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一卷


   日期:2024/4/6 9: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一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页,「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
 
本论是无著菩萨所作。在本论的修行当中,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第三个是究竟果。从大乘的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内心的甚深见。为什么要有甚深见呢?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在大乘的修学,我们刚开始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的戒法,在整个菩萨戒的修学当中,有二个重要的次第: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成就善业力。这个善业力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就是依止内心的信心,就是对三宝功德的信心,依止这个信心,我们来修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当然我们菩萨内心也会有一些烦恼欲望,这个时候,主要是依止我们的信心来克制、或者说是来压抑我们心中的烦恼。有时候信心比较坚固,我们内心就比较平静;但是有时候信心比较薄弱,这烦恼就在内心不断的波动,使令我们内心躁动不安。所以刚开始在修学善业力的阶段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个菩萨内心的情绪是变化很大的,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严格来说,这个人修行是还没上路,内心还是跟烦恼欲望纠缠不清,只是说他比一般人好一点,就是有一分的信心,善加克制。这样的修行,我们就说:这个人开始在积集善业、忏悔业障,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
 
慢慢的,我们应该再修第二个阶段,就是成就正念力。前面善业力的修学,主要依止的是信心,慢慢的我们从信心,开始去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这个时候内心产生一种智慧的光明,开始如实的观照内心烦恼的活动。透过教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心的烦恼,其实是由内心所变现的一种剎那剎那的生灭之法,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我们从一种正念的观照,开始从这样的一种有相分别,而契入到清净的本性,开始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我们对烦恼的调伏,就更加的有力量,我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比较稳定了。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还没有对治消灭,但是它是如梦如幻的生灭之法,不像以前那么样的可怕了。所以说,我们在修学正念的时候,透过止观的观察,了解到生命的真相,内心能够安住在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修行就正式的上路了,我们也开始稳定的、慢慢的趋向于无上菩提。所以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从一种信心对烦恼的压抑,要提升到对烦恼的克服调治,所谓智慧的观照,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主要就是靠甚深见。你就是对佛法的学习、对生命的观察更加的深入,你对于内心的调伏力就加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无著菩萨在本论当中,把甚深见安排在第一个次第,这是主要的原因。甚深见当中,本论有二科:一个是「所知依」,一个是「所知相」,先讲到生命的根源──所知依,再讲到这个生命的相貌。有情众生的生命根源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我们讲到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现在讲到「因相」。「因相」当中,把它作一个总结,这是「因相」的总结,讲到大乘的生起有二种缘起,这是阿赖耶识因相的总结。
 
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分三:癸一乘标缘起; 癸二说缘起别;癸三喻愚缘起) 癸一、乘标缘起
 
阿赖耶识的「缘起」有三科:「一、乘标缘起;二、说缘起别;三、喻愚缘起」。先作一个总标,把大乘的缘起相貌作一个总标。好,我们看论文: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阿赖耶识的「缘起」,这样一个缘起的法,是非常微「细」、非常深入的探讨,不是凡夫、二乘所能了解的。在佛法的缘起论当中:小乘佛法所谈到的缘起,叫做「业感缘起」,在谈因果的时候,是偏重在业力,就是以这个行为的本身,来判定你的结果;大乘佛法在判定缘起,除了你的业力以外,你的心念,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业力跟心念的和合来探讨缘起,叫「赖耶缘起」。这样的「缘起」法,就「极细甚深」。
 
比如在经典上说:有二个女居士,这二个女居士,都到山中去采花,采了很多花以后,二个人希望把这个花供养佛陀。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居士,就把她自己的花,亲自一个人去供养佛陀;另外一个女居士,她把这个花平均分给很多人,带了很多人一起去供佛。这个时候有人就问:这二个女居士,一个是自己去供佛、一个是带很多人去供佛,这二个以后的果报是怎么样呢?问一个阿罗汉,这个汉说他不清楚。这个时候,阿罗汉就用神通力,带着这些人到了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这个单独供佛的居士,以后的果报是阿罗汉果;这个带了很多人去供佛的居士,以后是成就无上菩提、万德庄严的佛果。就是说,同样一个业力的造作,都是供佛;但是因为心念的不同,这个时候对果报会有不同的主导。而这样的缘起,以心念当作业力的主导,这样的缘起观,在大乘佛法是「极细甚深」的。你的一个起心动念,对我们的生命,都有重要的一个引导因素,而不只是看行为本身,这样的大乘缘起是「极细甚深」的。这当中是先作一个总说,我们再往下看:
 
癸二、说缘起别(分二:子一标;子二释) 子一、标
 
大乘佛法这么微细深入的「缘起」,到底是什么相貌呢?这当中有二科:「一、标;二、释」。先把名称作一个标示,第二段再加以解释。我们看「标」的地方: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 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大乘佛法讲到生命的「缘起」,主要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分别自性缘起」,第二个是「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二个缘起:「分别自性缘起」,是引生诸法的一个亲因缘,它是一个亲因缘;「分别爱非爱缘起」,是引生诸法的增上缘,它是一个增上缘的角色。大致是这样一个相互的关系;详细的情形,我们看下一科:
 
子二、释(分二:丑一释自性缘起;丑二释爱非爱缘起) 丑一、释自性缘起
 
解「释」当中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自性缘起」,第二科解「释爱非爱缘起」。我们先解「释自性缘起」: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什么叫做「自性缘起」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造了很多的业力,这个业力有的时候是布施、持戒的善业,有的时候是造了杀盗YIN妄的罪业,这个业力都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而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它能够生起诸法的现行,由善恶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叫做「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叫做「分别自性缘起」呢?这以下解释它名称的由来。「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因为它能够「分别」,这个「分别」就是清楚分明不会错乱,它能够把每一个种子的自性(这个就是「自体」)它的差别自体表现出来。什么叫做种子的差别自体呢?比如说我们布施,这个布施的业,它种子的自体是能够招感财富;你修忍辱,这个忍辱业的自体是招感庄严;你修慈悲,这个慈悲的自体是招感长寿。它每一个业的种子,都有一个相应果报的招感自体,所以这个业种子,在阿赖耶识保存的时候,是个个差别的,你造什么业,这个业种子它招感的果报,就各式各样不同。同样是善业,但是这个善业的本身,也是各式各样。所以这个「自性缘起」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差别的业的自体,而这种业的自体,都是由种子的方式来保存的,所以叫做「自性缘起」。这是引生诸法的亲因缘,比如葡萄的种子,它一定产生葡萄;苹果的种子,就产生苹果:就是它有它差别的自体。
 
丑二、释爱非爱缘起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这个业种子,它要从种子转成正式果报,必须经过「十二」因缘的滋润。你一定有「无明」的滋润,才产生「行」。这个「行」业力的造作,它有它的种子,不能说「无明」产生「行」,而是因为「无明」的资助,它是一个助缘而产生「行」,「行」的助缘而产生「识」。所以十二缘起,是每一个都是一个增上缘。因为无明的滋润,产生了业力;由业力的滋润,产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由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等,所以这个「十二缘起」,它是一个增上缘。这个地方,「十二缘起」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是我们这个我执、法执的分别;由于我们我执、法执的分别,把这个业力的种子滋润以后,就产生了「分别爱、非爱」的果报,这个「分别」就是差别。这个时候,在三界六道当中,有很多可爱的果报,就是人天可爱的果报;或是有很多不可爱的三恶道果报出现。因为这种「善趣、恶趣」的果报,「能」够明确的「分别」可「爱」、不可爱的「自体」,它有它种种痛苦五蕴、安乐五蕴的自体,所以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说它这个缘起,能够透过我们心中我执、法执的滋润,使令这个善恶的业种子,转成三界的果报。
 
这个地方讲到这个十二缘起,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个滋润法?这个十二缘起的解释就是:它能够把已经存在的业种子,滋润成一个正式的三界果报。它的滋润,在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叫做「熏习」,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这个十二缘起的熏习有二类:一个是微细的熏习,一个是比较粗显的熏习。这个微细的熏习就是无明,无明缘行。就是说,我们只是造了这个业力,不表示一定是在人天得果报、或者三恶道得果报,一定要有这个我执──自我意识,透过自我意识的分别,就能够把这些善恶的种子,累积成一个有漏的三界果报,这是第一个,无明的熏习,这是比较微细的熏习。其次,是爱取的熏习,这爱、取、有。我们对于这个生命,有不同的爱取,也会使令这个业种子,产生不同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在《高僧传》上说:唐朝有一个僧藏法师(僧就是佛法僧的僧,藏就是法藏大师的藏),这个僧藏法师他出家以后,白天修福,晚上念佛,他的修行就是二个重点:修福念佛、念佛修福。到晚年临命终的时候,在《高僧传》上说:他的中阴身,六欲天次第来迎。一刚开始四天王天现前,他内心不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种诸天的安乐果报次第的现前,来迎接他去受生,他完全不为所动。他内心不动爱取,他对六欲天没有爱取,这个时候,种子不能得果报,这个时候六欲天的中阴身就消失了。最后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现前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产生强烈归依的心,这个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
 
这个往生的公案,我们来了解一下。就是说,这个僧藏法师他平常的分别自性缘起,他的一个业种子,有持戒修福的种子、也有念佛的种子,这二个种子都有。我们说:这二个种子,都有成就安乐果报的功能。但是问题是说:他持戒念佛的种子,到底是在人天享受福乐,或者是到极乐世界享受清净的功德庄严?这个时候,分别爱非爱缘起是一个关键点,这是十二支的缘起。就是你心中无明的浅深,你心中对于整个生命的爱取,你到底是对娑婆世界比较爱取?或者是对极乐世界比较爱取?这爱取的差别,对我们内心的业力,就有主导的功能。就是说,同样是一种善业,这个善业到底是投生到净土去得果报?或者在人天得果报?这个时候,你心中的爱取,它是居于一个主导的地位了。这个地方就是说随业往生跟随念的差别。我们一般正常人,他的这个心念,当然是爱着娑婆,所以他最后的善业,就是由这个心念的引导,在三界得果报。净土宗它临终的时候,重要在正念分明,临终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他临终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那个正念力就能够引导这些善业,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
 
诸位看《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讲到净土宗的修学纲要,所谓的净土三资粮,他说:「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这一句话是修习净土宗的至理名言,你修净土宗不可以不知道的。就是说你往生以后的品位高下,那是由你的善业力──分别自性缘起,你佛号念得愈多,你往生品位愈高;但是你能不能够往生,这跟你念佛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你心中的信愿,你心中有什么希望!如果你对来生的期待,是希望继续在人天享受这种福乐,你念佛的种子,就变成人天福报了。所以他的意思就是:信愿是一个主导者;持名它是一个跟随者,它是一个脚;信愿是一个人的眼睛,它有主导的作用。
 
理论上来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往生──临终一念就可以往生。蕅益大师讲:「若信愿具足,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以往生。」就是说一句佛号,只要你正确的对净土爱取滋润,用信愿具足来滋润这一句佛号,它也可以引导你跟弥陀感应道交。如果你对净土宗没有爱取,对净土法门没有信愿,你这个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这个地方就是说,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随业跟随念。当然我们所积集的业力,这个很重要,所谓的「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能够「生起诸法」的差别果报,这是一个「分别自性缘起」。第二个,依止「十二缘起」中爱取的滋润,而使令这个业种子变成一种差别的「爱、非爱」果报,这是一个重要的增上缘。这个是从大乘的角度,来解释生命缘起的二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念。
 
癸三、喻愚缘起(分三:子一愚二种;子二举喻;子三合法) 子一、愚二种(分二:丑一愚第一缘起; 丑二愚第二缘起) 丑一、愚第一缘起
 
前面是讲到大乘正见,这以下是讲凡夫外道的邪见。
 
凡夫外道对缘起是什么看法?分成三科:「一、愚二种;二、举喻;三、合法」。对于「二种」缘起的疑惑,又分二科:第一个「愚第一缘起」,第二个「愚第二缘起」。我们先看对「第一缘起」的疑惑是什么相貌: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
 
假设我们对一切法生起的亲因缘,所谓「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疑惑,就会产生类似外道五种错误的邪见。先看「第一」个,「或有分别自性为因」,这个是数论外道(数学的数)。这个数论外道,他认为一切法生起的因是「自性」,这个「自性」当中,又有另外一个叫做神我。假设这个神我是造了善业,这个自性就会创造安乐的五蕴,来让神我受用;假设这个神我造了罪业,这个自性就创造了痛苦的五蕴,来让这个神我受用。换句话说,这个宇宙万法生起的因缘是「自性」,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那这是违背大乘佛法的思想,大乘佛法是认为:阿赖耶识的种子是生起的因,而阿赖耶识的种子是生灭变化的,它是受熏的。比如说你今天犯了罪,但是你内心当中惭愧心生起的时候,你那个罪业的种子就变化,由大而变小。就是说一切法生因的种子,应该是可以去受熏的、可以去改造的;但是外道宇宙的生因──自性,是不能改造的,它是固定的,永远就是自性。这个地方,佛法是不同意的,宇宙万法的生因是不生不灭,这个是不合道理的,这样子,你要改造生命是不可能的。
 
「或有分别宿作为因」,这个「宿作」就是过去的业力,就是尼犍子外道。尼犍子外道认为:生命是由业力所决定,而这个业力是不可以改变的,除非你不做,你做了以后,这个业是永远不能改变,你忏悔也没有用。因为尼犍子外道这样的一个定业思想,这个宿命论,就造成了他苦行的修学。他认为:我们在三界不断的流转,每一个人都带了很多的罪业来投胎,而这些罪业都是不能改变的,你修止观也没办法改变,忏悔也不能改变。那怎么办呢?赶快把这个罪业消掉。怎么样消掉呢?修苦行。从今以后,你不能再睡床铺,拿那个有刺的木头来睡觉。就是用种种的苦行,赶快把这个罪业消除掉。像这样子,佛法是不同意的。佛法是说「祸福由因,改变在缘。」你前生有罪业是因,但是你这个心念的改造、这样不同的滋润,这个业种子就有变化。你可以透过你的忏悔、透过止观心念的调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宿作为因」这样的定业论,当然是邪见,就造成了心外求法的苦行外道。
 
「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说宇宙万法的生起,是自在变化,就是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罗天),它是整个万法的生因;所以我们想要离苦得乐、趋吉避凶,你修行是没有用的,你持戒也没有用。你应该怎么办呢?向大自在天祈祷,因为他能够决定你的快乐跟痛苦,当然这个是邪见。
 
「或有分别实我为因」,这个「实我」,是属于胜论外道(殊胜的胜)。这个胜论外道,他的思想是「实我」叫做梵(大梵天的梵),这个梵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梵当中有一个小我,这个「我」是很痛苦的,是个小我;梵是一个大我,是安乐的境界。我们想离苦得乐怎么办呢?应该要透过修习禅定、冥想,把这个小我跟大我合在一起,梵我一如。梵我一如就是他们《奥义书》所说的一个最高的意境,离苦得乐。不过这个地方跟佛教有一点混滥。佛法也认为:有一个生灭门的个体生灭的生命,有一个真如门的我空、法空的真理,我们修行就是从生灭门趋向真如门。不同的是:佛法的真如门、生灭门,这二个都是没有真实体性的,是不二的;但是外道的梵我,二个都是有实体的,大我是有实体、小我也是有实体,所以这个有实体的小我,趋向大我,这是不合道理的。
 
「或有分别无因无缘」,前面的四种都是有因缘论,这第五个是无因缘论。什么叫「无因缘论」呢?他认为说:生命的快乐跟痛苦,都是没有理由的。也就是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像树叶从这个树上飘下来,它往东边跑、往西边跑,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当然无因无缘,就会造成断灭见,就是没有来生;既然只有今生,你归依三宝,持戒修行都没有意义,所以只好及时行乐。这个是无因缘论。
 
总而言之,外道对于诸法的生因,他们认为是一个有实体的东西,或者自性、或者实我,而这个实体是不能改变的。不像我们佛法说:这个种子是剎那剎那的生灭,它会因为你行为思想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丑二、愚第二缘起
 
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
 
这是对于种子的增上缘产生迷惑。对于十二缘起,所谓爱非爱这样一个熏习缘起的错误,就会认为在内心当中有一个「我」,「我」来造作业力,也是由「我」来受用果报。当然业力会变化,在流转当中,这三界的生命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是这个「我」是不能改变的。这个地方的「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个我见是比较粗的我见,这是分别我见。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在印光大师的《文钞》当中,他说: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烦恼反而更重,瞋心、慢心更重。印光大师说:为什么一个人念佛,没有使令他内心改造呢?就是这个人修行──心外求法。他内心当中,没有产生正念的观照,观察我空的真理,也就是说,他内心当中的想法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我」积集很多的善业,使令我以后的生命,因为这个善业的力量,得到安乐的果报。这个自我,以前没有善业、没有资粮的时候,他当然很低调的;但是他现在不同,他现在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他的善业力加强以后,也就把这个自我膨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愈修行,烦恼愈重、瞋心愈重、高慢心愈重的道理,就是他没有回光返照。
 
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了,诸位可以看看所谓外道的学者,外道也是深信因果,但是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正见。比如我过去认识一个外道,差不多十年前他的个性是这样子;你十年后再看,他的个性还是这样子。就是十年前跟十年后的差别?这个人修了一点善业,如此而已。他的个性没有办法改变,他以前是什么脾气,现在就是什么脾气。为什么佛弟子能够很快的自我突破呢?因为他修我空观。修我空观,他内心调柔。就是「我不可得」,所以所有的烦恼都是可以改造的、都是因缘法。我们先相信这个真理,我们先相信我们心中贪瞋痴的烦恼是可以改造的,它的本性都是毕竟空的。这个时候,对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加持力。你一直认为你内心当中那个我──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子,没办法改变的,这就是我嘛!那你这样的思考,就没办法改变了,的确不能改变。这就是外道说「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由我来积集业力,也是由这个我来得果报,那这是对于爱非爱缘起的一个「愚」痴。前面的二段是法说;这以下「举」出一个譬「喻」,来看外道对生命的观察,产生的错误认知。
 
子二、举喻
 
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石山。
 
这个地方讲一个譬喻说:有「众多」的「生盲」者,有些人天生就瞎了眼睛,所以他一生当中都没有看过「象」。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牵来一只「象」,告诉这些生盲的人说:这就是一只象,你们来摸摸看。这些人分别摸到「象」的「鼻」子、或者牙齿、或者「耳」朵、或者脚、「尾」巴、或者它的「脊」椎。摸完以后,这个人就问他们说:像是什么相貌呢?摸到象鼻的人说:「象如犁柄」,就像耕田器具的犁,犁中间那个直直的木柄。假设摸到的是象牙,就说:这个象就像一个「杵」,一个舂米的器具,一边比较宽,一边比较细,舂米的器具。「或说如箕」,摸到象耳朵的人就说:这个象就像是一个畚箕,扫地的时候装泥土的器具。「或说如臼」,摸到象脚的人,就说这个象就像是一个直直的木头。「或说如帚」,摸到象尾巴的人说:象呢就像这个扫帚,一根一根的。「或有说言象如石山」,摸到象「脊梁」的人,就说象就像一座石头山。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外道对生命的邪见,基本上是似是而非。你不能说他完全错了,因为佛在世的时候,所有的外道,大部分都是深信因果,他们都相信有生死轮回,他们也相信善业能够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一部分佛法是认同的。只是,这个善业如何能够创造安乐的果报?这个业是不是可以变化?一切法最初的生因,所谓的所知依,这一部分的认知有错误了。就是什么是生命的根源?这一部分外道弄错了。但是生命的这些枝末,业果的思想,他们是弄对了。意思就是说,你说他摸到象的脚,说象它像一支木头,你也不能说错,它也是象的一部分,所以这叫做似是而非,他也讲到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对全盘生命的缘起,没有完全的彻底了解,如此而已。最后的「合法」:
 
子三、合法
 
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 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身为一个修行者,我们对于大乘的「二」种「缘起」──分别自性缘起、分别爱非爱缘起,假设「不」能够理「解」,就像是一个「生盲」,生下来就瞎了眼睛的人一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生死流转的因缘,也不知道什么是涅槃的因缘,也不知道什么是往生净土的因缘!你不知道因缘,你就是盲修瞎练,跟着感觉走,你的修行就是靠运气,运气好一点就往生,运气不好就没办法往生。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就会执着,以「自性为因」、以所做为因、以自在天为因、或者以梵我为因,乃至于「无因无缘」,这是迷第一缘起;假设迷第二缘起,认为「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这二种都是对于整个「阿赖耶识」的「自相、因相、果相」「不了」解,正「如」一个人瞎子摸象一样,「不」能够全盘的「了」解到「象」的「自性」,只是摸到象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我们在蕅益大师、或者祖师的开示当中,古德经常说:我们看外道,他也是努力的在修行,你看他持戒、苦行──他能够持牛戒,他一生跟牛学习,这个人的行力也不得了,他修起苦行来的时候,一天吃一麻一麦,这个人也满有道心的,他也是想要离苦得乐。但问题是:他不知道痛苦是怎么产生的?安乐是怎么产生的?他就是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就盲修瞎练了。在《楞严经》上说:外道修行就像这个绳结,打了一个结的绳子,他往二边拉,愈拉这个绳结愈紧;佛教的修行,是从中间把这个绳结解开来,找到真实的因缘。所以智者大师在《天台止观》上说:「外道修行,有因无果。」你说他有没有因地呢?他的因地比我们努力,他的持戒苦行、他的加行力、资粮力都比我们高;但是,空空的,没有结果。你说持牛戒,持牛戒结果是怎么样呢?也没怎么样,持得不好到三恶道去,持得好一点,来生做一只牛。你跟牛的思想学,顶多就是善业力,变成一只大福报的牛,就是你没有找到正确解脱的因缘。我们今天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虽然不可能马上断除所有的恶、修习所有的善;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你整个人生的布局,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的方向在哪里。你很清楚这个正确的因缘是什么,整个地图很清楚,你现在走到整个生命地图的哪一个点,你很清楚。那这就是为什么要培养甚深见的主要理由。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