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


   日期:2024/1/25 16: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

方立天
       
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也是佛教着力塑造的重要神圣形象。普贤菩萨观是怎样演变的?普贤菩萨行法的内容为何?普贤行法有否现代价值?这是本文拟简要论述的问题。

一 普贤菩萨观的历史演变

菩萨是印度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众生”。意译为“觉有情“,即觉悟有情众生。佛教早期经籍《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云:“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谓菩提萨埵。”菩萨的原义是聪慧有情。大乘佛教经典多称菩萨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萨埵”,意为“求道的大心人”。大乘佛教强调菩萨不仅聪慧,而且更是发大心的人,即不但要自己觉悟成佛(自觉,自利),而且还要引导他人觉悟成佛(觉他,利他)。在大乘佛教看来,凡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最终成佛为目的的修行者,包括广大普通佛教信徒,都是菩萨。大乘佛教强调菩萨要发菩提心和修菩萨道。所谓菩提心即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之心。所谓菩萨道是指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法门、六波罗蜜等,如依四圣谛而发起的四弘誓愿为:因众生多苦,故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因苦由业集,故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使众生向道,故发愿无量法门誓愿学;为使众生证果,故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说,菩萨的特质不仅仅在于个人觉悟,更重要的是济度众生、不舍世间的利他行。

为了佛教的护法弘法事业,大乘佛教经典塑造了许多菩萨形象,著名的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常不轻等菩萨。其中普贤菩萨是极为重要的一位。特别受到中国佛教崇奉的两部重要佛教经典《华严经》和《法华经》都对普贤菩萨有重要的论述,四十卷本《华严经》也称《普贤行愿品》,《法华经》中则有《普贤菩萨劝发品》。一些密教经典也对普贤菩萨有专门的描述。在佛教经典中,普贤菩萨被描绘为佛法的化身,是与三世诸佛等身的诸菩萨之首,称其行愿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集中体现。正如文殊菩萨对普贤菩萨的评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中有所谓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理智具全,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位;普贤菩萨主理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右位。普贤菩萨被奉为“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强调普贤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对彰显、庄严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的作用。

而在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地位更高,被视为与密教教主、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同体。密教的理论体系要点即源于《大日经》的三句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法门中的“菩提心为因”即是指普贤十愿,“大悲为根本”即是普贤愿行,“方便为究竟”是说一切修行皆为成就佛果。三句论中的菩提、大悲都以普贤为代表,是成佛的因,即佛因;而大日如来是成佛的果,即佛果。因果为二,实为一体。也就是说,普贤是因位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果位的普贤,普贤和大日同为法身。

由于《华严经》《法华经》和密教经典在中国的流传,并相应地形成了华严宗、天台宗(法华宗)和密宗,以及这些佛教经典对其他中国佛教宗派的广泛影响,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信徒中拥有普遍而崇高的信仰。因此,一些佛教学者还进一步发展了普贤菩萨观念。如唐代佛教居士、华严学者李通玄(635--730)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创“三圣圆融”说,认为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圣”之间存在着主伴、因果、体用、理智四重关系,体现了三圣之间圆融无碍的特征。这是阐发一种观行方法和认识方法,以强调“三圣圆融”是贯穿于菩萨修行始终的主导原则。唐代僧人、华严宗四祖澄观更撰写《三圣圆融观门》,把“华严三圣”圆融无碍的关系又分为两方面:一是“相对明表”,就相对方面而言,文殊、普贤二圣为因,毗卢遮那如来为果;再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表”不同的“三法”: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之智,普贤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二是“相融显圆”,就相融方面而言,先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自法门的圆融,进而是彼此互相圆融,并在此基础上是三圣法门圆融,“二圣法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澄观的学说是对李通玄思想的发展。


大乘佛教菩萨在中国受到特殊的崇奉,弥勒信仰、观音信仰等汇成了巨大的信奉潮流。菩萨被视为佛教某种义理、精神、特质的化身,慈悲济世、护佑众生的象征。中国佛教对菩萨信仰的选择,还与佛教徒的朝拜活动相关。随着佛教徒寻师求法和朝拜圣地修持活动的日益开展,唐代还逐渐形成了佛教集中朝拜之地,如唐代刘禹锡视嵩山、五台山、衡山是佛教三大名山。唐末,则主要有四处: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终南山,三阶教圣地;风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圣地。南宋时,以浙江为中心有“五山十刹”的重要名刹之说。至明代,又形成了分布地域比较均衡的“四大名山”说,即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时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又以四大道场为地水火风“四大”的结聚,称九华山,地也(地藏);普陀山,水也(观音);峨眉山,火也(普贤);五台山,风也(文殊)。四大名山的确立与四大菩萨的影响,壮丽的自然山色与神圣的宗教景观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萨的影响日益扩大。

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至唐代则佛教日见兴盛。北宋时塑有普贤菩萨像,随后又铸造巨型的普贤铜像,建阁安置,并将原有的白水寺改名为“白水普贤寺”。此后,峨眉山遂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成为峨眉山宗教崇拜的中心,至明清时代,峨眉山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极一时之盛。

由于佛教菩萨信仰的广泛流行与巨大影响,普贤菩萨也被道教奉为真人。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把佛教文殊、普贤和观音“三大士”变成破太极阵的文殊广法天尊、破两仪阵的普贤真人和破四象阵的慈航道人,他们分别坐骑虬首仙的青毛狮子、灵岩仙的白象和金光仙的金毛犼,从而也就使普贤等三位菩萨愈来愈汉化了。

二 普贤菩萨行法的基本内容

大乘佛教经典注重宣扬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智,智慧。行,修行,实践。悲,拔除众生痛苦。愿,誓愿。普贤的特点是为救度众生而修行,而这是与利他的誓愿不可分的,《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就着重阐扬了普贤的行愿。普贤行愿的内容主要有“十愿”、“十忍”、“忏悔六根”法等。

普贤十愿,也称“普贤行愿”,是普贤为成就佛的功德,从事修行和度化众生所发的十大誓愿。十愿的具体内容在四十卷本《华严经》中有着简练而明确的表述: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礼敬诸佛”,常敬礼一切佛。“称赞如来”,常称赞如来的功德。“广修供养”,侍奉一切佛,给予最上的供养。“忏悔业障”,是生活的反省,常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以清净身心。“随喜功德”,常随喜一切佛、菩萨乃至凡夫的所有功德,以使心意净化。“请转*轮”,礼请诸佛宣说教法,传播义理。“请佛住世”,请求佛不入涅槃,常住于世间说法。“常随佛学“,常跟随佛,学佛的教法。“恒顺众生”,重视众生的意见,不逆其意。“普皆回向”,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圆满大愿。普贤这十种广大行愿因简明扼要而受到广大佛教信徒的念诵奉行,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据载,普贤为菩萨提出了“十忍”法,“忍”,有忍受、认可、领受、坚信等含义,是安住于真理中,对真理深信不疑的智慧。八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四云:

尔时,普贤菩萨先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忍,若得此忍,则得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一切佛法,无碍无尽。何者为十?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种忍,三世诸佛已说。

“音声忍”,对佛说的一切教法,深信悟解,认同领受。“顺忍”,顺从菩提正道,平等无违地接受一切诸法,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无生法忍”,通达一切事物无生无灭的道理,对一切事物都不执著为实有,以进入寂静的境界。“如幻忍”,了达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虚幻不实的道理。“如焰忍”,了达一切事物如火焰一样似有而无,没有方所、内外、有无、断常等区别与存在。“如梦忍”,了达一切世间如同梦幻一样,是不真实的。“如响忍”,了达一切声音都无来处,也无去处,虚假不实,如空谷回响。“如影忍”,了达自他的色身由五蕴聚合而成,犹如镜中的影子一样虚幻不实。“如化忍”,了达一切世间都是业力的变现,非有非无,无所依住。“如空忍”,了达一切法界皆如虚空,无生无相,无色无形。普贤的“十忍”法是通达佛法,进而了达宇宙人生真相的十个方法。大乘佛教强调依此方法修行,就能领受一切佛法,无碍无尽,获得佛教智慧,成就佛教功德。

上述十大愿中有“忏悔业障”一愿,《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更是宣扬普贤行法的“忏悔六根”法。“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心),是与六种境(对象)相应的六种认识机能。普贤行法认为,“六根”往往执著“六境”为实有,而产生贪欲、愚痴、烦恼、罪恶、痛苦,强调必须消除六根罪垢,保持六根清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眼根因缘贪著诸色,……贪爱诸尘,”“耳根闻乱声,”“鼻根著诸香,”“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身者杀、盗、婬,心者念诸不善,造十恶业及五无间。”“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恶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历,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这就是说,所有恶业罪障,都是六根不净引起的,若欲成就佛果,必须“忏悔六情根”。如何忏悔呢?“若有忏悔恶不善业,但当诵读大乘经典,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般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此三种身,人天福田应供中最,其有诵读大方等典,当知此人具佛功德,诸恶永灭,从佛慧生。”通过诵读佛典,学习佛法,增长佛慧,就能灭除诸恶,具佛功德。

三 普贤菩萨实践品格的现代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适应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中国化佛教。中国佛教在隋唐时代进入鼎盛阶段,创立了八大宗派,谱写了佛教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以后,有的宗派衰亡了,有的宗派停滞了,另一些宗派界限模糊了,还有一些宗派合流了,也就是说中国佛教主要是禅宗在流行了。元明以来,中国佛寺主要分为禅、讲、律、净、教五类,后来讲、律、净、教也渐融于禅寺了。华严宗阐扬的“华严三圣”,其主位毗卢遮那佛虽端坐在洛阳龙门奉先寺,其崇高身份并不为朝拜、瞻仰、观赏的人所了解,且香火也日渐断绝了。而毗卢遮那佛的左右胁侍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却分别被五台山、峨眉山寺院奉为“本尊”,名声显赫,吸引无数前来崇奉礼拜的信徒和游客。可以说,依托于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信仰,一直香火兴旺,长盛不衰,成为明代以来中国佛教的重要据点;禅宗、禅寺也因依托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萨信仰而持续发挥其宗派影响和社会影响。这是中国人民和佛教徒长期选择的结果,这表明菩萨崇拜在历史上符合佛教徒的信仰愿望,适应中国人的精神需要。

在今天,大乘佛教菩萨的理念、品格、特质、精神是否具有现代价值呢?我们认为,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菩萨的理念、品格、特质、精神进行新的诠释,阐发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就能揭示出其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从而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概括起来说,普贤菩萨行法的内容主要是:弘扬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通过修持,以成就佛果;阐述大乘佛教的具体修持方法。就普贤行法内容的一般意义而言,就是一个人通过修养,尤其是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达到理想精神境界;其中重点是论述修持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如果我们进一步加以抽象概括,可以说普贤行法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实践品格和实践精神,换句话说,重实践,重道德实践,就是普贤菩萨品格、精神的特征。

普贤菩萨的实践品格和实践精神,我们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心。就是强调心要正,“根”要善,即要具有善良的思想基础。普贤行法特别强调发心,即发菩提心,也就是正心。菩提心是能使人开悟成就佛道的主体智慧,包括大悲心、大慈心、安乐心(灭除众生痛苦)、能益心(帮助众生离开恶行)、哀愍心(守护怖畏者)、无碍心(排除一切障碍)等。正心就是正确确立修持成佛的主体性。

(二)向善。上述普贤十大誓愿,体现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宏愿、善心,体现了度化众生的利他精神。应当承认,“十愿”所包含的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欢乐的济度众生、能益他人思想是值得称道的。

(三)求真。上述“十忍”法集中表述了普贤对人生宇宙的认识,虽然依据佛教的缘起性空原理偏于讲空,但其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均是因缘聚集而生,一切事物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思想,显然是具有合理的因素,是值得肯定的。

(四)反省。普贤的“忏悔六根”法,具有反省自身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意义,对于防止一味追求感官享受、贪欲膨胀、邪思恶念都有警示作用。人需要忏悔,需要反省,需要检讨,需要反思。“忏悔六根”法对于反省个人的局限、缺陷、过失,显然是有借鉴意义的。

此外,“华严三圣”形象结构中蕴涵着哲学思辩。李通玄和澄观更是运用主伴、因果、能所、理智、解行、体用等范畴对“华严三圣”、文殊与普贤的关系以及普贤行法进行新的诠释、解读,其中所贯穿的“相对”与“相融”的观点和方法,表现出原因与结果、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认识与实践、智慧与道德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其间所弘扬的理性思辩与闪烁的哲学智慧,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普贤菩萨的行法,作为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一项内容,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总结,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发掘和继续弘扬,这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有益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