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学习的次序是信解行证


   日期:2011/4/13 16: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这个四十五天的学习,前面我们谈的是学贵立志,学习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效果,首先要立志。立了志以后,我们要能遵循学习的次序,次序是信解行证,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信解行证,这个信还是有深浅,随着自己去力行之后,去体证之后,信心还是会不断提升起来。一个人什么时候是真正证入圣贤境界?他信解行完全是融成一体的时候,他就是契入那个状况。当然我们过程当中,还是要充分理解经典的意思,理解完以后进一步要落实,这就是行。而这个解的过程当中,还要透过博学、审问,“心有疑,随札记”,不然理解错了,落实可能就偏掉了。慎思、明辨之后才是行,笃行。所以,我们现在读诵,我们现在一起切磋、听课,都属于解的部分。可是善学的人,可能在听着听着,虽然在理解,他一理解马上心境就转,马上执着就放下,这个状态是善学。解中马上就行,当下转自己的心念,放下自己的执着、习气。很多人行中有解,他在处世待人当中,时时以经典观照自己,念念保持觉照、理智,那他也行中有解。 

    康熙皇帝曾经讲过一段话,其实都是跟这些学习的次第完全相应,康熙皇帝说到,“讲论得之最速,思虑得之最深,力行得之最实”。我们看,我们听别人讲课,吸收的东西很快,为什么?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而且他一定是积累了,他去领悟了,他才能讲出来给人听。其实听课是很能把人家的经验、智慧吸收进来,得之最速。但是听课的心态就很重要,假如我们去吸收别人讲课的内容,是为了又去讲给人听,这个受益就很有限,而且是带着很重的名利心在学东西。这样子的话,他听的都是在脑子听,都是记在本子上,没入心。之后他又讲给别人听,人家又说你怎么这个都懂,又很崇拜他,他就愈来愈觉得自己了不起。那是记问之学。所以这个虽然可以很快的吸收到别人的经验,但是那个心不能夹杂功利心去吸收。而且更重要的,听了之后,要思虑的是我怎么落实在我自己的,因为人家讲的情况,不见得跟我们的家庭,不见得跟我们的工作、生活一样,就要靠我们懂得去把人家的经验转化到自己的人生来落实,叫思虑得之最深。真正做了,力行,得之最实。

    一个人的境界跟智慧能提升,一定来自于解行相应,解行只要不相应,一定退步。这个《弟子规》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不力行,但学文”,只是学而已,“长浮华,成何人”。所以,学了之后一定要去做,不然就会落到长浮华。“但力行,不学文”,我们也看到有的朋友他很认真、很热心,他埋着头一直干,但是他是“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他没有古圣先贤的智慧来修正自己,有时候自己做错了还不知道,甚至于自以为是,最后变闭门造车,就麻烦了。

    有一次子路跟夫子在一起,夫子就问他:“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子路讲没有。孔子就告诉他:“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我们看,一个人很仁慈好不好?好。但如果他不学,这个好可能会变成愚昧。为什么?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给人慈悲,给人方便,最后是害了他;害了他不打紧,假如又误了事情,那就不好。所以,仁慈的人还要有智慧,不能被人家耍得团团转。好仁不好学,他仁慈的特质,可是他没有好好向圣贤人学习。所以要学颜回的不贰过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也得学。“好知”,他很喜欢智慧,很向往,但是他却没有好好跟圣贤人学习,“其蔽也荡”。你看那个有的脑子很聪明的,慢慢的你就会看出他放荡不羁。“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他很讲信用,可是没有学习经典之后,那个信就变得很拘谨,不会变通。贼害谁?贼害自己,最后还会贼害他人。比方说有个人叫尾生,有一天跟一个女子约在桥下见面。结果突然下起大雨来,然后他就觉得我是守信的人,不能离开,他就抱着那个柱子,最后就被淹死了。你说他守不守信?他守信的特质还比我们强,结果最后连命都没了。学还是很重要!“好直不好学”,这个人很正直,“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从这里我们就看学重要,你看很正直的人,他没有经过经典调教他,太冲了,不给人留颜面。或者很勇,可是他不明理的时候,可能一些事情人家把他引导错了,他就犯上作乱都有可能,他没勇他还犯上不了。最后好刚不好学,这个人就很狂了。

    这个是用来要求自己,假如看到这样的人,你要欣赏他的仁、智、信、直、勇、刚,然后好好去协助他走到中道当中来。你不要学了这段话之后,反而都不欣赏他的本质,然后就挑他的毛病。所以有时候我们学的心态不对,也会愈学愈刻薄。我们复习一下XY轴。所有的经典的句子像药一样,这个药你用不对,它还是会毒害自己、毒害别人,用对了,心态对了,这个药效才能发挥。所以我们也不可小看深入经典的重要,深入了才能明理,力行才能在道中,不然任己见,昧理真,就麻烦了。昧理真之后,不会变通之后,反而让人家生反感,学得都学得像书呆子一样,都跟社会格格不入,给人压力又很大。圣贤的学问活活泼泼,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我曾经听同修有谈到,有一次刚好师长去接受印度教的款待,随行就有几个学生一起去。印度教他们吃饭是用手抓,人家很欢喜接待,煮了很多丰盛的菜。大家坐下去,师长很自然的就吃了,结果旁边有位学生从头到尾不肯吃。他说用手抓,真脏。你看他就不会变通,要想到哪一句?入境随俗。你心里有执着,融不进去人家的习俗跟因缘里面去,这就是执着点。所以学要学得活泼,不能给人压力,常常让人如沐春风才对。

    有一次在澳洲,刚好有个饭店的老板,女老板,她希望师长到他们饭店去吃个饭。刚好有机会去了她们那里,真的在她们那里吃饭。然后她就给安排的人说到,你让老人家到我这吃饭,我好亲近亲近老人家。他说好,没问题,当天就帮她安排。结果她一进来要坐的时候,把她安排到师父旁边的位子,然后她就站在那里说,怎么那么近?安排的人说,妳不是要亲近亲近吗?最近的位子留给妳。她就坐下来了,结果坐下来,离得很近,头一转,看到师父皮肤很光滑,她就忍不住说,师父,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她讲完之后,那个气氛大家可想而知,大家都笑了。突然对面一位修行比较久的人就对着她说:什么天生丽质?叫法相庄严!那个人被这么一说,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不知所措。她一下那么高兴,就好像一个孩子见到老朋友欢欢喜喜,那个大人啪一巴掌就给她,她都还搞不清楚状况。真的,我们有时候,人家小孩子很高兴的时候,我们大人给他发脾气,他可能三天缓不过神来,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结果当下那个本来很欢喜的气氛就变得很凝重,其它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师父马上就接话: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大家吃饭。随时恒顺大众,而且是什么?体会到人家的心境,没有执着到人家的言语上面,是吧!天生丽质已经是她脑子里面最高级的赞叹词,她又还没学过法相庄严,你怎么叫人家讲那种这么专业的话?所以我们不能懂了一些道理,变苛刻就麻烦了。

    所以,人处世待人要让人如沐春风,要见人家的心性、善意,不要着在人家的行为跟他的言语当中,不要执着相。比方我们曾经,像我在当老师的时候,在小学里,当学生的家长拿着一颗这么大的泰国番石榴,然后说,老师,这是我家自己种的。你说那个礼很重,我们感觉到那个家长对我们的那种诚心,那可能没有多少钱,可是那种心意不是钱买得到的。但是假如我们在大都市里面受污染,都是用钱来衡量,“拜托!拿这个来给我”,那就麻烦了。不只对人会这样,连对自己的父母有时候不知不觉都是这个态度。比方说在乡下的父母,到了学校,大学在城市里,来看我们,手上拎的都是家里的土产。结果儿子看到爸爸、妈妈站在那里,衣服还有点灰尘:“你来干什么!回去啦!”我们已经被这个虚华的世界给污染,看到什么?只看到虚荣,体会不到父母坐那么远的车,拿的那个都是最香的、没有农药的,最健康的东西,我们都感受不到。所以处世时时能够跟人交心,很重要。对人家的真心马上可以领受,感谢,哪怕人家是恶意,我们用真心去应,慢慢他都能感化,日久见人心。人生单纯一点,不要求人事物,守住自己这一颗心就对了,就很单纯了。一个人要常生智慧,最重要的他要提升他的灵性,而提升灵性一定要解行相应,理解一句就好好去做一句,学一句做一句非常重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统文化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传统文化       蔡礼旭老师)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