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和平精神


   日期:2024/4/7 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和平精神
       
  实现人类的和睦相处,维护全球的长久安宁,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当前的世界形势,虽然有不少积极的、缓和的景象,但同时必须看到,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大量不稳定的因素,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种族的,乃至军事的冲突,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因此,广泛发动人民去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是当前全球仁人志士的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它自身的全部历史所证实,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智慧启发众生,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的慈悲精神

  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在其发展进程中,从“自度”到“度人”,以至发愿有一众生得不到超度誓不成佛,贯穿着一种伟大的慈悲精神。慈悲体现为一种同情和怜爱。按佛教经典本来的解释,慈与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方面来体现佛教的同情和怜爱的,慈是给予快乐,悲是除去痛苦。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世间与人生为无尽的苦难,佛陀以拯救众生出此苦海为己任。所以,不少记述佛陀本生的经典中,在描写佛陀降世时的奇异中,于其自言“天上天下,惟我为尊”之后,或有言“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或有言“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总之,佛陀“感伤群生耽惑爱欲,沉流苦海,起慈悲心,欲拔济之。”(《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由此可见,佛教慈悲的“拔苦与乐”中,拔苦更为根本。
  佛教的慈悲精神,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甚至认为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如上引《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就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而《观无量寿佛经》中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佛教的这种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于人类社会,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无情之草木土石。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体现了佛教最博大、平等、无私的精神。不仅如此,佛教为救助一切有情而不懈努力,是佛教最为推崇的菩萨的利他行。这在一方面,表现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连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与人;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戒杀和放生。我们在众多的佛教戒律中可以看到,戒杀生总是放在第一条的位子上。佛教的戒杀生,不仅是指戒杀这一行为,同时也指不得持有杀生器具。如《梵纲经》卷下说:“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这里也包括不得制造杀人武器。当然,佛教的戒杀生是指没有应杀理由的故杀,而对那些有害于社会人类的东西,则也还是主张应当杀除的。这种除害的杀生,同样是佛教慈悲心的体现。佛教对于无情草木土石的慈悲,则体现为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好保护。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和全人类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是引起当今世界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佛教以这种慈悲精神为出发点,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反对各种暴力和非人道的行为,对于佛教徒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义不容辞的。

  佛教的兼容精神

  佛教理论,特别是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充满着辩证的思维方法,而反对各种偏面、独断或绝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佛教往往在尖锐批评他所反对的理论的同时,注意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或通过分析比较给予其适当的地位,表现出一种宽厚的兼容精神。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佛教由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国,并先后在亚洲各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中得到深刻的印象。佛教在传入这些国家后,虽然也与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但从未发生过用佛教去消灭和替代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而是不断地使自己适应该国家民族的文化环境,与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开展对话,和平相处。
  例如在中国,佛教传入后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和民族宗教道教也发生过礼仪、教义和理论等方面的严重冲突和争论。但与此同时,佛教也积极吸收了中国本土儒家与道教的东西,使自己适应于中国的文化环境。因此,佛教不仅在中国生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至成为中国文化有机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隋唐时代,佛教的影响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与此同时也就开始形成了儒、佛、道并重兼容的格局。宋明清时代的佛教,在其内部则调和各宗派,倡导禅、教并重,在外部则在保持自身根本教义的情况下,进一步融合儒、道思想,从而也使自己得到了深化和发展。佛教的兼容精神,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世界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民族之间的暴力冲突是由文化或宗教的矛盾引起的。就是在当今世界,在一些令人不安的地区,宗教性的紧张也还在助长那里的动荡局势。应当说,这是与宗教的根本宗旨相违背的。佛教在其发展和传播的历史中则是以完全和平的方式推进的,它为世界各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宗教对话,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发扬佛教的这种宽厚兼容精神,对争取和维护世界长久和平是有重要积极意义的。

  佛教的净化心灵

  佛教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同时,这“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说法,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嗔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人类苦难的真正道路在那里。佛教教导人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嗔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
  佛教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又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因此,要建设一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之间和睦相处、持久和平的世界,那么佛教净化心灵的教义是很值得重视和借鉴的。
  在中国佛教中,特别是在中国禅宗的理论中,佛教净化心灵的教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性清净,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如有差别,则在于一迷一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而所谓悟的根本内容,就是能“自净其心”。佛教认为,“三毒”是魔王,只有用佛教的正见去自己除掉三毒心,才能恢复清净的本性,才是真佛。而在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中,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说法,如:“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等等。
  产生人类社会的争斗、暴力、战争等,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消除人类社会的这些丑恶现象,也是须要从许多方面去努力才能奏效的。佛教从净化心灵这一方面来促使人们各自摈弃私见私欲,以博大的胸怀,视人类为同胞兄妹,视万物为与我一体,从而去共同维系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和谐。应当说,这对于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  

 楼宇烈教授: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楼宇烈教授:‘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楼宇烈教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楼宇烈教授: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 

 楼宇烈教授:杨仁山先生小传 

 楼宇烈教授:太虚大师小传 

 楼宇烈教授: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 

 楼宇烈教授:神会的顿悟说 

 楼宇烈教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楼宇烈教授: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