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照法师: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


   日期:2023/3/1 12: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

经文: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无施无悭。无戒无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

没有晦暗也没有明白,没有形相,如果大家打坐见到光、见到空,感觉身心空了,这并不是见到佛性。没有强也没有弱,见到佛性不是要破除一切,该生死的还是在生死,业的运行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佛性的功用,没有佛性的功用,业的运行就不会有记忆。无强无弱,佛性的强大可以度一切苦。不在这里也不离这里;如果说佛性是无为的,凭什么手会举起来?如果说是有为的,我只是手举起来,你们除了看到我的手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看到,这就是佛性的直示,直指人心,直接展示给你看。所以,要见佛性就要舍弃一切成见,把过去的思想观念、苦乐感受、情执所有的一切全部舍弃掉,这个时候再去体会追究。

既没有布施也没有贪心,佛性在这里没有任何障碍;既没有犯戒也没有持戒,没有形相怎么犯戒啊?没有忍辱也没有嗔恚。在发脾气的时候没有离开它,忍耐的时候也没有离开它;没有精进也没有懈怠,我们有时候认为拼命念佛就是精进,以为自己精进就是把自我意识膨胀起来,以为自己坐禅坐得越久就是越有修行、越有道心,然后分别心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实际上他的内心就更加痛苦,更加束缚;既没有禅定,也没有散乱,无修无整无散乱;没有智慧,也没有愚痴,没有智慧是指没有世间的一切分别智,但是不会愚痴,因为一切法的因缘果报、业的感召,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非常清楚,在这里面,身心都没有自我;既没有诚实也没有欺骗,因为没有诚实的人,也没有欺骗的人,诚实是一种状态;没有来也没有去,随时随;没有想也没有不想;没有出也没有入。

经文: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

不取不舍,你想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这又错了,想一定要把生死了掉,其实还是错了,是叫你当下能够体会,既没有体会的人,也没有被体会的法;不是有相的东西,也不是无相的东西,所以是活泼泼的;前进也是对的,后退也是对的。整个“我”在那里做这些事情的那个对立的东西全部否定掉了,把所有一切对立的东西否定掉了,诸法实相是生命最真实的地方。际就是边际的际,就是到了真实的边际,没有超出其外(一切法的实质,我们身体的本质,内心的本质,待人接物、行为规则的本质),一切本质都在这里。

经文: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

心性就是这样不可思议。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对六尘,我们有时候觉得“明明白白知道的这个”就是我的佛性,那就错了,见闻觉知是生灭法,实际上是你有见闻觉知的性能,这才对。

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们有时候觉得,佛性以前就有,或者说我修行以后,明白了佛性,我才有佛性在用,这些已有、当有、今有都是错的,不可以以一切语言来分别显示这个实相。所以如来之身就是如此之身,只有这样观察才是中道实相的正观,才是大乘佛法正确的见地;如果不作这样的观察,那就是邪观,就不是佛法的正知正见。

经文: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诸供养中,以法供养最。古人讲,给子孙留田地,子孙未必会种;给子孙留房产,子孙未必会住;给子孙留钱财,子孙未必会用得好;给子孙留书本,子孙未必会读;只有给子孙留德行,子孙才能够上行下孝。佛法告诉我们,你给人钱财,物质上的布施,只是给人身体上的帮助。你给他精神上的安慰,也只是情绪上的改善。但是以法布施,能解决他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所以法布施为最胜,法供养者就是佛所说的印经书、结缘,我们把佛经拿来读诵、教别人读诵。或者解说经典。

什么是法供养?就是大乘的菩萨法藏。陀罗尼就是相应,就是跟佛相应,跟菩萨道相应,跟解脱道相应。解脱道就是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印证,达到解脱后到哪里去都能够坦然自在。大乘佛法要用菩萨陀罗尼法印印证,菩萨的陀罗尼法印就是前面的实相观如来。所以大乘佛法的法印叫一实相印。离开了诸法实相就不是佛说的法,所以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你离开了佛经,那更是群魔乱舞,不知所云。

经文: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就是善分别一切法义,能够随顺菩提,大乘佛法的经典就是在一切经典之上,让每个人能够生起慈悲的心,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离开各种五阴之魔,天魔、烦恼魔、生死魔,离开这些常见、断见、邪见。我们今天大家在这里就是一个因缘法,生老病死也是一个因缘法。顺因缘法就是要体会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空无相、无作、无起。所以维摩经里面给我们确定了,法供养要符合大乘佛所说的经法“一实相”,符合解脱道的因缘所生法,这样的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就是能够使一切众生身心安住在正道上,不但他自己能安住,他感受到了法的受用,还能去给身边的人表现,告诉别人也要来信仰,也要来学习,这就是转*轮。我们讲经也叫转经,念经也叫转经。什么叫转?就是佛讲完了,我们听到、记住、有受用了,再给别人讲,几千年来,就这样一代代转下去,这叫转*轮,而不是*轮功说肚脐里面有个*轮在转。

经文: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这个很重要,就是你要讲法,要摄持一切圣贤的智慧。圣就是菩萨、罗汉、一切解脱的人,贤就是世间的伟人、了不起的人。比如说世间各种知识,比如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对众生现实的生活有帮助的,我们都摄持进来。

 永嘉禅的最后一讲《实相法供养》,是讲佛陀告诉我们修菩萨道、回小向大,在度众生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观察实相。

经文: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观自身和佛身在实相面前完全等同。身体、心、(情绪、妄想)外物都是无来无去,当下迁流变化的。这就看到无我的空性,就是无所住,就是真心。

经文: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不去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也不去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否则就树立了能观和所观的对立面。也不去观色受想行识的本性是什么,就连闻思的道理也终归是妄想和概念。,这是直接契入真心的方法。要将色、相、性、体、力、作种种观念都扫地出门,这样才能体会到无我的本性。

经文: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

从五蕴开始观察,观察到六入。发现实相的境界是超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正因为执着六根,执著这个身体和内在的思想,才会有生死轮回、迷惑颠倒。六入,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并没有聚集在一起,这样观察自心实相,就超越了六根,就离开了三垢(业障、报障、烦恼障)。

色界就是身体,无色界就是思想,色界和无色界都是缘起的。要观察除了身体和妄想,还有什么可以拿来成佛?这样就会顺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

“空门”(勉强这样说是空门)是身心具空,不再是由五欲六尘牵扯的生命;“无相门”就是不落入语言、概念,因为语言、概念都是一个相;“无愿门”,大家看一下你的愿望在哪里?一定是想得到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一定是有个东西让你可求,这就是有愿。你现在把色相和内在的心念都舍弃了,既不能在色身上找愿望,也不能在妄想中找愿望,这就是顺着无愿门。

 经文: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

“不自相”就是当舍弃了色心二法,不执着内在的感觉,不树立 “我是空、我是自性、我是真性”的概念。

“不他相”就是不在生命之外另外找到一个东西;不是修行后可以到一个开悟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净土),带着一个强烈的“我”到一个解脱的世界去。

所以说修行很难,开始时候要发起这个心,想“我”解脱,因为轮回很苦,生起贪嗔痴的时候,我很痛苦,看到三恶道的时候很痛苦,是“我”想解脱。但是当慢慢用功下去就发现,三恶道的痛苦、人世间的痛苦正因为有那个“我”,假如没有那个“我”,痛苦就不再找到你了。

“不一相,不异相”,一相就是常见外道,我们明白了真心佛性以后,就会把开悟当作一个境界,是否还有一个宝藏需要打开?其实我们找到最后,让我们受苦的、迷惑颠倒的那个东西被激发出来了(我执是一个大骗局),我执的世界从此就袒露它本有的面目,是无我。解脱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另外有一个解脱的境界。

“不异相”就是并没有一个差别相。就像做梦那样,梦境中有汽车、房子等等,但是当醒过来以后,发现全都是你的念头的呈现,并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汽车。再看看生活中的人我是非、人事纷纭,杂乱无章,当你的无明大梦一醒,你会发现这么多梦全是你自己,就是这颗心。

经文: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间,因为在心性上是没有分别的。我们有分别才有人我,如果没有分别,我们看到自身的心性,其他众生的心性是完全等同,相融相摄的。就像两盏灯,发出的光都照满了房间,在这两盏灯的中间找一个位置,能找得到吗?找不到。所以随缘应物,不执著彼此、中间、人我对立。

你为了众生,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没有“必须怎么做”,因为所有一切都是生命的全部展现,没有哪个是必须的。可以针对不同的根基,启发不同的福德、智慧、善根。

经文: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观察寂灭、涅槃,又不停留在涅槃的境界。把身心烦恼、妄想执著全部舍弃,这是寂灭。大乘菩萨要回小向大、发慈悲心,不永远停留在涅槃的境界中,所以不住涅槃。不在生死里停留,也不在涅槃里停留。就像有病的人要先去医院治病,病好了就要回到现实生活中,但如果有病的人,不去医院,而还是在这里,可能就病死了。这里面有大小乘的区别,这是生命中两重不相同的境界,是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差异。

“不可以智知”中的“智”就是智慧,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共相的智慧,就是阿罗汉能证得的境界。你能看到我们身心世界完全相同的那个东西。你跟这个木头相同的在哪里?你内在的起心动念跟外在的山河大地相同的在哪里?找到了共相,这个智就是一切智。

“共相”是什么?人世间是苦的,但是我苦了,肚子可能不苦;生命是不净的,身体可能很脏,内心也很多妄想,但虚空却没有不净,这是“不共相”。我是无常的,虚空也是无常的(时空是可以被打破的),有相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观察到无常了,这就有点相似了。

无常的背后是什么?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无我”才是共相。身体是材料组成,思想也是材料组成,所以身心都是无我的,它做不了主;外在的世界也是缘起组合的,也是作不了主。你给这根柱子多加材料,柱子就大起来了;抠掉一些,就小了,这完全是材料的变化。虚空也是如此,东西堆积得多了,虚空就拥挤了;挖开了,空间又大起来了,它也是变化的。只有“无我”是它们的共性。所以解脱道要证得的终极涅槃就是“无我”。诸法无我才能契入涅槃,这就是共相智。

明白了共相智以后,以共相智来了解不共的菩萨智慧,回小向大,实际上这是开启了禅宗明心见性的门。解脱道的人只要把痛苦解决了就完成了,而菩萨道是不仅要解决痛苦,还要活得开心快乐,还要让一切众生都能把痛苦处理掉。他的生命就活出了庄严。

一般的凡夫活得不够庄严,而二乘人无法了解生命的实相。《涅槃经》说:二乘人不见佛性。所以,大家听了大乘佛法要树立正知见。

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生命的层层境界,要一层一层往上走。没有解脱的人想了解解脱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到涅槃的边缘,就不知道离涅槃有多远,就不知道涅槃是真实不虚的。就像国家这么大,你要只有到了国界边缘,才会知道国界在哪里。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打开智慧,以智慧达到解脱后,才能够了解。

“不可以识识”就是,凡夫完全以知见来认识这个世界。连二乘的智慧都认识不了真实的世界,以凡夫的片面、狭窄的知识,来了解佛法的真性、诸法的实相,可能吗?不可以。

经文: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诸法实相就是前面所说的无修无证无散乱,圆满无缺的大乘佛法。告诉大家要赶紧修解脱道,证得无我,而不能说:“大乘菩萨要度一切众生,要不舍众生。”然后就不要解脱了,这样就还是凡夫,还在这里流转。

我们也要救破戒的众生;让那些诸魔外道、贪着重的人一听到你的讲法,就害怕,因为他知道会下地狱、会受苦。

你要是以法供养,就要以这些内容来供养。

经文: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我们大家能听到以上的经典,要能信解受持读诵。首先相信、理解,然后接受,并保持每天听来的这种智慧,还要读诵经典。有的时候你不知道怎样解释佛法,读诵经典就是让你的语言文字很规范,然后以方便力为众生说法(方便力就是我以我的能力为大家说法,你也以你的能力为众生说法),这样,你显示出来、讲出来、体会到的就很分明,没有错乱,不会糊涂。这个诸法实相、这几个法印一定要抓住,然后你能够去说法、去转,这就是你能护法。这是真正的以法供养。

我们在坐的都是护法居士,最大的护法就是举行讲经法会,去读诵经典。大家都明白了佛法的道理,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了,这才是护法。有些人护法变成护人了,跟这个师父好,天天就在这里,别的地方都不知道去了,或者心里充满了贪嗔痴,这样就不是护法、护人,而是护贪嗔痴了。所以法供养的功德是最殊胜的。

经文: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一定要依照法所讲的那样去修行,一定要知道内在是无我,外在是无众生。认识到无我无人,一切法皆空,你对因缘果报还要不违背。例如你明明想自己快乐,却造了恶业,将来要接受痛苦的果报,这叫违背因果。如果你可以承担这个果报,就叫不违背;如果你怕受痛苦呢,你就造善业,接受善的结果。

经文: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汉传佛教告诉我们,语言只是暂时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佛经文字背后的那个意思,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智就是智慧、有真修实证的人,有道德标准的人,有人生境界的人,他是实践过来的,是有智慧的。但是知识呢,是不需要通过实践的。讲得天花乱坠,但内心充满了痛苦,那叫有知识没有智慧。现在社会当中有很多有知识没有智慧的现象。

不了义就是方便权巧,你摔跤了,叫你爬起来,然后要往前走,这个时候往前走就比爬起来更加了义,叫你爬起来是暂时的方便权巧,而不是应该要走路的时候还在想爬起来以后再爬到哪里去。所以,这些针对性的,包括忏悔、破除我执、打七、诵经、念佛种种现象都叫做不了义,有为法都叫做不了义。了义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无来无去,无造作,无知无识,无有为、无有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香味触法,这一下全部没有了。要依了义的经典,而不依不了义的。依了义就是你能明白真心,依不了义的最高境界,可能你是得到福报,要不是最高境界的话,可能你是增加执着。执着的人特别多,所以有些人越修越烦恼,因为他依不了义的经、而不依了义的。了义的是你的心性、不了义的是你的因缘果报,是世间法。

依法不依人,这点尤其重要,他们讲藏传佛教四皈依,首先要皈依金刚上师,我们汉传佛教就直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是依法不依人,他们是依人然后再依法。那个人要是有法,那依上去还行,要是没有法,依上去就完蛋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佛法,不能把佛法当人情来看,包括你来听法也不要说是你给法师面子,当你内心升起法喜,真的想听法了,才会受用,如果不是以这样的心态听法,不会受用,也很累。

经文: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法供养的内容有两条:第一条是你懂了佛法之后,赶紧做推销员,接受多少马上推销出去;第二是你赶紧自身来受用。你自己拿了药给别人吃,但自己却不吃这个药,病还是治不好,有时候能够给别人治病,自己要先用,自己能够如法用功地修行,也是最上的法供养。自己能够把法来传授给别人,也是法供养。所有的别的供养中,只有这两种法供养最为殊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达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现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形成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业风与心力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改变命运的力量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三大问题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有福报的生命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意义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明了我们的觉性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内在景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禅观内省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身心功夫 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