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


   日期:2024/1/29 8: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二集

内容提示:

8、三种事功德成就

9、庄严雨功德成就

10、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原文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冫+夾][冫+枼](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高貌)峣峻岭,枯木横岑。岝峉(山不齐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慈法法师讲解(2006年6月07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昙鸾法师所撰注的《往生论注》,把净土教言清晰完整地给我们和盘托出,得遇者能与净土法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认识、实践或者说成就它的一个机会。我们学习法则一定要知道万法皆由心生,也是指导迷失心智众生认识自心的一个法则。那么我们能了解一切世间相,一切善恶业相,皆不离自心,那我们学佛的机制就比较简单;若是不了解,通过种种法则,通过种种教言,来使我们正面地了解认识,来运用成熟它。净土一法亦复如是。

我们通过学习,接触到昙鸾法师来解释十七种国土庄严,一开始来以总相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个总相十分重要,后面的十六种庄严都是分别来解释清净总相的一个细分。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对我们学习净土的人来说,这个依止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得清晰认知的。因为往往我们会用三界的业习、三界的思维、三界的想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是修法,那不能超出三界外,所以不能得到清净的总相,或者说不能了解我们的本心本来是清净的,无造作,远离三界。三界虚妄造作,因为虚妄执着相续故,所以色界、欲界、无色界一时建立。

那么阿弥陀佛清净国土,彰显一切众生清净法性。这里,他第一开章先来给我们讲总相清净,“胜过三界道”,来回施我们,认识这个清净道业总相的究竟广大,次提出来“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量功德成就。有这么广大清净的量,怎么能趣入呢?或者说怎么能返回这一念,能了知这种自性中安立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来讲性光明庄严,性功德成就。

此性是出三界之性,也是本性之性。所以我们若依无染智慧心,就是清净广大的心智,那决定出生广大的慈悲善巧,那么出世的善根自然建立。实际我们一切有情的出世善根,不假世间善根的,就是说不舍弃世间善根的。我们世间的一切贪嗔痴慢疑,所有的造作,其本体亦是出世善根。只是回心一念,认得知,明得了,那么这个世、出世一时落于名言,无有实质。

“出世善根生”,这个性功德庄严,后续就是以光明满足,所谓的形象庄严成就来提示我们,悲智二心必然光耀世间,普利有情。因为极乐世界的十七种国土庄严是以无情表达,不假修持而来。那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性亦复如是。若有“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是形象庄严成就,必然能普利十方,满足一切众生需求。

所以此“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种种庄严事功德成就,以令一切众生得具足受用,对自性中无亏无欠的真正的随顺。

如此种种庄严是“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必能平等地利益世间有情,最为尊贵,最尊最胜故,令一切善知识在此行法随顺中,舍弃一切词语对待。

昨天我们把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这个触功德作了一个学习。所有有情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得遇自性,自性的种种庄严,皆会生胜法之乐,远离世间之苦。他这个次第是十分清晰的,来展示我们回归自性的真正的清净广大、庄严与妙用、不可思议的受用之力。佛法的回归,还要回归到我们所谓的妙用的这种利益上来,以广利世间有情。

我们昨天把触功德的文字作了一个提示。看下面的文字:

三种事功德成就

①庄严水功德成就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

他这个字就比较生冷一些。

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浃渫(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

因为这个字有多音字,它又十分地生冷,很不好处理,只有把它相续下来。来描述我们种种世界的所谓的不如意处,就是水带来的冰啊、涛啊,于人世间带来的害,大水大波乃至说流冰之类的。

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

面向它就会有无安的感知,背对着就有恐惧的忧虑,就是水给人带来的不安稳的感知。

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

我们有时间可以到一些别墅区,他这个设置就感觉水比较对称。要是到一些比较杂乱的地方,这水给人感觉就不太安乐、安稳。

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

(阿弥陀佛)他发这个誓愿,是为了弥补这种过失,令这样国土的有情进趣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实际也是让我们回心照见自性之真实,开神悦体,也就是了解我们自性本具之光明。象我们在这个时代学佛有个大的机制,若不回心、若不明心、若不知心、若不用心,总是心外求法,与佛不相干。

今天有一个上海的居士给我打个电话,讲他学佛十年,现在很苦很迷失,这样一个事情。从头到尾就是落在名言上、事相上,别人如是说、如是道理上,就不在自己心智感知愿望上去寻求。我说你究竟要干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不要给我讲那么多道理,给我讲很多道理,我说你讲这些道理你自己都不愿意用,你还给我讲它干什么呢?

那我们学昙鸾法师注解的文字,亦复如是。要了解我们自身的渴望,要解决我们实际的烦恼业习的问题。若不这样,那我们就丢失当下的机制,浪费自己的生命,堕入烦恼这种业习之中了。实际学佛的确是要解决我们每个人的当念的烦恼与业习,要不然实在是无益无利,空过时光。那我坐在这个地方,大家坐在这个地方,都有谋财害命的嫌疑。

这就是所谓的来启发有情回归自性庄严,这个功德之水啊,滋润十方,无造无作,毕竟安乐,所以在此处不会有“向无安悦之情”。因为你这个法性无造作,无对待,具足圆满。佛所建立的种种愿望,无外乎是揭示我们的本性最圆满的实质心智。没有一个愿望离开这个话题。

“背有恐值之虑”。象前面举这些例子都是会带来这样的忧虑与不安。

所以法藏比丘在因地之时,遍观诸佛妙土,如何令众生一时得以安乐向往。那么就发这样的愿,说愿我的国土,“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就是满一切众生之愿。所以我们所有的有为的、违愿的、或者说违性的作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修德效果,若不顺性修德,若不以利十方有情,这样的愿望是不可能建立的,这样的世界与国土也是不可能建立的。

象我们在世间买个房子,有人以前买公寓,比以前那个十几个平方机制要好得多了,买了公寓以后又看别人别墅,感觉到这公寓不好住的,买了别墅又看到什么什么大的带高尔夫球场的几千平米的地方……这永远是对比,甚至有一个国家的权力他也要另外一个国家,有一个地球权利还想到地球外面去扩张呢,他永远得不到这种安乐的。

那么极乐世界为什么会建立这样令众生能“无一不可,开神悦体”,有次序的这样一个环境呢?就是来揭示我们自性安乐的如实一面。

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他借用天亲菩萨的言词,我们在读诵的时间,就感觉到十分地踏实、安乐与宁静、具足,没有亏欠。凡夫心业中,若是举心动念,必有所欠,必有所不满足,必有所不相应。你若不顺性,举心动念你可以看得到的,你可以善于观察,我们可以善于观察。你所有的举心动念,若不是顺性、顺智、顺悲,所有的举心动念,绝对是有亏欠的,有要后面弥补的这种感知。

所以昙鸾法师在水功德庄严处给我们揭示了这种平满、开神悦体的水功德的安住实质,来充塞我们的心理世界。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文字的世界、理解的世界、设计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世界能离开你现前一念。所以这个教言机制也就是令我们一念启发,种下一个圆满的修德的种子。那性德的种子不需种的,无来无去,不假以造作;这个修德就是佛回施与我等,令我等在这个无造作的顺性中得见修德真实,就是所谓的顺性起修的真实安乐。

阿弥陀佛已在这个顺性修德中完成具足圆满的功德罢了,他把这种功德通过文字,历代善知识传播,像我们说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菩提流支一直到昙鸾法师,用种种文字给我们传递这种修德庄严,以显自性不假造作的心智的这种清净与圆满。那么这个修德的种子,假以言词,假以得见,假以回施,假以受用,都可以相应的表达的,实无实质。因为万法无有自性故,取用有异。好比我们取浊土净土,取烦恼、取安乐,皆是熏习而来,缘他而生,不是孤起之法。所以来给我们回施这样殊胜的顺性起修的修德,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我等,令我等心智中有这种安然相,有这种安然的印契的种子。那么遇到这样的环境我们就会喜悦随顺,那我们就会通过这种随顺得见、确定自己自性的具足。若没有弥陀的报德,我们想安住在自性的这种光明之中,人往往的确会泛空,或者会迷茫,或者会不信,会畏惧。

这个水功德的庄严,乃至后面的庄严莫不如是,来解释自性。

好,我们读下面的文字:

②庄严地功德成就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qiao(高貌)峣rao峻岭,枯木横岑。岝zuo峉ge(山不齐貌)陉xing(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xiao(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he。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lan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昙鸾法师在每段文字中首尾相应,皆以天亲菩萨的偈子来开章收尾。使我们在阿弥陀佛报德国土中,来体验他这个清净庄严种种功德,这地方讲地功德成就,来细说地国土的庄严。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现在在我们国内房子越建越高,但是观十方无碍那是不可能的。好比说有一些可以旋转的餐厅什么的,它只能看四方了不起了,看十方是很难的。就一些灯塔性的建筑物看十方也不容易。起码下方不可及。

极乐世界因为是以无碍力所建立、清净心愿所建立、顺性所建立、无染污而建立,所以说会有这样的功德,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这是昙鸾法师跟我们拉关系,让我们亲近这个国土,实际是来亲近弥陀的报德以显自性。我们这个自性,所见自性实难。何以故?性无色,性无名,凡夫用之,处处皆染,处处畏惧;诸佛用之无染无著,广大庄严。所以这个地方是通过广大庄严善巧具足令我等得见自性之妙用,要不然我们就在自性中会受沉沦之苦、取舍染着畏惧之苦。虽是同一法性,取用之异,天壤悬殊,悬殊十分大,大在什么地方?就是报德之异。一个是清净、顺性、利他、智慧之报德;一个是染着、颠倒、虚伪之报德。我们现在也是个报土啊,我们这是业报之土;阿弥陀佛是殊胜愿力业报之土,同样是同一法性,所以这种认取的对比,能令我们真正确定自心自性之所谓无色无相。令我们万法唯心处,弃于一时境界,得以自在力。

那么在这个一实境界中了晓觉知,十法界必然现前。在法界体性中无畏无惧。那么若入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人天修罗界,乃至说是声闻、缘觉、诸佛界,你可以进趣自如。何以故呢?此法界炳然,实无一尘可得。十方刹土如梦如幻,乱起乱灭,无有实质。这个所谓乱,相互交织业力故,业力显现故。十方刹土中,十方法界中,实无一实质国土,皆因业力而现。这个地方来给我们彻底揭示性德、修德之差别,彻底让我们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的未来,延续自己的未来。所以佛来给我们对比。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高貌)峣峻岭,枯木横岑cen。

他比喻这个国土,读着就很不舒服。……他这每个词都一大堆解释……嶕,高峻不平,枯木横岑,参差不齐,到处枝叶交错,…… 来形容这个世界的这种……怎么说呢?高低不平,种种险峻。

岝峉(山不齐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

这字很难读很难读的,他这个原文注解很长,把这几个字凑到一起很难。

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

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绝目之川。

葻葻广泽。

就是草淹没的沼泽之地,一眼看不到边。前面讲的是峻横的山领,都是凶险之说吧,荒无人烟之说。

我第一次到甘肃的时间我就感受十分深刻,第一次到甘肃,到山丹下车了,我站在车站的那个地方,就晕了,因为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环境。因为在内地有树木啊、人群啊、庄稼什么的,或者是城镇什么的,到那一看是什么样子呢?你们如果要去甘肃,得有点思想准备,那个风一刮是黑色的,风是黑色的,那个风吹那个电线,嗖嗖嗖嗖嗖,人看不到的,有五六棵杨树,孤零零地立在那个地方。我说这怎么活人呢?心里就打鼓,内地是黄土,有庄稼,一般的黄土荡起来的机会都不多,它有庄稼什么的,有城镇什么的;那个地方,我说人生活在这个地方,要有一定胆量的,要鼓足勇气才能生活。

我们这个世界很多地方真是很奇特,我们去青海,青海是我们国内比较大的省份,走了三天,没有看见几个人。为什么?整个青海五百万人,现在一个昆明大概就四百多万人。一个青海,那么大的一个省,都加起来,全部加起来五百万人,车就跑啊跑啊就看不到人烟?为啥?没法生存,高寒啊,没法生存。我们的国土的确是有这些感知。

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

看到这样的国土真是感觉到……实际这个国土就是我们的心业。你看种种描述都是我们的心业再现出来,也是娑婆世界之现。菩萨兴此愿,要建极乐世界之愿,他这个愿就是极乐世界的缘,我们的业就是娑婆世界之缘,但是根源在皆是法性。娑婆世界是这么浑浊、这么凶险、这么令人生畏,还是来自于法性,从法性海中流出;那么极乐世界这么庄严,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建立的,它的来源还是法性之海,还是从法性中流出,同一本源。那么净浊二用一时就建立了。一个清净愿力延续,一个是无明业相延续;所以一个顺性而立,一个逆性而为。

那些大自在者在顺逆二法中得自在,入众生境界,是诸佛乘愿而来,度化有情,所以在浊土、在净土皆得自在力。何而故?了晓法性故。凡夫因为无明业力故,沉沦于浊土不能自拔。所以诸佛哀悯此类有情,在同一法性中,建立清净国土,令其进趣,离苦得乐,顺性得以出离。

那些真正的大威德者在顺性、逆性中皆得自在,所以入佛境界、入魔境界是一切威德者自然安立。我们现在就在无明境界中,不能自拔,所以诸佛如来顺性建立国土,令其有情顺性趣入。我们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有所真正清晰的认知了,浊土净土皆是方便了。苦乐有别啊,但是毕竟其本性一如。

那么在这个教言中,佛以顺性修持的法则建立清净国土,逆性者必然是浊恶之世。凡夫迷失自性故,违缘建立世间,所以种种苦难,浊恶而生,浊恶生起来。所以以顺性、以逆性,皆不离于法性,大自在者在此无分无别。若以浊土度化众生,若以净土安然住世,顺性享受种种法味之乐,自他具足,所以净浊皆得方便。众生在浊土就迷失自心,多生畏惧而不能出离。所以诸佛世尊如来以大善巧、方便誓愿建立国土,令众生顺性得以出离,往生净土,得见自性。这实在是依大愿而建立。

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

有些地方的人喜欢玩那个琉璃球,琉璃球就象水晶球一样的,是特别容易看的,你可以做很多,每一个琉璃球里面都可以很圆满地照耀着周边,一个球里面你点一个墨点,其他的球里面都会表现出来。这个说镜纳十方,我们每个众生的自性心智圆满亦复如是,就象那个摩尼珠一样,各个可以镜纳十方法界,犹如帝珠。

过去的人就会拿这珠子来施教,我们没有这个珠子,有这个珠子可以看得到的。假设我们每个人举一个珠子,我把一个珠子的一半染成黑色的了,你那珠子一拿出来也会映出黑色的东西来。每个珠子都会映出,只要它是圆珠子拿出来能映光,都会有那样的感知。

我们的心性亦复如是,有如意自在之力,可以映彻十方,涵纳十方,无染无著,非来非去,但以业相而显,因缘而显,缘灭因缘灭,此法荡然无存。因缘而生,现种种相,说若浊若净,若苦若乐,实无一物可得。所以菩萨兴此愿,镜纳十方。

的无所属

一般我们在这世间比较苦恼的是什么?名字我、东西我、烦恼我、病我、健康我、智慧我、愚痴我。今天有个菩萨给我打电话说:“哎呀我有病啊,我烦恼。”我说你是烦恼还是有病呢?他就死死抓住这个地方,“我现在学佛十年,我很烦恼”。我说这病,病不是你的,他就死死的抓住这个地方,最后我就问他一句话,我说你心里究竟渴望的是什么呢?你什么也不要跟我谈,就是所谓的愿望问题了。

实际我们这一切感知中是无所属的,是无自性的,是无我的,一切本质性必然是寂静的。往往我们不了解这一点,认四大为我、认烦恼为我、认业习为我、认感知为我、认某种认取为我,这是开始产生我之执着、我所之执着、能所之执着,造成混浊之世间,就是我的世间、轮回的世间、无明的世间。

“的无所属”。我们要能把这一句话运用出来,你那个自性也会畅明,你可以做一个轻快的人,远离执着的人,不会再去执着一个“我是个什么”来强制自己,强制自心。

象我们在学佛人中,强制自己什么?就是知见:“我是对!我是正确的!”有的人会抱一个正确犯重大过失,去伤害别人,伤害道场,去逼迫别人。为什么呢?就是有一个我、我所。世间人都是以得失为我,我能得到什么,“我”这个知见是很厉害的,这是我的,属于我。所以“的无所属” 。彼国的国土、房舍随心自在,欲大则大,欲广则广,那么随身而行,没有门号,也没有门牌,不属于谁,任何时候欲饮食,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用已化去。

象我们现在有一个大寮,吃饭都要去做,要去劈柴,要去烧火,要去做的。那你说我用完了,我这个钵往这一放,自然化,它化不去,它没法化,因为啥?你的业力坚固,执着坚固故,化不去。化去了我们那钵装不成饮食了。极乐世界是欲饮食之时,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一时充满,欲需者就现,不需者化去,这是顺性建立,如意自在。这就是无我、我所这种机制建立的清净报德。那我们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说的十分的清晰,那就很坚固了我们现在这种果报。

我经常为这个事发脾气,你怎么把我的东西给拿到那个地方了?你怎么把我的东西给放到常住上去了呢?不象话,对不对?这个“我”属于我嘛,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嘛,对不对?实际是不是的呢?这色身属于你吗?属于你,阎王老子找你算帐时,你说这不属于你了,属于我,看你当家不当家。崩溃的时候,有病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沉沦的时候你都不当家。有人说这个不是我,可能意识是我吧?我要有一个正知见,正知见属于你吗?正知见是个什么?法无自性能属于你吗?无来无去能属于你吗?

有人抱住知见,痛苦一生啊;有人抱着“我”,痛苦一生;有人抱着邪恶,痛苦一生。那为什么呢?就是妄想执着罢了,佛讲的很简单,“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都会念,但一到事上,我就要执着,你怎么的?他就要执着,为什么要执着呢?不执着他活不成了。因为他不愿意活一个轻安的人、智慧的人、慈悲的人、原谅别人的人、原谅自己的人。我们要能放下,你会得内在智慧轻安、慈悲轻安、寂灭轻安。你会原谅自己,原谅别人的。怎么原谅自己?不再负重了;负什么重?执持一个对、一个错、一个你、一个我,那就很负重啊。

这里诸位善知识会观察得到的,那么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会观十方无碍,心智无碍。因为我、我所的破除,我们就会心智无碍,观察无碍,用法无碍,入浊土无碍,入净土亦无碍。浊土尚可住,况且净土呢?对吗?你怕什么呢?

所以“的无所属”。我感到这句话十分重要,对我们染着知见之有情、负重之有情、是非分明之有情、善恶判立之有情,你我强制之有情,这个“的无所属”十分重要。能把这个地方认识透了,人也就真是千年重担一时放下,就不再那样执着了。执着太苦了,你执着善也好、恶也好、对也好、错也好、我也好、你也好、凡也好、圣也好、邪也好、正也好,总是那么累,太累了。

阿罗汉证得圣果的时候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编注:阿毘昙毘婆沙论卷第52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阿罗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什么?重负一时卸下去了。象证得欢喜地的菩萨,他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喜欢呢?无始以来的执着,一时断除了,身心生悦,于一切法则都生起喜悦了。因为见思二惑不能染,不能蒙蔽此人心智了,他会生起喜悦,我们称为入欢喜地嘛。

我们有时学佛学的太累了,我感觉到累,这个累,真太累,就是有我、我所。我上一次就生过一回烦恼。他们给我结缘了一个塔,很漂亮,结果我找不到了,我就到处发脾气,把我的塔给放到哪去了?实际也不是我的塔,谁的塔啊?那个心生烦恼,真是烦恼大了。有时我们争个知见对错,“我是对的,你错了!”对方不接受,好,跟他干起来,结果就都烦恼,谁对谁烦恼,谁错还烦恼,我错了心里不甘心;我对了,你不听我的,也不甘心,都是烦恼呗。就是这个执着啊,放不下。

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智者,作为一个学佛的慈悲者——智者能原谅自己,能原谅别人,何以故呢?无染无著故;悲者能原谅自己,能原谅别人,何以故?不愿意有情受苦故。我们自己受苦,划不来;别人受苦呢?那十分不合适。

亦非不属。

那你说谁用就表现在谁的事情上,好比说我们用慈悲的时间,那慈悲的愿力就属于你;用智慧的时间,智慧就在你的生命中表现出来。它不属于你,但它可以表现出来,表现的时候你又不能说它无有所属吧。所以诸佛如来,智者之代表;凡夫有情,无明之代表;虽然无属,虽然无自性,各有所属。所以这个地方它这样讲,亦非不属。你要说没有属,凡夫有情还背个苦与浊,执着对待。诸佛如来自在光明,清净安乐,你说没有属,它还有属。表现在这个所谓的若缘无明者,浑浊、痛苦、逆性;若缘智慧顺性者,安乐、清净、自在。所以亦非不属。

宝树、宝栏,互为映饰。

所以处处都是安乐、庄严、依止、安稳。我以前遇到一个住山的出家师父,说我:“哎呀,以前听说你也是住茅棚的,你折腾这些东西干什么?”就是说盖房子干什么。我说:“我一间也不愿意盖,也不会盖,若是大家没有地方住,下雨了怎么办?”他说:“住山洞。”我说:“山洞你住去吧。”为什么?有几个人能住山洞啊?有几个山洞可住啊?印度的山洞多啊,大啊,但印度的山少啊。印度的平原比我们中国的平原多三倍,可使用土地比我们中国多三倍。开着车跑我看不到边啊,就是大平原。你说上哪儿住山洞啊?我们上哪住山洞啊?这个山上我们找了很长时间,找了几个山洞啊?谁找出来了?盖房子,实在也是没办法。

因为住山是为了道业,我们盖房子也是为了道业,要是我们心无染著,只是为了道业,盖房子也是“宝树宝栏,互为映饰”。要是“我”盖房子,那就不是,那是牢狱,铁门铁窗,你等着吧,因为一盖就会烦恼的。这个我感觉我们的发心十分的重要了。所以菩萨立誓愿,我们要在建设寺院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立愿,顺性安立,自他二利,皆是以愿力而立。

我们这个苦业、染着业、无明业,就是因为逆性而建立的。所以顺性逆性处,你得见方便就好。一个是无明业,一个是清净愿力业所显。这个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的认识到自己、一切有情所顺法性根本安乐所立的自在力,所以我们称为能了解其自性,就是说见其自性、认其自性,那就会明心啊。所谓心者,若是无明心,若是愿力心——愿力心即为庄严心、顺性心;无明心就是流转心、覆蔽心、苦难心、逆性心。那你要明心见性了,你自己择取吧,对不对?你用哪个心?你用哪个性?本性一如,你怎么也颠倒不了,你怎么也蒙蔽不了。唯有在这个择取无明业、逆业、苦业与愿业、光明业、顺性业,这两个因缘所表达的。诸位善知识啊,一定会在这个法则上、在心智上,处处地、透彻地、清晰地、不要保留含糊地去审视观察与运用。

昙鸾法师通过天亲菩萨的这个文字,天亲菩萨通过这个文字来表达《无量寿经》的实质内涵,《无量寿经》来表达我们心地顺性庄严,阿弥陀佛所证实的真实功德。所以步步深入,令我们趣入自身心智的自在力所在,就是自在所在、自性所在,令一切众生出离无明沉沦。

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他开章与收尾都用这个来收尾,实际还是让我们来回归到天亲菩萨清晰的文字教言中,不让我们走得太远了,没有太多的花名堂。现在讲法容易与人造成混乱,就是脱离主体。这个在唐朝的时间批的就很厉害了。尤其是象道宣律师他们这些善知识,痛呵讲席啊,象这样设座的地方,就骂:“你是不是魔子啊,你下来!”就这样子。所以未得五停心之前不许说法。(编注: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观、五度观门、五度门。)污染世间,祸乱人心,妄自发明啊,痛呵,过去是痛呵的。道宣律师举个例子说:过去《华严经》,就是这么厚的《华严经》,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也就几页纸就写出一个书。干什么?解释《华严经》。现在的人一品就写十卷。越解释越多嘛。我们现在,又在古人的基础上一卷再解释十本书。哎呀,世尊授过记说:如乳加水。就是一斗乳中十壶水加进去了,但得乳色,没有乳味了。

所以昙鸾法师做了一个好样子,不把话扯很远,马上把你拽回来了。我们还看原注,前一句是原注,后一句还是原注,让我们回归到这样的善知识的法则中,不至于迷失。我感觉这是一个十分恰当的说教方式。现在讲就比较难一些。

那一年我们在这学《观经四贴疏》,他们把它整理出了,八十万字。我一看说烧掉,要烧又想整理了一年,又不忍心,以前整理出我都烧掉,这是不忍心烧掉了。八十万字,总共四贴疏有多少字?纯粹是胡扯八道,就是罗嗦的话,太多了。我们现在的人心智羸弱,你解释不清楚,要反复地说,一个问题要讲很多很多,还希望大家能理解,实际很多真是废话。对善巧之人来说,都多此一举啊;那么对智者来说,要善于剥离吧。

好,我们读下面的文字:

③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虚空庄严功德成就,水、地、空——这是三个功德成就。这四句偈子,天亲菩萨的文字很美啊,很优美很优美,虽然翻译过来了,还是很优美。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不用解释这四句话,读一读人心里感觉很美妙的。

此四句,名庄虚空功德成就。

我们看我们这个虚空中庄严是什么呢?乌云呗,好的时间有彩云,平常时间有白云,要是天晴得十分好是蓝天,其他还有什么?鸟飞,还有什么?没有其它的了。

他这个说“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殿堂,我们这个殿堂就是太简陋了,有的很多地方殿堂里面很庄严啊。宝交络,罗网什么,幢幡什么的,种种庄严具。

罗网遍虚空,那人呼吸不是不舒服吗?不是的,这是个比喻,是我们看得见的一种形象比喻。要是直接把极乐世界的庄严给我们说,我们没法了解,所以是类比说。

还是希望各位顺性去建立国土,或者说念到诸佛悉皆现前,能得见极乐世界,肯定你再看这话,你认为它太腼腆了,它肯定说的不相应,因为这个喻说,终不如实。它不是如实的说,是喻说,打个比方,这么说。

实际象宝交络、罗网,我们知道,我们能感知得到,要不然那没法说,光明网相,庄严网相,我也讲不通,要是离开比喻我也没法说。我也说不来,不知怎么说好。

“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此四句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

它这个土又读(du)嘛,国土(du)。为什么读国土(du)呢?台湾人都这么读的。

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

就是怪异的天经常会出现。

忧虑百端,为之毛竖。

我不知道这个毛竖,大家有没有感觉。有时候到特别怖畏的地方,人就会毛孔冒冷气,毛骨悚然嘛,炸起来了,毛竖。

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

铃铎,“铎”我们看不到了,古代人那个编钟,有铃有铎。铎大概是那种东西,是个单板子,铃是个圆的,编钟嘛,就是圆的;铎就是一个一个板板,一打“叮叮”的出宫商之声,是那样子一个。这解释的是“大的铃”,我见过铎,铎是一个发音的金属板。现在南传佛教,化缘的时候还敲铎呢,那叫铎,我们那叫云板,拿那一敲,“叮……”人就出来了,就拿着大米出来了,他们就那样的。两个人抬着一个那个东西,跟我们的云板差不多,但特别厚,一敲那声音很响的,“叮……”一个村子都听到的,大家就都出来,一个人捧碗米什么的,他们版纳还是这样的。

铃铎宫商。鸣宣道法。

实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风声、雨声、鸟声,乃至说火车叫、汽车叫,什么声,也是在宣化无常、无我、苦空,实际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只是说迷失了自己的心,认为他没有宣化。你看什么声音不是无常的?什么声音不是无我的?什么声音不是寂灭寂静的?都在宣吐法音,只是说我们没有法心,没有道心,所以闻不到。

鸣宣道法。视之无厌,

这还真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这个心智,让我们心智造作得到满足,人一满足就宁静下来了。那我们通过观察满足了,人心就不再造作了;人不满足的时候,心一下子都不休息啊,这样那样,那样这样……永远不休息,很苦很苦的。

以前在家的时间看他们准备装修房子,买这个材料那个材料,跑跑,跑半个月以后,烦的,累的啊,不满足,盖完了,还是这不行那不行,拆掉重新来。

“视之无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顺性实在是不容易建立。你今天看着好,明天看着就不合适了,不相应了。

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一切的所示现之物,皆是顺性建立故,所以宣吐妙法之音。那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中,能不能观察到万事万物的本性呢?若能观察得到,那么亦会处处闻得道法之音,乃至宣布道化,利乐世间有情。你看我们平常凡夫的无明心智中就是染着,对待善恶取舍,就是不完美不具足,总是有挣扎的东西,所以这个虚空庄严是令我们在一切时处所涉及的法则,莫不都是在闻法、修法、行法。

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样的庄严呢?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兴起大悲愿力所促成。我们通过这二十九种观察,一定会进趣一种心智,什么心智?顺性者满足,顺性者安乐。在阿弥陀佛令众生满足的这些愿望的加持下,令我们得见自性安乐,要不然我们与性德的距离特别大,没有弥陀的修德的回施,我们与性德的认知的机会基本上是没有的。我们经常在虚妄的执着差别造作的修德中、修持中去徘徊取舍,很难与本性的清净的种相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个信量(61:40)二法中彻底揭示了,令我们进趣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广大、自性本来具足的心智,让我们自我了解。天亲菩萨在十七种庄严中以总相,乃至十六句细相分中,处处令我们得见自性,得见自性安乐。

行,我们还读下面的文字。

9、庄严雨功德成就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雨花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这个说雨功德成就,我们以前读雨,它这个读雨(欲)加重了一下,这个雨就是普遍的供养,普遍的实施的一种法则。雨花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昙鸾法师特别有耐心的在每一种庄严中,都这样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对比观察。在凡夫心智中,对比是很重要的一个择取的动力。那么大取大舍的状态归入了不取不舍的法性,要没有这种大取大舍,我们很难厌娑婆,信极乐;很难厌逆性,顺性回归;很难厌苦向乐,很难这样做。所以他不断地耐心地,在每一个庄严的语句之后,这样不断地引导我们。“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

印度人有这个习惯,我们中国人没有。中国人把衣服铺到地上去让人践踏的概念没有。我们中国人的衣服从“胡服骑射”那个成语以后,基本上裙子就断了,就开始穿胡服了。这种一两千年的机制大概是有的,起码七八百年吧,这个机制太大了,我们的衣服现在就紧紧的裹在身上了,已经不可能了。那最早中国人的衣服也是衣裙,它方便,一拉出去就是地毯,你知道吗?想想我们中国人这个衣服,没办法。

现在到印度,你看一看,白衣什么的还都是披单,它有这个风俗习惯。欲以服饰布地,因为尊重故,他有这个习惯,好比说有圣者来了,他把衣服铺过去以后,圣者从这上面践踏过去,走过去以后。他就生起极大的欢乐,感觉受到加持了,他把这个衣服带回去穿到身上,感觉很荣耀,很喜悦,跟圣者结了一个很好的因缘,供养的因缘。

我们都读过释迦佛因地的故事,他就把自己的头发解下来,就铺在那个地方让燃灯古佛走过去,不至于脚踏到泥土上。实际那个泥土是帝释天化出来的,就是看你咋办,他们都铺,把所有的地方都铺好了,忽然出来一块泥巴地,燃灯古佛要走踩到泥巴地上。实际就是看你发心嘛,你不是说你发什么心供养佛吗?没有衣了,衣供养完了,就把头发解下来。我们和尚就没办法了,怎么也没办法了。这是释迦佛的因地嘛,我们都读过这个故事,他是这种习惯。

现在到印度,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机制的。我们到版纳的时间,他就把白布,一匹白布扛上来了,我说你干什么?铺地。他们就砍芭蕉叶,一砍一个芭蕉叶,来给你铺铺,让你走过去。那我们汉地的时间就是给你铺个地毯什么的,我都不主张我们用地毯,那迦叶尊者来了我们铺什么呢?一般来我们都铺个地毯。迦叶尊者来,我们铺什么呢?建好了再说吧。

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

他这个习惯呢,现在在热带地区还都是有的。因为热带地区的人赤足,不穿鞋子。所以那个衣服铺到地上,很尊贵的一个状态了。要我们穿了鞋子,钉上钉子,你有什么用了,对不对?还给你铺那个有什么意义,对不对?世尊在世的时候,托钵是要赤足的。我们那个地方,我去托钵,到版纳、到其它地方托钵,也必须得赤足的,不赤足不行。因为什么?世尊都赤足,你怎么能不赤足,对不对?我到东北有一个出家师父就问我:“你骄慢什么,法师,你怎么不把鞋脱掉?”我说:“这大冬天这么厚的雪……。”他是因为他赤着足呢,他行头陀。穿一个夹衣,就光着足,“踏踏踏”走过来了。我们在一起用了餐,他就批评我,说你一点都不象佛陀的弟子啊,你怎么穿鞋子?我说惭愧、惭愧、真惭愧。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加上气候的差异。要是到了南方你要穿了鞋子,你没法活人呐。雨水多,雨水是很多的,“嚓嚓嚓”一下雨,你那鞋子没法穿。过去没有胶,象我们现在人这个胶制品,这个制品,那个制品。过去都是布鞋子,皮鞋子,一有水就踏湿,踏烂了,所以说赤足是最好的。就是根据自然环境,带来的一种风俗习惯。是这么个因缘吧!

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

我去印度的时间,他们给了我很多七宝宝石,什么珍珠玛瑙,反正很多,背了一大袋子去了,到那就……撒习惯了,现在看到就想把它撒掉,现在还是这样的习惯,一看就想把它倒掉,就找到好地方赶紧把它倒掉,养成习惯了,什么都是个习惯。象我们一般人习惯什么?珍宝!多多益善,是我的。那他们的布施的心是什么?珍宝多多的,撒出去,这是个习惯问题,这也是个习惯。

香华,名宝。现在放光寺我看他们有时候……云南的花多呗,就买了花撒花。实际在内地这太奢侈了。享受过天人的生活一样。过去是天人散花,散的天花,要是我们要打七的情况下,你要是因缘好的话,天会降花的。但你要业报深重的人,你看落下来是树叶子的,或者刮过来是灰尘。你若是善根成熟了,落的的确是花,种种天花,柔软美妙,香气芬芳,周边光相,那个花落下来有光的。

要是我们业力成熟了,刮黑风,是这样子的。我到甘肃下过一次土嘛,我说真是稀罕,天降珍宝,下土,他们甘肃下土。(有人问是沙尘暴吗?)不,不是沙尘暴,它那地方总下土,明明就是下土,天全部都是黄黑色,好了,你站那用手一接,一层土,下土。那也是珍宝嘛,黄金,天降黄金。

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

那有人没有珍宝供养怎么办呢?我们去菩提迦叶之后,我就在佛的菩提树那个地方,我就把一袋子珍宝放那地方,他们谁来谁摸走俩,我说挺好的,供养他们了。在释迦佛证道的那个座那儿,就供养很多人,他们就在那摸,很好,跟大家结个法缘。要是没有(珍宝)怎么办呢?没有,你就没法供养了。这个可能就为了满足这个因缘。

是事不果

那心里有亏欠呐。

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

常雨七宝,我们对这一定要真正的常生供养佛的心,不要把好东西都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经常供出去最好了。尤其是佛法僧三宝,稀有圣地。你穿金戴银白搭,我告诉你。有时候还沉重,对不对?有人还会抢还会夺的,你供养佛那是无穷的出世入世福田。对不对?他们这个感触很大的。我们中国这个佛牙舍利,到泰缅的时候。他们那些法师回来和我说,我们站不起来,戒指什么的……,坐在那个地方压得站不起来,走不动,太多了,人往那投,把他们搞的一压站不起来,实际是真是很感人。就是说,你看,佛有遗骨于世啊,令众生诚心供养,也很感人嘛。

“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

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呢?他又设了一个问:

“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

天天下、天天下,不把虚空填满了?

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

就是适量嘛,适量的雨水,不要太多了。太多了,真吓人。七五年发水那年,很多大人吓的,感觉惶惶不可终日的,我们都去游泳跑着玩去了,没有感觉,可能孩子幼稚无知吧,很多大人吓得脸都变色了,那大水过来,呜呜就过来了。我们去游泳去了,大人吓的脸都腊黄,那就是洪滔啊,可能现在我遇到了也会害怕,十几岁的小孩没有感觉,一点感觉都没有。

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

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东西,累人真是这样的,我不知道大家对家具、用具、房屋有没有感触。有个居士跟我这样讲的,打个电话说:“师父啊,我烦,我想逃跑。”她就想去寺院的意思,因为照顾家庭,我说是不是照顾房子累了?她说六七百个平方天天擦呀擦呀,把我累死了。我说活该,谁让你没事惹那么多烦恼,对不对?以前我感觉家具这个东西就累人,开始是个新鲜嘛,买回来又打扫什么的,半年以后到处都是灰。

象我们这殿堂一样,真得打扫打扫了,都是灰。现在谁是香灯,你来打扫打扫,太脏了,地板……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厚黑厚黑的。不行就大家打扫打扫,那上面太脏了。不行就换个负责任的,香灯不负责任太不行了,这地方太脏了。你们商量商量,找一个愿意干,愿意做的人。干净一点,你象这个沙弥不是做下来了吗,殿堂,后面的果报咋办?太脏了,里面的灰……从第一天我看就这样,我们每天捻香,用最恭敬的心供养佛,一摸,每次摸一把灰,我说香花供佛还可以,以灰供佛,心里不舒服啊。你就是你再没有分别心,还是凡夫,要么替一替,要么换换人,不行啊,不合适。

那么没有累情之物。你看我们自己用的东西啊,什么累了?你感觉不愿意干就是累了。极乐世界没有累,因为它是随心所现,房子想要七百平方,就来七百平方,想要随身,就刚好丈尺就可以了。宫殿欲大则大,欲小则小,所以没有累情之物,我们在这个世俗之中真是太容易累了

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

这个文字,我们读《无量寿经》都会清晰,会读到这个,到弥勒佛降世的时候,我们大地上的用具的东西就是这样子的,脏东西它自然会有莲花一开,脏东西进去了,一包,没落到地下了,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就那样。我们现在太没有福报了。垃圾,放光寺这么个小地方,这么几个人的垃圾,常愿师我们研究了四次了,也不知往哪儿放。跑了几百米以外才看到个地,建个垃圾室,就是垃圾没地方放,拖累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实在是五浊恶世。要是莲花一开,脏东西往里一放一合没了,多好啊!这人福报差别太大了。那时候也不用清洁工,什么也不用用了,对不对?他自然福报啊,在《弥勒下生经》讲的很清楚的。真是这样子的,这不是神话,就是果报差别,因果报应差别嘛。

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它只显华衣,没有显香普薰的实质内容,他到这就止住了,可能昙鸾法师不好烧香,或者他那个时代不烧香。但这个无量香普薰啊,在佛教来说,香者,守护戒法,名闻十方,令一切众生信心生起之清净,此为妙香,此为普薰。这个地方善知识也没有烧香就过去了。

我们提一下,就说戒得清净,名扬十方。令众生闻者生起信心,清净信心,那就是普薰法界啊,戒香普薰。我们烧香也是这样子的,你要很重的烧香,果报很好的。但你要烧香,可不要自已去说,我为了贪图嗅这个香味,我才烧香的。要有供佛之心,供养净化世间之心,令众生离热烦之心,这样就比较有意义。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10、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这是所谓的光明庄严功德成就,想想在这十七种庄严中,什么妙相,备诸珍宝性,都没有离开光明庄严,光明功德成就。此处宣化是佛慧之日,大光统摄,一味光明。这种平等的回施,能除世分别执着之痴闇,令十方九界的差别痴闇一时消融,这个痴闇冥说的是九界差别。

它这个地方要强制的讲一下,要不讲,我们就对“佛慧明净日”,对这个“佛慧”无所了解,佛慧以别九界智慧差别,所谓“佛慧明净日”。佛慧者,菩萨、声闻、缘觉、人、天、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这种种类不能名佛慧。虽然本质一如,那我们先不管他,先说这个佛慧,佛慧明净日。除世,这个世是三圣世间,不管菩萨、声闻、缘觉,这样的世间,不管是人、天、修罗,这样的善道世间,也不管地狱、恶鬼、畜生,这样的恶性世间,这个世间痴闇冥一时除尽,是佛慧所现。这个地方要有个概念,没有概念,你对净土法门的完整了解,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的了解,是不会有深入的。这个地方不敢含糊。所以“除世痴闇冥。”

前一段我们在讲这两句话的时间里,把这个痴者,因为未尽细微惑故,未尽一切业习故,所以是为圣道之痴。所以佛所见故,佛见这些菩萨、声闻、缘觉,种种善巧,种种威德,视为痴相。何以故呢?没有究竟圆满故。那么三界忽明忽暗,好比说我们这个六道众生,色界、欲界、无色界,此有善恶有情,若明若暗呢,无有一定,所以视为暗。那么地狱、恶鬼、畜生,但有其苦,所以称为幽冥众生。所以 “除世痴闇冥”。以判九界有情,咸得大利的真实功德。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

项背日光,我不知道大家见过人带项背光的有没有,就是背有光,项有光,称为圆光。没有见过?我见过。大家都没见过,我见过。你看,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佛教,这个圣贤之类皆有背光项光,项光就是脑袋壳上冒出的光,后光就是后面这个光,这个它是个名字。日光是圆光之义。

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

昙鸾法师这么讲,比较直白,讲九界呢,能破九界之痴闇冥,我们就有一个比较亲切的感知吧。因为有人贪色界、无色界安乐,就是贪图禅定,贪图种种功夫,这一类人只能堕到色界、无色界,就很好的修持了,很大的功夫了,他没有去处。再一类有情贪染于善报,那这样的人只能生欲界天,沉沦三有。所以以此,佛要破暗,这样的暗心。在这个地方用功夫的人很多,“除世痴闇冥”。有人向往菩萨圣法六度万行,有人向往声闻独觉之解脱,佛在这个地方还是“呵”的,这亦是暗冥之心。

《无量寿经》处处讲发无上菩提心,我们有时会忽略这个问题的。我向往善道还不行啊?我向往禅定学功夫还不行啊?不行的,差的太远了;你说我修声闻道,得寂灭涅槃还不行啊?不行,差的远了;你说我观十二因缘得独自觉悟还行啊?不行,差的远着呢;六度万行自他二利还不行啊?还不行,差的远去了。为啥呢?没发无上菩提之心。这个净土一法就是令我们发无上菩提心,要不然与此法不相应。

所以《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以无上菩提心为根本依止。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佛的果地觉,这个地方,佛慧明净日是特定宣化出来的。它不渴望你修善恶福报,不渴望你修种种禅定功夫,那么这也是三业之功,出不了三界。也不希望你修声闻缘觉,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这就是大智慧的心、大愿的心。这一段文字也是为了令我们对三界之善、三界之功夫,有一个逾越;对贤圣不究竟法则,有一个逾越;直归无上菩提。

学佛的人往往对这个地方不太乐意真正去了解,在这地方不下大功夫,就会丢失无上大利。尤如佛在《无量寿经》上讲,你就会择法不究竟。择法不究竟的时候,你这个报德、你这个功德,必然不究竟,发心不易成故。看你发什么心,必然进趣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佛在这个教言中,劝我们发无上菩提心,遵从无上道业。所以世间善恶之报莫遵循;三圣道——菩萨、声闻、缘觉之类,莫遵循;但以佛觉,但依佛教言,但念佛,但成无上菩提,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要是我们还发声闻缘觉的心,你这一生怎么能成佛呢?这跟大话小话没关系,是跟缘法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在这个法义上抉择不清晰,就贪图世间的善恶之报、苦乐之报,贪图世间的功夫之报,就是期盼神通啊,期盼功夫啊,期盼禅定,结果未出三界,修来修去还是三界生死之途。发心没有出三界故,这个地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虽复项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

入佛智慧

这个地方最主要是入佛智慧,所以声闻、觉缘、人、天、修罗,非我所期盼,所以入佛智慧。

不为无记之事。

一般象这非想非非想天,没除无记之业,不为大方便自在,所以尚在三界沉沦。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

因为所有净土行人所依止的,皆是以阿弥陀佛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功德相安立所回施;非是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法所能涉足;人天善法、声闻缘觉菩萨所能回归,如此而矣。所以回向回归视为方便。要不然我们就会走一个弯路。与不了义教,与不了义法则去勤苦行持,一生与无上菩提不能得以真实成就。

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

以光明功德普作佛事,照耀众生,咸趣无上菩提。这个照耀是“佛慧明净日”所照,是佛慧所照,非菩萨、声闻、缘觉、人、天所照,这个地方要有一个清晰的区分。不至于我们于无上菩提心,生不起抉择。那你可能发的不是无上菩提心,有人真就是发的声闻缘觉的心,有人就发的菩萨的心,有人发的就是好好做人(的心),先做一个好人,那你就先做个好人了。

现在社会上的人就在这个净土法门上,不引发大家发无上菩提心,这一生真是没救了,没办法啊!这个弯路就大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天亲菩萨、昙鸾法师处处给我们作究竟的依止,要以佛慧之日、佛慧之愿来照了觉知一切世间差别。

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我们把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这段文字作了一个学习。我也希望大家在这个无上菩提心,这个发心处去善思维观察,无上菩提心与一般的菩提心,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之菩提心对比,我们要有个鲜明的清晰的认知。若不然就容易一带而过。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继续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慈法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慈法法师)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