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八卷


   日期:2024/2/23 12: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种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一段论文是讲到真如的体性,我们上一堂课讲到这个地方。真如的体性,它是超越时空的一个整体生命,它在空间上是总相,在时间上是不生不灭,它是超越有时间障碍的个体生命。既然它超越时空,那我们这个个体生命当然是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就是时间会变化,空间也会有变化,这些时空变化的个体生命是怎么来的?因为有妄念。我们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心有向外攀缘的心,我们不喜欢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性,说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这一动以后,就没完没了,就开始产生很多很多所谓的个体生命,所以这些个体生命是很多很多的妄念所变现出来。当我们把妄念都消灭的时候,这些生命的流转果报就消失了。古人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在做梦的时候,一个梦接一个梦,一念的梦心变现很多的山河大地,你也真实感受到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怎么来的呢?一念的梦心所变现。这个梦做完了,你又做另外一个梦;另外一念的梦心又变现一个果报。等到你哪一天晚上做五六个梦醒过来以后,就是等你有一天成佛以后,你已经把心带回家以后,你再观察:你过去的流转因缘,是「觅之了不可得」,「醒后空空无大千」,原来都是一念的颠倒,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若离妄念」,这些「境界」就消失掉了,因为它本来就是妄念所变现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这些流转跟还灭因缘说出来,这以下是正式说明怎么样能够消灭妄念?什么是我们的家?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一切法」的本来面目,「从本以来」就是本来面目,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色身,是一个男人的色身、或女人的色身,你这个色身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思想,有受想行识不同的感受分别,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是你过去的某一个妄念变现出来的,它不是你的本来的面目。这怎么办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就是破我们的遍计执。就是说我们凡夫在分别当中,有一个所分别的境相,这个分别的境相是一个言说相、或者是名字相,这个名字就是文字。比如说我们要表达一个观念说「这朵花很漂亮」,当然我们有名言以后,由这个分别心依止「这朵花很漂亮」这几个字,就开始产生分别。事实上佛法说,这些依止名言所产生的分别都是戏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说「这朵花很漂亮」,这朵花不管漂不漂亮,它那样就是那样,它不漂亮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这个花是一个妄念的因缘变现出来。这样的相貌,我们说「你很漂亮」、「这个人很丑陋」,这些都是遍计所执。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破这个粗的遍计执。就是说由言说相、由文字相所安立的各式各样的概念,这些都要消灭掉,否则你没办法恢复本来面目,这是第一个破遍计执。

第二个是远离依他起,「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依他起性我们不能说破坏,因为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你说我现在的身体一天到晚老病死太痛苦,我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掉。不可以!你只能够说远离,不随它而转

解释是「不垢不净」,它没有垢、也没有净。当然我们凡夫的身心世界会感到垢净,我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我内心善良的功能增加了;我今天持了一个〈楞严咒〉,这个善法增加了;我又打了一些恶念,恶的法也增加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在染净当中不断的变化,但是这个时候你远离这个染净的概念。第二个「无有变异」,这个「变异」就是增减相,你的功德增加了,过失减少了,当然这也是好念,但是这个好念不如无念,再把这些增减的概念消失掉。第三个「不可破坏」,「不可破坏」。远离这个依他起,这怎么办?观察这些依他起的本性是「毕竟平等」。「毕竟平等」法藏大师法藏大师说是「不生不灭」,它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的相貌。当我们面对心中的名言,用念佛、或者持咒断除名言的相续,一方面对于依他起性产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观察,这个就是第二个方法,远离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它一定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的对立差别。当我们破除遍计执,远离依他起,第三个工作也是很重要,「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前面的二个修学──破遍计执、远离依他起是一个否定式的;这个「唯是一心」是肯定。这个地方等于是简别二乘的偏空,说小乘学者跟大乘学者修空观的差别:小乘的空观是一个理性,大乘的空观是心性,它有明了性。所以小乘的空是灭色取空,它不能够有心识的活动。简单的说,小乘的空观不允许有明了性、不允许有生命现象,有生命现象就不是空,会障碍你的空。所以小乘的涅槃是不能有生命的现象,大乘的空是容许有明了性。这个明了性本身没有错,错在妄念,你把妄念消失了,这个清净的心性就是空,就是清净心。所以大乘佛法讲空喜欢讲清净心,强调这个空是有明了性,所以「唯是一心」,它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强调:你修空观不能断除生命的现象,这叫真如。当你修空观的时候,你把一切的妄念消失了,心性的明了功能也消失了,那就不是真如,那是偏空涅槃。所以这个地方「唯是一心」就是当你大死一番以后,重新再肯定──「唯是一心」。你要保存心性的本来面目,那个明了的功能要保存下来,你依止这个明了心性,才能够从空出假,显现八相成道,广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如。否则你这个心性一断灭以后,那就是一滩死水,什么作用也生不起来。所以第三段也是很重要。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我们所谓的本来面目,把我们的家找到。

本论说是生起信心──大乘的信心,有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当然主要还是以根本,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到,你在三宝中所有的造作都是虚妄的。依止妄念所修的善业,都是虚妄的果报,还是在生灭门打转。禅宗有一个禅师叫做赵州禅师,说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一般禅壳子的参学都是年轻的,只有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那个地方到处参访善知识,因为他心中的家还没找到。这个时候遇到一位老禅师看他这么年纪大了,就点他一下说:「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说你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没有找到一个安住的处所?当然这个地方不是说身体没有住处,是说你内心当中这个家还没找到。赵州禅师受到这句话刺激以后,他去打坐,开悟以后他说:「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原来向外到处去参访善知识找这个家,结果原来家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够找得到。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就是我们返妄归真的一个依止处。

子二、显法离言

前面这一段「借言诠法」,是假藉言说相来诠释真如;这以下「显法离言」,是说明我们亲证真如的这个相貌,就是圣人的真如是什么相貌: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前面的真如是假藉佛法的文字来表诠真如,这以下是说明真正的圣人跟真如接触的时候是什么相貌。这当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说相就是名言,所安立的法都是虚妄的,就是虚妄的名言带动虚妄的分别,这就是所谓的「情有理无」。在凡夫感性的身心世界感觉到有,但是用真理去观察是觅之了不可得──情有理无。就是说凡夫遍计执的生起,在唯识学上说有三个次第:相、名、分别。就是由这个业力变现的相貌,善业强的人变现安乐的相貌,罪业的因缘变现痛苦的相貌。但是这个相是依他起,我们跟相貌接触的时候,安立名言;有名言以后,就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这个时候产生虚妄分别,正式落入遍计执。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能够证得真如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的名言,没有话可以说的。第二个「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这是远离依他起的相貌。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我看到真如了。这个真如你有一个相状可以看到,那表示你没有看到真如,你还在随顺真如、还在趋向真如的过程当中,真正的真如是没有相状。为什么?它是「言说之极」,它是言说之外的,超越我们这些名言的。就说超越名言,那佛陀为什么要依止名言来建立真如?因为用佛法的名言来消灭凡夫错误的名言,这个观念很重要,禅宗说是就路还家。我们凡夫颠倒太久太久了,佛法内心当中有依止真如的体性,它是离言说相,离一切的差别相。但是佛陀要把自己亲证的道理传递给我们有困难,这中间没有一个桥梁,佛陀知道我们平常已经习惯用名言来吸收一些讯息,所以佛陀就安立名言说:什么是真如?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悟入真如之道。我们刚开始就假藉这个名言来消灭我们错误的名言,最后再把这些佛法的清净名言也消失掉,所以真如的真实相是没有相,这个相是一个过程。「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安住在「真如」是什么相貌呢?它不能有断灭见,亦「无有可遣」,你把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消灭的时后,你找不到真如了;说这只马是一只狂马,你把这只马杀死了,你也找不到这只良马。所以修真如法者,不起断灭见,但是也不起常见,「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这个凡夫的执取也不可以。远离凡夫的执取,远离二乘的偏空,不能完全消灭,也不能一路的随顺。所以修学真如之道,古德讲出一个意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去追求真如,你一辈子找不到,因为你有要向外追求的心;追求真如不是追求,是消灭你的执取,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你说:那这样子这个真如是不是断灭呢?不是!「不离当处常湛然」。当你能够消灭心中执取的时候,它是处处显现的。刚好这句话的意思,远离二边顺入中道,才能够显现真如。第三段作个总结:「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名为真如。」真如亲证的境界里面,是不可以言说、不可以用心念去分别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故名真如。」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在修学次第上,大家要知道:你一开始一定是假藉因缘真如,然后再成就离言真如。就是说你现在要渡过这个大海要先假藉船,这个船不是彼岸,但是刚开始没有船你不能到彼岸。你到彼岸以后,你过去假藉语言文字这些佛法都可以放掉了,因为你得到那个文以载道,那个道有了,这些文字都不需要了;但是这个道没有生起之前,文字相是有需要的:这二个,一个修学的过程,一个是究竟的圆满。

癸二、明随顺悟入

这个地方是讲「随顺悟入」真如的方法。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前面把真如分成二部分:一个是凡夫所认识的真如。我们说什么是真如?我们就假藉佛陀的形容去观照,得到一个真如说「我现在也有真如」,但是这个真如叫依言真如。文殊菩萨心中也有真如,他的真如是离言真如。这二个真如都不错,应该怎么悟入随顺呢?这以下说出方法: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是名得入。

「一切法,虽说」,而「无有能说可说」,这个是破所取相。你要能够悟入真如,你对你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法,你不能当真;所以刚开始你对于你的想法,是采取一种否定的阶段。你刚出家的时候,你起很多念头,你都不能相信;等到出家久了以后,你会发觉刚出家所起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出家再久一点,你过去的念头也是虚妄。就是我们刚开始对心念是采取否定的阶段,「慎勿信汝意」,刚开始是这样;因为你遍计执太强烈,「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是破能取相。前面是所分别的境界,这个是能分别的妄想,都要消灭,这个意思等于是修空观,观察所分别的人事境界,都是你的名言所安立的。说这个人非常的好,其实他好不好是一回事,这个好是你自己安立的、你自己说的;这个人非常不好,这件事情也是你自己名言所安立的、你自己说的:这个名言要消灭,我们虚妄的分别心那个心念也要消灭,这样子就是随顺真如了。等到连那个观照的心念也不可得,所谓的离言真如,这个时候正式证入了。刚开始我们成就依言真如叫「随顺」,最后证入离言真如。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趋向真如的时候,是先成就它的空,然后再成就它的如实不空。唐朝的福建有一座雪峰山,雪峰山住了一个雪峰禅师,在那个地方教化众生。在北边有一个禅师,从北方来参访雪峰禅师,拔山涉水非常辛劳,到了雪峰山以后,他就顶礼雪峰禅师。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老远的北部而来。」这时候雪峰禅师说:「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参访的禅师说:「我是仰慕道德,不畏辛劳。」这个时候雪峰禅师说:「你来这个地方有什么目的?」「我请善知识开演甘露法门,开演我解脱之道。」雪峰禅师讲一句话:「出去!」就走了。这句话是说「解脱之道」,就是你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妄想要活动需要有个桥梁,就是名言,你应该从你自己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名言当中解脱出来,就是所谓的「虽说」,而「无能说可说;虽念,而无能念可念」,这个就是随顺于真如之道,这所谓的「出去」,就是出离自己的虚妄分别心。

壬二、即示大乘体癸一、略标释

「大乘」的「体」性,当然是真如。前面把真如的相貌跟随顺的方法说出来;这以下把真如的相貌,假藉言说再详细的分别。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真如」的本性,我们讲到这些佛菩萨亲证是离言说相;但是凡夫要假藉「言说」,假藉言说就产生「二种」的差别:「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如实空」,他所空的是遍计执跟远离依他起,空掉的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所以刚开始是先「如实空」,产生否定。「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如实不空」是说:我们所对治的是遍计执,但是不能生起断灭见,因为真如它是「有体」性的。凡夫的分别心这种遍计执是虚妄的、没有体性;比如说你晚上看到一条绳子,你看到绳子心中出现蛇的影像,这就是你的遍计执,这个你不能说它有体性,这你自己捏造出来。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本来都没有的;但是真如不能说没有体性。你这样子观察,其实你只是随顺真如,因为它本来就有体性的。这个体性是什么体性?「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能错认消息,你说「真如具足无量性功德故」,那就不劳我修,落入自然外道。什么叫做「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呢?简单的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以无生理,所以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他解释这个「性具」说:什么叫做自性具足无量功德?这个「具足」什么意思?说一切法是不能自己生起。说你自己生起富贵,不可能。你自己不能生起富贵,那么是他生?还是上帝、大梵天送给你的?也不是。他自己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那不能生是怎么生呢?是假藉布施的因缘,把你具足富贵的种姓表现出来。假设你的自性没有具足富贵的本性,缺乏内因力,你再怎么修布施都不能产生富贵。没有种子,你怎么灌溉也不能生出水果,所以一定要有内因外缘。它这个「无漏性功德」就是说:你只要有造作,这个果报就会出现,「一切法因缘生」,所以叫做「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以这个地方是从否定了以后,再重新的肯定。

古德在开悟的时候,他讲出一个相貌说:「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触,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句话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人他所悟的理是什么理?从他的话可以知道消息。说「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触」,他心中所安住的理是远离一切的虚妄名言,「心空如太空」。但是他是不是断灭呢?没有断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他那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现前一念心性没有消失掉。所以他的空是跟真如相应,不是跟小乘的偏空相应。所以你要判断这个人他修空观的时候,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保存在「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是非常重要的,简别大小乘的空。大乘的空,它有跟如实空相应,它也跟如实不空相应,顺入中道。

癸二、广释成子一、释空义

「广成」当中,把这个「空」跟「不空」作一个说明。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说是「空」,前面讲如实空是显现真实性。什么叫真实性呢?简单的讲「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刚开始在断恶的时候,我们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无量无边颠倒熏习的烦恼跟罪恶都要消灭。誓断一切恶,你要能够经常观察「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对你断恶有很大的加持力。就是这个烦恼跟罪业是虚妄相,是虚妄有的,不是本来有的,所以断恶是可以做到的。什么叫做清净呢?就是「染法」它有没有存在?有,但是它「不相应」。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这个「虚妄念」没有真实的染污到我们的本性。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用四句偈把「一切法不相应」这句话开出来:它不是「有相」,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也不是非有非无,双否定;也不是亦有亦无。不是「非一、非异」,也不是亦一、亦异,也不是「非非一、非非异」。就是离开四句的分别。简单的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这些「妄心」无量劫来虽然打了无量无边的妄想,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清净本性没有被染污。换句话说,恢复清净本性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这些妄念没有真正的相应。「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他所要空的就是妄念,这是空义。看第二个如实「不空」:

子二、释不空义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前面在对治我们的心念,是采取否定的方式,「觅之了不可得」;这以下再重新肯定。「不空」就是说,在我空、法空的相应之下,这样的我空、法空的基础的无生理体当中,它具足「常恒不变」的清净功德。换句话说,诸佛的无量功德庄严,我们是有可能成就的,有这种成就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愿意布施,我们就能够出现福报;只要我们愿意持戒,就能够成就尊贵身;只要我们愿意忍辱,我们一定可以成就所谓的庄严:每一个因缘都能成就某一种功德,这个就是「不空」。「亦无有相可取」,虽然这个不空是没有可相可取,因为「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前面的染污法是偏重在断恶,所谓的染法不相应是断恶;这个地方是生善。当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具足无量性功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发起誓修一切善,生起善法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善的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在成就真如的二个方向、二个目标。

这个地方讲如实空跟如实不空,我们刚开始是先修如实空,先偏重在如实空;但是因为你在修如实空的时候,你也知道有如实不空。所以在修如实空的时候,他不把这个心性的本性断灭,他只是破坏遍计执。所以这个地方大乘修空观,跟小乘有所不同。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观念再解释一下。这句话,对我们消灭妄想很有帮助,说清净就是染法不相应。不相应这句话《楞严经》说:非和合、非不和合。我们也可以根据《楞严经》的这个方法作一个实验。我们请维那师慈悲,大力的敲这个钟。(当──)我们每一个人这个现前一念明了的分别心性,刚刚都听到了一个因缘所生法,就是钟声。这个钟声所谓生、住、异、灭的这个生灭门,它本来没有,后来生起了;生起以后,相续一段时间,变小,然后消失掉。我们的心跟这个钟声的关系是怎么样?说「一切法不相应故」。我们这一念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说这个心跟钟声完全和合,如果真的和合,那这个钟声应该永远不消失;但是现在你听不到钟声。所以你不能够说它完全和合。你说它完全不和合,那你怎么听得到钟呢?你说我跟钟声完全不和合,那你就听不到钟声了。所以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钟声如此,一切法亦复如是,它没有真正的染污你的本性,但是它又如梦如幻的宛然存在,宛然存在它又没有真实染污你的心体。这个妄念就是这么回事,这个妄念跟我们的清净本体就是这么回事。你说它没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说它有,它又没有真实的染污你的本性,它可以消灭。这件事情就是这么回事,大家体验看看,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个观念你要懂了以后,你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以前发愿,说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这个发愿的声音很小声。你说:烦恼这么多,我有很多欲望,怎么断?但是你说「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时,你可以很大声的在三宝面前宣布:烦恼无尽誓愿断。没错!产生圣解。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是来自正见的资持,不是靠一点宗教情操仰信三宝,这个是不能持久的。这个地方,我们透过教理的学习产生观照;所以本论的发心,它是放在正见的后面,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就是说,你要能够如实的观照生命的染境因缘,才能够真实的发菩提心,依止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的法门,才能成就大乘的功德。我们今天就上到这个地方。

有二个问题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问:法师曾在课堂中提到:修我空观、法空观能够悟入真如门,是悟入真如的一个前方便。中观跟如来藏的思想差异,是否是在如实不空的认知?

答:是的。中观,它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然这个「观」可以观察色身,也可以观察内心。当你用这个法来观心的时候,你观察你的心有善念、恶念,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你不一定会感觉得到这个清净的本性具足诸佛的这种功能,你不一定有。所以智者大师把中观的学派判作通教,通前通后。利根的人通前别圆,钝根的人修中观就通到藏教去了。假设你过去有大乘善根,你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能够依止不空的体性而发菩提心;假设你小乘善根强,修空观就把这个心性的功能消灭掉了,就入了偏空涅槃。这个大乘的空跟小乘的空差别在这个不空,没错。

问:请问真如跟如来藏之间的差别为何?是否代表都是清净的自性,只是后者就生灭门来说?

答:这个真如,在本论当中的定义就是如来藏,后面会说到。法藏大师解释说:这个如来藏就是真如,不同的名称,但意义相同。本论的缘起,诸位后面的学习会发觉:马鸣菩萨解释本论是讲得非常详细,他都是先略说,再广说,就愈讲愈深。当然你对教理的了解愈深,你观察的愈肯定,你对你未来这个生命水流的方向何去何从,就更加的肯定、更加的正确。

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