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八卷


   日期:2024/2/27 12: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这一科是讲到「子二、染法的熏习」,这当中分二科:第一科是「正明熏义」,先把染法生起的因缘作一个总说;现在讲到「丑二、释义差别」。

丑二、释义差别

杂染法的生起当然有三个因素,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妄心,第三个是妄境,这三个相互作用。前面一段是一个总说、是一个略说,这以下把无明、妄心、妄境详细的差别情况作一个说明。我们看论文,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我们先讲到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所接触的这些颜色、声音,乃至各式各样的触觉,这种六尘「境界」对我们的内心产生二种的影响:第一个「增长」我们的「念」,第二个「增长」我们的「取」。这个「念」法藏大师说是一种分别心,就是智相跟相续相,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分别的法执,我们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产生一种好坏的一种看法,「增长念熏习」。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佛学院的老师都是传统佛教的老和尚。读了三年以后,我有一个同学到南传的僧团去参学,他好象去了三年,他在佛学院的时候成绩满优秀的。三年以后他回来看我的时候,他跟我谈一些教法,我发觉他的思想有很大的改变。他内心当中赞叹空性,对于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再也不生好乐,对于真空妙有不再好乐,就是欢喜寂静,这就是变成一种小乘种姓。他以前在佛学院的时候,我们都是同学大乘的;可见得你跟某一种人在一起,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你看到他走路、看到他讲话,你跟他在一起久了以后,他就会释放一种力量,你也释放一种力量,结果大家平衡。所谓的平衡是说,他们人多你人少,结果你不能改变他,他改变你,这就是增长念熏习。就是说你所处的环境,不管是什么颜色,或者你听到什么声音,它都释放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对你是增长或者折损。就是我们凡夫的心一定是有所住(圣人的心是无所住,环境对他没有影响。),你有所住,这环境就对你有影响力。第一个影响力就是产生一个念,你对事情的好坏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当然这是很微细的,这个还没有到造业。第二个增长取,取就是一种爱取、一种欲望,追求的欲望,这个欲望就是可以造业的,推动身口去造业。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欲望的生起,在《成唯识论》上说是依止根本识。依止根本识有二层解释:第一个,就是你根本识里面的种子,就是你前生欲望很重,你今生欲望也是很重,这是内在的因素;其次,依止根本识,就是依止第八识的现行,就是说你阿赖耶识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对你的欲望有影响。比方说你是一个天人,就算你今生本来欲望很淡薄,你变成天人的时候,你的欲望也会变得比较重。你要是变成一只蚂蚁,你会比较认命,你是一只苦命的蚂蚁,人家随便丢一个糖果你就很满足了。但是你要是一个释提桓因,你的欲望就不可思议了。所以说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我们爱取的欲望,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个是分别,第二个是欲望,这个都会受环境的影响,这叫妄境界的熏习。再看妄心的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前面染污的力量是由环境引起的叫资熏(资助的资),它对我们内心染污的功能有资助的作用;这个地方是习熏,习是自己的体性发动出来的。「妄心」,这个心是生灭,生灭就是会造作、活动,我们每一个心只要起心动念,你念头一动,这件事情就产生二个因素:第一个是「业识根本熏习」。假设今天,你的心跟环境一接触的时候,跟某人、或者跟某一种环境接触的时候,你的熏习是一种业识根本熏习,就是一种对立的思考,这样子就产生一种「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的变易的生死,这是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界外的变易生死就不能断绝。就是你每一次生起一个对立的思考,就加强了阿赖耶识的这种相续的功能,也就加强了界外变易生死的力量,当然这是很微细的。第二个是「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前面的对立非常微细的,还不牵涉善恶。当我们在活动的时候,又产生六粗的烦恼、爱取的烦恼,我们去追求要的东西,追求到了的话当然是贪爱,就放纵自己的欲望去享受;追求不到就恨。这种爱恨功能发动的时候,就增长我们凡夫的业力跟痛苦的果报。就是你要是放纵这种爱跟恨的念头,表示我们三界的业力跟三界的痛苦就很难解脱了,谁也救不了我们,这个就是所谓的「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增长爱取的烦恼。前面是增长这种对立的烦恼,这个都是由妄心自己生起的,就是我们的不如理作意引生的。看第三: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前面的妄境是资熏,外在环境引生;妄心是习熏;「无明」是通内通外,有习熏跟资熏。先看由内引生的,「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无明的活动,第一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是一种对立的思考,增长了阿赖耶识,这个是习熏;第二个是枝末无明,就是我们对环境的爱取,增长我们的分别事识,就是前六识的六粗烦恼,这个叫做资熏。这一段等于是讲到我们在生命流转当中,染法生起的力量,这个地方把染法的生起作一个总结。

我们三界流转,从佛法说是因缘生;我们不同意是由 上帝来决定;或者是说是无因缘,莫名其妙所生的。生命 它有一定的轨则,就是因缘生。这个轨则,主要是由内心 引生的,内心引生的叫做不觉,由内心的愚痴引生的;第 二个由环境的助长,「不觉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就是这念心有二个力量引导我们流转。我们刚开始从 一个对治烦恼的角度,你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很重要。你看 我们中国的孟母三迁。孟子他过去的善根应该是很强大, 能够成为一个亚圣。但是他小的时候住在一个菜市场旁边 ,整天就是学人家怎么样卖菜。他母亲看这样子下去不行 ,这小孩子以后是个卖菜的,就搬家搬到坟墓旁边。他在 环境当中,这坟墓也释放一种力量,他就学怎样去拜拜祭 祀。他母亲还是觉得不满意,下定决心,就搬到学校旁边 。学校的色声香味触,它也释放一种力量,就是读书。孟 子以后就好乐读书。当然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就是明白道 理。明白道理以后,就能够改造我们的身口意,果然成为 一代的亚圣。就是说,孟母要是不改变环境,孟子可能只 是个卖菜的,能把菜卖得很好,如此而己。所以我们不能忽略环境的因素。

在《成唯识论》上说:假设我们不求生净土,你起码要发愿做人。《成唯识论》中警告所有菩萨说:成佛之道不是一生一世,你一定会有来生,但是你怎么规划你的来生?这你要发愿。你看天人释提桓因,他以前做人的时候是好乐修学佛法。有一段时间,佛陀说法的时候他都不来参加。这个时候目揵连尊者看不过去,以神通力飞到天上去呵责释提桓因说:你以前做人的时候,佛陀说法你都来听;现在做了释提桓因,怎么都不来听法?释提桓因说:我是很想来听法,但是没有时间。目揵连尊者说:你们诸天衣食自然,怎么会没有时间?他说:我是不用为衣食而忙碌没有错,但是我有很多事情,我有很多的宫殿要打点,很多的宫女要照顾。目揵连尊者是个出家人,他也不知道诸天的情况,当然不相信。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就说:这样子好了,我有很多儿子,我的儿子也有很多宫殿、很多宫女,我就找我一个福报最差的儿子过来问好了,他只有一个宫殿、几个宫女而已。他就下命令去请他的最小的儿子来。请第一次,这个儿子回答说没有时间来。释提桓因说:再去请,父亲请他来。第二次还不来。这个时候释提桓因火大,就跟侍者说:这次再不来,就要杀头了!这个小儿子就心不甘情不愿来了。他说:父亲什么事?你有话赶快讲。释提桓因就跟目揵连尊者说:师父你看,这是我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活是最单纯的,都没有时间来;其他的大儿子更不要讲了,我更不要讲了!我哪有时间去听佛陀说法?就是说你今生积集了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你不可以生到天上去,障道!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说你的善根,因为诸天的果报现前以后,产生了遮障,没有办法修习佛法,太忙碌了!当然你也不能到三恶道去,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虽然苦,有出离心,但是这个苦的刺激太厉害了,你也很难静下心来听闻佛法,增长善根。所以你要是不求生净土,一定要发愿做人。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环境很重要,就是一定要善得人身,这第一点。

第二个,你一定要发愿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所以在「普贤十大愿王」当中,我们一个菩萨刚开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个就是修归依。就是说三宝为什么要去礼拜?三宝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你礼不礼拜,他还是安乐的。重点是,我们对三宝的礼拜忆念,我们就能够跟三宝结缘,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所以你看「十大愿王」刚开始先修归依──先礼拜、口业的称念赞叹、意业的归依,然后再所谓的听闻佛法,再开始广修善法、起大悲心,后面的普贤十大愿王才开始增长智慧,生起大悲。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为你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学佛的好环境,这第一个。当然环境是一个助缘,第二个重点当然是不觉为因,就是这个不觉迷惑颠倒的对治,这也是重点。在南北朝,道安大师宏扬般若法门。他在宏扬般若法门的时候,很多出家众的弟子都来听,也有很多在家弟子来听课。在家居士当中有很多都是当时的王公大臣,都是大福报者,掌握着整个国家大权,也来听道安大师讲般若法门。《般若经》讲完以后,道安大师有一个弟子就问师父说:师父啊!像我们出家众听您讲《般若经》,大家都进步很多;但是你看在家居士王公大臣,他《般若经》听完以后,他们在朝庭当中的斗诤还是非常地凶猛,好象没什么减少?般若法门好象对他们没什么改造,为什么?同样的法,跑到这个人的心中产生一个解脱的力量,跑到他的心中好象没什么改变,这是怎么回事?道安大师说:这些王公大臣来听经,他没有真正的觉悟;没有真正的觉悟,这个法变成什么?就是「观一切法空」,这些王公大臣平常在宫殿的时候,斗得太厉害,起心动念太强了;回来以后,在佛堂当中用空性把心安定下来,让自己的心在空性中休息一下。等到休息够了以后,再从空出假,继续斗争。就是说空的法门只是他暂时的休息处,他没有用这个法门来启发对生命的觉悟,改造他生命的看法,非常可惜!所以说「不觉为因」,就是说你虽然今生出家,你开始布施、持戒,或者做一个佛弟子;但是如果你内心的觉悟没有发动,这在你生命当中的因缘,只能叫做积集善业。积集善业,就是说你不觉的功能还在,来生福报很大,但是可能会造业。就是你不觉的功能为因,福报的因缘一刺激的时候,可能会增长你的欲望,就造作罪业,第三生就堕落到三恶道,这叫三世怨。所以我们在熏习当中要掌握二个因素:第一个是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第二个是你要赶快加强你心中的光明,把你心中的觉悟,对生命的真相,什么是痛苦的因缘?什么是安乐的因缘?你的生命何去何从?这件事情你要清楚的弄明白,在死亡到来之前要把这件事情弄清楚。这个地方讲到染法的因缘,第一个是心中的愚痴,第二个是染污环境的刺激。

子三、释熏习净法丑一、正明熏义

前面的是说明堕落力量的生起,这个地方是讲解脱力量的生起。解脱的力量也是要因缘生,它也不是上帝可以送给你的。这当中分成二科,先看「丑一」的「正明熏义」,先把净法熏习作一个总说。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

我们今天有志于修学佛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使令自己内心当中这种清「净」的善根,对三宝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能够生起,乃至于「不断」的增长广大?提出一个问,这以下有三段: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第一段净法的生起,「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我们老实一点的说,我们内心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无明,愚痴就是对立的心,对立就会产生一个取舍及追求。我们会去追求一些五欲的快乐,有些人追求财、有些人追求色、有些人追求名,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同,但大方向都是追求。当然追求成功了以后,有些人会成就安乐,有些人还是痛苦。这就是我们在还没有接受佛法之前,我们的心就是在得失当中流转,成功了又失败,失败了又成功。慢慢的,这个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感到「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感觉到内心当中没有归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发觉所追求的财富、眷属,乃至于声名,都是非常的脆弱,随时会破坏,我们非常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是所谓的「本觉内熏」,你的「真如」开始刺激你,你开始对这些成败得失,这种流动的变化开始厌烦。你开始为什么会厌烦?表示你在无明心当中,有一个本觉的功能没有失掉,它提醒你这不是真正的归依处。这个时候我们的本觉就开始去「熏习无明」,这是第一个,我们本身本具的善根。

第二个,「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刚开始当然是一个善根,善根「以熏习因缘」,这个「因」就是本觉内熏为因,这个「缘」就很重要了。这个「缘」法藏大师说:三宝的加持力叫缘。你没有善根,你希望能够观察到生死疲劳,想要厌恶生死;但是没有三宝的加持,你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刚开始我们就是要有一些助缘,可能你是看到佛像的庄严生起欢善心、或者听闻佛法明白道理、或者参加法会唱唱「炉香赞」,总之你有这种想要去寻求解脱的一个善根,再接触到三宝的助缘,这个时候就使令我们第六意识的生灭心,开始厌恶生死的苦,寻求涅槃,心中开始有变化,你生命的目标开始改变了。你对于这些生死的境界──财、色、名、食、睡开始厌恶;对于这种寂静安乐的涅槃开始好乐,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正确的观照力。你过去觉得很重要的,现在觉得这件事一文不值了;你以前把这件事不当一回事,你现在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你生命的希望改变了。为什么会改变呢?当然是有因缘,就是第一个善根的触动,第二个跟三宝的接触。

第三个,「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这个第六意识的「妄心」,当然前面只是「厌」恶生死 ,欣求涅槃的一个观照力;这个地方就讲到行动力,你开 始付出行动,开始在三宝的环境当中去持戒修福,造种种 的善,断种种的恶。这个时候就加强我们本觉的功能,这 种觉悟的功能,这个地方讲到净法「熏习」,也等于是二 个重点。前面的染法的熏习是「不觉为因,境界为缘」; 净法的熏习也是二个因素,「本觉为因,三宝为缘」,这 二个因素缺一不可。
 
本觉的生起我们作一个说明。佛法的修学跟世间的工 作不一样:这世间我一天工作八个小时,我去的时候打个 卡,回来下班就算了,你心中对你的工作生不生好乐不是 重点,你把工作做完就好了;但是佛法不能这样子的,它 是心地法门。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没有觉悟观照,你拜〈八 十八佛〉,那个味道就不对了,那个力量也生不起来。你 一定是以本觉为因,就是你的观照力,所有的法门都是要 发自内心的觉悟,你所造的善业才有意义。
 
唐太宗,在中国的历史是非常英明的皇帝。唐太宗晚年 的时候,唐太宗这个人是有点好大喜功,他皇帝做久了以 后,别人对他有点不恭敬,他就去讨伐他。高丽就是这样 ,高丽的使臣对他不是很恭敬,他就亲驾御征,亲自带着 兵去打高丽,结果虽然把对方打败了,但是被射到一支毒 箭,从此以后身体就不行了。后来他晚年的时候,箭的病 痛一直的折磨他。他这个时候知道:做国王的权位这件事 情,靠不住了,他要在有生之年赶快创造一个功德,他就 把国师玄奘大师找过来,他说:朕想广修福德,在佛法当 中有为福德以何为最?说我现在已经晚年了,我知道我的 生命不多了,我希望在我能够作主的一天,广修福德,什 么样的福德是最殊胜的?这个时候玄奘大师说:一切福德 中,以弘护正法,开人智慧最为殊胜。当然我们今天也要 赞叹一些慈善事业,你没有饭吃,我盖个餐厅让你来吃饭 ;你有病痛,我盖个医院让你来治疗病痛:这都是非常值 得赞叹的。但是他吃饱饭以后,把身体弄健康以后,他心 中的颠倒依旧,他会继续去造罪业,继续招感痛苦,所以 我们这样子对众生的利益就不大了。一个对众生成就真实 的利益,莫过于你告诉他佛法的道理,启发他心中的光明 。告诉他痛苦是怎么产生的?安乐是怎么产生?想要离苦 得乐,趋吉避凶,什么东西该断?什么时候该去做?你要 告诉他这个道理。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法布施对一个众 生的受益,是生生世世的受益;财布施只是得到今生的受 益。所以在净法熏习当中「本觉」,你要想尽一切办法, 在佛法当中透过闻思来启发你对生命的觉悟。你的觉悟没 有生起,你只是靠自己的信心勉强去布施、持戒,这样子 对净法的生起帮助不大的,只能够说是生起善业,所以净 法的生起「本觉为因」是第一个,第二个「三宝为缘」。 我们要不断地亲近三宝,所以我们可以从净法熏习当中得 到一个结论:在世间上有二个功德是值得赞叹的:第一个 是弘护正法,开人智慧;第二个是你能够成立道场,安身 办道。成立一个道场,让大家在这个环境当中不断的熏习 ,让大家能够在这个环境当中持戒、做早晚功课、拜佛、 听经,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因为「三宝为缘」,你创造一 个三宝,让大家能够亲近,增长善根。这个地方是说明净 法的生起,以本觉为因,以三宝为缘。第二段就把净法生 起的次第详细的说明: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这个地方就详细的说明净法生起的一个道次第。这个道次,第一个是「自信己性」,这个地方法藏大师把它判作十信位。就是我们刚开始依止我们内心的觉悟观照,然后不断地依止三宝、不断地造作,断恶修善,刚开始的阶位叫做「自信己性」,这是十信位。这个时候我们修行的动力,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身为一个大乘学者,你不管是拜佛也好、持戒也好,你总是觉得你所有的造作,就是去开显自性本具的功德,他不向外追求的。当然这个真如佛性对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仰信,谁也没有看到真如佛性的功德,但是假藉语言文字的认知产生一个信解,这个信解是从文字上得知,所以叫仰信,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这个仰信真如,在我们断恶修善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平常有时候会有一些烦恼的活动,这烦恼可能是贪欲、也可能是瞋恚,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会知道这是一个过失相,会带来痛苦的果报,我们会想办法对治。但是在对治之前,如果你能够先作一个动作会有帮助的,就是说在对治烦恼活动之前,你先正念真如,你先告诉自己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这句话念三遍,你就告诉自己烦恼是虚妄相,这个时候你再起动你的佛号,你会发觉效果更好,这个地方有所不同。就是我们刚开始,比如现在去作一个善法,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是拜〈八十八佛〉的善法,有时候也不想做,这个时候你也是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会比较容易去做善。所以刚开始在断恶修善,十信位要花一万劫的时间,他整个断恶修善的重点就是仰信真如,就是修这个重点。

第二个,「知心妄动,无前境界。」这个叫十住,于真如理如实安住。前面的十信位是一个外凡的资粮位,外凡就是心游理外。就是说我们在佛堂拜佛的时候正念现前,或者在讲堂的时候听法师的讲经,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心中所现的影像,离开我这念心,没有少法可得。但是正常情况,我们离开佛堂以后,我们的心都是心外求法,都是对立的,大部分都是心游理外,就是外凡位,大部分都是活在对立当中。但是十住的菩萨不同,十住的菩萨叫做加行位(内凡加行位),他有禅定的力量,所以他心中的止观强,他的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他知道这些境界的确是心中的影像,离开心没有这些境界可得,都是我的心动,才有这些境界存在,所以说他止观的力量加强。所以我们讲十信的菩萨其实是就一个信心,仰仗对于真如佛性的归依信心断恶修善,慢慢慢慢的趋向真如;但是十住菩萨不同,他在信心之外有一个强大的观照力。

第三个,「修远离法」。这远离法就是包括十行跟十回向,都是属于加行位(加行位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什么叫「远离法」?法藏大师说:就是六度的妙法。六度为什么叫远离?就是布施能够使令我们远离悭贪,持戒远离烦恼,忍辱远离瞋恚,精进远离懈怠,禅定远离散乱,智慧远离愚痴。这个时候我们假藉六度的法门,来对治心中的烦恼障,叫做十行;把这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功德,回向于真如法界,这是十回向,修远离法。就是说前面的「知心妄动」,还是偏重在一种内心的止观,还是偏重在观照力,行动力还是比较薄弱的,比较欠缺的;到了十行的时候,就正式的把内心的观照付诸行动,表现在六度的行动。

「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这是讲十地菩萨。这个菩萨透过前面的观照力跟六度的行动以后,他一念的相应慧就成就了所谓的十地。这个大地有二种功德:第一个不动,就是大地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有强大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所以遇到顺境逆境,他都知道这是一个生灭相而已,暂时的生灭相;我内心真如的功德不可思议,他不向外求,所以不为一切环境所动,就像大地它不动,这个人在大地上面走来走去,大地不动,这个是强调自力的功德。第二个荷负,大地能够荷负一切众生,不管你是好人坏人,大地是平等的来荷负。十地菩萨的心也是一样,他能够平等的来救拔一切众生。所以说大地菩萨他有不动义跟荷负义来譬喻菩萨。你为什么能够做到?因为他「如实知」道离开了这念心,没有这些外「境」可得,这些境界都是心中的业力所显现,再由心中的执取把它扩大。所以他就生起「种种」的六度的「方便」,「随顺」中道真如的妙「行」,在一切境界当中「不取不念」。「不取不念」就是不生我法二执,他整个修行都是会归到真如,说是称性起修,但是全修在性。就是说我们在布施、持戒,一般人除非正念真的是很强烈的现前,大部分我们在修善的时候,一般我们这个善法是没有办法会归真如,我们总是觉得善法会给我们得到安乐的果报,一般人很难想到说「我修善法会开启我的真如」,有这种想法很少。但是十地菩萨他不向外追求,他修总总的善法,他「不取不念」,他是全修在性,所有的修德是在开显性德,他完全是向内会归的。

看最后的佛果,「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前面的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是叫因地,这个地方是讲果地。经过我们前面内在的观照力还有行动力,刚开始从信心,再产生观照力,产生行动力以后,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这个时候「无明则灭」,心中的这些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这种对立情形消失了。「无明灭故,心无有起。」内心当中没有这种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当然就不再造业了,一切生死的果报就消失了,包括内心不觉的因,包括这些生死染污的「因缘」,都消失了以后,「心相皆尽」,这个时候有漏的生灭心、生灭门全部穷尽,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成就二种功德:一个是「涅槃」的寂静,一个是「自然业」的他受用。这个「涅槃」是法身自受用常乐我净的功德,是别人不能跟你分享的,佛陀自己安住的。佛陀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他所显现的叫「自然业」他受用功德,就是应化身跟报身,这个时候整个生命从一个杂染的生灭门,又回归到真如门,真如门当中显现的「涅槃」跟「自然业」二种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净法的熏习,净法的生起因缘。

在净法熏习当中,我们刚始其实就是修十信,「自信己性」。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上说:在我们的成佛之也教我们一个殊胜的法门,就是求生净土。就是十信位的菩萨有退转的力量,这个时候劝我们:在十信位,你也可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以这种外在清净因缘的熏习,来加强内心的善根,这后面会说明。所以在本论当中,道当中,最因难突破的就是十信位了。他说:加行位的菩萨到十住以后,他止观力强,要去断恶、修善、度众生就不困难。就是凡夫在修善,比如说我们现在去拜〈八十八佛〉,觉得〈八十八佛〉很重要,我们也觉得积集种种的善法很重要,但是实际操作有困难。就是圣人去修善、去度化众生比较容易,但是凡夫要去修善、去度化众生有困难。为什么?我们心中有烦恼,这一定会有问题──烦恼障。所以在「自信己性」的时候,当然这个地方刚开始就是《成唯识论》上说:「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就是你要能够不放弃,求住唯识性。所以说十信位的菩萨虽然困难,但是成功的关键就是看谁不放弃。一个人能够不放弃努力,他就是能够度过十信,所以十信位就是靠不放弃。后面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马鸣菩萨的止观有二个:一个是真如三昧,一个是念佛三昧。真如三昧是自力法门,念佛三昧是他力法门,这后面都会说明。好,我们今天把染法熏习跟净法熏习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