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ZENDO:我早期学佛的经历


   日期:2008/9/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多人谈了修行的经验和体会,使我收益不少。我也谈谈自己在修学上的简要经历,顺便谈谈自己的对佛法的一些看法,请各位同修、诸善知识批评,使我能够进步。(贴子有点长,不是故意难为读者。如果浪费了您的时间,请原谅)

一、怎么就选了念佛法门?

我在念书的时候,除了语文(高中时我几乎不用特意学语文)优秀外,最爱学的是哲学,那时提出了许多问题,用哲学作了些解答,老师见了,就拿来作大家高考的参考。这样后来也对马克思的经济学发生了兴趣,以致参加工作后有几年经常到外面讲这方面的课。加上后来也读些西方哲学和分析心理学(也是广义的哲学范畴之内的)的东西,所以对哲学一直有较浓兴趣。

参加工作后,用了几年时间专门看中国古典哲学,这方面主要是读有关孔子思想的作品,包括《易传》、《论语》、《中庸》……,但我学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功利在,不是想做这方面的学者,因此学的没有系统,自然与受过这方面正规教育的人没法比。我关心的是人应该究竟怎么认识人生这个问题。由此后来又开始读宗教方面的东西。

宗教,最典型的特征,也是最吸引人的,是一种对形而上的圣洁情感。我在高中时看到过两页印刷厂用作包装纸的《圣经》,当时朗诵起来,内心真是安详许多。
由于这些缘起,我后来对哲学和其他宗教,一直有同情感。

这时偶然读到王志远先生编的丛书中的一本,《佛教密宗百问》,王先生是做学问的,这套丛书,说实话,多是佛教外行人写的,虽然他们都是学者,但介绍佛教都带有很大的偏见——以致今天我仍然不大信任佛教学者的东西——说,说不到点子。现在有些人崇拜社科院和一些大学的佛教学者,请他们指导什么禅,一些初入门的人稀里糊涂跟着学,不能说一点益处没有,可有时也会有害处,这些人本身的信仰就有问题。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一个坏处,就是对密宗很恐怖。

没办法,我想起中学历史课本上介绍的《金刚经》,这可能是那个时期,有点知识的人对佛教唯一的了解了。后来有一次到寺院,我看到一个女中学生要请《金刚经》,那个收帐的先生,说:“这个,你读不了,你还是读别的吧。”当时听了,我的心里真是不好受:他不知道,这些学生对佛教唯一了解的、信任的,就是《金刚经》,这样对待一个发心读经的人,实在是灭了人家的慧根。——扯远了,我利用到哈尔滨出差的机会(那时我们这个城市还没有寺院),到极乐寺请了一本《金刚经》(后附有《心经》的那种),我读了好些遍,觉得很好,但实际对里面的关于“是名……即非”以及菩提心、净土方面的开示根本没明白——很多人以为《金刚经》只是讲空性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后来想想,怎么办呢,忘记从哪听来的,说拜经可以长智慧,得,我干脆拜经,就挑那最短的《心经》拜,读一句拜一次,每天最少拜一部,出差时我就在旅馆偷着拜——现在看,这点功夫算不了什么,但当时感到有些吃力了。

以前,我学过几天气功——八十年代是气功热。气功,那时对很多人来讲,就是关于宇宙人生的信仰。我也很认真的学过,但从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觉受,搞得我最后恢心而放弃了——多亏放弃了。那时学佛法,觉得应该有次第有实际的修学,拜经,究竟是不是一个可以学佛成功(还不十分懂解脱道的意义)没把握,于是找到《观无量寿佛经》,哈,这个好,里面对观法一步一步的,说得清楚,太好了,于是照着先修日观。正在这时,遇到一位出家人,专门念佛,他说,《观经》他修过,日观已经成功,睁眼闭眼都是太阳,没有导师,不宜学《观经》。他这么一说我动摇了:一是,他说的睁眼闭眼都是太阳,我感到不十分对劲,这是个常识,与一个人常时间看一样东西产生幻觉一样,因此觉得他的这个境界不是经典里的原意。二是说没有导师,修学不易,实际也就等于说容易出毛病,这个我就不敢一个人再试了。你想想啊,一个出家人——那时对出家人真是祟拜得不得了,不是从敬三宝出发的,而是觉凡是出家人都是神耶!一个出家人都不敢修学了,我呀,我也停吧!我对修学这种事情非常谨慎,这也许是天性吧。

最后,决定跟他学,就是持名念佛。

二、念佛与念凳子有何不同?

不久,有几个同修,我们组织了一个莲社,叫三昧莲社——后来这些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还在认真学佛,当初可都是信誓旦旦的,呵呵,:)那时我独居一房,我们常在我的房里小聚念佛。这些人中,有个同修据说有一个禅宗开悟的隐士的传承(事实上是他对我介绍佛教的最多,对此,这些年我一直很感念他)。也因此我对性地上的问题很关注——不想在修学上让人家落下哟:),加上本来对哲学就有一点基础,因此对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产生极大的疑问。这时我就想,这念佛,就是一句佛号,没完没了,和念凳子有什么区别?不就是念定于一处嘛,为什么不念凳子?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那个学禅宗的人,也是目瞪口呆,记得好象没说什么不同意见,反而还些同意的样子。但直觉告诉我,这二者肯定不同,但为什么,不知道。

这期间,也产生了一些有感应的事——我发现往往初学佛的人最有感应,想来这可能是佛菩萨慈悲的加持吧——也可能是初学佛最用心的缘故。有一天,大概是午夜了,我读经时,墙缝里——我那时住平房——一只蛐蛐,不停地叫,深夜里显得特别响亮,我就对墙缝说:“蛐蛐呀,我是一个佛弟子哟,你打扰我读经,是有罪过的哟!”——那时不知道发菩提心,就是觉得佛弟子很了不起。呵呵,说来也怪,这蛐蛐马上就不叫了,以后再也没听到过它的“歌唱”。

还有一次,我正在念佛,有一只老鼠,跑出来,不爱动弹,我看了,就拿一点米汤给它,它似乎也没怎么吃,不料过了十几分钟,呵!它竟然往生了——后来我想,它也可能是在别的地方中了毒,但我想,能够在临终时到我这里来,听着念佛声往生,说实话,也是比较少见的。

还有,那个时期嗅觉特别灵,大冬天,北方的平房都是封得特别严的,否则,有一个小缝,寒风进来也会使你的炉火的作用大大减低。但就是这样,有时外面很远的异味,也闻得出。

我讲这些,不是要表明那时我修学很有成就了,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对于修学上的一些异象,其实是很平常的,而且也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证境是不是已经与佛法的胜义相应。有人常引用印光大师的例子,说他老人家晚年从来没有蚊虫跳蚤的干扰。其实这不能很好地说明他老人家的真实境界,关注这个,恰恰忽视了他老人家对于善法、真诚、菩提心方面的成就。所以,后来,我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一般不从神通方面看,主要看有否正见,是不是重视戒律,人心是不是善良,我觉得这些方面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太苛刻,基本上,如果有正见,可以算善知识,至于人家行得如何,有时倒不必太关心,因为我们如果得了正见,行不行是自己的事,跟人家行不行没关系。一个人,应该有这样宽广的心怀,否则,你在这世上会失去很多修学的机会。我后来遇到金刚乘,同修中就有人因为对师父有异见,离开了,不学了,真是非常遗憾。

这时,我还是没有解决念佛与念凳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个问题。

三、遇到了金刚乘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努力到经典上找,读了许多经典。但是,这人啊,如果没有善知识,靠自己在佛法中找珍宝,真是太不容易了。有一次,我到寺院里请《莲池大师全集》,旁边一个有文化样子的人对我说:“读这个,你得有老师,没老师你能看懂吗?”我当时心里特别不高兴,心想:“我古文优秀,读古书根本没问题,怎么看不懂?!我爱思考,有哲学底子,怎么看不懂!?我不求名利,但求胜义,怎么看不懂!?你呀,无知,以为别人都无知啊!?”

哈哈,那时我真是不服气啊。事实上,他也许真的是因为不懂佛法,以为别人读大部头的东西也会有困难——但是,也要知道,他的话并没有错:没有善知识,你有时就是找不到对你来说最关键的东西。

这时也读《十善业道经》、《优婆塞戒经》以及唐朝译的密乘方面发菩提心方面的论典,想明白这些对念佛有什么重要性。但都没真学进去。也有人来讲日本净土真宗的本愿法门,我听了一座,觉得那法师不太庄严,讲得也有点离谱,不听了。本愿法门特别容易迷惑那些只知道念佛,不知道念佛与念凳子有什么区别的人。但是,虽然我讲座不听了,还是研究起本愿的经论,了解日本这方面的情况,读社科院某著名学者的《日本佛教史》,还给他写信,可惜没有回信——现在的学者不大看得起佛教实际修学的人——后来我发愿,如果将来我有学问,修学成就了,不拒绝任何一个问学的人,尽自己所能给予回应!

这时我读《圆觉经》,这个我收获就较大了,讲到无上了义,不大明白,但其中对止与观讲得透,觉得念佛的问题要涉及到观的问题。可惜因为没有导师,在这方面没有深入下去。

也读南怀谨的著作,还专门写了论文,研究他对念佛法门的看法。但实在说,他对念佛法门讲得也不入道——讲得太泛,没有提供我要的比较适合我的答案,结果无功而返。反而对性地上的问题更困惑了。

我也参加打七,跟着师父到外地打,七天的,一日一夜的,都做过,但还是没什么特别的收获。

有一年有过出家的想法,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出家人,专门念佛打七,听了半天,感到还是找不到答案。跑到五台山脚下,想想这么出家,对儿子太不负责任,眼前总出现他对我、对人世间亲情、真诚失望的眼神。得,打道回府吧,回来后老老实实做一居士。

这时我加大了念佛的功夫,问题就发生了,念佛心里不是清净了,而是越念越赌得慌,烦恼越多。这时,我想,我发心,念佛给众生。嘿,心境好多了。我把这个问题报告给我的五戒师父,结果他喝斥我:念佛是给自己念的,管别人做什么!那时我非常看重他的意见,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修学只好放缓。
不过,各位同修啊,现在看来,我觉得他老人家当时的转语下错了。他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个后面谈。

就这样,从开始学佛起,将近十年都在困惑之中。

到后来,我遇到了金刚乘,遇到了我的上师,在那以后,才真正打开了我的眼界。心中欢喜啊,那喜悦常常生于心中,对上师的恩情,真是无法回报啊。虽然我做得不好,为人也不是很讲场面,表面上对上师不是很狂热,但我内心的感激,真是一言难尽啊。这真让人感到辛酸与幸福并存。由于其中涉及的事情多,有些不便公开,因此具体的情形不说,一些观点后面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