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三卷


   日期:2024/4/11 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三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五页,「卯二、理」。
 
第二三卷
 
这一大科我们是讲到「所知相」,这个「所知相」的主要宗旨,就是我们要透过对生命真相的观察,来悟入唯识无义的道理。怎么样观察才能够了解唯识无义呢?在本科当中,把生命的真相分成三种相貌:第一个是依他起相,这个依他起相,就是所有的因缘所生法都是依他起相,包括我们凡夫杂染的缘起,所谓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也包括了圣人的清净缘起,圣人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种清净、杂染的缘起都叫做依他起相。第二个是圆成实相。前面的依他起相是表现在外的因缘法,圆成实相是隐藏在内的诸法真实本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也就是说,不管是杂染的、清净的缘起,它的本性都是毕竟空寂的,这样的空寂真理就是圆成实相。前面的依他起相跟圆成实相,在大乘佛法都是同意它存在的。第三个是遍计所执相,就是我们凡夫接触到依他起的时候,内心产生一种颠倒妄想,认为生灭变化的依他起,有一个真实的我相跟法相,这种颠倒妄想就是遍计所执相,这是不存在的东西。
 
古德讲出一个偈颂,把三相的道理作一个譬喻,他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现象──这个依他起有二种的差别:一个是做梦,就是我们凡夫的依他起,在六道当中轮回,一种痛苦的生命;第二种是觉醒的生命,是圣人的依他起,是清净安乐的生命。这二种依他起是怎么产生的呢?当我们内心跟我执、法执、遍计执相应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杂染的依他起;假设修持我空观、法空观,慢慢的证入圆成实的时候,我们杂染的依他起就转成清净的依他起。所以生命的转变,就是一念心的改变。所以本科当中安立了三相──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其实这三相都不离开一念的心识。因此在研究本科的时候,我们可以掌握二个宗旨,就是开跟合的差别。当本论是开的时候,它是广泛介绍三相的差别;但缩合起来的时候,其实整个三相都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以我们能够掌握开合的道理,对于本科的内容就容易了解。
 
卯二、理(分二:辰一乘标;辰二征释) 辰一、乘标
 
前面是依止教法来证明唯识无义的道理,这个地方是从道理上来了解「唯识无义」的道理,这当中分二科:「一、乘标;二、征释」。我们先看「乘标」:
 
即由此教,理亦显现。
 
前面是根据佛陀的圣言量,说一切法是如梦如幻,从如梦如幻的譬喻当中,我们知道因缘所生法,是不离开我们一念的梦心,说一切法不离开心,说唯识无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去了解唯识无义。前面的教法是摄受信行人,这个道理可以兼摄法行人。
 
辰二、征释(分二:巳一征;巳二释) 巳一、征
 
所以者何?
 
应该怎么从日常生活当中的道理,去了解唯识无义呢?提出一个征问,这以下回答:
 
巳二、释(分二:午一约定心辨;午二约忆持识辨) 午一、约定心辨(分三:未一举事;未二显理; 未三简非) 未一、举事
 
「释」当中有二科:「一、约定心」来解释,约定中意识;第二个是约散乱心,散乱心就是「约」着「忆持识」。我们平常散乱心的时候,去回忆某种道理、或者某种事相,这个是约散乱心。先「约定心」来说明: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
 
比如举一个事相来说:我们在禅「定」的「心中」,这时候五识不活动,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我们去「观」想「青瘀」、脓烂这种种色身的不净相,这种不净相之所以能够现前,可能过去我们在相片当中、或者实际在坟墓当中,看到身体的不净,经过我们一次一次的观想,成功以后,在禅定当中,就能够把青瘀、脓烂的不净相现出来,现出一个我们「所」能够了「知」的一个「影像」。而这样不净的影像在心中显现的时候,「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这个影像是没有离开心,没有「别」体的,不是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有另外的青瘀等事,而是我们见到「自心」所现的影像,这禅定所见的影像是定心所显现。所以说从这样的事相,我们可以了解一个道理:
 
未二、显理
 
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
 
所以我们从禅定心所现的影像,我们可以了解「菩萨」在整个十一个「识」、十八界的依他起当「中」,都可以「比」度了「知」,一切法都是心所显现的,离开了这一念心,就没「有境界」相可得。「唯识无义」的宗旨,它是在说明:我们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就是说我们内心在因缘法当中,随着过去业力的熏习,我们自己变现影像,然后再攀缘自己所变现的影像,自变,然后自缘。前面梦中意识的道理也是这样,我们在梦中,由意识显现影像,再由梦中的这一念心,去攀缘自己所变现的影像。这个地方举的禅定也是这个道理,在禅定时现出影像,然后我们自己去攀缘禅定所现的影像。
 
比如说竹山有一个居士,他喜欢修禅定,他告诉我说:他一入定以后,经常可以看到大陆的影像,很清楚,上海、苏州。他刚开始还不知道这是大陆,但是他后来去找实际的图片来看,跟大陆完全一样。就是说,他今天坐在那个地方,我们看他是坐在这个地方,但是他内心受用的是大陆的影像,这个都是自己的心所显现出来的,离开这一念心,没有这个影像可得的。所以我们也可以从禅定所知的影像比度了知,其实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己心中所现的,自己变现以后,自己再去攀缘。第「三、简非」,回答这个问难:
 
未三、简非
 
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 见所缘境现前住故。
 
这个地方,我们先把问难的情况说明一下。有人问难说:这个定中影像,其实不是他心所变现的,而是他在入定之前,他以前有见过这个影像,他是靠自己的忆念,他以前看过图片,他把图片的相貌记下来,在禅定的时候去忆念这个影像,以这样的忆持识来问难定中意识。这个地方,论主把它作一个简别:在禅定当中所现的影像,决定不是所谓的「忆持识」,不是一种忆念的影像。怎么知道呢?「见所缘境现前住故。」因为如果是忆念所现的影像,它的影像是模糊的,是变化不稳定的;但是我们在禅定当中所见的「青瘀」、脓烂的相貌,是「现前住故」,是非常清楚分明、坚固的显现,所以它不是忆持识。简别禅定意识,它是一种现量境,只能够攀缘现在,不能够攀缘过去、也不能够攀缘未来,禅定是现量境的,它不是一个忆持识。这个地方是从定中意识,来说明心所缘的是自己变现的。这以下从散乱心的角度──「忆持识」,就是前面是从禅定,那散乱心又是怎么回事呢?从散乱心的角度。
 
午二、约忆持识辨
 
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
 
在散乱心的影像有二种:一个是「闻」,一个是「思」,听闻跟思惟。我们不管是听闻、思惟佛法,或世间法,我们也可以在听闻思惟当中,心中显出我们的「影像」,这个「影像」它就是「忆持」,靠着心中的忆念。这种影像,「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这个「忆持识」,你所忆持的其实是过去了,比如说:你回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但是你这个时候的影像,是你以前学习的,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了。换句话说,即使是忆持识,它是不断的累积,从你忆持的角度来说,它也是一个现在境,因为你不能回忆过去的影像,过去已经不存在,所以你缘的影像,还是属于现在的影像,也是你现在的心所变现的。即使是忆持识,你缘到的也是你心中现在的影像,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所以从这个地方,就证明一切法不离开你当下的这一念心。以下我们作一个总结:
 
丑三、结
 
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
 
从定中意识、或者散乱心的忆持识,这样的「比」度了知,「菩萨」虽然没有「真」实觉悟圆成实性的道理;但是在「唯识」无义的比度了知当「中」,也可以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存在。这一科是讲「依他起相」,依他起相就是整个生命的因缘果报,包括我们因地的造业,也包括我们果报的受用,都不离开我们一念心。我们从因地的造业来作一个说明,比如说:过去有一个埔里的居士,曾经把他的积蓄供养埔里某一个道场的大殿,后来这个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被地震破坏了,他觉得很伤心,他说他的功德被破坏了,其实他的功德是不能破坏的。一个业力的成就,是心境的和合,他以前的当下去造布施的时候,他这一念心,心中现出一个大殿的影像,他不能攀缘心外的影像,不可以。就是他造业的对象,是他心中现出三宝的影像,或者大殿的影像,这个时候他对他心中的影像,释放一个施舍善良的心,而这样的善心不断的造作,心境不断的和合,他这个布施的业力,也就变成所谓的种子,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等待以后的受用。即使后来的地震,所破坏的是众生共业的影像,但是跟他造的业是没关系的,因为他的业已经成就了。当大殿盖好的时候,他的善业已经成就,存在他的心中。你心中的东西,地震是不能破坏的。你后来愚痴、后悔了,你后悔的时候,你一念的悔心,自己破坏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们经常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在因地上你心中对佛、或三宝的影像,你不断的礼拜、赞叹、恭敬,你以后就出现三世诸佛的功德庄严,从因地上说「是心作佛」,从果地上「是心是佛」,所以若因、若果都不离开你一念心。我们看菩萨的制戒,它是一种心地戒。什么叫心地戒?就是菩萨戒重视的是生命的过程,你内心是不是累积能够断恶、修善、度众生那种善良的功能?你是不是成就这样的功能、这样的戒体?而不在乎你能够做多少的事情。
 
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一切法,你造作的影像,都是你自己心中所显现的,你在你心中的影像造作,然后这个影像变成一个种子,最后变现果报,还是在你的心中让你受用。所以说:「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我们因地的造业、果报的受用,都不能够离开这一念心的。所以蕅益大师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从道理上来推论「唯识无义」的道理。看「癸二、解妨难」:
 
癸二、解妨难(分二:子一有色非识难;子二色相非心难) 子一、有色非识难(分二:丑一结前起难;丑二例前答释) 丑一、结前起难
 
前面一段是偏重在因地的造业,这以下是从果报的受用来说明「唯识无义」。「解妨难」当中有二科:「一、有色非识难;二、色相非心难。」「有色非识难」是偏重在色法的体性,「色相非心难」是从色法的形状,从体性跟形状的一种相续的坚固性,来问难唯识道理。先看第一「有色非识难」,这当中有二段:「一、结前起难;二、例前答释」。先看它提出什么问难:
 
如是已说种种诸识,如梦等喻。
 
即于此中,眼识等识可成唯识。 眼等诸识,既是有色,亦唯有识,云何可见?
 
前面「种种」的十一个「识」,说依他起相,从「梦」中的譬「喻」,我们知道这整个依他起都是一念心所变现的。但是这个地方,问难人他从二个角度来问难:第一个「眼识等识」,这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它是一个心法,那心法是由心所变现、是从阿赖耶识所变现,这个我们容易理解;但是「眼等诸识」,眼等五根,还有六尘,五根、六尘这是一个色法,「色」法是有质碍的,譬如说地是坚性的、水是湿性的、火是热性的、风是动性的,这个色法是有它固定的体性;我们的心是变化多端的,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这么一个地水火风固定的体性,怎么能够说是变化的心所变现的呢?就是从色法,「有色非心难」,色法是有质碍的,心是没有质碍的,怎么能够说色法是心法所变现呢?「云何可见?」提出这个问难。这以下回答:
 
丑二、例前答释
 
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这个地方,论主说:「前」面「教」法的如梦如幻,或者从道「理」当中已经作说明了。就是说,这个色法的体性是坚定的,是因为这个色法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这个阿赖耶识它的体性也是稳定的,所以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它所显现的影像也是稳定的,只要种子的能力没有消失之前,这一期生命当中的这个色法也是稳定的,因为色法不是第六意识变现的,是第八识,第八识是稳定的。比如说:水,人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水释放的是湿性;但是饿鬼道众生接触的水,是一种燥热的火性。所以你不应该说一切法的体性,是离心别有自体,不能这样子讲。它如果有自体,所有的众生接触它,都应该是同一个体性;但事实上不同的众生去接触这个法的时候,这个色法是有变化的,所以是由心来决定这个法的性质。前面是「有色非识难」,从色法──地、水、火、风的体性来问难唯识的道理;这以下「色相非心难」,从物质的形状来问「难」:
 
子二、色相非心难(分二:丑一难;丑二释) 丑一、难
 
若此诸识,亦体是识,何故乃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若此」五根、六尘色法的「诸识」,是由心所变现的影像,为什么「色」法的形状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呢?它是这么稳定而且相续的「现」前!既然心的形状是变化多端的,为什么能够变化出形状这么稳定的东西呢?其实这个回答跟前面是一样,因为它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前面一段的说明是从业力的造作,这个地方是从果报的受用。
 
果报的受用,在《楞严经》讲到唯心所现,它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明了的心,虽然是有很多很多的业力;但是我们把这个心归零,把心带回家以后,我们的本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既然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为什么有山河大地存在呢?佛陀回答说:这个叫做「循业发现」。每一个人内心当中,循着自己的业,去发现自己的果报。比如说:今天虽然大家都住在同一间寺庙,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寺庙的果报是有差异的,就是你眼睛所见的颜色、耳朵所听的声音、所接触的感受都不同,没有一个人相同。同样一个音声,有些人觉得这个音声是悦耳,有些人觉得这个声音对他是伤害的、是逼迫的。就是说,每一个人遵循他心中的业力,去发现外面的果报。你有业力,你自己的业力变现一个影像,然后让你自己去受用,不是外面有业力来趋导你,不是这个意思,是自变、自缘,你循业发现,你自己有这个业种子,就变现了五根、六尘,你自己再去受用这个果报。因为业力本身是相续的,所以你感到果报好象「一类相续」;但是等到业力结束的时候,果报就消失掉了,你就换另外一个果报。这个地方,从「循业发现」来说明果报的受用,也是不离开心识。这以下回答:
 
丑二、释(分二:寅一长行;寅二颂) 寅一、长行(分三:卯一标所须因;卯二逐理征责; 卯三结成正义) 卯一、标所须因
 
这当中有二段:「一、长行;二、颂」。「长行」当中有三段:「一、标所须因;二、逐理征责;三、结成正义」。我们先看果报受用的回答:
 
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
 
这个地方,论主没有直接从「循业发现」的角度回答,是从色法所造成的过失,从过失的因缘来说明。说「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就是说这个五根、六尘──众生的果报相,有很多快乐的果报、痛苦的果报,这种果报,就是引生我们内心「颠倒诸杂染法」的依止处。这个「颠倒」就是无明,我们对所知影像一种错误的认知,因为「颠倒」就产生「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跟生杂染,这一切颠倒的三杂染,都是因为果报相似坚固的显现,才使令我们产生颠倒。就是说众生所有「颠倒」的根源,就是贪爱的烦恼。为什么会起贪爱?当然是面对色法起贪,就是对色声香味触这六尘的境界产生贪爱。为什么会贪爱呢?因为色法显现的时候,它有一种相续性。你今天看到房子存在,昨天也存在,前天也存在,它不断的存在,你就认为这个法是真实的,产生了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这个时候,人一颠倒以后,就容易起烦恼、造罪业了。所以这个色法的「一类坚住,相续而转」,是我们整个众生起颠倒,生起三杂染的主要根源。我们凡夫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就很容易在果报当中产生迷惑颠倒。
 
卯二、逐理征责
 
若不尔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 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 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
 
假设这个色法的体性不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是变化的,比如说:你要是生长在无色界,那就好了,因
 
为无色界的色法是变化多端,它没有业果色,它是定自在所生色,它的色法是随心而随时变化的。我们欲界众生的色法是一类坚住的,所以我们会在「非义」的我空、法空体性当中,产生一种真实「义」的「颠倒」。假设色法的颠倒不存在,「烦恼障、所知障二」种「杂染」就会「不」存在了。没有烦恼障、所知障,所有的戒、定、慧的熏修就不需要了。所以追根究底,众生的杂染就是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常、乐、我、净的颠倒,就很容易勾引我们去造业了。
 
卯三、结成正义
 
是故诸识,应如是转。
 
前面五根、六尘种种的色法,其实是一念的心所相续变现、相续「转」生的,不是离心别有的。我们凡夫的颠倒,开展出来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但是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见」,我们一直认为生命是恒常住不变异的,这样的颠倒,就很很容易使令我们产生错误判断而起烦恼造业。
 
这个常见的颠倒,我以前在佛学院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差不多是二十岁的年轻人,这个人很有善根。他来读佛学院的时候,他整个依他起的因缘法,可以说是福报享尽、业障现前──身体也不好,整个因缘都不是很好。后来他发心出家修行,在佛学院用功了五年,很有长进,他的身体变得健康,身相变得庄严,福报也现前,供养也变多了。这当然是一个因缘的改变,好的现象。但是后来他起了常见的颠倒,他认为:我现在的因缘非常具足,身体健康、福报又现前,我现在还俗回去,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那个时候我就劝他:你不能有这个的念头,这是不对的!但是他没有听从我们同参道友的建议,他还俗了。后来还俗不到半年,他整个身体的健康、福报的因缘,全部破坏消失掉,变成以前的苦恼相、业障相。这怎么回事呢?就是你现在的影像是因为归依三宝,有出家众戒体的摄受,你有福报相现前,这个影像的背后是有因缘的力量资持的;结果你破坏你的根本,你去追求枝末!就是说,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影像受用,有色、声、香、味、触、法,那是因为我们奉持佛陀的教法,努力的熏修戒定慧;假设你忘了后面内心的功德,你去追逐外在的影像,那你后面的功德没有了,你外在的影像也没有了,因为它是心所变现的,它是某一方面善根的心所变现的影像。
 
我经常在想:我们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在佛前很真实、很认真的宣布: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佛前许下这个愿望,但是我们在实际行动的时候,发觉我们理想跟目标有一段距离,就是你在实践的时候。所以菩萨戒说:菩萨在受持戒法的时候有三种力量:誓愿力,你要有目标;第二个观照力;第个三行动力。内心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目标,第二个你有真实佛法正见的观照,第三个你有真实的行动。但是从誓愿力到行动力,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容易在受用果报时产生颠倒,你不要说逆境会障碍你,顺境也会让你颠倒,所以菩萨的智慧很重要。就是说你的目标要完成的时候,这个智慧的观照是非常重要,你要知道其实你所受用的果报,是你内心所现的影像,就算它有种种的福报现前,那也是内心有善业的关系,跟外在的影像没有关系的。你不要以为信徒供养你,你很快乐,其实那是因为你有善业;你要是不相信,你把善业用光看看,你看谁供养你!
 
就是说:其实我们所受用的影像,都是心中的业力──种子所变现的。这个时候,你心对于外境的执取会慢慢的松脱。你一个人对外境的执取松脱以后,你心中的菩提心,才能够操作自如,做你该做的事。你这一念菩提心一天到晚住在外境,你菩提心一下子就迷惑掉了,你在外境里面起颠倒,你曾经发什么愿你也忘掉了,就跟着外境在那个地方转,等到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就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说这个地方,论主很慈悲,你看他怎么说:「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止处。」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为什么他不能够努力的去实践他的目标呢?因为他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果报的相续而产生颠倒,颠倒的结果就产生贪爱的烦恼,就起种种杀、盗、YIN、妄的罪业,最后就堕入三恶道去,这一切都是因为色法的「一类坚住,相续而转」,使令我们产生了迷惑。这个地方,论主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件事情,它的相续,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段的业力相续,所以果报才会相续,这个就要修无常观来对治。
 
寅二、颂
 
此中有颂: 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
 
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这个地方是出自于《大乘庄严经论》。它说「乱相」,「乱相」就是我们心中所缘颠倒的相状,这个「乱相」主要是五根、六尘这个色法;「乱体」,就是我们能缘的这一念心,就是六识;所缘的「乱相」跟能缘的「乱体」就是「色识」跟「非色识」。这个「色识」,就是物质所成有质碍的色法叫「乱相」;「非色识」,就是没有质碍明了的心识就是「乱体」。心跟色这二个关系,「若无余亦无」,只要一个没有,另外一个也就消失。比如说:我们今天对色尘起贪爱,假设我们有办法把所缘的色尘去掉,贪爱的烦恼也就消失掉。你修善法也是这样,你心中念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的声音现、或者影像现出来修归依,假设你心中的影像消失,那个能归依的心也消失,心跟境这二个是互相依持的,一个没有,另外一个也没有了。
 
大乘的唯识学跟一般唯心的观念不同:世间的唯心论者认为外境是完全不存在,只有心存在;唯识学认为心跟境都存在,只是境是心所变现的,境不离开心的影像。所以唯识学对境是同意它存在,只是它不离开心。这心、境的关系,在唯识的学派有二个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认为「心随境转」,意思就是说外境是比较重要,因为你在不好的境界,就会引生不好的念头,你在好的境界就容易起好的念头,所以「心随境转」,这是第一个说法;另外有些人主张「境随心转」,心是主导者,这个境只是次要的因素。那应该怎么来融通呢?如果我们是一个初学者,我们内心对于外境的抵抗力,那个止观防非止恶的戒体的对治力薄弱,对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来说是「心随境转」,没错!你依止一个杂染的境界,你就容易生起烦恼;你依止一个清净的环境,你能够生起善念:所以初学者是「心随境转」。但是你要是老修行者,特别是到了加行位的菩萨,这个时候是「境随心转」,他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他能够去主导环境,他可以在不可能的环境当中,去创造众生得度的因缘,所以他是「境随心转」。总而言之,心跟境这二个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若无余亦无」,其中一个东西没有,另外一个相对的境也就没有了。到这个地方是解释「依他起相」的差别,跟会归到一念心识的道理。
 
以下说明这个「成」。我们先看科,第七十页「己二、广释二相」,就是广泛的解释依他起相跟遍计所执相。在广泛的说明依他起当中,有「释」跟「成」,先作一个解释,再作一个总结成立。「释」当中已经说明,以下「成」,把它作一个总结成立。我们回到第七十八页:
 
辛二、成(分二:壬一成十一识;壬二成唯识性) 壬一、成十一识(分二:癸一成和合转;癸二成差别转) 癸一、成和转识(分二:子一问;子二答) 子一、问
 
前面是广泛的说明依他起,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结,总结当中分成二科:「一、成十一识;二、成唯识性」。「成」立「十一识」是开展出来,依他起开展出来有「十一」个「识」;但是把它作一个缩合,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叫「成唯识性」:所以这二科是一个开合的关系。我们先看它的开,「成十一识」当中有二科:一个是「成」
 
立「和合转」,第二个「成」立「差别转」。先说明它的「和合」关系,再说明「差别」关系。先看「和合」的关系:
 
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 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
 
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说「身身者受者识」,这是六根,我们心的所依处,所依;「所受识」是六尘,我们所受用的;「能受识」是六识,这是能受用的。这个所依、所受用跟能受用这三个法,在一切的生命体当中,都必须要和合的活动,一个都不能缺乏,为什么呢?提出这个问,以下回答:
 
子二、答
 
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
 
就是说这个十八界它必须要「圆满」具足的生起,我们众生才能够「受用」苦跟乐的感受。也就是说,身为一个生命体,你因地怎么能够造业?当然是心能够造业。但是你心要造业要依止根,你要依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你不是只有所依的根,你还要有一个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你才能够圆满的造业。你在因地的时候,是依这念心来依止根在六尘造业;你受用果报也是这个道理,也是由这一念心来受用,依止这个根在尘境中去受用。所以若因、若果,在因果的作用当中,必须有十八界──根、尘、识的安立,这个因果才能够圆满的去造业、圆满的受用。好,我们这堂课先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