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


   日期:2024/2/1 2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十一集

原文: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岂足云满?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闇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剩下的文字不太多了。那么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对净土这个法则,为什么要有这种法则的建立,这个时代的因缘的感召,慢慢地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我们学习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他突出的一点就是告诉我们:末法时代、无佛时代,求阿毗跋致若是以难行道者——象净土法门作判的难行道——就是圣道门,那么是十分不易成就;那么依净土门——易行门,犹如顺水乘舟,一日千里,佛力住持故,令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昙鸾法师这样一个教导的主要思想,来给我们提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实质的内容,以建立净土一法的机制,让我们来随顺、学习、实践、修行乃至成就这样的往生的现前利益,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不退转,现前安住。

昨天我们把阿弥陀佛不虚作住持功德这段文字作了一个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二十九种庄严的后四种庄严,也就是所谓的菩萨四种正修行,它的名字一般我们称为菩萨四种庄严功德。

好,我们来读文字。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岂足云满?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闇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这段文字来提示,承前启后的提示为何在赞阿弥陀佛八种功德庄严之后,又来启发菩萨庄严功德?那有人会有这样细微的疑惑,赞佛功德何以不圆满,又来称赞菩萨功德?只因此菩萨四种功德皆是为引发我们正修行路,来使我们现前修行佛法有一个正确的法则,或者说用功的方法。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直接在我们生起疑处、当疑处就来解决这个疑,因为我们自身来生这个疑难,那就会产生难缘,昙鸾法师处处站在我们这个角度,细微的疑惑一个个给我们消除。我们来追随他的文字,看看他怎么来提示。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

这实在是来替我们设置一个问。因为凡夫心理就是贪嗔痴慢疑。疑心,在我们这个时代,疑心机制是最为纯熟的,就说每个人的疑心都很重,他善于生疑。那么在这个地方疑而不舍,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能解决疑,就把这个疑根一除,人得方便,所以说疑倒不怕,主要是不要轻易把它成为事实,也不要轻易的一带而过,要正确地解决它,那正是修法的机制。

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

就是说他作个比喻是一样的,拿我们中国的尧舜之治(来比喻)。

于翼赞道,岂足云满?

有君有臣,中国人讲君臣之法。在开始学《往生论》之前我们提示了说观一切法有总相、别相,那么有主有次,这个主次问题。“于翼赞道,岂足云满?”

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

这是一个比喻罢了。过去中国人有句俗话、俚语:“众人添柴火焰高”之类说。

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

就象弥勒菩萨于我们阎浮提次补佛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舍兜率,降王宫,以示现八相成道,度化有情。

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

菩萨亦复如是。在我们中国早期佛教中,大家愿生兜率天,兜率内院学佛者甚多甚广的。从唐朝以后,纯熟于善导大师提倡阿弥陀佛这种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国土的教言,它得到广泛普及的传播,就是往生西方净土。因为认取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与阿弥陀佛这种广大究竟、十方诸佛所赞许的机制,但此诸菩萨亦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但是末世众生心智徘徊,多有择取不定。来礼阿弥陀佛这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以令众生疑惑心智得以随顺、抉择,若不然总是有对待心理,所以不能生起往生的决定。

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

这个比喻很简单,象我们现在的世人,少作为多,少知为足,稍做一点事情就容易自满、自大,做一点什么事情就容易自以为是。菩萨旷劫以来行诸善法、行诸功德,无厌无倦,以利世间故,以此因缘出生一切诸佛菩萨圣威德故,所以养育了他们的福德因缘,感恩守护。凡夫有情多有厌倦,好比说做个什么事情,十天八天就厌倦了,图一个新鲜,图一个感知,图一个回报,而不知作福德之本身即是福报,做事情之本身就是福报的,于此无碍本身就是福慧具足,成熟善根。所以我们往往现在看到世间的有情,不管学佛不学佛做事情,容易急于回馈,而不求做事情之过程,丢失了真正的做事情的福德机制。我们看下面举的释迦佛这段例子。

无止足情。

释尊维针

亦如释迦牟尼如来

这经典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闻一目闇比丘吁言:

就自己喊:“哎,谁爱功德?”世尊在世的时间,在寺庙里门窗破有修门窗的,地不净有扫地的,路不好走有修路的,有病比丘大家厌倦,他就去替病比丘洗衣、净房,就是把房间卫生打扫打扫,这个维针是其中之一罢了。我们要是读读经典可以看到世尊处处是如此地爱护细微功德,于一切福德因缘是绝不会丢弃的。现在我们学佛者、世间人往往就对现前、手下、当下所缘之机往往不尊重,不细致地守护它,甚至去破坏、伤害现前的福德机制,攀图所谓的高尚名声、虚假的回馈,而不知当下的每个事情的做好,就是福德因缘的真正的正因,丢失现前的胜缘,丢失现前的圆满心智。所以世尊真是我们一个最高尚圆满的导师来激励我们对法则的认识。

谁爱功德,为我维针?”

过去出家人缝袈裟的维针,就是穿针线,因为那个针鼻子很细,纤维穿过去,维针。

尔时如来从禅定起。

正在打坐,禅定起。

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

我们来想一想,世尊是具一切智者,无量劫以来成就一切善巧,十名号具足,功德威神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一切善巧,圆具圆成,他缺什么功德呢?彻底彰显法性与生命一体,无亏无欠,不失任何时机地饶益有情!那这个地方不失任何时机地来做福德因缘。那我们看现在人能不能做到不失时机地爱护自己的机制呢?要是得过且过者,你就会丧失自己的福德因缘。我们看他怎么来谈论这个事情

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

你怎么还做功德呢?我们往往就会有这种心理,认为自己做了很多了,就是油壶子倒了要不要扶?为道业油壶子倒了不扶也行。现在在寺庙里,很容易形成这种浪费,对三宝物这种爱护不够细心,使很多常住物无益的损坏,无益的丢失,那是不应该的。我们用于道业都是要得的,用于正常的使用都是有意义的,无力的减损……像世尊这样细微的事情,都能来做,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对于一句南无佛,对于一个事情,对于一个诵经,对于一个礼拜,是不是能认真如实的不失时机地来完成它?这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佛报言:我功德圆满。

这世尊是无疑的!因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满之诸佛世尊,是未有任何功德不满的事情的,功德圆满。功德不圆满,十号难以成,怎么以十号相加?这个地方是给我们每一个现前的菩萨们都有一个提示,我们怎么来面对自己现前的因缘?实际这真是一个应该深深地反思的大问题。要不反思,这个地方的确很容易给我们带来迷失,在这功德的守护问题上。

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

那我们这个色身,我们这个业缘所守护的是什么?诸位善知识也一定会有一个观察、一个感知。

是故言爱。

爱功德者,知功德恩分故。佛尚知功德之恩,那我们能不能知现缘之恩呢?我们经常会提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实际一切因缘皆是我们的恩德主、功德主,皆是与我们作成佛之增上缘。若是四重恩,若是三涂苦,若是布施对象,若是加持对象,皆是恩德所遇者,是佛法活泼运用、成熟之对象。世尊在这个地方讲的话语对修法者、对我们每一个佛子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策励。“是故言爱。”

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那么这一段文字提示,昙鸾法师用了这么一个故事,很平白地告诉我们不可忽略小功德,不可以忽略任何现前的小因缘——因缘无大小,因缘是没有大小的!要是我们还有大小的知见,那你对待的种性、种子尚未停止,善恶的种子造作尚未停止,那个法性随顺修持的菩提心——就是无造作菩提心,或者说誓愿意乐的清净菩提心都没有生起。所以说我们对每一个细微的现前的因缘,是不是恰到好处地把握、实践、运用,就是这一段文字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

希望每一位善知识能看到这段文字,接触到这段教导,都有一个重新思维、认识自己每一个现前机会的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往往凡夫都有自己一个思维方式——成熟的、已经定型了、自己认为很恰当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些善知识给我们提的这些教言、榜样的力量无外乎是让我们走出原来的自我、自我的机制,来真正做一个学佛的、实践佛法的一个佛教徒、智慧者。

好,我们看下面文字。

菩萨四种庄严功德

1、不动遍至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善哉!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教言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一个安稳的法则,你若能守护就很容易于佛法得到利益而无染着,于佛法有所运用,无有知见的固执。在这个阎浮提中,众生所有的沉沦皆因妄想与固执而造成的种种苦难沉重,于这种沉重固执的、执着的沉淀的过程中不能自拔,所以设置了这样一个菩萨正修行,或者说正观察心智的法则。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我们顺法性来观察,一切无造作心智中的确是安乐,是清净。因为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源心智与诸佛心智了无差别,所以是为安乐。此安乐载负着一切逆顺世间有情、凡圣有情。一切有情莫能出此清净安乐、本源心智,就是我们说从法性。此清净在浊国土,在凡有情,不可毁坏;在诸佛如来,顺智建立,不可增长,所以是为清净。用“安乐国清净”来彻彰法性之真实庄严相,我们可触可知,用这个“安乐国清净”来感知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诸佛亲证这样的庄严我们能感知得到。

所以天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文字中处处彻底顺性表达安乐国二十九种庄严的描述,所有的描述无外乎但显众生之法性。诸佛庄严,众生法性真实所在。因为这是本质所在故。众生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蒙蔽不能得见,所以善知识不断宣化,洗涤我们执着、分别的心垢,令我们心智荡然,一时安乐,远离造作,彻还本源。若以此法性观察世间,“常转无垢轮”是为必然。

我们在学佛的任何过程中,实在是无可得失的,但以世俗得失心故,往往会沉浸在得失的观察选择中。诸大善知识顺性观察世间了了分明,无所得失,安住自性,广利世间,所以“常转无垢轮”。生命之轮犹如愿轮,愿轮但以利益世间,无得无失。知法无自性故,无染无著,广利世间而无染无著。此无垢轮者,我们常称为转妙*轮,这个*轮就是净化世间,利益有情。这个转者是生命相续相,生生息息,无有断灭。因为一切众生生命未有离开法性之刹那,我们没有离开过,一切诸佛如来未有离开过法性之清净,一切众生颠倒妄想亦未有离开法性清净平等本质,未能真正地污染法性。所以“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我们若正观、细观、顺性观、安乐观、清净观、平等观,时时刻刻于无垢轮中得以安住。生命清净延续,照耀世间。

这四句话实在是顺性起修、顺性观察、顺性安住、顺性守护的心智一个法则。但昙鸾法师后面的文字,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文字来说,他把这四句话提出来是菩萨四种正修行路。

化佛菩萨日,

佛、菩萨是个名字,众生、世间是个名字,此名字背后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是真实功德所在,是诸佛亲证真实利益所在。那我们把这个名字着实地认为有众生,着实地认为有菩萨,那么这个一着实就会执着分别,建立世间,这个世间就是浊恶杂居世间,对待世间所现。

“化佛菩萨日”,诸大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出世,莫不以如是教化安立世间。依佛愿者,如佛行。所以我们经常会讲到这样一些善知识说:某某某是大成就者,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某某某大成就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像我们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某某某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实际这个化者实在是无所化,只是清晰地依着佛的愿力,顺性修持,假着佛的成就、誓愿来回施到自身的法性中来,本位的回归罢了。所以实在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地方来提示“化佛菩萨日”又有何意义?来鼓励大家无染无著智慧力,来运用这个智慧力,透视这个名字众生、名字佛,各个安立顺性之修持,普利于世间。“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如是因缘一切世间不能侵夺,一切顺缘不能淹没,一切违缘不能侵害。这四句话实在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自我审观的法则。这个法则是活活泼泼一个运用的法则,读起来很活,但它贯穿始终,就是随顺法性。所以“安乐”是法性之无衰无变之相,“清净”是法性平等一味之相。“转无垢轮”,无垢是法性之本质,“常转”是延续之相,“化佛菩萨日”实在是名字,所以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一时圆满,光耀世间,所以“如须弥住持”。这样的安稳世间,利益多变无依有情。世间有情实在是在多变无常苦中,欲觅有常,欲得安乐而不能,所以徘徊于业流之中,被迫于烦恼苦海之中,沉沦于生死之海,不能出离。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这文字我们看昙鸾法师他是怎么来解释: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因为我们知道这二十九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展现,欲使众生有所归依,有所参照,有所依从罢了。这是众生世间清净第一种清净,也就是菩萨四种正修行的第一个修行法则。

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

小菩萨,我们称为软心菩萨、初发意菩萨,或者说于诸大功德善巧不能成就者。

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

现在世间有情心智就比较受制约,也就是涉足的事情越多,心智的自由越少,自我的保护意识越强,那广大的心智是很难建立,所以“广作佛事”。

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

兴愿与发心是没有差别的。我们说愿者畅心体之说,佛在经典经常告诉我们:心不可知见,心不可自知故,那么愿——兴愿之时,令众生得见自心,得见用心之方便,知心之方便。所以以前读善导大师依愿标心,十分感慨。就是诸大善知识的语言善巧,能令我等迷失有情有法可依。我们过去说,明心——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认为这可能是证悟之后之说,那么在这个地方,善知识直接提出来,知愿以明心,标愿以明心。那么你这个就很直接的用一个法则,让我们来了解自己本不可见心,立愿标心,这样有一个心愿遵循,你可遵循一个法则,来了解怎么来用心的一个方法,也会了解诸佛如来为什么依愿来实践法则,建立国土,利益众生。

诸佛菩萨莫不是以愿而建立自已的国土,建立自已普利世间的法则的。像我们读文殊菩萨有十大愿,读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读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读地藏王菩萨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佛道”之愿。读每一个佛菩萨他们的最初因地一直到现在的守护,莫不是以愿力透视的、清晰的、广泛的让世间有情依靠、认知、实践。那么这个愿就能令一切凡夫有情可以感知到这个法则,所以“是故兴愿”。

我们有时候做事情感觉到这个事情不太清晰,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好,就是愿望不明,自己的愿望不明确了,不清晰了,不知道怎么来做人,不知道怎么来做事情了,不知道怎么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受到一定的迷惑的制约,择法不清晰的制约。制约——这个制约虽然是无意识的,但它浪费着你的生命,浪费着你的机会、现前的机会。

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

不动本处。这对凡夫有情来说,不动本处,利益十方,实在是一个大问题。我经常听到人这样说,“哎呀,我要回家一趟。”“回家干什么?”“我家里人让我帮他念念佛,我家里人让帮他打打七,我家里人帮他……”我说:“你不回家能不能帮着呢?”他说:“不能啊,不回家怎么能帮助呢?”这是对待的距离心智成熟了,就是你对待的距离、亲疏的距离成熟了,这个执着成熟了,它成为一种坚固的知见。什么知见?有距离。

好比说,我家在中原,那我不回到中原我怎么能帮助他呢?那么这个机制成为事实了,这事实你就必须得回家了,那么这个执着就很有力量了。而我们说这是事实啊,那么这事实就是众生事实份,众生在这个事实上就会产生事实的力量,什么力量?你必须得回家,没有什么说的。那我们每遇到事情,很多学佛人都会遇到。尤其出家人遇到这事情,看你是对法则守护还是对人情守护,马上迅速就成就了。要是有人说我不能座在不动的心智——法性的心智上来修证佛法。家里有一点事,就是一有风吹,就要有草动,所以东风吹来西方倒,马上倒过去了,你管不住自己的心。为什么?你心中有种子,什么种子?分别执着,亲疏远近,距离的种子。这个种子外缘一熟,你就必须得倒了。这样生死不了,烦恼不减,他牵制你啊,菩萨!不光是生死不了,你烦恼都减少不了的。你跑回家了,烦恼更加确定一个烦恼。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烦恼?你的心智晃动了,你又增加一个强化烦恼的纯熟的机制,就是你又重复一段你的业习罢了,你的业习又重复了。我好比有分别执着的妄想,你又一次触见它了,更坚固它,更确定它了。回到家里帮帮忙,什么忙?倒忙!就是家里忙,你也忙。什么忙?忙着分别,忙着执着。

这是个很大的障碍。哎,别人骂我了,别人诽谤我了,别人说我罪恶了,别人怎么样了,心里开始晃动了,那我也就难受,或者说我也去诽谤对方,或者去和对方解释辩解,那么这样还是会有种子。这个分别执着的种子,外缘一激就成熟了,它认取这个,不断地认取,那就是凡夫业。所以外缘一生起,八风就吹动了。我们不要说苏东坡,八风吹不动,随便来个事就动了,因为什么?两个字就把他动了,我们都知道这个典故。现在在这种修法机制中这种以妄心修法,随境而动的心智的修法,实在是很可怜的。

很多菩萨就不明这个不动发心,被外境晃动,实际是你心地的分别执着的种子成熟了,外缘一映你就开始晃动了,你不能自制,你不能如实守护自心,就是顺性观察世间,了无所得,了无有情可得,了无众生可得,了无烦恼业障可染,那你这样是修法来了。修什么法?顺性安住不动,顺性无量光无量寿,顺性南无阿弥陀佛,顺性安乐国,顺性转无垢轮,顺性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住持什么?无动无摇,无染无著,这实在是个修法的心理机制,心灵深处的一个自我感知。是顺性观还是逆性观?是染着观、执着观、分别观还是平等观、清净观、不动摇之观?所以前者轮回世间,后者照耀世间,犹如日轮。那么怎么来用心呢?每一位善知识一定会知道我们学法就是为了学习怎么在外缘成熟的情况下,了解自己心灵的因、种子。一旦了解它了,你就开始真正明心见性,就这个现前因果成熟、现缘之中,我们来使自己走出自我,回归到清净的自性中来,如须弥住持,安住在这个世间,光耀世间,无动无摇。“不动本处,遍至十方。”

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这一段文字实际就是讲了一个我们怎么用心的方法,观察自己内心的因、外在的缘所组成的一个法则,就是你怎么来运用这个外缘与内因。

“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这段文字提示实在就是说让我们来作一个随文入观、随文知心、随文生念的一个熏习的方法。佛教许多经、论、教诲不是让我们理解什么的,是让我们如实地随文知自己的心,随文知自己的法则,随文来入观、思考、审视、照耀、洗涤自己的心垢的。

但现在世人作解者多,用者少,知用者少。作解——作解不行,是为邪见。所以我们来随文入观,随文来洗涤心垢,随文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文字变成很有意义的一个指导行为的法则,这样我们就有其解,有其正行了。要不然就学了一个法就给别人去讲,那么到事实业缘成熟的时候,不相干呐。那么就是说徒于利他,象邮递员一样给别人传递东西,把佛法传递给别人了,自身不得少分利益,那实在是可惜。当然我们要是说自己于佛法有深刻的实践,有所成就,有所守护,再能传达给有情,那就自他二利,二种方便皆能建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

若人严格持戒,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戒香普熏法界,龙天决定守护;在我们这个时代,若有人勤行于法则,龙天感动,传达十方,令有情莫不归向;在我们这个时代,若有人勤苦传播于佛法,宣化甚深教言,传播十方,令众生莫不依从教言而深入实践佛法法则。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怎么来运用这个不动不增不减的心智来传播实践佛法?这就是这一段文字所提出来的一个教言机制、一个方法,让我们来如实地知,如实地行。

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

光照百川,川川有光有相,那你这个太阳是来是去?你能说来说不来吗?这不相干的,实不相干。这都是假设语的,但是光明普照,众生莫不得见得闻。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众生善根成熟,外缘机制也就纯熟了。你说我念念都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你念念中,佛就在你心目中、身周边因缘中放大光明,相应地影畅里表。关键是不是我们真正随顺法性,守护不动,照耀十方呢?

以前说“放光寺”这个名字,他们考查说放光寺这个寺院真奇怪,国内很多寺,这个寺那个寺,就是叫放光寺的名字很少,有的寺院的名字就很多,象我知道这个普照寺不下几十个,太多了。那放光寺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第一次看到《鸡足山志》的时候很早的,大概是九四年,我到一个图书馆里去查资料,就查到《云南鸡足山志》,看到华首门底下有个放光寺,一小块石头上画一个小三角房子,这么个放光寺。我说怎么有这样一个石头?怎么有这样一个房子呢?说叫放光寺,怎么叫放光寺呢?就扔在那了。过了大概好几年以后就来到这了。这个寺院怎么叫放光呢?在佛教里法性不动守护,是为放光普照。你不动心智守护,就是外围因缘种种变异、种种侵害、种种变化,你实不相干,如是就是照耀十方,不动照耀。那放光寺谁能动摇?这个地方就这么个窝窝个地方,怎么动不了,这个地方大石头小砖头的。以前有个出家师父生烦恼了,说放光寺怎么样怎么样,骂街。我说小伙子,坐下,不要骂,我说你说放光寺是谁来代表它?你是骂某个人某个物?放光寺除了几块大石头之外还有什么?放光寺没有什么标志,实际就是一个表达罢了。

这个名字可能就是过去,他们这样记述说放光寺这个地方经常会出现光相什么的,以前我们才来的时候深信不疑,现在我都不相信了,这几年我都不相信了,不经常放光了。以前这地方经常有很奇特的光相,人少,也寂静,也安乐,心智也简单。象我们以前在这住九十天,悄悄地,四个人、八个人、五个人、六个人就这样,一点外缘都没有,悄悄第九十天过去了,它这地方经常有很多稀有的景象。因为啥?没有杂缘牵制,就象那个水很静一样,它会照耀出来很多很多光相,很自然就出现了。

随着这个地方外围因缘越来越多,我们的心智、凡夫心智晃动了,它这光相就消失了,埋没了,实际还在放光,只是被遮蔽了。以前象培军他们来的时候,那月亮一测就有三个光圈,你现在测八回也出不来光圈,因为什么?天地都尘垢了,都已经被蒙蔽了。那这个不是胡说,因为什么?杂缘炽盛,凡夫心智晃动故,就蒙蔽了,所以共业所蒙蔽。那放光寺究竟是个什么放光寺?就是不动的心智,就象我们说“如须弥住持”。

我们这个地方要是有一个人心智不晃不动了,不被外缘所侵害了,不被是非所侵害了,不被凡圣所侵害了,不被得失所侵害了,不被种种杂缘所侵害了,你不用放光,那就照耀着十方有情,十方诸佛加被你,十方诸佛赞叹你,一切大善知识爱乐你,那你就不用放光,就光照十方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放光寺这个名字暗合道妙,实在是没有什么。过去说这里放光什么的,现在放光不放光呢?我们的心智不动摇的时间,它就放光;一动一晃一摇它就什么光也不放了,冒黑气的这个地方,杂乱因缘到处游来游去它就变形了,它不要放光了。

以前我们试过,人的心智、定性的心智来这了,它就出现征兆、瑞相;心智晃动、烦恼炽盛的人一来,没了。他们以前做过试验,以前出家师父少,十个八个,来了,你看,一来(瑞相)没了,天就晕乎乎的;(人)走了,七彩出来了。以前真是这样子,老常住都知道的。心里晃动得越厉害的人,他想:“我想看看你这放光寺咋放光的,我就不走。”不走就不放光,一下去就放光。天地相应,境心一如。同一世界,感知差别无量。那共业是共业,大家课时也是共业,但心智之业差别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这段文字对放光寺来说太相应了,我们可以来正面地审视审视。

日岂来耶?岂不来耶?

说来说去,如镜照物,不可言语来去。我们拿个镜子照一个东西,过去古人说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你来个汉地人,镜子里面是个汉地人;又来个外国人,是个外国人。但是镜子里面也出生不了东西,外面也没有进来一个东西,它为什么会映现出来?清净故,无染故,无来去故,而能照见。你能守护这样的发心吗?你守护不了这样的发心,稀有明镜,你做不到的。心被污染,心被蒙蔽,现在人的心就黑了,蒙蔽了,污染了。所以无来无去,映照世间,不受蒙蔽。那你抉择了这样的法性,那就是大圆满镜智照了觉知世间,万事万物由它来去,实无来去,你清净地守护。那么“日岂来耶?岂不来耶?”所以无来无去,光照世间。

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

象我们前面讲挖那个水池子是一样的,一堵,把水蓄到里面了,那你用就方便,蓄水就方便。“善治堤塘”,我们那个堤塘善治不善治?“量其所宜”,根据它这个因缘。

及放水时,不加心力。

我们都知道有以水治水,你下面搞一个放水的东西,闸门一打就可以出去了,它自然之压,自然储存的量,就可以涓涓地流淌出去了,不需要任何力量。

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

那我们真正地供养一切诸佛,供养一切菩萨,行一切善法,不失任何时机的作一切善缘,就象四正勤所提的一样——一切恶,令其灭;未生者,不令生;一切善,令其生;已生者,令其成熟。那你这样就会储存无尽的功德,这个储存实无来去,也没有增加,但是它的确可以普利十方,得以威德力的。所以因果法中,得利于世间。

你说我顺应法性,法性圆满具足,我就天天睡大觉就行了,那你就变成一个猪牛马羊,任人宰割吧,因果果报如是。很多人在我们汉地学了一个空泛之理,学了什么无所得、空、无我,好了,就于一切功德善巧不做了,懒惰,狡猾狡猾的,偷偷懒,做了什么认为自己很聪明,后来的果报是贫瘠下贱,任人驱使,偿还债务。什么债务?不如实,你生活在一个不如实的生命延续中,一定要偿还债务。

那你说空无我嘛,对不对?怎么又要建立功德?顺应世俗故,得力于世俗。你要说我就不要世俗因缘了,那你是出世善巧,守于寂灭,证于实际断灭,那你可以证阿罗汉果的,不受后有,那可以啊!但你若不如是,反生邪见了,于世俗中生存,你又不去证于实际,那你就成断灭邪见,这样的人是负债者、愚痴者。所以于世间不得力,于出世间亦不得力,是为邪见人。这在佛教中,是最可怜的人了。道理没有学好,学成了个邪见;人没有做好,成了贼人了;现世贼头贼脑的,来世受贫瘠之报,或者受人驱使之报,或者受奴役,就象那牛马一样,随路而行,负重而来,负重而去,那是很辛苦的,剥皮抽筋的。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怎么来建立这样的功德藏呢?于因果法中勤恳行一切善缘,不舍一切善法,遮止一切恶缘,辅佐一切有情,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力于世间,得力于出世间。那么于因果法中,于逾越因果法中、非因果法中皆得自在力。因为无染无著故,得以出世之力;因为作诸功德故,得以世间之力,所以出世入世皆具足福德。

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尊重现缘,守护现缘,于一切现缘中莫空过,莫浪费。一旦空过、浪费,实在是轮回堕落造业之时了。许多有情不尊重现缘,只期盼于未来假设,虚妄的妄想心中设计一个所谓的宏伟的目标,那么丢失最珍贵最稀有的当下,每一个有情当下是最为稀有的,最为珍贵,最为难得的,是一个功德藏。你要轻视于当下,你当下可以变得垃圾、罪恶、愚痴、颠倒与蒙昧。我经常见人昏睡,以前,在丛林走动,到一个寺庙人家说:“法师给大家开示开示”。我说我不去,我不愿意到堂口。去吧,打个七,念念佛,去了一看,“呼——”一群一群的,打七就那样子,不合适,咋办?我就讲这个故事,我说这天台的一群牛,一群马,鸡足山的一群牛,一群马,我们这也快成了。因为什么?齁来齁去,谁来负债?就是不知道现下机缘的人在负债;谁在来做愚痴业?就那些在当下珍宝伏藏之中昏睡的人,那就会堕入愚痴业报。愚痴业报是什么?任人驱使,牛马之类。所以昏沉无记之培养,未来是牛马之报。别人供养我们,让我们吃啊用啊,让我们修行道业,结果我们没事就培养昏沉,等待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偿还债务的机会。因为什么?一转身你要还别人的债务了,别人说还我债务,什么债务?我让你修道,你不成道。你成了道,什么道呢?牛马道,就是愚痴道。

我以前经常这样骂人,骂的很恶的,造了很多口业。但这的的确确是因果相续,谁来相续?造因果者相续。那我们真正的能不能来警策自己?走出这个愚痴业呢?谁能走出?当愚痴业处,走出愚痴业。就是你现愚痴的时候,你要走出来,你昏睡的时候你要走出来。这个愚痴业不属于任何人,诸佛菩萨也不属于任何人,所以“化佛菩萨日”不属于任何人,那牛马就属于牛马吗?那叫定业了。我们永远在定业中,那我们永远是人,佛永远是佛,牛马永远是牛马吗?这叫佛法吗?我们要小心的。

过去的善知识骂此类的因缘就是人皮驴骨,骂得狠,比我还要难听呢!说看着这个东西已经穿上了,到时候一蒙就到那个地方去了,一出生再一看手脚都不是手脚了,就成圆蹄子了,那就不是那回事情了,那时哭就来不及了,蹦也来不及了,跳也来不及了。

我做过试验啊,就在北京,就是非典那一年,的确是……大概有一个时辰我就那样子。哎呀,我经常很心疼这些马驮,驮沙子驮石头,我以前经常看到它们,我受不了,你知道吗?它是那样子的,就是这个大石头前,我们修这个台子的时候,那个马叫海留,就是一个灰灰的马,就驮、驮、驮,它那是四百斤的沙子,他为了挣钱嘛,一趟就挣四十块钱。马向山上驮,马象水洗了一样的,它这东西一搬下来,那马“咚”就蹲下来了,哭起来,那身上全部是湿透湿透的。哎呀,我经常想起那个马,就是此马彼马,我能不能还债?我经常想这个事。

那到北京去了,非典的时候,大家就——我没有住过那么热的地方,太热了,北京,虽然是香山,还是热。跟我们这个地方没法比,那距离差得太大了,我们还专门找一个很好很凉快的地方,还是不行。中午了,我在那打坐,一坐就迷糊过去了,就想起海留了——想起那个马了,就想起它的样子了,一摸自己变成个老长的脸,大嘴巴,那牙齿很大很大的,摸摸自己的尾巴,还有尾巴,腿什么都有,我一看说马的脑袋有多大?马头很大,脑袋一点点子,很小很小的,我说完了,变成马了。我就开始说不行得念佛了,这要掉到愚痴业中,这任人宰割也不好受,就说阿弥陀佛吧,这大嘴巴张不动,太大了,这脑袋瓜子支配不动,真是那样子,“阿”字阿不动,我说这完了,这畜生道想念佛都念不来了,这太惨了对不对!我知道自己在那打坐呗,我说不能作畜生,畜生太倒霉了,就挣扎了半天才恢复。那个愚痴的心智,整个马的身子都感觉到了,就是可能因为存念得太强烈了,脑袋一木,它那个形象感知就感觉到了,我说我作马就跳崖去,那太苦了,对不对?想念阿弥陀佛都念不出来。

所以那时候就鼓励大家念佛。我说念佛吧,还不念佛?作马了怎么办?念不出来了。可能大家很多人没有体验,你们福报大,智慧高,清醒呗,对不对?但你要是作马,想念阿弥陀佛就阿弥陀佛也念不来,说那时候,我再念三万声,门儿都没有!我告诉你。鞭子一抽你还阿弥陀佛呢,你驮去吧。我今天这话真是不好听,但我这感觉特别强。

我讲这个故事,的确是那样子的。哎哟,就进那个状态了,你说那马是我,还是我是那马呢?你分不出来,就跟周公梦蝶是一样的,你分不出来当时谁是谁了。我感觉愚痴业是不分人我的——你知道吗?真不分这个,一旦你堕到那里面,异果成熟了,那就不是笑一笑就过去了,你哭一哭也过不来,异果一熟就不是这个了。这实在是一个很震撼人的事情,真是我们大家当勤警彻自已,莫堕足愚痴业,真是堕进去,异果一熟,哭也不得了,叫也不得了,闹也不得了。以前有一条狗就在我那嗷嗷哭,我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我也没办法,我不能提起腿把你摔死,不能杀生对不对?

人就在轮转,生命在轮转,有自主者,有不自主者。当我们要造愚痴业,我这么说有几个居士能知道——真正知道自己生命的抉择的?一旦抉择过的人是知道的,没有抉择过的你很难把自己生命的延续力、业报的延续力,业报的未来相续你是把握不住的,你不知道你到哪个地方去了……

所以我们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彼国,信念往生彼国,清清净净守护彼国,不动心智是为彼国,那么一举心念,往生彼国,事事了了分明,知道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毕竟得安乐,明确目标。这样培养一个机制以后,确定下来了,你倒没有犹豫了,你知道法性在变化,法性在不变化中,变化者不沉沦还是自主的;变化了一旦沉沦一旦当真,就是沉沦无际了,就一个一个地延续下去了。那些觉悟者知道变化中实在无所变,无所染,所以顿然超出,他能超出来。要不然我们在变化中,以为实有变化,在变化中以为实有善恶是非得失了,沉沦无际,这一拨一拨越来越实,越来越你没有回归到法性真如本性这个机制了,你越来越纯熟轮回业了,这样就没有边际啊!所以说生死海无有边际,对待业海无有边际,执着业海无有边际。诸位善知识,这的确是应该尊重自己,严格地尊重自己的一个机会——当下!

“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

及入三昧,身心不动。

这三昧说法性大家感觉到太难说了,说三昧力,是法性自在运用的一个表述,大家能感觉到的。诸佛如来不出三昧力,顺性运用之时,一切诸佛菩萨得三昧力,就是他处处是至真等正觉,处处是等觉等受等用,正受正觉正用,善受善觉善用;我们处处是不自在用、不相应用、逆缘用、负重用、苦难用、无常用。那你看看三昧力,说“身心不动”。我们经常看到经典上讲百千三昧,无量自在力。实际就是在修持功德中而得见法性自由、法性广大、法性庄严、法性善巧的机制他运用纯熟了;我们是在逆法性,在颠倒妄想中,沉沦在业海业流之中,所以不得三昧善巧,在业流中常出常没,沉沦无际,身心晃动,常被无常苦难所逼迫。

所以作为一个学佛人,三昧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三昧的种类按天台判,我感觉他们整理的《般舟文集》把天台判三昧说四种三昧含纳一切三昧,就象我们声闻法中三种戒含括一切戒是一样的,含括一切羯磨是一样的。这四种三昧到底讲的是哪种三昧?诸佛如来于一切三昧得以自在的。像我们现在所常行的以《般舟经》所安立的常行不休息,一期为念,立一念断诸想之行法,当下修之行法,抉择于心智的这样一个修法,以三昧力相加而亲证三昧,诸佛现前成熟善根的一个修法,就说的般舟三昧,称为常行三昧。它主要是不休息,不坐,不坐不卧不休息。

在三昧的修持中,我的确感觉到要是不纯正就很难趣入、进趣的,但社会上就搅和到一起了。我在几年前,几乎上了善导大师的当,善导大师他法华三昧,他般舟三昧是有成就的,法华三昧他也有很大的成就,他随时可以坐,进入三昧。我看在他那个《观经四贴疏》上写“若行法常行常坐不卧”,这口一开——有个“常坐”,我刚好走了一天多时间,我一看这两个字,我在翻开一本书,走着走着在那喝水,看这书“常行常坐不卧”,我看到“常坐”这两个字了,一屁股我就坐那了,这一坐一天就过去了,睁开眼睛这一天就不知道咋过去了,因为啥?累到极处了。所以这个口一开,这个口可不敢开,我起来大呼“上当了”,本来我应该多走,这一坐就站不起来了。因为什么?你感觉善知识教言,对不对?这一下子就坐下去了。

但是这个,能走能坐能拜能站。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功课,这个法华三昧的修持,很多人还是有很大的成就的。我回想我以前见到的那些堂口的菩萨们,白天随众,晚上一宿一宿地拜,他们不用证法华三昧,但他们有法华三昧的力量,他们白天精神十分好,比一般常人都好。我开始不知道,那几个老菩萨他们为什么精神都那么好。因为以前晚上我也是在寺院里念佛,就尽量走动念佛不休息的。他们在那礼拜,或者念一句话拜一句,拜经或者就是念佛拜,一拜就是一宿。

我不知道他们干啥呢,我干我的,他们拜他们的,后来好奇就问:“你们天天不休息,白天那么精神,苦不苦啊?”“应该做的事情就这样做,出家人吃了饭没事干,干啥?就是拜拜佛。”他们把拜佛当成休息了,别人睡觉休息,他们拜佛休息,他休息习惯了,那就成三昧了。我们睡觉成习惯了,就是梦想三昧吧,谁知道是不是三昧,有人梦中不自由,那叫昏沉地狱,谁知道?我不懂。那他们就真那样拜,很不了起!我现在想起这几个老菩萨我还是很感动的。他们真是就通宵拜,白天基本上都是——我想想他们基本上都是为寺院做苦工的比较多,功课是不会缺,念佛是不会缺,常住上劳作是绝对不会缺,但晚上绝对不能睡觉,他们这样——要我们一听来是很勤苦的,但他们精神很好,这精神我感觉就是三昧力量,叫法华三昧。

这两个三昧了。再一个我们称为常坐的“一相三昧”。象禅堂中的这些菩萨们,提倡一相三昧的比较多,以前六祖大师提倡这个,于一切善恶无计无较,进趣菩提,多生善巧。或者说常坐于一方,好比说对着西方,存念阿弥陀佛,不作观想,也不作他缘,但念名号,这样的一相一行三昧。先入一相,得一行善巧,一相一旦成就,人就会进入一行善巧,就在时时处处得到法则了。

最后一种三昧,这个三昧是常坐三昧,这种三昧就是“随念三昧”,这是最难修持的,当然要是前三个三昧有成就了,第四种三昧不为难事。就是随念三昧,一切时处不离当念,如实修证,不散不坏,安稳守护,这样就是随意三昧,在一切时处,没有座,也没有站,也没有卧,也没有拜,不用任何形式,不失念,不失于当念,清晰了知,如实守护,这是随意三昧。

这四种三昧,天台教判是含一切百千三昧,就是一切三昧不出此四类三昧。那么这个三昧,他没有提到哪个三昧,但是表达着真正的正受之力,就是功德超常之力。我们人天机制中摄化的主要力量,我们称为超常之力,在于三昧力。欲在人天中有所成就,三昧力是第一方便力。没有三昧力你不要说你在人天中有所善巧,你得不到善巧的,你不可能。能令世间有情得安乐,令人天有情得安乐,得智慧,得以依怙,你没有三昧力,你是不能成就的。这不用说什么,你其他的不要谈。

所以三昧力是人天所依止,就是禅定力能摄化于人天。为什么摄化人天呢?要在这地方提一提。从一个正面机制说,人者多于择取而不定,所以一生勤苦于择取之中,就是徘徊在得失……一生徘徊不定,这就是人类的普遍之相。天呢?我们不说修罗天,只说正常的天,就说欲界天。天满足于欲乐,放逸无度,无有丝毫之其他机缘了,就是在欲乐中,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的事,就在五欲中运用生命,没有其他的机缘。那么唯有禅定之力能令放逸之有情——就是天界有情得以安乐,善道炽盛。善道炽盛——世间有禅定的人,这善道就会出现庄严富有安稳,三恶道减损。那我们人类中要有禅定者,会给世间带来极大安稳之依怙,因为择取是很痛苦的。但是凡夫的心每一时刻几乎都没有停止过择取,奔波于择取之中、得失之中。事情可能不奔波了,但心还在奔波。你可以如实地了解了解自己的心,是不是这个样子。若是人这种择取的心造作停止了,得法眼净,人心自然安住在平等清和调柔之状态,它自然会清和平静调柔的。

所以我们过去出家人中,最先提倡的就是五停心的修法,说若遇沙门法得以安住,先修于五停心,对治法嘛。象过去上这个座子,要考试考试有没有五停心的,没有五停心不能登于讲席的,这是最基础的要求。你要来讲席上,好啊,你要先在贪嗔痴慢疑这五处你有没有对治善巧?有对治善巧了,贪嗔痴慢疑粗重烦恼生起的时候,你有恰当的对治,这个地方得到了安乐。好了,你才能去给人宣化佛法的教言。若不然自他二种烦恼一时生起,自己讲着讲着我不干了,一掀我跑了怎么办?这个粗重烦恼要不得的。没有耐心了,没有慈悲心了,没有护持法则的愿望了,那粗重烦恼你是抵挡不住的。所以五停心的修持过去是很重要重要的,那么这个三昧他没有讲究竟是什么。

但我们在世间,现在像龙树菩萨他不太提倡五停心的修持,他提倡什么?念佛。他说一切三昧中念佛为三昧之王,能成就一切三昧善巧,这一个三昧成就了,百千三昧都能成就。何以故?佛为法王故,佛为法中尊贵故,所以有善知识著了一个宝王三昧,就说念佛成就的功德,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这个是近代人依止随着龙树菩萨的教言才提倡的,念佛三昧。我们都知道近代象虚云和尚、广钦老和尚、来果老和尚,他们这些菩萨都是因为念佛得三昧的,大家都知道,但他们都是禅宗的大德。那你说这怎么来去说他呢?

……

定力有道共,就是外道、世俗人、不学佛人都可以修证的,但念佛三昧,我们佛教谈这三昧力不是这样子的,它具足悲智方便。单单的禅定不见得具足悲智,因为禅定方法太多了,有很大的差异。象四禅八定人人可以修持,他不管你佛不佛,道不道,儒不儒,什么人都可以修持。像佛教多一个漏尽定的修持,许多法则就依止无漏心智而修持的。顺性修持,是佛教的百千三昧的根本依止。要没有这个,那我们无异于外道修持了。就是无漏心智,顺性起修,无上菩提心的发起。这个要是我们认定不了,无异于外道修持。

所以很多人在佛教中也有修持,也学这学那,但学得与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昧失了菩提心,昧失了无漏心智,昧失了利益众生的悲智善巧;虽修种种法,还是世间沉沦之业,包括禅定。种种禅定若没有菩提心,一样是沉沦之业,不出三界,没有什么。所以我们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他所依止的就是大悲大愿大智。佛教一定要与外道有区别的,要没有区别,我们在这勤苦地说佛、习佛,回头一看还是个外道,这个丝毫不能含糊。

我们十分庆幸地遇到了佛法,十分庆幸地遇到了有暇的人生,十分庆幸地遇到了学习佛法的机会、实践佛法的机会,反而不知道菩提心,不知道佛法与外道的差别、修行机制的差别,那你堕入外道的修持了,你就在佛法中你也不得解脱。所以佛教在无漏心智顺性修持,发无上菩提心的修持,住禅定,这样会区别于外道,所有得力之处是广利世间的。

这些关键的问题上不容含糊,不容我们含糊,一旦含糊就会与佛法失之交臂,你看起来是在学佛,但你后面的因果报应来了还都是外道之果报,或者世俗之果报。

所以古来以久的善知识在这个地方做抉择说——不明自心,修法无益,这个自心是究竟心智守护。在净土一法来说,不发无上菩提心,你修法是无益的,念佛是不相应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果地觉就是无上菩提心,究竟菩提所守护,而得不退转,一生不退转。你要不发无上菩提心,不随顺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清净圆满的回施,你一生得不退,你这是自欺的话,你自己都不会相信。但要是与无上菩提心作观察与随顺,得不退转,你是深信不疑的,你是没法怀疑。因为无上菩提心中,无有进退,无有成败,无有来去,光耀世间。

那我们在这个机制上一旦有所相应,有所契合,有所归入,有所不动之刹那的启开与运用,那么这个是没有什么疑虑的。因为贪嗔痴慢疑邪见这一切粗重一时散坏,无以覆收,你收拾都收拾不起来。

(有人问……)

要是强说是有相似的东西,要是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顺应法性说、周遍说、真实说,要是强说不同,强说同也是可以的。但是说不同,我们比较方便把佛法从外道知见中区分出来,比较方便,有意义。好比说他是随菩提心而修法的,修种种禅定,这是佛法的修行者;要是说不随菩提心修种种禅定,种种次第的禅定,那就是所谓的外道。要是把它两个混到一起,统名禅定,统名三昧力。但你要是有菩提心者与无菩提心者,那就是我们说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可能这样就好观察了,容易观察。

在皈依的机制中说,好比说你是再来人,你是大菩萨,你说我就不皈依,那你永远不入佛道,不是佛道中人。在见谛皈依中,他会自然纯熟守护三宝,利乐有情,发无上菩提心这个机制,他自然会纯熟的。那么仪式三皈依、戒体三皈依、法用三皈依、具足三皈依,我们说返邪归正之三皈依、五戒三皈依、八戒十戒三皈依、具足菩萨戒、具足戒三皈依,种种三皈依的名称的背后都是要三皈依的,就是说你这样是佛教徒,要不然你非是佛教徒。所以三皈依就是明心之方法、明心之依止、明心之妙用罢了,区别于外道。那你说我皈依不皈依我不管他,我还修外道的东西,你十年二十年蹲在佛教里也是狮子身上虫,你只能残害这个机制,你不能使这个狮子在世间作狮子吼,利益世间,涉足世间,那不可能,不能产生广大妙用。所以这个诸位善知识也会观察得到的。

我到一个寺院,这个寺院我不说名字,我尽量减少不相应的因缘。这个寺院的出家师父大部分在练拳术,后来他们请我去给他们讲课,我是一个一个问的。我说你这个法师什么发心?他说我怎么怎么发心;我说你这个出家人怎么发心的?他说我怎么怎么的……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最大两个字——“贼住”。我就在他们课堂上就对出家人讲的,就这样,“贼住”。我说如是于僧法中,如是于三宝誓愿中是为“贼住”,若不忏悔,是为贼住安立,此人当作恶道种。这样的话虽然是很歹毒的……很多年以后他们见到我还说你这法师嘴太坏了,我说我不管这个,因为什么呢?你让我讲,我就如实讲,这个地方人情我是不要了,我要是你尊重我,我就给你来个人情这个要不得的。因为你堕落受果报的时候,谁都不能替你承担。因为什么?你吃的是十方的什么的?让你修证佛法,去除烦恼的机制的。大部分练拳为了成什么高手的,我说这是“贼住”。那你说我爱护道场,我守护佛法,我就是练练拳也没有什么,这不叫“贼住”,这不能说是“贼住”。但你真正想成个武林高手,你这样不行,不相应。所以当时我写了这个“贼住”,虽然当时可能得罪了这些菩萨,可能脸面上有点不太好,但是真诚我是不敢否认自己的。

那我们要是在佛法中不发菩提心,象出家了你不守护出家人的法则,不实践出家人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应该引导自己引导他人守护什么、做什么,那还是贼住。这个贼住的果报就是狮子身中虫,败灭佛法。这个我们应该注意,不管是出家在家,这一点我们要学佛,要守护佛法;守护自己应该做,能做所做;忏悔自己不应做、已做的过失。这样来改习气,除烦恼,成就菩提,利益世间,是有意义的。

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这话特别重要,常修行而无染著,常立世间无有所沉淀,不计较于回馈、不计较于得失。刚才我跟当家师下面走了一圈,说这世间,我说这世间有情,报酬的心、回馈的心十分重的,在凡夫有情机类中,这是十分得当的。就是我有点作为,要有一个良好的回馈,这样就有一个鼓励性的,不断的实践鼓励……这是凡夫心中一个正常状态。但这不是菩萨之行,这不是顺性之行,这不是无畏之行,这不是解脱之行,这不是悲智之行,这是世俗之行,这可以说是因果之行。此行多有负重,若是回馈不及时,人都会生烦恼;回馈不相应,人就会生颠倒。这我们能观察得到的。

所以前面讲“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最后这一句话是真正智慧安慰、慈悲的安慰、解脱的安慰。往往一有点行,自己放不下那一亩二分地了,就认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了,你要一减损就受不了,那么这样就是染污修行,染污修行多于功利,他的心会落在功利二法上。就是我的功夫、我的受用、我的利益上,所以此人决定贪于身受,在意于外缘,就是外缘他特别在意,在意于外缘。这样不得解脱,你根本没法解脱的,没法得智慧解脱的,不要说大威德善巧,不要说住三昧善巧,成就不了三昧,这样的人直接给他戴个帽子说三昧不得成,那怎么办?不能这样修持。

所以“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这是一个机制。世尊在一切教言中,常常如是教导我们,常常引导我们正思维、正修行路。现在在世间,这样好比说我有所作、有所为、有所功利,这很正常。在佛法中,有所修行,有所作为,皆是福德成熟,善根成熟,应感恩行,应无染污行,应感恩戴德地无染污行。还要求回馈,那后面就是求功利了,那就会生怨、生烦、生嗔痴。这个诸位善知识,善于观察,善于审视,若不观察审视就会掉到一个所谓的染污世间的行持中,就是为功利而修持,为名利而修持,那这样不光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还会坏了自己学佛的正常健康的机会。

这两句话十分点人眼目,开人智慧的。我们都知道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要离开智慧这一门——瞎子!瞎子怎么在做事情?很危险!瞎子去布施也很危险,瞎子去精进还危险,瞎子修什么法都很危险的。所以手足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都是手足方便,那你具眼目就畅通无碍,所以自在利他,智慧为眼目,那这个后面“实无所修行”是眼目之证,开我们眼目的。前面常修行是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啊,这是具足威德之力,后面是智慧之行,所以“实无所行也”。

无染无著智慧力,大家一定要有概念的。在这要是用不上力,这个话虽十分好说,但真正智根成熟者稀少。很多人认为自己有智慧,结果落在一个顽空上了,落在一个泛业上了,那不行的。前面讲福德,后面讲智慧。福慧具足,世间威德。

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这一段文字是菩萨正修行第一种法则,也是阿弥陀佛观一切世间,但有声闻人天利益狭小者,发广大誓愿,令往生彼国之人,得广大善巧,如佛住世,普利世间。转向教化,转向度脱,如是辗转,无有穷尽。

阿弥陀佛的誓愿根本的依止就是这样子的:“设我作佛,令他方菩萨,未成佛道的,成佛道;未成菩提的,成就菩提;已成就佛道菩提的,转向教化,转向度脱,如是辗转,无有穷尽。”那么这个文字亦复如是。菩萨若生起正修行,就这样来广利于世间。“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我们作为一个因地修行初闻佛法者,在此处要常常薰修自己的心智,常常随文入观,来看自己的心相应不相应:一旦相应得无碍力;若不相应,以进校正。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个地方,明天我们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慈法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慈法法师)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