成行德可庆,故喜。㈡念众生,得益时至,故喜。”

“光颜巍巍”。“光”者光明,“颜”者容颜,《无量寿经笺注》曰:“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巍巍”者,高大尊胜之貌。《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显也。”总表佛之德容,显曜光明,超于一切。

“宝刹庄严”。集自《宋译》。上有“面色圆满”四字。表佛面容所放妙光明中,映现十方佛土之庄严宝刹。“刹者”,《法华文句记二》曰:“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故知刹即佛土、佛国之义。下《宋译》续云:“如是功德,得未曾有。”盖为昭示十方,佛将开演第一希有之法,故现是前所未见之瑞。故本经中续曰:“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此表阿难虽久侍佛侧,但如斯瑞像,前所未见。今日幸能瞻视钦仰,见此光明,心中欢喜,乃起希有难遭之想。于是阿难从座而起,袈裟被体,袒露右肩,此名“偏袒右肩”,乃比丘致敬之极。“长跪”者,双膝著地。“合掌”者,合左右两掌之十指,故又名合十。印度以合掌表敬礼,表一心专注,恭敬之仪。“白”者,表白也。阿难长跪合掌,向佛陈说,敬发所问。

  “入大寂定”。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大寂定”者,如来所入之禅定。《涅槃经卅》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又《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幷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故知大定,通说即为佛之禅定,名大涅槃。若按今经,则指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宝王三昧,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开演净土法门,故入念佛宝王三昧。

“住奇特法”。《净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无,故云奇特。”《合赞》曰:“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名为奇特。奇特之极,至下“华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华严性起品》,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奇则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华提婆品》,龙女成佛,特则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经说:“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此莲华,欲言是依。则华外无佛正觉。欲言是正,则说言“百千亿叶”。欲言是因,则如来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则十方所生妙华。欲言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欲言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欲言是一法,则此中出无量法。欲言是无量,则亦一句名号。奇奇特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强名为奇特法。”上义甚深,茲略释之。如来果德,称为奇特。最极奇特,如经中“华光出佛”之文,则彰明矣!且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此实甚奇,但众生皆具,则非特殊现象,故云奇而非特。《法华》中龙女成佛,八岁之龙女,能立即成佛,确极特殊。但特而非奇。因众生本来是佛,人人有分,个个现成。故龙女成佛幷不名奇。唯此经中之净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经中《宝莲佛光品》从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说明之。依常情而论,池中莲花,应是依报。若说是依,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可见佛从花现,故云花外无佛。故不能说是依。若说是正报,经中说花有“百千亿叶”,明明说是花叶,而非佛身,故不能说是正。若说是因,但此乃如来果德之成就,故不是因。欲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觉功圆,则不是果。若说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含摄一切,其伴甚多。若言是伴,则心外无法,唯是如来正觉。极乐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欲说是一法,但一花中有无量光,其中出生无量法,若说是无量,则只是一句名号。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所以说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亦不可安名,只是勉强名之为“奇特法”。今日世尊欲宣弥陀弘愿一乘、最奇特之法,住于弥陀之所住,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佛所住”者,《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会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住之。”又“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后说甚好,今佛所说,是佛果觉,乃佛境界,故住于诸佛自之所住,而流出此殊胜妙法,以为众生之因心。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幷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说,更切经旨。

“导师”者,指引导他人入于佛道者。《十住断结经》曰:“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曰:“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曰:“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无为指无为法,常乐指常乐我净。)又《甄解》曰:“导师行者,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又“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故今本师演说本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也。

“最胜之道”。《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又《会疏》释曰:“于一切世出世中无有伦匹。”《甄解》曰:“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于一切方便中,无上最胜故。”又“最胜道者解脱德,《涅槃经》云:“无上上,真解脱。”故无上上,即最胜义。”《甄解》之两说,互为表里。因念佛即无上上最胜之道,往生必证涅槃也。又正当念佛时,心作心是,当下即是,即无上上解脱时也。今日释尊,将演弥陀之妙法,故住于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故云住诸佛所住最胜之道。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等等。《嘉祥疏》曰:“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甄解》曰:“去来现佛等,举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又《合赞》曰:“我以三世诸佛相念,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有何故耶?”。经云“威神显耀,光瑞殊妙”。表所现色相,光颜巍巍,威神难测,放光现瑞,殊胜绝妙。十方宝刹,映现光中,是故《合赞》称为,超过诸佛也。阿难因现睹光瑞,前所未见,欢喜庆幸。复自思维,今日世尊现希有之光明,显难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导师之行,最胜之道。盖以三世如来佛佛相念,故推计释尊今时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故问曰:“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测度也。显耀者,光丽也。佛光中映现庄严之十方宝刹,妙显《华严》不可思议之玄门,所现光瑞,殊妙绝伦。故请佛宣说。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上段为本师答问之语。“善”者,好也。“善哉”称赞之辞也。《智度论》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净影师谓阿难所问“称机、当法、合时”。故佛赞之。《甄解》谓“所问称可佛心故”。以下即如来自释其赞叹之故。“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愍”,悲心拔苦也,“利乐”,慈心与乐也。佛赞阿难汝今愿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乃能问如是之义。“微妙”者,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盖以法之本体幽深玄妙,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汝今斯问”。此句以下直至段末,皆表阿难此问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四天下”者,即住于须弥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东胜神洲。三西牛货洲。四北郁单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难此问之功德。胜于供养一大洲之阿罗汉、辟支佛,与多劫布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虫类,百千万倍。劫者梵语劫簸之略,译为长时。《智度论》云:“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蜎”者小虫,“蜎飞”,能飞之小虫。“蠕动”者,无足而行也,指爬行之虫也。阿难之问,何以有如是功德。盖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含灵指含有灵性者,即众生也。《汉译》曰:“阿难,今诸天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汝皆度脱之。”盖因此问而引出,凡圣齐收,利钝悉被,横超三界,迳登四土,诸佛同赞,经论共指,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不可思议,净土法门。当来一切众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脱,故佛赞其功德。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无尽大悲”。《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又“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无尽”者,即《行愿品》中“无有穷尽”。如来以无有穷尽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者,怜恤也,怜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佛为悲悯三界之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此正表明如来出现世间之本怀。《法华经》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尊所为之大事因缘,即宣说弥陀愿力,普度众生也。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广也。“阐”者,开也。“道教”指正道实教,即诸佛之教化。总指世尊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故知“光阐道教”,即广宣如来经法之义。“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救一切众生,故曰“欲拯群萌”。《会疏》曰:“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释迦大悲所愿。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义:一谓“欲拯群萌”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愿(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阐道教”皆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甄解》则于上说,结归后义曰:“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

“惠以真实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赐之义。“真实之利”者,按善导大师意,指弥陀誓愿为真实之利。大师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甄解》赞曰:“此今家(日人称善导大师为今家)独步妙释,他人所未谈也。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矣。”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实者,佛智名号。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真实,故言本愿真实。开之则真实五愿,合之一句名号。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应知“之利”者,名号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无上涅槃妙果。”又《甄解》曰:“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权大乘望实大《华严》、《法华》等,实大真而权大假也。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指《魏译》文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九真而《华严》、《法华》假也。何以故?《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出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廿愿(《魏译》文曰:“闻我名号,繫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也。”

夫圆顿至极,莫过于《华严》与《法华》,今贬之为权假,而独赞本经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论,彼假此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其意为:若论法体,诸经皆实。但今论利益,则余经假而唯此法为真。何以故?因《法华》等虽说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见依法修持当世成佛之人。故仅成为别时(指后时)成佛之因。就法体论,本不须待至别时,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净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万修万去,故胜余经。且㈠往生必证菩提。㈡法灭唯此经度生。㈢凡圣念佛齐等。《疏钞》“齐诸圣于片言”。故云,真实之利,无有过于此法者。

又本经能惠真实之利者,缘由经中开化皆是真实之际。极乐妙土正是弥陀住真实慧之所流现。如《往生论》曰:三种(指佛土,佛,菩萨)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之际者,无为法身也。极乐依正者,真实智慧之流现,一切真实,故能惠以真实之利。无为法身即实相,故《要解》云:“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见入此门中,一一皆入实相,故所惠真实之利,莫过于此也。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值者,遇也。《会疏》曰:“佛法难闻,故云难值。佛身难睹,故言难见。”优昙花,一译灵瑞化。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子。亦有花而难值。《般涅槃经》曰:“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又《文殊现法藏经》曰:“无佛世有实无华。”又《出曜经》曰:“数千万劫,时时乃出。群生见华,谓曰如来将出。”据上诸经可知此花,希有难逢,于有佛世,方始出现。故以喻佛之真实教法,难值难遇。今因阿难之问,开释尊之本怀,显弥陀之宏愿,乃将此真实之法和盘托出,普利群生。故赞阿难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正觉者,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曰成正觉。如《净影疏》曰:“如来正觉,总举佛智。”可见“如来正觉”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难量”。因佛极证涅槃甚深法性故,《嘉祥疏》曰:“如来正觉其智难量者,明真智妙绝,照穷法界,非下情所测。”又《甄解》曰:“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盖谓释迦如来正觉,乃乘弥陀一如之乘而来成正觉。故与弥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当前现瑞之应身佛,实即法身(本地身)如来。一如弥陀住于念佛三昧,由于住此三昧,发胜妙之智慧。故“其智难量”。因此非地上及等觉诸大士,所能称量测度也。由于胜妙真智,照了真如。幷能通达一切诸法,无有阻碍。故曰“无有障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上四句见《唐译》)。显本地法身之德。住无量亿劫,表佛寿命无量。《最胜王经寿量品》偈曰:“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今经云能于一念,住无量劫,此即《华严》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之“十世隔法异成门”。如《晋译华严》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延促同时,正与今经一味。足证今经无异《华严》,释尊即是毗卢。我土应身教主,亦即是法身无量寿佛。释迦与毗卢、弥陀不一不异。下云:“身及诸根,无有增减。”表佛身殊妙。由于住本地法身,示现之应身,即具圆满报身德。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定者,禅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会疏》曰:“究谓究竟。畅谓通畅。简异(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无极。”故经义为,佛之禅定智慧,究竟通畅,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最胜”二字,自《唐译》)。心离烦恼之繫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又不谋而运,一切无碍,谓之自在。如《华严经》中之十自在:㈠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㈡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㈢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㈣业自在,菩萨能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也。㈤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㈥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㈦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㈧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㈨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㈩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今云“最胜自在”,应如《法华经》“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圆满究竟《华严》之十自在。故云“最胜”。

此下世尊许说,幷敕令阿难谛听(细心听法)善自思维,所闻义理。末云:“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以上别序竟。

  别序又名发起序,盖为发起全经正文。现因阿难启问,世尊允说,演此究竟方便、最极圆顿之殊胜净土法门。但以此乃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众生情执深重,信不能及。故于发起序中,深入证信。共计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现瑞证信。第二、阿难欢喜启问。阿难之问有两要义:一者,阿难见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难何能问此妙义,正表阿难本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之大菩萨。会中纯一无杂,演说圆音,今正是时。会众殊胜,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证信,则是世尊赞叹此问之功德难思。佛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以此问,而得度脱。一语道破净土法门所以兴起之真因。故本品名为《大教缘起》。第四重佛告阿难,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者,只为“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云何惠予?则唯赖弥陀愿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难之问,而启示如是妙法,希有难逢,如优昙花,当来一切众生,全赖阿难之问而得度脱,故佛赞阿难以证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实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晓喻众生曰:如来觉智难量,神通无碍,定慧究畅,于法自在。世尊所说,真实不虚,万勿轻疑,但当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觉,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别心,妄测如来圣智,但当信受,必满所愿。

   由上可见,经之序分,全为证信。本经小本之宗,蕅益大师指为“信愿持名”。此三资粮,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说此经之本,乃“真实之际”,故可信。本经之用,乃广惠众生以“真实之利”,故应信。何谓“真实之际”?正如莲池大师《疏钞》中所开口便道者:“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故知真实之际,即当人之自性也。何谓“真实之利”?《疏钞》又曰:“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乃本经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经欤!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圆摄“信愿”。“一向专念”,即是“持名”。大小两本,同一纲宗。如是妙法,三辈齐收。遂令凡夫,顿同补处。大哉妙用,不可思议,即是本经之发心念佛。此即真实之利也。如是真实妙用,于一念顷,顿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声称名,位齐诸圣。我等幸闻,此真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第一卷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黄念祖居士)(五明学佛网: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黄念祖居士)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黄念祖居士点滴开示 

 黄念祖居士:不经一番寒彻骨,真的信愿起不来 

 黄念祖居士: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黄念祖居士在“文革”期间的神奇故事 

 黄念祖居士: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黄念祖居士略传: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 

 夏莲居居士、黄念祖居士往生纪实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2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