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楼宇烈教授:呼吁理解佛教


   日期:2024/3/29 9: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呼吁理解佛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禁锢的打破,佛教在民间及文化阶层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些年来,一些年轻人出家为僧为尼的事已是时有耳闻,在家吃斋念佛的学者、艺术家也是所在多有,可今年初歌手李娜在美国出家为尼的新闻还是引起人们的震惊。关心李娜的歌迷们有的深表婉惜,有的表示理解,更有人去猜测此事背后可能存在的种种隐密。可是,越过这个单一事件,人们不能回避这一更为深刻的问题:过去一向被某些人视为封建迷信的佛教今天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使得一些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人皈依它的怀抱?今年时值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周年,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举办了一系列庆典及研讨活动以示纪念,将今年沸沸扬扬的佛教热又推向高潮。

那么,佛教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佛教思想对我们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国著名佛教学者、北京大学宗教所所长楼宇烈先生。

佛教与中国知识分子

楼先生介绍说:经过现代学者的考证,佛教是于公元前2年,即西汉汉哀帝时期传入中国的。起初只在中国经商的西域商人及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了魏晋时期,随着正统经学思想的崩溃,道家的玄学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而佛教思想也开始崛起,并在民间及知识界迅速传播。由于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灵魂不灭、提倡积德修善。所以很快为民间百姓所接受。而且与其他世界性宗教和我国故有的道教与儒家思想相比,佛教的理论思想要远为丰富,深刻,其经典也要多得多。由于这一因素,佛教便很快征服了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已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梁武帝甚至定佛教为国教,并数次舍帝位而出家,可见那时佛教之鼎盛。

隋唐期间,佛教思想的传播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与僧侣在吸收印度佛教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终于创立出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当时的佛学思想也极度繁荣,高僧大德层出不穷。一般人只知唐代诗歌散文相当发达,其实,在佛教包裹下的哲学思想也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可以说,当时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通晓佛教,无一不受佛教思想影响。

从北宋开始,儒家思想开始吸收佛教的思想精华,逐步演化出一种最为符合中国封建社会要求的理论形态––––理学。在此后的七百余年中,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与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与此前相比影响虽有下降,但无论在民间,还是知识界仍拥有庞大的市场。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理学则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主体遭到了猛烈的批判。而打倒孔家店后,许多知识分子发现,佛教视众生一律平等的观念恰好与民主思想相契合,它重视名相辩析的理论方法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思维中重辩证综合、轻解剖分析的弊端而与西方的数学与科学思想正相符合。于是许多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又转向了佛学,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熊十力等。这种历史背景下,佛教迎来了它的又一次复兴。到了三四十年代,全国出现了大量的佛学院以及一大批有很高造诣且颇有影响的法师和居士。如:弘一、太虚、欧阳竟无等。

进入90年代,改革的一步步推进,使市场经济稳步发展,与此相对应,精神文明建设也应有大的发展和创新,而这种创新无法脱离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们在谈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往往只是想到对儒家思想的继承而忽视了对佛教、道教的借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思想的确仍有许多精神对目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借鉴意义,但是,它重等级秩序,轻个性发展的基本倾向与市场经济要求个性解放、平等竞争有很大抵牿,极难调和。佛教思想则极易引发出自由、平等的观念,而它慈悲、超脱的理论态度又可以很好地平抑自由主义的躁动。认真地分析,借鉴佛教的思想理论内容,对目前的精神文明、道德价值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楼先生认为,佛教可能是传统文化中在当前形势下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思想。近年来它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不足为奇的。所以目前的佛学热可以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佛教不是一种消极的宗教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只知道佛教消极、避世的一面,认为它仅仅是一种麻痹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其实佛教思想本身博大精深,包含着向多方面引伸的可能性。在封建社会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它折射出的确实是它消极保守之一面,然而只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内容,就能发现其中蕴藏着更多的积极、开放精神。

楼先生介绍说:传入我国的佛教基本上属于大乘。大乘与小乘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小乘仅讲究自我修练,其目的是达到一己的解脱成佛。大乘则要求超越自我、去普渡众生,这就不仅仅是一种封闭的自我解脱,而是去积极主动地“利他”、为众生服务。地藏菩萨曾发下这样的誓愿:“世上若有一个不得解脱,我便不得成佛。”

章太炎也曾提倡一种为众生而牺牲的“华严精神”,还用佛教“依自不依他”的教义号召国人自强自立,可见,佛教有着许多积极向上的理论内容,并且在历史上发挥过促进革命的作用。

佛教与现代生活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着过于看重物质利益、轻视精神生活等现象,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们整日奔波于名利之间,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很大,佛教对此则不啻是一剂良药。楼先生说,在佛教看来,人生的痛苦均来源于对各种“分别”的执着:如执着于“人我”之别,就会斤斤计较各种利益得失,为点点蝇头小利忽喜忽悲。执着于贫富之别,则会一心向往富贵,求之不得便烦恼不止。执着于美丑之别,就用尽心思打扮自己,若不如意,则烦恼顿生。这些对各种“分别”的执着被称为“无明”即不得佛理。无明就会被三毒:贪、嗔、痴所左右。贪指各种过头的生理物质要求,嗔指各种虚妄的心理需求,痴则指一些理性上的过于痴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认死理。针对以上三毒,佛教用戒定慧三学来抑制它们。戒指努力克制自己那些不合理的物质追求;定指从心理、精神上把持自己,不为各种杂念左右;慧则指用般若之智去打破各种分别,不去卷入各种无谓之争。

在现代社会中,三毒对人们生活的支配可说越来越强,由于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人意,所以各种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佛教教义平抑烦恼、解脱精神痛苦的作用也就越显突出。所以现代西方心理治疗十分重视对佛教的借鉴。许多学者甚至认为,由于佛教修行理论是千百年来无数虔诚僧侣在刻苦修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对人的精神、心理的把握之深可以说超过任何一门心理学。二战以后,佛教在欧美各国的影响日益加大,出现了大量的寺院、道场,出家的洋和尚也屡见不鲜。佛教已成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主要补充。

佛教目前存在的问题

楼先生介绍说,这些年来,我国的佛教事业虽有发展,但与日本、韩国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其中较突出的一点是,我国僧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海外寺庙中的住持往往具备博士学位,谈经讲法时引经据典,对现代哲学、心理学,乃至科学均十分熟稔,寺庙中的一般人员也往往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而在我国,一般僧侣甚至住持方丈的佛学素养文化层次与海外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我们当然不能鼓励大学生们出家事佛,但向他们普及一些佛教知识,对健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人格则大有裨益。我们也可以像海外那样让僧侣入进我们的世俗大学读书进修,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同时是否可以试请佛教界的高僧大德进入校园讲讲佛经,如此一来,佛教与世俗之间的交往会更加通畅,其影响力将会更大。


--------------------------------------------------------------------------------

* 原载于《新经济周刊》1998年9月21日。作者廉如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和平精神 

 楼宇烈教授: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楼宇烈教授:‘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楼宇烈教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楼宇烈教授: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 

 楼宇烈教授:杨仁山先生小传 

 楼宇烈教授:太虚大师小传 

 楼宇烈教授: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 

 楼宇烈教授:神会的顿悟说 

 楼宇烈教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