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日期:2023/4/29 15: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格心理学 (40)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本次提要:
  ■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 众生对一个“我”非常敏感
  ■ 恒顺众生就是要我们去跟众生平等
  ■ 随善缘不随恶缘
  ■ 要慈悲平等对待一切
  ■ 佛教失去原则,佛法就逐渐灭了
  ■ 恒顺众生,要在智慧上恒顺,不能在愚痴上恒顺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佛用教育的方式挽救众生,但真正改造一个人要靠他自己,我讲心理学就是要引导人们提高素质和改造个性上的缺点,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目的。如果他在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上没有起大作用,那么有学问,有良好思想境界的同学应该要帮他一下,也就是要说一点道理给他听。

众生对一个“我”非常敏感

我们讲人格心理学提到人格缺陷,其中最根本的一个毛病,就是自我中心。上次我们讲到众生只求别人跟自己平等,但不知道自己去跟别人平等,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别人对自己不好,马上会生气,马上会心里难受,所以说众生对一个“我”非常敏感。

恒顺众生就是要我们去跟众生平等

假如自己使别人难受了呢?却麻木得很,很少有人会想到:啊呀,他别生我气了。即使有人会这样,也不彻底,“我去跟他解说解说,”,可是解说出来的话仍然离不开自我中心,“你别生我气噢,气量大一点。你不理解我,如果你听我的话就没事了”。说来说去仍然在自我中心里去讲劝人家的道理,劝人家最好跟我想得一样,这样就平等了,所以普贤菩萨叫我们修恒顺众生,就是要我们去跟众生平等。当然恒顺是要恒顺善法,不能恒顺恶法。

随善缘不随恶缘

我年轻时候,上海有个学佛的同学,他到北京见了一位佛教界领导,就问他现在佛教这样衰落,这该怎么办呢?这位领导跟他说:“随缘吧。”他回来跟我一说,我从椅子上就站了起来:“佛教到了这个地步还随缘!”好比亲人病重了,总要尽一切力量挽救啊。三宝是我们亲人,作为一个佛弟子要尽力作供献,每个佛弟子都有颗好心,希望佛教好起来,所以随缘也要有原则,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随善缘不随恶缘。

要慈悲平等对待一切

上海有一个中年人,去年还和夫人一起来佛协文教部住过,他很想学法。回去时说好四月份再来,结果没来,又说到八月份一定来。结果又没来,什么困难?原因是他大哥对他说:“你是信佛的,应该有慈悲心啊,你老婆身体不好,你应该陪着她。”我说:“你大哥说得对,佛弟子应该有慈悲心,不过男女是平等的,佛门最讲平等,你应该照顾你老婆,你老婆也应该照顾你学佛法,两面都要照顾,这才叫平等,你大哥也看到你因学不到佛法而苦恼,他为什么对你不慈悲?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因为你是信佛的,他不信,这是他的偏见。你们应该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你可以天天照顾你老婆而不离开她,你老婆也照顾你天天学法而不苦恼,这很简单嘛,你们两个人一起来好了,那不是解决了吗?”所以恒顺众生也要有个原则。

佛教失去原则,佛法就逐渐灭了

有些人对信佛的人的干扰,说起话来也会挂上佛门某些名词,可是利用佛门的话使你看问题不全面,来引你偏向于他这一面。如果不讲佛教的原则,再下去佛的话也不顶用了,佛的智慧也不顶用了,这样下去佛法就逐渐被消灭了。

恒顺众生,要在智慧上恒顺,不能在愚痴上恒顺

恒顺众生应该是智慧的恒顺,不是愚痴的恒顺。生活上的事情和爱好为了使人舒畅一点,可以放弃自己的意见,恒顺他人,因为他的主意也不坏嘛,这样你跟他就平等了,你跟他平等了,关系搞好了,以后你叫他信佛学佛法他也高兴学,这样不是两面都做到平等了吗?掌握这个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智慧,“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中恒顺一下众生,目的是为了要度他。


人格心理学 (4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改变执“我”习气,就谈不上修行了

本次提要:
  ■ 不改变执“我”习气,就谈不上修行了
  ■ 感情和情绪每个人都有,却很少去研究它
  ■ 情绪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调,没有笑脸,是因为脸上皮肉都不动
  ■ 有的老头像条虫,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 低调的人对不幸和热情都无动于衷
  ■ 情绪太兴奋,常会去干不该管的事

不改变执“我”习气,就谈不上修行了

众生执着一个“我”字最害人。有的老夫老妻,三天不吵架他们就难受。年轻人不喜欢跟他们在一起,烦呐,啰嗦得很,为一点点小事争来争去!比如老夫妻俩去买菜,在菜场上争啊,“这个菜能吃啊?”“大家都在买,有啥不能吃啊?”“你吃我可不吃”,“你不吃关我什么事?”“这个菜老得这样子,狗吃的。”“怎么?你骂我狗啊?”(众笑)连买几根菜,都要以我为主。如果不改变这种习气,你进佛门白进了,也谈不上在修行了。   自我为中心会出现种种不良情绪,形成种种不良个性。例如:情绪低落,情绪太兴奋,感情太丰富。
 


感情和情绪每个人都有,却很少去研究它

人的一生离不开情绪和个性。情绪,每个人都有,情绪的固定就成了一种个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问题不掌握好很苦恼,有的人感情太丰富,有的人感情太缺乏,有的人感情高涨,有的人感情低落,还有的人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不高兴,一会儿热来一会儿冷,一会儿晴来一会儿雨。人们每天在各样的情绪中过日子,心理学却很少研究,如果他肯研究,他就可以改变改变。一个懂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能改变,你不想改变它也在变,不过,变好变坏你掌握不住,修行人呢,要掌握它的变化,只变好不变坏。

情绪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调,没有笑脸,是因为脸上皮肉都不动

“情绪低落”,情绪低落的人,样样都没劲,样样都不感兴趣,以低调过日子,讲起话声音也拉不高,说话的内容也是低调,“做人嘛我也看穿喽,就是这样喽,你也别劝我了,我也不想喽……”全是低调,情绪始终处于抑制状态,神经系统不活跃,肌肉皮肤也不活跃,所以他脸上的皮肉不大动的。你皮肉不动怎么会出笑脸?要笑皮肉就要动啊,像有的人过的生活还算正派,可就是低调。你去拜访他,看他什么事也不干,整天拿着茶壶喝喝茶,看看天空,没事干啦。从前人抽水烟,烟壶里边有水,管子上把烟叶点着烟,抽烟时水“咕噜咕噜”响,除了抽烟的时候动一动,其它时间都不动。

有的老头像条虫,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我每次坐3路车,总经过一个港口,路边居民家,常看到有个老头儿,在门口一动不动靠着墙,眼睛呆呆地往前看。他认为做人就是这样子,像条虫一样,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低调的人对不幸和热情都无动于衷

低调的人看见一个可怜的人,他也是低调,最多说句话:“业障啊!(众笑)”家里来了客人,跟他打个招呼,随便你怎么热情,他都低调回答。

情绪太兴奋,常会去干不该管的事

“情绪太兴奋”,一个人情绪太兴奋,热情太高,也会把人吓坏了,人家很难接受他的好意,他马上苦恼:“这种人啊,不识好歹。”热情过高常会冲昏头脑,用不着他管的事情他也管得个起劲,还自以为精神可嘉。我以前在上海,晚上经常要去讲课,经过北京路泰兴路口,有个年轻人,热情高啊,非常投入地帮警察指挥车辆,他看警察的手这么一挡,他也这么一挡。(众笑)那些司机以为是警察聘请的纠察,照样听他指挥,(众笑)还好没指挥错。后来又出现了一件事情,有个十字路口,原来没有警察的岗哨,忽然有一天,多了一个岗哨,来了一个穿警服戴大盖帽的人在那里指挥车辆,不过衣服不太整齐。有人奇怪就打电话,一问下来,交警大队说,“我们没有派过这个岗哨。”后来查下来,原来这个人过去当过警察,现在不当了,脑子有毛病仍去指挥车辆。(众笑)这种热情很可怕,万一指挥错了,会出事故啊!


人格心理学 (4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爱恨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

本次提要:
  ■ 热情过度,要出问题
  ■ 没有智慧的热情,也不恰当
  ■ 感情太丰富的人,不要好得要命也不要恨得要命
  ■ 爱恨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
  ■ 怨家亲家都是过去世父母,何必分别心这么大
  ■ 哭笑无常的人易激动,易哭个没完
  ■ 逆反心理对人厌恶,脾气古怪,都是情绪问题

热情过度,要出问题

很多人热情过度,结果出问题了,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他抢来干,也不衡量衡量自己挑得动挑不动,抢着去挑,“呱”一下,“唉哟”,腰扭伤了。(众笑)看见一个老太太拿了两只包,也不看看人家脸色,也不问问人家需要不需要,抢着要拿:“我来帮你背。”老太太吓坏了,急忙把包拉紧,以为要抢她的包。(众笑)坐公交车,自己下车了就可以走了吧,他热情高涨,下车后在车门旁边一站,为人民服务啦。老头子下车扶一把,“走好,走好啊!”老太婆下车他也扶一把,来一个小媳妇下车他也扶一把,“走好,走好。”搞得小媳妇很紧张。(众笑)他还在脑子发热。(众笑)

没有智慧的热情,也不恰当

没有智慧的热情高涨不恰当的,该做的你做,不该做的你不必太热情。开工作会议时会有这样一个意见:“他发菩提心我不反对,不过呢…… ”“不过”后面当然有话了,(众笑)“不过也太过份了,把我的工作都抢光了。”培福嘛大家培,难道就你一个人培?(众笑)

感情太丰富的人,不要好得要命也不要恨得要命

“感情太丰富”,一好好得要命,一翻脸恨得要命,都是感情太丰富。一好怎么也分不开,一恨十年不见面,这样怎么度众生啊?菩萨的感情犹如天上的太阳,光明正大,普照一切。你既然对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有感情,很好啊,你再学学菩萨精神,对大家都有感情,这就更好了。一恨,气就郁积在心头,很多人都有这个情况。我从前给人家看病,“医生,我这儿有个块。” “没关系!是有块。”“啥个块?”“气块!”里边一包气啦,我就告诉他一个办法,放点屁就舒服了。(众笑)所以要放下,放不下就叫耿耿于怀。我现在昨天的事情今天就忘了,有时候早上的事情下午也忘了。弄到后来,谁在诽谤我,谁在说我闲话,谁在欺负我,我第二天就想不起来,人家说难得糊涂,我是经常糊涂。

爱恨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

你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以前的事情像一根导火线一样通过来,好比绕了一个高山的圈,已经很长时间了,乃至一年、两年、三年他还不放下,到这一点“砰!”(众笑)来个大爆炸。说事出有因,现在闹矛盾是近因,还有远因,记性特别好!(众笑)如果真的把佛法记得这么清就好了!像这样怎么去度众生?你假如去修四无量心的定,你说:“我观想不起来,这样吧,阿毛,你坐在我面前,你是我冤家,你是我仇人,我要做观想。”阿毛气坏了,转过身就不理你了。

怨家亲家都是过去世父母,何必分别心这么大

所以别忘了怨亲平等,亲家也对我有恩,怨家也对我有恩,都是过去世的父母,何必分别心这么大呢?怨恨伤害身体,气要气死人,即使不气死,看样子这个人也已经气得差不多了。在使劲地喘气“呼—、呼—,(众笑)我气死了!”还好没有断气。虽然没有被气死,可也够苦的了,没有被气死也已经躺在棺材里了,只不过棺材盖没有盖上,“死”怎么写啊?上面有一横是吧,这一横好比是棺材板,那么头上一横取消呢?就是这块棺材板还没有盖上去,底下再加一个心呢,这是怨气的怨字,你说这种人苦不苦?就等于整天躺在一个棺材里等着棺材板盖上(众笑)比死人多口气。唉!我希望你们听了以后,要能活学活用。即使我讲得很风趣,能使你发笑,你也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光笑没有用,笑过了你仍然在生气。

哭笑无常的人易激动,易哭个没完

还有的哭笑无常,一点点小事情就激动。有人闹了情绪就哭,也有的他不是哭而是笑,还有的人,一会儿笑来一会儿哭,你说几句表扬的话,她“哈哈哈”笑了,等会儿说几句批评她的话,“呜——”哭了,(众笑)是有这种人的。我年轻时有一个信佛的请我到他家去吃饭,饭桌上还有他的表姐,我也忘了说了哪句普普通通的话,勾起了她的心事,简直是从吃饭开始哭到吃饭完,(众笑)这都是情绪不正常。

还有一个高个的小学老师,人很健壮,谁知道她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有一天在我面前,没说几句话就哭了,哭得真伤心!她说:“学生看见我就叫我‘两粒糖’。”(众笑)因为她的名字叫“梁莲棠”,那个小学生也许口齿不清,也许她过敏了,(众笑)也许有的调皮学生故意给她取个绰号“两粒糖”,就算“两粒糖”吧,(众笑)又何必在意呢?有的名字比“两粒糖”还坏呢,闽南这一带,经常有人取名字叫“吓死”,(众笑)是有这种名字的。

逆反心理对人厌恶,脾气古怪,都是情绪问题

还有一种怨恨的情绪,总是对人敌对厌恶,对人要伤害,现代心理学称为“逆反心理”,这也是从我执产生的,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你叫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我偏反做!你把我咋办,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这就是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的人,在国外的心理医学上定为病人,认为这种心理属于不正常。

还有种人看见人就讨厌,欢喜心生不起来,对喜欢说话的人,他也讨厌:“这人真啰嗦,吃饱饭没事干!总喜欢说话。真讨厌!”那么他跟你说话,你也跟他说话不是平等了吗?他跟你说无聊的话,你跟他说一点劝他好好用功的话,觉悟的话,不好吗?

还有的人,脾气古怪,难得开口,一不高兴跟谁也不说话。人们不理解,这个人怎么憋得住的?他还怪别人怎么总不跟他说话,老是希望别人跟他说句话,结果等不到,也不想想,你怎么不跟别人说句话?外国人有种风气,不管你说话不说话,一看见你“Good Morning!”(众笑)从来也不问:“你今天准备跟我说话吗?如果你肯跟我说话,我就跟你打招呼。”所以做人要自己做啊,渠道要自己去通,关系要自己去搞好,修行就在生活里修!我刚才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属于情绪问题,当然情绪的科目还有很多,下一次再跟你们讲自我中心“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现在下课。(2001.6.16第十讲完)


人格心理学 (4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有“我”就有苦恼

本次提要:
  ■ 有“我”就有苦恼
  ■ 身体的抵抗力与心理有密切联系
  ■ 人有自卫能力,治病从心理入手会好得多
  ■ 修行人要培养好自己的情绪
  ■ 自我中心的人不喜欢大众,难于合众,要用猛力才能改变

有“我”就有苦恼

我们讲到自我中心是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由于他以自己为中心,看问题、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以及社交等等,都会引起他的不良情绪,经常会跟人抵触,说话不圆融,也不能为别人着想,也不会顾全大局,遇到阻碍、矛盾情绪就要波动。由此可以知道,我们要想得到情绪的稳定,能够平等待人,以一颗平常的心来修行,那就必须要去掉自我中心。众生的苦恼全都从一个“我”字来的,有“我”就有苦恼。

身体的抵抗力与心理有密切联系

拿生病来说,追其根源,还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当然,有许多时候是因为外界因素,比如天气忽冷忽热,就容易伤风、感冒,受寒、中暑、细菌感染,这些病好像跟情绪没有关系,实际上有关系,因为人的抵抗力跟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心理也是属于抵抗力的一部份,或者说是主要的一部份。一个人情绪不好,处处为自己着想,很不容易跟大家融合,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情绪,肯定会影响身体。身体抵抗力下降,自然就容易生病了。

人有自卫能力,治病从心理入手会好得多

本来人的身体有自卫能力,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矛盾,可是抵抗力一下降,那就不得不吃药打针了,因为自力更生有困难,要依靠一点外力。那么在治病过程中,你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地去转变自己的思想意识,调整自己的情绪,病就好得快。如果不从心理上入手,你病好了以后,还会经常复发,如果从心理上入手,虽然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但会好得多。

修行人要培养好自己的情绪

修行人尤其要培养好自己的情绪,所谓要“安心”。心安得下去安不下去,跟你的情绪有关系,丛林也好,佛学苑也好,经常要做一些令大众欢喜的活动,哪怕是生活上的饮食也要令大众欢喜,只有欢喜了,大众才能够安定下来。   自我中心会形成种种不良个性。例如不合群、不合众、小我习气与爱好。
 


自我中心的人不喜欢大众,难于合众,要用猛力才能改变

有一种情况,比较难处理,大家都很欢喜,可是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就是欢喜不起来,大家都去参加活动,她就是不喜欢参加。有时候呢,她还觉得你们大家都很奇怪,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有啥意义?往往她喜欢一个人呆着。不修行的人说:“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我喜欢安静一下。”修行人不说:“我高兴不起来。”而说:“与其这样,还是让我一个人用功用功吧。”那么你一个人唸佛、唸经、或者打坐,你有没有掉在妄想里?如果你没有掉在妄想里,至少也一心不乱了。那你想些什么呢?就拿你当前的举动来说,你不能合众,厌恶大众,总以为自己想的是对的,自己做的是对的,对大众不理解,即使口上不说什么,心里也在取笑。有修养的人说几句比较好听的话,“唉,我实在不适应”,没修养的人那就要风言风语了。这样的人,你自我中心是跳不出来的!自我中心是一个根子,你不用猛力是跳不出来的,跳不出来你慢慢就会出现种种不正常的情况。


人格心理学 (4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本次提要:
  ■ 喜欢一个人呆着,容易幻想,与大乘的欢喜心不相符合
  ■ 小鹿喜欢怡静,狮子喜欢登高,养成了远离众生的习气,就难发广大菩提心
  ■ 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
  ■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 个性难改不等于不能改,人有主观能动性

喜欢一个人呆着,容易幻想,与大乘的欢喜心不相符合

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就看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喽,以低标准,这不算不正常,以高标准,这种就算不正常。以低标准来说:“唉呀,这个人脾气就是这样。”把它说成脾气,脾气在心理学上就叫个性。以高标准来说,一个凡夫总喜欢一个人呆着、沉思,他其实很孤独,往往也掉入了幻想。从佛法高标准角度来看,在没有修成功以前,这种人已经远远离开了群众,因为他不习惯在群众里边。即使他修成就了,也是个小乘果,你怎么地劝导他,他也很难转变,因为他强调自己的一套,“我不喜欢跟他们打交道,烦死了,我就喜欢这样。众生嘛我也度,我只度几个容易度的,我喜欢度的,其他我不管了。”这就叫小乘。这与大乘的欢喜心是不相符合的。

小鹿喜欢怡静,狮子喜欢登高,养成了远离众生的习气,就难发广大菩提心

所以拿阿罗汉来说,他已经断了烦恼,所以他情绪上很稳定,很平静,可是他就是不喜欢到众生堆堆里去,他只喜欢在园林中,小溪旁、流水边,山洞里,悠哉悠哉地生活,喜欢美好的景色,茂盛的树林,好像一只小鹿安详得很。小鹿跟狮子不同,狮子喜欢奔跑,喜欢登高,狮子喜欢在高处雄伟的一吼;小鹿喜欢安详、怡静,可是小鹿的胆子特别小,一听到声音拔腿就跑。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这样的话,你虽然能使烦恼平静下去,可是你远远离开了众生。从佛法上讲,在修行时形成了这种习气,再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就困难了。

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

由于自我中心的关系,思想意识上总是从“我”的角度来处理一切问题,非但会扰乱自己,引起不良的情绪,而且还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我经常说,伟大的事业要以伟大的个性去完成。一个父亲为了培养儿子将来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应该经常培养他不要为个人着想,要为周围的人着想,要为崇高的事业着想。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要这样就能改变自我中心。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在我们佛门里,大乘菩萨就是这种精神,念念不忘众生,唯独没有自己。就是自利的时候,也不是去追求生活上的安逸,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自己心态上的满足,他的自利完全是为了今后的利他,仍然着眼在利他上,那样才是大乘,那样才能跳出自我中心。

个性难改不等于不能改,人有主观能动性

形成的性格不是不能改,只不过比较困难而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小孩子性格容易改变,尤其是在五岁、六岁以下称可塑期,比方说,石膏未干前是软的,要塑成一个人像,那很容易,你要这儿短一点就短一点,要这儿长一点就长一点。如果石膏硬了,那就很难改变,但用刀作部分修改,也可以办到,你要想叫它大变动那就困难了。所以一到了成年,各人就有各人的个性,虽然很难改,但不等于不能改,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至少与石膏像大不一样。现在人世间的知识,虽然很丰富,都在教育人,但要改造自己的不良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看成效却不大。这些道理现在很多人都懂,可是人们只是听听,看看罢了,他也不想改,想改又觉得很难改,但是如果自己努力一下呢?把它当作一回事情去做呢?那又不同了。

古人的话,被现在人搬过来,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有句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难不等于不可能,可是被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就对自己作自我原谅,“我性格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说:“他就是这个脾气,没办法的呀。”或者把人看死:“我看你这种臭脾气,永远也改不了!”其实虽是难,还是可以改。


人格心理学 (4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了解众生心,没有透视众生种种相,
不过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本次提要:
  ■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说得不全面,后人却因随心所欲作了错误的理解
  ■ 大众原谅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 自我中心不改变,对人对已都不利
  ■ 凡夫知见不好,片面观点不好,按自己习气说话也不好
  ■ 学得越深,当然能讲得越浅
  ■ 不了解众生心,没有透视众生种种相,不过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说得不全面,后人却因随心所欲作了错误的理解

佛门里,人们对前辈流传下来的话语,理解错误的情况也很多。之所以会使旁人理解错,可能说话的人,智慧也不够,没有把话讲清楚,只是随心所欲地说了一句,听的人呢?也是随心所欲地去理解。所以说,佛法如果不深入理解,你是很难辨别的,因为你懂得不全面,眼界也看不远。

大众原谅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有些修行人常为自己的烦恼作辩护:“我就是这么个脾气。”当然,大众可以原谅你,但不等于说你就不用改了,大众修忍波罗密,你要修精进波罗密,努力地去改嘛。

自我中心不改变,对人对已都不利

如果我们不改的话,怎么进入佛之知见?知见就是观点、认识,你的思想意识不转变,不要说成就了,连佛之知见,你也进不进去呀。如果你由于自我中心引起了情绪波动,你又不改变,你心怎么定得下去?如果你长期由于自我中心、不良情绪而形成一种习惯势力,变成个性了,你不去改,你怎么行菩萨道?你怎么会替整个的佛教,广大的众生考虑呢?何况对你自己也不利呀。你想超凡入圣,至少在你没有改变的时候是没有希望的。修行就是修一个变,你不变你修什么呀?

凡夫知见不好,片面观点不好,按自己习气说话也不好

从佛法来说,凡夫知见不好,片面观点不好,按照自己的习气说话也是不好。这三十年来,听过我讲课、讲法的人很多,各人反应不同,有的人就是凭着自己的性格、观点、知见、习气来说话。当然,假如你说的话是正确的、客观的,这就是好的,至少能帮助我提高提高。可很多情况是根据自己习气说话,比如说:“傅老师讲法,真正佛法讲得很少,不是佛法的话倒讲得很多,讲来讲去,总是叫我们做好人,谁不懂啊?说抽烟是无聊人干无聊事,我抽烟管你什么事?讲不偷盗偏偏要扯到不要打牌,这跟打牌有什么关系?还说与其输掉一百块钱还不如把这一百块钱分给穷人,你看这种话啰嗦不啰嗦?我就是喜欢打牌,听经还要刮鼻子。”他从不想:老师是在做教育工作。一听到批评就牵涉到“我”,因为我是打牌的,我是喝酒的,我是抽烟的,叫我听了怎么会高兴?

还有说:“讲得太浅了。”这也是他的个性脾气,因为他喜欢听高深的,至于能不能消化,他就不管了。他既然学得这么高,那他怎么连浅的也不会讲呢?可见他连浅的都没有毕业。

学得越深,当然能讲得越浅

我称自己的讲课是海阔天空地扯到那儿算那儿,可是有人说:“叫我扯,我也扯不出来呀!”学得越深自然能讲得越浅,哪怕过去听过的人,再听一遍也会觉得很有味道,为什么?这种讲法过去没有听到过,初进佛门也听得懂。说闲话的人,可能连个扯的本事都没有。

不了解众生心,没有透视众生种种相,也不过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这儿是培养法师,不是培养佛学硕士、佛学博士,又何必在文字里翻跟斗?学来学去尽是干巴巴的干条子!抄几句中心提纲,能背出来了就可以了,可你用得上去吗?你能发挥得出来吗?不了解众生的心,没有很好地见众生的相,你不过是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人格心理学 (46)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能以释迦佛的智慧,改变今天佛门不好的面貌,
这对你也有好处

本次提要:
  ■ 弘扬正法怕得罪人,还能当老师吗?
  ■ 你喜欢针对性很强的讲话,那就对了
  ■ 能以释迦佛的智慧,改变今天佛门不好的面貌,这对你也有好处
  ■ 培养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伟大的佛陀事业
  ■ 宗派偏见,修行上的小我习气与爱好,都会致成修行上的障碍
  ■ 要培养好修行人的素质,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弘扬正法怕得罪人,还能当老师吗?

又说:“老师,你讲法就管讲法,何必要提不好的方面,你得罪人太多了,打击面太广了,会站不住脚跟的。”我也想改啊,改不了怎么办?只要我没讲错,改不了就改不了吧。弘扬正法,还要考虑有的能讲,有的不能讲吗?当一个老师,还要考虑这句话一讲,这个学生要生气,那句话一讲,那个学生要生气,这还当什么老师?

你喜欢针对性很强的讲话,那就对了

我讲的法,我编的杂志,因为针对性很强,大家都喜欢。如果你对我这针对性的讲话也喜欢,那就对了,如果只是觉得我编的杂志技巧很高,很有趣味,那你这还是凭兴趣说话。

能以释迦佛的智慧,改变今天佛门不好的面貌,这对你也有好处

为什么针对性很强?为了改变如今佛门出现的不好的风气,使它走上正信的道路,这是一个广大菩提心。这儿是培养你的菩提心,以释迦佛的智慧,善巧方便去改变如今佛门不好的面貌。这对你个人也有好处,至少你不会受不好一面的影响。

培养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伟大的佛陀事业

我们修行人,应该放下过去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性格,重新开始培养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伟大的佛陀事业。

如果有人说,“老师你不是说,到了六岁以上性格就难改了吗?”,这要一分为二地说,我说的是修行人的性格,你们现在只有一岁啊!在我这儿刚刚生下来,是最容易培养的时候,要那么理解。对过去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个性,自己勇猛精进地改一改。佛说过烦恼也是性空的,哪有不能变的道理?现在佛学苑刚刚开学,正是一个培养修行人性格的好时候。

宗派偏见,修行上的小我习气与爱好,都会致成修行上的障碍

要改变整个佛教的不良面貌,希望你们要发大心,不要执着宗派偏见,或者自己修行上的小我习气和爱好,不要由于这些而致成修行上的障碍,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能多学一点岂不更好。

要培养好修行人的素质,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怎么培养修行人的个性?理论要懂,要接受佛法的薰陶,要取得同学们的帮助,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要高兴。现在有句话叫“素质”,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素质,修行人也有喜怒哀乐,为大众的进步而欢喜,为佛法的衰落而悲哀,为自己的烦恼而气愤。不要恨人,也不要恨自己,也不要回到寮房打自己耳光,(众笑)你的烦恼又不在脸皮上,你打它干什么呢?恨自己的烦恼就是要以勇猛心去掉自己的烦恼,是这个意思。下课。(回向)


人格心理学 (47)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良的个性情绪,都来自“自我中心”

本次提要:
  ■ 不良的个性情绪,都来自“自我中心”
  ■ 自傲的人容易看别人短处,看自己长处
  ■ 不要埋没他的才能,也不要不看他的短处
  ■ 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父母更重要
  ■ 父母会把子女的长处,作为自己欢乐的享受
  ■ 教养不好,那是因为父母本身缺乏智慧
  ■ 溺爱和严厉,是二个极端

不良的个性情绪,都来自“自我中心”

我们讲到自我中心会出现种种不良的情绪,也会出现种种不良的个性。自傲、好胜、自卑、消极、爱面子、虚荣、这些不良个性都跟自我中心有关系,都是从自我出发,表现了自我。有了这些由自我中心出发的个性,往往就很难跳出“我”的范筹。

自傲的人容易看别人短处,看自己长处

例如自傲的人,他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满足心理上的优越感,常常把别人贬低,把自己抬高,好像唯有自己是对的,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只看别人短处,而不看别人长处,只想自己长处,而不想自己的短处。

不要埋没他的才能,也不要不看他的短处

不过看别人的短处与看别人的长处,这也要辩证地说,如果你只看他的短处,而不看他的长处,你就发现不了他的才能和优点,这个人就很容易被你埋没,很容易被你忽视,你光看他的短处还容易对这个人厌恶,严重一点会发展到动瞋恨心,从而丧失了菩提心,但你看不到他的缺点,又怎么去帮助他呢?所以如果是从帮助别人提高的目的出发,两面都要看。

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父母更重要

尤其是作为一个老师,他如何去看学生,比父母如何看子女更重要,因为父母跟子女之间有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很深刻、很强烈、连绵不断,还不至于出很大的偏差。父母往往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不管长处短处,总是自己的孩子,他不会轻易地把孩子抛掉、看死。即使有许多愚痴、庸俗、无知的父母,他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他对子女的这种感情,始终都存在,所以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偏到哪里去。

父母会把子女的长处,作为自己欢乐的享受

父母看到子女的长处会越看越高兴,看到子女能发扬自己的优点,父母会把它作为一个幸福欢乐的享受,实际上这也包含着父母自己的光荣、自己的安慰。所以女同志在跟女同志谈论的时候,总是喜欢谈自己家里的孩子,虽然只是些风趣的小故事,难免也包含着炫耀自己孩子聪明、可爱的意思,所以父母很容易发现孩子的长处,也容易对他进行鼓励,因为越对他鼓励,他越是变好,父母也越是感到光荣,越是感到有面子。

父母也容易看到孩子的短处,因为总是生活在一起,有时候孩子的短处会找来麻烦,麻烦到父母身上,父母也会有感受,所以也容易看到他的短处。

教养不好,那是因为父母本身缺乏智慧

假如父母是有智慧的,他对孩子应该是能够教养好的,因为他是全心全意地关心他。如果教养不好,那是因为父母本身没有智慧,对心理学茫无所知。

溺爱和严厉,是二个极端

父母经常容易犯两种倾向的错误,一种过份溺爱,一种过份严厉。过份溺爱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缺点,他也放松,他不想对孩子管得太多,免得孩子不高兴,免得孩子要哭,这就宽大无边了,失去了对孩子应有的教育。假如是孩子的长处呢?他就到处宣扬,甚至孩子在身边,他也极力地宣扬,结果助长了孩子的骄气。像这种无知的父母要占大多数,尤其是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对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就是知识分子也懂得很少。


人格心理学 (48)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没教养好的人,到哪里都会给人带来伤害

本次提要:
  ■ 没教养好的人,到哪里都会给人带来伤害
  ■ 没能力教养孩子,就不结婚
  ■ 过于严厉也是出于父母的无知
  ■ 溺爱形成骄横,严厉形成自卑,均顶不住人生路上的风波
  ■ 儿女也是众生,教育上有差错,就会背过失
  ■ 没把徒弟教育好,难道会没有因果
  ■ 信佛的父母不懂佛法教育,子女长大后都变坏了

没教养好的人,到哪里都会给人带来伤害

儿童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孩子如果教养不好,父母不但害了他,也害了父母本人,因为他会给父母添麻烦,也害了周围的人,因为孩子没教养好,随便他到哪里总会给人带来伤害。所以人离开了教育,离开了智慧,会背很大因果的!

没能力教养孩子,就不结婚

以前我熟悉的一户人家,兄妹两个都不结婚,妹妹因为非常自傲,她是一个老师,这个自傲并不是蛮不讲理的自傲,她有一种自我欣赏的心态,觉得自己所想的样样都是不错的,这样就很难跟人相处,除非是她的学生,因为他们对老师尊重。她的哥哥呢?他怕结婚后要生孩子,他有个道德观念:“我没有能力教养好孩子,我就不要孩子,免得孩子长大了害人。”所以他不结婚。

过于严厉也是出于父母的无知

还有一种,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非常严厉,这也是出于作父母的无知,把自己的坏脾气任性地发泄到孩子头上,孩子稍微有一点差错就大大发作一通,这样对孩子心灵上的损伤很大,孩子将来的心态会歪曲,而且容易致成病态。

溺爱形成骄横,严厉形成自卑,均顶不住人生路上的风波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从小培养孩子的傲慢心理,一旦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顶不住人生风波的刺激,他就会发展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形成夸大狂。如果父母管教过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他在心理的成长上就会营养不足,软弱得很。父母严厉凶恶的形象在他心灵深处深深地埋了进去,只要父母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就恐惧得不得了,他在这样的日子里成长,长大以后会极端地自卑、胆子小、恐惧、没信心,如果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风波,他顶不住了,他就会形成忧郁症,对人生始终没有乐趣。

儿女也是众生,教育上有差错,就会背过失

因此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是有养育之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父母也容易背很多的过失。虽然他今天是你的儿女,实际上他也是投奔到你家来的一个众生,如果你不把他教养好,要背因果的,父母儿女之间,不像成人跟成人,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你也不一定会听我的话,我也不一定会听你的话,各人对自己负责。儿女可不是这样,儿女总是听父母话,父母叫他这样,他就去这样,一有差错,你这个父母哪会没有过失。

没把徒弟教育好,难道会没有因果

正好像十年动乱以后,国家要把宗教再恢复起来,一个地方宗教局的领导就讲过这个话:“你们老师父收徒弟不要收得那么多啊,你有那么多皈依弟子,那么多的徒弟,你管得了吗?收了徒弟,你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啊,你不教育,将来这个徒弟在外面做坏事,影响你的声誉,说起来总是你的徒弟。”这是从声誉方面来讲,从因果方面来讲呢,我们信佛的人应该要知道,一切都在因果里边,今天天热,你能吹到一阵凉风,或者吹不到一阵凉风,都有因果,看你前辈子的福气多少喽。人生一切的一切都在因果里。你不把徒弟教育好,难道没有因果啊?

信佛的父母不懂佛法教育,子女长大后都变坏了

有的信佛的家庭生了孩子,开头大家都很高兴,你叫他拜佛他就拜,你叫他唸佛他就唸,看看这小孩子也有善根,可是到后来呢?十个倒有八九个没变好,什么道理啊?父母不教育嘛。这种事情多得很,一些居士,乃至是老居士,家里的儿女,说起来也是信佛的,可是这个信心根本不生根的,而且后来甚至对父母也不孝,最后还会完全放弃信仰,甚至父母信佛,他还会反对。家庭是佛教的家庭,从小又听父母话,小时候还表现出信佛的善根,长大了成这个样,父母嘛最后受报,苦得不得了,到底什么原因?就是个教育问题嘛。


人格心理学 (49)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思想腐朽烦恼重的老一辈,年青一代不能紧跟

本次提要:
  ■ 把父母赶出门,竟然发生在父母信佛的家庭里
  ■ 只讲自身因缘,不作外缘努力,会把菩提心扫光了
  ■ 思想腐朽烦恼重的老一辈,年青一代不能紧跟
  ■ 爱得狭小,心易变动;爱得广大,根广心坚
  ■ 没有佛法的家,不会变成佛化家庭

把父母赶出门,竟然发生在父母信佛的家庭里害

以前上海有对老夫妻,年龄比我老,儿子把他们赶到门外,他们只好到派出所去,因为没地方住啊,可是派出所也管不了这件事情。还是信佛的同学帮他们想办法,让他们两老夫妻住到成都昭觉寺去。还有一个信佛的家庭,女儿也信佛,却把父亲住的房子卖掉,让父亲住到养老院去。信佛的家庭,出现这样的子女,很不好理解啊!连自己的子女都度不了,你咋度众生?

只讲自身因缘,不作外缘努力,会把菩提心扫光了

这两个例子,本身都是老居士,学法学了很多年,还会讲讲佛法,就是对子女太宽,至少在佛化教育上太宽了,往往听其自然,因为年轻时候就接受了佛门里某些人的老思想,所以我现在对老思想非常反感,因为我事实看得多了,这些老思想,老得来都已经腐朽了。什么老思想?“他们自有他们的因缘,他们自有他们的善根,到时候他们自己会发心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因缘一到,他们自然就会精进修行乃至于出家,所以尽管可以不管他们。这种老思想厉害啊,而且传布还很广,这样就把人的菩提心,人的努力心,度众生的心全扫光了,把度众生变成了只有理论而没有实际行动,实际上就是在等,等到时间因缘来到,他忽然自己猛然反醒。可能也有这样人,但有几个啊?这种风一吹啊,佛门里的人大大离开了教育。

思想腐朽烦恼重的老一辈,年青一代不能紧跟

要强调教育的作用啊,没有善根的人你好好地培养,他也会有善根的;因缘没到,你好好地培养他,因缘还可以提前成熟。这些老思想不强调人自身的努力,岂不就是以前批判的腐朽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这种老一辈能紧跟吗?他们自己烦恼很多,也很严重,所以我到50岁才下定决心我不跟他们走,我走自己的路,自己路就是走释迦佛教导的路。

爱得狭小,心易变动;爱得广大,根广心坚

我年青时,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公园里向周围的人哭诉,他丈夫死得早,靠缝洗衣服赚点钱把孩子养大,还供他念书,一直照顾他到工作,娶媳妇。本来孩子挺孝顺,可是娶了媳妇以后就两样了。有一次,婆媳吵架,媳妇打了婆婆耳光,儿子在旁边,竟然一句话也不说,所以她气坏了。我本来想说几句话,我看她气得那个样子,也别说了,因为我要说的话,世俗上人较难接受,觉悟上差距太远还是别说的好。

从信佛的观点来讲,父母应该从小教养你的孩子:要把一切老年人都看成是父母,一切众生皆父母。如果这个孩子对别人家的父母也非常的顺从、照顾,那么亲生母亲他会不照顾吗?只叫孩子记住:妈这么辛苦把你养大,你长大了别忘了你的妈。这个根子不大,熏陶也不广,一阵风吹来就要动摇。尤其是世俗上的人,一到了年龄,男女心很强,自然会发展成听老婆话超过于听妈的话。这些都是教育问题。

没有佛法的家,不会变成佛化家庭

现在很多居士家里,父母信佛,孩子学气功,父母吃素唸佛,孩子喝酒、赌博,这就是现时代中国佛教家庭的面貌。已经非常严重了,非常令人痛心啊,世间上没有教育,孩子也不会好,佛弟子的家庭没有佛法的教育,这个家庭也不会变成佛化家庭。你平时吃素唸佛,唸佛的佛友经常来往来往,孩子虽不赞成,但也不干涉。可是到临终时,佛友来帮你助唸了,一敲门,孩子一看,全是唸佛老太太,就把门“砰”一关,说:“用不着”。那个时候孩子就不客气了,因为他心里讨厌。你自己都不懂佛法,你用什么去引导孩子啊?人能够离开教育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