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佛说除忧患法


   日期:2023/5/13 23: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佛说除忧患法

智铭

众生都有忧患,而人道众生的忧患最多,人道众生的忧患渊源从耶里来,是从贪着生欲而来,如孟子说:“生,我昕砍也。”一个圣贤尚且如此贪着于生欲,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不但希望自己生得很快乐、很满足,尤其希望自己能长生不死,即使他的生活如何困苦,重病加身,他仍希望自己能长久“生—下去,俗语说:“好死不如恶活”,这句话充份说明人道众生的生欲是如何的强烈。

虽然大家对生欲是如此的强烈,但没有一个人的希望能得以实现,因为要生得快乐、满足而长生不死,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事,因为人人最后都要死,死是件恐怖的事,昕以人人因恐怖而忧患不已,将死的人为自己忧患,在生的人为既死的人忧患,因为大家都这么忧患,听从大家都在痛苦之中。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所悟得的道就是人生是苦。但一般的人不知道这苦的真谛,仍在千方百计地求自己和亲人长生下死。若有亲人一旦死亡,就会恐怖不已、忧患痛苦不已。

佛住世的时候,娑罗国的波斯匿王的太后骂岗,出葬的那天,波斯匿王痛苦到了极点,他忍受不了母丧的打击,也无人能解除他内心的忧伤,只好急急忙忙地跑去舍卫城只街给弧浊园拜见佛陀,希望佛陀能给他些指示,使他的痛苦能减少一些。

佛陀看见波斯匿王风尘仆仆,满身泥土,形容忧戚,就关怀地问波斯匿王:

“大王!你今天怎么形容忧感,尘土满身地跑到我这儿来,是发生了甚么事吗?”

大王听了佛陀的问话,下禁悲从衷来,泣不成声,久久不能自己,最后,他拭干眼泪回答佛陀说:

“世尊!太后已经驾崩了,她老人家年事已高,没有少壮时候的气力了,她一生中,修积善法,受国人普遍的尊敬,而今一旦驾崩,我非常的恋念不舍。

过去,我虽已竭尽孝道,从来没有违逆过太后的意旨,但我仍感傀对慈母,不能使它老人家长生下死。如果能以生命赎回生命,我宁愿将此生的生命舍弃,而赎回太后的生命。若说能用象、马、车乘、金、银、珍宝、村落、城镇甚至一方国土可以赎回太后生命的话,我也会悉数舍弃,用来赎回太后的生命,使太后不要命过。”

佛陀听了波斯匿王的哭诉,非常的怜悯他内心的忧伤,于是为他说了一部“除忧患经”,佛陀说:

“大王!你不必为太后的驾崩而过份忧伤,你应该对这世间的无常,作较深入的思惟,你了解了无常的道理之后,就会知道无论何人有生就会有无常、有死。这是谁也逃不了的,所谓:

一切人归死  无有不死者  随行种殃福  身获善恶果

地狱为恶行  善者心生天  明慧能分别  唯幅能过恶因此,人既然有生就一定有死,在这生命期中,就有四大恐怖,这四大恐布此盗贼侵略还要恐怖。因为盗贼虽恐怖,我们还可以用刀、杖来抵抗而化解恐怖,可是这四大恐怖,是不可以用刀、杖抵抗得了的,当然也不是可以用刀、杖化解的,更不是用象、马、车乘、金、银、珍宝、村落、城镇、一方国土可以去相赎的。甚么是四大恐怖呢?

第一是“老”:这“老”是人生的大恐怖,因为人到了“老”之将至,身体上原有壮硕的肌肉,逐渐地消失了,这种消失是不能用刀、杖去抵抗化解的,也不是用象、马、车乘甚至一方国土可以赎回的。

第二是“病”:这“病”是一大恐怖,病魔一来,人生原有的大志都被消灭了,如俗语说:“好汉只怕病来磨”。这“病”一来,不是用刀、杖可以抵抗得了的、化解得了的。也不是能用象、马、车乘乃至一方国土可以赎回的。

第三是“死”:这“死”一来,原来所希望长命无量,可是这时候寿命就要将尽了,想多延一秒钟都不可能。这“死”之将至,是不能以刀、杖抵抗得了、化解得了的。也不是用象马、车乘乃至一方国上可以赎回的。

第四是“恩爱别离”:人生在世间,有各种的恩爱。如父母的恩爱、夫妻的恩爱、兄弟的恩爱、儿女的恩爱、朋友的恩爱等等。由于世事无常,生命无常,这无常一来,再恩爱也要别离,生离死别的时候,是最恐怖的时候。但这恐怖是不能以刀、杖抵抗得了、化解得了的,也不是用象马、车乘乃至一方国土可以相赎的。

以上是人生的四大恐怖,任何人免不了,任何力量抵抗不了。大王!人生就好比是大云密集时的雷电霹雳,刹那即过,不会久停。人的寿命是如此的短促,能超过百岁的人,只是少数而已。

大王!人生的四大恐怖要来的时候,就好比四面的高山,因地层的变动而相挤相磨,那夹在四山之中的树木花草,能抵抗那四山相挤相磨的大力吗?能逃避得了四山的相挤相磨所产生的恐怖和痛苦吗?

因此,大王!你必须修无常想,而且要深深地去思惟无常的真义,之所以要修无常、思惟无常,目的是可以断尽一切的欲爱、断尽一切的色爱、断尽一切无色爱。因为这些的爱,能使人愚痴而无明。若将无明断尽,则一切欲爱当然也断尽了。譬如那堆积的草木,引火燃烧,则一草一木不留,都被烧尽无余,所以断尽这世间所有爱,才是正法治化,你若以这正法来治化,那末全国的人民才能免于忧患。同时,我这次说法,应名之为“除忧患经”。”

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这部“除忧患经”,当即悟知了无常的真理,不再因太后的驾崩而自忧伤了,因为他原来恋念太后的驽崩而忧伤的心,都被佛陀这一番说法所除灭了。他不但自己不再忧伤,同时要向国人广为宣化无常法,除去全民的忧伤痛苦。

佛陀说法,他的中心思是“人生是苦”,至于人生有多苦,佛陀归纳的方法有时不大相同,有时说人生有四苦,这四苦是生、老、病、死;有时说有八苦,除上述的生、老、病、死外,尚有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合为八苦。而本“除忧患经”,所说的也是四大恐怖,恐怖就是苦,所以也是四大苦。而这四大苦,是老、病、死、恩爱别离。为甚么本经不说生、老、病、死四苦,将“生”苦不计入呢?因为佛陀在说本经之前,首先说明“生”是无常。而无常也是苦,所以这经内的四苦不计“生”苦,而摄入“恩爱别离”苦。佛陀为甚么独摄入“恩爱别离”苦呢?这有二种意义,其一是为对机:因为当时的波斯匿王正因为太后的驽崩而深受“恩爱别离”的忧悲痛苦,佛陀为了解脱他的痛苦,所以特别发扬“恩爱别离”苦的大义,使他知此大义以后而能心开意解,不要为恩爱所束缚。

其次,“恩爱别离”这一苦,是人道众生从出生之时起以迄老死之时止,整个生命期都在“恩爱别离—的痛苦中,如婴儿刚出生,对母亲即有深爱,与母亲步步不能相离,若母亲离开片刻,就会痛苦得哇哇大叫。这哭就是“恩爱别离”苦。从此,年岁越大,“恩爱别离”的范围越广,由“父母”的“恩爱别离”而及于兄弟、姊妹、妻子、儿女、朋友等等。有些人在临命将终时,因为思念亲人或远方的亲人前来见最后一面,但由于无常已到,等不及见就气绝身死,但死的时候,双目圆睁不肯合上,这就证明“恩爱别离”之苦,至死不休。所以“恩爱别离”是人道众生的一大恐怖之苦,足可与老、病、死三苦相等,所以将“恩爱别离—与老、病、死三苦合为四大恐怖——四大苦。

“求不得”苦为甚么不计入呢?因为“求不得”与其他四苦相较,其苦要轻得多,例如一个人刚生下,除了在饿着时求食以外,其他的需要就较少。到了十五六岁以后才扩大需求,但是也有很多人澹泊明志,安于本份,无所需求的,如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挟,行乎夷狭;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由此可以证明有许多人都能安贫乐道,并无所求,所以“求不得”虽是人生一苦,但较之前四者,大大不如,所以不计。

“怨僧会”苦,是指人际关系的不页,彼此生怨、生僧,因而彼此不愿相见,而又不得不见,因此为“苦”,人际关系很广,大别之为夫妻关系、父母、兄弟、亲友、国人等关系,但这些关系中生怨、生僧的或然率是很少的,如夫妻生怨、生憎¨不愿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又不能不在一起,夫、妻实在无法相处引以为苦而求离异的比率,约是千分之一点二而已,这个数字并不大,至于与父母、兄弟、亲友、国人生怨、生僧的机率,也是很小的,否则,人道众生就无法建立一个共处的社会。所以“怨憎会—虽是人生一苦,但与前四大苦较之,则大大不如,所以不计。

“五阴炽盛”苦:所谓“五阴”者,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者而言。“炽盛”就是强烈的燃烧,也就是强烈的欲求。人生对这五阴的欲求,也不是自生到死都如此强烈的,因为年龄、环境、时间、地点等因缘的不同,五阴的欲求即有差别,如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此证明因人的年龄不同,五根对外界产生的五阴感受就有不同。所以“五阴炽盛”虽是一苦,但较之前四苦,大大不如,所以不计。

因此之故,佛陀在“除忧患经”中,只列举老、病、死、恩爱别离,是人生四大恐怖、痛苦事,是最能使人心生忧悲恼苦之患的事。但如果大家能常思惟无常义,就能断尽一切忧患,使心不生恐怖,如“般若心经”上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里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摘自《内明》201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