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11~19)


   日期:2023/4/17 15: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喜 ⑾
傅味琴

对业障一不怕二明白,三消除

业不牵你,你也会朝这条路走

如果你不学佛法,不修行,业是很难摆脱的。没有锁链没有绳子,它不牵你走,你也会朝这条路走。所以业障的来龙去脉,要讲清楚。你讲不清楚,人们会问,我今世没有做过坏事,你怎么知道我是业障?“前世业障啊。”那你有没有他心通?“没有。”你有没有宿命通?“没有。”没有宿命通、他心通,你怎么知道我前世的事情?他回答不出来。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制造愚的佛弟子。

用佛的话去衡量修行人

释迦佛讲法,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什么原因要堕三恶道,三恶道的众生过去是什么恶业。既贪又小气的人,不肯供养布施,贪得无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这种人死了以后要下饿鬼道。一个人不懂佛法,愚痴得很,没有佛法的智慧,下畜生道。瞋恨心,火气特别大,喜欢斗争、伤害、吵架、冒火,这种人死了下地狱道。佛非但讲清楚,而且还讲出道理来。你可以用佛的话去衡量修行人。

对业障一不怕二明白,三消除

对于业障,第一不要害怕,第二要弄弄清楚,第三,努力去消除它。这样才是积极的态度、明智的态度。

佛法的觉悟水平看苦乐

释迦佛说过,人生半苦半乐,做人有快乐也有痛苦,半苦半乐,一般人听了听得进去。如果你是修行人,释迦佛就说另外一句:苦多乐少。如果你修行修得好,觉悟高了,对人世间看穿了,释迦佛又说:人生全是苦。这是释迦佛对机说法,这三句话都不同,每句都不错。

佛法要照佛所说,就不会错

你照佛的话说,有时说半苦半乐,你也没错;有时说苦多乐少,也没错;有时说全是苦,也没错。你不照释迦佛的话去说,那就错了。如果说,人生全是快乐啊,你错了。你去年还死了妈,是快乐的事情吗?没有一个人说,妈死了我才痛快,再不死,我就把她憋死。那简直不是人啦,简直是个恶鬼啦。

佛法里本来就是法无定法,对机说法,只有照释迦佛的话去说,才不会错;不照释迦佛的话说,离经一字啊,就是魔说。哪可以随你自己讲一套算佛法的?

沉溺福乐,出不了智慧

吃喝玩乐的快乐,享受福气的快乐,愚痴颠倒的快乐,如果太强调了,这个人出不了智慧的。我跟大家讲喜,是能出智慧的快乐,因为我是照释迦佛的话说的。

智慧往往从苦难中出生

人在快乐时,会使你的脑子灵活一点,所以有人说,福至心灵,那是有限度的。智慧往往是从苦难中出生的。快乐的时候看问题总是带着片面的,从好的方面去看,认为自己有福气。知识分子会傲慢地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意思他是一个能掌握命运的人。整天吃喝玩乐的人也说了一句话:“人生几何,要及时行乐啊。”迷迷惘惘。

太讲苦,没乐趣,想早死

也不能太讲苦,讲得生活都没有乐趣了。受苦的人,不管年轻年老,都说同样一句话,我恨不得早一点死啊。人生没有乐趣没有希望,恨不得早点死。

我六岁死了父亲,几个兄弟全靠父亲的朋友照顾,我念书的时候就住在父亲朋友家里。后来他们一家人搬到上海来住,我也三十来岁啦,常常去看他们。有一天老人家中风了,长病无孝子,家人难免对他照顾不到了,所以他很苦,话又讲不清楚,躺在床上爬不起来,大便小便就拉在床上。有时候把床上的大便抓在手里,家人讨厌他。有一天跟我说,我听不清楚,家人告诉我,他问我有没有毒药,意思他想死。所以人不能够太苦啊。

 

消业实是转业

太苦了看不到自己前途

修外道的人不怕苦,越苦越好,坚固心不动,佛就不主张。佛要走中道,不能太苦,太苦的人会看不到自己前途,总觉得人生苦难重重。

人世间的苦与乐都要放下

所以享乐和受苦这两种都不对,人世间的快乐,咱们不要贪,人世间的痛苦咱们不要难受,不要消极,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话。苦和乐,全要放下。

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循环

宇宙的真理,一切都在循环,春夏秋冬,就是一个循环。一个人出生到死亡,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快乐的;也没有一辈子全是痛苦的。天气也不可能一年到头开太阳,也不可能一年到头下雨,总是一时晴来一时雨。人生也是这样,一时乐来一时苦。那些算命的人,当然咱们是不主张算命的,但不能说他一点也没道理,咱们不信他就是。有了佛法了,佛法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运,还去信他干什么?那么举举例子可以,算命总是说:十五、六岁的时候,你处境很不好,你很苦恼,二十一、二岁有一件很欢喜的事情,你想对呀。不管对不对,算命都是这么算的,皇帝还要吊死煤山,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情。

热是冷来了,冷是热来了

在春季说热天要来了,没有说彻底,佛说众生大颠倒,如果你把这个倒过来说就对了。在夏天如果有人说冷空气已经来了,别人说你是胡说八道,冷和热都搞不清楚。我们说的是现象,他说的是科学,天怎么会热的?是冷空气来了,在上面把热空气压下来的,成了热天。冷天也是这样,是热空气来了,把冷空气压下来了。

苦在乐后,乐在苦后

人的苦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极其快乐的时候,别忘记苦就要来了,排在后面。古人都懂:在你平安的时候可别忘记了危险。当你非常痛苦的时候,你也别苦得这样,愁得这样,伤心得这样,你的快乐快要来喽,或者说已经来了,这种道理有几个人懂啊?就算说冷空气把热空气压下来,也只有科学家能懂。一个人在苦恼的时候,处境很坏,有谁能够懂得苦完了就是快乐?

佛法使你放下痛苦的包袱

挽救人最好的办法是佛的智慧,别的都不是好办法,包括神通在内,也不是好办法。比如有人痛苦得要跳江自杀,你去开导他:“你怎么要自杀啊?”“我苦啊。”“别苦,来来来,我唱一个歌给你听听。”他生活都没有乐趣了,还听你的歌?就算你学会少林拳,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你去表演,卖几张门票,人家把你当猴子看,有什么意义?说我有武功可以救人。你说:你别跳江,我打一套少林拳给你看看。他要看吗?你即使是气功大师,会发功,他说:“我活都不想活了,还看你这一套。”即使你有神通,他要跳江,你用神通把他摄住,但是他等会儿又想跳,怎么又起来了?唉,他想今天日子不对,我死都死不成,今天算了,明天再来跳。你能够跟在他屁股后面天天盯着他?如果你能够使他接受佛法的智慧,觉悟了,知道这种死啊,白死了,死了以后又没得个完,仍然流转生死,这种死真是轻如鸿毛,还不如好好修行,看破红尘。所以只有以佛法救人才能使你跳出快乐的迷网,也使你放下痛苦的包袱。

吃喝玩乐,无非造业

吃喝玩乐的人天天高兴,乃至打牌,无非造业。你打牌赢了高兴,别人输了就是难受。吃喝玩乐你吃掉了多少东西,说句笑话,玩的地方太多了,走啊走啊走,你踩死了多少蚂蚁?当然这是打打比方。

受报的人个个苦,也可转变啊

人如果一直在苦里边跳不出来,这是在受报,受报的人个个苦。佛是无所不知,法是法力无边。如果肯信佛学法,这个苦恼的报,即使因果难逃,也会往后移。比如你们没有听我心理课之前,跟听了我心理课之后,你们是不是苦恼少了?快乐多了?受报也可以转变的呀,你原来烦恼,自己把自己闹得很苦,现在呢?高兴了,有智慧了,气恼也少了,样样不计较了,苦恼也没有什么了,那不是转了吗?

消业实是转业

佛弟子应该要相信佛的智慧,得不到佛的智慧力量的好处,信佛白信了。应该要相信法力无边,一切都可以转。用什么办法去消除业障?我年轻时候到福州,有个居士跟我说,他从前磕一百个头,后来增加到三百,现在一天能磕五百个头。我想他可能为了消除业障,他指指额角头,纱布包得很紧,说:“你看看,我就是磕到快五百的时候昏倒了,头撞在屋柱上。”那你岂不更是业障受报了吗?还有人想出点钱,叫人家给他消消业障。消业障能用钱消吗?佛教是因果不差,可没有将功折罪的。福报管福报,业障管业障,要使你现在不受报,业报往后移,那就要靠自己的修行,佛菩萨的加被。等你以后证果了再受报,就没有痛苦,这个办法是有的。能海上师说过一句话:“所谓消业实际上是转业”,把自己的业报转一转。

智慧能使不快乐变成快乐

用什么方法转?你用世间上这一套转,越转业障越重,越转越苦。今天抽烟没钱买,去偷,造恶业。烟是抽到了,偷成习惯了,公安局抓得去就判刑。你总不见得和公安局讲条件,要把我关起来,可以,你每天供应我两包烟,谁理你?所以图一时的快乐,将来的果报更厉害,只有用佛法来转。原来你们没有这么快乐,听听我讲课,快乐了。我讲的都是佛法的智慧,只有智慧才能使你不快乐变成快乐。不快乐是受报,快乐是转变了。
                           (2001.3.21 第三讲完)

 

人生犹如调色,平衡最好

首先要调动大家欢喜的心情

今天继续讲喜。我主张首先要调动大家欢喜的心情,人一欢喜,干起事情就起劲了,学习起来也快了,所以情绪因素是很重要的。我虽然没有常跟大家讲课,可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我觉得你们还是可以。所以我讲这个喜也有点担心啊,不要欢喜得太过分了,那就不太好。

欢喜成了浮躁就不好了

欢喜得太过分了,会失去平衡,容易变成浮躁,浮躁就不好了。躁是急躁,高血压的病人一着急容易中风。有时候很奇怪,昨天晚上人还好好的,早晨家里人一看,已经死了,据说是半夜里死的。这种死不会无缘无故的,大多数是因为急躁的关系,或许半夜里醒来,家里人没有把他照顾好,一着急,血管就爆破了。这个浮呢,也很不好,浮里浮气的。你们现在不是少年吗?所以,要学会少年老成。

要学会少年老成,能干大事

古今中外干大事的人一般不根据年龄的。有说年老的人经验丰富,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其实我们中国,年轻人干出大事情的多得很。中国古代,一个孩子照样能做官,除了他们有智慧外,还有一个特点:少年老成。如果人家了解你是有智慧,但你没有少年老成的样子,人家还是看不起你,不相信你:聪明是聪明,不过是一个孩子呀,事情别给他搞坏喽,他心里仍不放心。我看你们还是可以,女众的烦恼重,所以男众具足戒受250条,女众要受348条。为什么份量加重了?女众病重,为什么条文增多啊?女众病多。你们男众呢,我观察下来,在生活举止上还难免有一点没有学好。要学会少年老成,将来能够干大事情。

极度悲哀和欢喜,有害身体

我虽然在给大家讲喜的心理,调动大家热情高涨,欢欢喜喜,但不要喜得太过分了,浮躁了就不好。你们知道极度的悲哀对身体有伤害,但极度的欢喜对身体也是有伤害,凡事不能太过分。

送终还有什么好福气

从前有个皇帝到民间去走走,因为皇帝的生活并没有像人们描写的那么舒服,一直在皇宫里也闷死了。开始做皇帝还蛮得意,傲慢贡高,挺新鲜的,日子久了就没味道了。文武百官朝拜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天天喊就烦死了。所以有的皇帝一到内宫,常说免礼免礼,不要来烦我了。在皇宫里,你是皇上,尊贵得很,不能到处跑。真的要出来,还得小心刺客。所以一旦皇帝出去游玩,常打扮得像老百姓一样。有一次这个皇帝到民间去,看见门口坐着个老人在晒太阳,便问:“老先生,你今年多大了?”“我,刚过一百岁。”说:“老先生,你府上还有什么人啊?”“还有我爸爸。”说“你还有爸爸?”“哎。”“我可以进去看看你爸爸吗?”“可以,他就在里边。”看到里边他的爸爸,说“老先生,你多大了?”“哎呀,我记不得了,你到里边去问我爸爸吧。”(众笑)说你还有爸爸?结果问了两三个爸爸,最老的一个爸爸就请皇帝吃饭。皇帝很羡慕他,说你真是好福气啊,意思是说你的孙子的孙子已经100岁了,这个最老的爸爸也看出这个人是皇帝,一听到皇帝称赞他,他高兴得哈哈大笑,一笑死掉了(众笑)。笑死人,就是这个意思。民间就说这个老人好福气,皇帝送终,其实送终还有什么好福气。

人生犹如调色,平衡最好

人生犹如画家调颜色。拿油画来说,名画不光是他画得好,还有个重要的关键:会调色。画的技术再好,颜色不好,也不会成名画。人生就是调色,哪边太过分了,稍微减少一点,要达到平衡状态。我们修行人也就是要达到一个平衡,平衡最安全,平衡最舒适。所谓要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是叫你达到一个平衡。  

佛弟子是幸福的王子
释迦佛称“法王”

释迦佛称“法王”

下讲:“佛弟子是幸福的王子”,佛经上常有法王子这句话。其实释迦佛本身就是一个王子,他是净饭王的儿子,假如不出家他将来就能继承王位,而且看相的阿私陀仙人说,如果不出家,他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能统理四天下。可是释迦太子这个王子位子不要了,出家修行,还是登上了王位,叫法王,佛称法王。这些名称你们要懂,法王是佛,是释迦佛。假如有人称法王呢,可是他并没有成佛,这仅是赞叹话。

有些人未老,竟然也被人称老

比如他姓黄,就称他“黄老”,加一个老字表示尊称,带一点恭敬、赞叹的意思。比如说80岁,称“黄老”,70岁,“李老”,50岁,并不怎么老,有人也称“陈老”,这样全变了老了。有的人喜欢拍马屁,这个人40岁还不到,“季老”,这往往是客气话,不要以为他真的老了。再举一个例子,“你”是个人称,想对他恭敬一点,就加上一个心,“您”,表示恭敬。

名称不要过大化、世俗化

如今佛门里名称紊乱,有些人就利用这些名称来抬高某一个人,乃至抬高自己。比如“法师”是很受大众尊敬的,法师讲经,大和尚——方丈都要坐在法师座下听经,法师法座要高,因为他是代如来说法,这个名称已经够高的啦。凡是佛弟子,哪怕忙中忙的大和尚,至少也要听一天,头一天一定要来听,或者再加圆满的这一天。可是现在称法师的很少了,都改了。法师本人倒并没有这个意思,大都被别人改的。嫌法师还不够大,再大一点,所以叫大师。大师是谁啦?(下答:释迦佛)对,大师是佛。所以咱们只能对某些不妥当的称呼理解成是赞叹的话,可不能够真的以为称大师的就是佛、称法王的就是佛,现在有许多名称都搞错了。又如出家人,男众受了具足戒,应该是比丘僧,现在称和尚。和尚里边又分了大和尚小和尚,搞错了。一个寺院和尚只有一个,哪有这么多和尚?大寺院的领导才叫和尚,客气一点,尊称叫大和尚,至少没有小和尚,和尚还有小吗?我从前在佛学院,开会的地方发来请帖,都把佛学院的学生称某某法师。他来学法的,还是学生呀!怎么称法师呢?太夸大了就失去了真实。还有,比丘,男的;比丘尼,加一个“尼”,就是女的,比丘尼也是出家离开了世俗。佛教在中国民间花样多了,民间在尼后又加了个姑字,称“尼姑”(笑声),比丘尼跟姑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人把师父的师父称师爹,有些地方干脆称“阿爹”(众笑),连称呼都是这样世俗气,而且特别喜欢大,大居士,大护法,这样发展下去全是大了。

象身大,喜欢人在它身上拍三下

外道气功个个称大气功师,没有一个小气功师。众生里身体最大的是象,象的身体可比人要大几倍,身体越大越傲慢。你去印度旅游,去骑象,象只要身子一抖,就把你抖下来,因为它不愿意给你骑。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你只要在象背上拍三下,它就愿意给你骑。拍三下的意思就是“你最大”,“你最大”,“你最大”。它高兴了:“我最大”(众笑)。这个象愚蠢,即使最大了,你还是给人骑呀。

不懂佛法哪能称“大”

佛门里最犯忌的就是傲慢贡高,好夸张,好虚名,这都是不清净的!1956年我刚刚开始讲心理治疗课。中间休息时有个病人叫我:“傅老师,来、来、来。”我过去说:“啥事啊?”他从皮夹子里拿出一张小纸条:“你看看。”我看了纸上写的话:“我最伟大的丈夫某某人。”“我太太写给我的,她说我最伟大,称我伟大的丈夫”(众笑)。他还作解说:“老师啊!现在就要大、大、大,现在到处都讲大。”后来才明白他有精神病(众笑)。我不是说笑话,是真的精神病,所以他太太安慰他,让他高兴高兴。

你再大,也大不过法,你别一天到晚想大大大,不懂佛法,大什么呀?一切都有边,法力才无边,不懂佛法还称大啦?!

皈依法的佛弟子只跟法走

之所以会引起这样的混乱,是由于末法时期众生的心态喜欢崇拜,谁的帽子越高,谁的名称越大,就越崇拜谁,这叫盲目崇拜,个人迷信。我们皈依法的人,我们只崇拜法,我们只跟法走,不要跟一顶高帽子走。

释迦佛说法从未离开戒定慧原则

释迦佛之伟大,他不做人间的君王,而要成佛做彻底觉悟的法王。法王的意思,于法自在,也就是他的智慧的法极其圆满,他讲经说法非常自在。释迦佛49年说法,初中后一贯,开头说的,中间说的,后面说的,都没有矛盾,像一根线那样穿通的。释迦佛对机说法,方便善巧,但从未离开过戒定慧,这么说也好,那么说也好,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无论对什么人说什么法,都没有离开过戒定慧原则。

文殊菩萨称“法王子”

经书里有个名词,叫“法王子”,法王子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在一切菩萨中为上首,释迦佛讲法时,文殊菩萨总是坐在上首。其实呢,文殊师利菩萨早就成佛了,因为释迦佛成佛了,他发心来辅助释迦佛,广度众生,所以到娑婆世界来化现成菩萨。一般大菩萨都是已成佛的,人们称他们是倒驾慈航。我们今天称“佛子”,法王是佛,从广义来讲,我们也能算法王子。

经书里讲的法王子是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文殊师利菩萨具足成佛的智慧,文殊菩萨又是七佛之师。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成佛,必须以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成就。弥勒菩萨现在是最后一生,这一生完了,他就要从兜率天下生到娑婆世界来成佛了,现在谁是他老师呢?就是文殊菩萨。

喜 ⑿
傅味琴

显密二教,先显后密

本次提要:

  ■ 显密二教,先显后密
  ■ 不能不按水平乱教
  ■ 不能随随便便当金刚上师
  ■ 金刚比喻能破一切烦恼的智慧
  ■ 不可能有个捣乱佛
  ■ 般若剑象征以般若智慧断烦恼快
  ■ 将来决定成佛的人

显密二教,先显后密

佛教有显、密二教,佛弟子不学显教,密教安立不上去。现在有个风气,一开始就想学密教,学得上去吗?如果不需要显教的话,佛为什么要讲四十九年法呢?比如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些文字意思很明显,叫显,可以公开讲。密是秘密法,密教不能轻易显露。如《心经》的最后几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密教的咒,一般人不懂什么意思。如果学密教不用先学显教,那么《心经》何必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开始?很明显,显教在前面,密教在后面,显教学好了,最后才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不能不按水平乱教

有的人想,我好不容易得到密教的法,我就先学密教,学完密教我再学显教。这等于说拖鼻涕的小孩跑到大学里不肯出来,要先上大学再上小学,社会上的大学根本不会收你,但如今佛门却常不按学生水平乱教。

不能随随便便当金刚上师

密教上师具足金刚智慧,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金刚上师的。寺院里放焰口大都采用密教仪轨,可是主持焰口的只会唱念,也不懂怎么观想,号称金刚上师的只会举杵摇铃。密教没有那么简单,铃杵只是法器。如果自身没有修持,戒律也不清净,一坐上这个金刚上师的座位,听说就有昏倒的。还有放焰口,要打开地狱的门,如果你度不了亡人,等于在骗人,你打不开地狱门也是在骗人,这个罪很重!死了得下金刚地狱。度亡人,至少你要在定中能观想出亡人,观不出来就度不了。

金刚比喻能破一切烦恼的智慧

真正的金刚上师显密圆满,显教密教均成就,遵守密乘戒,具足成佛智慧。如今我们修的《文殊法》,金刚上师就是文殊菩萨,金刚是譬喻坚固锋利,能破一切烦恼,而不被一切烦恼所败。要具足这样的水平,要你的上师认可,要有传承。

不可能有个捣乱佛

有人听别人介绍,就跑来了。来了一问,这儿不教密宗,嫌显教没水平,跑掉了,说要去学“无上密”。还没走就捣乱,想学无上密快快成佛,却尽捣乱,岂不成个“捣乱佛”?(众笑)像这样的人非但密教不能给她,烦恼这么重,连修显教还要先好好教育!

般若剑象征以般若智慧断烦恼快

修文殊法是修智慧辩才,所以能开智慧断烦恼。文殊菩萨手中握的宝剑是般若剑,象征般若智慧,断起烦恼特别快。

将来决定成佛的人

作为一个佛弟子,广义来讲都是法王子,我们将来都要成佛,都要具足文殊菩萨的智慧。我们应该感到很幸福,应该称为是“幸福的王子”。能学到决定成佛的法,那当然是够幸福的了。

喜 ⒀
傅味琴

放下欲望就是幸福

本次提要:

  ■放下欲望就是幸福
  ■修行人最要紧的是离欲
  ■贪名大,不等于修得好
  ■瘦和尚变了胖和尚
  ■好睡的人,不知道自己睡在哪里

放下欲望就是幸福

84年我去呼和浩特,有我59年的学生请我去她家,有请就得去啊。她问我:“人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那个年代,很多报纸都在讨论“幸福”,一篇又一篇,也得不出一个结论。她以为我会跟她长篇大论地讲,所以准备录音,谁知我几句话就讲完了,我说:“放下欲望,这就是幸福。”作为一个修行人,佛弟子,最幸福了,因为释迦佛教导我们:“要放下欲望。”

修行人最要紧的是离欲

修行人最要紧的是离欲,离开人间财、色、名、食、睡的贪欲。释迦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五欲人人喜爱,谁不喜欢钞票?爱财;谁不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爱色;谁不喜欢戴高帽子?贪名。我讲个小插曲,天太冷、身体不好、头有病,可以戴帽子,冷啊!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出家人不要戴帽子,出家为了解脱啊!光头上什么都没有,戴了一顶帽子,变有了嘛。“光头”应该解说为“光荣的头”(众笑)。在家人一看见出家人光头,马上起恭敬心,光荣啊!戴了帽子就把光荣压住了。出家人要染衣舍俗,出家人衣服都要染成坏色,不能穿白衣白鞋白袜,里外都不能穿白的,这是释迦佛规定的。从前能海上师在四川近慈寺,看见一个挂单的和尚戴了一顶帽子也跟着去上供,就跟侍者说:“叫他走。”这么严格!所以出家要具足僧相,具足如来相。

不要贪名。有本佛教刊物,报导某寺举行隆重仪式,还有剪彩照片。偏偏巧得很,女众学生前几天交来的修行日记,说某某寺最腐败啦!而这个寺里的人就是照片上这个人。贪虚名可没意思,不好好修行,名再大,照样下地狱。而且名大,连地狱的小鬼都知道你的名字,找起你来容易得很。

贪名大,不等于修得好

有个徒弟看到刊物上这么一张照片,那么一张照片,跟师父说:“这个人名望大。”师父说:“他名望大跟你有什么关系啊?即使他修行修得好,并不是你好啊!又转不到你身上来。”一个好师父看到徒弟有点好名思想就打棒棒。常有人说:“你知道我师父是谁?我师父是某某人呀!是了不起的大法师啊,你肯定知道的。”修行人贪名望大,根已经扎在地狱里了。

瘦和尚变了胖和尚

财色名食,如果不是吃得太好,瘦和尚怎会变胖和尚?说不是吃胖的,叫心宽体胖,怎么心宽?是断烦恼断得好,还是名气大,心宽了,体胖了?拿身体健康来说,佛门里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身体不好,尤其是女众,虚弱,病多;另一种情况:很胖。听说有个女众佛学苑,几年前海外来了个胖和尚,大众迎接他,他边走边喘气,礼佛怎么也弯不下身,只能合掌问讯,怎么会胖得这个样子?有的从不吃肉,也懂得吃素,“它要胖起来我有什么办法?”(众笑)我告诉大家,豆制品吃太多也会发胖。豆制品是黄豆做的,有豆腐衣,还有油面筋,多吃就要胖。胖并不等于身体好,虚胖啦。

我六岁死了父亲,我妈苦苦把我们兄妹五人养大,有时候吃不到饭就吃米糠。后来咱们兄弟都工作了,妈恩重如山,给妈吃得很好,结果妈就慢慢胖起来,也是吃胖的。老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原来不胖的,老年了胖起来很危险;原来胖的,老了瘦下去,这倒是好的。我想如果我妈不胖的话,还可能多活十年。

好睡的人,不知道自己睡在哪里

好睡的人醒不过来,推醒了不到几秒钟“呼”又睡着了,即使没睡着,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是谁,睡得糊里糊涂啦。睡就是大无明,睡得越多越糊涂。一般说,睡到八小时已经足够了,超过八小时就不正常,睡六小时七小时问题不大。有说,人七天不睡就会死亡,可是在修行人身上就不能这么说了。修行实践超出科学家的研究范围,他自身的变化就符合科学。


喜 ⒁
傅味琴

追求时感到幸福
得到了却失去幸福

本次提要:

  ■ 有个20年不睡觉的人
  ■ 坐着睡觉的人
  ■ 为谁辛苦为谁忙
  ■ 太湖上的两条船,一为名,一为利
  ■ 追求时感到幸福,得到了却失去幸福
  ■ 没钱想钱,有了钱不知人生啥意义
  ■ 想把钱烧成灰的人
  ■ 追求名利,犹如狗追兔子

有个20年不睡觉的人

讲个故事给你们听,54年我上五台山,广济茅篷有个修行人,二十年没睡过觉,用科学怎么解释?咱们都不敢相信啊,还是全山劳动模范。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号召植树,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多植树也是园林供养,使文殊菩萨道场格外庄严。他气力多大?一棵树一般是两个人扛,两棵树他两只手臂一挟就跑(众笑)。我们很想见一见这位奇人,他住在钟楼,整个晚上敲钟。我们进去一看,果然没有床,整个晚上敲钟打坐,平时不大说话,出来把草帽一压,脸都看不见。竟然二十年没睡觉,这可是真人真事啊!

坐着睡觉的人

所以你们少睡了不要紧张,不要以为少睡了两个小时就要少活两年,不要太迷信睡觉;也不要一发心就不倒单,晚上不睡。有的人勇气很大,刚打坐用功,一会儿就瞌睡了,耷着脑袋往前一冲,一冲醒过来,嗯,重来,(众笑)又开始打瞌睡,实在太困了,打瞌睡也醒不过来,口水流得这么长他不知道,(众笑)等到最后一次醒来已经天快亮了。人家说这个人一晚上没睡觉,其实没躺下睡,坐着睡了一个晚上,这样装模作样没什么好处。

为谁辛苦为谁忙

财色名食睡,人间妙五欲,哪个众生不喜欢?可是众生一贪,地狱就有五条根!所以要离欲。人世间忙忙碌碌,有人说“为谁辛苦为谁忙”?为欲,为欲辛苦为欲忙,全是为了一个贪欲。路上辛苦奔波的人,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辛苦是跟钱连在一起的。

太湖上的两条船,一为名,一为利

乾隆皇帝下江南,老和尚陪着他,上山时,皇帝问:“老师父,现在叫什么?”老和尚回答:“步步登高”,就是皇上步步登高。“说得好”,皇上高兴。下山时,皇帝又问:“老师父,现在怎么说?”可不能说步步往下,岂不叫皇帝下马?老和尚回答说:“皇上的后面比前面更高!”哈!全是好话。皇帝指着一只灯笼,又问:“老师父,灯笼用什么做的?”民间叫“篾青、篾黄”,竹外面是青色,里面是黄色。能不能回答“篾青、篾黄”啊?(下答:不能。)为什么不能?你回答“篾青、篾黄”就得砍头了,因为蔑青带有灭掉清朝,篾黄带有灭掉皇帝之嫌,历史上的“文字狱”多得很。老和尚有智慧,回答说:“是竹皮竹肉做的。”皇帝钦佩不已。山前太湖上的船只很多,皇帝又出题目,可厉害:“请问老师父,现在太湖上有几条船?”老和尚回答:“只有两条船。”皇帝奇怪:“太湖船只这么多,为何说只有两条?”老和尚解释说:“皇上,船只虽很多,归纳起来只有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官船为名,商船为利。”

现时代的人也是这样,忙忙碌碌一为名,一为利。不放下欲望的人是没有幸福的!

追求时感到幸福,得到了却失去幸福

有人说过:“人在追求的时候,会感到快乐,一旦得到了就没什么快乐。”这句话很有智慧。世间上都是这样,男的追求女的,女朋友一封来信,高兴得会轻飘飘。一等到这个女的做他老婆了,也就没劲了,天天吵架怎么会维持得下去呢?老思想的人还会想:“结婚也结了,算了,算了。”现在老思想的人不多了,一没劲就离婚。

没钱想钱,有了钱不知人生啥意义

有位“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解放后安排她在文史馆。有一次在她家里她告诉我:当年提倡买中国货,丈夫把日本的玻璃杯买回来,她气得把玻璃杯都摔碎,“离婚!”新时代女姓离婚又结婚,她一共离了五次,说:“我再也不结婚了,真没意思。”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欲望在追求的时候兴致勃勃,欲望一达到就没劲了。上海有个老板,他开了好几家服装店,十个指头全戴戒指,表示富有。他说了一句话:“唉,没钱的时候想钱,有了钱我也不知道人生有啥个意义。”

想把钱烧成灰的人

欲望会使你辛苦一辈子,结果却得不到幸福。做生意的人开头要求不高,心想如果能赚十万块钱,老了就有保障了。结果赚了十万又想二十万了,起早摸黑拼命地干啊!二十万赚到了,说“你有二十万了,可以学法修行了,”“二十万算啥呀,现在人家都是百万富翁啦。”又要百万了。(众笑)也不照照镜子,头发一根根在白,辛苦得气喘病发作。古人说“欲海难填”,欲像海那样永远填不满,把人生珍贵的时光都花在这上面,结果到老死没有一点佛法的智慧,所谓“十万、二十万”,死了能带走吗?有人想死后烧成灰就可以带走(众笑),不见得,到那个时候儿女抢钞票还来不及,说“爸疯啦,蛮好的钞票叫我们烧掉。”我劝你保险一点,你现在先烧成灰,死的时候拿着灰走。

追求名利,犹如狗追兔子

上海有个文化广场,解放前是跑狗场,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逸园”,逸就是拼命跑啦。跑狗是赌博,狗都编号,有只兔子往前跑,笼子里的狗一放出,看见兔子就追,谁跑第一,你买它的票,能得到好几倍的钱。狗总想把兔子追到,结果没有一只狗追得到,为什么?那是个电动兔子啦!能够追得着吗?这些狗大上当,买狗票的人也大都落空。所以你们不要上当,追求名利犹如狗追兔子,结果一场空。


   喜(15) ~傅味琴

佛教给人类的智慧是幸福

本次提要:
 ·想把钱烧成灰的人
 ·追求名利,犹如狗追兔子
 ·佛教给人类的智慧是幸福
 ·欲望是永远追求不到的
 ·修行第一步就是离欲
 ·是自己的欲望破坏了家庭幸福

想把钱烧成灰的人

欲望会使你辛苦一辈子,结果却得不到幸福。做生意的人开头要求不高,心想如果能赚十万块钱,老了就有保障了。结果赚了十万又想二十万了,起早摸黑拼命地干啊!朝着二十万目标前进。二十万赚到了,说“你有二十万了,可以学法修行了,”“二十万算啥呀,现在人家都是百万富翁啦。”又要百万了(众笑)。也不照照镜子,头发一根根在白,辛苦得气喘病发作。古人说“欲海难填”,欲像海那样永远填不满,把人生珍贵的时光都花在这上面,结果到老死没有一点佛法的智慧,所谓“十万、二十万”,死了能带走吗?有人想死后烧成灰就可以带走(众笑),不见得,到那个时候儿女抢钞票还来不及。说“爸疯啦,蛮好的钞票叫我们烧掉。”我劝你保险一点,你现在先烧成灰,死的时候拿着灰走。

追求名利,犹如狗追兔子

上海有个文化广场,解放前是跑狗场,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逸园”,逸就是拼命跑啦。跑狗是赌博,狗都编号,有只兔子往前跑,笼子里的狗一放出,看见兔子就追,谁跑第一,你买它的票,能得到好几倍的钱。狗总想把兔子追到,结果没有一只狗追得到,为什么?那是个电动兔子啦!能够追得着吗?这些狗大上当,买狗票的人也大都落空。所以你们不要上当,追求名利犹如狗追兔子啊,结果一场空。(2001.4.18 第五讲完)

佛教给人类的智慧是幸福

佛教给人类的智慧是幸福,你想幸福不一定幸福会来。过去我听有人唱“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光是求佛菩萨保佑,佛教的伟大体现在哪里呢?一个佛弟子光知道求佛菩萨保佑幸福,那是佛教的悲哀。佛教要使你懂得幸福的来源,痛苦的来源,佛教讲的是智慧,愚痴使人痛苦,智慧使人幸福。愚痴的人是追求一个永远追求不到的幸福,那叫“欲望”。

欲望是永远追求不到的

欲望是永远追求不到的。从前人住茅草屋,也不见得全是苦;现在人住高楼大厦,也不见得能满足。从前人说他偷钱是不得已的,因为贫穷;现在抢钱的人是钱多了还要多。由此可见,世间人在某一个时期,从某种现象来看,好像没错,在另一个时候来看就有了漏洞。跟佛的智慧相比,一个叫有漏法,一个叫无漏法,世人看法有漏洞,佛的看法没有漏洞。

修行第一步就是离欲

修行第一步修什么?修离欲,离开自己的贪欲,因为贪欲只会导致人生的痛苦,而不会导致人生的幸福。人为什么会迷这个贪欲?由于贪欲会给人一时的痛快,却埋藏着长期的痛苦。拿今天的生活水平来说,照我的看法,个人财富有十万块钱,足够你生活一辈子了,你够幸福的了。我们佛协文教部对小住人员的生活费,每月收150块,10万元可以用五十年,你尽管可以修行一辈子。可是现在有十万块钱存款的人幸福吗?有的钱还来得不道德,还造恶业。他似乎要一百万才满意,可是有了一百万的人要一千万,一等到他有了,也许要断气了,就这么样过一辈子。为谁辛苦为谁忙?就是为了一个欲望,贪五欲,财色名食睡,贪财第一。

是自己的欲望破坏了家庭幸福

古人说:欲壑难填,你想在欲望中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不满足就不幸福;满足了你欲望又提高了,又不满足。举个例子说,在家人总希望家庭美满,生活幸福,那是嘴巴上说说,即使得到美满了,最后仍然痛苦,为什么?别人不破坏,你自己也会破坏,怎么破坏呢?因为你没有智慧,愚蠢,自私,欲望不断地提高,别人是众生,你也是众生。众生都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得寸进尺。封建社会是用不平等的压迫来保持家庭的安宁,也就是说做一个女的要顺从丈夫,孩子的辛苦都要你挑起来,就会受人赞叹,称为贤妻良母。

 喜(16) ~傅味琴

不合理的事他做了,因为他有欲望

本次提要:
 ·不合理的事他做了,因为他有欲望
 ·知足常乐,易养易满就少烦恼了
 ·供养僧,最好符合出家的立场
 ·睡就是大无明
 ·八戒是清净修行的基础
 ·“三宝歌”能不能唱,根据戒律

不合理的事他做了,因为他有欲望

即使得到一个贤妻良母,有人还会去破坏家庭的幸福,为什么?到后来你对自己的贤妻也不满意了。当妻子对丈夫的堕落好言相劝时,丈夫就觉得讨厌,妻子好是好,竟然管起我的事情来了。要求又提高了,以“你别管我”为他满意的标准。这样无限度地自私,无限度地对对方提高要求,岂不是自己在破坏幸福吗?不合理的事他做了,因为他有欲望。说句笑话,如果他认为日本女人比中国的好,好在哪里?看见丈夫要跪下来。所以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因为人心里的自私这个烦恼魔没有消灭掉。常听人说:“跟这个人没什么好说的,你还是算了吧,他是一个得寸进尺的人,满足了他现在的要求,他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来。”

满足不了你会痛苦,你想满足而去辛苦追求的时候,也存在着苦。如果你不想痛苦,那么首先放下欲望。

 

知足常乐,易养易满就少烦恼了

出家人称为沙门,有十七种庄严,其中有要少欲,要知足常乐。“易养”,对生活上的要求欲望要低,容易养活自己。“易满”,容易满足,对所得到的都欢欢喜喜,那么你就少烦恼了。记得84年,我在内蒙古包头,有学生问我:“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幸福?”我回答说:“人类到放下欲望的时候就幸福了。”怎样修行能获得幸福快乐,就是放下欲望。

 

供养僧,最好符合出家的立场

可是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肯放下欲望?不好钱就好名,名也是欲望。财色名食睡,“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这是佛经上的话。现时代特别讲究吃,你真的全吃光倒也罢了,可是浪费多少啊?对于出家人的供养,最好符合出家人的身份。出家人是离欲的,最好供养罗汉菜。像办酒席那样隆重,我看用不着。

 

睡就是大无明

睡得不知道时间,晚起床还可原谅。如果知道起床时间,醒过来不起来,那是你的错,贪睡。我不知道你们规定午睡多少时候,其实我午睡只有十五分钟,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也不必只睡半个小时就起来,集体宿舍要影响别人,不要贪睡就好了。该睡的时候睡,该起的时候起。佛经上说,睡得太多皮肤要粗糙,容易生皮肤病。睡就是大无明,培养好睡的习气非但对断烦恼不利,死后会投到好睡的地方去。睡的时间特别长的就是蟒蛇,它一睡六十年,卡车从大蟒蛇身上开过去,它都醒不过来。一个人不休息也是错,休息过度了也是错。

八戒是清净修行的基础

例如四月初八是释迦佛生日,早上受八戒,上午浴佛,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下午讲法又会供,这样很有意义地过了初八这一天。受了八条戒,一日一夜不犯就算圆满了。受了五戒的居士平时断邪YIN,不断正YIN,受八戒那天向出家人学习,正YIN也断,夫妻不能碰。比丘不碰女体,比丘尼不碰男体,居士能学习一天出家人的清净,果报很大,命终决定升天。如果你想清净修行了生死,那么八戒就是一个基础。

 

“三宝歌”能不能唱,根据戒律

还有三条:不歌舞观听,香花鬘涂身。居士平时可以听音乐,看跳舞,自己也可以歌舞娱乐。但受八戒那一天,必须向出家人学习,要求不高,出家人是一辈子,你只要一天,不得听歌声,更不能自己去唱,不能看跳舞,当然更不能自己去跳舞,否则就犯戒了。(有人问:三宝歌能不能唱?)三宝歌是赞叹三宝的,内容很好,用唱歌来赞叹,仍然是唱歌呢!释迦佛只叫我们赞叹三宝,讽诵可以,在佛菩萨生日那天可以开许。戒可以开,但开是有范围的。居士在没有受八戒那天,什么歌都可以唱,三宝歌当然也能唱,唱三宝歌比唱世间上的歌好得多,但受戒就要根据戒条来遵守。我曾在某地大讲堂讲佛法,四众弟子,男女随便混坐。居士能坐在出家人前面吗?讲法前全体起立唱三宝歌,我不能说三宝歌不能唱,也不能说三宝歌可以唱,看看戒律再说话!


  喜(17)  ~ 傅味琴

竟然把“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进佛门来

本次提要:
 ·竟然把“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进佛门来
 ·受了八戒不能歌舞观听,香花鬘涂身
 ·不坐高广大床
 ·不非时饮食
 ·八戒不要加成九条

竟然把“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进佛门来

既然提到这个问题,我就多说几句,发展到如今,有些人把佛教的内容配世俗的情爱小调唱起来,谁能听得清唱的是什么佛教内容?如从前女歌唱家周璇唱的四季小调,“郎呀郎呀的”,一听到这个调,就知道是男女情调,心能清净吗?我还多次听到在超度、拜忏时,有用黄梅调唱,据说这个调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竟然把“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进佛门里来,简直糟透了。

受了八戒不能歌舞观听,香花鬘涂身

我以前在佛学院教学,严格规定不准唱济公歌,因为佛学院的学僧都是出家人,出家人戒律是不准歌舞观听的。我在社会上开佛学禅定课,就规定“狼”(郎)跟“狗”(哥)一律不准进课堂。持戒的人要讲究持戒清净。如果你是社会上的歌星,你信佛了,在受八戒这一天也不歌舞观听,唱了算犯戒。舞蹈不准看,歌声不准听。

有的寺庙里放起歌曲唱片来了。国家政府宪法规定要尊重、保护宗教,而我们自己却不尊重自己。出家人能唱流行歌曲吗?那你何必出家呢?你可以还俗去唱嘛。染污佛门是有罪过的。一个不信宗教的人尚且要尊重宗教,你身在佛门,不尊重佛教,破坏佛教,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如。

不得香花鬘涂身,一切有香味的东西都不能用来涂身。我年轻时受八戒,香肥皂都不敢用,刷牙用的是一种没有香气的牙膏,如果没有,宁愿蘸一点盐刷牙。不准头上插花,首饰也不准戴,这是指居士来说。

不坐高广大床

受八戒这一天,“不坐高广大床”。你们睡的床都是两层的铁床,我看还可以,不算大。我寮房的床是双人床,这是大床。既然铺好了我还得睡,我只睡一半,另外一半干什么?全放东西。受八戒那天不能坐高大的座位。严格的来说,出家人不坐沙发,因为太大,太享受。现在时代关系,招待客人,都请客人坐沙发,出家人也陪着坐。你真去端一只小板凳来坐,客人心里也不好受,那么只能开许一下。心里要惭愧,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心里不起舒适感,像在受苦受难。

不非时饮食

“不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在家居士这一天就不能吃晚饭,开许一点,喝点流质,薄粥汤还可以。

八戒不要加成九条

八关斋戒一共是八条,没有第九条。可是现在出现了第九条,说“受八戒这一天要念一天佛号”。我年轻时可没见过,可能近几年才出现。念一天伤了气可不好。我讲课讲得太多,医生最多给我补补气。老医生对我都这样说:“如果你不休息,这个药对你也不起作用。” 念佛是好事,念经也是好事情,勤修诸善根,全好。硬性规定了,在社会上工作的就没办法受八戒了,要上班啊,哪有时间念一天佛?这样会堵塞多少人受八戒的机会。又听说还要念一个通宵,不睡的人念起佛来打瞌睡,明天一睡就醒不过来,仍然把不睡的时间补上,又何苦呢?

所以,不要贪睡,也要好好保养身体,别把身体拖垮了。身体是修行的工具,你能不爱护吗?但也不能宠爱、贪爱。好比你给孩子吃点糖,增加点糖份,这没错,孩子贪吃糖,你宠爱他,一会给一会给,这孩子一张嘴,牙齿蛀光了,有什么好?也不庄严吧。所以,睡的时候好好养身子,起来精神十足,可不要拖拖拉拉,再打几个哈欠。我今年72岁了,别人说我年纪大了,午睡起来就工作,完了就讲课,我可没有:“人来齐了吗?”(有气无力状)军人讲军纪,军装一穿,精神抖擞,喊口令“立正”,没有一个士兵会像左歪右倒似的。

 喜(18) ~傅味琴

放下自私才能令众生欢喜

本次提要:
 ·放下自私才能令众生欢喜
 ·大乘佛教,能不为众生吗
 ·为名争地位,为利计得失,日子不好过
 ·不为名利的人修行最坚定
 ·为保名,不敢说;为贪利,不肯变,实是空架子
 ·为了众生的利益,要纠正错误,敢说敢为
 ·我们是培养佛门龙象
 ·修行就是修一个伟大

放下自私才能令众生欢喜

佛弟子要为释迦佛争光,别给释迦佛抹黑。现在要见释迦佛是见不到了,就看你们出家人。财色名食睡要放下,放下五欲的人,放下自私贪爱的人,才能令众生欢喜。否则自己的贪欲跟众生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你肯为众生吗?还是愿意为自己!有些人开始让你高兴,可以给你提供方便,到后来还是为自己。

大乘佛教,能不为众生吗

佛弟子只有一个心念:满胸怀装的全人类,尤其是修菩萨法。修声闻乘出离生死的法尚且不能有自私烦恼,何况修大乘佛教,能不为众生吗?提高自己的水平叫自利,提高自己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众生,应该这么理解的。

为名争地位,为利计得失,日子不好过

为名为利的人日子很难过。为名的人,就怕自己的名望被降低,他受不了,总是考虑“我”,“你给我排在什么位置?”有顾虑、有保留、心有歪曲,乃至于有阴谋诡计,能全心全意为人类、为众生吗?为利的人,计算得失。有人发心供养,接受你供养的人问你:“你有什么心愿?”因为要按照他的愿望办事情啊。他说:“我心愿是为了弘扬佛法,办佛教事业。”这很好。假如另外一个说:“我是为了儿子出国。”儿子没出国呢?就说闲话了:“师父没保佑我,菩萨不灵。”那么儿子出国了呢?从此再也不供养了,因为目的达到了,他有为众生考虑吗?

不为名利的人修行最坚定

有句话:无产阶级革命最坚定,因为他没有名可利用,没有财产可破坏。同样,没有名利观念的人修行最坚定。没有利,无产阶级;没有名,平易近人,深入群众。如果你发现有的修行人为名利,要小心,这个修行人不坚定的,他不是向释迦佛学习,他在向高官学名,在跟大老板学利,能算佛弟子吗?

为保名,不敢说;为贪利,不肯变,实是空架子

所以有名利思想的人,别看他挺胸凸肚,其实他心里很虚。有的话他不敢讲,一讲怕影响自己,怕别人跟他反对,说他闲话,他这个名就受影响了;有的事情他不敢做,这件事一做,我财要损失多少啊!这件事一做,我以后赚钱就困难了。样子像个大人物,实是空架子,纸老虎。顾虑重重,正法的事情不敢说不敢做,能干大事吗?

为了众生的利益,要纠正错误,敢说敢为

只有谁敢做?没有名可以坏,因为本来就不出名;没有利可以图,他本来就不准备图利,而是一心做贡献的人。像这种人,才有雄心壮志,才有大力,敢说敢为。为了释迦佛为了众生,做了再说!你说我闲话,要坏我名,我头上又没有高帽子;你要破坏我的利,我本来就一分钱也不拿,你破坏什么?

我们是培养佛门龙象

我们是培养佛门龙象,是培养佛门的高等人才。如果在成就自己的时候,一有名的思想,又有利的思想,你再也高不了。伟大是心胸伟大,可不是官做得大,也不是钱财多叫伟大。

比如像五台山,十万个人进去你也看不见,再进去十万,五台山照样容纳得下。

修行就是修一个伟大

修行就是修一个伟大。在家修伟大,看你胸怀里装下几个人。有人最多装下五个人,其他人装不下了,你说伟大不伟大?哪五个?爸爸、妈妈、我、老婆、儿子,五个人。那么邻居的儿子你关心不关心?又不是我家的,管我什么事情?装不下。有的家庭更小,只装得下三个人,爸爸妈妈不要了;有的家庭更小了,只装下一个人,一个人是谁?就是他自己。有人闹离婚,旁人劝说:“孩子会痛苦,别离婚了。”竟然会说:“自己都管不了,还管儿子呢!”未婚前,一对朋友你照顾我,我照顾你:“哎,这个东西好吃,你吃,你吃。”一成家:“这个东西我最喜欢吃,你这个也给我吃吧。”我不过是举例启发启发。


 喜(19) ~傅味琴

能爱一切众生的人是聪明人

本次提要:
 ·佛弟子胸怀要宽大,不要搞小团体
 ·有的人信佛,不要众生只要佛
 ·供众功德大
 ·供众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释迦佛爱护娑婆世界众生,受十方佛赞叹
 ·能爱一切众生的人是聪明人

佛弟子胸怀要宽大,不要搞小团体

拿你们修行的同学来说,你胸怀里装得下几个人?如果只装得下两、三、四个人,叫小团体。胸怀为什么这么小呢?所有的同学都是同学,要好大家好,佛弟子胸怀要宽大一点。

有的人信佛,不要众生只要佛

念经经常念到无量,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不无量,看你胸怀。佛弟子胸怀要装满了无量的父母众生。你能把父母众生装在胸怀里,你就知道关心他,就知道怎么样去报恩,你当然能令众生欢喜。可是有的人信佛信到后来,不要众生,只要佛。

供众功德大

供众的功德最大,一是数量多,二是个个都是未来佛。你能供养他,以后他们都成佛了,整个法界也出现了很多的佛,这个功德可大了。你供佛表示对佛的尊敬,当然也是好,但他又不吃的,远远比不上供众功德大。

供众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有的人想我供养师父一百块钱,一百块钱拿今天来说也不算小数了。供众,每人分一块钱算什么呀?干脆别供了,这是世俗观念。供众的时候,平等分,哪怕几元几角也可以,这叫散儭。我们每月初八会供时,既供释迦佛,又供十方佛,又供菩萨,又供众生,参加的大众每人都有一份,连门口站着看看的也有一份,一个也不少,平等。

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眼睛看着一切众生,是如来最欢喜的事情。举个例子说,我的学生对我的身体真是爱护备至。假如那个同学在感冒,那个同学在拉肚子,却没人照顾。结果我没事,我起来又得去照顾这个拉肚子的人。那么你们照顾好同学,我就放心了嘛。你们把同学照顾好,爱护好,也就减轻了我的负担,我还会长寿一点。

释迦佛爱护娑婆世界众生,受十方佛赞叹

佛弟子要记住佛的话,要有众生观念,要有平等观念。释迦佛对娑婆世界众生特别爱护关心,特别慈悲有缘,所以受十方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发大愿,来娑婆世界度娑婆众生,难能稀有。”那么你关心娑婆世界的众生,释迦佛首先高兴,十方诸佛也赞叹,说这个释迦佛的弟子真有释迦佛的家风啊!说这么样调皮难管,习气这么重的娑婆众生,竟然还有这么多同学去照顾他,难能稀有啊!也会赞叹你们。再打比方,客人送东西给老奶奶吃,老奶奶给小孙子吃,旁边人就说:“奶奶,这是买给你吃的。”这可一点也不懂老奶奶的心。能明白老奶奶喜欢给小孙子吃,老奶奶心里也高兴,这个人有智慧。

能爱一切众生的人是聪明人

佛菩萨个个爱众生。你爱护自己的同学,乃至于爱一切众生,你是聪明人,佛菩萨就大大赞叹你,说你真知道我的心啊!你对众生冷冷冰冰,不理不睬,佛菩萨挺不欢喜的呢:我爱众生,你们不爱众生,还跟我学,学点啥?佛最喜欢是听话的弟子,佛最喜欢学他榜样的弟子,所以佛说过,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