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韩清净居士: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日期:2023/9/6 23: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编   本论

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种识又名八个心王,譬如国王有所辖的自己国土,凡在自己国土范围以内,国王的势力都能统辖得到的,这八识的道理也同一样,各各的识有各各所缘的境,凡在自己所缘的境范围以内,各各识的势力都能缘虑得到的,所以名为八个心王。前五种识的缘境是最极粗显的,是极容易可知的,又是最极狭小的,譬如眼识缘的色,耳识缘的声,鼻识缘的香,舌识缘的味,身识缘的触。缘境的势力又是各不相犯的,所以说是最极狭小的。意识就不然了,不如五识的缘境粗显,然也不如七、八二识的缘境细微,有是容易可知的,也有是不容易可知的,然又是最极广大的,凡是若内若外、若假若实、若有若无、若色若心一切的法,都为意识所缘的境。末那识是缘第八识为自己的境。阿赖耶识是缘自己所摄持的一切种子为境,又缘眼等五根聚集为依的身为境,又缘现世界依处为境。这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所缘的境是最极细微的,为人所难知的,不但未闻佛法的人不能知道,就是声闻乘人佛也不为他说,恐他听了反生误解的缘故,所以说这二种识是最极微细的,为人所难知的。

以上的说法,是就八识的缘境略显划分八识的道理,然八识的差别不但是缘境一门,缘境只是差别中之一种,若一一列举出来,总共有五门的差别,就是一自性门、二所依门、三所缘门、四助伴门、五业用门。

自性:性是体性,这一法的体性与他法的体性不同,这个体性是为此一法所独有的,所以名为自性,例如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火以暖为自性,风以动为自性,都是各各有各各的体性是不容混杂的,这自性的名词略如近世所称的个体一样,然根本上道理不同,佛法中所说一一法的自性都是随一一法上可取得相貌而假立的,不是离了这个可取的相貌而别有个不可知的真实自性,这自性但是限于一一法上可取的相貌假说罢了,超过这相貌以外便无所谓自性了。譬如前所说的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火以暖为自性,风以动为自性。这个例就是因为有坚相可取的缘故便说地以坚为自性,因为有湿相可取的缘故便说水以湿为自性,因为有暖相可取的缘故便说火以暖为自性,因为有动相可取的缘故便说风以动为自性。若是离了这可取的坚相、湿相、暖相、动相,还说甚么坚性、湿性、暖性、动性呢?世间的人,多是以为先有坚湿暖动的实性,然后有坚湿暖动可取的相,若无实性的本体,也就无有可取的相貌了。不知所说的坚湿暖动的相貌是由身识分明可证的,不能说他为无;说有坚湿暖动的自性是由意识因身识的感受而追想的,不是分明可证的,哪能说他是实有呢?世间的人有这种迷执的甚多,如算命、卜课等事,都是因为迷执先有,不求甚解的缘故。

所依:吾人现在有生有灭的法,无有自能生起的,都是要待其余众多的法凑集和合的势力,这法纔能生长起来的,例如谷麦种子要待田水日光种种凑集和合的势力,这谷麦种子纔能生起谷麦的芽,若无田水日光等种种凑集和合的势力,这谷麦种子便不能生芽了,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因缘道理,谷麦种子名之为因,田水日光等名之为缘。因是亲能生芽的,缘是助成生芽的,这二种是不能阙一的,有缘无因便是无种,无种哪有生芽的希望;有因无缘便是无助,无助就是无众多的法凑集和合的势力,那芽也是不能生起的。所以凡是有生灭的法,佛法中都名为有为法,凡是有为法无有不是因缘具足纔能生的。这因与缘都是有为法的所依,因的所依名种子依,缘的所依名俱有依。种子依是说一切法的生起都是依于各自种子的亲因,例如色法有色法种子,心法有心法种子,心法之中复有一一心王和一一心所的差别,便更有一一心王和一一心所的种子,离了各自法的种子便无能生各自法的亲因了。俱有依是说心王和心所的生起,除了自法种子而外,还有其余的法是为自法所依托的,例如谷麦生芽的时候,除了自己的种子而外,还有田土的胜缘为这谷麦芽的依托,这种依托是与自法同时俱有的,若是这所依托的胜缘坏了,自法也就不能生起了,所以名为俱有依,就是彼此俱时而有的意义。今这所依门中,为显八识的差别所以但说俱有依的胜缘,那种子依既是各自法的亲因,当然是各各不同的,便无须更说了。

所缘:缘是缘虑,即是分别。凡是心王和心所法都有能分别的作用说名能缘,与这心王和心所法相对的境,是为心王和心所法所分别的,说名为缘。这能缘、所缘唯是限于心王和心所法而说的,除了心王和心所法而外,其余所有的法虽也有相对的境,但不明为所缘,因为与境相对的法,既不是心王和心所法便无能缘虑的作用,所以不名能缘,而这相对的境,既不为缘虑法之所缘虑,所以也不名为所缘,例如色法是为眼识所取的境,因为能取这境的眼识,是有缘虑作用的法,所以这所取的色境也可名为所缘。然这色法,不但为眼识所取的境,也为眼根所取的境,因为能取这境的眼根,不是有缘虑作用的法,所以这所取的色境不可名为所缘,这是所缘与非所缘二种的定义,不可说凡境都是所缘。又这所缘,有亲所缘和疏所缘二种的差别,疏的所缘说名本质;亲的所缘说名影像。甚么叫作本质呢?就是影像所托的实质,譬如以镜照面,必有面的实质,纔有所照的面影,这面的实质就是为面的影像所依托的。甚么叫做影像呢?就是依于光影的差别,而有一种与本质相似的相貌显现当前,这相似的相貌,就名影像,因何这种影像说为亲的所缘,而这影像所依托的本质,反说为疏的所缘呢?须知心、心所法的缘境,都是随自心、心所法变现而有的,这种变现而有的境,就是自心所起的影像,无论何种能缘的心,影像是决不能无有的,若是离了这种影像,无论何种境,都不成为所缘了。譬如以镜照面,面是所缘的境,然亲的所缘,唯是镜中所照的面影,而这面影所托的面质,不过是间接的疏所缘罢了,若是离了这种面影,那面的本质,自己是无从见得到的,所以影像名为亲的所缘,而这影像所托的本质,名为疏的所缘。

助伴:就是心所有法,总合有五十一种之多,都是与心王能为助伴的。甚么叫做心所有法呢?因为具有三种道理名为心所有法。第一道理,因为这一种法常是依于心王生起的势力,纔能生起的,心王若是不生的时候,这一种法决无生起的可能,因为心王的缘境,但取境的总相,有了总相,这一种法纔能于这总相范围以内,更取别相,若是无有心王所取的总相这一种法有何别相可取呢?例如眼识缘色,但能取得青黄赤白等差别的总相,在这同一时间以内更有受心所有法,能于这青黄赤白总相上生起可意、不可意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别相;复有想心所有法,能于这青黄赤白总相上生起大小长短相待而有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是别相;以这种种别相都是属于同一总相的。第二道理,因为这一种法常是与心王相应而起的,相应就是更互随顺和合而不相离的意义,心王所作的事业,这一种法也是同一工作的,若是离了这一种法和合的效力,心王所作的事业便不能成就、不能圆满了,所以这一种法,是与心王极有关系的,譬如一国的行政,有首领、有僚属,二者不可阙一,纔能成办许多的事务。第三道理,因为这一种法是系属于心王的,心王八种之中,系属何种的心王,就名为何种心所有法。例如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略有六位的差别,第一徧行位中,有五个心所有法,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想、五思。这五种法是徧于八识皆可得的,八识皆与相应的,故名为五徧行法,然这五徧行,虽是徧于八识,而一一识的相应五法却是各各不同的,就是因为系属心王不同的缘故。以上的三种道理唯有心所有法是能具足的,简单言之就是第一常依心起、第二与心相应、第三系属于心,所以名为心所有法。心王所作的业若是善的这相应的心所有法,一定是属于善位所摄的;所作的业若是不善的这相应的心所有法,一定是属于烦恼位所摄的,并且心王所作的业或善或不善,不是由于自軆的作用,都是由于心所有法有善有不善相应的势力所酿成的,因为这种种的道理,所以心所有法名为助伴,就是助伴心王的缘故。

业用:就是一一法的生起各有各的势力,这种势力能有种种的效果,所以名之为业用。譬如六根六境有能持六识的势力,六识是依彼所生的效果,所以这能持的势力就名为六根六境的业用,余可类推,不更多举。

以上五门八识都有,然是各各不同的,因为这种种不同的缘故,所以识体不唯是一说有八种,今将识体归并成类,说唯有三,一是异熟识即第八识,二是思量识即第七识,三是了别识即前六识。这前六识缘境的行相都是粗显可知的,所以并为一类名了别识,然这了别识之中,第六识与前五识更有多种的不同,前五识所依的都是色根,所缘的同是色境,这两个色字是说总名,凡是五根五境皆此色字所摄,又俱是但缘现在,又俱是现量所得,又俱是多有间断,五识之中,无有一识常能现起的,所以前五识可总说为一类。第六识便不然了,所依的是意根,所缘的是色法和心法一切的境,又不但缘现在,也能缘过去和未来,又不唯是现量所得,比量、非量都是意识所有的,又不是多有间断的,因为自能思虑,不同五识要仗现境纔生的缘故。因为这多种的不同,所以从第三类了别识中更分为二:一前五识、二第六意识。今此以下的说明,依这道理,将八种识略分为四段,就是一前五识、二第六意识、三第七识、四第八识,于一一识中就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业用五门显其差别,作为本论的正文。其余的道理不更繁说。

前五识以何为自性呢?自性是依相而假立的,已如前说。一切识的体性都是缘虑的作用,因何道理,划分为五说有各各的自性呢?就是因为所依所缘的不同,而于其中识的缘虑作用不无差别的缘故。如眼识是依眼根缘色境而生的,所以眼识的行相唯有与色相似的影像显现;耳识是依耳根缘声境而生的,所以耳识的行相唯有与声相似的影像显现;鼻识是依鼻根缘香境而生的,所以鼻识的行相唯有与香相似的影像显现;舌识是依舌根缘味境而生的,所以舌识的行相唯有与味相似的影像显现;身识是身根缘触境而生的,所以身识的行相唯有与触相似的影像显现。总论这些识都是有缘虑作用的,可说是无有差别,然眼识所依的是眼根、所缘的是色境,这是不为其他的识所共有的,因此依这根境和合不同的相貌,就立为眼识自性。其余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同的道理,也是从于各自的根境而说的,不必一一列举了。又这根境识三种各有各的相貌,是为吾人现量可得的,或是为吾人比量可知的,五识生起的时候,既有决定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所以不能不称理的分别,说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若是主张唯有一识,那便应无所依所缘的种种差别。若说虽是一识而可许有时所依所缘的不同,那便应无五识同时俱起的可能,然而吾人于任何一物体上,同时可有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的相貌,这就是五识同时俱起的证据。例如吾人手持一花,同时于这花之色是为眼识所见的,于花之香是为鼻识所嗅的,于花之味是为舌识所尝的,于花之体坚软轻重是为身识所触的,若更以指弹之,于花之声又是为耳识所闻的;若说唯有一识,哪能同时有这许多的相貌呢?这都是不解法相假立自性的道理,所以有这种的错误。换言之,就是执实自性一点的病根所构成的。

复次,这五识的缘虑不同,虽是由于所依所缘的差别,然却不是依缘的法能有缘虑,因为缘虑唯是心心所有法所能的,五识所依的皆是色根,所缘的皆是色境,哪能有缘虑的作用呢?吾人现见的一切物质,皆是属于色法范围的,虽或有时因触感的作用而起兴奋或动作,然决非有能缘虑的行相。所以佛法于色以外,别立心法,就是以无缘虑有缘虑为其判断。吾人既知色与心的差别,便知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差别。有生命的佛法中说为有情,无生命的佛法中说为非情。凡是有情,都有能缘虑的心,都是有寿命为依而不可分析的。因为心能缘虑的缘故,所以一切有情,皆能发起善不善业,因为有寿命不可分析的缘故,所以不能舍离此身而得存活,寿尽命终便名为死。若是非情便不然了。既无能缘虑的心所以不见有能发起善不善业,虽是有生长而无寿命,所以分析而可存活,其依止的处所和终尽的时期,也皆无有决定了。例如一树,将其枝条断了下来另栽他处便得更生。若是同有一个的寿命,哪能两处并生呢?若许他处既得更生,还是同一的寿命,由此展转,这树的寿命便无终尽的时期了,寿命二字也便成为无意义了;若许不是同一的寿命,现见这更生的枝条是从彼树断了下来的,岂有不是同一寿命的道理,由此种种,所以佛法中凡属非情的物虽是生长相续似有寿命,然从可分析的方面观察起来,便与有情的寿命真实相反了。所以不许这树等物说为有情,说一切树等皆悉有命是离系出家外道的所说,《瑜伽师地论》破的很多,今且略举一说罢了,因为解释五识的自性,因论生论说到色、心法的差别,又说到有情与非情建立的道理,这是为吾人所应知道的,所以此中不惮烦说。

五识的自性已经说了,五识的所依就是五根,根是生长门义,因为五识要从此处出生增长,所以名之为根。譬如花木种子将要生芽,必有所依托的根,有了依托的根,能令种子的势力增上纔能生芽,五识生长也同一样,所以将这五识所依托的处所譬之为根,又这五根既为识所依托就是五识生长的处所,所以称之为门。总论根法共有六种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此中所讲的唯是前之五种,这前五种都是色法为体性的,然这五种的色法不是为吾人所能见的,因为吾人的肉眼只能见一切肉团的色,这肉团的色佛法说此名为扶根,是与五根能为扶助的意义。五根的色法是最极清净的,由此清净的色能为五识的所依,所以有见色闻声等等的效用,倘若唯是肉团的色而无清净的色,那便无有见色、闻声等等的效用了。试观一类害眼病的人,从眼的表面上不见有何等病状,然却不能见色,这就是由清净色发生病害的缘故,不过肉团的色既能扶助清净色的眼根,就是清净色的外护,若是外护有了病害,也能为清净色的障碍,令其不能见色了。世间的人但见肉团色的眼根于有病时不能见色,于无病时即能见色,心便以为只有此肉团色的眼根,无别清净色的眼根。据实道理,亲能见色、闻声等的效用还是在清净色,不能因为肉团的色粗显可见,便将不可见的清净色根不承认为有了,不过这种的根法不是为吾人现量所见的,然有见色的作用是为比量可得的,所以说根决定别有。

复次五根,既说不是粗显可见的色,因何道理不说即是五识,还别立为清净色根呢?须知一切有为的法除了亲生自果的种子而外,都是要有其余的法为所依托的,既有依托便有所依与能依的差别,若于一法说为能依不能于此又说所依,所以于这能依法外须别有一所依的法。例如谷麦等种亲能生自谷麦的芽,然必要有田土等缘能为增上方能生长,这田土等缘就是谷麦等种所依托的,谷麦等种就是依托于田土的,说为能依,这所依与能依是相对而立的,当然不能说是一法。五识生长的道理也是一样。除了亲生自果的识种而外,还要其余的法为所依托,就是五根,这五根是为识所依托的,识是依托于根的,说为能依。这所依与能依既是相对的差别,所以说这五根不即是五识。又这五根是为第八识所执受的,第八识随业力转,无有间断,所以这根在有情身中也是常相续的。五识就不然了,五识的生起,所待的缘是最多的,若是所待的缘有一不具,五识就不能生起了。所以眼识有九种缘: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第八识、七第七识、八第六识、九自种。空者就是无有障碍,明者就是无有黑暗,根者就是亲为所依的法,境者就是亲为所缘的法,作意是一种心所有法,有能警觉心王的功能,第八识是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第七识是为一切法染净的所依,第六识是为一切法分别的所依,自种是亲生自识的因缘。以上这九种缘是为眼识所必有的,若阙一种眼识不生。耳识有八种缘,前九种中除明一种。鼻、舌、身三识皆有七缘,前九种中除空明二种,因为这三种识的取境要近至根方能知觉,所以应除空之一种,其余应有应除的道理,容易可知不劳繁说。由上所说五识的生起要有多缘,一缘不具就不能生,所以五识是时有间断的,不同五根恒相续起,所以五根不说即是五识。

复次,五根既是同为一清净色,因何道理不总说为一根还要别说为五根呢?须知根的立名是望于识而说的,此能生彼故名为根,然五根的色类虽同,而生识的效果有别,即如眼根只能生自眼识,耳、鼻、舌、身四根亦只能生自耳、鼻、舌、身四识,皆是不能互易而生的,所以五根虽同是清净色类,然眼根但为眼识的所依,耳根但为耳识的所依,鼻根但为鼻识的所依,舌根但为舌识的所依,身根但为身识的所依,这些所依都是不与余识所共有的,所以名为不共所依。因为能依的识既有五种的差别,而这所依的根也有五种不同了。

前五识以何为所缘呢?缘是缘虑,已如前说;所缘即是所缘虑的境,五识的境共有五种,所谓色、声、香、味、触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缘。眼识所缘的色是有见有对的,怎么叫作有见呢?就是眼识所缘的一切的色境必有所据的方所,由此方所可以示现一切色的相貌,是为眼识所取的,所以这色说名有见;有对就是一切的色法彼此更互为所障碍,又彼此更互为能障碍,能碍往来是有对义,所以这色名为有对。又这眼识所缘的色有其三种的差别:一是显色、二是形色、三是表色。显色就是青黄赤白四种的色,为一切色法的实体,由此四种其相显了故名显色。形色就是青黄赤白的色体由积集的不同而有种种形状差别,所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例如于色聚中,若见有一方面的色多便名为长,若见有一方面的色少便名为短,若见四面的色相等便名为方,若见面面的色俱满便名为圆,若见当中有凸出的色便名为高,若见当中有凹的色便名为下,若见色面齐平便名为正,若见色面参差便名不正;这些形色的差别都是依于显色而有的,离了显色便无所谓形色了,所以形色说名假色,唯有青黄赤白四种显色说名实色。又有所谓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色,《瑜伽》说是显色的种类,也是为眼识所缘的,然亦不是实色,不过因青黄赤白色軆能与有情或损或益,所以有此建立罢了。表色,表谓表示,就是身能屈伸依业转动有种种造作的相,能表内心令他可见故名表色,这种表色也是不离显色实体的,因为这色可能表自内心的缘故所以别开表色一种。以上这显、形、表三种色都是有见有对的,所以都为眼识所缘的境,其余耳识所缘的声,鼻识所缘的香,舌识所缘的味,身识所缘的触都是无见有对的,因为这声、香、味、触四法虽是也有方所示现的意义总名为色,然不是眼识所取的境所以不名有见,然却都是有障碍的所以仍名有对。又声之中略有三种:一因执受大种声、二因不执受大种声、三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甚么是因执受大种声呢?大种有四:谓地水火风,据实而说即是坚湿暖动,因这四种能生众色,其性大故立大种名,所以四大名能造色,余色等法名所造色。此中所说的声也是所造色之一种,其能造的四大种又有二种:一是属于内身而有的,二是不属于内身而有的。属于内身而有的大种名执受大种,因为内身是为第八识所执持的,又是能生苦乐二种觉受的,由此二义故名执受,此之大种既是属于内身而有的所以名为执受大种,由此为因所生的声名因执受大种声。甚么是因不执受大种声呢?如前所说不属于内身的大种,就是不为第八识所执持的,又不是依内身而有苦乐二受,所以名不执受大种,由此为因所生的声名因不执受大种声。甚么是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呢?就是由前所说二种四大为因所生的声,名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例如言说鸣吼等的音声是由执受大种为因所生的,名因执受大种声。又如风林江河等声是由不执受大种所生的,名因不执受大种声。又如手鼓等声是由执受大种与不执受大种和合所生的,名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又香亦有三种:一俱生香、二和合香、三变异香,俱生香谓如旃檀香等,自軆是香与生俱故,和合香谓如和香等,自軆非香与香和故,变异香谓如熟果香等,因为一切的果实,要至熟变之时方有香增故。又味差别共有六种,所谓苦酢甘辛咸淡,其相易知无劳别释。又触亦复多种,所谓地水火风滑涩轻重软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粘病老死疲息勇,前之四种就是四大,这是身根所触的实体,后之二十二种但是身根所触的实体之上所有种种差别之相,不是离了四大种以外更有各各的实体,即如滑性是依大种的清净分位而有的相,涩性是依大种的不清净分位而有的相,轻性是依大种的不坚实的分位而有的相,重性是依大种的坚实的分位而有的相,软即是依大种不坚硬的分位而有的相,大种坚硬的分位就是地大实体偏增的相,所以不更对软立坚,缓急即是依大种所执持的分位而有二种不同的相,冷就是水大风大和杂而有的相,与冷相对的暖就是火大的自軆,所以也不别立,自饥渴饱等十三种都是依有情内身所有的触而立的,若是有情内身的四大平等便有息力勇三种触相,息者安息,这是由于远离劳倦,四大平等而有的相,力者强力,这是由于营养无阙,四大平等而有的相,勇者无畏,心无怯惧,这是由于身心翘健而有的相。若是有情内身四大不平等,便有饥渴劣闷痒病老死疲九种的触相,饥渴劣都是由于阙乏营养不能任持而有的相,闷是由于饮食杂秽而有的相,痒是由于血有过患而有的相,病是由于大种变异错乱而有的相,老是由于大种历时变异而有的相,死是由于命根变异而有的相,这九种相都是由于四大种种不平等的缘故所生的。饱之一种或有四大平等或有四大不平等皆可有的,四大平等的饱就是由于饮食资多而有的相,四大不平等的饱就是由于气满不舒而有的相,粘即是地大水大和杂而有的相。以上所说二十二种触相都是依于四大种种的分位不同而安立的,所以但是假言说相,不是实有体法,其身根所触的实法还是四大罢了。

以上所说的色声香味触各各为自五识所缘的境,是不容搀越的,因为是由第八识的业种所生的缘故。业种是由意识分别现行的势力所击发而有的,既是以后便随第八识刹那刹那的变现出来了。能缘的五识又各各托之而变为自己的境,随这种种不同的相说名为色为声为香为味为触。然这五种又总名为色,都是所造色,能造此五种的就是四大,四大亦名为能造色,这个总名的色字便不限于眼识所缘的境了。凡是有质碍的法都名为色,唯除心心所及无为法是无质碍的,所以不名为色。四大的解释前已略说,然未辨析能造所造的意义,今且再说一下。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这是随俗立的名,是假四大,真四大就是坚湿暖动性,是为一切所造色所不能离的,因为地的坚性偏增,水的湿性偏增,火的暖性偏增,风的动性偏增,所以就假名为地水火风。其实吾人所见的地水火风之中,一一都是有坚湿暖动性的,又都是有色声香味触所造色可知的,何以独名为四大及能造色呢?所以地水火风唯是四大的假名,不是真四大,真四大是于所造色有特殊势力的,所以名为能造色。甚么是四大的特殊势力呢?就是四大种能与一切所造色作五种的业用。这五种的业用,亦说名五因:一是生因、二是依因、三是立因、四是持因、五是养因。生因就是一切所造色初生之时都是以四大种为先导的,所以四大种是一切所造色的生因,离了四大种一切所造色便不能生起了。依因就是一切所造色已生之时要四大种为彼依止的处所。凡所造色据有的方所,都是四大种据有的方所,这所造色无有势力能另据别处的,是与四大种不相舍离的,所以四大种是一切所造色的依因。立因就是一切所造色是随四大种而变异的,若四大种能为摄益,这所造色也是摄益有情的;若四大种能为损害,这所造色也是损害有情的,这摄益与损害,都是随四大种而建立的,所以四大种是一切所造色的立因。持因就是一切所造色相续而生,都是要由四大种能持的势力令不断绝、令不损减,所以四大种是一切所造色的持因。养因就是一切所造色的增长广大,都是要由四大种能长养他的缘故,所以四大种是一切所造色的养因。以上的五因是说四大与一切所造色的关系。能与增上说名为因;不是四大亲能生起所造色,说名为因。所以四大是与所造色常不相离的,又是相依而有的,依此意义说四大为能造,说色声香味触是所造,若有色声香味触的处所,一定是有四大的,若无四大的处所,一定便无色声香味触了。例如吾人所知的,随是何种的物体,皆有色声香味触可得,便皆有四大的相可得。无论色声香味触的相有是坚凝的,有是虚疏的,然能任持一一自相的,便是地大的作用;能令自相摄敛不散的,便是水大的作用;能令自相变异成熟的,便是火大的作用;能令自相轻动生长的,便是风大的作用。所以四大是为一切所造色的起源,是于所造色有特殊势力的,这种四大名为真四大。

本刊系民国十七年清净学长在燕京大学担任唯识讲座之讲演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韩清净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韩清净居士)  

 韩清净居士: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韩清净居士: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韩清净居士: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韩清净居士: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后序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韩清净居士: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