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五讲


   日期:2023/7/2 14: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讲

大家晚上好!大家在家的把香点上,没在家的就心香九柱,随我一起祈请金刚法会诸佛菩萨到我们的道场“天堂之旅”,来加持我们。

祈请金刚法会一切诸佛菩萨!

祈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祈请西方教主南无阿弥陀佛!

祈请东方教主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唵。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南无三满多。母驮喃(tuó nán)。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

唵。誐誐曩(ě ě nǎnɡ)。三婆瓦。韈(wà)日喇斛( lā h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奉请定持灾金刚。奉请紫贤金刚。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奉请金刚爱菩萨。奉请金刚语菩萨。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九品的题目是:一相无相。一相,没有第二相。只有一真法界的相才叫一相,一相是虚空相,虚空肯定是没有相的,所有叫无相。其它九界里都有相。一个是从果位上来说的。一个是从因地上讲。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释迦佛又一次谆谆嘱咐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有得须陀洹果的心念吗?须菩提言,没有呀,世尊,就是没有得果的心态了。

“须陀洹”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逆流,逆流就是逆流而上的意思。有句话:顺则生,逆则死。修行是逆流,逆流而上才能回归本来。顺流,就是随顺我们的性流,生命能量就要一直往下堕落。

须陀洹果位就是阿罗汉初果。当证到阿罗汉初果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喉舌身感觉不到外界的信息了,这个时候才能叫作逆流了。逆生死之流,不染六尘。

当一个人修到阿罗汉初果的时候,已经六尘不染,心里头清清亮亮,这个时候粗烦恼没有了,但还有微细的烦恼,是在心灵深处往世的很多业习还没有完全排除干净。只是他形体上的六尘已经不染著了,比如说,穿衣不挂一缕丝,吃饭未咬破一粒米,这种状态就是初果。

能证到初果的人,不会在地狱、畜生、阿修罗中轮回了,他投生最低是个人。因为只有人修的最快。

到了须陀洹果位,法执已经破了,得无相之法。外面没有我相,也没有法相。这个时候他心无染著,已经具有无得果的心态,得果与不得果跟我没有关系了,只管自己入定往上修,逆生死之流往回走。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一直到这儿已经证明,修行不能有得果之心。如果你有得果之心就不叫初果,也不叫修行了。用有求之心,去修有求之果,是得不到道果的,只能是凡夫果。用无求之心去修行,得来的果才是真正的道果。

入流,不是入的我们凡夫流。凡夫流是入不得的,一入就进入了生死大海。入的是圣流。四果罗汉也叫圣人,但和佛比起来只能称为贤,对凡夫来说就称为圣。他入的是圣流,是入的将来要入佛果的这种流,这种流就为圣流。

入了圣流之后,就离开了粗重身体的业习烦恼,他就不会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沾染和染污,就不会为了人间的吃喝玩乐而去心跳,被它们而牵着鼻子走。这个时候他才叫真正的须陀洹,所以说真正的入流了,入了初果。

到了这种境界的人,他的心不会被果而牵住,心中没有得初果的想法,也没有入流与不入流的想法。一旦有得果的想法,就叫不入流。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斯陀含”翻译成中文是一往来,他达到了二果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也没有得与没得斯陀含果的心态,也没有一往来的概念。

禅定功夫能达到初果的时候,随之副产品小神通也出来了。如果二禅你进去又出来了,你的神通跟张保胜、张宏保等大气功师没什么区别。只要你能入二果罗汉果位的时候,你的神通就是那么大,而且有可能还比他们大。如果你的心不粘连,心不被境界所干扰,你比他们的神通还要大,因为他们心有所求了。

证到一往来已经舍弃三界一切束缚了,就是不会被这三界内的东西所束缚,你来去自在了,三界以内的业结习气基本上已经干干净净,所以说才叫斯陀含。

什么叫一往来?他入禅定之后还得到四禅天上四禅八定,还得有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再回到人间做一次罗汉,这叫一往来。天上人间这么一个来回叫一往来。这个时候他再修成四果罗汉圆满的时候,他就再也不会来受生了,因为他以往的那些业习已经尽了,就不会再跑到这个地方受这些烦恼和痛苦了。

大乘的二果罗汉,是目观诸净,这个目是慧目,应该说是慧眼了,慧眼看三界内诸多的境界,他的心就是只有一去一来,他不会再有第二念,他只是就这一念,我再来一次就完事。

小乘法门还有一个身体要再证。所以大乘的果位和小乘的果位,从境界上是不一样的。大乘主要是在心里头,在心念上。小乘,往往是在身体上。

大家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从哪儿入手,从哪儿开门,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不明白,大家修行起来就非常累。如果修了几年没有什么音讯,就会生烦恼,就会说这佛法是假的,这经文是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法都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这时候正好碰见一个魔说的东西,比如碰上lihongzhi的魔说,这个魔说就是从李自己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乱八七糟的法门,是从李内心里发出来的这么一种呐喊,说自己的东西是正的,其它的都是邪的。如果进入了魔说,会疯疯癫癫,非常可怜。

修行是以修心为主,心是我们智慧之门、智慧之根、智慧之母。如果这个心一旦偏离轨道,那所有的正法都是邪法了。如果我们的心正,可以把邪法变成正法,去教化那些魔、鬼。

前念和后念,前念是妄想,后念是清净。前念把这个妄想止住,后念即为清净,这也是天台宗的止观法门。止住前念的妄念,后念自然就会清净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已经离开了以往证果之前那些诸念,那些诸念都是妄念,我们就得到了一往来,就是以后再也不会下来了,这个时候才能叫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阿那含”翻译成中文叫不来,不来就是他已经离开了人间所有的欲望,不会再有欲望了,是真正的出离者,他完完全全的离开了三界之内所有的欲望,他不会再来受生,也不会再来享福。

很多人说阿罗汉很好修啊,其实在我眼里太难修了,证得了初果,神通非常好了。小来小去的预言、小来小去的病啊,都能预知与治疗了。但你要证到阿罗汉三果的时候,大家可以用我们的笨思想来想一想了,二果已经是大气功师了,三果可以说成是活佛了,活着的修行者简称为活佛。

在鸡足山的时候,经常有西双版纳的、泰国的阿罗汉过来,因为他们已经证到了三果往上。因为跟他们斗法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有点螳螂挡车呀,我的举心动念,人家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就不清楚人家想要干什么,所以说我很惭愧,后来就不敢和人家斗了,连念头都不敢生起了。

跟这些真正证悟过来的修行人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什么坏念头想起来,最好有请问的念头,启请的念头,让他们多给加持的念头,这样就比较好。

我那时候很狂,说老子自己慢慢修,不用你们加持,这下糟糕了。人家就把我这个念头抓住之后,来跟我握手。这一握手就了不得了,我的手心烫的要死。这是他们内心之中生发出来的最原始的那股神力,物理上叫能量。所以说证得果的这帮阿罗汉确实厉害。

我很想去西双版纳,他们那里有一个大师父让我去西双版纳,我说我很想去,但是现在没空。他说我的禅修的还是可以,但最好还是上他们那里来参访一下。我一听这句话就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呀,得好好跟人家学吆。

能证到阿那含这个地步的人,我绝对向你磕头啊。诸位善男善女们,这话绝不会是假话,凡夫身和出家身没什么区别。如果说有区别,是在事相上,穿着袈裟叫和尚。其实不是,真正的出家,是说身心一切出家,出的不是我们凡夫家,是三界这个家。

出凡夫家是因为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更好的修行,所以才有僧团或者什么什么教。只要他真正想要去修行,不论在凡间还是在山里都是一样的。

在世间修行,如果你的心真的能平稳、平静下来,你修的反而比在山上还要快。因为你还要面对很多的众生,需要给他讲解,需要去给他指点,所以说你的成就比山里修行者要大的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呀。

阿那含也是离开凡间诸欲这种境界的人了,他的内心里头不会再有什么欲望。他入定的时候或者不入定的时候,都不会再到这来受生,这个时候他是真正的叫不来,无来。因为他在三界内的以往的业习已经断根,不会再有业习跟随着他了,永不再来,住在涅槃之中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诸漏已尽的罗汉,前两天跟你们说“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杀贼,阿为杀,罗汉为贼,六贼是色声香味触法,六门为眼耳鼻舌身意,心有六门,六贼从六门而入产生了六识,六根不得清净就在这。

阿罗汉是真正的证得了无漏,彻彻底底的无漏了。这个无漏也就是说真正清净了,和佛是一样了,但是细微上跟佛还有一些差别,这个等到以后慢慢给你们讲。

阿罗汉诸漏修尽的时候,再不会有烦恼生起,更不会有痛苦。阿罗汉也叫作无诤,他不会再和任何人去争执什么,争斗什么。阿罗汉是从我们的心地上讲,诸漏已尽,烦恼已尽,永不再来,住在涅槃之中,他是完全解脱的自了汉,叫作阿罗汉。如果他还有某种争议,就不叫作阿罗汉,因为他还有一颗能争的心。只有无争的心,才叫阿罗汉。

我得阿罗汉道不?你没有争夺的心,你就得阿罗汉。你有争夺的心就不得阿罗汉。这是释迦佛怕须菩提和在座的各位弟子没有听明白,所以他又不断的加深破除法我,一旦有法我这种概念的时候,心中就不净。心中不净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还有些烦恼,还有些贪嗔痴慢疑见。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杀贼,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无诤。我执法执已破,烦恼已断了,不会再有做凡夫的想法,也没有得阿罗汉道果的念头,才能得阿罗汉的道果。如果有得阿罗汉的道果的想法,还是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凡夫一个。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做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这一句话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前面的我、人、众生、寿者以及四果阿罗汉果位如何去破除。

无诤三昧刚才已经说了,就是四果阿罗汉已经无漏了,没有烦恼业习了,心中已经不会再有生灭这种想法。什么叫生灭想法?比如在天上挺烦的,不如再上下面玩一圈,这就是生灭的想法。生灭想法就说明心已不清净,不清净的心就是凡夫。

因为一念觉为佛,一念迷就为凡夫啊。四果罗汉这个地步已经住在涅槃之中。涅槃就是清净境界。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果位,但他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自己已经证得了无诤三昧果。

如果他要有了,就不叫无诤三昧了,就不是离欲阿罗汉了。正因为他是无诤三昧,不跟人家去争,心无争的念头,也不作不争的念头,完全是清清净净的时时处在禅定之中。这个禅定不是坐在那儿,是他的心时时住在禅定之中,行走坐卧四威仪之中,是时时入定。所以说佛说我得了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三昧翻译成中文叫正受,也叫正见。也就是说只有有正知正见的时候,才能远离九十六种邪见和外道。因为当初印度有九十六种邪说,当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了。

你有了正见的时候,心中自然就会空空。什么是空空?空空就是如如,如如就是真如不动,你的本性才会真如不动,才会生起一个太阳时时觉照自己,回光返照。

我说的很多话都是禅宗里的东西,因为我本人修禅,《金刚经》讲的也是禅,所以很多话都是禅里的话。只有我心中没有想法的时候,佛才会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如果我有想法的时候,佛就不会说我是离欲阿罗汉。这句话就简单多了,如果明白前面的话。

什么叫人中最为第一?这个第一,在释迦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徒弟当中,须菩提是最好的一个人。大家如果看过须菩提的故事的话,你就会赞叹随喜他。为什么?别人让他坐,他就坐;别人让他站,他就站;别人让他卧着,他不会立着。他从来不去跟别人争什么东西,让他怎么的他就怎么的。所以说他叫人中最为第一,其他徒弟很难做到他这个地步。所以说佛说,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佛经常夸他十大徒弟:摩诃迦叶,苦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佛在很多场合也要表扬他们,表扬的目的是激励别人,鼓励别人向他们学习。并不是夸他们如何如何,增加他们那种自高自大的心。因为释迦佛已经知道,他们都是证悟过来的,所以夸他们的时候是不害怕的。他们真正的做到了榜样,确确实实是我们的榜样。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阿兰那”翻译成中文,是无诤心,没有什么争议,跟任何人没有什么是非,心无杂念,就是一个人清清净净的驻守入定在自己的那个清凉国,也就是说踏着自己的本地的风光啊。就是说自己的心清清白白,明明堂堂,亮亮晶晶,时时觉照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像牛一样吃别人家的草。吃别人家的草就会有是非了。不吃别人家的草,天下就没有是非。

无诤之行也就是清净之行。清净之行,是为了除去我们有所得的妄心,所以叫阿兰那行。

如果我们有所得的那个心还在的话,就说明我们的妄心妄念还是在的,就叫有诤行,有诤行就不是清净行了。既然不是清净行,那就不是阿兰那行。如果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就不会说你得的是阿罗汉道(阿兰那行)了。

阿罗汉道也就是阿兰那行,都是清净无为的无诤这种果,所以说阿兰那和前面阿罗汉道都是一个意思。

如果我心中没有杂念,一心清净,守住我这个梵行,住在我这个涅槃之中,佛才会说我得阿兰那行。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讲的比较快一点,很多细微的东西没有说出来,这个倒是没关系,大家能听的懂听明白了,就可以了。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世尊又一次问须菩提,你是如何认为的哪?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什么叫法呢?我一般都是从心地上问,如果大家能从心地上跟我对应,就证明契理了。所谓的法,就是我们自性清净之真理,也就是宇宙间的真理。一切众生,悟为佛。佛一迷,变成凡夫。凡夫一念觉,就为佛。我们本性之中就有法,本身就有真理。不是事相上和名相上强加给我们自己的。强加给我们自己的称不称为法?也称为法,只能说是名为法。

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净下来之后,才可以建立万法,这才是真正的我法。自性当中建立的法是非常微妙的,也就是经常说的真空妙有。能所心灭了,所得心灭了,这个时候我们自性清净的心,才能称为真如本性,真心现前,也就是见了性了,明心见性了。

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无形无相的,也没有个名字,都是强名曰道。名字都是我们凡夫暂时确立一个事物的名称,为了方便叫张三、李四、杯子、车马等等,都是一个方便的词汇,方便的言语。

只有那颗真心才是般若,是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本来的心,本真的心,于外就是无所得。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就是佛以前在燃灯佛的那个地方,于法有所得不。这是在问须菩提。须菩提说没有得,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真是没有什么得。从这个话来分析,还是跟前面阿兰那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金刚经》主要是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破掉,破我执和法执。从这句话上还是怕他们迷失,不明白释迦佛前面讲的是什么,所以他还在帮徒弟整理思路,层层把他们心中的疑惑给剥掉,怕他们有所得法的心态,紧接着就来问,我跟燃灯佛学法的时候,我有得法吗?

须菩提说,你在燃灯佛那儿没有得法,真的没有得法。因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已经明白了释迦佛想要说什么。他们俩一问一答之间,很多人就明了了,也开了悟了证了果了。

刚才所说的,都是在心地当中用功,心外用功是无佛可求,佛外也无什么心了。只有在自己的心地上方寸之中去耕耘,这个时候你才是真正得法。如果在心外求法,就好比头上安头啊。心外求法,即是头上安头。

心中没有得法的念头,很清净的时候自然就无所得了。因为心念清净,真心现前,明心见性了,于法真的是无所得。如果还有有所得的这一点点非非法,那就又迷了。

佛非常慈悲我们,就是层层剥掉我们心中的疑惑。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自认为自己学的非常好,跑到另外一个禅师那里去参禅。老禅师就跟他说,佛不在里也不在外,不在上也不在下。他说在哪儿呀?老禅师说在狗屎之中。他没听明白。有一天晚上,他在老禅师那里太晚了,本来想听老禅师讲讲法,可老禅师一句话也不跟他说。因为禅说出来就不叫禅,在心为宗,出口为教,完全是靠你自己去悟。自证自悟出来的东西,才是家珍流露。老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都属于外求,外求的东西好比是头上安头。

心法完全是从自己心中开启。怎么开启?从理上走也行,从行上走也可以。禅宗完全是从心上走,既不从理也不从行,所以这个宗派就比较怪,理我也不要,行我也不要,完全是自证出来。

天晚了老禅师也就不留他了,这个徒弟一推门漆黑一片,正好赶上阴历三十没有月亮,连星星都没有,一股阴风吹来,心中又发毛退了回来。老禅师点了一个蜡给他。他去接蜡,还没等拿到,老禅师“噗”一口就吹灭了,对他说明白了吗?这个时候他恍然大悟。

你们明白了没有?他为什么把蜡给吹灭了,大家可以悟一下啊。这个正好是针对这一块的。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外面的光亮是不长久的,真正长久的光要从你心里头发出来,你的心光就是天灯。天灯不灭,你自己就可以照亮自己的前程。只有你的心灯,才能照明你自己的道路。只有你的心灯(天灯),才能使你回归佛国。外面一切都是假求,都是妄念所产生的幻觉。

虽然是幻觉,但现实当中也当作实体,因为我们还需要它,哪怕是妄念也需要它。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个紧接着又跟天灯有关系了。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几种庄严佛土?我考虑来考虑去好像只有三种:

第一种庄严,从事理上来说,是建庙、建佛像、写经书、布施、供养等等,这都算第一庄严。

第二种庄严,是庄严自身的佛陀,比如说自己穿的衣服非常庄严。

第三种庄严,是从心地上讲,是心是佛。佛在佛国之中,佛国也为佛土,心净则佛土净。心常常念清净行,(清净行也是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就叫清净行,)自然国土就会净,心就会净。心净自然国土净。所以说庄严佛土者还是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用自心去庄严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

心清净了,就是最好的庄严,但庄严者并没有庄严的心态,只是假名为庄严,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大家修行一定都是从心地上修,而不是从身外修,身外修是小法,身内修是大法是大道。大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心也是无形无相的,心中的佛国佛土也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心、佛与众生、佛土都是一合相。心也是佛,佛也是心,人也是佛,佛也是人。只要你觉悟了,现在就是佛。只要你一迷失,佛就变成人。都不是对立的,完全是一合相。

真正的从法义上讲,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定慧去庄严佛土,才是真正的庄严了自己的佛土。释迦佛在这里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心灯不灭,心灯常亮,心灯常亮就会庄严装扮自己的佛国。心无形国则无界,心有形国则有界。

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修行不从心地法门走,从外道入,那就错了,那叫旁门左道。气功练的是旁门。佛走的是正道,是八正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心灯永远亮起来,不走旁门也不走左道,走的是正道是大道是光明之道。光明之道是什么?是心灯不灭之道。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老和尚就在这句话上开悟的,的的确确就在这一句话上,他明白了这个心妙不可说的用处。如果今天有哪一位善男善女一下子开悟了,我们随喜赞叹你啊。

《金刚经》讲到这儿的时候,从发菩提心,然后明菩提心,走到这儿就开始降伏菩提心,一直到后边还有个出菩提心(出离菩提心),最后一品就是证得无上菩提心,这是《金刚经》里的五种菩提心。

释迦佛无量的慈悲,都赋予了众生啊。他苦口婆心,左讲一部经,右讲一部经,讲的部部经都没有离开心,只是用的词不一样,“心”这个词可以用十多种语言来描述,因为他老人家慈悲啊。

修行心清净了,自然不会去谈论其他人的是是非非。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是其他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参与。参与了,你就等于搅进了生死烦恼涡流之中,别人烦恼,你也跟着烦恼了;别人不烦恼了,你会替人家烦恼。出不来,就处于轮回之中。

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们,应该如是生清净心,就是不应该有是非的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谈论凡夫的那种行为的心态。因为凡夫的行为是不检点的,是不清净的,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老是处在是非之中轮回不止。

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静下来,让自己这颗心清净下来,我们的自性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慧能有句话:人有南北,智慧无南北。智慧也代表的是佛,说佛性无南北,我翻译成智慧无南北,佛性无南北,心清净了,心中就会常常生起智慧。

如果你的清净心能保持一天,我敢说你这一天你就是佛,是自在佛。如果你能保持一个小时,那你也是觉者。如果你能保持十年八年的话,阿弥陀佛!你绝对是阿弥陀佛了。

只有你的自性清净下来的时候,心中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才会行平等慈悲的大行,才会恭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光是人,还有非人、天人、阿修罗、等等一切畜生。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清净心。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叫修行人的心了吧。再给你们讲一下,自性常常生起智慧,行平等慈悲之大心,恭敬一切众生,这才是修行人清净的心。凡夫的心也有慈悲,那慈悲是有量度的,是有限度的;也有平等心,那是分什么人来的,对仇人肯定不会平等,对竞争对手也不会平等。平时多观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知道了。

前面说的是罗汉,现在开始说菩萨,这些大菩萨们如何修行才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不住一切相,见相要离一切相,见色而不著色,见相而不著相,这样心行才是梵行,才是清净行,才是觉悟了。如果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心有了挂碍,也就不清净了,就说明还没有离开前面说的四相,还没有离开那些法(色声香味触法)。等你真的离开这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心无所住,心不会住在六根六尘六识中,见色而离色,见相而离相。这个时候你的心才是真正的心,空如宇宙,皓月当空,常常觉照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的心。如果不去觉照,妄念还会出来。

真正入定的人是时时觉照自己,在入定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是不知道的,在入定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是什么概念啊?就是脑袋前面有一轮太阳,这是他心中的太阳(天灯)在觉照着他,照着他踏着本地的风光回归本土。

这样讲起来有些累,但又感觉到特别殊胜,也感觉到了佛菩萨的慈悲,更感觉了释迦佛的那种无量的慈悲心,他真的是恭敬一切众生啊!

只有心无所住的时候,我们的天灯才会亮起来,才会照着我们。他照着我们的时候,就好比有探照灯一样,不会掉进黑暗的深渊。所以说智慧可以破千年暗,千年暗也就是烦恼,照破了烦恼,烦恼从此不再生,当然也就不会再起了。烦恼黑暗不来了,当然这个天灯也就永远不会灭了,因为法界一如了,也就是一合相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比喻前面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话。我们的色身虽然很大,比如说穆铁柱二米二八,还有内蒙古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二米三九,身体大不大,大,那也是有限的。

须弥山有很多山,当中肯定就有一个最大的山叫须弥山王。假如身体比最大的须弥山王还要大,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大身吗?须菩提说,那当然是大了,世尊啊。是什么原因哪?佛解释原因,身体再大,也是四大假合的,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身体不是永恒的,只能给它一个假名说是大身。

大家想想什么身最大?我记得达摩传里,达摩和般若多罗对答的时候,里面就说身体再大也是有限量的,它和真正的心量比起来,须弥山王还算小身。心,无形无相,无边无际,心与虚空等同,心就是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

这里依然是让我们打开心量,修行就是要打开心量,只有打开了心量,能量才能提升,智慧才会增长,才能和虚空、佛菩萨相融相合。如何能打开心量哪,前面已经说了,应无所住而生起心。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讲到这儿,释迦佛又把话给圆了回来,圆到福德上来了,这个福德又讲到我们的心地上来了,又讲到性上来了。心无所住,心如虚空,其无为的福德才无量无边。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两句话翻来覆去就是说恒河中那么多沙子,恒河中沙子多不多。恒河是亚洲第二大河,黄河是第一大河。恒河地处泰国,是一条非常不错的河流,非常平稳,而且很开阔。

恒河里面的沙子非常多,沙子又比喻成恒河,有沙子那么多的恒河,然后恒河中又有那么多沙子。就是恒河中有那么多沙子,然后每一个沙子变成恒河,恒河中又有那么多沙子。就是比喻的那个数字非常多,无可计数。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实话告诉你吧。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前面打比喻的恒河中的沙,沙中的恒河,恒河中的沙而填满河这么多的七宝,这个境界就比前面单独的三千大千世界多的多了,这么多的七宝去布施。须菩提,你说那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惊叹的说,世尊啊,那太多了,太多了。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耐心温和的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这部《金刚经》中受持四句偈等,或者为他人去演说,这样的福德和前面的福德比哪个多呀。大家来比试比试,是那个恒河中沙子那么多的恒河中沙子那么多的七宝布施福德多?还是看了经文的这个福德多?当然是看经文的福德多了。

因为经文的福德是讲的心、心性、法身。前面还是有相的,有相的就叫有为法,有为法就有生灭。不管你是几百年几万年几个劫,都是有生有灭的。

一旦你的智慧打开,你的天灯不灭了,天灯不灭的福德肯定大,天灯好比智慧啊,智慧永远放光明啊。我第一天梦到了天上下来一个大*轮,八卦图一样的大*轮,它盘旋着从宇宙深处金光闪闪的,由小点变成一个很大体的东西到了我的面前,这是在我的梦中啊,不是在我入定当中。我是在入定中睡过去了,因为能量太强大,眼皮睁不开了。这个八卦轮从宇宙深处过来的时候,就是宇宙的大*轮。藏密的很多*轮啊就是用这个图来制作的,有六角的,有八角的,一般是以八角的是为正,六角的是为辅。

这个八角的大*轮,在我上空不断的盘旋,其实就是让我看,它是自动转,自动旋转的时候撒下了无数的金光点,落在了众生的身上。这个光点就是能量,那天晚上大家都能体验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身上作用。*轮常转,还有个内圈和外圈的转法,非常神奇。

它散落下来的这些金光点,落在众生的身上,我看到众生会慢慢觉悟起来。佛不强度,他强调的是自度。先自度,然后把这个法门传播下去,有缘的人赶上了自己来修,而不是释迦佛强制性的来度你们。因为释迦佛知道强度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要自度自救自悟,最终自己回归佛国。

那天我明白了*轮是什么样子的,也看到了未来的众生是什么样子的,确实都是自度走的,没有一个是硬拉着拽上去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身边,有没有被别人拽着跑的。说有是什么情况下有?是同道中人赶上了拉一把,就像跑那个接力赛似的,你先跑到我前面了,我追上你的时候我可以拉你一把,这个可能是拉一把。人家没跑赛跑,你硬去拽一个来跑,这叫不入流的法,邪门外道了,这也叫邪门歪道。人家不想学佛,或者说现在还没有学佛的因缘,你非得拽着他去学佛,这也算是外道法。

一旦你悟明白了释迦佛的心法,自己的天灯就会亮起来。所以说此福德胜前福德,看经的福德叫此福德,胜前福德就是胜过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的这个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这一句话,是郑重的又一次的嘱咐须菩提,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像有佛或者有塔或者有庙一样的,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

从表面上讲,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我们凡夫都应该像尊重佛本人一样,或者尊重塔、庙一样去供养,这是从我们事相上讲。

从心地上讲,只有你真正修出来的清净心,你的智慧犹如天灯一样,湛然常寂于宇宙之中,照耀十方法界的时候,你就是佛、你就是塔、你就是庙。因为你有佛心,你有佛性,你有万法在身,就如佛塔庙一样,我们要供养你。

从事相上讲,有《金刚经》的地方,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真正说的是心地,你的心真正清净了,一切无漏了,你就是经,你就是佛,你就是塔,你就是庙。你在哪里,哪儿就是庙!哪儿就是塔!

当知此处,是说一切处,不是说非得印度那个菩提树下。任何一个地方,法身无处不在,所以说处处。

只要你真正的觉悟了,像释迦佛走到哪里,都跟有塔、庙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要去供养他、去拜他。

一个真正心里觉悟了的人,他就是塔、就是佛、就是庙,他走到哪儿,天人阿修罗都会去供养他。因为他上面的天灯在挂着啊,他走哪儿天灯跟到哪儿,神仙都能看的到的,无论他走到哪里,天人阿修罗都要去拜他、去供养他。

法身就是天灯,一旦天灯不灭,人还活着是属于有余涅槃身,心和法身已经现前了。肉体在哪儿,法身就在哪儿。

这一句话就是从心地上讲,天灯不灭,就是佛、就是塔、就是庙!我们就应该去供养。他表面说的是经,内涵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心,离开心就是颠倒妄想的凡夫。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一句话又补充了上一句所说的话,更何况有人能一直受持读诵。

须菩提,要知道这个一直受持读诵的人,是能成就无上甚深的佛法的妙义的,就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我们的心法,释迦佛讲的所有的心法。自心明白此经妙用,自心又能解得此经的义理,自心又能证得无相之法、之理、之行。

经典所在之处,从心地上讲,是常修梵行,或者说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就是念念心不间断的去念佛、去修行,这个时候即心是佛。这也就回到了我们前两天说的即心是佛,佛是心,心是佛,平常心是道这个话上了。即为有佛,就当作有佛啊。

能明白我释迦佛讲的这些心法的时候,《金刚经》或者是其他经所在的地方,就像尊重我现在的这些弟子一样来对待。

释迦佛很尊重自己的弟子。什么叫弟子呢?大家成天说“弟子”,不一定明白它的出处。是释迦佛出家的时候,跟随他的有弟弟或者表兄表弟为弟,还有儿孙辈为子,所以简称为弟子。

另外一种从大乘角度来讲,菩萨为弟弟,罗汉为子,也可以简称为弟子。

尊重弟子,就像我释迦佛活着的时候,你们像对待尊重我一样的去供养他们。

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问:

***********************************************************************************

附解答问题:

请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答:有为法,是生灭法,是世间法。

梦幻泡影。梦,无明不觉,故有生死颠倒,轮回不止。执著于是是非非之中、人我之中、爱恨之中、长短黑白之中,就为梦。梦是刹那之间的事情,是假象。

幻,是指我们的心识可幻出男女老少的相、佛国相、地狱相、山河大地相,都是由我们心中生起来的。早晚课里有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泡,是指幻想妄念,就像大海中的水泡一样,是虚幻的。是指我们心中的妄念就像水泡一样不真实,随起随灭的。

影,是指我们往世的业力,像影子一样跟随而来。不论善业恶业,如影随形,历劫相随。比如往世杀害了一个人,这个人被杀的时候惊恐万分,心中恨你,他的那股怨气没有消亡,就是找你报仇。不管你轮回到哪一道上,他都要找你报仇,所以叫如影随形,历劫相随。

大家已经明白,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一切有为法,就是说一切世间上的这些法,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随起随灭的。

如露亦如电。露,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草上或花上所结集的水珠就为露,太阳一出来就干了。这个表明一切有为法,不管你是追求金钱、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也好啊,都如早晨那个水珠一样,不会长久。

亦如电,电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已经过去了,比喻像闪电非常短暂。也可以比喻成世间人的那种聪明,但不是智慧。智慧不能用闪光来比喻。人世间的头恼聪明像闪电一样,也是靠不住的。小聪明当然是靠不住了,关键时候就掉链子。唯有我们原本的智慧才可以使我们脱离三界,出离火宅。

应作如是观。就是如实的去观,如是也可以翻译成法尔如是的,如如的真实的去观,如是观就是无为观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都是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

只有无为现前的时候,才能达到无为无相无取舍,无取舍的心才是真正如如不动的心。只有如如不动的心,才可以为一切众生演说微妙般若大法。

下面我们回向给十方法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及无情。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