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


   日期:2024/4/9 1: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三页,「辰一、先明世间胜利」。我们前面讲到无漏善根的生起因缘,跟它的差别品类;这以下是说明无漏善根,它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功德力量:
 
第十八卷
 
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崄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
 
虽然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真实的从有漏转变成清净,我们的内心基本上的本质还是有漏的,但是这个无漏的善根在有漏的心识当中,它能够产生三种灭恶的力量:第一个,「已能对治诸烦恼缠」,无漏善根它会使令我们不断观照烦恼的体性是虚妄相、是无常无我的一个虚妄相,所以观察久了以后,烦恼就自动的慢慢的轻薄了。第二个,无漏的善根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增上惭愧,我们很自然不断的观察以后,会对恶法排斥,会不喜欢恶法,对杀盗YIN妄这种染污的恶法会产生排斥;对诸佛菩萨所开显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会好乐:这种厌恶恶法、好乐善法的惭愧心生起的时候,就能够灭除罪障,使我们过去所造杀盗YIN妄的罪业,慢慢慢慢的就能够消除。第三个,「已能对治诸崄恶趣」,我们本来有可能到三恶道的,因为内心如实的观照,就能够远离恶趣。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人要到三恶道去,一定是临终的时候起颠倒;你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起正念,而到三恶道去,不可能!不管你有多大的罪业,你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不可能去触动罪业,不可能!所以一个人经常能够保持观照,他自然就远离三恶道。从生善的角度,「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他能够随顺诸佛所成就的功德,点点滴滴的礼拜、赞叹、供养,慢慢慢慢的随顺,慢慢慢慢的成就一切善法。
 
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这个人修行为什么能有恶生善的力量?主要就是他有这个出离心跟菩提心的道心坚固。你这个人没有什么道心,人家拜佛你也跟人家进去拜佛、出来你也跟人家出来,你的生命当中没有目标,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拜佛?你都无所谓的,你这样的修行,不可能说「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作一切恶业朽坏对治,已能对治诸崄恶趣」,不可能!你就是出家三十年,也没办法产生这样的力量。就是你没有真实的道心,就不能产生真实的灭恶生善。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没有道心呢?为什么他会有道心呢?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修行不得力,就是发心不真。」你的生命当中没有目标,你没有真实想要离苦得乐、追求清净的无上菩提。为什么发心不真呢?主要的原因是:道眼昏暗。你智慧不够,你不能如实的观察无上菩提的功德、生死流转的过失,你就是不知道,所以不能够真实产生坚定的取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不得力的主要因素。你说:诶,五堂功课我都没有缺少。但是五堂功课只是一个枝末的作用,引导五堂功课那个根本的理体,那个观照力──出离心、菩提心,还有佛法的正见,这三个根本你没有生起来,这个时候当然不能够对治烦恼、消除罪障、远离恶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你一定有真实的道眼,才能生起真实的道心。
 
辰二、正办三乘身摄
 
前面是约着现世的安乐,我们在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有这种功德,这以下是讲未来的果报。
 
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 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
 
我们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观照,虽然「初」心「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是依止有漏的心来修学佛法,心中还是有所得;但是他这个有所得的心所栽培的善根,会使令我们成就未来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如果你今天所听闻的是小乘的教法,这种功德未来是趋向于解脱身,虽然解脱,但是缺乏万德庄严的妙用。这个地方是讲到果地功德的差别。
 
我们作一个说明。这个佛法的寂灭相,的确是有不同的方向。如果你刚出家的时候,内心当中跟佛法的接触,都是听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在小乘的经论当中,不断的强调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的,所以是苦,苦所以是无我、是毕竟空的。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只有放弃所有的生灭法,你才能够得到安乐。如果你刚出家的时候,是不断的熏习这样的教法,那你生命的方向就决定趋向于解脱身。如果你刚出家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所接触的教法都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在大乘佛法当中,它告诉你:有所放弃,有所追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破除恶法,以寂灭的我空、法空的真理,消灭心中的爱取烦恼,这一点是共声闻学的。但是它要你破坏的时候,它又提醒你一个观念:「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你不要忘了修善。所以你内心当中跟不同的教法接触,的确会有不同的方向,我们说是不同的种姓。所以诸位我们研究菩萨戒,佛陀在菩萨戒里面讲到「背大向小戒」,就是你菩萨一出家以后,你对大乘佛法的教义还没有完全通达,你就一路完全的修习小乘教法,这个是违背菩萨戒的,因为你已经发了菩提心,结果你心里的思考跟你最终的目标相违背。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我们承认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所以从一个对治的角度,有些的修行是共声闻人修学,是的!比如说我们调伏烦恼、避免让众生讥嫌、建立僧团的清净庄严,这部分都是共声闻修学的;但是在思想上、目标上不能共声闻修学,不可以!因为你有这种思考,你就会有不同──一个法身、一个解脱身的差别,这就是我们讲的种姓差别。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善根未来的功德,这二个方向作一个说明。
 
寅四、显次第增(卯一显转依;卯二引喻成) 卯一、显转依(分二:辰一因相;辰二果相) 辰一、因相
 
这个地方是说明生起有它一定的次第,分二:「卯一、显转依;卯二、引喻成」。先说明「转依」的相貌,「转依」当中先看它的「因相」,再说「果相」。先看「因相」:
 
又此熏习,非阿赖耶识,是法身解脱身摄。 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
 
这个净法的「熏习」,它的体性是无漏的,所以它跟「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它有趋向于「法身」跟「解脱身」的功德。如果是大乘,是万德庄严的法身;如果是小乘,是偏空涅槃的解脱身。这种善根的熏习是「如如熏习」,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不断的思惟观察,使令我们的善根从「下品」而转成「中品」,由「中品」转成「上品」,这种出世的善根是「次第渐增」。这样增加的结果「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在我们「异熟果识」当中,出世的善根慢慢的增加,杂染的种子慢慢的减少,就能够产生一个「转依」,转有漏的阿赖耶识成无漏的清净识、无垢识。就是这个「转」,在因地是这样的做法。这个地方是讲熏习次第渐增。
 
本论的熏习,这个善根,是比较狭隘的针对听闻来说。我们要读《法华经》,《法华经》的〈方便品〉是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说:诸佛出世的本怀,是要使令一切众生成就佛的知见,在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之下,佛陀是广设方便的。所以你读《法华经》的〈方便品〉,智者大师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有人就问说:《法华经》是讲一佛乘,它是要趋向诸法实相,为什么强调〈方便品〉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没有〈方便品〉,就没有真实的功德。所以佛法的殊胜在〈方便品〉。虽然我们今天的目标是理体三宝,但是没有住持三宝,没有一个人可以从生死凡夫趋向理体三宝,不可以!你超越了住持三宝,你就跳跃不到理体三宝。你看《法华经》的〈方便品〉,它没讲那么高深,一定要听闻。它说:一个生死凡夫,他做了一些生死的事业,他去赚钱回来以后,诶!经过一个佛堂的前面,他看到佛像很庄严,合掌起欢喜心,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来生就能够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诶,有人盖庙,他就出个二佰块,又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就更有可能跟三宝在一起,来生又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慢慢慢慢的就做一个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再慢慢慢慢的出家,最后一念的相应成就圣道。你说:诶,修行最重要就是那一念的光明现前。那我问你:他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佛像让他生起欢喜心,他怎么会有最后的那一念光明出现呢?所以智者大师赞叹〈方便品〉是对的!
 
我们看这一段文怎么说呢?「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比如说:诶,都没有人要出家,没有人愿意穿这个袈裟来扮演僧宝的角色,那你怎么栽培善根呢?众生就没有办法栽培善根!这就是住持三宝。没有人盖佛庙,没有人来承办佛像,那众生也没有办法跟佛结缘。所以他这个善根是慢慢的、点点滴滴的累积,从浅到深慢慢的增加,所以因地的时候是没有跨越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有人说永嘉大师好象是一下子就开悟了。永嘉大师说:「我也曾经累劫修」。你看禅宗的祖师,三言二语就开悟了;但是你没看他过去生是怎么修的。就是说他吃三碗饭吃饱了,你看他吃到第三碗,他前面二碗饭已经吃好了。所以所谓的顿悟,都是从因地的栽培而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跨越这个次第,不可能!一定是从闻而后思,由思而成就修,「如如熏习下、中、上品」,决定是「次第渐增」的,慢慢的有漏的这个种子渐减,出世的善根渐增。这个是讲因相。
 
辰二、果相
 
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 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
 
这是讲到出世善根最终的「果相」,等到「一切」杂染「种子所依」止的阿赖耶识完全转变了,转这个有漏的阿赖耶识,变成无漏的无垢识。也就是说,在「异熟果识」跟「一切种」识当中,已经没有杂染「种子」可「转」了,已经是「一切」的有漏「种永断」了,这个时候就是无漏善根最终的目标,最终的功德。
 
我们佛教对圣人的定义,比一般世间的宗教严格。你看世间一般的圣人,比如说儒家思想也好,基督教也好,也有安立圣人;但是你注意看它的圣人,主要是约现行来安立。说他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过程当中,他身口意的表现,都是非常的优秀、清净无染,就可以说是圣人。但是佛法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这个加行位的菩萨也做得到。就是说,佛法的圣人不但是要约现行,还要约种子,他不但暂时不作恶,连那个潜伏的恶功能都要消灭。因为你今生不造恶,你来生不一定不造恶,不一定!遇到了染污的严重刺激,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凡夫都是这样。所以在佛法当中,对一个圣人的定义是:「一切有漏种子永断」,不只是约着现行而已,是连要生起杂染的那个潜伏功能都要消灭,任何的情况你都不可能生起杂染法,不可能!这样子才能够叫做「果相」。这个地方,是把无漏善根因地的栽培,跟它果地的功德相貌,作一个说明。
 
卯二、引喻成(分二:辰一乘征;辰二喻答) 辰一、乘征
 
这以下讲一个譬「喻」,把前面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分二:「一、乘征;二、喻答」。先作一个「征」问:
 
复次,云何犹如水乳非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同处俱转,而阿赖耶识一切种尽,非阿赖耶识一切种增?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无漏的善根,它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好象「水乳」一般的和合。和合的结果,这个时候「非阿赖耶识」所收摄的无漏种子,跟「阿赖耶识同」时同「处」的运「转」;同时同处运转,使令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慢慢的消失,而不是使「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增加。意思就是说,「非阿赖耶识」的这个无漏善根,跟杂染的阿赖耶识在一起运转。但是我们一般说:你加入它们的行列当中,你应该使令它增加,结果不是!反而使令阿赖耶识的有漏种子减少。你加进去以后,你反而在减损阿赖耶识,这是什么道理?提出这个问题。说你进去以后,它的力量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
 
辰二、喻答(分二:巳一乳尽水在喻;巳二离欲转依喻) 巳一、乳尽水在喻
 
以譬「喻」来回答,这当中有二科:「一、乳尽水在喻;二、离欲转依喻」。先看「乳尽水在喻」:
 
譬如于水,鹅所饮乳。
 
这个「水」就是无漏的善根;「乳」是有漏的种子,有漏的烦恼。「水」它寄住在「乳」当中,但是「鹅」去「饮乳」的时候,因为鹅的嘴巴当中有一个酸的物质,它能够把这个乳凝固,所以鹅能够把乳吸收掉,最后只剩下水。就比喻说我们这个无漏善根深入到阿赖耶识当中,我们不断的观照以后,有漏的这个乳就慢慢减少,水的力量慢慢增加,是这个意思。
 
巳二、离欲转依喻
 
又如世间得离欲时,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其等引地熏习渐增,而得转依。
 
举这个世间说:「世间」上的人,他想要「离」开世间的五「欲」,想要得到禅定,这个时候,他依止正见,观察五欲的过失、禅定的功德,依止这样的欲乐来修习专注。这个时候,他「非等引地」的「熏习渐减」,散乱五欲的心这个功能慢慢的「减」少了,跟禅定相应的这个种子慢慢的增加,最后成就了「转依」,转这个五欲的阿赖耶识,而变成禅定相应的阿赖耶识。这个地方就是说:善法的种子是能够破坏恶法的种子,而不是恶法的种子能够破坏善法的种子,是这个意思。无漏的善根进去以后,它是能够破坏有漏的烦恼。这个地方是把善根种子的功能作一个总结。
 
我们讲善根,善根有信、进、念、定、慧,主要是约智慧的观照。我们之前研究过菩萨戒,菩萨戒有二种:一个戒行,一个戒体。诸位在菩萨戒的内涵当中也就明显的看到:佛陀是比较重视这个戒体。就是说,你一个人能够把戒行持得很好,但是戒行当中没有一个体,没有一个观照力、菩提心来摄受,你这个行为没有一个目标来摄受,你这个戒行是不庄严的。为什么戒体比戒行重要?你戒行没有这个戒体的摄受,你这个戒行是容易退转的。你可能在某一种清净的因缘当中,可以把戒持好;但是其他因缘改变的时候,你的戒行就经不起考验。就是你那个戒行本身,对烦恼跟罪业的冲击,没有抗拒、没有调伏的力量。所以在菩萨戒当中,它是强调……,因为你有戒体,你慢慢的,你总有一天能够生起所有戒体的眷属──戒行。那你只有戒行没有戒体,你这个戒行就非常危险、非常脆弱,只是一个空壳子。所以这个地方是强调:为什么所有的善根以智慧为善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你的菩提心、它直接影响到你的菩提心。一个人没有正见,你决定不可能有菩提心,不可能!这个地方是把出世的善根作一个总结。好,我们看下一科:
 
子二、灭定识(分三:丑一引教;丑二成自义;丑三破他) 丑一、引教
 
这一科的由来,我们先把科判作一个疏通,看四十九页。四十九页中间的地方讲到「壬二」的「出世清净」,有「问」跟「答」。「问」当中,「云何出世清净不成?」「答」当中分二科:「一、约出世心;二、灭定识」。就是说,清净功德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前面是约着出世的智慧,这个地方是约着出世的禅定。就是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出世的禅定就不能成立。前面是约智慧,这是约禅定,从出世禅定的角度,来证明必须有阿赖耶识。「灭定识」当中分成三科:「一、引教;二、成自义;三、破他」。先「引教」,引圣教量: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
 
一个三果的圣人,他为了要暂时使令第六意识得到休息,他可以入灭尽定。但是佛陀说:「入」了「灭」尽「定」,「识不离身」。在这个禅定当中,它有一个明了的心识没有离开色身,这是佛陀在大小乘的一个共同教法。我们都知道,佛教在判断死亡,比如说这个杀戒断有情命,什么叫做有情命呢?就是他的心识还在。就是说一个人入了灭尽定的时候,这个人的生命是存在的。为什么呢?「识不离身」,这个人还是一个有情,虽然他跟外界不能接触,但是他还是一个有情。为什么呢?因为「识不离身」。这是佛陀在经论上的一个教法,先「引教」。
 
丑二、成自义
 
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识不离身」这个「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大乘佛法说:这个识就是「异熟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不」应该「离」开色「身」。以下讲出一个理由:「非为治此灭定生故」。因为圣人之所以入灭尽定,主要是要对治第六意识想、受的作用,因为这个想、受的分别心干扰了,所以他要把想、受灭掉;而他不想对治阿赖耶识,他不是为了对治阿赖耶识才入这个定的,所以阿赖耶识不应该被对治,因为它不是他对治的目标。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心识当中有二个层次:第六意识是一个计度分别,它是带有名言的干扰,它存在的时候不可能有灭尽定了;第二个层次就是第八识,它没有计度分别,它是寂静的,所以这个灭尽定存在的时候,有第八识存在,第八识不会干扰灭尽定。所以佛陀说「识不离身」,这个「识」其实就是指的第八识,因为它没有离开身体,所以使令这个灭尽定的众生,他还是一个有情,是这个意思。
 
丑三、破他宗(分二:寅一破有部;寅二破经部) 寅一、破有部
 
这个「他」就是小乘,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破有部」,第二个「破经部」。好,先「破有部」: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这个小乘的学者说:入了灭尽定以后,第六意识是暂时不活动,等到「出定」以后,第六意「识」再出现活动。这样的说法,大乘佛法是不同意的,不是出定以后第六意识才生起。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如果是「间断」了,「离」开了色身,这样子我们的生命就离开这一期生命的相续,就没有「重生」的道理。就是说我们的心识一旦离开了色身,这个就叫做死亡。死亡以后,就表示这个心识一定要另外投胎,不可能再回到你原来的色身,不可能!没有重生的道理。所以你说他入定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暂时消失,出定了以后又再回来,这是不合道理的;一定有一个没有消失的心识,这个心识跟灭尽定同时的运转,这才合乎道理。
 
寅二、破经部(卯一广破彼执;卯二略破性摄) 卯一、广破彼执(分三:辰一叙执;辰二总破;辰三广难) 辰一、叙执
 
「破经部」当中分二科:「一、广破彼执;二、略破性摄」。「广破彼执」当中分成三段:「一、叙执;二、总破;三、广难」。先看「叙执」: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
 
经部当中有人「执」着说:在灭尽定当中,「识不离身」这个「识」,就是第六「意识」,它存在「灭」尽「
 
定」当中。那它为什么不干扰禅定呢?就是说它的存在没有前五识的干扰,因为前五识它是广泛的攀缘色、声、香、味、触,这个是扰动性的;但事实上,这个灭尽定,第六「意识」存在,只是没有前五识而已。
 
辰二、总破
 
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
 
灭尽定不离开第六意识,这个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定不应成故」。如果这样合理的话,那这个无心定的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在所有的四禅八定当中,前五识大部分都不存在的。佛陀讲无心定,这个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其实就是讲第六意识不存在;那你有第六意识,怎么叫做无心定呢?所以有第六意识存在,无心定就不合道理了。这是「总破」。
 
辰三、广难(分三:巳一难意识;巳二难有心所; 巳三难无心所) 巳一、难意识
 
「广难」当中分成三段:「一、难意识;二、难有心所;三、难无心所」。先看「难意识」,这个「意识」是心王,约着第六意识的心王。
 
所缘行相不可得故。
 
(这个「所缘」跟「行相」中间那一个「顿号」把它去掉。)怎么知道在灭尽定的时候,没有第六意识呢?因为一个人入了灭尽定的时候,他心中的「所缘行相」是「不可得」的。比如说有一个阿罗汉,他快到日中的时候,他要到外面去托钵。后来遇到了大雨,他想:「我这个袈裟很干净,遇到大雨要重新洗,很麻烦!」他干脆就不吃饭了。不吃饭,那肚子会饿怎么办呢?就入灭尽定。他就咒愿说:「等到明天打板的时候我再出定。」入了灭尽定以后,到了下午,僧众因为某一种因缘争执,产生很大不和合的情况,不和合的情况以后就不能共住了,这个僧众就全部离开了。他入了灭尽定,他也不知道,结果连续一个月都没有打板(呵──)。一个月以后,大家得到共识又协调了,大家又回来,又打板。打板以后,他就从灭尽定出来。虽然过了一个月了,但是他的感觉好象是一剎那的时间而已,因为一个人入了灭尽定,跟我们入四禅八定不同,在四禅八定当中,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受用;但是入了灭尽定,这个人就跟死亡、梦觉的状态一样,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他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为入了灭尽定,佛陀说:「所缘行相不可得故」,没有所缘境,你怎么说他有第六意识呢?第六意识就算在晚上做梦,它的所缘境都很清楚的。所以说从一个人入了灭尽定,他没有所缘境,就判定这个人的第六意识不存在。这是说明「识不离身」这个「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所缘行相不可得故」。
 
巳二、难有心所
 
假设这个第六意识是存在的,那这个存在有没有心所?先假设有心所的情况。
 
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应理故;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
 
假设你有第六意识,那到底有没有心所呢?假设有心所的话,这个就一定「有善根」,有这个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等等,因为这个不善、无记跟灭尽定是不相应的,因为灭尽定是个善法,这是第一个过失,有「善根相应」的「过」失。第二个,「应有想、受现行过失」。有第六意识,就会带动受、想的心所,就有感受,有种种的取相分别,这第二个过失。第三个,「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一定会有「触」,就是有根、境、识的和合,一定要跟所缘境接触,你第六意识一定要跟所缘境接触,当然它所接触的是三昧,就会有轻安乐的感受。这样子就违背了想受灭无为,这样只有灭除想,没有灭除受,跟佛陀说「灭尽定是想受灭无为」的道理相违背了,这就是一个过失相。第四个,「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有这个触、作意、受、想,当然就有思,就带动心王种种的造作,那你这个还是个灭尽定吗?在灭尽定当中,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还有想、受、触、思,那你这个定,自然是产生干扰。所以第六意识在而有心所是不合道理的。
 
巳三、难无心所
 
那你说:诶,只有第六意识,没有心所,这样子合不合理呢?
 
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你说在灭尽定当中,「拔彼能依」的心所,使「令」它离开「所依」的心王,这是「不」合道「理」的。说我入了灭尽定,这个时候只有心王而不需要心所,这是不合道理;因为心王跟心所是不能够相离的,有心王一定要有心所。为什么呢?「有譬喻故」,这个地方有大小乘二种的譬喻。先讲大乘的譬喻:大乘讲到身语意三种行,用语行来譬喻意行。比如说语行,我们讲话,一个人能够讲话,他心中一定要有寻伺、有这个觉观,他一定要在心中有觉观安立的名言,才能够把话讲出来;没有这个觉观,就不能讲话。就好象说你没有这个心所的带动,第六意识心王是不能存在、不能活动的。这是大乘的譬喻,用这个语行来譬喻意行。小乘的学者也提出一个譬喻,他说:这不一定!比如我们讲身行,一个人身体能够活活泼泼的存在,因为有这个呼吸。但是有时候呼吸不存在,身体也存在,你看在四禅的时候,没有呼吸,身体也在!这譬喻说没有心所法,这个心王也可以存在。用这个身行的呼吸,来比况这个语行的心所法。那小乘的譬喻以后,大乘佛法破斥。为什么呢?「如非遍行,此不有故。」就是说你用呼吸来比况这个遍行的心所,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呼吸它本身不是遍行法,呼吸在身体的存在当中,它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因为在四禅的时候,他不需要呼吸,所以他本身不是一个遍行的存在,所以不能用这样的比况,来比况这个心所的存在,不可以。因为这个心所是遍行的,在三界九地当中,只要有心王一定要有心所。但是我们有身体存
在,却不一定要靠呼吸的,所以这样的比况,是不合道理的。所以说既然没有心所,当然就不应该有心王了。「卯二」作一个总结:
 
卯二、略破性摄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
 
所以在灭尽「定」当中,这个「识不离身」,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说:前六识是不能活动,这个时候「识不离身」就是第八识,它在你的心中,保存你原有的所有善恶的功能,这就为什么你从禅定出来以后,你的生命能够继续的从刚开始的那个点,继续的运作下去。你以前有什么烦恼还没有断除,现在从禅定出来,还是有这个烦恼;你以前有多大的善根,从禅定出来还继续有这个善根:因为这个第八识还在。
 
庚二、总破色心为染净种不成(分二:辛一叙执; 辛二难破) 辛一、叙执
 
这一段我们看《讲义》的三十八页。三十八页「戊三、广显染净不成的道理」,这当中有二科:「一、长行;二、偈颂」。「长行」当中分成三科:第一科「别释染净种现不成」,第二个「总破色心为染净种不成」。前面是单单依着第六意识来设「受熏持种」是不成;这以下是笼总的约色心来当做这个受熏持种,这是一般小乘的说法,以色心来当做染净的种子;前面只是约着第六意识。这一
 
段是破除小乘的一个总结,「总破」小乘法以「色心为染净」法生起的因缘,这样的一个因缘法是不能成立的。分成二科:「一、叙执;二、难破」。先看「叙执」: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
 
在小乘的部派当中,有很多的部派都认为:生命之所以相续,是靠着我们的「色心无间生」。就是生命为什么相续呢?因为前一念的色法,引生下一念的色法。就是你前一念色法要消失之前,赶快把它的功能传递给下一念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前一念的心法,也引生下一念的心法。你前一念心有什么善恶的功能,它在消失之前,也赶快交给第二念的心法。这就是我们一切法生起的因缘,就是靠着这个「色心无间」的道理,来造成生命的相续、因果的相续,这个是小乘对生命的看法。这以下,大乘佛法对这个看法加以破斥:
 
辛二、难破(分三:壬一破前念为后念种;壬二破色心无间生 ;壬三成心无间灭) 壬一、破前念为后念种
 
分成三段:「一、破前念为后念种;二、破色心无间生;三、成心无间灭」。第一个「破前念为后念种」,这个地方是先从理论上破除,破除前念引生后念的这个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此不得成。如前已说。
 
你说靠前一念的消失,赶快把这个善恶的功能,传递给下一念,所以因果不会断灭:这个是不能成立的。前面说过,因为前念、后念不能同时存在,不能同时存在就不能构成受熏,不能受熏,就不能把功能加以传递;受熏一定是要二个法,同时同处俱生俱灭的运转。那你这个前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它是一个前后的关系,所以前念引生后念的这个理论不能成立。
 
壬二、总破色心无间生(分二:癸一色心难;癸二唯心难) 癸一、色心难
 
前面是破除理论,以下是破除它的现象,说「色心无间」的这个现象,根本就不一定会存在的,这个现象界是不存在的,有时候是不能够无间生,有时候会间断的。分二科:「一、色心难;二、唯心难」。看第一个「色心难」:
 
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
 
你说色心一定会无间吗?比如说,一个人从「无色」界死掉来到欲界,他在无色界的时候没有色法,到欲界又有色法,他这个色法,如果说色心无间生的话,那他到欲界的第一个色法是谁生起的呢?因为他前面的色法消失了!或者说从「无想天」或「灭」尽「定出」来,这个时候都没有心法,他的第一个心法又怎么生起呢?所以这个色心基本上是间断的,所以色心无间的现象是不能普遍存在的。
 
癸二、唯心难
 
又阿罗汉,后心不成。
 
如果说色心一定要无间生的话,这样子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阿罗汉」到了他生命穷尽的时候,他这一期的有漏种子释放完毕以后,他出世的善根要现前的时候,他的「后心」就「不」能「成」立了。就是阿罗汉他前一念灭,下一念就进入到无生的涅槃,假设色心一定要无间的话,那他永久都不能入涅槃,你前念引生后念、前念又引生后念,那他什么时候入涅槃呢?这样子「阿罗汉后心不」能「成」立了。
 
壬三、成心无间灭
 
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所以说色心无间灭,这只是一个「等无间缘」,不能讲亲因缘,是前一念灭,构成了下一念生起的一个助缘;但是下一念能够生起,是因为阿赖耶识有种子,跟前念没关系。所以这个前念引生后念,它只是一个等无间缘,是一个助缘,次要的因素。
 
庚三、结成许有阿赖耶识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所以「离」开了阿赖耶识,我们的「染净」诸法就「不」能相续,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的,「阿赖耶识」的三相是决定存在的。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这个阿赖耶识,我们看论主,他很用心的把它的一个存在性、它的相貌作一个说明。因为我们如果有志于行大乘佛法,你建立一个阿赖耶识的生命观是非常重要的。我前二天在学院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在这个地方也跟大家作一个说明。
 
问:本论的阿赖耶识跟《大乘起信论》阿赖耶识有什么差别?
 
答:在《大乘起信论》的时候,它在阿赖耶识之前安立一个真如,所谓的一心真如。因为一心真如,真如后来不守自性,它不喜欢安定在它的本性,结果一念的妄动,向外攀缘,这个时候就把真如转成阿赖耶识。虽然转成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上强调说:它的转变也没有完全转变,它这个阿赖耶识当中又含有本觉的功能。所以在《大乘起信论》当中讲到生灭门,讲到阿赖耶识,它说:什么是阿赖耶识?就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谓之阿赖耶识。」所以《大乘起信论》的阿赖耶识,是从真如转过来的阿赖耶识,它有生灭,但是它本身又有不生灭的功能,就是本觉的功能。所以《大乘起信论》阿赖耶识的思考是认为:你的本性当中是清净的,本觉是本来具的,妄想是后天熏习才有的,所以你听闻佛法的熏习只是个增上缘。所以在《大乘起信论》的清净缘起,是「本觉为因,三宝为缘」,就是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本来就具足本觉的功能,有这个本性住种。 但是在本论当中,不强调本性住种,所以你看看我们刚开始的上课,看第五十一页,在五十一页当中,它的问难,其实是问了二个问题,说「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这个地方是问本性住种。第二个问习所成种,我们出世心没有现前,怎么能够熏习?但论主回答的时候说:「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他只回答了习所成种,对不对!他没有强调本性住种。所以本论在思惟阿赖耶识的时候,它没有强调这个杂染的阿赖耶识当中有无漏的本觉功能,他认为所有的无漏都是后天熏习的,这个地方有所不同。 就是《大乘起信论》的阿赖耶识,是比较高级的阿赖耶识,比较圆满,这样说法是比较圆满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把这样的一个观念加上去,就是说:你的思惟跟你修行的快慢有关系。所以蕅益大师说:你经常知道你的心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相信你内心真实的相貌是清净的、光明的,这个杂染法是后天才有,是虚妄的,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为什么最好我们在修学次第上,先了解《大乘起信论》,因为它整个染净缘起讲得清楚。但是你要断恶、修善,这个本论讲得清楚,它把这个杂染法、清净法的内容详细的分析;但是对阿赖耶识当中有本觉的功能,本论是比较不强调。就是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它不去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大乘起信论》就直接说明:其实阿赖耶识还不是我们生命最初的根源,在最初当中还有个真如,从真如转成阿赖耶识,所以这个阿赖耶识带有真如的体性,叫「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阿赖耶识。」这样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你之所以成佛,不完全只是后天的熏习,因为你本身有成佛的可能性,叫做本觉,「本觉为因,三宝为缘」。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可以再去思惟一下。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