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上4


   日期:2023/1/6 16: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4

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不但宗教二门都是念佛法门即普天之下各行各业之人,纵绝不知念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何以故?因为日用之间,去来动静,咸皆依循本具佛性在起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手能执捉,足会运奔,皆仗佛性之力也。真如古人说,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一气,代表太极,无极,为万物生起之原,古有一气生两仪,(谓天地)两仪化育万物之说,首句是说一气虽无象无言,有象之万物皆仗彼含育生长,万灵的有情众生,到处蒙其无私惠赐,想辞谢不要它也不可能。下两句比喻,真像道路两边的桃花,在风雨交加下飘落满地,骑马人行于道中,要想马蹄避开落红而不践,也不可能。一气,喻无所不在之佛性也。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此段开示,十分重要,可以作我们净业行人修学念佛法门的指南针。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为了生死。不要回避这个生死问题,也回避不了。修学念佛法门,若生死心不切,就不能得其实益。我等无量劫来,在六道中流转,所积累的死后枯骨,堆起来高过于须弥山。一罗汉得宿命通,观察累劫中在地狱所受苦次数之多,害怕得流出血汗。所以我们要发了生死的心,而且要生死心切。生死心若切,就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矣。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发下化众生之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上求佛道之愿。这是修学佛法的通途。《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应发真正菩提心也。念佛人的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如有一人,念佛不发往生西方的心,所修惟得人天福报,则此人与五逆十恶之人本质上没有区别,其堕地狱迟速,仅隔一步之遥而已。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净宗修法就是这么简单,深愿持名。这句弥陀名号,犹如金刚王宝剑,威力无穷,能斩断烦恼葛藤,魔障丝萝。真信切愿持之,就能往生西方。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预知末世众生,不能自力断惑了生死,在法藏菩萨因地时,经过五劫思惟,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用这句名号救度障重众生,生彼净土。《无量寿经》云:“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印祖说:“念一句佛号,成佛尚有余。”他老人家念60年佛,成了一代祖师。有人认为我文化不高,没有办法,只好念念佛,这种想法,完全错了,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功德,圆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无欠无缺。何以故?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圆摄一切功德也。永明寿禅师,一代宗匠,大善知识,日课佛名十万声,难道也是只会念佛的下根人。宋长庐宗赜禅师举行念佛莲华胜会,梦中有华严经中普贤、普慧二菩萨要求入会参加。所以念佛法门,诸圣冥赞。这是上根利智的行门,一生成佛的捷径,大家不必三心二意,脚踏实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了。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这里提出二个条件,一摄心,二专注。如何摄心?人有六根,只要收摄意根和耳根,心念耳听,其余四根不摄自摄。将六根收摄在一句佛号上,就有很大威力,如日下照镜,将日光聚成焦点,就能点燃镜下的白纸。其消业障,增福慧,比散心念佛不知要好多少倍。如何专注?就是全神贯注在句佛号上面,必须恳切至诚,若心不恳切至诚,就无法专注。若犹涌妄波,则可用记数念佛方法,从一至十,或从一至五,从六至十,终而复始,定可止妄而专注于佛号一境矣。其他尚有观想、记数、随息、追顶等念佛方法。印祖说,观想虽好,是上根所修,中下根心粗境细,很难得益。随息,随得不好,也会成病,追顶亦然,唯记数一法,息妄效果好,且最能养神,末世众生,欲得念佛专注一心,不用记数,大难!大难!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修心就是修念头,妄心就是贪嗔痴的念头,于顺境上起贪,于逆境上起嗔,于五尘中庸境上看不破,处处执著,即痴。因贪嗔痴,起惑造业,因业感受苦报。故念佛人,一定要对治贪嗔痴烦恼。如何对治?就用专心念佛来战胜它,佛念一起,烦恼自去。比如光明若至,黑暗自消。佛号似洪炉,烦恼似片雪。片雪近洪炉自消。如提不起这句佛号,烦恼就会反客为主,伤害我的法身慧命。一定要战胜它,是为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学佛之人,一定要戒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是一切戒法的基础,四重戒法不持,学佛法得不到真实利益。观经净业三福,特别强调要严持净戒,“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威仪即戒法细则)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斋戒清净,才能往生西方。若破四重戒,即能障道,已得者会失,未得者,永远不得,故应严守此四重戒法,作为入道之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念佛的人,不要图安逸,贪享受,应助人为乐。凡有义举善事,当仁不让,勇于担荷。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须知吾人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应该忏悔、念佛和种种苦行,以消除业障,增长善根。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为我们追求目标,念佛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从事相上达到一心不乱,心佛融为一体,但犹不明理性。理一心是从事一心基础上明白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理,非别有理一心也。事一心不乱属定,理一心不乱,则由定发慧,证念佛三昧。念佛能达一心固好,若未能一心,却不能存一恐不得往生之疑心,否则因疑成障,致自失往生利益,不可不知。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念佛法门为什么要谈瑞相?因为念佛一法,是难信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等觉菩萨只能知其少分,其余权乘小果,皆非智力所及,何况凡夫。释迦如来在方等会上说《无量寿经》,是说十万亿佛土之外的他方佛,与会大众未能彻底无疑,佛对阿难说,欲见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面向西方顶礼。阿难就西向顶礼,起立抬头,就见到阿弥陀佛巍巍金身,现在其前。证明佛语不虚,西方确有阿弥陀佛。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现在能见,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是往生之后才见佛,为使大家增长对念佛法的信心,就必须将临终往生者的种种瑞相加以记录,编辑成书,前人所编集的《净土圣贤录》。《近代往生传》就是这方面的先例,启人信心,影响颇巨。但由于过去新闻媒体传播不畅,和文化事业不发达,念佛往生者被记录下来极少数,大多是未予记述,自然散失。经中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临终往生之人,光明满室,天乐鸣空,异香远闻,的往生瑞相,并不多见。凡是临终者头顶最后冷却、四肢柔软,面带微笑,都应视为往生西方的瑞相证验,可以展转口头宣扬,或撰文向佛教刊物投稿。以增长念佛求往生人的信心。此八种事,要痛快讲,要详细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余趣众生,为惊瞋苦乐所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

一切众生,由贪嗔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无有出期。纵欲归向佛道,思求脱六道轮回之苦,其余五道众生,均为或苦或乐环境所障,无暇向道。天道众生,衣食自然,不假造作,只知享天快乐,不肯修道。修罗众生,有天乐,无天德,嗔恚、嫉妒、我慢、争斗之心,特别旺盛,亦无暇向道。畜道众生,愚蠢无知,只知觅食,睡眠,也不能修道。饿鬼道众生,业力所感,饥不得食,渴不得饮,也无暇修道。地狱道众生,为卧抱铁床铜柱,受苦无间,更不能向道。真正能办心道业,趣向菩提者,只有人道耳。但由于过去生中,持五戒者少,故得人身者少。佛一日,曾抓一把土在手,问阿难:我手上土多,还是大地土多?阿难答: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我手上土,失人者,如大地土。故人身岂易得乎!

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

上段说,人身难得,此段言佛法难闻。人生在世,从少至壮,从壮至老死,成家立业,生男育女,为衣食奔波劳碌,被声色货利驱使,一生之中,未闻到佛过,便骨肉归于丘垅者,比比皆是,佛法岂易闻乎!

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

此段是彻祖大悲心,谆切诫勉净宗学人当建立真信也。吾人幸得人身,何况得男子身,六根完足,难闻之佛法已闻。不但已闻,还能得闻多生难闻之念佛法门。闻了若不生信心,岂不可惜也哉!信了若不发愿,等于不信。发愿而不起行,等于未发愿,虽起念佛之行,而行不勇猛,悠悠泛泛,不能往生,等于无行。行何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何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最难,真信果生,愿自会切,愿果切矣,行自会猛。真信、切愿,勇猛力行,(精进念佛)。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决定一生补佛。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即得圆成。然则,欲得此殊胜妙果,最初一著,当从建立真信入手。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然则此一念真信之关系,岂不重要哉!

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

若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的话,何以能建真信,发切愿,起大行如是勇决哉!彻祖云:我们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不得而知。但事在人为,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应从二方面入手,作为宏法的善知识,要善巧方便,多方开导,启发学人的深信。作为学道初发心者,当竭力奋勉,勇往直前,若闻善知识开示,一言入耳,永远铭记。一念动心,奋发而起,均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倘若对于善知识种种恳切、重要开示,如风过耳,无一言听进去,虽遭种种顺逆境界,曾无一念奋发之心,这种人真是业力深重,真是善根轻少。对他也无可如何了。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喟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此性德也,有妄想执著,无妄想执著,此修德有别也。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此性德也。佛已久悟,而我犹迷,此修德有别也。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此谓悟迷虽别,性德仍无增减,诸佛彻证心体,仍不增一分。堕恶道众生,彻底迷背性体,仍不减一分。平等,平等!于同体心性,佛虽无增,以顺法性故,受常乐我净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法性故,遭受三途等极重苦报。故佛与众生,苦乐悬殊也。以生佛心性同体之故。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仍不舍苦难众生,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不作意分别,冤亲平等)念念忆念于我,摄受于我。但众生迷头狂走,怀宝循乞,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忆念于佛。但追逐五欲六尘幻境,起贪嗔痴心,造杀盗淫业。无量劫来,五逆(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团)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地狱,畜生,饿鬼,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北俱卢洲,无想天。此八,皆不得见佛闻法,故曰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诚可自惭,思之诚可怖畏。假若现在还不肯念佛,依旧埋头造业,依旧从头去受种种苦报,岂不愧对佛天乎!岂不惧再受苦报乎!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昔日为浪子,今日思回头。方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于我,摄受于我,今则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从前迷背佛性,枉自造业受苦。今欲求脱苦,故应念佛。悟已往不谏,知来者可追,已造之罪,无可奈何,未来之业,岂可更造。由是生惭愧心,故应念佛。既知同体心性,本来具有,今岂不存,但未悟耳。欲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此必然之理也。

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我不念佛,佛尚念我。何以故?以佛视众生本来是佛故也。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此一定之理。犹如浪子回头,父母更加欢喜矣,引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经文作证:“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有什么用)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其他)方便,自得心开”。(有现前心开,当来心开之分)此是大势至菩萨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诚语相告,岂可不信哉。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即悟无生法忍)果得开悟,便可痛洗从前种种颠倒之惭愧矣,佛岂可不念乎哉!末句,反显必定要念佛也。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

此段是彻祖开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枉作众生者,未断原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故也。今欲断原空之妄,证本有之真,无如念佛法门最为殊胜超绝也。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以故?真心本有,当下不生不灭故。妄想无性,当体即空故。一切善法,恒沙性德,自性本具故。为什么性德不能显现,成为苦恼众生?只以长久时劫以来,背觉合尘,随迷染之缘,未断原如空华之妄想,未证本有(不生不灭)真心,由无称性修德,所以善法本具而未显,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原空之妄想,证本有之真心。修本具之善法,成本是之佛道,如何入手?必须背尘合觉,弃迷染之缘,随悟净之缘,方有入处。而随悟净之缘者,求其直捷痛快,至圆至顿,无如持名念佛一法矣。

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真,而圆成无上妙觉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断修证,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何故说持名一法最为殊胜超绝?因为能念(佛)之心,原是六识妄心,本是全真成妄,如全水成波。虽是妄心而念,却是全妄即真,如全波即水。妄心也不离真心啊!此约能念边说。若约所念边说,所念这句佛号,本是全从阿弥陀佛万德上建立。故曰全德立名。念佛名号,即是念阿弥陀佛万德。故曰全名即德。但能所是不二的,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融为一体,正念佛次,于念念中,能圆伏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为一住)圆转(转惑业苦,成秘密藏)圆灭三杂染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圆破五阴(色受想行识)圆超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法报应三身)圆修六度万行,圆证本具真心,圆成无上妙觉。(以念念即佛故)一念功德如是,念念功德亦皆如是,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惑)、断(惑)修(因)证(果),其力用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何以力用如斯玄妙,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本觉)果佛(法身)二者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故也。所以才能一句佛号,不杂异缘,(临终)十念功成,顿超须多劫才了之生死。若于此犹不能相信,真同木石无心。若舍此而别修余门,非狂妄,即愚痴。狂妄者,不屑仗佛力了生死。愚痴者,认为念佛法门是权渐小法而不肯修。彻祖叹曰:吾对此二种人,还有何说哉!还有何说哉!

问,诸方皆有净土,何专赞西方,求愿往生耶。答,此非人师意也。乃金口诚言,分明指示故。大乘显密诸经,同指归故。令初心人专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愿为缘,缘强故。十念为因,因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故。此土众生,无论僧俗男女老幼善恶之人,当其处极顺逆苦乐境缘之时,多必由中而发,冲口而出,念佛一声。然不念佛则已,凡念佛必念阿弥陀佛。此谁使之然,盖众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与佛缘深故也。

净土法门是易行而难信之法,非深具善根福德之人,不能彻底相信,难免有种种疑惑产生。最常见的有这样疑问:诸方皆有净土,何故专赞西方,求愿往生?答:一、求生西方一门,此不是人间任何一位知识法师私心所立,乃出于释尊金口诚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指示众生,求愿往生。二,诸大乘经或显或密,同皆指归西方净土,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往生安乐世界,生莲华中。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圆满佛果。又如首楞严经说,若能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地狱所受苦因为安乐国等等。三、阎浮提众生,心易散乱,佛令初心人专注一境,持念阿弥陀佛,念佛三昧易于成就故。四、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今果上成佛,四十八愿摄生之缘强,能令众生带业往生,故令专念阿弥陀佛。五、十念为因,因殊胜故。佛曾有愿,若有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临终十念,不论念佛久暂,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诸佛果上功德虽然平等,但因中愿力不同,不若阿弥陀佛能普度一切众生(以有四十八愿故),故不念余佛,专念阿弥陀佛也。印光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六、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阿赖耶识中,多有彼佛种子,无论僧俗、男女老幼,无论处在顺境,或者逆境,不念佛则已,若念佛,必念阿弥陀佛,而释迦牟尼佛,为此土教主,却很多人不知,反不若彼佛能男女老幼普晓。何以能如此?盖此土众生,久蒙阿弥陀佛教化,与彼佛缘深,且彼佛名号,十方诸佛所同赞,十方众生,都知阿弥陀佛,故释尊令众生专念彼佛也。

且此弥陀一经,罗什最初译成,东林远祖,即与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渐化,临终皆留瑞应。虽鹦鹉,八八儿念佛,化时皆有瑞相。此非众生与佛缘深,谓之何哉。又无量寿经云,当来经道灭尽,我以愿力,特留此经,更住百年,广度含识。夫不留他经,而独留此经者,岂非以此法门,下手易而摄机普,入道稳而获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时愈后,此法愈当机矣。

此部阿弥陀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什师译经,崇尚意译,译文流畅,如师所译《法华》、《金刚》、《弥陀》、《维摩诘》等经典。人乐受持读诵。此经愈为家喻户晓。此经初译成,庐山东林寺初祖慧远大师,即与刘遗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念佛,由刘遗民撰文立碑,誓愿往生,其后一百二十三人,临终往生,皆有瑞相。但能念佛,即使鹦鹉、八哥等禽鸟,化去皆有瑞相,载诸传记。由此可见,念佛往生,摄生之普广,岂非此土众生与阿弥陀佛缘深,还能说明什么呢。又:《无量寿经》云:当来经道灭尽,我以愿力特留此经更住世百年,广度含识。夫不留别经,而独留《阿弥陀经》,(以此经人人会念,即略本无量寿经故)岂非念佛法门,下手易而摄机普,(但持名号,故下手易。三根普被,故摄机普。)入道稳而获益速。百丈禅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故入道稳。但得往生,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一生圆证阿鞞跋致,故获益速。而且经道灭尽之后,更留阿弥陀佛名号,现在空中百年,但能称名,亦得往生。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此而知,愈至末法,此法愈为当机矣。

世间众生,当处急难痛苦之时,嗥叫父母,呼天唤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尽我轮回,以其同在生死轮回故耳。三乘圣人,虽出生死,无大悲心,无益于我。诸菩萨等,虽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证各有分限,未能普利众生,满一切愿。十方诸佛,虽皆证穷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纵感极而见,不过暂时离苦,终非究竟。唯阿弥陀佛,但得一见,即顿脱生死,永断苦根矣。

此段是说,世间父母,人间国王,天上帝释,不能救我出生死,免轮回。以彼等同在生死轮回之中,无此力量耳。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三乘圣人,彼等虽出分段生死,由无无大悲心,也不能度我出生死轮回,无益于我。十方诸大菩萨,虽有度生之大慈悲心,以四十二品无明尚未破尽,其神通道力,各有分齐限量,也不能普利众生,满一切众生之愿。十方诸佛,虽然五住究尽,二死永亡,证穷法界(法界即真如自性异名)但因中摄生愿力不同,我感之不易,纵然偶然感通,见到彼佛,不过暂时令我离苦,不能令我永远脱生死轮回,终非究竟。唯有阿弥陀佛,但得一见,即可顿脱生死轮回,永断六道苦根。

唯此一句阿弥陀佛,是所当尽心竭力者。予曾有偈云,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然而念佛不难,难于坚久。果能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如一人与万人敌,千圣遮拦不住,万牛挽不回头。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者,夫岂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稳成佛果。岂易事也哉。

如此看来,我等末世障重凡夫,欲出生死轮回,非念阿弥陀佛不可。所以这句弥陀名号,我们所当尽敬竭诚地去念。彻祖有偈云:“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吾人心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四圣,便念六凡,彻祖此语,当永铭记也。但念佛不难,难在持之以恒,切忌一日捕鱼,三日晒网。果能坚持此一句名号,如持金刚王宝剑相似,如一人与万人敌,(万人喻八万魔军)勇往直前,突围而出。若能如是坚持念去,必能达到心佛相应,若能心佛一如,必有不思议感应。若不能如此苦切用心,则必无明显感应。而说佛言无有应验,佛心难以感通,岂可如是说哉!(不是佛难感通,是你自己不用功啊)果能持名不辍,临终之时,一念感通(正念分明)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一生圆成佛果,然则此一句佛号,岂可轻易从事,不去牢牢执持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