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五卷


   日期:2024/4/7 2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五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页。
 
壬三、生杂染(分三:癸一问;癸二答;癸三结) 癸一、问
 
第十五卷
 
本论的修学纲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第三个是究竟果。甚深见就是说,我们一个大乘的菩萨,在正式的修学菩萨道之前,我们应该要能够正确而且圆满的观察生命的真相。我们应该怎么样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在《法华经》佛陀讲到一个偈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个偈颂,我们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观察生命的真相:第一个是从真如门。真如门就是观察生命的本体是寂灭相,这个本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把这些染净的因缘所生法,都把它拨开来,就看到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那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就是寂灭相了。寂灭相的内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开所有生灭的对立、染净的对立、增减的对立,是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这个寂灭相,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最初生命的一个原点;依止这样一个寂灭相的基础之下,有情众生因为迷悟的不同,就有不同的造作,所以有不同的果报。所以从这个寂灭相当中,就开展出每一个有情染净因果的个体生命,就是所谓的生灭门。《法华经》上说:「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是从一个清净的因果来说。假设我们依止这样一个清净本然的寂灭相,开始去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广大的圣道,以后可以成就广大的佛果菩提。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经常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基本上是从二个角度:一者真如门,二者生灭门。生灭门,这个「生灭」就有一种对立的意思,它有杂染因果与清净因果相互对立存在的意思。这样一个染净的因果当中,在本论当中说,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当然真如门没办法修学,因为它是没有造作相的,真如门只能够让你依止,不能去修行,因为修行一定要起心动念。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从寂灭相出来,开始面对阿赖耶识,就是说修行一定是从生灭门开始修行。生灭门要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先知道,这个染净因果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染净因果的依止处──所谓的所知依。所以在本论中,从生灭门的一个染净因果当中,先探讨它的依止处,所谓的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无著菩萨用六门分别来解释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的句义、阿赖耶识的异门、阿赖耶识的体相,现在讲到第四科「阿赖耶识决择」。前面只是把阿赖耶识的相状、作用作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是从阿赖耶识的角度,开展出染净的因果。这个地方我们讲「生杂染」,这是一个杂染的因果,杂染的因果有三科:「烦恼杂染、业杂染」跟「生杂染」。「生杂染」当中有三段:第一段「一、问;二、答;三、结」。我们先看第一段的「问」: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
 
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我们一期生命当中的生、老、病、死,都叫做「生」。这个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为什么叫「杂染」呢?因为这种果报体是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所以它不是清净的,相对涅槃来说,它是杂染性,因为它有所得故。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这个有漏生命的依止处,我们的果报不管是从生到老、到病、到死亡,这样的果报是不能成立的、不能相续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问,为什么会这样子,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二:子一约生位辨;子二约死位辨) 子一、约生位辨(分二:丑一总难;丑二别释) 丑一、总难
 
回「答」当中分二科:「一、约生位辨;二、约死位辨」。「生位」就是生命还存在的时候,「死位」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先看「生位辨」,这当中有二段:「一、总难;二、别释」。先作一个总说:
 
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这个地方是回答前面的问题,说: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生命的依止,我们果报体就不能相续呢?从刚开始受生的时候讲起,就是生位,就是生命刚开始的时候叫做什么呢?叫做「结生相续」。这个「结」就是结合的意思。什么叫结合呢?就是我们死亡以后,我们的果报体会出现一个心识,这个心识,会跟我们来生父母遗体的色法相结合,当这个心识跟父母遗体和合的过程,我们叫做「
 
结生相续」,因为它是一个相续的状态,不是一个点状的。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我们在生命刚开始成就的时候、在「结生相续」的时候就不能成立了,就没有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个「结生相续」,在十二因缘当中,就是「无明缘行」,我们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会向外攀缘而造业,由业力而缘识,就创造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就会去投胎变成名色,「识缘名色」就是「结生相续」,这个过程就是「识缘名色」,从识而缘生名色,这就是「结生相续」。这一段是总说,这以下把结生相续的过程详细的说明。说我们生命怎么开始的呢?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开始呢?这当然不是上帝创造的。
 
丑二、别释(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 寅一、非等引地(分二:卯一初生位;卯二生已位) 卯一、初生位(分三:辰一出和合识;辰二难非意识; 辰三设破征责) 辰一、出和合识
 
「别释」当中分二科:「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这个「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叫「等引地」。这个「等」是指内心的状态是平等的,是一种明了而寂静的平等状态;「非等引地」就是欲界的心态,我们欲界的心态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它是不平等。所以「非等引地」是约着欲界众生来说明;这个「等引地」是约着色界、无色界来说明。先看欲界的「非等引地」,这当中有二科:「一、初生位;二、生已位。」先讲最初受生的阶位,再说明生命已经成就的阶位。(初生位当中分成「四」,这个「四」要改成「三」。)「初生位」当中有三段:「一、出和合识;二、难非意识;三、设破征责」。我们先看「和合识」。就是当我们前一期生命结束,下一期生命还没开始的时候,在这个过渡时期当中,会有一个和合识出现,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我们看论文: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假设有一个欲界的众生,他这一期的寿命(当然他的寿命是由业力所资持),他的业力结束了,他下一期的生命又开始要出现了,他死掉以后,没有到净土去,也没有到色界、无色界,他又来到欲界受生,他的受生是什么情况呢?「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先经过明利心,非常清楚明了的心识,在这样清楚的心识当中,他一生所造的善恶业力,都会在这个时候,突然间的现前,这时候他所造的善恶业,可能已经忘掉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在明利心的阶段都会现前。而求生净土,在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候,能够提起正念,忆念弥陀的功德,通身靠倒,一心归命,就很容易跟弥陀感应道交。假设这个明利心没有把握好,过去了,就到了昏昧心,这个人的第六意识就开始进入昏昧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提不起正念。昏昧心到最后就进入到梦觉,这个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从梦觉以后,下一个剎那就是「中有位」,就是中阴身现前。这个时候,他没有到净土去,当然就要先经过中阴身,依止中阴身的「意」根,生「起」一个「染污意识」,这个「染污意识」就是中阴身要投胎之前,会先看到父母的因缘。这个时候,对父母的因缘,会产生爱、或者是恨,依止这个爱憎的心、这种染污心,就会去刺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身有业力,但是它必须有这种爱取烦恼的滋润,把这个强大的业力,使令它滋润而成熟。这个时候,中阴身的「染污意识」,他爱取烦恼生起,最后中阴身死掉的时候,染污意识也消失了,这个时候进入到第二次的梦觉。前面临命终的时候一次梦觉;中阴身的时候,又再死一次,七天一死,中阴身这个染污意识死掉以后,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了,所谓的梦觉。这个时候,阿赖耶识现前,产生「结生相续」,与我们下一期的父精母血的遗体开始和合,而创造了新的生命。
 
我们看下一段:「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这一段是解释前面的「结生相续」。什么叫「结生相续」?就是说,虽然我们临命终时的业力,是受到第六意识「染污意识」这个爱取烦恼的滋润;但是第六意识在中阴身死亡的时候,这个染污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它也消灭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进入到一个梦觉的状态,我们已经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这个时候,唯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阿赖耶识、或者叫和合识现前,这个阿赖耶识受到染污意识的刺激以后,就把业力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在「母胎」当「中」,(这个「识」就是和合识)阿赖耶识跟「羯罗蓝」(「羯罗蓝」就是父母的遗体)产生「和合」,这个时候一个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这个地方是说,从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平常的阶段,都要依止第六意识,这整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对六尘的了别,都是依止第六意识;当我们死掉的时候,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等到新的生命开始的时候,第六意识又出现;从死亡到新的生命出现,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第六意识是断灭的,它是梦觉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空窗期,前一生死掉,下一生的第六意识还没有出现之前,这样一个结生相续的空窗期,假设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的生命就不能从前生而转到来生了,不可能。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中断了,这中间有梦觉的一个中断期。那我们如何把前生的生命跟来生的生命串连起来呢?这个是靠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地方,是先把大乘佛法的正义、正确的观念先标出来,以下再破除小乘错误的知见。
 
辰二、难非意识(分三:巳一设义;巳二随难; 巳三理非) 巳一、设义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和合识不应该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梦觉了。这当中分成三科:「一、设义;二、随难;三、理非」。先「设义」,先作一个假设。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我们现在先假设,先随顺小乘学者的说法,说是临命终的时候,跟父母遗体和合的就是第六「意识」,先假设小乘所说的是对的,就是我们死掉以后,第六意识没有梦觉,你从今生的心识,直接的贯穿死亡,跟来生的父母遗体相结合;结「合」以后,又「依止」这个第六意「识」,在母胎当中,又有一个新的意识转生。就是说「识缘名色」,这个时候你第一个识就是和合识,和合识跟名色结合的时候,又产生一个「名」,这个「名」就是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又产生一个新生命的了别,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看问题在哪里:
 
巳二、随难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说,你前生的第六意识在死亡的时候没有断除,贯穿了死亡,又跟父母遗体和合,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那你的生命,变成有「二」个第六「意识」。说你今生是个女人,你用女人的思想来作种种的了别活动、感受──受、想、行、识;结果死掉的时候,你今生的第六意识没有消除,直接的跟父母的遗体和合,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假设你来生变成一个男人,这样子的话,二个意识在一个生命体「同时而转」,这是不合道理的。我们前面说过「二念不俱有」,不可能有二个第六意识同时同处的相互作用,不可能。所以你今生的第六意识一定要先死掉,消失掉,死掉以后,由这个和合识阿赖耶识起动,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依止你的业力,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你可能今生是个女人,来生变成一个男人,你前世的第六意识要先消失掉,这样才合道理。所以说,假设你不依止第八识,那么结生相续必须靠第六意识,就会有来生有二个第六意识的困扰,一个是你前生留下来的第六意识,一个是你今生的第六意识,这样子就违背了「二念不俱有」的真理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提出一个难问。
 
巳三、理非
 
前面是用现实的状态加以问难,这以下用道理来加以说明它的过失。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一定要说「识缘名色」这个「和合」的「识」是第六意识,这个和合的识它的体性「是意识性」,就是第六意识,这样子讲是非常「不」合「道理」。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过失:第一个,「依染污故」。因为这个和合识,它的体性是染污的。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是受染污意识的刺激,把有漏的业力带动出来,所以这个和合识基本上是有所得的。那阿罗汉入灭以后,为什么不能启动和合识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心是清净的,所以他的和合识不能动,就入了涅槃,他跟来生的果报体不能相结合。所以你会跟这个果报体相结合,这个和合识就是染污的,这个体性是染污的;但第六意识不一定是染污的,有时候我们修止观的时候,第六意识可以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心中能够入无所得的清净状态。所以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染污、有时候是清净,是不决定;而这个和合识的体性决定是染污,所以不合理。
 
第二个,「时无断故」,和合识不能有间断。不能有间断,事实上第六意识有间断,因为你在死亡的时候是经过梦觉,第六意识中断了。所以,以这个和合识当第六意识不合道理,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
 
第三个,「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没有一个人投胎的时候是清楚的,包括阿罗汉在内。就算他是一个阿罗汉、或者说是三果的圣人,他发愿来生要做人的时候,经过死亡的阶段,他也要经过一个梦觉的状态。而这个梦觉状态,它的了别性是不清楚的,这完全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了别性是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像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的状态。所以说这种状态是「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设它是第六意识,那你在投胎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很清楚,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了别识是清楚的,即使做梦,你都知道你做梦的时候,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投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过程是什么,所以它不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以,依止这三种情况:「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你说我们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
 
辰三、设破征责(分二:巳一征;巳二责) 巳一、征
 
这当中先「征」问,然后再破除。先看「征」问: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的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假设这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那这个「和合」识,所谓的第六「意识」,是不是我们大乘佛法所说的「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呢?还是说「依止」这个和合「识」,产「生」的结生相续,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创造一个来生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先提出这个问。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先提出一个正义:
 
巳二、责(分二:午一立正;午二破邪) 午一、立正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
 
假设你说这个「和合识」,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那就是大乘经典当中所说的「阿赖耶识」,你等于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存在了,只是你不喜欢用阿赖耶识的名称,你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阿赖耶识。所以在小乘的部派,有的部派也同意在第六意识之外有一个微细意识,这个微细意识,其实就是大乘经典说的阿赖耶识,是整个染净因果的依止处。假设你说它是「一切种子识」,那就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只是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这个是「立正」,以下「破邪」:
 
午二、破邪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
 
假设你说:刚开始的和合识,它不是阿赖耶识,是我们和合以后所创造的那个「名色」,那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就颠倒了。怎么说呢?「能依止」的「识」,「能依止」当然就是后来才生起的,就是依止和合识才产生的,叫「能依止识」。这样子,后来这个和合识跟父母遗体结合以后,所产生的能依止识是阿赖耶识,这样会有什么过失呢?「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刚开始这个能依止的和合识它是一个因,它是能生,它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名色」这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变成因果颠倒,能生的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是阿赖耶识,这是不合道理的。看总结:
 
辰四、结成异熟识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这一段是说,我们平常感觉不出阿赖耶识的存在,虽然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所受用的果报是它所释放出来的业力所变现──我们所造的业力,平常拜佛、持咒、修习戒定慧的善业,也是阿赖耶识所收集;但是它的明了性太微细,我们感觉不出它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但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从大小乘的经典,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死亡的时候,你现前第六意识的了别性,一定要完全的死亡,你现在的心情不能残留到下一生去,一定要经过梦觉的阶段。而第六意识梦觉以后,我们从今生到来生,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跨越,是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呢?就是「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它可以把你今生所累积的业力,不管善业、罪业,通过这个死亡的过渡时期,到了来生,再创造一个果报出来,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你会有另一个新的想法看法。这个时候,就看得出阿赖耶识的重要性。
 
虽然阿赖耶识这么重要,它能够使令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又去得一个果报体;但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阿赖耶识它是能够去投胎,没错!但是它投胎的方向,是受到你第六意识的主导。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是随业往生跟随念往生。当然,一般人是随业往生,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反正你也不想提起正念,当然你也没有正念,想要提也没办法,你临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整天就是睡觉,就是在昏昧的状态,那你肯定是随业往生,因为你提不起正念。而修行人他一定会知道:你平常可以睡觉、你平常可以糊涂,你临终的时候若糊涂,那你养兵千日,到最后的关键你就失败了。我们前面说过,阿赖耶识一定要透过临终染污意识的刺激,它才会投胎;所以一个修行者,他能够把握的,就是临终的正念。就是说,没有错,我们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有善业、有罪业;但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会在临终的时候,让善业表现出来。如何把这个善业表现出来呢?就是你临终的正念,你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三宝、忆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所带动的和合识,它就是一个不同的方向。 
 
所以,《大乘起信论》讲到修行,它说「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修行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了生脱死,当然你要破和合识。你想要解脱生死,你要阻止阿赖耶识跟来生父母的遗体相和合,这个和合识要破除,你不能够再投胎了。问题是,阿赖耶识它也不能作主啊!我们投不投胎,是你的第六意识在主导;所以破和合识是一个目标,那你的因地,就是灭相续心,就是你尽量不生起三界的烦恼,因为这个阿赖耶识是受到第六意识的刺激、受到第六意识的主导,它才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说「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也「是一切种子识」,从果地上叫「异熟识」,从因地上叫「一切种子识」。就是我们投胎的时候,其实是靠阿赖耶识投胎的,那你今生的意识是完全死亡,来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有一个新的思想、新的感受,是这样子。
 
卯二、生已位(分三:辰一色根执受不成难;辰二名色互 依不成难;辰三识食不成难) 辰一、色根执受不成难
 
前面是讲到刚开始受生的阶段;这以下说,当这个生命已经成立了以后,阿赖耶识事实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成三段:「一、色根执受不成难;二、名色互依不成难;三、识食不成难」。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当一个生命已经成就了,所谓「结生相续已」,它已经产生,我们没有成功的阻止和合识去投胎,算是修行失败了。修行失败以后,我们只好依止今生的业力,或者善业、或者罪业,在欲界得果报。这个果报体,假设没有「异熟识」来「执受」,那你这个「色根」(这个色根就是前五根,前五根它是物质,眼、耳、鼻、舌、身,所以叫做色根。第六意识的根是意根,它是心法;前五根叫色根,是色法。),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执受」,这个色根就会败坏。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第八识?为什么前六识不能执受这个色根呢?「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这当中有二个理由:第一个,因为前六识它有各别依止的根,就是眼识只能依止眼根而生起眼识,换句话说,这个眼识它所执受的根,充其量只能够执受眼根;意识充其量只能够执受意根,等等。换句话说,它们这个识在「执受根」的时候,是不能普遍的,有它「各别」的「依」止处,这第一个。第二个,「不坚住故」。前五识的了别,它不是相续的,它有中断。你今天把这个色根交给它执受,它中断的时候,这个色根就会败坏、就会死亡。所以「诸色根,不应离识」。这一段是就着我们生命已经成立以后,我们的生命能够活活泼泼的存在,也要靠阿赖耶识的执受,才能够成立。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色法,就是这个物质的世界,必须由精神的世界来资持,这个色法才能够相续的存在。就像有人作一个实验,作这个水的实验,水遇到不同的精神状态,它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你用赞叹的口气来赞叹水,这个水的结晶会比较漂亮,那你喝下去,它对你会有更好的滋养。假设你用责备的态度来呵责这个水,这个水的结晶会变得比较丑陋,喝下去对你就会有伤害。
 
在中部有一个大学教授,他看到这篇报导,他自己也作一个实验(呵──)。他在校园的东方种了一片玫瑰,西方也种了一片玫瑰,用相同的阳光、水分来滋养。他要他的学生对东方的玫瑰赞叹:唉呀,这个玫瑰长得太漂亮了!这个玫瑰很有精神、很有希望。反过来对西方的玫瑰用呵责的口气:唉呀,你这个玫瑰没有希望了,你看长得那么丑陋。结果呢!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觉:被赞叹的玫瑰,它的病毒减少、它的抵抗力增强,而且长得也比较漂亮;被呵责的玫瑰,看起来比较丑陋,而且容易招感病毒,抵抗性比较弱。
 
所以我们的色根、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要靠精神的心法来执受。而我们的正报这个五色根,它必须有阿赖耶识来执受,因为前六识是有中断。当然前六识的这个造作有影响力,但是它不是一个主要的执受。这个地方是从色根的执受,来证明必须有阿赖耶识的存在。看下一段:
 
辰二、名色互依不成难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假设没有第八「异熟识」,那「识」跟「名色」「相互」的「依」止,这二个就会像「芦」草一样,如果只是单枝就会倒地,如果绑成一捆一捆,它就能够相互的倚靠而不倒,这个道理就「不」能「成」立。这个地方是说,佛陀不管是在大乘、小乘都说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识当然就是第八识,名色这个名就第六意识。就是说第八识创造了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也会影响第八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第六识跟第八识能够使令生命相续。第八识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又不断的有不同的想法熏习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八识,新的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更新的第六意识,如是的展转,构成了生命的相续。假设没有第八识,第六意识这个独角戏就唱不下去了。所以说没有第八识跟第六意识相互作用,你的第六意识没办法展转相续,不可能的。
 
辰三、识食不成难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 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这第三个理由就是说,假设我们「离」开了阿赖耶识,「已」经受「生」的一个活活泼泼的「有情」,他的「识食」自体「不成」立、识食体不成立。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处,有四个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段食:「段」就是分段的饮食,我们吃的这些饭菜等等。第二个是触食:「触」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产生六识。假设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都经常是不如意的环境,你的身体要好就有困难;假设你的六根所接触的六尘,都是欢喜的,你色身的抵抗力会比较强。前面的段食是约着物质的享受来说,这以下的触食是约着精神享受。就是说我虽然出了家,我受用物质的饮食比较单薄;但是我的触食,我经常内心保持欢喜,这个时候你色身的抵抗力强,因为有触食的资持。第三个是思食:「思」就是希望,一个人对未来有希望,虽然我现在的生活不是很满意,但是我知道我以后、晚年的时候、我来生的时候会更好。有希望在资持,这个人的身体也会比较健康,这叫思食。这二个都是精神的受用。第四个是识食:这个识食就不是前六识,前面的触食跟思食都是第六意识,这个识食是第八识,就是你业力的资持。你看饿鬼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他们也没有饮食饭菜可以吃,他所接触的环境也不可能让他快乐,都是刀山油锅,也不可能有希望,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地狱。他现在死掉了,马上受生,又再接受痛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希望的。那这个地狱的众生,他的生命是如何相续呢?他没有段食、触食、思食,他是靠这个识食,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不断的资持他的色身。所以,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业力的识食,这个识食体就不能成立了。「何以故?于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因为前六识不能做识食体。为什么呢?因为前六识不能普遍三界,有的地方有第六意识,有的地方没有第六意识,你看无想天就没有第六意识了,所以它不能扮演识食体。当然第六意识所带动的触食跟思食,也有帮助,但是它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个识食是最重要的,就是业力。
 
有关业力的资持,我讲一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生命的真相。我年初的时候到新加坡去弘法,去了将近十天,前五天是讲经,后面几天就带大家念佛共修。在新加坡的时候,我的身心状态非常的好,但一回到台湾,不到一个礼拜就生了重病。这个病,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过去的习惯就是断食,但是我这次的病,断了三次,连续断了三次,一次断三天,等于断了九天,都没有效果。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做梦,在梦境当中,那个意思就是有这个鬼神障。后来我就持咒,持了三天感到有一点好转,到了第三天晚上静坐的时候,我突然间有一个感觉:我现在不要持咒,就念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当然有障碍的人,心情的归依就不同,我那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圣号,无量光、无量寿,他决定能够救拔我。那个时候,我生起了强大的归依心,一直的念佛,念了将近二十分钟。在二十分钟当中,突然间听到:「劈啪」的一声,突然间,身心的暗钝相、粗重相消失了,从那时候,身体就开始恢复健康。我想每一个人多少都会遇到鬼神障,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带着果报体,带着业障、报障在修行。
 
比如说你看很多老和尚,他去打佛七,打完七以后回来就生病了,你怎么解释呢?你说:诶,代众生受苦。这样讲也是有道理,其实都是自己业力的表现。鬼神障也好,外在的因缘只是增上缘,因为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你的果报体,永远是你心中阿赖耶识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不可能有一个外在的业力,跑到你的身心来给你快乐、给你痛苦,不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个唯识学的观念就会全部被推翻掉了。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菩提心,一定要依止正见,否则你的菩提心不能相续。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说,我们相信果报体任何的变化,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自己心中的业力才是亲因缘。这样子你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你的菩提心不会退转,这个正见非常重要。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