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


   日期:2024/4/21 13: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九页。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一念的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个心,这是一种妄想的心。真跟妄,其实它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从迷悟的角度安立而已。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真实的心是不生灭的,虚妄的心是生灭的,这个应该怎么判断呢?尤其是在很多的经论当中,讲到我们的发心,发菩提心,它说:有些人的菩提心很容易退转,有些人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转,就是他当初发心的动机有不同。比如说,有人发心是见佛相好而发心:诶,看到佛菩萨长得很庄严,我也想要成就这个庄严的果报。那这样子就是生灭心,你这个发菩提心有问题。就是说,假设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得不到这样的相好,你就放弃了。有些人是见佛色相而发心,有些人是看到僧团的清净而发心,那要是僧团不清净了,你就退心了。什么叫生灭心?什么叫不生灭心?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判定的标准。在《楞严经》当中告诉我们一个判断的方法,就是说,什么叫做生灭心呢?就是「离尘无体」,当这个心离开了外境,它就没有自体了,这叫生灭心。比如说,有些人很喜欢吃榴槤。我们心跟榴槤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好乐的心,这个好乐的心是真实、是虚妄呢?你把榴槤的外境消灭以后,这个好乐心也没有了,那这个好乐心是依外境而安立的,离开了尘境没有自体,这叫做生灭心。什么叫做不生灭心呢?就是这个心「离尘有体」,这个心不管外境怎么变化,你的心还是这个心,它不随境而转,离开了外境,它还有自体,这个叫做不生灭心,这样的发心就不可破坏了。这个道理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许下我们的誓愿:从今以后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到底我们这样的誓愿在心中,它的力量是坚固、不坚固,怎么判断呢?假设你当初的发心是缘外境而发心,你看到众生的苦、看到圣教的衰,当然这个发心不错,但这个发心毕竟是缘外境而发心的,这样的发心就比较脆弱;如果你的发心,是真实的从道理上的观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这一念心,事实上它是可以成就波罗蜜、成就万德庄严,为什么我要自甘堕落,去起惑造业受苦呢?你透过教理来观心,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你必须有这个责任义务,去开发你内心的功德,这样发心而生起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不退转的。就是全世界人都不学佛了,就你一个人,你照样学佛。为什么呢?你刚开始的发心,它是向内观照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我们当初发菩提心的动机,到底它是坚固、不坚固的?是生灭、不生灭的?寂静、不寂静?前面有很多的判断方法,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你要是过去的发心有错误,可以赶快作个修正。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当中一个是向外境去攀缘,产生一种影像而发心;一个是向内心去观照,产生一个真理的了知而发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判定标准。这二个心,都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所以叫不二。这个地方是把凡夫心的染净相貌作一个说明。
 
壬二、颂(分五:癸一说无二义;癸二说成三分;癸三说无及 有;癸四说无自性;癸五说成依止) 癸一、说无二义
 
这个地方是重「颂」,这当中有五科:「一、说无二义;二、说成三分;三、说无及有;四、说无自性;五、说成依止。」我们看第一段:
 
此中有多颂: 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 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这个地方有五个偈颂:第一个偈颂「如法实不有」,这个「法」是遍计执,我们凡夫的妄想。妄想简单的说,就是由外境引生的,这个心是随境转而引生的,所以从真「实」义的角度来看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如现非一种」,这个「现」就是依他起。我们造了很多的业,招感很多的果报,这个因缘法有很多的差别,这个你不能说它没有,这个是存在的法;这遍计执是不存在的。「依他如幻」就是有它的存在性,所以「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这个遍计所执的「非法」是空的,依他起的法是非空的、是有的,所以这二个是「不二」。一个是凡夫依他起的心,一个是妄想心;一个是因缘有,一个是颠倒有:所以是不二。
 
癸二、说成三分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假设我们以这一念凡夫的心去观察,我们只是就着它的一部分,偏重「一」部「分」来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有可能是「有」,它有它的正念,有它善根生起种种戒定慧相应的正念,这个应该说是有,它有真实体性的,它的确能够创造真实功德的。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从「一」部「分」来说,也可能是「非有」,有很多的妄想,捏造很多的妄想,这个是「非有」。如果从比较中道的「二分」来说,它是亦「有」亦「非有」,它有时候是妄想,有时候是真实的。就是说这个心,看你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比如我们说一个人,世间上的人,如果我们讲真妄不二,每一个人你也可以说他是好人、你也可以说他是坏人,看什么角度。如果从「一分」的角度:诶,再坏的人,他内心当中,一定曾经有起过善念,他看到三宝的佛像,一个合掌,这也是种善念,我们就着这个善念说:诶,他这个时候扮演好人的角色。只要是凡夫,再好的人,他也一定起过烦恼,那我们说:在这个时空当中,他扮演的是一个坏人的角色。所以从单「一分」来说,他有时候是好人、有时候是坏人。那从「二分」来说呢?我们应该说他是亦好人、亦坏人,这道理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对内心了解得更透彻,人跟人之间就会多一分的包容。就是说,其实你说这个人是好、是坏,你很难讲,他就是真妄和合,我们要能够欣赏他的优点,包容他的缺点,那人跟人之间就容易相处。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是好的,不可能,否则他就是佛了。所以在僧团当中,佛陀要我们尽量避免去说四众过,就是说其实你要挑剔,每一个人都有过失,因为他有遍计执、他也有圆成实,这二个念头都同居一念,看你是从什么角度去开演。所以,假设是从一分来开演的话,我们的凡夫的心,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恶;从二分来说,它是亦善、亦恶,就是这个道理。看「癸三、说无及有」,把前面的偈颂作一个总结:
 
癸三、说无及有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 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前面是讲我们心有杂染的心、有清净的心,到底哪一个心是真实的呢?这个地方作一个说明。「如显现」,这个是妄想所「显现」,是「非有」的,因为妄想只要透过智慧的观照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妄想是虚妄性的,这个是讲到妄想是虚妄。第二个「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我们心中的正念,只要我们肯修学,它会不断不断的增长广大,而且这个正念不会被妄想所破坏,所以它是真实有。前面把心分成二类:一个妄想心,一个正念心;这个地方就进一步说,妄想是虚妄的,这个正念是真实的,是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把前面的真妄和合体,作一个总结。
 
癸四、说无自性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
 
这个地方讲依他起是「无自性」的道理。我们前面讲
 
到凡夫的心,所谓依他起「自性」,我们一般说是现前一念心识,这一念心识它是具足善恶的,有时候生起善念、有时候生起恶念,而善念是真实的,恶念是虚妄的。但这个地方,我们讲心具足善恶的时候,论主恐怕我们生起自性执,所以把这个作用会归到本体,把这个善恶的念头,会归到一念心性的本体,其实不管善恶都是「无自性」的。这个地方是摄用归体。「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天亲菩萨解释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段叫「自然无」。「自然无」是指未来的心,我们未来的一念明了心识,是不可得的,因为它还没有生起,还没有等待因缘,所以它还没有生起,未来心不可得,叫「自然无」。「自体无」是过去心不可得,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佛之前,虽然起惑造业,造了很多的烦恼,但是它的因缘已经消失,这自体是不存在了,所以过去心也不可得。「自性不坚住」,这个是讲现在心不可得,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是善念恶念,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从现在来观察,它也是自性空。所以这个地方,是把一切法的善恶摄用归本,其实它的自性都是空寂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个是讲依他起。第二段讲遍计执。「如执取不有」,我们内心当中去执取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体相皆空,所以说「故许无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空。
 
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讲到一个观念,他的空、假、中三观,空观是照真谛,假观照俗谛。他的假观就是本文说的:我们一念具足善恶的心念,通十法界。但是他讲假观的时候,强调一个观念,说:我们这一念心具足善恶,是依止无生的道理来安立的,因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依无生理而安立性具的思想。所以我们前面讲到,我们心是真妄的和合体;但是你要知道,其实真妄的和合体是约作用来说。作用当中,我们可以生起善念、恶念;但是从本体上说,它都是自性空的。所以这个地方,把善恶的心念会归到本体,是空寂的,是这个意思,恐怕我们生起自性执。
 
癸五、说成依止
 
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 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这个地方,把我们自心本体的相貌,再开演出四个法。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自「性」的,什么叫有自性呢?这个法它不需要因缘就能够存在。比如说,我现在能够生起戒定慧的正念,但是你这个正念,要透过持戒、修定、修慧,闻、思的修行才能够生起。所以这个正念,也要假藉因缘才生起的,所以它是「无」自「性」。就是它必须等待因缘才生起的,所以它是「无」自「性」。因为它自性空,所以就有四个法,「依止」这个清净心而生起。哪四个法「依止」清净心而生起呢?「无生、无灭、本寂」跟「自性般涅槃」。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是自性空的,所以我们说它「无生」;因为「无生」,所以它「无灭」,它没有生起,就没有消失;因为它「无灭」,所以它「本寂」,本来就寂静;因为它「本寂」,所以它「自性」就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这个叫「后后所依止」,就是「后后依止」前前而生起,「自性般涅槃」是依止「本寂」而生起,「本寂」依止「无灭」而生起,「无灭」依止「无生」而生起,「无生」依止自性空而生起。这叫做由于自性空,所以四个法「后后所依止」。前面染净的和合是从作用上来说,这个地方是摄用归体,我们内心的本体是清净的。
 
这个「清净」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以持戒来对除罪业、以止观来对治心中的颠倒;但是从本体上来说,是没有罪业可得,也没有颠倒可得。没有可得是怎么安立的呢?《涅槃经》上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即犯杀罪。」假设我们的罪业本来是有的,烦恼也是真实有、是自性有,那么佛菩萨要我们修学戒定慧,把这个真实有的烦恼罪业消灭,佛菩萨犯了杀罪。因为它本来是有的,你活生生的把它消灭掉,那佛菩萨、所有的修行人,都犯了杀罪了。其实不是。其实是这样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一念的妄想,就产生了虚妄的烦恼,也产生了虚妄的罪业;但这个烦恼跟罪业,都染污不了我们的自性。虽然不染污,它也的确构成一种如梦如幻的遮障。所以佛菩萨的慈悲,就告诉我们如梦如幻的法门,来消灭如梦如幻的烦恼罪业,结果还它一个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修行是干什么呢?就是恢复本来面目。就是说它本来就是清净,不是说它本来是染污的,我们用佛法硬把它扭转成清净,不是这个意思,这叫「自性般涅槃」。就是说,本来是清净的,你本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你去做乞丐,是因为一念的颠倒,才有乞丐的相貌出现;你虽然做了乞丐,但是你是大富长者儿子的本质没有改变。我们现在打妄想,但是清净的本性没有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自性般涅槃」。这个地方,把前面善念、恶念的作用,回归到一念的心性,所谓的自性空,无有少法可得,这个时候叫做「自性般涅槃」。到这个地方,无著菩萨已经把我们凡夫的心,不管它的作用、体性,都作了交代。
 
己二、辨随决了一切佛言(分三:庚一标二四种; 庚二释四意趣;庚三释四秘密) 庚一、标二四种
 
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标二四种;二、释四意趣;三、释四秘密」。我们看总「标」的地方: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
 
前面一大段的依显教意、依秘密来说,都是讲到佛法、教法的内容。刚开始,显教为实施权,最后讲到开权显实、染净不二的道理,这个就是约教法的内容。这以下的「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是说明佛陀在演说教法的时候,他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权法跟实法?是依止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是说明他说法的方式。说法的方式有二大类:一个是「意趣」,一个是「秘密」。什么叫「意趣」呢?天亲菩萨解释说:「先缘此事,后为他说。」先缘,「缘」是攀缘的缘,先缘这件事情;然后再说其他的法,后为他说其他的说法。也就是说,佛陀对于根机比较薄弱的人,先讲这件事情;等到他善根成熟了,再讲其他事情,这叫做「意趣」。从「意趣」当中,成就一种摄受的功德,使令众生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增长,乃至于成熟,乃至于脱落,这叫做「意趣」。佛陀的说法,是依止众生的根机,慢慢的施设,叫做「意趣」,「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意趣」。什么叫「秘密」呢?天亲菩萨说:「由此决定,令入圣教,故名秘密。」就是根据这四个法的修学,由此,决定能够悟入到圣教的功德。所以,「意趣」是约着人来说,「秘密」是约着法来说。「意趣」是约着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这个「秘密」,这个法本身的修学有四种次第:一个是约人的善根差别而安立,第二个是约法的浅深来安立,这样子就容易清楚。好,我们看它的内容:
 
庚二、释四意趣(分二:辛一别释四种;辛二结名意趣) 辛一、别释四种(分四:壬一平等意趣;壬二别时意趣; 壬三别义意趣;壬四补特伽罗意趣)
 
四意趣者:
 
「一、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我们照次第先看第四,因为它由浅到深,是从「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就是刚开始是成就众生信心的善根。这个「补特伽罗」是讲到凡夫,就着凡夫内心的欢喜,这样的一个目的而安立这个「意趣」。
 
壬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分二:癸一举事;癸二例余) 癸一、举事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
 
癸二、例余
 
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
 
佛陀经常对某「一」类善根比较薄弱的众生,他刚刚进入到佛门,佛陀「先赞」叹「布施」的功德:唉呀,你的布施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等到他成就布施以后,佛陀开始诃责布施的不圆满,说:你只有布施是不够的,你还要持戒,乃至忍辱、禅定,等等。这是佛陀摄受众生的方便。再看下一段:「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佛陀对「布施」的法是这样安立,其实对持戒也是这样安立。「如是尸罗」,这个「尸罗」就是持戒,佛陀也是先赞持戒,后还毁訾:佛弟子们!我们只有布施是不够的,进一步还要奉持如来的戒法,成就一种善业力。但是当我们持戒以后,佛陀说:只有持戒是不够的,你内心还有很多的妄想颠倒,持戒只是对治身口的罪业;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妄想颠到,应该修止观。所以佛陀开始诃责持戒的不圆满,乃至于「一分修」。「一分修」是包括人天的善法、二乘的涅槃,这个都是不了义教,叫做「一分修」。其实这个「一分修」,就是少分修,只要不是大乘圆满的功德,都叫做「一分修」。佛陀都是先赞,然后再毁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有时候这样讲、有时候那样讲?那是为了成就「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而安立的。就是你度化众生,你要让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先成就众生的信心,「未种善根,令种善根」。第二个信「解」,在解门上、知见上是怎么安立?
 
壬三、别义意趣
 
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
 
众生已经开始能够布施、持戒、忍辱以后,佛陀开始开演甚深的道理。佛陀说:假设有一个佛弟子,他「已」经「逢事」,他能够长时间的恭敬、礼拜、赞叹「殑伽河沙等佛」,这个「殑伽河」就是恒河沙,像恒河沙这么多的「佛」,你才有办法在「大乘」佛「法」的道理当中,得到正确的「解义」,通达胜义谛跟世俗谛的道理,通达三自性的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其实通达大乘的三自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是不须要去奉事恒河沙佛,那是证悟才须要,解悟是不须要。但是佛陀为什么说一定要这么多呢?是恐怕众生得少为足,鼓励大家常随佛学,不断的进步,所以佛陀作如是说,这是约着别义。别义就是依特别意义的意趣而安立,有鼓励的意思。你一定要供养、礼拜,听闻这么多佛的说法,你才能够在「大乘」佛「法」得到「解义」的。佛陀这样子讲,是约着特别的意义,有鼓励的作用。再看第二段的「别时意趣」。前面是约解,这是约行──广大行。
 
壬二、别时意趣
 
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 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
 
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以下的说法是约「别时」,这个「别时」是约着未来的时间安立的。比如说,佛陀曾经在某一部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你至诚的「诵多宝如来」,就能够在「无上菩提」,成就「决定」而不退转。成就无上菩提而不退转,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不是你只有诵念就可以;或者佛陀「说」:只要你「发愿」,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然只有发愿是不够的,还要去持名。这样子讲是约着「别时意趣」。「别时意趣」就是说,你只要不放弃努力,以后会朝这个目标前进,而不是说单单这个法就可以成就。
 
这一段古德解释说:佛陀是针对一类的懈怠众生,他的心识羸弱,你一开始告诉他:成就佛道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要广修无量无边的苦行。他心一想:唉呀,原来佛教真的不适合我。那他就退转了。所以佛陀刚开始「别时意趣」,你只要往这个地方走过去,总有一天可以到达目的。所以,我们看《梵网经》:「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你说我发了菩提心,「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这个都是从因中来论果。就是说,只要你不放弃努力,你总有一天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不表示现在可以,这是约着未来时间的一种鼓励。
 
壬一、平等意趣
 
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
 
前面是信、解、行、证,这个是从果证上来说。这个「平等」是讲自他平等,佛陀有时候说:「我」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也曾经成就佛道,「名」字叫「胜观正等觉者」。这个「胜观」就是毗婆尸如来。事实上佛陀的应化身,因为他因地悲愿的不同,而有不同应化身的安立。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跟毗婆尸如来是不同的,他们所教化的众生是不同的。佛陀为什么讲相同呢?那是约着「平等」的法身来安立,佛佛道同的法身安立。这个地方是说明,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在果证上,我们不必在这因地的过程上作太多的分别,其实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子的说法,是约着「平等意趣」而安立。
 
辛二、结名意趣
 
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所以佛陀对于不同的根机,有四种说法的差别。总而言之,这个地方,我看古德的注解,他是说:这一段的「四种意趣」,是约人的根机而安立的。总之,弘扬佛法的目的在于利益众生,弘法利生。就是说,你身为一个法师,你的责任就是让众生产生欢喜跟希望,让他愿意修学佛法。任何一个法,如果因为你的教授,大家退失信心,你这个弘法就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意趣」,你不知道众生应该用什么根机来引导他。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弘法是要观机的。这个是讲到「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庚三、释四秘密(分四:辛一令入秘密;辛二相秘密; 辛三对治秘密;辛四转变密) 辛一、令入秘密
 
前面的「意趣」是讲到根机,这个地方是讲法门的差别。「四」种「秘密」有四段:「一、令入秘密;二、相秘密;三、对治秘密;四、转变秘密。」先看「令入秘密」:
 
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
 
佛法修行的道次第,我们刚开始要修学的是什么呢?不管是小乘的教法、「或」者「大乘」的教法,刚开始所修学的佛法,都是修学「世俗谛」的道「理」,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刚开始相信造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造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佛法在因缘果报的安立当中,就假设了一个虚妄的我相,所谓的「补特伽罗」;还有种种所受用的法相──有生死的杂染相、痛苦相,有涅槃的清净安乐相:所以佛法刚开始修学的时候,是「依」止「世俗谛」安立的。刚开始你先相信在生命当中,有无量的生命,而这个生命的决定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生命的过程,而不是注意结果,就是积集业力,刚开始就是从归依三宝,断恶、修善,来修学世俗谛,所谓的道前基础。
 
辛二、相秘密
 
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
 
前面是从世俗谛来开显佛法,这个是讲胜义谛。佛陀对某一类的众生,讲到「诸法」的差别「相」,开「显三自性」的道理,讲到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时候,就不讲有一个补特伽罗在那边流转,把一切法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这个三自性也说明了三无性,自性空。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会归到一念的心性,无有少法可得,自性般涅槃;但是你一动,你动一个念头,就落入了三自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但是你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自性般涅槃,无有少法可得。佛陀是从最初的布施、持戒当中,进一步的修学止观,讲到「相秘密」。这个「相秘密」,要以令入秘密的道前基础作基础。欢喜、生善,看第三破恶:
 
辛三、对治秘密
 
三、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
 
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会产生遮障,或者是罪业引生的业障、或者是烦恼引生的烦恼障,佛陀告诉我们拜忏「对治」。瞋心重的,佛陀说修慈悲观;贪心重的,修不净观。这是讲到「对治」的破障法门。看第四个入理,讲到不二法门:
 
辛四、转变秘密(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颂) 壬一、长行
 
第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
 
什么叫「转变」呢?佛陀在某一个特殊的因缘当中,讲到一些特「别」的意「义」,这个特「别」意「义」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法门呢?就是用一个「言」跟「字,来开「显」一种特殊的意「义」。这个「言」是约单一的字叫「言」,「言言」把它组合起来,多言叫做「字」,以这样来开「显」特殊不二法门的涵义。比如说下面有一个偈「颂」,什么叫不二法门呢?
 
壬二、颂
 
如有颂言: 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得无上菩提。
 
这个「觉」就是心中的如理作意,「不坚」是凡夫生灭的妄想叫「不坚」,变化的。我们在「不坚」的妄想当中,不断的如理作意,就能够把妄想转成「坚」,这个「坚」就是禅定,显现这个明了寂静的禅定,「觉不坚为坚」,转妄想为禅定。第二个「善住于颠倒」,这个是修智慧。这个智慧怎么修呢?就是在我们人事的因缘当中,我们产生很多的「颠倒」,然后从这个地方产生智慧的观照,叫「善住于颠倒」。就是在妄想颠到当中,去观察遍计本空,然后再观察依他如幻。第三个「极烦恼所恼」,这是修大悲。这个大悲心怎么修呢?就是在生死的烦恼当中,为「烦恼」所恼的时候,我们要生起大悲,历事练心。
 
依止上面的禅定、智慧、大悲,就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转变秘密」呢?因为前面不管是持戒、修止观都是静中修,都一定要远离妄想、远离颠倒、远离烦恼的。这个地方就开始历练了,你有一点基础以后,这叫妄想中修禅定、在颠倒中修智慧、在烦恼中修大悲,佛陀讲这个话就是「转变」,就是用转识成智的方法来修。
 
这个地方是讲法门的次第,有四个。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四种意趣」跟「四种方便」,我们出家众要学习。就是说,虽然佛法有很多的真实义要成就,但是它这个真实义,你不可能马上开显,「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要有次第,要依止「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来开显。
 
好,我们这学期的课就先讲到这里。我们简单的回答一些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一真法界当中,是否还有所谓的圆成实性呢?
 
答:我们讲「一真法界」,那是约心性的理体来说,叫一心法界,那是离诸对待的。离诸对待的时候,你没有圆成实性的名言可得,但是它一定跟圆成实性相应的,一定是无所得相应的。但是一般我们讲三自性,那是约着你心念一动以后,才安立三自性。但是你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你不能讲话的地方,「说似一物即不中」,你不能讲话。所以一心三观,当你会归到一心的时候,那是自性般涅槃,那没有什么观不观的道理。但是你起观的时候,那是在对治了,就有所谓的空观破除妄想、假观修习善法、中观来作调和。所以一真法界当中,我们就不讲三自性了,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那是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理体。所以我们在观心的时候,理体跟作用有所差别,作用是要对治,理体是离诸对待。所以一真法界,我们就不论什么三自性。
 
问:「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不是包括圆成实性呢?
 
答:圆成实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当然这个地方的一切法,包括杂染法、也包括清净法。如果从过程来说,圆成实性也是要想。你说修空观你不想吗?你一路的无想,那你这个空观没有办法现前。所以说圆成实性的真如,刚开始也是要想,你要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假藉这个文字的想象,这个时候,把你这一念心,带入到真理的境界去,所以我们的心跟我空、法空的真理,要有文字的引导,刚开始是这样子的。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法包括了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
 
问:在凡夫地还没有转识成智,为什么我们第一念所见的是真实相?
 
答:大乘佛法的真实相,包括了世俗谛,也包括了胜义谛。你说因缘果报,它是生灭,但是它也是真实相。在唯识学讲「真实相」的意思是说:只要它是种子所生,它是实种生的,就是真实相。比如说,我现在看到这个花,你说这个花是不是真实相?这个花是我们的种子所显现出来的,没有种子怎么会有花呢?所以它是依他起,依他起是有的。但是你看到花以后,你心中出现一个影像,开始变化:哦,这个花跟我昨天看的花有不同。然后生起很多的影像。这个影像是什么?它不是种子生的,那是你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个以佛法来讲就不是真实相,这个是虚妄相。由实种所生的,由种子所生的依他起,还有依他起本性是空性的真如,这二个都是真实相;虚妄分别心所生的,佛法讲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该破的。
 
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应如何解释?
 
答:心、佛、众生,它有三个法,这三个法,当然「心」是总相,这个「心」通于佛心,也通于众生心。为什么说没有差别呢?没有差别,是从本体上来说没有差别。你要从因缘上来看,佛的心是万德庄严、众生的心是惑业苦,但是你把这些因缘法拨开以后,佛的心是自性般涅槃、众生的心也是自性般涅槃,体性上是无差别的,是这样子的,是从本体上来说没有差别的。
 
问: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靠着阿弥陀佛的信心,这个本愿,第十八愿的十念往生所摄。(法师答:这个日本宗很多都是有这种看法。)假设有人宿业所致,死时没有念佛的机会,如意外死亡等等,但此人只要是平日对弥陀佛的信心具足,就可以转此恶缘,得以往生,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答:这个日本真宗,它的「本愿念佛法」,从好处上来说,它给人很多的希望;但是这个法门也有它的不足点,就是太强调仰信,不强调发愿跟持名,还有持戒等种种的助行,这样可能会有误导的嫌疑。因为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蕅益大师讲「信、愿、行」这三个,虽然在性质上是独立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这三个是互相含摄的,信心影响愿力,愿力也影响信心,信、愿、行都互相影响。所以单靠信心,而不强调发愿跟持名,其实这个信心会打问号:你到底信心是真信?或者只是仰信?这个都值得怀疑。你说你不发愿,你相信……,什么叫「信心」?简单的定义,印光大师说,信心就是:第一个你相信「娑婆是苦,极乐是乐」;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救拔你的能力。这是二个信心,相信娑婆是苦,极乐是乐,而且阿弥陀佛能够救拔你;但是你是不是真实的发愿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实这个发愿也很重要! 还有持名,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不持名,你说你信心具足,这个很值得怀疑。你说你很想往生、你也相信你可以往生;但是你平常的时间,你不持名就用来打妄想,然后你说你信愿具足,这真的值得怀疑。一个人没有持名,而说信愿具足?你可以持得少一点,你尽你的力量,把时间拨出来持名。但是你有时间,而不用来持名,你宁可用来打妄想,然后你说你信心具足,这个信心值得怀疑! 所以本愿念佛,其实中国的祖师,现代很多的大德,也是抱存着质疑的态度。所以,这个法门弄得好,就很好;但是你要错认祖师消息,可能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会高估了你的实力。这个法门,我们不要说好坏,就是说这个法门,如果你弘扬它的时候,某一个人听到,他觉得很欢喜:「唉呀,原来往生净土,它也不要持名、也不要定课、也不要厌离娑婆,反正娑婆世界我该怎么爱,照样再爱,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止观,只要信心具足就可以往生了。」如果他错认消息,产生这样的想法,到临命终的时候,他会失望。所以说你弘扬佛法,你要小心,别人是不是会产生错认消息?就是你的理解跟他的理解会有不同。当然你要说总持,这个「信」包括了戒定慧,也包括了所有的信愿行:说你真实信心,你绝对会持戒;你真实信心,一定会修忍辱;真实信心,一定会修禅定、修智慧,那就不同了。那你是圆修,举一法而统摄一切法,那这样子对你来说是可以的。如果对方产生错认消息,认为单一的信心就可以往生,那你可能会使令他误判局势,到时候他不往生,是你误导他。 所以,我觉得:除非这个人根器很利,要不然你最好是再讲多一点,(呵──)讲多一点,就是信、愿、持名,而且这个还不够,有正行、还有助行。因为你只有信、愿、持名的正念,你心中有正念,你要不持戒,前面充满了石头;你这部车开得很快,前面很多的障碍,你也不见得跳得过去。你要修习所有的善业,广修福德资粮、断除罪业,这样你这个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还开得比较顺畅一点。所以,如果你弘扬净土法门,单单只靠信心,我觉得会有危险。这一段大家再体会一下。
 
问:显教跟密教都有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法门,请问法师:在密宗当中,「普贤十大愿王」是怎么修持?
 
答:诶,我也不是修密教的。不过是这样子的,我们作一个总说。佛法的修学,我们可以分成二种:一个理、一个数,一个道理、一个方法。「数」,每一个人不同,有些人持咒、有些人念佛、有些人礼拜、有些人赞叹、有些人结手印,但是那是一种方便──「数」(数是计数的数);但是「理」是相通的,没有一个人不明白心性的道理,就可以修行,你不明白道理,你在那边结手印,那跟你在那个地方做什么事,是差不多的。就像我们中国文化一样,中国文化到了末年的时候,只有「数」,没有「理」:我的亲人往生了,掉三滴眼泪,捶捶胸、跺跺足,没有悲凄之心、没有仁爱之心。所以说佛法的修学,不离开「理、数」二门,就是:第一个明白道理,你要生起真实的理观,你要知道所有的法门都是称性起修,「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依止一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清净明了的心,来修所有的善法,还是回归到破除心中的妄想、开显内心的真如,「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道理你懂了,你修什么「数」,你结手印也好、大礼拜也好,什么都好。那你这个道理不懂,所有的善法只叫做善业。当然每一个法门的方便,的确是不同。有些人喜欢这样、有些人喜欢那样,但是这个道理是不变的。你修密宗,你也是要通达显教的道理,也是要明白一心三观的道理。
 
问:法师慈悲!如果凡夫所得的一心不乱,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最多可能有二三年,慢慢的又退失掉,又恢复未念佛之前那种妄想心。请问法师,如果今生没有办法再成就一心不乱,那临命终的时候,过去的那些功德,会不会再显现出来,令我们往生成就呢?
 
答:临命终的时候,过去那些功德会不会再显现出来?就是说有些人曾经得到一心不乱,后来退失掉了,临命终的时候会不会显现?如果你是退失掉了,以蕅益大师的标准,那表示你没有真实的净业成就,那只有禅定,就是止的力量,你当中没有观的力量,所以那个止容易退。如果是退的话,你过去的功德能不能表现?那就端看你临命终,是不是能够生起正念。就是说:你过去曾经有一段很用功的加行,念了很多的佛,这个佛叫做现行熏种子,回到阿赖耶识成就一种善种子。但这个种子在临终是不是能表现出来?那你必须用临终的正念去刺激它。如果你临终起了恶念,那这个善种子表现不出来,但是不会失掉,可能你来生再受用,继续用功。就是说,往生有二种:一种是净业成就,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不必别人助念,他正念往生」。就像一颗树,它往西方已经坚固的倾倒,你再怎么样砍断,它只有往西方倒下去,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个叫做净业成就。第二种人是净业不成就,他的内心不决定,他有善念、也有恶念、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念,这个时候,没有净业成就,就必须要靠临终的助念,就是靠临终的开导安慰,把他过去成就净业的善根、净土的善根,把它带动、生起现行,这个时候正念现前,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 所以你曾经有这个功德退失掉了,临终能不能显现?那就看你临终是不是能够生起正念。有正念才能够带动你的善种子,是这个道理。
 
好,我们这学期的课,就跟大家学习到这里,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