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楼宇烈教授: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书》


   日期:2024/4/4 17: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
  ——评吴言生《禅学三书》
  《禅学三书》是《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三书的合称,由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禅宗思想渊源》具体论述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作者对《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槃经》等佛教经典进行细致考察,分析了禅宗与如来藏思想、般若思想、唯识思想、华严思想的深厚经典渊源,揭示了禅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事事无碍、回归本心等核心思想的发展脉络。《禅宗哲学象征》,以《碧岩录》中的公案和颂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大量的禅宗语言和公案,探讨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公案、颂古对禅宗哲学的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以广义的禅宗诗歌为研究对象,揭示禅诗丰厚的内蕴。作者认为,明心见性、彻见心性的本源是禅宗的终极关怀,而体会“本来面目”是体证禅宗诗歌境界的起点,禅宗的审美感悟机制生动地体现在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三阶段”中。书中对禅宗五家七宗禅诗的分析,则探及禅诗的生发和运用的直接语境,对禅诗进行了具体入微的研究。三部书从禅宗思想、禅韵、诗情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禅宗的精神内蕴,虽然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是一套融宗教、哲学和文学于一体的学术专著。
  《禅学三书》不仅内容精深,结构宏伟,而且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上也较富于创新。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为立宗之旨,因此如何走进佛教经典,阐释禅学文本,不仅是佛教徒们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宋代以后诗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美学问题。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读书与作诗之关系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所论者,是作诗之道,亦是悟禅之道;诗禅之相通,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而禅悟与文本的矛盾在这里也揭示得最为醒目。的确,对禅学研究来说,文本的阐释工作已经作得较为充分,无论是文化的、文献的、思想史的或文史结合的,都能从各自适宜的角度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并得出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走进文本容易,要走出文本却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禅悟之道不同于文本阐释,它既是深邃的思考,更是情思的飞扬。所以,走出禅学文本本身也是一门学问。通观《禅学三书》的基点,作者广涉群经,佛语掌故熟记于胸,运用自如。与一般的禅学研究专著不同的是,作者没有泛论某一禅宗哲理或掂出某一禅语来印证某一现象,他用严谨务实的态度,穷本溯源,具体分析了佛教重要经典与禅宗思想的联系。
  以穷源的工夫走进文本,使得《禅学三书》具有一个十分坚实的起点,而对文本的阐释与解读艺术,则使得禅学三书显出较高的学术品位和研究技巧。如果说走进文本体现了言生博士博涉群经的治学态度,那么,走出文本则体现了他敏锐的思维和概括能力。他出入经籍,以简驭繁,条分缕析,清晰地勾勒了禅宗的思想体系、象征体系和诗歌境界。他认为,禅宗思想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现清静本心的方法与途径;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作者认为,禅悟的境界亦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一切现成”的现量境——宇宙万象,都是佛性“本来现成”的显现;二,“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无我之境是心灵的直觉顿悟,是超越分别思量的状态,能排除自我以发挥最大的潜能;三,“涵容互摄”的圆融境——“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照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理事圆融与大小一如、东西一如、时空一如的事事圆融;四,“随缘任运”的日用境——奇特返于平常,至味回归平淡的平常心。用四层结构、四种境界来概括禅宗的宗教特征与审美特征,表明作者对禅宗思想和禅宗诗歌具有深刻和独到的体悟,对读者也有很大的启发。
  作者对禅学文本的阐释,既深入细微,又高屋建瓴,理性思考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在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之间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基本形成了风格别具的文本阐释方法。如果用严羽的“理”与“别趣”之别来观照《禅学三书》的话,我们可以说,作者对禅宗四个层面、四种境界的总结,尚属于“理”的范畴,也就是说,如果用诗道或禅悟之道来说,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禅学研究。可喜的是,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始终闪灼着诗意智慧。他不仅用诗意去接受禅学文本,而且还有意无意间完善了一种对禅学诗意接受的方法。
  在《禅宗的哲学象征》一书中,作者较全面地归纳了禅宗哲学的象征意象。一,本心论的典型象征:本来面目、无位真人、“这个”“那个”、父母未生时、“心月”“心镜”、桃源春水、寸丝不挂;二,迷失论的典型象征:迷头认影、舍父逃走、抛却家宝;三,开悟论的典型象征:磨镜调心、十牛图颂、我法二空、截断两头。其中不二法门的典型象征有:彼此不二、净秽不二、生死不二、指月不二、色空不二等。应该说,《禅学三书》的最大特色,不在于作者概括了一系列术语或名词,而在于自始至终,作者都用一种诗意去感受禅境、禅理,并用诗意言语传递出禅趣和禅韵,正如作者自己在《禅宗诗歌境界》的结语中所云:“禅悟体验剿绝情识,不容凑泊,形成了触目菩提的现量境;禅悟体验要求主体以空灵之心原真地直观审美对象,能所俱泯,形成了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禅悟体验是万物圆融互摄,处于重重无尽的缘起中,形成了珠光交映的圆融境;禅悟体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形成了饥餐困眠的日用境。”本着这种独特的学术心境,作者灵便自如地将诸多禅宗象征和意境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对禅学的这种诗性接受,巧妙传出禅宗“不可说”的参悟特性,在保持禅宗诗歌原真性的前提下“解析”禅诗,传达禅趣,从研究方法上来说,这也是十分可取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和平精神 

 楼宇烈教授: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楼宇烈教授:‘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楼宇烈教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楼宇烈教授:杨仁山先生小传 

 楼宇烈教授:太虚大师小传 

 楼宇烈教授: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 

 楼宇烈教授:神会的顿悟说 

 楼宇烈教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楼宇烈教授: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