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卷


   日期:2024/4/5 2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页:
 
庚二、标释三相(分二:辛一标;辛二释) 辛一、标
 
第十卷
 
前面无著菩萨广泛的用大小乘的经典,来说明阿赖耶识的相貌。阿赖耶识的相貌,简单的说就是「恒转如瀑流」,就是相续而变化的一个水流。这个相续而变化的水流,以下我们就继续的探讨,从「三相」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三相」到底是探讨什么呢?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阿赖耶识,它是一个有为法,它既然有变化相,自然就是一个有为的生灭之法。有为诸法的出现,背后一定有它因缘力量的资持。现在我们比较在乎的是:这个阿赖耶识推动着我们的生命不断的流动,它的相续,到底是有什么因缘的力量来资持阿赖耶识呢?就是阿赖耶识它为什么会不断的流动下去呢?什么因缘结束了,阿赖耶识就结束了呢?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就是说阿赖耶识,它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力量,把我们的生命,不断的一直往前推呢?它生起的因缘、变化的因缘何在?这个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这当中,我们就从三种相貌来了解阿赖耶识,它是如何的形成?形成以后,它又受了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三相。这当中有二科:第一个先总「标」,第二个解「释」。先总标: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
 
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我们想了解这个阿赖耶识,它是怎么相续变化的?它背后推动的因素是什么?这个「自相」是一个总说,「因相」跟「果相」是一个别说,可以说「自相」是一个总相,「因」跟「果」是一个别相。这个三相有着什么关系呢?我们看下面的解「释」:
 
辛二、释(分三:壬一自相;壬二因相;壬三果相) 壬一、自相
 
解「释」当中分成三科:「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这个地方《讲义》的第二个科「自相」错了,应该是:「壬一、自相;壬二、因相;壬三、果相」。我们先看「壬一」的「自相」,什么是阿赖耶识本身的自体相?
 
此中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这一段很重要。我们前面都没有探讨「阿赖耶识」是依止什么因缘而变化,这个地方就加以探讨。什么是阿赖耶识的「自相」?「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先解释这个「杂染品法」。「杂染品法」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第六识的明了分别心。第六意识为什么叫「杂染品法」呢?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它依止第七意识为根,这个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的自我,所以第六意识不管造善造恶,都是以保护自我、爱着自我的私心为出发点,所以它所有的活动,都叫做「杂染品法」。也就是说,凡夫的第六意识都是有所得的攀缘心,不管造善造恶都是这样。这个第六意识的活动,在唯识来说就是一种「熏习」,就是我们只要一睡醒以后,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不管是在杂染的环境、不管是在清净的三宝,它就是不断不断的活动,这样子的活动,就造成了「为彼生因」,这个「彼」就是阿赖耶识,就使令阿赖耶识不断生起变化的原因。
 
我们这个地方解释,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说这个有情众生的生命,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阿赖耶识的种子,把六意识创造出来;第六意识不断的造业,又改造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又去创造第二个第六意识;第二个第六意识又去造业,又改变一个新的阿赖耶识;这个新的阿赖耶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这个新的第六意识的造业,又创造一个新的阿赖耶识:这就是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就构成有情众生的生命相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故,因为阿赖耶识,它能够「摄」受「持」执所有的「种子」,使令它相续的运作下去,这个就是它的总相。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是一个根本无明,它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但是这个枝末无明,它不断的造业,又影响到下一个根本无明;这一个根本无明,又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所以说,影响第八识的一个主导者,就是第六意识。那第六意识从哪里来呢?第六意识是第八识创造的,它(八)把它(六)创造出来,它(六)又把对方改造;改造以后,(八)它又创造它(六)出来,它(六)又改造它(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不断的流动,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的造业。第八识就把这个业力保存下来,当做下一期生命释放业力的一个因素,这当中就是它的「自相」,自相就是它一个总相。把这样的一个总相,再开展出因相跟果相二种相貌:
 
壬二、因相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这是讲「因相」。什么是「阿赖耶识」的「因相」呢?就是具足「一切」善恶「种子」的这个「阿赖耶识」,它在「一切时」当中,「与彼杂染品类」的「诸法」,以这个第六意识的「现」行来当做「因」,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种子起现行。就是什么叫做「因」?「因」就是能生,「阿赖耶识」能够引生第六意识,所以阿赖耶识它是一个因相,来生不管你是到净土去、或者在三界,你一定有一个第六意识。你来生的第六意识是怎么来的?是阿赖耶识创造的。所以阿赖耶识,它能够把第六意识「杂染品法」的「现」行,来当做它的「因」。比如我上次在打佛七的时候,我本来第六意识都是在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的,怎么念一念,突然间生起了贪烦恼、瞋烦恼呢?我根本就没有注意贪瞋烦恼这样的一个因缘,怎么突然间会冒出贪瞋的烦恼呢?就是阿赖耶识有贪欲、瞋恚的种子,当这个种子遇到因缘的时候,就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一切杂染品法生起的因相,
 
它有能生起杂染品法的一个能力,所以叫「阿赖耶识因」,就是种子能够起现行,这是讲「因相」。
 
壬三、果相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阿赖耶识」它的「果相」是什么呢?第六意识它不断的不断的在所缘境中造作「熏习」,使令「阿赖耶识」展转的「相续生」起。这个地方是约着现行熏种子来说的,现行熏种子。阿赖耶识它创造第六意识,它是因相;但第六意识的造业,又创造了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是被创造,所以它是个「果相」。蕅益大师讲得好,其实生命的相貌说穿了:「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其实生命的本质不多,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一念流动的心性,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相,因为有这个「望前名果」,它是由前面的业力所创造;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新的因,它又是一个因地:「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所以每一个剎那,它本身是一个因相,它有能生义;但是它又是果相,对望前面,它又是果相;对望后面,它是个因相。就是我们这个水流,我们以当下随便横切的一个小点来看,这个点对望着过去,它是一个果相;对望着未来,它又是一个因相。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人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作不了主。所以说我这念心跟这个环境接触,我以前要起贪烦恼,现在还是起贪烦恼;我以前遇到这个环境,我是肯定要发脾气了,也只好发脾气了。所以你的生命就跟着过去业力的等流性,就这样流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但修行者他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多了一个对治力、调伏力。比如说你本来二十八岁应该结婚的,结果你出家去了,那你这个生命就改变了。这整个生命的水流,从你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现行经过对治,它再熏回阿赖耶识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功能。所以,修行这个现行很重要。
 
在净土宗来说,它不讲断烦恼,它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是正念分明,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是清楚的正念、忆念弥陀的正念。那怎么会有正念呢?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他说:「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是的,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瞋烦恼,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在菩萨戒,第一念的过失,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所以你内心当中,第一念的贪瞋烦恼,当然不是很清净,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这就是你的过失,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的堕落下去。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虽然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但是你忆佛、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它是一个主流,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表示你忆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所有的烦恼,只要你把佛号提起来,你有把握能够转念念佛,你能把握,任何念头都是如此。你心中所有的念头,我佛号不提便罢,只要我佛号提起来,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间,把念头转过来。那表示说:没有错!我烦恼没有断;但是佛号是我们内心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能够招感的那个种子,它具有主导性,最有强势力量的一个功能,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说经过你的努力,你今生的生命的当中,在所有杂染的功能当中,你栽培一个最强大的念佛功能,而这个功能,是你内心所有功能当中,最有主导性的,谁也不能取代它,它能够取代所有的功能。这就是表示:你阿赖耶识的水流开始改变,就是第六意识开始在主导阿赖耶识,而不是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那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基本上是由种子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的现行;修行者是用现行来主导阿赖耶识,那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地方,是简单的讲到阿赖耶识的一个变化相。
 
庚三、重成三相(分二:辛一自相,辛二因相,辛三果相) 辛一、自相(分二:壬一喻熏习理;壬二变种一异) 壬一、喻熏习理(分二:癸一征;癸二释;癸三喻;癸四合) 癸一、征
 
前面简单的讲到「三相」,这以下详细重复的说明「三相」。这当中有三科:「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先看「自相」,这当分二科:「一、喻熏习理;二、变种一异」。先讲「熏习」的道理,这当中分成四科:「一、征;二、释;三、喻;四、合」。先征问,看论文:
 
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
 
这个第六意识,它之所以能够主导第八识,就是第六意识它能熏,它在造业的时候,有「熏习」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就探讨什么叫「熏习」?为什么第六意识,我在念佛的时候,会去主导、改变第八识呢?这个「熏习」是一个「能诠」显的名词,到底「所诠」的意义何在?什么是熏习这个名词所要诠释的道理?这是征问,看解「释」:
 
癸二、释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熏习当然不是一个法,一个单一的法不能熏习,要二个法,就是说阿赖耶识跟第六意识,这二个法要构成熏习,要「俱生俱灭」。「俱生俱灭」这当中有二个条件:第一个,这二个都必须是「生灭」法,如果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就不能够成熏习,这二个都是生灭变化的有为法
 
;第二个,它必须要「俱」,要同时的存在,如果是有前后,它生起的时候,你消失了,这样子就不能构成熏习:这二个法必须同时的存在,能够相互生灭的作用,就构成熏习了。熏习的结果,就能够「生」起对方的「因性」,这个就是所谓的熏习。
 
比如说有二个人住在一起,某甲跟某乙住在一起,某甲某甲的个性、某乙某乙的个性,某甲喜欢拜佛、某乙喜欢打坐,刚开始这二个法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二个住在一起(刚开始这二个会互相的冲突,冲突到最后达成平衡。什么叫平衡呢?就是说它有一部分的功能给你,你有一部分的功能给对方。),你看他们二个,某甲当中有某乙的功能,某乙当中也有某甲的功能,这个叫做熏习,彼此都释放一种讯息,强势的一面是能熏,弱势的一面就是所熏。每一个人都有强势的部分,可能你拜佛这一部分比较厉害,你就来熏习我;我喜欢打坐,打坐这部分我是强势,我来熏习你。这二个法「俱生俱灭」,使令对方生起「因性」,这叫「熏习」。我们看譬「喻」,看譬喻就更能容易了解:
 
癸三、喻(分二:子一世间共成喻;子二余部共成喻) 子一、世间共成喻
 
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先看「世间共成」譬「喻」,再看「余部共成」譬「喻」。先看「世间」的譬「喻」:
 
如苣 中有华熏习,苣 华俱生俱灭。
 
是诸苣 ,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这个苣 的 ,是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殊胜的胜,这个苣 就是胡麻,印度做油,是拿胡麻去榨油。印度人习惯把香油涂在身上,但是胡麻本身没有香气,所以在制作胡麻之前,先把苣 的胡麻跟有香味的花二个混在一起,先把它们放在一堆。我们说过,这二个有为法一放在一起,彼此间就会释放一种讯息。苣 是没有味道,它什么讯息也不能放;花有味道,它有强烈的味道,它就不断的去熏这个胡麻;放久了以后,「是诸苣 ,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这个时候,胡麻本身没有香味,但是它跟花相处久了以后,它就带有这个花香的功能。就是说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记的,第六意识是通善恶,第六意识跟第八意识二个经常在一起,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断的造业,第六识就把这个业力熏习阿赖耶识,是这个意思。
 
子二、余部共成喻(分二:丑一贪等熏习;丑二多闻熏习) 丑一、贪等熏习
 
这个「余部」就是经部,小乘的经部,他们在小乘的经典当中,也有一些关于熏习的譬喻,这方面是小乘共许的。这当中有二科:「一、贪等熏习;二、多闻熏习」。先看「贪等熏习」: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
 
比如说有一个修「行者」,他修戒定慧,但是他内心当中有很粗重的「贪」欲烦恼,这个「等」包括瞋或者痴。一切法因缘生,他为什么会有这么粗重的贪欲烦恼呢?因为他过去生当中「贪等熏习」,他不断的放纵贪欲烦恼,一次一次的现行;这个时候,现行熏习阿赖耶识,就累积很多贪欲的功能、种子。所以阿赖耶识「依」止这样的一个「贪」欲烦恼,跟它「俱生俱灭」,使令阿赖耶识,带动这样一种贪欲烦恼的「因」种「而」引「生」,这就是杂染法的熏习。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比较粗重的烦恼,有些人是贪烦恼、瞋烦恼、高慢心,这种烦恼的生起,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我们习惯性的放纵这个烦恼的相续活动,所以它不断的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累积很多这方面的功能,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它就生起现行,这叫「贪等熏习」。
 
丑二、多闻熏习
 
前面一段是杂染法的熏习,这一段是清净法的熏习。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或」者我们在佛法中「多闻」,「多闻」有二种解释:第一个你广泛的学习;或者你对一个法,专一深入数数的去思惟,因为你多次的思惟,内心当中由这样的作意「俱生俱灭」,跟阿赖耶识俱生俱灭,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就生起一种清净的正念功能。比如说,你内心当中对于有能力救拔你,你也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后依止这样的信愿,不断的忆念往生净土特别的急迫(往生净土的因,你之所以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正念是信、愿、持名),你相信弥陀弥陀的圣号。这个时候,「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种忆佛、念佛的强大功能,就是「持法」,这个法就时时在心中。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在修行当中,有些人对持戒、有些人对禅定、有些人对智慧特别的强,都是因为他不断熏习的缘故。我们看「癸四」最后的总结:
 
癸四、合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身为生命的一个根源、或者是一个总仓库,它之所以累积那么多功能,也都是我们无始劫来不断不断的造作「熏习」,所以才有这个结果的。这个「熏习」,本论当中主要是讲到第六意识,就是妄心的熏习;但是《大乘起信论》讲熏习,它是讲到二种因素。就是说内心,你内心的作意,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大乘起信论》认为说:我们内心的熏习,这个外在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内心经常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你也容易生起杂染的功能;你经常跟三宝的境界接触,你就容易生起清净的正念。所以从外境的角度,我们出家众理论上是比较容易修行,因为你早上一起床就做早课、吃饭的时候就念供养咒,你每一个时段,祖师都会安排一些功课,让你能够念佛、念法、念僧的净法熏习。
 
诸位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你会发觉:同样是三宝门中的佛弟子在修行,比如说你在家的时候,有很多同参道友,当初你的资粮跟他差不多、善根也差不多,结果你选择出家,他选择在家;但是你十年后再去看看他(哈──),你会发觉二个不一样,很明显的不一样。但是你不能怪他不一样,因为他的熏习,他是在五欲中打转;你占了优势,你在三宝境界中修行。所以这个环境,对我们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这个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道理」,亦复如是,跟你所接触的环境、跟你的起心动念都有关系。它虽然是生命的根源,但是它本身是生灭法,它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你内心造作的影响而有变化。
 
壬二、辨种一异(分二:癸一征;癸二释) 癸一、征
 
这个地方是辨别赖耶识跟种子的体性,是「一」呢?还是「异」?「一」是没有差别,「异」就是有差别。阿赖耶识它熏习以后,摄持很多的善恶种子,那这个阿赖耶识跟种子的关系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先看「征」问: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
 
身为「阿赖耶识」,它无量劫当中,不断不断的接受你第六意识的熏习,有时候第六意识释放了善业给它、有时候释放罪业,阿赖耶识照单全收。那它累积这么多的善恶功能,这个功能跟阿赖耶「为别异住」?它是有差别的呢?还是没有差别?这提出一个问,这以下解「释」:
 
癸二、释(分二:子一释双非;子二释相应) 子一、释双非
 
解「释」当中分二科:「一、释双非;二、释相应。」先看「双非」:
 
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
 
所谓的熏习,不是说有一个「种子」,好象有一个真「实」体性的东西,进入到阿赖耶识当「中」安「住」了。换句话说,这个地方是讲阿赖耶识的「种子」,进入阿赖耶识以后,它们体性是相同的,没有另一个其他的体性进入到阿赖耶识,就是任何一个种子进入到阿赖耶识,被阿赖耶识同化,都是无记性。所以说,第一段是解释它是相同性;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相同,「亦非不异」,也不是完全相同,也有差别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种子,当它遇到环境的剌激,表现出现行的时候,贪有贪的现行、瞋有瞋的现行、痴有痴的现行,那就各式各样。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种子当它是一个潜伏的功能,它是种子位的时候,它就是无记的,跟阿赖耶识同一个味道;但是它生起现行的时候,那就各式各样,跟阿赖耶识就不同,它有善恶不同的体性。
 
子二、释相应
 
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所以「阿赖耶识」它是因为第六意识的熏习「而」引「生」的种子,这个种子它的「功能」是「差别」的,叫做「一切种子识」。简单的说,种子跟阿赖耶识体性是相同的,但是它表现出作用的时候就不同。这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保存的时候,种子跟阿赖耶识同一个体性、同一个味道,都是无覆无记的;但是当种子起现行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差别的善、恶、无记。这一段是讲到种子跟阿赖耶识的关系。
 
辛二、因相(分三:壬一喻与诸法更互为因;壬二喻与异杂诸 法为因;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 壬一、喻与诸法更互为因(分二:癸一征,癸二释) 癸一、征
 
前面是讲到自相,这个地方讲「因相」。「因相」当中有三科:「一、喻与诸法更互为因;二、喻与异杂诸法为因;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先看第一科,就是阿赖耶识跟杂染法是「互」相「为因」。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怎么知道因有为「阿赖耶识」,才有第六意识;因为有第六意识,就产生阿赖耶识?这二个是「互」相「为因」,怎么知道呢?这以下解「释」:
 
癸二、释(分二:子一举喻;子二合法) 子一、举喻(分二:丑一三法喻;丑二二法喻) 丑一、三法喻
 
解「释」当中分二科:「一、举喻;二、合法」。譬喻当中有二科:「一、三法喻;二、二法喻」。先看「三法喻」: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这当中有三个法:「明灯、焰」跟「炷」。这个「明灯」就是比喻阿赖耶识,就是一个放出光明的灯,它相续而变化的放出光明。它为什么能够不断的放出光明呢?有这个现行跟种子,这第六意识的现行比喻「焰」,这个「炷」就是种子,就是有火焰去烧灯炷、或者灯心,火焰因为灯炷才能够烧,灯炷因为火焰也不断的相续。这个就说明阿赖耶识跟现行法,就像火焰跟灯炷,我带动了你,你也带动了我,互相是对方的因素,这是「三法」的譬「喻」。再看「二法」的譬「喻」:
 
丑二、二法喻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这个「芦」草,假设是一根一根的,当然就倒下去了;如果我们把这个芦草,结成一「束」,「互相」的「依持」,它就「不倒」下去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跟第六意识也是这样,离开了阿赖耶识,就没有第六意识了;离开了第六意识,阿赖耶识就不能相续了:这二个是互相依持的。所以说,根本无明带动了枝末无明;有这个枝末无明,又带动一个新的根本无明,就是这个道理。
 
子二、合法(分二:丑一释互为因;丑二释立因缘) 丑一、释互为因
 
「合法」当中分二科:「一、释互为因;二、释立因缘」。先解「释」相「互为因」: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
 
这是作一个总结,把前面的譬喻「合法」。就是说因为有这个「阿赖耶识」,才有第六意识;有第六意识,才有阿赖耶识,彼此相互的增上。
 
丑二、释立因缘
 
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缘起的「因缘」,相互的推动。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个有情众生,他要是没有遇到佛法,他的生命不可能有变化;他一定是遇到佛法以后,特别是受了戒以后,他的生命就有明显的变化。就是他有这个戒体,这个戒体在他内心当中,就能够防非止恶,开始对治染污的现行。这个时候,他的现行起了变化,他熏习阿赖耶识就有所变化了。所以受戒是一个关键点,因为
 
这个时候,表示你的心态开始在调整。当然你的心态调整,你生命的根源也产生变化,这个就是生命的因缘如此。
 
壬二、喻与异杂诸法为因(分二:癸一征,癸二释) 癸一、征
 
这当中有「征」和「释」,先看征问:
 
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这个「无异无杂」,是指阿赖耶识,它是没有差别的。就是这个种子,它在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记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现行的时候,它是「有异有杂」,有善、恶、无记的差别。种子在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异无杂」,没有差别;但为什么现行的时候有差别?提出这个征问,这以下解释:
 
癸二、释(分二:子一举喻;子二合法) 子一、举喻
 
解释当中先「举喻」,再「合法」。先看「举喻」: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夹缬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在秦汉时,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人们只能在木板的二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如今,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著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
比如说这个「缬具」,这是染衣服的器具,它有一格一格的。我们在染衣服的时候,「缬所缬衣」的时候,这个「缬具」,先把衣服固定好、架好,涂上很多的石灰、或者涂料。这个衣服在还没有用「缬具」的时候,布料的本身是白色的;但是同一个颜色的衣料,放到这个染器以后,因为有的地方涂上石灰,颜色就染不上去了;有些地方没有涂上石灰,颜色就染上去了。所以同样是白色的一块布料,放到染器以后,衣服就有各式各样的颜色、图像出现。就讲出个譬喻,就是说它还没有进入染器之前,颜色是同一白色;但是放到染器再拿出来,颜色就各式各样了,这是譬喻。那这是譬「喻」什么呢?
 
 
子二、合法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阿赖耶识」的种子也是这样,它在「熏习」的时候,当它是潜伏的种子位,它没有所谓差别的相貌,都是无覆无记的体性;但是当它生起现行的时候,它的相貌就各式各样,贪有贪的相貌、瞋有瞋的相貌、痴有痴的相貌,无量无边的现行、无量无边的相貌就显现出来。
 
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一个观念:我们现在不管是造了很多的善法、或者造了很多的恶法,阿赖耶识的体性是不会改变的。比如说,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第六意识它能熏,它会去主导第八识,那只能说你第八识里面善的功能增加了,但是你的体性还是无记的。相同的道理,你今天去造了一个杀盗YIN妄的罪业,你的体性也是无覆无记的,只能够说你里面多了一个邪恶的功能。
 
这个地方有它的深意,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体性不能改变,只是改变功能?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是阿赖耶识,如果我们读《大乘起信论》、或者读比较圆顿的经论,这个阿赖耶识它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阿赖耶」。唯识学它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它对阿赖耶识不生灭这一部分,它讲得比较少。阿赖耶识它不生灭的部分,就是它根本的本性就是真如,就是真如一念不觉变阿赖耶,所以它跟真如是不二的,所以真如跟根本无明是不二的,烦恼的体性是菩提。如果阿赖耶识的体性改变,那糟糕了,你不能恢复清净!阿赖耶识的本性就是真如,这个诸位要知道:它之所以生灭,是因为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相续的资持,所以当第六意识修观对治这个恒审思量的时候,阿赖耶识一松脱第七意识,阿赖耶识就转成真如。所以我们不管造什么业去熏习阿赖耶识,只能够说它里面潜伏的功能改变了,但是它的体性不能改变,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唯识学解释阿赖耶识,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唯识学是不强调这个部分。它是假设你已经开始流转,那如何从一个生灭当中,恢复到不生灭?所以它的思想一开始就是:反正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开始启动流转。这当中值得我们感到庆幸的是:阿赖耶识的体性,不会因为我们造业,使令它的体性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它有恢复清净的可能性。这个观念在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只是增加了一点邪恶的功能,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这样子,我们对阿赖耶识跟种子的关系就更清楚了。好,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