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日期:2023/5/6 11: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界法师宣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

         阿 弥 陀 佛

         阿 弥 陀 佛

好!请放掌。

那今天是我们佛学院第一学期的上课。那么我想利用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说明: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听闻佛法,才是一个最恰当的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听闻佛法要有一定的仪轨呢?我们加以说明。

大乘佛法的基本思想: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一个法,到底它是一个功德法?还是一个过失的法?基本上是不决定的。而是从它的整个生起的因缘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基本上佛法的修学是重视过程。你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你内心的造作会决定这个法的一个相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比如说同样是水,那么牛去喝水以后,它产生了牛奶;因为它的内心产生慈悲的造作,所以它把这个水转换成牛奶。那么这个蛇也去喝水,但是它内心产生嗔恚的造作,结果它这个水产生了毒液。所以说呢,同样的水,我们说水是无自性的——『诸法无自性』,那么说是『一切从缘起』。也就是说因为不同的心态的造作,它就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宗大师说,同样的听闻佛法,有些人会得到很大的利益而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有些人听闻佛法了,因为他的过失,而产生了障道。他听完以后反而障碍他的修学。

所以,这个闻法的一些仪轨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我们听了以后到底是不是能够受用,或是产生障碍。这个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好,我们看这个讲义的第一面。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思维闻法,所有胜利

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甲三、正闻轨理

甲一、思维闻法,所有胜利:首先我们要在听经之前要思维,我们听闻佛法的这些殊胜的功德,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点,『于法法师发起承事』:那么,当我们对法产生一种殊胜的功德的思维以后呢,对于这个所教授的佛法以及法师,要生起一种承事供养的心。那么这两段都是在听法之前的一个基础,我们叫做道前基础。就是在听法之前的准备。

 那么第三科『正闻轨理』,这个就是你正式到了讲堂以后,你面对了法师,面对了法,你应该有的态度了。第三科是正式说明听闻的轨理。好!我们看第一段:

甲一、思维闻法所有胜利。那么我们在求法的过程当中,这个很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一种善法欲。

佛法是你要主动去追求的,你才能够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动的配合。说诶,佛学院排那么多课,反正你排我就来听。那么你这样的心态是一种被动的,你很难得到利益。所以我们在听课之前要先思维,到底听闻这个法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好处?先要去思维这个道理,而产生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追求的心态。那么这当中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龙树菩萨的《听闻集》。《听闻集》云: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

如是於此中,生人难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龙树菩萨

这一段,他等于是把这个闻法的功德,跟不闻法的过失,做了一个对比。首先,我们看,假设我们不听闻佛法有什么过失呢?说诶,我们出了家就好好修行就好了,为什么要闻法呢?龙树菩萨说,就像一个人到了一个善覆蔽的黑暗障室内:就是整个四面都有墙壁有障碍的房间当中。那么这个人在完全的黑暗当中。即使这个房间有很多很多的差别的色法;比如说,这个房间有珍宝,能够让我们产生安乐的;有很多的刀剑,会伤害我们的。那么,我们到了那个房间,即使我们有眼睛,我们也不知道判断,什么是珍宝,什么是刀剑。我们没办法判断。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缺乏光明的引导。我们即使房间有珍宝,有刀剑;我们也不知取舍。这个地方这样的譬喻,我们看合法。

那么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得到了人身,一个非常珍贵的能够修学法器的人身;而且我们第六意识的智慧很正常。你看那个畜生道的第六意识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愚痴暗钝的。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很正常的,一个非常清楚的,一个明了性的智慧。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听闻佛法,我们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不知善恶法』。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也不知道什么是错。问题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产生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比如说,诶!你今天造了错;你学了佛,你还是会造错。但是你学佛以后,你能够善知善恶法;你就能够从这样的正见当中产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如果你没有听闻佛法,你对于你自己的行为,身、口、意完全不能反省。当你一个过失出现的时候,你就一辈子错下去了。因为…为什么?因为你不知善恶法,所以了解善恶法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我们不能马上的让自己清净,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么以这个标准不断地来要求自己,以这个标准不断地调整自己,我们才有进步的空间。所以这个了解善恶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了,那么当然这个了解善恶法是什么,从听闻而来的。那么这一段是先说明,假设我们不听闻佛法产生的过失。最严重的过失就是『不知善恶法』,这个是过失。

那么这以下,我们看听闻佛法的功德。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说你能够听闻佛法,就像你一个人有了眼睛,这个眼睛就是我们有了第六意识的一种明了性,而且有这个灯光的引导。这个灯光就是佛法的正见。那么这样子有第六意识的清楚的明了性,再有法的引导,就能够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珍宝,我们应该要追求;什么是刀剑,我们应该要远离。那么这个道理就是说「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要经过听闻才能够分别善恶。

宗大师说:「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说无量无边的善法有一个根本就是正见。所以可以这样讲,我们刚开始学佛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听闻佛法,建立整个修学的正见。那么在禅宗说叫做「认清路头」。你会开车开了半天还在都市打转,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修行最怕的是什么?就是你错认消息。这个车子你开了半天,你上不去;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正见,没有正法的引导。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佛法的引导,才能够产生正确的修行。看第二段:

又《本生论》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这个地方讲到修学佛法的三个次第。

第一个「听闻」——闻所成慧

当然现在有一些文字的档案,但是从《楞严经》的观念来说,我们学习佛法,六根当中听闻的效果最好。听闻的效果比你自己看的效果更好,因为印象深刻;这个佛教在娑婆世界的流通,我们叫做“音声佛事”。佛法是把这些圣道放在音声当中,让我们经过听闻,就把这个音声的佛事转成我们心中的道。所以你刚开始六根当中是以听闻来当做一个根本。

第二个「随转」就是思所成慧。这个法义你听进去以后,你心中不断的思维,心随法义而转,去消化这个法义叫「随转」,产生一种思慧;这个思慧会产生一个胜利,坚定的理解。

第三个是「修心要」:我们产生修慧,我们开始去修正,去对治我们内心的烦恼。这个「听闻随转修心要」是讲因地的修学;这以下讲到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脱生死城」。我们能够掌握这样一个修学的心要,就用很少的时间就能够解脱生死的痛苦。其实,外道也是有很重的出离心;凭良心讲,他们也很努力用功在修学,但是他们跟我们佛弟子最大的差别就是缺乏善巧,缺乏善巧慧;没有智慧的善巧。比如说,他们的九十六种外道,《楞严经》讲到其中一个苦行外道。他也知道我们生命的痛苦是罪业产生的,但是他认为这个罪业是真实的,不能改变的;所以你要赶快离苦得乐;赶快把自己的业障清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苦行。因为它是真实的,你不能改变它的,那怎么办呢?那就躺在这个有刺的荆棘上面,或者泡在那个冰冷的水当中;或者是倒挂在树上。那么他的一个苦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快速地消除罪业。快速地成就安乐的涅盤。

当然我们佛法认为,这样子是不善巧的,因为你这个车子,它走错了方向,你把这个车子打坏了是没有用的。因为它是牛,牛车这个牛;前面那个牛有问题,你对这个车子,你打这个车子是没有用的。我们的身心世界有痛苦,跟色身没有关系,你折磨你的色身是没有用的,因为问题不在这个地方。你的问题是那个牛,牛要调整它的方向。

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两个修学重点。

第一个:我们刚开始修学偏重在断恶。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假入空观。从因缘法的观察当中,知道它缘生无自性,当体即空。

第二个「亦名为假名」,那么当我们入了空以后,我们干什么呢?开始第二步,从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能忽略了因缘的假相,因为他的假相有它的作用,比如说吃饭;饭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饭对我们色身的确有滋养的效果。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说,每一个因缘法当中,你只要善加利用,我们都可以积功累德。所以龙树菩萨说「亦名为假名」。所以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不要忽略了因缘所产生的这种差别的作用。那么「亦名中道义」当你把真空跟因缘法加以平衡的时候,这个就是中道思想。所以我们整个修学,不管是从假入空,或者从空出假,都是由「听闻」的引导而来的。佛法的修学,没有人说你一出家,两个眼睛一闭,你就知道怎么修行,没有这件事情。佛教是有传承的,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蕅益大师说,我们每一个人种树的目的,都是要得到水果。他说:“外道种树是有花无果。”花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么花样都有;什么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后一个结果都没有,没有什么功德。无益的苦行。小乘佛法呢?是一花一果。小乘佛法对因缘法,对波罗蜜没有兴趣;但是他专门修习无常、无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盤。所以一个花结一个果。大乘佛法是多花多果。因地广修万行,在果地上成就万德庄严。而这样的一个关键点,都必须要「听闻」来作引导的。所有的修学都是从「听闻」来产生一个正确的修学。我们整个身、口、意的修学啊,是由「听闻」而产生随转而产生修心要。最后才成就解脱生死城。一个一贯的作业方式。我们看第三段:《瑜珈师地论》云:须以五想听闻正法。一、珍宝想。二、眼目想。三、光明想。四、大胜利想。、无罪想。我们今天 在听佛法之前,应该怎样去思维这个佛法,对我们的一个产生的作用呢?第一个,你要把佛法当珍宝的一种感觉。就像一个贫穷人去追求珍宝。一、珍宝想: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那么这个珍宝是世间很少有的;世间上很多石头,很多沙;但是珍宝很少。此意曰:佛法必须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够产生的,而佛陀要出世这是很难遭遇的,你看我们今天释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到了末法一万年,一万二千年以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了。人类就进入了一个黑暗时代。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才出世。在这一段出世的众生啊,完全搞不清楚东西南北。所以说呢,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难得的,我们讲实在话,我们今天能够遇到佛法的住世,虽然说是末法时代,但是还是有法,还是有文字的佛法,这个机会是很稀有难得的。二、眼目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我们应该把佛法当作我们身体里面的眼睛,我们一天当中,用的最多的是眼睛。有时,手、脚未动,但眼睛一定是动的。眼睛之意,就是「时时增长俱生慧故」。我们听闻佛法的道理也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去增长我们内心的善根。此处之「时时」是一个重点。一个佛弟子要有一个基本观念,你听闻佛法,你绝对不要怕重复。你听过了,你再听一遍。我们要思维一个道理,我们内心当中,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一个烦恼。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嗔心重,有些人情执重。这个烦恼的背后是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慢慢慢慢累积而成的。

烦恼是由错误的思想而产生的。而我们内心当中面对这种错误的思想,颠倒的思想,我们过去生中,不断的重复,所以这个烦恼才会那么重。我们面对烦恼之时,我们一再地纵容它,但是,我们面对正法的时候,我们却不愿意重复,这个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佛法与我们看报纸是不一样的,诶,看过就好,没有这样的事情。佛法是要一次次的听闻,就像你印刷一样,每一次的听闻当中,都增长一次的观照的智能;每一次的听闻,善根都会慢慢的增长。「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三、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我们不但有眼睛,还必须有光明,才能够见到。「如所有性」——诸法的空性、诸法的总相。「尽所有性」是讲到诸法的别相;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四、大胜利想:于究竟时,能兴涅盤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那么佛法跟世间法最大的差别:古人云:“一入耳根,永为道种。”我们听了很多佛法,其实很多的道理,我们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正今生站在求生净土的角度来说,我们听闻佛法的部分,可能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东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们还是要听闻;因为…为了你以后的菩提涅盤作一个布局。。因为你还有来生。佛法听进去以后,什么叫做金刚种子,就是它永远都不会消失掉。即使你以后到三恶道去,都不会消失掉。而这样的一种大乘善根呢,跟着你的生命不断运转,它就会慢慢地带着你跟三宝结缘。继续地听闻佛法,慢慢慢慢地趋向于菩提涅般的果报;它对我们的生命有一个引导的作用。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没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他一时做错了事情,诶,他就会遇到一个好的善知识来开导他,就会有好的环境使令他改变。那么你今天跟三宝没有结缘,没有善根呢?当你产生过失之时,你就一直下去了。你听闻佛法,对着未来来说,你终究会跟菩提涅盤的果报相应的,因为它可以做你非常好的引导。五、无罪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前面的大胜利想是约着我们来生的利益。无罪想即是:我们今天内心当中顺着这个法义去思维,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挂碍,心有千千结.我们思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其实这世间上的成败,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没有真实体性的.如此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个寂静的安乐。就能够把这一念心,从心有千千结的角度跳脱出来,而产生一种开阔的安乐。此在今生的,若作以上五种想,我们就会成就菩提涅盤。成就身安道隆的这样一个殊胜的功德。那么产生一个殊胜的理解。

好!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加以说明。在《贤愚经》当中讲到佛在世之时,有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长者,此长者在佛陀教法的修学中,证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坏信。对于佛、法、僧、戒产生坚定的信心。那么他就发愿要无条件地尽形寿来供养僧团。所以他今天来到僧团就白告大众师说:“我对于僧团,但有所求,必能如愿。”此时,比丘听了以后,很多比丘,有的需要一个杯子,就到长者家乞求一个杯子;有的需要一件衣服,就要一件衣服。那么乞求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大富长者,门庭广大,长者家门进去以后,有一棵大树,这大树上面有二只鹦鹉,二只鹦鹉非常聪明,善解人意;看到这个穿黄色袈裟的比丘来,就很高兴地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就飞到后院去通知长者,那么长者就很欢喜地出来迎接比丘,供养比丘所需物品。这二只鹦鹉就经常扮演一个通风报信的角色。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就跟阿难尊者说,你今天到这个长者家去托钵,顺便为这二个鹦鹉说法;如是如是的交代阿难尊者,那么阿难尊者就秉承着佛陀的慈命来到了这个长者的家里面,走进大门以后,二只鹦鹉又高兴地飞起来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又要去通报了;这时,阿难尊者说:“诶,你先下来,先下来,我有话跟你说。”那么就跟这二个鹦鹉说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他说你应该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那么这个鹦鹉听到了苦、集、灭、道的道理以后,就非常地欢喜。就从地上飞到了树上,那么也是念着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这样子,又从树上飞到地上,辗转七次,然后再飞到后院去报告那个长者;长者出来就满阿难尊者的愿,就供养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的时候,有一只狐狸就跑到树上,把二只鹦鹉给吃掉了。吃掉以后,当然比丘就觉得很伤心。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二只鹦鹉死掉以后,往生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二只鹦鹉因为听闻佛法产生欢喜的关系,已往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又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死了到兜率天;辗转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以后再回到四天王天。如是地在六欲天辗转七次;七次以后,死掉以后来到人世间做一个人,享受一生的安乐以后,到晚年感到苦、空、无常,去修行,在今生当中证得辟支佛果。那我们讲诸法因缘生,这个鹦鹉它经过辗转的天上,为什么会证得辟支佛果呢?因为他过去生听闻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你所听闻的佛法没有一句是白费的。不可能你说诶,这句话我暂时用不到;你以后会用得到的,总有一天你用得到,只要这一句是佛法的道理进入到你的心中。第一个,它永远不会消失掉。第二个,它绝对不会白白地让你听闻的。总有一天会产生效果。那么这个我们叫做「乘」——大乘、小乘;因为它有这种到彼岸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听闻佛法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你所听闻到的佛法,你今生用得到,会让你今生分别善恶法,会让你今生修学的时候,产生种种断恶修善的感觉——现世的利益。

第二个: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比如说我们马上讲的《楞严经》中很多中道的思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实我们在操作上,今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必须把这种大乘的圆满的善根种子先种进去。

对于来生的利益,它会引导你趋向大般涅盤。那种趋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准备好;你必须为来生做好准备。你到来生准备就来不及了;跟菩提涅盤的大果相应。听闻佛法对你今生与来生都有很大的效果。而这样的一个佛法,是在无量劫当中,我们是很难听闻的;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这是我们在听法之前,应该有的一个认识。第二段,当我们了解到佛法对我们的好处以后,第二个,我们应该生起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前,我们要对这个所听闻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师,发起这个承事。这个「承事」就是一个很虔诚供养的心情。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於师起如佛想。对法的心态有三个:

第一个,你要专心。你不能打妄想,因为你过去在三恶道中,你根本没有因缘听佛法;你在三恶道里面,经过这样子的罪业的力量打滚,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释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那么这样的机会难得,会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会让你来生成就解脱的因缘。你要把握机会,身为一个人啊,龙树菩萨说:一个人成功跟失败,重点是机会来临之时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时机。而听闻佛法上课的时候,是最佳的时机,你一定要专心。

第二个: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学跟世俗的学术研究是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是抱着怀疑的心态来学习一切世间法。佛法是以信根为本,我们讲信、进、念、定、慧,以信根做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议的真理,我们经过祖师的传承以后,当我们这个颠倒妄想的心跟这个真理接触之时,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这个菩萨戒就是强调这个观念。先相信,信仰真如法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第三个:你要产生恭敬心。不要产生轻慢佛法的心态。第二个,应该避免「不应于彼起毁谤」,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观念,佛法的安立是约着众生的根机安立的。蕅益大师:良莠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佛法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没办法说,广学一切法门,只能够在今生当中选择自己适合的法门。但是你千万不要对其他的法门产生毁谤。你修净土宗的,你对于禅宗的,天台宗的保持随喜赞叹;因为你迟早还是要通达一切法门。只是你今生的因缘,选择这样的一个因缘。所以若毁谤,对我们未来会产生障道。此处是讲到对法的内涵,第二个是讲到法师,讲到人,於说法师供养者,谓於师起如佛想。我们对于法师的身、口、意供养呢?包括身业的问讯礼拜,包括口业的赞叹,意业的虔诚恭敬。而对于这个“师”,授课的法师最好的态度,就是把他当作像“佛”一样的观想。宗大师说:“你每一堂课,你遇到一个法师,你就把这位法师当作“佛”一样看待;你就等于是佛陀对你的加持是一样的。”身为一个法师,你心中怎么想,对他是无所谓的,但重点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这样的转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效果。下一堂课我会继续讲。

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师。但不是所有的法师跟佛法对我们都是帮助的;甚至于我们遇到的哪些法门,哪些法师的因缘,对我们反而产生一种障道的力量。那么这个问题点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本身没有掌握正确的闻法仪轨。蕅益大师说,它本身是一个珍宝,但是我们在拿这个珍宝之时,不善巧,结果身体被割伤了。所以这个课程在宗大师的《广论》当中是当作道前基础。如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否则房子会垮掉。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我们在面对法、法师的一个态度。面对法时,法有二种;第一种是你今生所专修的法门,你主修的法门,或者说你根本的法门;这时应以专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来听闻。第二个,你也会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没有修行的法门,你未将此法门纳入你的根本法门;但是你也听闻到了。但你要「不应于彼起毁谤」;即使你今生没有修学它,也要保持尊重和赞叹。因为你来生迟早会遇到。我们必须为来生结下一个善缘。对于讲法的法师,我们一定要将法师视如佛一样的观想。这个地方有二个很重要的观念加以说明。为什么要把法师当佛一样的转想呢?

第一点就是我们讲“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法其实是你的心所变现的。比如:同样是水,我们看到的是湿润的水。你看饿鬼道他的那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火,热恼的火;因为他的心态跟我们不一样。而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庄严的琉璃地;他的心态比我们更好。所以说呢,水对我们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决定的,是你的心决定的。所以佛陀灭度以后,你今天能够把每一堂课的上课老师都当作佛陀的转想,你先不管别人怎么样,至少对你是最大的加持。重点是你得到最大的利益。你这堂课非常受用,何乐而不为呢。你把法师当做佛陀,就等于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样。

第二点,从一个功能上来说,宗大师讲一个偈颂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 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彼, 唯为说法令解脱。

说佛陀出世以后,是来帮助我们众生修行的,我们现在有很多罪业,佛陀不能够用他的清净的甘露,来洗我们的罪业。我现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他万能的手来拔除我们的痛苦。佛陀也不可以把他所有的波罗蜜送你一个来让你受用。也没有办法,不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么佛陀做什么事呢?唯为说法令解脱。其实我们看佛陀成道以后,到入涅盤之前,只有做一件事,就是「说法」。佛陀把道理告诉你,让你自己听闻以后,让你自己改变。所以我们一再的讲一个观念,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改变。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你改变,。其实佛陀是扮演一个说法的角色。而法师也扮演说法的角色;那么从功能上这二个效果是一样的。你看佛陀灭度以后,就是靠这些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来弘扬佛法。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念恩深敬;因为法师今天扮演的刚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当做佛陀一样看待,而我们自己听法者得到最大的加持。重点是我们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对于「法」跟对于「师」这二种心态。这以下说明应该避免的:又者不应作意,五处所者;所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那么第一个这个法师的戒有过失,不过当然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这个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破了根本重戒,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因为他是一个指标;这个根本,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法师在身、口二业有一些微细的过失,有一些威仪的过失;不圆满,这个难免。但是你也不能够因为这样,你就不跟他学了。因为你不跟他学,那么他有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了。就是因为这个法师身、口二业有一些威仪上的过失。第二个,这个法师的种性下劣,它的意思就是我们类似讲说的,这个人学历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学毕业,国中毕业,而你是大学硕士,你就不跟他学习了;你不跟他学习,你就失去了一个增上的机会。所以我们对于种性下劣,你不用去管它,重点是他心中有法,这是重点。第三个,形貌丑陋,这个法师长的不庄严,你就不跟他学习了。这样子也不对了。文辞鄙恶,这个法师讲话不文雅,不能够用美妙文雅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书读的比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还是要学习。所发语句粗,不悦耳,这个法师可能经常会有一些粗暴的言词,那么我们也不能够因为这个言词比较粗暴,我们就不跟他学习了。因为良药苦口,虽然有一些粗暴,但是我们内心顺着他的法义去思维,我们真实能够受用,那就可以了。那么假设我们对于前面的五种情况,便作是念,而不从此闻,而弃舍之。那么这样子你一个菩萨就失去一个你自己进步的机会。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今天是生长在末法时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时代。我们今天要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你看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你听普贤菩萨说法,你就觉得很轻松自在。因为他的资粮力非常的圆满,他的福德智慧资粮都很圆满。但是我们到了末法时代,这些所谓的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本身的资粮可能都有欠缺;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佛法,我们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为什么呢?因为这说穿了,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说你要是有本事,你为什么不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到了末法时代才遇到讲授佛法的善知识,虽然表面上是说这个法师有过失,但实际上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浅薄,我们自己的福德浅薄。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握这样的学习机会来增上。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乞丐,他要去得一个珍宝,不幸的是这个珍宝在垃圾堆里面。智者大师问你说,那你是要去拿还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辈子就是贫穷;你去拿,你就必须忍受垃圾堆的这些过失。智者大师说,有智慧的人会忍受垃圾的过失,而去得这个珍宝。因为垃圾的过失是暂时的,得到珍宝是永久的。所以我们必须勉励大家,跟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跟很多很多我们觉得对方不满意的人学习。这是不得已的,每个人都一样。因为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整个众生的共业就是福德、智慧资粮都差了。但是,我们得到人身,我们希望增上。我们就必须忍受这个垃圾去得到这个珍宝。你看法师身、口、意的过失,其实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看第三段的《本生论》。

如《本生论》云:处极低劣位,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这个地方把我们学习的一个态度,包括对法跟法师的态度作出了五点总结。第一点,你自己到了讲堂,不管你是住持、长老等任何身份;只要有法师说法,你只能够坐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我记得几年前到莲因寺斋戒会上课,我那个时候的戒腊差不多只有五、六腊,忏公师父的戒腊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讲课之时,忏公师父偶尔会进来听几句,他每一次一进来的时候,就悄悄地进来,然后坐在下面。那么跟同学要一本《讲义》,静静地听几分钟,有时会听到下课;有时会听到一半再离开。我觉得老人家是给我们做一个身教;一个长老进来,他也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以一个听法者,学习者的态度来自居,从这个地方增上。当然我认为他是以身作则,发起调伏德。你内心当中要产生谦卑的心,调伏自己的高傲的心跟高举的心。这个很重要的。第二个,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那么法师就像是我们的药一样,我们应该具笑,欢喜心。偶尔地去注视着说法的法师;就像一个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样的心态,有一种希求的心情。第四个,起敬专至诚:要有恭敬心,专心跟至诚恳切心。第五个,善净无垢意:内心当中要保持一种清净的意念。佛法讲清净是针对染污来说的。什么叫染污呢?佛法说你心中的怀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们讲信心就是清净。也就是说,你今天不要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听法,否则的话,你所有的佛法都被你的怀疑的心所染污了。我们讲一个实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求法的过程。

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曾经作一个大国王。这个时候国王就思维世间的财富都是无常的,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所以他就希望追求一个大乘佛法的真理;他就放弃了王位,走入了这个山林当中,就看看谁能为他宣说大乘法。此时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跟他说,我有这个大乘法门叫做《妙法莲华》,我可以为你宣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终身做我的侍者。世尊本来贵为一个大国王,因为听法的关系,他就舍弃他的尊贵身,做仙人的侍者;为他烧饭,洗涤种种的床座;甚至于用他的身体来当作这个修道仙人的椅子,让他这样坐,那么目的就是跟他学习「妙法莲华」。后来到了最后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他因为这一期生命的这个谦卑的学习「妙法莲华」的关系,使令他快速地成就慈、悲、喜、舍,快速地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就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快速地积集这样的一种资粮。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本师,你看他这个整个成长过程;弥勒菩萨是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比一般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弥勒菩萨先成佛,就是他特别地精进。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特别是他求法的时候的心特别的精进。这个是影响一个人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我觉得我们学佛很多地方是关键,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个非关键的地方,花太多时间,但是反尔是关键的时候,就是影响你成败的,影响你成佛速度的关键地方,我们没有把握机会。诸法因缘生,每一个因缘轻重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成佛的比例不一样。当然你在不看大乘经典,不读《法华经》;不读《华严经》,你就不知道这个因缘是不是关键。你没有办法判断。但是「听闻佛法」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你的成佛之道。诸位,我们今天都是同学,可能大家都是,诶,你三个月前出家,我现在出家;出家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时间以后,到来生以后,每一个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样;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样。因为有些人能够掌握一个成佛的关键。重点是能不能掌握这个关键的力量,能够掌握得住。所以我们为什么今天必须要听闻,就是你能够掌握什么是成佛因缘的一个关键。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对法跟法师的一种态度。最后我们看第三段。那么前面二段都是我们在听闻之前的一个心理的准备,叫道前基础。甲三:正闻轨理。就是当我们进了讲堂,也正式听闻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情。

甲三、正闻轨理。乙一、断器三过。乙二、依六种想。

第一个,我们在断这个器。这个「器」就是我们内心。佛法把这个心当器。因为我们内心能够盛装很多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够装水一样叫做器。那么,我们在听闻的时候,内心要断除三种过失。

一、若器倒覆——谓虽住说法之场,而不属耳(专注)。首先我们不要让这个杯子倒盖。因为这个倒盖,这个法水就没办法倒进去了。此意曰:你到了就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那么这个时候你没有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就是你内心不专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那你这堂课就空过了,你就没有掌握。为什么今天你是他的同学,你们同时出家;几年后,二个人的修学的善根差这么多。就是这个事情,我们要检讨,我们没有掌握因缘。就是你到了说法的地方,没有保持专心的态度。

二、纵向上,然不净洁——虽属耳,然心有邪执(诚敬)。那么我们今天了这个讲堂。我们精神状态也非常好。但是这个杯子不干净,可能里面有一些脏东西;为什么呢?你心中已经有成见,有邪执了。我觉得我们今天听法的人,要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来,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这很重要。我觉得我们一般人刚出家的五年进步很快,有些人到五年以后再也没有进步了。这个非常可怕。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他没有未来;就是昨天是怎么样,他今天还是怎么样。除了今天的吃饭、睡觉以外,跟昨天完全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他在也不能够去学习新的东西了。我觉得这样不好,就是说你不要听到一些观念。跟你不一样,就马上把它切断;不要这样,你听听看吗。一个人要保持谦卑的态度,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让自己的思想,不断地圆满;不断地进步。你就是保持谦卑了。这个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种诚敬之心。

三、虽净洁,若底穿漏——谓于所受文义,不能坚持(思念)。那么我们今天 有很专心,也很恭敬心把就个法听进来了,但是离开讲堂以后,没有去数数地思维,一下子就忘掉了;此乃非常可惜,没有把握这个法把它坚持,把它相续地坚持下去。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过失,最严重的过失是第二个:“心中有邪执”。我们不能保持谦卑的态度跟别人学习。我自己是佛学院毕业的,也听了很多老师的上课,积累很多老师的经验,得到很大的受益。毕业以后,我听了很多很多长老的录音带;甚至于有的长老是不相信净土的;或有批判净土的。我离开佛学院以后,我冲击很大;我到底该怎么办?但是这个法师有他的好处,有他的优点。后来我就是看了闻法仪轨以后,我觉得我应该调整我自己,因为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我们不可能改变外在的环境;这个你永远要知道一个观念,就是山不转水转。你这个水到这个地方,山是不可能转的。只有你水转而已。不可能说,哪一天山为了你改变,不可能。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老师的思想跟我们完全一样,不可能。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不听;不听呢,你就永远不能进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样。尤其你出家越久,你会发觉选择一个善知识越难,让你进步更难。甚至于这个善知识,他唯识、天台、中观非常强,但他就是严重的批评净土;你怎么办,你必须调整自己,我为了跟他学习这一部分的优点,我必须包容。这一部分我听了,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转换;但是重点是我要听它对我有帮助的地方。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你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不可能遇到一个圆满的善知识。但如果你这么挑剔的话,你永远没有办法进步了;当我们心念转换一下,就会进步很多;我讲实在话,所以我们保持谦卑,对自己有帮助,重点在这里,我讲实在话,末法时代没有一个善知识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他把心思放在这个地方,他其它地方就会不足;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环境,因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我们把这个环境,把它利用到对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优点,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心态,会让一个人裹足不前,也会让一个人每天不断进步;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你看,他也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也生长在末法时代,但是他为什么有进步,你为什么都没有进步呢?那是心态不同。

乙二、依六种想:

一、    于自安住如病想。

二、    於说法师住如医想。

三、    於所教诫起药品想。

四、    於殷重修起疗病想。

五、    於如来所住善士想。

六、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当我们听闻时,最好的心态就是把自己当病人,很多人他为什么不肯听经,因为他认为他自己没有病,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病,这件事就很严重了,他没有办法进步了。你是一个病人,非常需要佛法的药物,你生命听每一天,你就是让自己进步。第二个,我们要将法师当成医生一样的转想。第三个,我们对于所教诫的法,要把它当作吃药一样。我们今天得了癌症,要去求这个药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如病得药想的一种希求心。第四个,我们无量劫来产生的病,听闻佛法,为什么要一次一次地听闻呢?你这个药擦一次,有稍微消肿一点,再擦第二次,又消肿一点;没有一个仙丹说一次就完全治好的。不可能,要不厌其烦,数数地听闻。第五个:法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从佛陀所讲出来,佛陀是最圆满的,最彻底觉悟的大善知识。第六个,你听闻以后,你必须有一个把这个法弘传给下一代的使命感。代代相传法的光明,令法久住。能够如此转想,闻法时就能得到最大最大的加持。

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我提出了三点给大家参考。当你听闻佛法以后,应该怎么办。

第一点:我们听闻佛法的重点烛在改变观念,不是增加知识。知识很容易获得,观念很难改变;观念不变,行为就很难改变。净土宗的根本思想在于信愿,对阿弥陀佛的皈依,还要对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皈依。因为你是要求生净土,如果你那个皈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与修禅定是差不多的,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叫“信愿”持名。所以藉益大师说,你不要以为说啊,年纪大的人就不要听经;年纪轻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说这个念佛跟听经是缺一不可的。我们在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调整一些过去的观念,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第二个:要融会贯通。每一个法师都有一个专长跟心得。今天这个法师把他的心得讲出来,你吸收了,当你广泛地跟很多法师学习后,会觉得很多思想是冲突的;这时自己要做一个工作——把它融会贯通。没有一个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离开家太久了,但是我们回家的路,不是每一个都完全一样的,不可能,成佛之道没有二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他适合走的路,不见得适合你。《大乘起信论》说:“我们今天所对治的是无明、妄想,而每一个人形成妄想的因缘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治的方法就有所不同。”孔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你必须在这么多的善知识的法当中,听闻以后融会贯通,安排一个你自己适合的道路,否则你不知该如何修行。

第三个:你要付诸行动。你得到一个观念,你就要试着去实践,你的心要强迫自己,遇到事情时,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来自于真实的受用做基础。你可能刚开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学了佛法很久以后,你都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你那个信心就很薄弱了,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够听闻以后,能够随转修心要,你顺着去思考而产生利益以后,你对佛法的信心会更加的坚定。就是说,你听到一个新的观念以后,要强迫你自己尽量往这个观念去思考,要改变过去的老毛病,要去会诸行动。

第一件事情:要去改变自己,改变观念。

第二点:融会贯通。

第三点:付诸行动。

好,那么我们这一堂课,简单地把听闻佛法的一些仪轨跟大家作一个宣说。

好!那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