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


   日期:2024/1/24 12: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集

原文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今天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昨天因为迎请佛像,我们耽搁了一节课的学习。这个学习本来是认识我们每一个有情现前心智、生命、依正二报延续法则的一个机会。我们学习净土非是心外法,亦非是妄想心智心内法。此法是阿弥陀佛顺愿建立这么样一个清净的国土,以誓愿建立,令一切众生——所谓迷失自心众生、不知归向众生——皆有依从,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入法性,成就自在力。

阿弥陀佛所成就誓愿,无外乎从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来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佛法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或者每个众生对法则的认取与抉择,要不然我们来学习佛法就变得没有意义。阿弥陀佛建立这个清净国土,乃至立四十八愿,他的根本依止没有离开我们常谈的佛性、法性、本性、自性。

一切佛教徒都知道一切法无有自性。那阿弥陀佛顺应这个自性是何以安立的?诸佛亲证这个法性、佛性、本性,是一切法之根源,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浊净善恶凡圣之根源。诸佛如来在这个根源的机制上彻底地成熟了这种依正二报的运用,凡夫昧失了这个机制。所以说一般我们谈佛法,诸佛如来所有功德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未修未证,实无有修证,实无有言说,这是顺应法性说。作如此说,一切倒见众生、执着众生,乃至说凡圣有情,皆有迷倒之处,或者说染着之处,那么细微的惑乱、细微的迷惑也会造成不能究竟抉择法性周遍,所以诸佛如来立清净誓愿力,广播于世,诸佛如来成就的这个誓愿力表达这个净土的成就。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建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就如我们这个三界之世间各有业报所现,但它是逾越三界,后面这个昙鸾法师有讲的。那么天亲菩萨他们这是一脉相承,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他这誓愿建立清净国土,亦是为了众生,为了使众生透达无碍心智,回归究竟心源之处,这是个依止法则。那么这个愿,透过这个愿,我们能透视到法性的回归与抉择;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国土,我们没有依止啊。所以以佛愿普利十方,众生得见自性,毕竟安乐住。

那么顺愿建立这个国土,众生各有取舍,所以佛陀又顺应众生的各个需求,设置种种方便,三辈九品说。象净土教言的这个整体的机制来说,有两类判教:一类判教是四土说,一类判教是不需四土说。需依四土说是教下的,像天台,天台判教是判四类土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以种种说法来表现在世间。那么在净土法门的教言中,以善导大师这个完整的机制中,他是不需此判的,他不作这样的判。为什么呢?在念佛一法中,唯依佛陀的誓愿与国土为增上缘,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顺应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成就根本,所以一切往生皆以佛的愿力为增上缘。他所依止所从呢,表现在一点上,一点我们方便切入,而不是泛谈。那么若作四土说,就谈的很广泛很细腻,往往令心力不足之有情迷失法则,无所适莫,无从下手。

所以有对机说、顺性说、顺愿说、有顺众生机制说,下面还有我们自身的取用说。这四类机制中,现在学习净土的,顺应自己的知见想法的比较多一些,顺应佛陀给予的对机教化的就偏少了,那我们要顺应佛陀愿力的人少之又少,那随顺法性之人决定是证悟之人。这四类机制,我们要善于审思,我们用哪种方法来认定自己学习净土、实践佛法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发心。要是认识不清自己的发心,我们就是学习,也是在一种迷茫状态下、不清晰状态下,来延续这个机制,那么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把一个法则清晰地、纯熟地运用出来,也可以说很难去真正地实践一个法门,在一个法门的机制下很难认真地去实践。

现在学佛的菩萨们,涉猎的法门是极多的。随便找一个出家、居士来问一问,大家都接触过十个八个的教言,三五个的传承,但就一门深入的机制,甚为可贵,甚为稀少。但你说我广泛地涉猎有什么不好呢?有没有意义呢?广闻博学要不增加知见,只增加自己消除这种虚妄倒见的善巧,不失为方法;若是增加慢心,增加谈资,实在是阻碍自己脱离生死轮回的蔽障、障碍。这个地方还是希望我们大众有这个发心的观察。那么在接着前天文字学习之前,作这么个提示。

因为来之前我祈祷了一下。有这四种机制,感觉到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在机制上的观察,即在自己的发心上不清晰,或者说运用法则上不清晰。有所学,无所用;有所思,多是颠倒与迷茫的思维,而不是抉择思维。那样往往造成了精神与生命的浪费,学法机制的浪费,就是说你这个学法的机制浪费掉了。不要增加学问!

今天有一个居士大概十点多打来一个电话,谈他的迷茫。这个居士经常给人讲法,到处给人讲法,很乐意给别人讲法,但现在十分迷茫,问我咋办呢?我说你再给别人讲讲法就有办法了,越讲越明嘛,对不对?自己要明也要明人,要不然你何以给别人讲法呢?他说实在现在是很困惑。这是自己的发心不清晰。

那么我提出四类机制:你说能顺应法性来实践佛法,不可思议;能顺应佛陀的愿力来了解自心,不可思议;能随顺佛陀对机施教的机制来认识自心,也不可思议;能择取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可思议。就怕你这四个一个都不靠,那就不知道是要干什么了,那肯定就是业习的纵容与颠倒知见的培养了,那学法就很困难了。这个作一个提示。

还是打开书,我们昨天学到那个……因为文字本子不一样,我也不好说页数。接着前天的学习。

六相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昨天提到总、别二相,总相与别相的问题。华严宗有一位善知识智俨大师提出来,一切法中若以六观相,皆能解决这个观察方法,就是从六个角度都可以观察,要不然会造成无意义的争斗、无益之争。犹如盲人摸象啊,总以为自己是真实,自以为自己有理、有地,所以迷失自心,迷失圆满清净自心。现在这个盲人摸象的争法,在我们学佛的机制中往往就会产生。因为要是作六相观,一般我们就不会与人争论了,各守自己清净之法则,深入实践,勿与人争。肯定不会跟人争斗的,别人说的可能是某个角度机制不一样。

他从六个角度来剖析一切法则:总相、别相、成相、坏相、同相、异相。他是从两大机制说,即差别说、无差别说,这六相归结成差别说与无差别说。要是我们把这个六相法则有一个机制可以贯穿一切法,即远离争斗,不跟人争。要用这六相观法,人无有争心,就是说只是观察的方法不一样罢了,人就会原谅别人,也会原谅自己的心,不与人争执。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我们谈一切法,离不开这六个相。同说与异说,就是平等说、差别说,这两类说,把这六个相作了一个大的机制的一个,怎么说呢,转换吧。同相、异相,或者说平等相,或者差别相,二种说法。

总相,我们一般呢,总相比较好讲,好比说,一切有情学佛的目的,无外乎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别于世俗的得失之观,那么它从总相上说的。那这总相中间有很多的差别,这就有别相,世尊为了使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入佛知见,说了八万四千法,这是别相。各个法都是相同的目的,根本是一样的,那么表现有别。这样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原谅别人的法门、守护的法则、所受的教言,所传达表现不一样,很容易理解,不至于有高低之相。就是总别之说。

有同异说,好比说世尊说种种教言,三乘教言,但说一乘,世尊所宣的就是一乘教言,但为了使众生各个随类地能得到度脱,或者说有缘,示现三乘。同说异说,还是为了使我们善于剖析罢了,这是原谅理解的一个法则。

再一个就是所谓的成相、坏相,好比说一切教言本来是欲使一切众生成就菩提,实无所成,是坏相。无常无我、寂静涅槃,实在是坏相说。那令一切众生出离烦恼,实在是成说。三明四智五眼六通,这是成说。但令一切众生知法寂静,无我无常,那这是坏说。实在都是一说。这个是所谓的成相坏相之说。

象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机制中,希望大家善观于法则,心远离欺争,就是不必要的争与这种迷失,是不必要的,很多是不必要的。我们这个时代,世尊授记中,第五个五百岁是争斗最厉害的,就是人自以为是,刚强难化,难以调伏之时,所以这时候灭争是第一方便。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与我们这个时代相机相应呢?就是这个争斗刚强的时代,所以清净平等觉的教化,容易顺大家的法性,容易揭示大家的本质,容易令凡圣有情同避热恼,是非有情同得平等,善恶有情同趣菩提。那么这是一个总相说、平等说、成说,也是个同说。这样容易适这个时代的机,众生有缘得到佛法的利益。

要是这个地方这个时代我们强调善恶,你不用强调,这个时代人的善恶心,极为强烈,你也不用讲,个个他谁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都很清楚。谁善谁恶,甚为了了分明,为什么呢?现在这个时代人的知识性、可见性、交通性、这个交流的广大机制十分的普遍。过去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来往”,现在地球村;过去可能是每个语系不相来往,每个法系各有守护,现在法系、语系乃至整个全部都没有任何的阻隔了,现在的经书、各式各样的经书随时可以看到,能看、不能看都可以看得到。所以,现在要以总相上说,清净上说,成相上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实在是很难把持自己应该把持的法则了。

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观察,我不想立这个说。按世尊的授记,五百岁中,人刚强难化,斗争坚固,这是这个时代。若是其他因缘,可能是说这个时代好施教,要是不是这个事,你说我只是在正法末际,我心智未有入末法。经常会听到人说:哪有什么像法、末法、正法?那这是平等说、总相说、成说,这里面没有什么可质疑的。有人说虽然这是正法末际,人心道德败坏,业相多是这种违缘生起之相,道德滑坡,我们都看得到的,那么这就是坏相,别相,各人取用不一的差别相,就是别相所现,这个是差别说。这个你不能不许,要是不许,很难交流,那就产生固执已见,就是“盲人摸象”之说,以为自己有所证见,所以说盲人摸象,总不见于整体。我们知道执着就是盲人,你决定是泯灭了你的清净眼目,清净眼目一毁,法门即灭。

为什么提这个呢?我感到智俨大师这个六相,清净说与差别说,平等说与差别说的这种机制,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借鉴,能消除我们对法门的疑虑,使我们有一个正面的感知与观察,对自对他都有一个全体来观察,或者部分来观察,不相矛盾的一种包容,或者说一种放下执着的机制。佛法的根本在放下妄想执着上用功夫,要不在这地方用功夫,纵使有所修持,也是培养我知我见。

好,我们还看下面的文字。

十七句次第

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阿弥陀佛誓愿的建立、国土的建立,就是为了这么样一个誓愿,令众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直接就是愿归命无碍光如来。无碍光如来,但显法性真实,无挂无碍,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必无造作;一切造作,亦顺性安立;顺性安立,无执无着故,所以说必然清净。

归命所守护。我们这个时代人学佛你不知道自己的归命,要是作相似的一种审观,就是不痛不痒的,隔着靴子挠痒,你是得不到利益的。现在学法比较畏惧的是这个事情,就是学一些名言,学一些跟自己身心需求不相干的一些言辞,到业缘一成熟,什么都不当了。因为什么?你平时说的不相干的话,那就会产生所谓轮回的机制。

比较闷一些,要是瞌睡了,可以出去拿个毛巾抹一把脸,或者出去走一下都行。我们这个睡觉是最快的了,打个盹一堂课就过去了,我也想打个盹,打个盹就过去了,说句实话是这样的。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打盹,什么盹?就是等待着业力的成熟。基本上是这样的。倒不是说怕人打盹,这一堂课,我是很尊重的,因为你不尊重那是你个人的业缘,我尊重也是我个人的业缘,我希望你尊重。因为什么?我们生命不用打盹,很快就过去了,人命百岁,甚是无常!但往往我们有机制学法学佛的情况下,往往不尊重,没有机制的苦难一来,就想寻求,哎呀,我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烦恼业障呢?反而是没有机制找到了。这个是十分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要抖擞自己,鼓励自己的意识,要抖擞一下,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凉水擦一把脸,走动走动,都是可以,的确是行,或者是鼓励一下自己,作作无常观什么的。

刚才说归命不相干,不相干,什么叫不相干?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下面无记业,无记业就是什么跟我也没关,然而业力一成熟,什么都跟你有关了,你不能自制的。我经常坐到这个地方,我想到我们前面那一头羊了,因为在这个地方我那一年也是讲了九十天吧。那一头羊,它的机制是什么呢?善根没有泯灭,一打板就知道来,但是后面大众都感觉到它身上的气味不好,它是个畜生,就把它撵走,骂它,踢它。我们的愚痴业乃至我们未来的一些果报成熟的时候,也会这样子的,也会成为这样的机制。果报不是其它造就的,就是我们每一时每一刻的身口意三业的延续。所以归命很重要。

我们头上这个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迦叶尊者,他所守护的机制——抖擞,十二头陀称为抖擞,什么叫抖擞?他象我们一样无始以来也具足了这种贪瞋痴慢疑,但在这个法则善根成熟之时,他会抖擞自己的精神,抖擞自己的生命,行于头陀,抖擞。他并不是说他真比我们什么都好,什么都自然具足,不是的,他是靠这个顺性的认知与抖擞的行持产生出来的力量。因为我感觉是十分难遇我们的学佛机制,一旦越过去了,可能是各人各奔东西,业力相随,无他能代,谁也代替不了。所以归命十分重要。

这个建章,一开章这个言,就激励我们抖擞自己,你看你怎么运用自己的生命呢?不要学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或者说不要把自己生命的机制放到不相干的善、恶、无记中去。怎么来激励自己呢?我感觉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学佛者,智慧之行、慈悲之行、方便之行、抉择之行的一个自我审视,非干他事。你说我就睡觉,我就干什么,这肯定没人管我们,也干涉不了我们什么事情。关键问题是你怎么了解自己的归命处。

实际呢,刚才我谈四种因缘,刚刚谈了,你要不依这四种因缘,你学法你终是不相干。就是我们所有学的东西,都是给别人学的,跟自己是没有关系。看的是别人的文字,听的是别人的教导,念的是别人的名号,都不相干!因为你的业力还在你生命中,还在你的意识中,没有自性地表现着你现在的择取,延续着你未来的业相,跟别人不相干。 那为什么佛菩萨有这样的慈悲呢?悲悯我们这些本不可得的虚妄业流中的众生呢?因为虚妄业流本不可得,所以悲悯我们,同一法性故,悲悯有情,所以建立国土。

“归命”二字十分重要。在昙鸾法师乃至天亲菩萨,他一直把“南无”放在“归命”这个机制上的。因为“南无”这个五义说,(有六义说、五义说,)归命只是一个说。归命可建立一切法义,具足所归命善巧。所以“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希望大家注意这个“归命”二字,就是自己怎么来运用自己当下的当下这一念,就是当体当念。若不如是,佛法离我们太远了,佛法跟我们不相及啊。

今天我接到这个电话,我感觉到十分地有想法,就出去经行了一会儿,这四个抉择的东西就表现出来了,我说到这个地方谈谈六相,因为前天说,今天要是来谈,要先谈谈这六相,希望大家有一个法的辨识。

那么这四个抉择问题,我感觉到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的一个你要审观的法则。

“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个“愿”是以表心愿,“归命”是身口意三业的一个整体机制,“愿”是你的意乐与誓愿的守护,这个守护要么是一个整体的标志,要么是当下的一个激励。心愿心愿,我们常会说心愿,心不可见,愿能畅明。哪个人的心能见呢?因为心是无色无相之体啊、无善无恶之体啊、无是无非之体啊、无来无去之体啊、无有凡圣之体啊,你怎么能把它表现出来呢?就通过你的业、愿表达出来的。通过我们的起止实与不实表达出来的,是顺性是违性表达出来的,所以出现了善恶、是非、凡圣、男女、天地、有情无情。

这个地方希望每位善知识在这个法则上要不断地去运用它,就在每一个当下。不这样呢,我们这一堂两小时的时间就丢失在现下这个机制中。浪费人的生命等于谋财害命,我感觉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我希望大家在一起相互地激励爱护,真正地尊重,鼓励于法正信,莫要邂怠,莫要放逸,莫要沉沦,莫要无知,莫要行于愚痴之法,莫要相互欺骗,相互阿谀,要远离这些不真实的。大家有的舍家弃欲的出家,有的远离了自己家的亲人,到这么高的山上来干什么呢?我们在迦叶尊者下面在干什么呢?一定要策励自己。

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这里按四土说,常寂光土,非造非作,诸佛以修德能彻见性德之真实,常寂光土安立。阿弥陀佛这个清净本愿建立的无生之土,含四种庄严,依教而判比较好讲,但是这个违背了善导大师的抉择,善导大师希望不以教说,但以净土言说,就是以佛知见来说。佛之知见是但从总相上彻底抉择,令众生得以直接方便,就是以愿力方便,遮蔽一切解释、繁衍这种差别相,所以从总相上直接切手的,就是从清净平等觉上、法性上让有情直接体会到诸佛出世的本怀。

所以“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因为诸佛如来亲证无生法忍,亲证这个无自性性,所以知万法唯心之方便,在一时境界中抉择每一个当下之心智,所以得大自在力。他的每一个心愿是清晰的,每一个作为是抉择的,是明亮的,是不含糊的,是远离了善、恶、无记的,所以得以智慧自在力,无染无著,清晰明了,无得无失,普利十方。那么这个“本愿无生之生”,是真正给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在无生忍中得以真正的安立。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古来以久,对阿弥陀佛国土的争议是极大的,谈阿弥陀佛教言不了义、了义争议极大的,别时意、当下意争论是极大的,古来以久的争议都很大。因为今天看到有一个菩萨写了一本净土什么,就是专著吧。看了以后,说句实话,十分地倒胃,倒胃是什么?想吐呗。因为他从学术上写的,我也不能诽谤,听闻了这个资料感觉到也很好,但是他从一种批判性,给佛教批判性的一种角度来说,把佛教当成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反正看不下去了,想起了这些争议,这些争议之中,就是三有之说的争议,当下意与别时意之说,包括这个四土之说,了义不了义之说,我认为从名言上的抉择有异,要是各强执己见,皆是盲人摸象。要是用六相的观察方法,可能是有总相说,有别相说,有成说,坏说,有同说,有异说罢了,如此而已。

那么 “非如三有”,我看到净土资料上这么讲,古来就有善知识这么判,说净土亦如三界。那么在天亲菩萨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不是三界。昙鸾法师他们依止继承了这个,在《无量寿经》上抉择阿弥陀佛国土是绝非三界的,要不然不能称为佛的国土。我感到佛教徒依佛教言就十分简单了,就没有那么多争论的东西。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

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要从法性上观,审观你学这个佛法是不是真正的心地的需求?是不是真正干净的?是不是真正的平等清净的?是不是如实的?你不能迷信哪!要是迷信,那我们佛教徒太可怜了。因为迷信,人就会人云亦云,盲从倒见,心智不能清晰抉择,往往就会被语言与外境所牵制。因为昧失这个法性清净故,要是你知道法性清净,别人说什么话,你可能都很清晰地透视。

(谁能不能让他们几个沙弥去休息休息,在门外吵啊闹的。他们要么学习,要么什么的,安排一下。不行让他们回家。)

“法性清净,毕竟无生”,是我们观察法则的一个重要依止。要没有这个观察,佛法与外道教言没有差别了,丝毫没有差别了。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

我们前天这个文字学过,我们为了衔接上,再作一次提示。

“是得生之情耳”,此情,实在是没有自性的,假于取舍,表达一时无常因缘。因为一切表现,皆是无常无我之相,只是因缘和合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生之情。凡夫知见,往往要有一个依止,要不然会成断灭见。所以诸佛如来以悲智二心利益世间,凡夫有情往往是以二种边见来迷惑自己。源头是一如的,表现就有这么大差异。不是是,就是非——二种边见。那么不是是、就是非是边见,那诸佛如来不是智,就是慈悲,那么就运用这两种知见来观察世间,它的源头都是所谓的清净法性。所谓取之异、表现异,本源一如啊。 “同一本源故”。我们要认识不到这个地方,我们学佛的机制就散坏了。学佛的机制一旦散坏,那佛教的住世与传播,也会产生疑虑。所以是这么个说法。

生苟无生,生何所尽?

这又是一个说法了。

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

要是我们真正生于这个无生地,一切沉沦的机制就会散坏,一切言说的无始的本性也真正表达出来。

号振三千。无反无复

法性本来无有尘染,无反无复。这是一信永信之说,一顺永顺之说,一见永见之说,恒古恒今,非是造作而来,所以“无反无复”。

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

委屈中佛建立净土,对待浊土中建立净土,众生分别中设立净土,所以说这是分别说、成说。这种说实在是为了利益有情说。佛不与佛说法,就象佛不与圣者制戒是一样的,所以净土亦复如是。净土不与净土中人说,那净土只与浊土中说。干什么呢?以令浊土有情、执着于种种虚妄有情有一个机制、善巧。

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我们前边学过十七种庄严,就是器世间庄严。

总相别相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

刚才是说六相。

初句是总相。

清净相者为总相。

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道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所以以清净相,总说净土这个清净总相。那么总相里面的实际内容,就是十六句分别说。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昙鸾法师还是用天亲菩萨这个文字直接来解释十六种庄严。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诸位善知识真的要注意这一点,为什么这地方说“出世善根”呢?大慈悲是出世之善根,执着、染着是世间之根性,这个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从法性清净来说本来无二,但执着于我清净,执着于我法之时,就会产生世间;大悲心中,无世间染,利益世间,所以说是出世善根。深达法性,无染无著,是为慈悲智慧心。这个我们要有正面的观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世善根以大慈悲心所表述。

象我们在这个世间,尤其是大家现在作同参道友,同一道场,或者说共住之时,这大慈悲心十分的重要。要是没有慈悲心的修持,我们这个世间共住修法是很困难的,这个机制很困难的,很容易造成自私与狭獈。我们都知道末法时代修法,在无佛时代,有五种障碍,前面讲过的五种障碍。这个障碍是声闻自利之心,无大慈悲修持;无他力住持,自以为是;外道乱善;不信因果;无记恶人谤人善缘,毁灭人的善根。这五种因缘在我们这个时代十分的具足。你要是善观察,你就会知道这个无佛时代,人是多么容易产生困惑与迷失,多么容易相互地争斗,或者说迷失这个悲心与佛力的住持。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这是把这十六种庄严次第而说。

既知种种事。

前边我们学过这十七种庄严,所以说他就次第地这样说下来。

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

妙色就是有什么感触。

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阿弥陀佛这个主。

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

阿弥陀佛这个眷属大家是知道的,眷属以何因缘称为眷属。

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

假如为阿弥陀佛的眷属,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如此不可思议,得不退转。

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

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是这样的一个言说。

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

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名尚不可得,况有其体。没有其体,那么离诸难。成就这种所谓的大义门。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足。

大义门能载负一切众生,是故众生所愿乐,一切令满足,这是分别十六观的次第说。

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真实净信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

我们在这个地方,文字的纯熟与思想的纯熟都很重要,若是文字纯熟了,你就会随文入观,了解自心,依观知心,很容易生净信。此净信,非造作信,非对待信,就是非疑非信之信,是顺应法性观察而得,顺应弥陀不可思议愿力而得,顺应自心需求而得,顺信阿弥陀佛无碍之力而得,那么这称为“净信”,非是迷信所建立。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那么我们学习净土的最终目的,就是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生得不退转,当下安心、起行、作业。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这段文字,是真正揭开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机制问题,这是一个大的机制问题。要是我们不了解法性,不了解弥陀的报德愿望,即愿力,又不了解自己的愿望,不了解净浊二种差别,我们很容易混淆在自力、佛力这种疑惑之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所谓的量当作法性,把自己现前的迷执的量当作法性,就会丢失佛法的根本利益,就是法性本清净的利益,不得安心。

那么我们看文字。昙鸾法师在文字上十分清晰地、条理地、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法性,就是以佛愿力,以佛光明力照破世间愚痴的执着与昏暗。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

这个文字,我们十分要注意,因为十重义中,我们看长行,十重义,它有起观生信,这是第二重义。观十七种庄严的目的,不是为了其它的,不是为了观而观,是为了令我们的法性揭示出来,心愿揭示出来,与佛陀的愿得以相应,真实的得生彼国的利益现前,令其往生利益现前,就是现下得到这样的利益。要不然你真会迷失的,迷失于未来,迷失于假设,迷失于自己的业力感知,会迷失的。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这个“必定”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现在这个人念佛说这个往生问题,总是含糊的,总是相互疑虑的,不是相互增加信心的。“诸佛如来实是大悲慈父,以无量方便予以我们无上真实信心”,这是善导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这样给我们交代的。我们所有的学习就是为了增加信心,也就是法性的认取,自心自愿,自己愿望的一个认取,你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愿望啊?佛陀究竟是个什么愿望啊?法性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状态?你要不在这个抉择上认取,你就不会有正知正见,那你就不了解自己的心愿,也不了解佛陀的心愿,那你只能沉沦在轮回之中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现在的学佛人,一定要解决自己的心灵问题,一定要认知法性的清净的本源问题。所以“必定得生安乐佛土”。

过去这些善知识,顺应佛陀的愿力,顺应经典,顺应法性,都是作的抉择说,安稳众生,令众生心智一时回归到清净平等上,得安乐住。所以诸佛如来菩萨皆是世间的安慰者与利益者。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是不是应该作为世间的安慰者与利益者呢?大家可能都需要给自己作一个提醒。我们真正在这个地方抉择过以后,那法性在我们生命中的浮出,或者说法性之光自然会照耀着我们自身的依正二报。你会无畏无惧地与有情宣化这个心智的本源,自己来运用这个清净的心智本源,无畏无惧的。何以故?你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必定得生安乐佛土”。

诸位善知识,切莫以为小因缘而能听闻,切莫以为小机而能得到,旷劫以来的沉沦实是难拔啊!旷劫以来的迷痴实是够深啊!没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我们实难得度脱啊!菩萨们,一定要善思维,一定要善于珍惜自己的学法机制,一定要善于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一定要善于出离自己无始以来沉沦的垢障,把它荡涤以尽。那下面怎么来荡涤以尽呢?昙鸾法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让我们认取运用它。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

顺之法性,上品上生,了达自性无碍,本无差别故,所以自生安乐国土。为什么呢?本自国土故。何以故?浊土净土,本是心智所生,心智愿望自然得生,自然感召,所以愿生即生。这是没有任何畏惧的。所以了解法性,愿生者即生!没有任何可障碍之心智、可障碍之缘啊。了解法性,必然上品上生,无疑无虑。此处灭,彼处必生!正觉华化生,绝非以妄想执着而生。依佛愿力,顿生莲花中,清净化生。这是没有什么说的。

若下下品人

就是一生造恶,颠倒知见,沉溺在五恶十逆之中,破灭种种善法,造种种恶缘,此类有情怎么办呢?你不要往下品下生上放,也不要往上品上生上放,你要了解你自己的心智与状态。这个地方你不要说“我是下品下生”。我经常听到他们这么说,“哎呀,下品下生也好,比六道轮回要好得多呀。”我说这个你也不需要认取,你这一生也不见得真是这么个样子。人真是一生作恶也不容易呀。你善观善观,一生作恶真不容易呢。我经常认为他们是大菩萨呢。平时一生真作恶呀,忐忑不安,十分痛苦,真正恶的恶极有情,十分不容易的。你不相信,我们可以观一观。你看看,家庭不喜欢,亲人不喜欢,自己不喜欢,你周边,就是法律也不喜欢,那人是很苦的。所以下品下生,不要这样认取。当然你说,你看印光大德讲,我们要知道各尽本份,来进趣上品上生的教言。这是从明入明的教言,从乐入乐,离苦得乐的修持,十分重要。净土的教言,就佛本怀来说,还是希望我们从乐入乐,从苦离苦得乐,还是这样的希望。你要说我就在苦中实践,我在苦中成就,行不行呢?那谁也没有办法,你自己去体尝吧。

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

那你觉得这个人一生造恶,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其念阿弥陀佛,一声十声得生彼国。那这样的人是不是实生呢?实际这样的人跟我们现下的当下的往生,没有任何的差距啊。当下往生的人,是认为无量劫以来的善恶无记造作实在是无有自性的,他抉择了,他只能撒手了。那么临终业报恶报成熟了,地狱火现前了,苦逼啊,他不能忍受的时候他也要撒手,人不能忍受的时候肯定都会撒手。所以智有智的撒手,愚者有被苦逼所撒手,你逼到一定的时候你肯定得撒手。

我刚出家的时间,可能是我的机制不好,我见到许许多多的出家人,就在难缘中舍报了,很苦很苦的。可能是我这个人的出家机制不好,也可能我福报不好,也可能是……我认为这些菩萨加被我,让我审观生死之苦啊。我刚刚出家前几年见了很多很多的出家人不同的死法,修行人、不修行人,很多很有名望人的死法,我看得十分地清晰。所以我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死法——现在的死法,未来的死法,很认真地面对的,绝对不敢放手。为什么呢?太苦了。我见过饿死的,就是活活饿死的,不下三个了,就是瞪着眼饿死的,什么东西都塞不进去了,你没办法的,谁也没办法。我在家时间,就在医院里生活,反而没有见到过。就看着,因为大家都是出家人,看着,就没有办法,生生地饿死,皮包骨头,最后就剩一把骨头,什么都没有,大肚子,大脑袋,就一直到死亡。那时间他想撒手,但业报苦逼,他撒不了手。所以平时我们能不能培养这个撒手的机制呢?什么叫撒手的机制呢?就是死亡自己的善、恶、无记的执着,你就能撒手。你要是执着一个我知我见、我善我恶、我凡我圣、我是我非,你撒不了手。善知识,你到时候果报来的时候,你就瞪着眼睛受罪呀。因为啥?是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果。你认取得越强烈,那果报就越难撒手。

这一次我去丽江,我感触十分重、十分重。这老菩萨我就跟他讲:“哎呀,你一定要听这一点,安心啊,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家本国,一定要信得及。”他就一个概念:“我这样能往生吗?”就这一个概念十分深刻地扎下根来,听太多的人讲不能往生的例子了。他每年打七,到一个道场去打七,打了很多年七,这个道场所有宣化的是不能往生,这个法师跟人讲的是“我见得多了,没有人能往生。”没有人能往生,你还打什么七干什么呢?他的概念已经扎根了,遇到痛苦怎么承受呢?十分痛苦,癌症是十分痛苦的,就是撒不了手,这一口气不敢撒呀。因为什么呢?抓着不敢丢,怕往生不了,六道轮回太苦了,他害怕,但又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已经种下种子了,什么种子呢?听得太多了。这就是不能认取法性无自性。

要是认取法性,知道万法唯心,OK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根本就撒手了,太痛苦了!我不要你这个什么能生不能生,我阿弥陀佛就对了,信顺就对了,一下子就结束了,就不苦了。死死地挣扎呀!所以佛法一点要是不恰当,正知见上没有安立,不知道苦煞了天下人哪!所以一日灭千百众生业,一日灭众生业,能够什么样的过失呢?这个我真不懂了。所以这个座子,不是个好坐的地方,要对大家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哪!

“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不是!绝对不是这样的。一时业报尽时,地狱火化作清凉智,这时他得见了安乐,他才信的,在安乐觉受中信的。我真实体验过这样的状态。我在修法中体验过这样的状态,就象掉到地狱一样的苦啊。那时候没有办法,就是念佛,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是不念佛,马上那个痛苦就把你压到你实在不能忍受的地方,不能忍受还得忍受,为什么呢?你没有解脱之路啊,你没有方法,这时候你被逼无法了,只有念阿弥陀佛,这时候呢,哎,有转机了。

我感觉到这个地方是我们应该十分注意的。平时的培养,贯穿在你每一个当下的生灭的取舍,你怎么来生?怎么来取?是顺应法性而生,还是顺应妄想、执着、善恶、是非而生?你看你怎么生的就怎么延续的生命,身口意业是怎么延续的?是延续在佛的愿力之中、法性之中、慈悲之中、智慧之中,还是延续在贪瞋痴慢疑之中、邪见之中?还是延续在善、恶、无记、是非之中?你自己一定要尊重爱乐,老老实实地、诚诚实实地、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因缘。不可以……真正地丝毫马虎不得呀!的确是丝毫马虎不得!

因为我常常面临这个死那个死的事情,经常这样。一定要这样高度地负责任,绝不可马虎。因为业力成熟之时,我们就无力偿还了,你要再不知道阿弥陀佛殊胜的愿力、法性清净平实的真实安住,那我们就真是太苦了。因为下生之人就迷失于正性,迷失于正见,迷失于真理,迷失者才去妄自造恶的,对吗?要不迷失他不会去造恶。所以这样遇到善知识,那是善根成熟,要是遇不到善知识怎么办呢?我们平时遇不到善知识,给我们灌输一点邪知邪见,那就是苦不堪言了。

有一年我到天津,有个居士,可能不是学佛的吧,太苦了,身体高烧,每天就是高烧。来问说:“这个太痛苦了,咋办呢?”我说:“念佛吧,没有路了,回本家本国吧,没有路了。放下吧,没有路了。你揪着个业力,你再治也没有路了。”后来就很好的,他们说五天以后他这个身体还是柔软的。那么不管其他的,就是你这个知见把握不清楚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从自身的身心,顺性上要认识清楚,顺愿力要认识清楚,顺应自己的需求上认识清楚,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就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依正二报的真实需求要负责任。我真是希望大家这样子。要不然,业力一来呢,实在是太痛苦了。这问题要解决了,那我们出家一辈子,学佛一辈子,有这么个因缘,都实在是应该庆幸。

但取实生,即堕二执。

这二执,就是说有生、无生二种边见。那佛法是中道义,你怎么落在边见中?怎么样来表达呢?

一恐不得往生。

你看,我不往生我到哪道轮回去啊?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凡夫这个二种边见中会产生这种东西的。

二恐更生生惑。

往生是不是还是轮回呀?产生这种惑。实际这是一种对待心中的边见延续。我们一般要是知道万法唯心,诸法因缘生,都会把这二种边见放下来。

(有人提问关于“十念往生”的问题)

答:这个十念往生,过去利根人,就象佛在世的时候,善来比丘即证阿罗汉果,生死都办了。利根人一闻阿弥陀佛殊胜具足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利根之人闻名就结束了这个事情,就结束了,他就照了法性,觉知法性所在,无造无作,光明遍照故。所以实生啊,不在于生死,但在于法性认取不认取了。认取自己有两种机:善根成熟之机,就是闻了即觉;再一个是被迫之机,苦难所逼,万不得已没有办法了,业报尽了,他没有办法了,这时候被逼所择取了,如此而已。就是这个十念之中,这两种机都是有的。再一个就是尝试之机,就是观察,将信不信的人;但善根成熟的人就是一闻就成熟了。

(提问关于“往生”二字)

答:我们学的整篇文字就在讲“往生”这两个字。这整个《往生论注》全部就讲了“往生”二字。我们会慢慢地从各个方面阐述“往生”的。

(继续有人提问)

答:我们学习这个文字的传承教言,就是为了剥去这种蒙蔽、自我蒙蔽。自我理解的东西,我们是要剥脱的;要不剥脱,大家没有共同依止的一个传承,一个法则了,你个人想的就不是佛法了,那就叫“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了。我们所学的这个传承教言,依照经教,一个法系的教言,实际上是很清晰的,他就是要把我们这个妄想的水投入到大海里去,投到这个河流里去,让它顺流而下,归入大海。目的是这个,不成问题。

我们看看下边的文字。

净摩尼珠喻

答:譬如净摩尼珠

下面就讲的往生义。

置之浊水,水即清净。

我不知道大家见过自来水厂处理浊水,水厂,好比这个水,象黄河,象郑州那个水厂,那个水就很浑啊,象黄河的水直接引到处理站了,那太浑浊了,它用矾过一遍,整个出来就是清水了,就那个沙,所谓的泥沙,一时就沉下来了,或者说漂白粉一类的东西,直接就把那个水,虽然那个水不好喝,但是没有泥了。它这里举了个例子,说“如净摩尼珠,置于浊水,水即清”,表达我们众生的这个心智的。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

这就讲的往生,往生就在这儿讲的,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了无量的善、恶、无记的罪浊在我们生命中,就在这个浊世中。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这是无生名号、无对待名号、智慧名号、超日月名号啊,就是无尽这种不可思议功德自性彰显,它能彰显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不被任何世间所染着,所以能净化世间。

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

罪灭心净,就是往生。你心性坦露,就是往生。在整个净土教言中,纯粹的净土教言中,根本不说众生世间生死问题的。好比依《阿弥陀经》讲,“若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垂手接引,令其往生”。这实在是对下品下生罪恶人讲的。那对善良人讲,他看到的不是这个,他审观的不是这一点了,审观的肯定是自性,是唯心所现,是一时心智所需。为啥呢?所有善根成熟的人,他都要了解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的意识;所有愚痴的人都期盼着未来,期盼着未来,假设着未来。那这真是善根差异是十分大的。所以往生啊,就在罪灭心净之时,得见往生利益。

即得往生

罪灭心净,即得往生。这是对下品下生人说,还是对我们现在说,还是对未来说呢?你要是用审观的心,那就将信将疑;要当下抉择,就住不退转;那要是说我等到临命终时我再来十念,也行。那临命终时,被业力所逼不能自制,那叫临命终时,就是此色身将坏之时,身体空立了,你还有没有这个善根?难说。平时都疑惑的人,到那时候根本用不上力,用不上,决定用不上。所以平时我们对这个的抉择一定要十分清晰。那一遇到大的难缘了,你若是即下不能往生,中阴也能往生。因为啥?你的心智是纯熟的,因为这是法性之土,决定是我家园,是本质家园故。所以生者本生啊,无需择取。本生国土,是不用择取的。法性之土,无需造作,无需择取的。所以不动心智,即下往生。那你说我心还动摇,我感觉到还是要请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那也行啊,那就顺阿弥陀佛愿力得生彼国。你感到还不够,阿弥陀佛回施你功德令其往生,因我善根不够嘛,阿弥陀佛说我这万德洪名回施众生,令众生往生,也行啊,还行。这种种方便,就是令你生,什么生,安心!回到清净法性中来,无造无作,寂静圆满。这再来看,万法唯心,造作世间,由你了,天地由你了。那我们这个地方认识不到呢,就说“罪灭心净,即得往生”,我们不会知道的。我们认为呢……

我遇到这样的问题真是太多了,在武汉遇到一起,那我永远都忘不了,在天津遇到一起,我也永远忘不了,就是自杀性的往生。别人教他说人死了能往生,他就想把自己整死了,然后整死了就往生了,用饿的方法,用烧、燎、烤的方法,我永远忘不掉。我感到是宗教残害,这根本跟佛法没关系。要如果真正地我是主动供佛了,燃手、燃臂、燃指,这是大乘菩萨精神,他不是为了自己求的,他是供佛的。这实在为了自己往生,烧自己,烤自己,饿自己,逼迫自己,我感到是宗教迫害,说句实话,当时我认为是宗教迫害,就是宗教的误区啊,产生了对身心的伤害,震憾我很多年了,我一直忘不了,现在我都忘不了。别人一说不能往生,大家在一起念佛,“你能往生,你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我心里那一幕就浮起来了,十分地痛苦。大家在利用宗教相互残害,而不是相互地关心、爱护、鼓励、正见,没有安慰,只是在相互地残害。十分痛苦,我感到这样的人真是很痛苦。就象授宗教权柄一样,拿在少数人手里的,而不是拿在一切众生手里了,愿生即生,这个清净平等觉不给予,不安慰有情,令众生堕落在不能往生的怖畏之中,很苦很苦的。有人说能往生就是死亡,你不死亡怎么往生?!这话说得看着很清净、很了不起的样子,实际迷惑了很多很多执着边见有情。

罪灭心净得生,是十分重要的。什么罪灭?执着于我知我见就是罪,放下我知我见,信顺法性就是往生,顺应弥陀的报德、愿力、无碍愿力,就是往生。你要不信顺,你怎么能往生呢?你往生的是什么呢?说生即生无生土啊,得以清净安住。这个还是需要我们深思。

“往生”一词在净土法门是个纲要性的、眼目性的机制,要是这个地方认识不清,实在是可惜,那误区太大了。我认识的一些出家人、居士,起码上跟我认识的、接触的,在临终,或者是临终前,处理过以后,真是把自己的舍报机制做得很好的。

我的亲爷爷,我只跟他讲了十几分钟,他根本不学佛的,他就是知道自己,九十岁的时间,他知道自己要离开这个世间,很清晰地跟他们说:“你们来看看我,明天我就走了。”很清晰的。只有十分钟,没有多讲的。他家里贴了一个极乐世界图,我说:“哎,这个地方很好,爷爷你愿意去吗?”他说“要是能去太好了!”我说:“人人都能去,只要他愿意的。”他说“那就好,那就好。”是这么个概念就结束了。我说但你要念佛,你要念能去就能去。这实在就是,佛教就是这样的教义,没有太多的复杂啊。不管从一实境界中讲,从万法唯心中讲,这都是如实说。为什么现在世间产生这样的相互欺辱呢?那是权威说、欺骗说,相互那种权威嘛,就是自己表现出一种权威,你不怎么样,你就不能怎么样。那不是阿弥陀佛的佛土,也不是法性土,那是谁的土呢?那他自己设计的阿弥陀佛。这个我们不要,真是不能轻易带过的。这个不是让我们懈怠,是让我们真正生起这种安心清净的修行的缘起,正确尊重生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一个缘起,清净的缘起。这个清净缘起就是往生的缘起,也就是消除一切罪恶的缘起。

这就是灭罪,旷劫以来不实之业、虚妄造作的业一时荡尽,荡尽在阿弥陀佛无尽的大光明之中,这就是往生。怎么荡尽呢?法无自性,你不荡尽,谁来荡尽?这个地方不是说没因果,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消除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虚假因果故。但你要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你的业力那个因果还是真实不虚的,绝对不饶你。当然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力不是避难所,你说我这下好了,我就可以作恶作善了,然后我就可以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那你还是受苦报,因为啥呢?你把这个当作挡箭牌了,你在这后面做的是你自己的业力,你还要承受自己的业力。为什么呢?你还是昧于因果了。最大的因果是什么呢?乘佛愿力故,以佛无碍力故,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虚妄罪业。但你用这个东西作包装,里面还是搞自己的因果,那你的果报决定还是丝毫不爽,没有啥说的。

这个地方希望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彻底地、清晰地把这个问题审思好。不要留任何的疑虑。有任何的疑虑要及时地把它处理掉。就象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世俗的例子,我们可能现在再等两个小时,八点以后天就黑掉了。但太阳大日轮一升,这阎浮提一时都是光明的。阿弥陀佛象日轮一样啊,我们所有造作的善、恶、无记业,无始以来造作的业,就象天黑了是一样的,太阳一升起,一切黑暗一时消除。世间尚有这样的威德,太阳尚有这样的威德,阿弥陀佛无量兆劫的修持、顺性的修持,怎么能不消除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虚妄的黑暗业流业力呢?我们的业毕竟是无自性的、不实的;阿弥陀佛顺性建立的大光明心智,必定是真实的、是不虚的、是具足悲智善巧的。那怎么不可信可从呢?这里我感觉到是需要我们思维审观的地方。也不要轻易带过,轻易带过是不行的。

所以“罪灭心净,即得往生。”这里他又举摩尼宝珠的例子。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

这个例子,最好做试验了。你现在那个灯啊,用黄布包着,放到水里,马上水成了黄色的了。这个没有什么,现在人完全做得到的,不要用摩尼珠,我们打一个黄的灯在这个房间里,满屋子黄光。对不对?这没有什么难理解。

“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这个我感到是十分好理解的,也好观察得到的。有人到有喷泉的地方啊,打上红灯,整个水都成红色的,喷出来的水也是红色的。水能说它是红的吗?水本无色。我们的心智亦复如是,本来是没有善恶的,没有轮回的,那投到一个什么光相上,就会现什么光相。万法唯心所造所作。所以一如物色。

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

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无上的顺性建立的宝珠。

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

就是你的感知中。

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

这没有什么,这是一个比喻类比说,用世俗的类比来比喻这个法性的无自性性。我们完全可以在因缘法中了解到的。你缘佛成佛,决定无假啊!缘罪恶,决定沉沦啊!缘迷失,决定迷失!缘往生,决定往生!善知识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心智与业相负起责任。

冰上燃火喻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

这是互作互用之说。

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即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举这个例子,我们好好去观察观察。阿弥陀国土就是顺性建立的,所以是无生国土。我们愿生彼国,彼国的加持力就能令我们的无生心智得以抉择,无畏无惧,不取断灭,而得安乐住。

你要是凡夫心智中,一说到无生,马上就出现断灭。以前我在这个地方恐怖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有半年多的时间,就畏怖畏惧这个断灭。说寂灭为乐,寂灭是个什么呢?就用那个妄想倒来倒去,因为不懂教理,就苦啊。后来念佛在这个地方得到了休息。那么这个妄想是没法去把它给处理清晰,那顺应这些善知识的这种善喻说,我们能观察到自心,这个造作的心往生到无造作的国土,我们自然就停止了。阿弥陀佛满足你这种愿力的给予,能令我们造作的心休息下来,满足下来,具足下来。

所以“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虽不知法性无生,那我们现在争取都做到知法性无生,争取都做得到。这样是正知见,你修法生益了,学佛生益了。知法性无生,就是无自性抉择正见,是我们学佛人的根本知见。这个知见不建立,实在是离佛法太远了,那你只能堕到下品下生。你就是一辈子勤苦,你也是下品下生。为什么呢?你不能顺应法性故。善导大师讲的外现贤善,内怀杂毒之善,或善或恶,不能成为往生彼国正因,到最后苦逼还是要撒手的。所以你那杂毒之善中,有善有恶的善中,还不是往生彼国的正因。何以故呢?彼国皆是正定之聚,没有杂缘啊。

“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所以愿往生十分重要。若作意处,愿生!不作意处,安住!人自得其乐啊。因为不作意处,即是法性无生,清净安住,了了分明,无染无著故,这样就是清净的修法;若是作意处,即作意往生彼国。作意不作意,亦得安乐。这个十分重要的,十分重要。

“彼土即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过去的祖师在这个本子圈点十分多,就在这个地方他们圈点了,他说这很重要啊,很重要的文字。象我们现在学习净土的,在重要的地方,历代的祖师都一代一代地相承传播下来的,他们在这儿不断地实践观察、实践观察。依经实践,依传承实践,依历代祖师亲证的法则实践,依自己的心智的究竟爱乐实践,不断地实践纯熟,实践纯熟,丝毫不敢草率,丝毫不敢笼统地这样去实践,直至成就菩提啊,那是真正的佛法的实践者、学习者、守护者,真正这样作一个自他二利的善知识。

这个地方我们真是一定要不错时机地把净土教言所依止的经典、论著、祖师的传承的眼目,在我们这个学习过程中纯熟、了解、实践它。一定不要忽略这个珍宝的教言,一定不要忽视这个珍宝的给予,一定不要错失这个机会,不可草率的。我每一次接触这,我感觉到自己丝毫不敢草草地来应酬大家,应付大家的这个机制。我们这个学习大家要生难得难遇想。

明天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下面有提问……)

答:若是亲证法性,即说无生即往生;那要是我们对法性还有疑惑,不妨往生。怎么举例子呢?好比说,我们现在到鸡足山,到五台山,到这些圣地……我们在一般的道场,感觉到修行也行,但是太乱,不如到圣地去修持,真是感觉到在一般的道场学不好,不如到圣地去修持,受加持,那不妨往生,还是不妨。它有四土说嘛。

录音记录:明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慈法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慈法法师)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