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三卷


   日期:2024/3/4 12: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三卷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四页,「子二、释观」。

第三三卷

本论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文简意赅、辞约理富,就是说马鸣菩萨他是用简短的文字,来总摄佛陀甚深广大的大乘法义。因此本论在大乘佛法的一个地位,就正如《阿弥陀经》在净土宗的地位一样,就是文字简要,义理丰富,都具足有总持的一个特色。身为总持大乘教义的本论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要掌握三个主要的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应该要先确认我们修学的目标。本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说到:造作本论的因缘,「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身为一个不定聚的初心菩萨,当然我们所追求的根本功德就是菩提心。在建立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所破的是什么,所建立的是什么。在本论当中讲到在生起菩提心的一个过程当中,首先要除疑舍邪执,就是我们应该要破除凡夫跟二乘的疑惑跟邪执,这二个都是会遮障我们菩提心的生起。所以刚开始应该是「除疑舍邪执」,这是我们所破的。所要建立的呢?是「起大乘正信」。就是我们应该要建立大乘佛法的正知见。这个就是在刚始一个不定种姓的菩萨,我们在修学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知道,我们所破的跟所建立的一个修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在学习本论的第一个要掌握的重点。第二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建立缘起的正见,这一点就是我们应该要如实的去观照生命的真相。观照生命的真相,本论的主要特色,就是要我们莫向外求,就是这个观照,你不是向外去观照这些十法界的差别因果,而是要我们能够去回光返照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在观照的过程当中,在「利益分」或者「解释分」当中就讲到: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观照。首先就是依止这个生灭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差别作用来观照,从作用上的观照,就是我们在观心的时候,第一个是看到我们这种生灭变化的心识。这样的心识有二个不同的缘起。第一个是以不觉为主导的,所谓的杂染的缘起,所谓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我们随顺这种不觉,这种有所得向外攀缘的心识活动,产生的一个我相、人相的颠倒,这样的一个无明活动,就正式起动了流转的根源。在这流转当中,又因为种种境界的刺激,造成很多的烦恼跟业力,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在流转的因缘当中,主要的是一个不觉的无明,以及我们在境界刺激所产生的烦恼跟罪业。这二种力量的推动,使令我们在三界当中,一次一次的去遭受生死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痛苦会出现的主要理由了。从生灭门当中,也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所谓的还灭门。还灭当中,也是有二种力量来主导的我们趣向安乐:第一个就是「本觉为因」,第二个是「三宝为缘」。就是我们开始修学佛法,是一种善业的修学。我们在修学善业的一个所缘境,就是佛、法、僧这种清净广大的所缘境。我们根据这个所缘境来礼拜、赞叹、归依,积集种种的善业,使令我们产生安乐的果报;进一步就是一种本觉的观照。在「解释分」当中本觉的观照,主要的就是我空、法空的观照,来息灭我们有所得的心,这样也就慢慢的息灭了整个轮回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观心的时候,刚开始所接触的就是这种生灭心,一个是杂染的因果,一个是清净的因果。我们也可以再深入的去观照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就是把这些杂染的因果跟清净的因果,这种如梦如幻的这些染净的心识都把它拨开来,看到了这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离诸对待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本论所说的真如门。它的体性是以无住为自体,不住于外境的相貌,也不住于内心的妄想,以无住为本所谓的真如。当我们能够这样观照,就能够得到一个缘起的结论,就是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知道妄想是虚妄的,真如本性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只要我们肯努力,就是可以去开显它的。依止「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大乘的平等不二法门,我们知道生灭心当下就是不生灭,能够发起菩提心,这是利根人,就是从一种缘起的正见发起的坚固菩提心。所以我们在修学本论的第二个重点,应该要建立整个生命缘起的正见,产生一种正确的观照力。第三个就是修学大乘五门。身为一个末世众生,我们只是根据这个观照力,这当中是有点困难,因为我们无始劫有很多很多的遮障,这当然包括烦恼跟罪业的遮障;所以我们应该要透过这五门的修学,来破除遮障、增长善根。在这个五门当中,前面的四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前面的四门主要是破除遮障,建立善根的一个前方便,就是透过这四门,来消灭我们心中的烦恼跟罪业,建立我们忍辱跟精进的一个忍力跟行力,当作一种道前的基础。在这五门当中的正修,就是大乘止观。前面也讲到大乘的止,就是以无为的真如为所观境,以无住的方便而从生灭心趋向于不生灭的真如。这个地方,我们就正式从真如当中起观,这个观当中,我们分二科。先看丑一的「明应修」。

子二、释观

丑一、明应修

在说明这个「明应修」,先说明为什么要修观,再说明如何修观?我们先说明「明应修」,先说明修观的理由,我们看论文: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修观的主要理由就是说:我们在「修止」,长时间的修止,会使令我们内心产生一种「沉没」的相貌。我们讲过大乘止观的止,它的所缘境不是有为诸法。我们一般的止,比如说你是数息,以这个呼吸为所缘境;或者是持咒,以这个声音为所缘境;或者念佛,也是以声音为所缘境:这个都是一种色、香、味、触法的有为诸法。前面大乘的止,它所安住的所缘境,是无为的真理,它是无住。当然这个地方无住是所谓的:无住于外面的境界,观察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也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也不住于内心的妄想。这个时候以这个无住的清净心,当做我们修止的所缘境。你在这清净心无住的真理当中,长时间安住,就产生一种很强大的寂静力量,这当中有灭除烦恼跟罪障的力量。但是长时间这样安住,就会有一些过失。什么过失呢?「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这样一种清净的本性,长时间的安住,就容易产生一种增上慢心,及寂静安乐,我们就认为整个大乘的修学是大事已办,对于十方诸佛所传授种种波罗蜜的善法,以及我们去观察无量有情众生在三界当中,承受的生死大苦,我们都没有这种好乐追求跟度化的心情,就是「不乐众善,远离大悲。」对善法的修学、对众生的度化,都不生好乐。换句话说,就会造成一种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心情,这种情况就容易退大居小。基于这个理由,为了挽救只是修止的过失,所以我们必须要起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小乘的空观我们前面也一再强调,他是离开一念心性去向外追求一个空的相貌,在大乘佛法说是灭色取空。所以他这个空,是一个槁木死灰,所谓的死水不藏龙,他本身不能生起修善度众生的妙用,他本身的空就没有这种作用。但是这个地方的真如三昧就是说:你在安真如三昧的时候,你一念心是空空荡荡、历历分明的,那个明了性是现前的,就是你有这个能力,但是你却放弃了这个能力,是这个意思,就是等于是说得少为足。所以我们长时间安住在真如三昧的止,为了怕落入二乘种姓,所谓的「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所以我们必须修观来加以对治,这就是修观的主要理由。看「丑二、明修相」。应该怎么去修观呢?这当中有三科,先说明修观的内容,再说明它的操作时间。先看它的修观内容:

丑二、明修相寅一、明观相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歘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这个地方我们先修正一个错字,就是在七十四页的最后一行第二个字,这个「忽尔而起」这个第一个「忽」字是多余的,也就是从这个第二个三个火的「歘」开始,这个歘尔的意思就是迅速的意思,第一个「忽」是多余。

本论的观它对因缘所生法的观,主要是提出二点:一个是不净观,来对治贪爱的烦恼;第二个是修无常观、无我观,来对治我见的颠倒。从一个对治的次第,我们应该先修不净观,从粗到细。我们先看这不净观的内容:「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我们在进入这个真如三昧的时候,内心的相貌是一个无相三昧,没有任何的相状可得,那是一个所谓的清净平等的法界。现在你要修观,你必须要从这个法界里面出来,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从空出假,从一种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心,这个时候再生起一个念头,在动一个有所得的念头。动这个念头以后,你就会从一个平等的法界,回到你现实的生命世界,就是你又看你过去的业力所招感的这个果报体,就是这一团肉。当然这一团肉,我们过去是非常的爱着,这个时候我们从一种清净的本性,又回归到我们这一期的因缘所生法,我们对于这一个色身,应该要以不净来观察,来对治我们的爱取烦恼。我们凡夫爱取的所缘境非常的多,比如说对财富、对眷属、对这种民生的爱取,但是在所有的所缘境当中,以色身的爱取最为粗重。所以我们从对治烦恼的角度,重者先治,譬如擒贼必先擒王。这对色身的爱取,如果你是对自身的爱取就产生身见;对他身的爱取就产生YIN欲心,所以这个地方的过失是非常的重大。应该怎么办呢?在对治爱取,就是观我们色身是不清净的,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的一个观照力,只是看到色身的表层。就是这一层皮,被这一层美妙的皮所包装,就产生了颠倒,所以我们应该把我们这一层皮跟肉剥开来,观察到我们色身的内在相貌,所谓的「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所以我们修观,在《智度论》里面:它是先观内相的不净,把这个皮肉剥开,我们看到了色身当中有种种的脓血屎尿,汗恶涕泪汤膏有三十六种不净物。换句话说我们从色身的内部,我们看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说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这种不净物,它也不完全只是待在里面,它们经常利用身体的九孔,白天晚上流脓流血,流出种种的不净物,就好象是一个皮革里面装着大小便溺,但是这个皮革破了解不动,经常流出不净的一样,这个就是外相不净,透过这个不净观,就能够息灭我们心中清净的颠倒,消灭我们对色身的爱着。佛法在教导我们弟子「远离贪爱」,他的意思不是说叫你二个眼睛闭起来,耳朵都关起来,六根都关起来,不去面对所缘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会贪爱,这当中是有它的因缘,这贪爱烦恼会生起有它的因缘,它的因缘就是颠倒,就是你对它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所以呢你应该不是逃避,你应该面对它,就是说其实你所贪爱的,不是我们想象的是一个干净的东西。所以我们经过不净观的观察,我们了解到过去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一次一次的修正过去思想的时候,你的贪爱烦恼也就慢慢的轻薄。这种贪爱的消灭,是从根本消灭,所以它不会去重新生起;不像一般的外道在调伏贪爱,是用压抑的,这种都会反弹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从真如本性清净的心一念不生,开始起念头,回到现实的果报体:先观察果报体是不清净的,这样产生对果报体的出离,有助于我们远离业报身,追求清净法身的一种力量。这是第一个不净观,当然这样的观是比较粗糙的。再观察第二个无常、无我之慧。「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前面是对于这个身心世界的一种不净观察,这个地方是观察无常。这个无常简单的说就是「无得久停,须臾变坏。」这个无常的观察,我们在经论上主要有二个:一个是粗分的无常,一个是细分的无常。粗分的无常,就是所谓的败坏无常。我们可以取一期的生命来当做一个所观境,比如说因缘所生法,简单的说就是这个五蕴的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比如说你今生是个女人,你有女人的外在身相,有女人内在的思想感受。这个果报体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无常败坏的。怎么知道呢?就是你要死掉以后,你来生可能没有到天上,也没有到三恶道去,就变成一个男人。你来生的果报体,跟今生完全不一样,是一个男人的色相,是一个男人的思想,男人的感受。当然你今生有持戒、布施,有善业,特别的富贵庄严;我们也可能会产生放逸,就把这个福报就花光了,在第三世就变成一只蚂蚁了。这个蚂蚁又是一个蚂蚁的身相,蚂蚁卑贱的心思。所以在这个流转当中,我们发觉我们每一期的生命都是变化的,我们在每一期生命当中,我们找不到一期生命跟一期生命当中的交集点,这个就是无常。就是你来生的生命跟你今生的生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相貌,这个就是败坏无常。当然这样的观察是很粗的,我们也可以作细分的观察,就「剎那剎那的无常」。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当然你讲这个快乐的时候,你所形容的那个身心世界,是前一剎那的身心世界;现在的身心世界又变化了。所以我们讲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每一期的生命都是现在、现在、现在,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它每一个都在流动。你讲现在的时候,你所指的现在是前一剎那的现在。所以我们刚开始对生命的观察,第一个无常,从无常当中我们在观进去,「一切心行,念念生命,以是故苦」,所以无常就是苦。所以佛法苦的安立,是从无常安立的。因为无常就给我们一种不安全感、不安稳性。所有的快乐都要建立在安稳的体性,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畜生一定要有房子住,就是寻求安稳。但是不幸的是在整个三界的果报体,它的本质就是不安稳,也就是说你没办法去预测你下一剎那会出现什么事情,你没办法预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住在一个房子,这个房子虽然暂时打扮的很漂亮,但是这个房子是在地震带,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大地震,这样子就是一种非常大的一个隐忧,这个就是苦、就是不安稳性,所以无常,所以知道这个三界的果报体就是苦。这个地方的苦,包括三恶道,也包括人天的果报,都是苦,因为不安稳性。从苦当中,我们可以观察无我,「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在修无我当中,本论是分成过去、现在、未来的果报观察。先看过去的果报,我们过去得了很多很多的果报,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现在回光返照,好象是一场梦。这个梦,法藏大师解释是「无体难追」,它没有自体。你在做梦的时候,好象真的一样有它的感受作用;但是你醒过来呢,觅之了不可得。这过去如梦,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就是在黑暗当中,晚上的黑暗有这种闪电。这个光,法藏大师解释:剎那无住。剎那剎那生灭,它没办法停止。现在,是剎那无住;那未来的果报体呢?「犹如于云,歘尔而起」,就像这个浮云,它只是暂时的积聚。这个云,突然间变成一只兔子,突然间变成一只马,它迅速的变化;我们对来生,根本没办法去预测它的一个相貌。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就是说前面的真如三昧,它是对真如理的一种无分别住,这个时候我们从无分别当中,生起一个善的分别,修不净观、修无常观,这二个观基本上就是修出离心。前面等于是修空正见,这个地方是从空出假来修出离心。再看下一段。

寅二、示观用卯一、起大悲心

「寅二、示观用」,这个地方是修大悲心,从出离再生大悲。观用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起大悲心: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时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前面在观的一个所观境,我们从一个真如的平等法界回到现实生活,我们所观的算是自己的个体生命;现在呢,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个体生命,把它遍及到一切众生。就是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一样,都是在承受这种个体生命的老、病、死的折磨。这种痛苦的折磨是怎么来呢?一言以蔽之:「皆因无明所熏习故」,就是内心产生一种我见的颠倒,依止这个常一主宰的自我意识产生我相、人相的对立,就产生很多的业力,由这个对立心产生业力,由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所以说从一个无明的熏习,过去「已受一切身心大苦」,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刀山油锅的痛苦;「现在即有无量的逼迫」,现在也是承受这一期生命老、病、死的折磨;我们对于「未来」的生命,我们也即将要面对很多很多的痛苦。就是每一期的受身,都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痛苦,这样的众生在面对未来生命的痛苦,他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心态:「难舍难离,而不觉知。」这件事情是非常严重啦!一个人有痛苦,这件事情还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你面对痛苦的这样一个情况,「难舍难离而不觉知」。就是说身为一个佛弟子,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些有漏的业力跟无明要去对治,所以我们也痛苦,但是我们已经产生一种观照力,所以痛苦对我们来说,只有不断的减少,安乐不断的增加,也就是说我们生命当中,已经有一种光明的希望。众生呢?他没有接触到大乘佛法的教义,他心中是一片的黑暗,他也搞不清楚东西南北,换句话说离苦得乐对他们来说是完全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一切法因缘生,你根本没有找到离苦得乐的因缘,你没有创造离苦得乐的因缘,你怎么会离苦得乐呢?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众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愚痴,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份去救拔他们的责任感,这个大悲心是这样生起的。就是观察众生的痛苦,为什么会有痛苦呢?是他的愚痴。所以我们有教育众生的责任,这个时候生起大悲心。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我们修出离心的时候,所观境是比较狭隘的一个自身生命;这个地方的大悲心呢,就是说我们修大悲心,在阿底狭尊者的教授就是:你应该要跟众生建立一个感同心受的情况。就是说为什么你今天看到众生的痛苦会产生大悲呢?就是你对他要有一个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个关系如果你今生只是看到今生的时空,你就很难跟众生建立关系了,可能跟你有关系的人不多,所以你这个悲心就不大。那怎么办呢?就是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从现前的时空跳出来,看到无始劫来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母亲,每一个众生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所以我们跟众生所建立的关系是一个密切的母子的关系。这样母子关系这么的亲切,所以你看到他的痛苦、你看到他的愚痴,你就产生一种去救拔他的使命感,这就是大悲心生起的时候。前面是出离心而引生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呢,我们就可以发愿了。我们看应该发什么愿?

卯二、因悲立愿

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当我们从自身的痛苦而遍及一切众生的痛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心态,赶快的发起一个生命的誓愿,这当中的誓愿有二个:一个是修善,一个是度众生。第一个:「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前面我们安住在真如三昧的时候,产生破恶的力量,这个时候我们修观,我们会发愿:我的心离一切的虚妄分别,这个虚妄分别就是安住真如三昧。我们从一种个体的生灭,回归到一个平等的生命,这样我们就有力量普遍到十方的诸佛世界,修习种种的波罗蜜善法。因为你要度化众生,你一定要有善的功德,才能度化众生。依止这样的善法,你对这个善法,你不是说自己受用;我们依止这样的诸善功德,在尽未来际以无量的方便力,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使令他们得到究竟大般涅槃的安乐。这个地方很明显的意思就是:他的一个誓愿力,是从观照力生起的。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样的愿力是由观,由这个观照生起大悲心,才发愿的。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藏传佛教强调「圣道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就是说你一定要先观察自身的苦,产生出离心;再观察众生的苦,生大悲心。这个次第不能错谬,为什么呢?假设我们不观自身的苦,就直接观众生的苦生大悲,会有什么过失呢?因为你没有修自身的四念处,你就不能调伏你的爱见烦恼。就说你没有创造一个消灭爱见烦恼的因缘,所以你的爱见烦恼就存在,你修大悲心的时候,你这个大悲心就夹杂着爱见的烦恼,叫做爱见大悲。爱见大悲在起动的时候,你会积集功德,你也会带来一些过失,就是这个问题,你这个功德就不清净!所以这个地方的次第,我们绝对不能够错谬。你一定是先观自身的苦,内心当中产生出离的想;然后再观察一切众生的苦,说你应该修习善法度化众生。所以我们在修善度众生的时候,大乘佛法很强调是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当然这个出世的精神的生起,就是观四念处而产生出离。所以这个地方在修观时的次第是大家要注意的。

卯三、依愿起行

有这个愿力就能够引导我们的行动。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已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我们今天有了目标的人,就跟没有目标不同,在一切时、一切处,只要是五乘的善法,我们会随顺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的修习,就勇猛精进,不生懈怠,不会得少为足。这一个人的修学,特别是大乘佛法的修学,你看他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业出现,这主要是他有目标,就是有他的誓愿力。就是大乘佛法他不是依止色身在修学,要是色身这老、病、死的色身,当然障碍重重;他心中有愿力,有愿力的时候,他很多障碍他就冲过去。一个人没有愿力的人,你就很容易被你这个五蕴的身心所困住了。你有一点障碍,你就没有办法修善,也没办法度众生。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目标的重要,就是大乘佛法的行动,是来自于他内心的愿力,当然他这个愿力是由观照力来的,这个观照力又依止真如三昧的无住做根本,所以他这个次第是一个扣一个。再看「寅三」修「观」的「时」间:

寅三、显观时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在佛堂的时候,环境是比较单纯,就偏重在真如三昧的止;但是从三昧出来的时候,就偏重在修出离心跟大悲心,这当中应该观察一切的有为法──是应作、不应作,这个地方法藏大师解释说:跟我们的誓愿──出离心、大悲心的誓愿是相随顺的,我们就去做;跟我们这个誓愿相违背的就不做。也就是说我们不起观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跟着感觉走,也没什么目标去判断这件事该做,这件事不该做;但是有目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你生命的方向非常明确。

子三、释双行

这个地方是说明止观必须双运的情况。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