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五阴空与世间灭


   日期:2023/5/22 17: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五阴空与世间灭

智铭

一、先谈五阴空

所谓“五阴”者,就是色、受、想、行、识。

五阴中的色、受、想、行四阴,完全依“识”而住,也就是说,这四阴由“识”来操纵,若无“识”,则眼见色即无作用。同样地,受、想、行也不能起作用。因为识攀缘于色,生喜、贪、润泽、生长、增广,这就是于色中识住。若识攀缘于受、想、行而生喜、贪、润泽、生长、增广,就是于受、想、行中识住。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六根中的“意”根如何处理了呢?这是一般学佛者在研究到此处时,所共有的一个疑问。在写作本文时,沈九成居士曾作了很深切的指导。他认为“慧”者,一方面引发“识”的活动,对外色接“触”(根、尘、识三事和合触),而生受、想、行的心所法。即大拘缔罗经所谓:此三法合不别,所以者何?受所受、即想所想、思(即行)所思。另一方面:“意”为彼尽受外境界(色相),“意”为彼依。是以,色、受、想、行四阴的活动,皆识的用事,亦即前面所说的四识住。故俱舍论谓:“心、意、识,一体之异名”。之所以有心、意、识三种名称,只是依作用的性质而分别立名。其实,一切心识活动,统摄其中。也就是说“意”根摄入“识”阴之中。是以,只有色、受、想、行、识的五阴,而不必另立第六阴。

再者,佛陀之施设五阴,是为方便说明世间一切法之所以有生、住、异、灭的迁变流转规律,故佛陀从森罗万象、错综复杂、无量无边法中,分别归纳而成五种的心理活动分类。盖一切法,皆是由此五阴所衍生出来的,佛陀用还原的归纳法,一切法皆依五阴法而得建立。在这五阴中,若少一阴,即不足以说明心理活动的全义,人就不足以成其为“人”了。反之,若多一阴,不但无此必要,反而妨碍了对心理(识)活动的说明,佛陀之所以如此归纳,其目的就是要在最简化、最根本的基础上,去探求和说明人生、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因此,也不必要施设第六阴。

其次,是说明五阴中的“色”阴,此“色”,沈居士认为不同外境界(即现象界)之色,在五阴中的“色阴”有二义:一是“色身”义;二是意所摄色义。即尽受外境界诸色,成为五阴运作之素料。色阴之所摄;受阴之所受;想阴之所想;行阴之所行;乃至识阴之所识,均是此等色的素料。若没有外境之色,即无五阴中的任何一阴。例如先天性的盲人,生下来即不见色,所以在做梦时,即无色像,何以故,因为他从来没摄受过色像。因此,五阴中的色阴,若依以上所述二义立说,则五阴中的“色”与外境的“色”有差距。

人之所以有梦境,乃六尘落谢影子,在其心中成为“相分”,也即受、想、行、识,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等的运作原料。虽或时有超越“相分”的幻想,然此幻想,亦以此等索料为基础,而幻化、而演变出来,决无离诸“相分”而有幻想的事情发生。看了沈居士以上说明以后,在这里必须引用一个心理学家的测验来证明。

一位心理学家根据心理学泰斗佛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类的梦境,是深藏在潜意识中事物的浮现,(这理论等于中国人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谚语)。而存储於潜意识的资料,却是来自日间各感觉器官对外问事物接触而获得的印象,特别是来自视觉器官的影像。因此,在一般正常人的梦境中,声、光、影、像都非常明显,和现实所见的并无异致。

但是,一个失去视觉的盲人,他已缺乏了接受影像的能力,他的梦境是怎样的情况呢?“爱默莱”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对于盲人的梦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资料。

这位心理学家获得了六位志愿的失明者协助,进行了一次梦境的探索。他们分成二组:一组是先天性失明者;另一组是后天性失明者(揩因疾病或意外而致失明的人),试验的方式是:受验者的头部被装上了一副脑电波检验器,在他们入睡之后,测验他们脑电波的活动情况。

当测验器指示出受验者的梦境接近完结时(梦境是否出现,可从测验器的脑电波活动素描表中测出),立刻将受验者叫醒,由他们描述梦中所“见”。

那一组先天性失明的人士,他们的梦境中,并无影像出现,但却有来自其他感觉器官的印象,包括声音,气味和触觉的感受。其中一个盲人描述他的梦境,说在梦中梦见自己坐在厨房中,当然他不能看见任何东西,但是,他能听到洗碗机的转动声,水龙头放水的声音;同时又嗅到煮食的香味。他自己则在协助剥豆荚。很明显地,他的梦境中的事物,是从视觉以外的器官所得的印象组织。

另外一组后天性失明者,他们所描述的梦境,则远较前一组复杂而多变化,他们的梦境不但显示了“当前”的经验,而且还可以表现失明前的“遥远记忆影像”。那就是说,在梦境中,也有部份以前从视觉中得来的残余影像出现。其中一个受验者(失明已达二十年),描述他在梦中与一群舞者的舞蹈经过,他对舞会的环境及人物,都能清楚地描述。不过有一点令人困惑的,就是该梦中舞会的地方及舞会中的人物,对这位盲人来说,即使在他失明之前,也完全没有接触或见过,做梦者似乎利用过去的经验,创作出梦境事物来。

从这个研究中,这位心理学家获得一个结论,梦境并非单纯是日问所见所触的经验重现,而加入了做梦者的创作,建立梦境,资料则来自所有的感觉器官获得的印象。(见一九八三年元月十八日“明报”十五版)。

这位心理学家此次所做的实验,对佛学在色法方面的解释,是有着很大帮助的。其实,即是眼明之人所见色,未必是真实的,如色盲之人,仅见黑、白二色,其他色彩无法分明。即使正常眼明的人所见色,仍不真实,因色受光线的影响,有光则有色,无光则无色,而光又分多种,每种原来颜色在不同光色照射下,其色不同。所以“意所摄色”也是变易法。变易法者是无常、无我法,也即是空法。故佛陀说:

“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受、想、行)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绿,所生诸(受、想、行)识,云何有常?………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则是苦,苫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非我、非我所者,即是空)。”

因此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经正观察、思惟的结果,如实知见,无不是空的。五阴既空,即于五阴不味着,于五阴患随顺觉,以正智慧于色离;于受、想、行、识离,故佛陀又说:

“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色、受、想、行、识)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二、次谈世间减

什么是“世间”?佛陀说:

“世间者,……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

由这段佛谱,可知“世间”是由感知而有,若无感知作田,即无世间。所以凡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皆入世间数,也皆是由感知而有。

佛陀认为:这样的世间,危脆败坏,因为眼是危脆败坏法。若色,限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这就是败坏法,他如耳、升、舌、身、意,所生识、触、受,亦复如此。所以这感知的世间充满危脆败坏,值不得执着,更值不得留恋。

世间也是空法,因为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三者皆空,所以世间是空。为什么这三者皆空,因为万法一相,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就是空相。所以“空”是万法的自性。万法白性空,世间焉得不空。

佛认为世人对这“世间”盲然无知、无目,所作的都是“卑下业”,种种贪求财命而得巨富,对这世间执着为实、为乐、为常,故世人所执“世间”是邪法。佛认为这世间是为虚、为苦、为无常,故佛所说是正法。因为色、受、想、行、识五阴,本来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变易法。变易法怎么可执。执五阴即世间,离五阴即世间灭。

故佛陀教谕世人,要正确地认识这世间。首先须认识:“世间”者,是由内六八处缘于外六入处的感知而存在,因为有此感知的存在,所以才有爱、喜、贪俱的彼彼世间集着。而内六入处与外六入处,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变易法,故不实在,不可以贪着,凡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者,要迅速除断无余,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能做到这样,则世间灭。佛陀并提出八正道以为灭世间的方法,八正道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即是世间灭道迹,以此八正道灭世间俊,即能于六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这就进入到“度世间”的另一更高境界了。

摘自《内明》第16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