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六集


   日期:2024/1/30 20: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六集

内容提示:

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结成

众生世间清净

原文: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慈法法师讲解

17、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这是第十六句,来表达众生之愿乐。一切众生未出法性海,一切众生未出圆满海,一切众生未出成就庄严海,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无动无摇。法性如是,佛性如是,真如性如是。那么阿弥陀佛的报德真正地揭示了三个“如是”,以令有情入随顺之愿、随顺之机,得一切心愿之满足。

在这个地方不要有误区就对了。有人说,我遇到一个菩萨跟我这样说过,这对我很大的震撼的,他说:“我念了十万声佛号,每一个佛号我就画了一个圈,我要求不高,只挣十万块钱就够了。结果我念了十万个佛号,画了十万个圈。他们说求什么得什么的,我画了十万个圈,结果不光没有得一分钱,浪费了很长时间。”那么这个一切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嘛。昨天一个菩萨跟我说,他说佛法胡扯。怎么胡扯?说求什么得什么,这不是胡扯嘛!实在是蒙蔽自心!这个众生的愿乐,他丢弃了本,什么本?以杂缘虚妄来蒙蔽自心,此杂缘虚妄必受其报,必受其报,他是无明报故,所以不得现前。此报亦非虚设,就是以谤法、疑法。你说我念阿弥陀佛得十万块钱,因为你虚妄蒙蔽故,所以不能满足,你不蒙蔽他一定能满足。关键是我们在不蒙蔽的情况下,能满足一切心愿。你被蒙蔽的时间,你所有的心愿还能成就,只是当下被蒙蔽,未来受无明果报。未来的无明果报在什么时候受果报?你因缘一熟必然受其报。

象我说这个老人家,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给我这样说:“佛法胡扯!”我说:“你念十万声佛号,功不唐捐,未来果报必然如是。但因为你虚妄现前的强执的迷执,令你现前不得相应。”他并不是不满足你,因为你不能透达虚妄蒙蔽故,所以不能依此受报,就是不得自在果报,而是未来无明果报会使你成熟。可能你未来世,象这一个人未来世,突然能得十万块钱,他不知道他以前念佛有这个愿望,会得到这样成熟。但他现在虚妄的强执蒙蔽,跟他不相应,不得自在果报力,所以被虚妄蒙蔽故。我们现在众生很多愿望都能满足的,只是虚妄蒙蔽而不能一时相应罢了。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这是决定真实不虚的。因为顺应法性故,一切众生造作,其果报必然如此。难出难舍,毕竟不坏,只是无明业中因蒙蔽故,它是持续异熟,不能一时现前得自在力。诸佛如来已经破除了三界之碍,因果同时,所以得自在顺应法性,建立种种自在力,饶益有情,无染无著故,所以因果同时,一时具现于种种善巧威德,得大自在方便。象世尊足大拇指一按地,大地就变成琉璃珍宝色;我们大拇指头按按地看看怎么样?你不得自在力。最主要是没有彻底顺应法性,得于无染无著自在力抉择,你没有成就这个,但你所有的愿乐一样会相续成熟,只是无明强执蒙蔽你心智,不能得以安乐。有的人认为我这个恶性要求行不行,一定会有果报,恶性果报一定难逃。所以“赞信谤疑咸得往生”,彻显阿弥陀佛顺性广大究竟之回施,平等圆满之回施,阿弥陀佛实是圆满之佛陀世尊、真实愿力建立者、说诚实语者,广利有情。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我们在这个逆性之中,种种建立,烦恼业海从此心想生,诸佛正遍知海亦从此心想中生。所以印光大德据此例说:“若有情深达此义,何枉受轮回?”何必枉受轮回?出什么轮回?正遍知海从此心生,烦恼业海亦不出此心中。当时看到印光法师这样的教言时,真想拿脑袋供养供养他。可是印光法师不要,因为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见不到了。

你听到最上乘教言,麻木不仁;你听到一般的赞谤你之语,你马上就生稀有。为什么?心中无法则故。那我们要爱乐法则,闻法生极喜悦;闻是非之言,了不相干。何以故呢?早已告别轮回之染著故,那你会生起对法的喜悦。那你要说我还特别在意别人对我怎么看怎么说,我生活就活在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那你就做真做假呗,给别人看。这样的愿乐也满足,何以故?佛决不强制任何的有情,我没见一个世尊拉着我来强制我的。

以前我有一个境界,这大概是一、二十年也差不多,说境界也好,说梦也好。以前我真是不信佛,不要说不信佛,什么都不信,因为接受唯物主义教育,就是断灭心智还是十分猛烈的。因为唯物主义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人死如灯灭,过世就过去了,这种机制它会在生命中表现,因为整个教育机制是那样子的。做了一个梦,一会儿什么人来帮你,一会儿那个人来帮你,一会儿是佛教,一会儿这个教、那个教来帮你,我都拒绝了,我说:“我不需要你来帮,自己事还是自己来做吧。”后边就有一个因缘,强制就拽住这个手,就把我拽到一个地方。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才认为,开始我认为他是拽住我的,强制我的,后面我才知道,它不是强制的,异熟之果罢了。所以你结种种缘,成就种种业,如此而已。那有人说我结佛缘,有人说我结罪恶因缘,我结颠倒因缘、愚痴因缘,有人结光明因缘,有人结自在因缘,有人常供养善知识,有人常生妒嫉心,常希望一切人倒霉……这都是缘。种种缘,你受种种报。什么报?异果异熟,自然受之,无以强加,谁也不会强加我们的。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实在是在四十八愿中愿愿都宣化这样的教言,因为他愿愿是顺性建立故,愿愿令众生透达无碍,顺应法性,享受自己的意乐。若供养他方诸佛;若远离三途之苦;若于佛道住不退转;若种种神通自在变化;若分身无数;若种种种种所有机制心智,一时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愿愿都可以找得到的,我们可以去找。乃至说于浊恶世间,求短自在欲度化众生,现前行普贤之德,这样的誓愿,阿弥陀佛亦是满足。有的人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我是不去的;有的人说极乐世界没有五欲之乐,我不去的;那这样到浊土度化有情,此类心智,阿弥陀佛也是满足的;到他方度脱众生,建立德本,往生彼国,亦得不退转,阿弥陀佛一样摄化令其往生。所以种种杂缘罪恶颠倒之知见,佛亦不舍的。这真是阿弥陀佛无尽悲心!所以从地狱、恶鬼、畜生一直到人天、声闻、缘觉、诸位菩萨,种种教言中,阿弥陀佛各个有安立,令其归命无上道业。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个在《无量寿经》中处处可见,真实不虚。那么就法性来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亦是真实不虚。所以阿弥陀佛的誓愿彻底彰显了众生所本具之法性、本具之性德、众生本具之心智,此心智无以造作,无以增减。

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我们要读四十八愿,从第一愿读下去,认认真真地读下去,就看到三恶道有情,能满足无量的愿望;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之有情能得到满足;求无上道业之有情得到满足。希望大家下去有机会读一读《无量寿经》。

今年我们没有读诵《无量寿经》,读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因为佛法之尊贵在于此,富有在于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般通称佛境界之境界,境界中之境界。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安乐海中能入佛境界,入佛庄严功德,就是佛所明达之处,我们都能明达一遍。因为里面所有的描述皆是佛陀的境界。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在读诵的时间,能感知、能观察、能体会,所以这是佛法中福德因缘所致。

我们要是读《无量寿经》亦会有此深刻庄严具足之体验。所以过去人称《无量寿经》是《华严经》之缩本,就是缩写的本,把它浓缩了,缩到一起。《华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发十大愿王,以令善财童子,乃至法身大士导归极乐,以期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碍智摄化此类法身有情。这法身有情又是什么?早已住不退转之大士!

所以激励大家读《无量寿经》。你说我不愿意读《无量寿经》,它还有点长,那你读读九十六句偈子,九十六句偈子可以说是《华严经》的整个描述,可以读。你读读《华严经》,你再看一看九十六句偈子,你就知道这九十六句偈子十分震憾人心,真实不虚,究竟庄严!把佛陀的境界、佛陀的庄严、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善巧、佛陀的传播、佛陀的摄化有情,令成无上道业的机制,一时描写已尽,感人至深! 十分感人!

所以我们比较庆幸能接触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我感觉到这是对末世心智羸弱有情,来广泛地来读诵经典,读诵读诵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多个字吧,九十六句偈子乘五,四百八十个字吧。这四百八十个字很短,但它能把一乘佛教的整个教言机制的庄严实质内涵公布于世。因为什么?一切诸佛所自受用庄严海,唯佛与佛能知。我们都知道禅宗的教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佛的受用无以描述,极乐世界描述出来,《无量寿经》描述出来。《无量寿经》不单单描述出来,还描述出来什么呢?一切诸佛成佛利生之方便。利生之方便,就是作为凡夫的有情,亦可以施佛之力普利世间有情,实在是不可思议之机制。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

哎呀,一下子就点到这个地方。他们说,过去说,我们讲慈云忏主在西安是赤着足逃跑的,对,就在西安。他一讲法,巷里都没人了,世界都空下来了,人都去听法了。讲法的时候,宫女就跳,打起翻墙头溜出来听,声音美妙。慈云忏主菩萨念阿弥陀佛,我们念的“一心归命”就是他写的,那个忏文,是吗?应该是的。他在拜净土忏的时候,喉轮突然打开,梵音嘹亮。他讲法,自然传到宫殿里去了,因为梵音无远近,他这个喉轮一时就打开了,他不用这个玩艺(指扬声器),他一讲法,清净意乐,悠远得很,愉乐得很。

名高得很,位置也重,但是太累了就跑了,半夜赤着足从后门偷偷溜号了,别人一看,鞋在那里,认为他在休息,没人管他。第二天,鞋在那儿人跑了。虚云和尚也溜过单,讲法,讲着讲着就溜单了。我哪一天也会溜单的,我告诉你,不过我这名不重也不会溜单的。他说什么?名高位重——荷负的东西太多的时候,这些大善知识,过去,以为积德不实之时,就潜行跑掉了。象我们这些烦恼炽盛的人在这担那个挑子,真是不知死活。他说“潜出无由”,逃都逃不掉。你看想躲个名也躲不开,真苦唉!所以潜出无由,逃都逃不掉,真是苦。

或人凡姓鄙,

鄙,就是卑鄙的鄙,很低下。前面是“名高位重”,下面就是“人凡姓鄙”,就是位置很低劣,很让人歧视。让人歧视是受不了,让人高抬也受不了,不实之抬举让人痛苦得很。不相信我们哪一天可以搁在这儿坐,我们每个人都来坐一遍,你试一试,你来试一试,我不让你讲法,你试一试,你就坐两个小时,坐在这地方,看着大家的脸,听着大家在想些什么,也没有啥,你试一试。因为我们诵戒的比丘,还可慢慢这样试一试,但真要是不如实地坐在上面,不如实也真不舒服,不踏实。

悕出靡路。

想出来,希求出离,没有这个机会,跟潜出无由是一样的说法,只是文字不一样。

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

管不住。现在我们很多人,所谓修哪个法则,因为没有传承,不是源远流长之法则,不是相续之法则,所以说修短业,多受短业之苦报、之苦逼,就是多变之苦逼。若是在无传承守护中,人心智多变,十分苦恼的。

当时我剃头的时候,我师父跟我说:“嗨,你还挺有福报的。”我说:“我福报什么?我三十多岁才刚混出家,我什么福报?遇佛法这么晚,够苦恼的。”我师父说有福报。我后来问他:“什么叫福报?”他说:“你起码说你能学戒,学戒有由了,你有机制了,戒源远流长,从释迦佛一直传到现在,你有机会了。”他这个意思。

但我们自己的心的设置、情绪,都是短业,极短之业,多变。你的情绪一天一天会闪烁地厉害,好了坏了,好了坏了,就是根据外缘、内在的感知、外面相应不相应、好坏得失,在不断地变变变,你的心智中亦复如是。但一旦有法的维系、有传承的维系、有道德的维系、有誓愿的维系,你这东西就不相干了,频繁的更迭就不能夺你的心智了,不那么苦了。所以传承能泯除我们多变之苦,能洗除我们的疑虑之苦。因为疑虑能令你多变,什么叫疑虑?对法你不敢抉择,徘徊,今天念佛,明天修密,后天……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好了,苦!就是朝三暮四,那就苦了。

所以“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管不住,这个东西是不能制止的,是由不得自己。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我经常遇到参学的出家、在家的菩萨们,我说:“你干什么?以前做什么?”他说:“我以前修什么法的。”我说:“你继续好好地修。”他说:“你怎么不劝我念佛?”我说:“你不要改了,再改没有用,老实行一个法则就对了。”

为什么说老实行一个法则就对了呢?要说他途者,你途越多,众生越迷。现在要指三条路,人都不会走路了;指两条路,人不知道抬哪只脚了;一条路走下去了,我告诉你。不相信我们找个岔路口你就知道了,你那感觉很明显的。司机是最敏感的,开车司机开着开着,突然前面一大群路,他不知道哪个路了,他得下来问,走哪个路好?徘徊了。那我们修法真是这样的心智,所以一定要观察,现在人因为这个文化机制、传播、媒介、交流、走动方便,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百零八条路,这么多。

以前我决定不了的时候,我就学蕅益大师,写了四个阄儿:念佛、参禅、持咒、学教。这四个阄儿撂那儿,我抓住第一次如何,第二次如何,第三次如何,三次定命运,定了。我真不愿意念佛,说实话,以前我认为念佛都是老头老太太干的,叫我这么念干什么,以前虽然不够年轻,还年轻着,毕竟不是那样的人。实际那时真是都是邪见,但你当时没办法。所以我感觉到你要是定不下来,又没有善知识可以依,你要说我不信别人,你就信自己,写个阄,定下来,深入实践一段,你也有意义。我就这样实践了一百天,决定了以后,实践了一百天。

所以那种感激,一个法给你带来的安稳啊、透彻啊、真实啊,你一下踏实下来了!再也不去……哎呀,参禅啊、念咒啊、学密啊、学教啊,你再也不在那儿徘徊了。以后你学密可以的,学教也行的,持咒也行,没有什么。我真是在念佛上决定以后,我学了很多真言,真是这样的,它不影响你念佛,我也接触了一点教,也学过几个论,也不影响念佛,决定之后反而不影响了。你看你定了,就是你这路在走,你走路的时候,我不妨看看其它路的地图,我不能说我看其它路的地图,我不往前走了,这胡说的,不影响。我把这条路走到底,我看别的地图也可以看,它不影响。所以再学教也踏实,念法也踏实,你参禅也踏实,心理踏实的。因为什么呢?你心踏实下来了,实际说在一个法上认真地踏实下来了,不再疑虑了,不再变了。所以“制不在己”。

如阿私陀仙人类也。

在印度,现在你还可以处处看到,裸体外道他涂大灰。我到印度这个寺庙去看,我进去早一点,有几个裸体外道,身上就是一张皮,涂大灰。那个大灰是什么?它称为六种波罗蜜修持的布施波罗蜜,就是损坏自己形象,布施什么?布施美、美好,把美好布施给别人。就是河边烧死人的那个地方,就一个台子,上边垛上木石把人一烧烧掉,烧掉那个灰,他们平时都踢到河里了,然后河那个台上还没有搞干净,他就用手抹, 称为大灰,所以身上涂得白乎乎的,把烧死人的灰抹到自己身上,他不穿衣服,他的衣服就是大灰。我们看了受不了,一般的人。就是他们很艰苦,他们以这为修法。象这样的人,他没法自主,他这个涂大灰是必须得行,很苦。要我看,打死我,我也不修这法,真是修不了,你修那个干什么?但要在藏传佛教中,续部中就有这样的修法,六波罗蜜中挂死尸、挂骨节,拿人皮往身上一披,就搞这些东西。干什么?令你生厌啊,令你无染啊,令你无对啊,令你不择净浊啊,这不是常规的修法,这是特异的修法呗。这样的一类太不能自制了,太苦了,让我们一般人这样学,学不了的。

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

没办法的。我见过跷脚外道,还在我们中国见的,就是从印度学回来的。一个脚站在地上,释迦牟尼佛也跷过脚,但释迦牟尼佛站好跷的脚,他没有象这样跷脚,站在一个垫子上,这个垫子有一肘复一手,这样一个垫子,垫子上站着,跷着脚,举着手,三天,七天,就是这样,眼睛或者是上翻,他是这样。干什么呢?他修法性之明显(30:20)的。我说外道,你看有点诽谤佛法了,实际现在很容易接触这种东西。把眼球翻到上面,翻到上面人的思维是不会转动的,人的思维是没有的,你可以翻一翻,你不要嫌丑,你翻一翻,你的思维是没有的,你翻,你想,想不动了,人不会转脑子了,这时候就自性显现,人就会看到光环。但这很苦的,他们以前接触这种。但你要是这个地方没有教授,那就是邪见,那可苦了。

以前他们教我一个修法,也很苦,就是要把臂这么展开,然后这么样,然后就定那儿,必须三天三夜不能动。开始身体发僵、发硬、发涩、发沉,然后就哭起来了,呜呜,他不是,他难受得很,不能动。别人说你晃一晃,那可不行,必须这样的,很痛苦的。但是它容易打开你的一些心理机制,强制打开,你苦的时候,它这个动作把它打开,难受啊心里,这都是很痛苦的业风,你没办法,你必须得这样干,不这样干,下一步不跟你来了,不教了。你想我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啥也不要你受苦,就是给你诸乐呗,对不对?给我们这个,就持名号,随愿力,一点苦也不给,身心苦恼都不给你,身心恼患都不给你,也不给你业风,这么自由的法,大家都不愿意修。所以“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那么这一段文字的确给我们畅显出阿弥陀佛的报德、愿力,所欲众生满足愿望,四十八愿可以能看得到的,那么顺应法性你也可以审视得到的。那我们在净土的修法中,大家能如实地在这个总相与十六观相中、别相中,来观察阿弥陀佛的教言机制引导的,一定能使我们步步踏于法性之土,步步安住于弥陀报德,步步地享受着所谓的诸法之乐,步步地享受着远离身心之恼,步步地享受着远离自我造作的虚妄业力、业流,步步地走向光明。所以金光大道,即在眼前,但随佛愿力故。你不随顺佛的愿力,你造作的业力还必然侵害、侵夺你的生命。我们这样来审视。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么这十六句最后这一句来给我们显示这样的教言机制。

下面可以把两段并读。

结成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下面十七种庄严,那么作一个次第的描述。先从总相清净庄严一直到形象庄严,乃至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样的庄严中来表述极乐世界法性海,广摄众生无亏无欠,绝无疏漏,平等含摄之义,以令一切众生向往彼国庄严真实功德,爱乐往生彼国。此生者实是无生义也,令众生一时就路还家,得见法性不增不减,真实安住于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之中,得见自性真实,无疑无虑。那么这样所谓的往生义者,是抉择义,是回归义、无造作义、平和义、清净义、一时远离一切对待义,如是义中称为清净平等觉义,让我们在这个器世间中得到了安住,身虽在娑婆已是极乐中人,心智如是故,毕竟远离造作对待,毕竟远离无始以来三界所系之长维,横断横出于生死刹海。那么这个就是一念回归,身在娑婆已是极乐中人。何以故?心维系于此,身何以不得往生?所以此身是无生身,假以四大而显现,以佛愿为己命,何以生与不生?

我们看他下边的文字。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那么这两句,最主要是前十七句文字的观察,以引导我们决定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就是无量光佛刹。此无量光佛刹非此土,非彼土,但在西方。西方者,所归之处,就是我们日轮所落之处,众生所归之处,生命消亡必然回归之处,业缘成熟所归之处,念念所消归之处,举心动念莫不被此所摄之处。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

那么这十七种庄严器世间成就,结合下面的所谓十二种庄严有情成就,以圆满二十九种观察成就,观察彼国情世间与器世间真实功德利益,令众生一时无碍往生,就是于往生与往生自受用中得以解脱。下面讲受用了,就是往生受用,往生彼国、往生彼国我现在愿意往生了,知道彼国土是我本性之土、法性之土、无造作之土、无生之土,已经抉择了,无疑无虑了,究竟圆满了,人人必归,人人自然安定之处,只是妄想蒙蔽罢了。我现在把妄想丢在弥陀刹海中,自然得见,不须劳作,此处是省力修持,阿弥陀佛,无挂无碍了。这个地方认得了,那下面就是受用真实,一时会涌现在你生命之中。这个生命之中,就是佛的自受用,八种自受用,菩萨的四种正修行,加到一起能令我们心开意解,爱乐这种净土法则的修持。净土法则的修持十分有意义,能十分地解开我们无始以来烦恼缠缚的重担,令我们真正得轻安喜悦。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所以愿生。

那么观察来观察去,我们就会产生这个凡夫愿生之愿。何以故?此愿者,非愿所愿,为什么说非愿所愿?不是虚妄造作的,不是妄想所出生的,是本质如是,故为本愿。

怎么个本愿?以本显愿,以愿归本,所以不相隔离,本愿之智自然现前,非造非作故,所以是名“愿生”。此愿生不可动摇,不可增减,不可毁坏,所以一切众生本来往生。如是省力念佛,了无挂碍、了无对待,是为无碍光、焰王光、智慧光、欢喜光、一时入于平等之光,这个光明是所谓的愿生之义。在此处诸位善知识善观察、善运用。

那么器世间令众生得以安乐,如大地载负众生,如虚空容纳世间。那我们在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的本愿心智中,得本自心智,一时安住。此心智非造作故,所以显于自性之本;因自性之本畅显故,所以显自心之愿。此愿非造作,所以真实之愿一时建立,就是抉择之愿,那么这个抉择愿是净愿、是慈悲愿、是智慧愿、是方便愿。所以如佛愿而愿,“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乎?”正是此语。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

“次观”,那么前面是器世间观察,再看这个是众生世间观察,观察彼二种清净。所以愿心庄严成就二种清净,二种清净入一愿心庄严,那么这个愿心庄严中就表达此二种:一个是器世间的载负,再一个是情世间的受用,就是它的作用罢了。若是佛法没有作用、没有载负、没有载负之力、没有作用之力,我们就不能安住于佛法,不能心系于佛法,那你就丢失了佛法学习的真正的喜悦与乐趣,也就是它的法则不能真正地成熟我们。

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

一者先观其主,主者,心源之本相。所以众生之业莫不在于心意所表达,所以阿弥陀佛是主,我们的心意是主,那阿弥陀佛这个主正表达我们的心愿的庄严真实安立海。它安立在什么样一个状态下?我们来观察它。所以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以显自心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圆满庄严功德!我们是不是能在这个顺性中观察到阿弥陀佛所有的受用跟我们的真正究竟的心智相应呢?这样的来启发我们的主,来启发我们的心智。

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菩萨者,一切行法善巧者。诸佛不动本位,示现种种刹土中,方便以悲、以智、以愿力,所行菩萨之道业之相。此相者,实在是诸佛如来不动法座,分身之数,垂迹之相,令众生皆于善巧菩萨者得以度脱。实无一诸佛菩萨行走世间,但令众生心智得满足故,显现如此。在这个说教中说如镜照物,外无所来,内无所生,令众生自见自知。我们都知道镜子照物的一种感知下,外面没有东西到镜子里面去,镜子里面也不会出生什么东西,但是能让我们了了分明。所以诸佛菩萨分身示化,亦复如是。令众生得见功德庄严,而无染着。

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我们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了。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

就是用广泛地解释方法,可能解释都有。

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这真是一个大的转机,说此类众生无生之处安立,是名佛菩萨之众生,后面讲无生之生是名众生。此义何以令我等会同这个众生?我们常知见中众生就是轮回众生,多生于杂缘之中,生生死死,轮回不尽,是名众生。那么此类众生何以说?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

佛所说法,皆有无量名义,有一个《无量义经》这么一个经典,就讲佛出一妙音,众生各个随类而解,随类而用,随类而证菩提,归于法则。那么一切言辞,莫不如是,无自性故。若以无自性抉择,一切法是为方便,那么这个众生亦复如是,其名亦无自性。

一名有无量义。” 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

所谓小乘家者,过去分有三藏二藏说,在我们中国隋唐以前这个教言中,这个唐朝以前的教言机制中,大家都这么称“二藏教言”。三藏我们都知道“经、律、论”这三藏。二藏怎么说?他把它判成两类藏:一个声闻藏,一个菩萨藏。二藏说:声闻藏者,就是小乘说;这个菩萨藏是大乘说。过去人判经是那样判的,后来象有天台教,有华严宗……他们判教又有新的设置,在这之前是判声闻藏与菩萨藏,二藏所设。

这个大乘家与小乘家,是说声闻乘藏所研究者,大乘教即菩萨藏研究者,他们所宣化的教言。你在这个昙鸾法师的文字中处处可以得见“大乘家”这样的说法。所以“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

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这个地方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转换?众生众生就是生生灭灭,是谓众生,这个地方众生是不生不灭的,实在是生生灭灭实无生灭,即是众生义,它不离其当体。我们这个生生灭灭的众生,其体无生无灭。所以此谓众生义者,众生义实在是可以如是说。你要说这样强自解释,那行不行?实际说,佛说法,无有实句,无有实法。法如伐喻,无有自性;药无实药,但因病而配置。那么教言亦复如此,无一实句,无一实法可得。所以“即是不生不灭义” 。

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

这个谈无生义,凡夫有情对无生义,往往不敢涉足。因为什么呢?我们生生灭灭,已经习惯了;变变化化,已经常乐于其中。要一个有情守护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十分钟二十分钟,就感到枯燥无味,了无情趣,希望丰富多彩,凡夫心智莫不如是,需要多变化、多情节来吸引心智。为什么呢?他已经习惯了。所以“是故无生”。

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

有生有灭,其体亦无生,所以既无生。有生有灭既无生。我们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恶无自性,正显其体。所谓有生无生,实在是众生判别,实在是说法之机,说法之便罢了,说法之各有其义理,义理之别。这个地方众生义理之别,但以无生之说。

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

这个地方,它是真如义。众生无生无灭是真如义,众生之名之真如义。假如象小乘说的众生生生死死之众生,多缘杂缘杂聚之众生,这样是事相之义,也是俗谛之义,也可以说是事相之义。这个地方描写的是真如之义,所以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抉择于一个法则。因为一切教言中莫不有真俗二谛,虽无自性,以真俗二谛可以二法彰显,若顺应世俗谛说,若顺应真如谛说,都可以表达。

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

这是苦谛,象我们世间的人在苦苦中、无常苦中,妄自增加、妄自守护、妄受其苦,这个就是所谓的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乃至说无量种种苦义所表现之事相。此地“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此苦义是体,是真如之体,所以此苦无有所得,无有所碍,自显本性故。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他用了十分通达的言辞,令众生在苦集中得解脱,就路还家。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之说,众生即菩萨、即诸佛之说,所以在藏性教中皆是如是说。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即是如是,其体无有异故。那么要是小乘家者,就是渐次教者,不许。圆顿之教言者,一念如是,真实不虚。这个是大乘教与声闻教,圆顿教、藏性教与渐教、次教所设之差别。

斯其类也。

这个文字,众生义者这一段解释得十分精彩,我们有时间下去了可以去深入审观。因为文字它有接度有情之功,无有拘泥众生之力。你不要拘泥在这个地方,但你要随它的功德你就会得到安乐,你要是被它拘泥死了,你就被它缠缚。所以有人死于句下,而被法碍。有人顺句而得度脱,回归于法性,而得成就。那么药,你不要把药当成病了,所以不要返药为病就行了。因为这是药,治疗我们的染着、沉沦之苦、执着之苦。所以这一段众生义的解释十分地精彩,望大家下去能反复地去嚼,去品尝此味,象嚼橄榄一样慢慢地能深入透彻地体会到善知识给我们的亲切提示。

谢谢大家。今天就学习到这儿。

阿弥陀佛!

录音文字:明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慈法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慈法法师)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