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日期:2023/3/17 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阬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密,不见深阬。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一、放逸的含义是什么

放逸,是佛教的专用术语,社会上的汉语辞典还没有收入这个词组。放逸,放就是放纵,它侧重指人的举止行为放纵不羁;逸,是散失,它侧重指人的思想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放逸,在“俱舍宗”里是七十五法之一,它是指放纵欲望,不勤奋学习、实践善法的一种精神状态。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是由于人们的“染污心”所产生的。它在七十五法的类别中,属于“大烦恼地法”。同放逸相对的,则称“不放逸”,属于“大善地法”。

放逸,在“唯识宗”里,是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大随烦恼”之一。随从“贪嗔痴”等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平常我们讲,烦就是烦忧,恼就是苦恼。但是,烦恼,还有“扰乱”的意思。因为,这些法能扰乱我们众生的身心,而令我们做出种种危害自己他人的“恶法”;这些法能使众生烦忧、苦恼,而不得解脱生死,所以称“烦恼法”。相反的,能约束自己的不善行为,而勤奋学习修行“善法”的精神作用,则称作“不放逸”。

《成唯识论》说:“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什么是放逸?就是“于染净品,不能防修”,就是对“污染的恶法”不能防犯,对“清净的善法”不能修行。“纵荡为性”,“性”是体性,就是事物的本体。“纵荡”是“放逸”的本体。“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业”指事物的作用。放逸障碍“不放逸”,产生、增长污染恶法,不做善法乃至破坏善法,这些都是它的作用。

中国古装戏里,公子哥出场,右手拿把折扇,左手提个鸟笼,摇头晃脑,言语荒唐,吊儿郎当,行为不规,这就是放逸。放逸,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讲,就是放纵、放诞、纵欲等等。

放逸是恶法,因此,它自然给我们造成种种不良后果。古时候,有一位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出外参访求学。一天,他来到一座寺院想“挂单”。“挂单” 就是到寺院住宿。他来到“客堂”,顶礼负责客堂的知客法师。知客师问:

“谁叫你来的?”

“弟子我自己来的。”

“不经师父,就擅自出来!”知客师拿起香板就打过来,又问:“谁叫你来的?”。

“挂单僧”马上回答说:“师父叫我来的。”

“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师父不叫你来你就不来参学吗?大丈夫一点主见都没有!再吃我三香板。”知客师拿起香板又打过来,并且大声说:“把贼给我抓起来。”“把贼给我抓起来”,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

挂单僧以为客堂来了个贼,立即转身想去帮忙捉贼,还没等他转身,知客师的香板又向他打过来,说:“罚你劳动三天!”

挂单僧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请教其他法师,这才明白。原来,他当时眼睛到处看,嘴巴乱说话,思想多妄念,知客师要他“把贼抓起来”,就是要他将眼睛“守”住不乱看,将嘴巴“守”住不胡说,把“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贼”看守好,不要到处“偷”东西。眼睛接触“色境”,心起妄念,这就是“眼贼”在偷东西。守住“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将“六贼”抓起来。守住“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不放逸。

以上说的只是“贼”偷了小东西,犯小过错。假如,放逸五根,放纵胡为,偷得是“大物品”,那可不是罚劳动三天,就可以解决的!偷的是“大物品”,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二、放纵如牛犯人苗稼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在上一段经文中,佛说了戒之后,大家“已能住戒”,已经能够安住在“戒之家”中,已经明白了持戒之功德。为了持戒无犯,“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应当控制五根,不要让五根放纵,而陷入“五欲”之中。大家知道“眼耳鼻舌身”是五根,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五官。根,以能生为义,如草木之根,能使草木生长。这里是指眼睛、耳朵等器官能产生感觉、辨别等作用。如,眼是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有视觉能力,这在佛经中就称为“根”。

“五欲”,有两种,一种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而产生的五种情欲;另一种是指“财色名食睡”人们所贪求的五种欲望。这里,所说的“五欲”是指“色声香味触”,当然,其中也包括“财色名食睡”等。

①色欲:色,一般特指男女形貌色相,但也包括红、黄、蓝、紫等种种的形相色彩。众生乐此无厌,迷恋颠倒。

②声欲:特别指男女音声,但也包括歌咏音乐、美言赞语等种种音声。众生迷恋于此,乐此无厌。

③香欲:指男女身体之气味,及世间一切香气。它能使众生爱恋无厌。

④味欲:指各种水果、蔬菜、饮食、食品等等的味道。它能令众生贪求无厌。

⑤触欲:指男女身体相触,以及能让身体感触舒适的衣服等种种物品。众生对此,贪爱企求。

欲,是情欲,是欲望。五欲,泛指心理活动的情欲,以及心理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欲求。人们贪求五欲,五欲诱惑人心。学佛的人应该守护五根,不要让五根深入五欲,放纵非为。“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佛讲经说法,善用譬喻。佛在本段经文中,就为我们举了10个譬喻。这是第一个“牧牛喻”。牧牛,又称“放牛”、“看牛”。

大家有没有牧过牛?没有!在20年前的中国许多农村里,还用牛耕地。一般一个几百户人口的村庄,只有几户人家拥有牛。拥有一头牛的人家,可以称是村中富有人家。绝大多数的农民,家里没有牛,因为买不起也养不起。需要耕地时,去租用耕牛。还有许多家庭要耕地时,连耕牛都租不起,只好手把锄头挖地耕种。如今,许多偏远山区还是手把锄头挖地耕种,不能用耕牛。因为山地一块田地大多只有五六尺见方,无法用耕牛。有的地方,一年种谷两次,夏天酷热农民在田里劳动,冬天严寒水成冰农民光着脚在田里劳动。现在,我们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还叫冷啊!热啊!苦啊!恼啊!

山区农夫挑粪便肥料登山到田地需要几个钟头,收割好粮食挑下山回家需要几个钟头。有的农民70多岁还在干这样的农活。遇上风调雨顺,农民辛苦忙了一年,交完“税”,剩余的粮食农民一家可以吃上几个月。剩下的半年多只好吃杂粮、野菜等。如果,遇上干旱等天灾,生产的粮食还不够交税。

在那个年代,风调雨顺也好,风雨不调也罢,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粮食不足,寅吃卯粮,“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所以,那个年代粮食是非常可贵。在名山古寺斋堂内,我们常常会看到描写“粮食可贵”的对联词句,如某寺斋堂内有一副对联写着:“五叶花光丛法宝;十方饭粒惜珍珠。”“十方饭粒惜珍珠”道尽了粮食之珍贵。过去,中国粮食不足,现在全世界粮食充足吗?最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执行理事莫瑞斯表示:全球还大约有8亿5000万人缺少粮食。目前,全世界粮食依然严重不足。

还是说回到“牧牛”。养牛的人家,家里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劳力”,他平常除种田外,还要割草养牛,负责牛的粮食。到了春天,草木生长季节,一般牛的主人就叫十三、四岁的小孩,或者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去放牛。这就是牧牛。牧牛的人,放着牛经过庄稼时,一只手一定要牵着牛绳,另一只手紧拿着鞭子,“执杖视之”,两只眼睛注视着牛,“不令纵逸”,牧牛人思想不敢走神。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牧牛人思想走神,思想放纵,牛也就放纵了,而“犯人苗稼”,吃路边的庄稼幼苗。牛吃他人庄稼幼苗,那是个严重的、不可犯的大错误,足可以闹出人命案。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是这样,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中国也是如此。

那个时代,庄稼就是农民的命根,甚至比农民的生命还要重要。有的农民,田是向他人租来耕种的,你的牛把他的庄稼幼苗吃了,他的庄稼毁了,没有收成,自己没粮食吃,还不能向地主交租。交不了租,租上又加租,利上又加利,也许他这一辈子都还不了租了。大家说,这“犯人苗稼”的问题严重吧?!

20年前,福建周宁县一带的进香客,过桥时有过桥歌,进寺院有进寺歌,烧香有烧香歌,等等。歌词内容大多是跟人畜平安,五谷收成有关。一天,一群老大妈们到我住的寺院烧香,有一位老大妈烧香时唱:

    南无-阿弥-陀-佛!

    保我前门一坪麦,

    好好长大无虫害。

    保我后门一头猪,

    不吃会大有人买。

    南无-阿弥-陀-佛!

老大妈烧香祈求佛保佑她养的猪“不会吃,又要会长大,还要有人买”。那个时候的猪是吃野草的,猪吃的野草,人们也找来当主粮。因此,在那个年代连猪吃的野草也不容易找到,所以,只好祈求佛保佑猪“不吃,会大,有人买”。猪吃的野草都不容易找到,更何况是人吃的野菜呢?五谷杂食更是难找啊!有的人初读这段经文时,可能没什么感觉。现在,理解了这个“牧牛喻”,以及上面的这首朴素的歌词后,应该看出“牛犯苗稼”的问题确实是非常非常之严重!

守住五根,不要让五根放纵于五欲,就好像牧牛人,小心谨慎看牛,不要让你的牛吃掉他人的“苗稼”庄稼幼苗,犯下严重错误。否则,“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假如,你一定要让你的牛放纵,随便吃掉他人的庄稼幼苗,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那后果是毁庄稼、出人命。假如,你一定要放纵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根,无休止地去追寻“五欲”,那么“将无涯畔,不可制也”!涯,是水边,泛指边际。无涯,是没有边际,如一望无涯。畔,是(江、湖、道路等)旁边。无畔,也是没有边际的意思。

欲,成语有曰:欲壑难填,佛教更以“海”来形容,而称“欲海”,欲海无涯。放纵五根,沉迷五欲,就好比一个人在无边无际的欲海中无休止地漂流,到那时“不可制也”!到那个程度,五根不可制伏了!放纵五根,沉迷五欲,就好像一辆刹车失控的汽车在漫漫且多弯的斜坡途上,是十分的危险。也好像一只船舵失灵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随风浪而漂流,必将是危险非常。

    三、恶马放纵坠入陷坑

经文说:“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阬陷。”这便是“恶马喻”。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为了便于驾御马,在马的嘴里横放上小铁链,两端连在笼头上,这就是“嚼子”。将马安上辔,则能按辔徐行。

马,有温驯的,也有凶恶难调的野马。五根犹如五匹野马。野马本来就难以制伏,如果再不安装上嚼子和绳索,驾驭起来,野马必将乱跳狂奔,甚至载人坠入陷坑之中。阬同坑,阬陷就是陷坑,就是陷阱。

放纵五根,入于五欲,真的有这般严重吗?是的!譬如,眼睛喜欢看电影,这本是很正常的娱乐。但是,放纵眼睛,追寻“色欲”,沉迷电影,沉迷某影星,崇拜偶像,继而走向极端,“将当牵人坠于阬陷”。

大家都还记得,几个月前,香港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张国荣的影迷某人得知,也效法张国荣跳楼自杀。心中的偶像都走了,我还留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2003年6月21日,辽宁省大连市一位姓刘的16岁少女,也是张国荣的影迷。只因为她的母亲没有让她买张国荣的CD唱片而自杀。这位少女自杀后,她的母亲在她的日记里看到她在日记里这样写着:“这不是喜欢,这是爱。”“我想他,哪怕一天看一眼他的样子,我就满足了。”“听到同学提张国荣(我)就会激动。有人说张国荣不好,我就难过。”据说,这名少女成绩优秀,英语流利,擅长演讲,电子琴还弹得很好。

据报纸报道,去年,浙江温州一名初中生,因为没钱买“入场票”无法亲眼看看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四川一名13岁女孩一连看了八遍《流星花园》后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这些就是放纵眼根、耳根,崇拜偶像而“坠于阬陷”,铸成人间悲剧。

初中生年纪小小的,就以自杀结束生命,这就是“坠于阬陷”。 “坠于阬陷”的含义有深有浅,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好结果。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可放纵五根,盲目地、感情用事地、不思后果地、拼命地一味追寻,沉迷某一物,“坠于阬陷”无法挽回。所以,我们应当视五根,犹如凶恶野马,为它们装上“辔制”,好好制伏才是。

    四、放荡不羁殃及累世

青少年放纵五根,追寻五欲,误入歧途,“坠于阬陷”,成年人放纵五根,追寻五欲,也一样 “坠于阬陷”。《礼记·乐记》中说:“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濮上,是春秋时卫国的地名。当时,青年男女经常歌舞幽会在此。后来以“濮上之音”作为靡靡之音的代称,泛指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乐。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声,能使人堕落,能让国家灭亡。不要说是“濮上之音”,一个人若放纵耳根,极端沉迷于“健康的音乐”、“好的名闻”等声欲,亦当“坠入阬陷”。

一般人沉迷五欲,坠入陷坑。就是“英雄好汉”,如果放纵五根,沉迷五欲,也同样坠入陷坑,不能自拔。古人云:“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还没有放纵五根的情况下,就“难过美人关”。如果,英雄放纵眼根,追寻色欲,那更是栽倒在“美人关”下,入于陷坑,至死不悟。吴王沉迷西施,丢失江山,就是“色迷”的典型的一个例子。

英雄沉迷五欲,坠入陷坑。就是有五神通的神仙,如果迷于五欲,也将失去神通,沦为低级生命载体。《大智度论》卷十七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婆罗奈国的仙人山上有位独角仙人,修习禅定,得五神通。后因受扇陀妓女引诱,接触女人手,感觉柔软而“动心”,“欲心转生,遂成淫事”,立即失去了好不容易修成功的五神通。具足五神通的独角仙人因“触欲”而丧失五神通,何况一般凡夫俗子放纵身根,沉迷“触欲”,那有不“坠入阬陷”之理?

《云笈七签》卷三十二中说:“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世间人“邀名射利”,争名闻夺利养,“聚毒攻神”,聚集名利剧毒攻入心神,因而夭亡早死,不得健康长寿。争名夺利,是人体最厉害的病毒。

根据《黄帝内经》中说,沉迷美色的人容易损害肝脏,沉迷音声的人容易损害心脏,沉迷香气的人容易损害肺脏,沉迷口味的人容易损害肾脏,沉迷触觉的人容易损害脾脏。《摩河止观辅行》第三十二卷上也说到,一个人沉迷色,或者是沉迷声,或者是沉迷香味触,都会产生五脏六腑等疾病。

“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这段出自《大智度论》卷十七的语句,更是譬喻形象生动。一个人沉迷色、声、香、味、触,必将心智蒙蔽,失去智慧,稀里糊涂,道德堕落,人格丧失,成为名副其实的“愚惑”之人。

大家看经文,经文说:“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上面说的“牧牛喻”,着重点在看守五根。“恶马喻”是告诉我们制伏五根的重要。现在这个“劫贼喻”,则提醒我们要防范五根。这五根,又恰如劫财害命的贼,因此称它为“劫贼”。

劫,是抢劫,是明抢,一般指强盗而言。贼,是暗偷,暗地里拿走他人东西的人。贼,一般来说还怕人。这里,譬喻五根,好比盗贼。人世间的“劫贼”,偷走抢走你的财物,再严重的也只能让你一生痛苦,因此说“苦止一世”。可是,这五根“劫贼”,它们所制造出来的祸害,不但害苦我们这一生,而且,危害到我们未来、“累世”的许多生。可见,五根为害相当严重,“不可不慎”矣!

这五根,是贼子是强盗,又称“内贼”,又号“外贼”。所谓“外贼”,是说五根能够“偷”“抢”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五欲。我们经过“偷”“抢”,想尽办法去偷抢,得到五欲,由此而产生种种罪恶,自然也就坠入陷坑。所谓“内贼”,是讲五根这“贼”能够蒙蔽我们的心智、覆盖我们的真如法性,使我们内在的智慧清净心蒙蔽,使我们身体多病、让我们道德败坏、令我们生命堕落,轮回六道,生生世世遭受无尽痛苦。它“偷”走了我们的“真如法性”。此“五根贼祸”,“为害甚重”吧!所以,佛说,不可以不谨慎!

经文说:“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你是不是智者?你不用开口,我们就能知道。我们怎么能知道呢?佛在这里又传授我们一种测试“智愚的方法”,那就是你是否放纵五根,纵情五欲。如果你放纵五根,纵情五欲,那便是愚人;相反的,“制而不随”,你能够控制五根,不让五根追随于五欲,并且“持之如贼”,能够以防犯盗贼的方式来把持五根,不令五根放纵五欲,这便是智者。智者,就是偶尔一时放松五根,“假令纵之”,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放纵,“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恢复到“制而不随,持之如贼”的状态,这就是智慧的人。

    五、心喻毒蛇狂象猿猴

经文:“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密,不见深阬。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这五根,虽然是厉害,但只能称作贼子贼民。这五根贼民,还有一个贼王,用本段经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些贼子,还有个共同的主人。它们的主人叫什么?它们的主人就是鼎鼎大名、不好对付的“心”。

什么是心呢?佛教对心的分析非常精细透彻,但概括归纳起来则有这么几种:

①肉团心,就是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心脏。

②精要心:心,指心脏,引申为中心、精要。如《般若心经》之心。《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

③坚实心,就是一切法都具有的坚固不坏、真实不变、本来清净的法性。它又称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心等等。

④集起心。佛教说“心法”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种。集起心,是聚集一切事物的种子,又能生起一切现行法。集起心,就是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它是有情众生的根本心识。

⑤思量心,就是八识中的末那识。因为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相应,时刻思量阿赖耶识的见分为真实本体,执著为我,因而做出种种染污不净的恶法,所以,它又名为“染污意”。

⑥缘虑心,就是心识攀缘外境而起的思考分别之心。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起“见”。因此,心识又称“能缘”,外境称为“所缘”。缘虑,八识都有能缘思虑的作用,但一般习惯上特指八识中的意识而言。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心为“主”。心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主人”。这个心是什么心?这个心,就是上面说的“缘虑心”,又名“意根”。五根再加意根,就是佛经中常说的“六根”。五根时刻追寻五欲,时刻在抉择五欲中的喜爱之境。在这追寻五欲、抉择扬弃五欲中起主导作用、发号司令的就是“心”。因此,经中说:“心为其主”。这个心,也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心理活动。

由于我们有心,因而对事物起分别取舍。心的活动,造成我们的一切行为。有人在客人面前,一直用手指挖鼻孔,或者用手玩弄脚趾,这种不雅行为,就是心所指使造成的。

我们之所以做出善恶的行为,是由于我们起善恶之心的结果。《胜天王般若经》第七卷中说:“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是无形无相,因而自然不能“自见”,但是,人们的一切善恶言行,都是由心生起。心既然是导致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因此,“若能伏心,则伏众法。”(同上)所以,俗话说“擒贼须擒王”,要想制止五根放纵,防止做恶业,就必须“当好制心”,应当好好地制伏我们的心。

然而,我们这个心,不是你想制伏,就被你乖乖制伏的,它非常调皮捣蛋,非常厉害难调,非常难以对付。这个心,厉害可怕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要勉强说,则是:“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怨贼”,是说到你家,偷你家东西的那个贼,原来又是十分怨恨你的人。他是强盗贼寇,又是跟你有冤有仇,这个盗贼“可畏”吧!这个心“可畏”,非常可怕,它的毒性,胜过毒蛇的毒液;它的凶恶,胜过狮子野兽;它损人利己、阴险残忍,胜过强盗贼寇;它凶猛激烈、冷酷无情,胜过大火。

“越逸,未足喻也”,越,是超出的意思,如超越。逸,是超过一般的意思,例如逸群。心的可怕程度超过毒蛇、恶兽、怨贼、大火的厉害。“未足喻也”,用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还不足以形容这个心的狠毒凶恶、冷酷无情。

佛为了我们加深对“放逸”的理解,又作了个譬喻说:“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密,不见深阬。”“动转”,是指身体在转动中向前走。“躁”是躁动,指心理活动而言。“轻躁”,是指“手执蜜器”时的一种得意忘形的躁动心情。五根放纵,追寻五欲的人,就好比一个人手拿着装有蜜糖的“蜜器”,得意忘形地转动着整个身体而向前走动。“但观于密”,这个人两只眼睛注视着那“蜜器”,“不见深阬”,没能见到身边有个大窟窿,于是理所当然地坠入深坑之中。

经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踔,是跳跃。踯是徘徊。佛为了我们再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领会,又以“狂象”、“猿猴”作譬喻说明。佛说,放纵五根,追求五欲的人,就好比一头没有上钩的狂象,又好比一只猿猴爬上树,“腾跃踔踯”,跳跃徘徊,这时想要制止狂象不要狂奔、想要制止树上的猿猴不要跳跃是很难的了,“难可禁制”也!

    六、思想清净一切成就

经说:“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心猿意马,我们凡人的心意思想,就像猿猴野马一般,一天到晚跳动不停。现在,我们不去管它,反而放纵它,结果必将是习惯成自然,难以制止。所以,“当急挫之,无令放逸”,应当赶快挫败心主意根,不要让思想放任自流。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如果,不听佛陀所说的,而一定要放纵这个指使五根、发号司令的“思想”,那么注定这个人要身败名裂,那么注定这个人的功德善事要消失,那么注定这个人产生不了功德善法。这是真实不虚的,一点也不夸张的。

大家应该记忆犹新,阿富汉神学士政权总统奥玛、回教头领宾拉登,本来一个做“皇帝”威风凛凛,一个当头领有财有势,可是他们放纵心主,放纵五根,于2001年3月2日用炸药炸毁将近有两千年历史、世界上最高的立式石雕佛像。他们尚不知“当急挫之,无令放逸”,更变本加厉地放纵心主,放纵五根,制造911客机撞世贸的悲惨事件,终于招来恶报,让自己坠入陷坑。一个“皇帝”没得做了,一个“教头”也没得当了,双双自取灭亡。大家说说,这不是“纵此心者,丧人善事”?那是什么?“纵此心者,丧人善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耳闻目睹。

佛说,如果能“制之一处”,则“无事不办”。能将这个心安住在戒中、定中、慧中,使心集中到一处,不生妄想,则一切烦恼无明自然消灭,思想自然清净。思想清净,无上的佛道也就成就了。思想清净,一切成就,天下一切功德善事没有办不成的。

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心,于是做事情、处理问题常常从“枝末”着手,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返。现在,不是提倡环保吗?要想真正作好环保,首先得作好心灵环保。大家不是提倡人的言语行为要文明吗?要想人的言语行为真正文明,首先必须作好我们的心灵文明。大家不是提倡世界和平吗?要想世界和平,首先必须作好心灵和平。其他的问题,都可以以此类推。不从“心”这个根本处下手,许多问题都将得不到彻底圆满的解决。

这个“制之一处”,在《阿弥陀经》中称作“一心不乱”。念佛人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密宗米拉日巴《道歌》云:“若欲即身成佛位,无散专一观自心。”“无散专一”,便是本经所讲的“制之一处”。禅宗百丈怀海大师《传灯录》第六卷说:“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心地若空”,就是这里说的“制之一处”。《菩萨戒经》中说:“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自心见性”,说的就是心“制之一处”。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所以,佛说:“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折,是折断,用以形容将心“折断”。心原本无形相,自然不可能有折断之言。然而,这里用“折”字,非常形象生动,仿佛我们听到了妄心被降伏的声音。妄心被降伏,就好比心被“折断”。大家了解了“六贼”的厉害、纵情纵欲的危害以后,应该精进不懈地去降伏“汝心”。众生心放逸,则“坠入陷坑”。众生心“制之一处”,则“一切事成就”。众生轮转六道是这个心,众生成佛还是这个心,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制心”。

如何“折伏汝心”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树立乐善厌恶思想。其次,将思想行为放在善法上努力上进。学习有利于社会民众的知识,以及对社会民众有益的事都是善法。然后,运用上面所讲的“牧牛喻”。“折伏汝心”就好比放牛,当你心起妄念时,你立刻将妄念消灭,再起妄念时,你又立刻将妄念消灭。好比放牛时,牛的头刚刚朝向苗稼时,你立即将牛头拉回来,走一段路,牛的头又朝向苗稼时,你又立即将牛头拉回来。如此反复,最终你的妄心被“折伏”了。依照本经修行,自然“折伏汝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