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菩提法师:漫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日期:2022/12/13 11: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菩提法师    


一、引子

  丛林是佛教特有的名词,通指禅宗的寺院,所以也把它叫做禅林。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大智度论》卷三载:僧众和合居住於一处,犹如树木聚集之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谓:众僧乃胜智之丛林,又《禅林宝训音译》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意,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曰:“梵语贫婆陀那,此云丛林……草丛生藐。”《百丈丛林清规正义记》曰:“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集之义,喻僧坊为众所止之处,行人栖心行道之所。能生道芽,趋登圣果,福利群生也。又此名义,具经解,《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杆,五度为繁密,定业神通花,一切智为果。’又法华经药草品亦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又律中,凡四僧以上,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游事,如水乳和,皆名丛林。”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同时形成了佛教的黄金时期。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本文,就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略抒管窥之已见。


二、佛教原始制度简介

  伟大的释尊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宫庭式的高级教育,对古印度之各种礼教,都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为了探发解脱自我与众生苦迫的大道,他决意摆脱一切入山修行,热肠而冷眼的透视人间,审思、参究、体证,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了圆满的正觉,成为人间的佛陀。

  释尊创觉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比丘(尼)们严格遵守佛陀的戒律和制度,立志精勤,以求佛道。除了应当守心修性,和行为上等等的戒律以外,佛陀又为他们定下了个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种制度:

  1、衣:如《三中彼经》说:“佛告迦叶周那沙弥,舍粪扫中物至阿耨达池浣洗,诸天遥为作礼,取其浣汁以自沐浴,外道持净毡次后将洗,诸天遥遮,勿淤池也,然此粪衣,竟是世人所弃碎帛收拾抖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少事,一纳之外更无余物。”从修行的立场著想,摒除牵累,只许披粪扫衣,所以比丘行住坐卧无所不适。减少物质生活至最低极限的作法有十种利益:“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守护疲苦;三、所蓄物少;四、唯身所著为是;五、烟蕴戒行;六、行来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阿练若处住;九、处处住无顾惜;十、随顺道行。”但是,粪扫衣传到中国以后,就无法适应了,只有象征性地在衣上补上一块。也有乞化百家衣布,补破衲杂而成的,名之为破衲衣、补衲衣或百衲衣。

  2、食:佛法说:“*轮未转,食轮先转”。要过修行生活,以假修真,必借这四大组合的身体,所谓“身安则道隆”。但是若欲身安,须要靠吃饭才能维持下去。而原始佛教的生活方式,则以乞食为主。做梵行人,修行与弘法并行,有道之人不耻向人乞食,其目的在于随处说法利生,并不在贪口福,也不是无谋生能力的落泊者。所以,在《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十六中说:乞食有十种利益:“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施我食者含住三宝然百岁食,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四、顺佛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骄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作修、善法者效我,九、不与男子大小诸缘事,十、次第乞食于众生中起平等心。”至于时间,则是过午不食。至多是早上、中午两餐。因为修行者把吃饭只看作维持生命和治疗饿病的药物吧了。

  3、住:原始佛教对住,是随遇而安;屋檐、庙廊、树下、旷野、荒冢,两足跏趺,便心安理得地参悟去了。冢间坐者,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有十种利益:“一、常得无常想;二、得死想;三、得不净想;四、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想心;七、远离戏说;八、心常厌离;九、勤行精进;十、解除怖畏”。“树下坐者,无有房舍卧所受用疲苦,及随四依地易得无过,复无有众闹等,在露地坐者,如《大智度论》说:“我观树下如半食,无异荫覆闵乐,难受者,便受露地日光遍照,空中明净,易入空定。”《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十六亦说有露地坐有十种利益:“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因;十、不夺他所有。”由此可见原始佛教修行者的风格。

  4、行:佛门有一句老话说:“出家不参方,犹如菩萨不开光。”原始佛教的苦行者们,为了立志求道,光头赤足安祥而走。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目的只有一个:发明自心的本地风光。头陀不三宿空桑之下,无不是要行者莫再对事物留恋不舍,因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才是修行者所追求的。


三、丛林制度之由来

  佛教戒律,是由释尊所制定的,它规范了僧众的集体生活及主个人生活的准则。丛林制度的建立,亦是源于佛教戒律的演变。佛教传来中国,到梁武的时,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法门,就在东士扎根了。传到六祖慧能大师,此一法门大弘其道,盛极一时,如日丽东方,光芒万丈。此后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禅师,鉴于中国的风士民情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改变佛教东来的制度,因地制宜的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丛林制度的规范,尤得力于百丈怀海。据禅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因此就有了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说法。


四、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他参照大小乘经律,制定清规二卷,一时流通极广,但后来散逸,至后世已查不到原卷。但是他倡导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佛教,却历千余年而不衰。他所制定的清规。后人即以百丈清规而命名。丛林本是僧众集团的特称,但在中国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发展到以后,丛林便不单指禅宗的寺院,其它宗派的寺院也名之为丛林了。

  (一)丛林的规模
  1、住持和尚:他是职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弘法(布道)、经济财务等事权的主僧。他在寺内住的所在,叫做方丈。意取维摩诘居室仅有一丈,却可容八万四千狮子之座,所以通常把一寺的住持和尚叫做方丈。有时也叫作住持,就是佛经上住持正法之意。《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条云:“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敕修百丈清规》第五住持章云:“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浸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响风问道,有徒实蕃(繁)。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为上座,以齿德俱尊也。作广堂以居其众,没而序以分其职,而制粲然矣!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乌有庾廪之富,与仆之安哉?故始由众推既而命之官,而犹辞聘不赴哉!后则贵鬻豪夺,视若奇货。然苟非其人,一寺废荡,又遗党于后,至数十年蔓不可图。而往往传其冥报之惨,有不忍闻者,可不戒且惧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一一一九页)。这一段对于“住持”短短地历史叙述,显明地指出住持意义与责任,并一寺住持之重要性。

  (1)、住持和尚的产生:丛林为十方道场,非子孙嫡传的家庙,所以每一丛林的住持必是年高德劭的有道之士任之。《百丈清规证义记》说:“丛林兴衰,在乎住持,住持善恶,在乎举请。荷担常住,在此一举,败坏常住亦在此一举,而受请者祸福升沉亦因之,是故两者,俱不可不慎”!由此可见,一寺住持的重要。俗语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所以住持的产生,向为丛林所重视。丛林住持是僧众们推选出来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禅宗的得法弟子,要确有修持见地,是为大众师范,而且形体端正,无有残缺。第二、要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丛林的住持们赞助。第三、得政府的同意等。具备这些条件,经过一次隆重的仪式,才得升座作住持和尚。如果有老和尚存在,在升座的仪式中,还有付法、嗣法、入院、视篆等手续,才算正式完成接座的一幕。

  (2)退院的和尚:丛林住持是来自十方、去至十方,有一定的任期,至时候必行交接仪式。《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云:“监院具领须知一册,载明本寺所有田产物业及迎接仪从……新住持,即择数亲信人,同专使到彼,收万年簿及文契庄严,钱米用物等,唯盘结文契,不清不接,以常住文契关重也。”又《百丈清规》卷第一云:“住持如年老有疾,或心力疲倦,或缘不顺自宜,知退常住钱物。须要簿书分明,方丈什物点对交割具单目一样两本,住持两序勒旧签押,用寺记印,住持库司各执一本为照”。前任的住持和尚退位,便称为退院老和尚,他闲居养静,再不问事。新任接位接法的住持和尚,对老和尚务须恭敬侍奉供养,一直到老死。否则,会被诸山长老及大众们所指责的。但是,退院的和尚,多半仍拾起到位时的包袱,不多添分毫,谦称自己德行不够,两袖清风,飘然远引,再云游十方去了,这即是丛林大德和尚的风范。

  (3)住持和尚执行的任务:住持在职位上,是全寺首脑的住持,由他选拔僧众,分担各种执事的职务,叫作请职。请职等于说以礼聘请,并不以命代行。各种执事的职位,虽然由住持所请,但一经请定了,便各自执行他的职事,秉公办理,即使对住持也不能循私,因为他们有一最高的信仰,尽心尽力,一切都是为了常住,才是功德。常住,就是指丛林寺院的全体代名词,也就是佛经所说佛法常住之意。所以凡关于处理或决议全寺和大众的事,住持必须请集全体执事会议以决定。不能一意孤行,至少,也有两序执事长老,或少数重要执事参加决定才行。因此,住持在职位上,不能象专制时代的政府主管一样,而是一种民主意愿的集中。住持所负的主要责任,是指导全寺僧众们的实地修行,和品行的督导,关于这一方面,住持有无上的权威,也有无限的责任感。所以古代的丛林,有些住持,根本就不问寺事,他认为执事的职掌,已经各有所司,毋须他来多管,他只须自己努力修行,随时说法,行其身教就是,要能不使学者走入岐途,这才是他应尽的责任。

  (4)住持和尚请两序班首执事:住持就职,就要选请全寺的职事。所谓执事,百丈旧规,称为知事。通常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与七月十六日二“期头”各举行一次。依丛林所施设之职务,分为序职,列职二类。序职是依个之年资、德业而予以叙职;其职务属永久性质,不必依任期请辞再叙。列职则以六个月为一任期,每年分二任期,以农历正月十六日和七月十六日各期之期头。每一任期之最后一周,各职事依列请辞列职,以待领来期之职务。

  住持要发表各位执事职司的手续时先要往求本人的同意,再把各执事职司的名字职位,写在一个牌上,于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挂牌示众。在就职的那一天,午斋的时候,住持和尚送各职司到堂,依次就座用膳。饭后再绕佛经行,送到大殿上,依次排列位置,再礼佛就位。一般称之为“送位”。晚课以后,各新请的职事,便到方丈礼座就职。方丈则预备茶果款待,更当面加以训勉、告诫,尽心职务,遵守清规。退而,一一拜侯。这就是简单的请职程序。

  (5)古清规的住持职司和授受程序:
  (1)住持的日常寺务:
  A、关于教育和说法:
  1、上堂:即在法堂对大众说法。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中世以后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1)旦望上堂,每月初一、十五上堂。(2)五参上堂,每月初五、初十、二十、二十五日上堂,另加上望(月末最后一天)上堂,约每五日上堂一回,故称为五参。(3)九参上堂,每三日上堂一回,则每月约有九回上堂。(4)圣节上堂,皇帝诞生日上堂,(5)出队上堂,住持出外劝化,归来后上堂。(6)因等上堂,寺院发生毁逆违难等事,住持特别上说法。(7)秉拂上堂,谢头首秉拂之劳。(8)谢都寺斋上堂,谢都寺斋之劳,住持为上堂说法。(9)大行追严上堂,为皇帝之中阴追荐而上堂说法。住持上堂升座时,大众应起立听法。上堂说之后,赴斋堂受供,称为上堂斋。

  2、晚参:晚上在法堂对大众说法垂示。3、小参:指随时之垂说,以别于上堂说法之大参。小参本无定所,每于日暮时鸣钟,视众多寡,而就寝堂、法堂、方丈等处升座说法,说法内容包括法语、宗要及日常琐事,概为一种简单之宾主问酬方式。4、告香:对新挂单僧说法开示。5、普说:和尚普为众僧说法。在特别说时,学人烧香请求普说,分为告香普说。6、入室:在方丈室中,为亲受法门而嗣法的说法。以上六点统属于日常说法说法部分。7、念诵:住持于结夏、解夏、冬至、年头等重大节日念诵,此外还有:入龛念诵、锁龛念诵、龛前念诵、举龛念诵、山头念诵、举火念诵等。8、巡寮: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咨问恶病,尝以五事而五日一巡行僧房:一、恐弟著子有为事;二、恐著于俗论;三、恐著于睡眠;四、为探问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观佛陀威仪痒序心生欢喜。9、肃众:对僧众违反清规之处分。10、训童行:和尚于每月之初一、十五日等,召集各局务之行者于寝堂听受训示。以上罗列统属于日常管理部分。还有受法衣、近侍尊窒:施主请升座,斋僧、受嗣、法人煎点、嗣法师员书等不在详列。这些统属于平常管辖的教育和事务部分。

  (2)两序执事:两序指东序与西序,又称两班。我国古来朝庭中,任职之官员有文武之分,上朝时即分列文武两班。丛林仿此制,于住持之下,设有东西两班辅助住持管理寺院事务,行佛事时即职司,分列于住持之左右两侧。长于学德者归西序;通于世法者归东序。

  B、各职的班首执事
  (1)古清规的两序
  西序班首:
  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参头、祖侍、烧香、记录、圣僧侍者。
  执事:
  殿主、僚元、钟头、鼓头、印房、夜巡、清众、香灯、司水、耆宿、闲住、护病、打扫、行者、净头。
  东序班首:
  都监寺、监院、维那、副寺、库头、知众、知客、照客、悦众、典座、值岁、知浴、监收、衣钵、汤药、侍寺、庄主。
  执事:
  化主、副僚、延寿堂主、净头、米头、饭头、茶头、圆头、磨头、炭头、菜头、柴头。

  (2)近代各职班首执事:
  A:寺务的行政方面:监院一位或数位。他是职掌全寺,内外行政事务。旧制称为寺主,他与维那、首座、为丛林三纲职司之一。监院俗称当家师,如为二位,便分为内当家与外当家,三、四、五位,便分为大当家、二当家等等。分别管内管外,管钱管帐等职务。另外还有副寺一位或数位分理监院的寺务,并执掌财务和山林田产,旧制副寺十日一算费月,记之纸端,称为旬单。

  B:经济财务方面:库头一位或数位。旧制即副寺的职称,又称为都仓,掌出纳之役。他执掌储藏应用物品和食粮、食物、财务等事,所有储藏衣食等物,都应保管、保养、防护、晒洗等责任。

  C:监察方面:都监一位旧制称为都寺,别名都管、都守、都总。他负责监察寺务行政、经济、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职者,都聘前任监院任之。后世把这一职务变成了闲曹,等于政府的升迁,同时又相似降职。

  D:应接及外务方面:知客一位或二、三位,旧制又称为知宾、知浴、知库、知殿等。他对外执掌待客应酬,负责交际等事务,并接受替人念经作佛事,如为两位,分别叫作头单知客、二单知客或大知客、二知客。所以大知客师一席,又等于是外当家,或副寺,担任此职者必须德威并济,才能干练的担任。但是注重修持的往往推辞担任这个职务。若实在无人当选,又必是为了常住而发心担任,等于是为了大众的必要,而跳火坑一样。录属于知客下,辅助知客,听其指挥作事的为照客,一般有一或数位,旧制称为请客侍者或客头侍者。须选青年,聪明灵俐的沙弥任之。

  E:教育方面:首座一位或安位,旧制也称之为座元,僧堂之首的意思。与维那、监寺、统称为三纲司之一。他辅助和尚弘宗说法,大多是诸方公认的善知识,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选有高深造就的任之,他可以代住持秉拂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旧制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上首座等各项分别职司。
  堂主、后堂、西堂都可以请或数位有真实修持,实际学问的人担任。堂主是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以代理和尚说法,所以后世便把堂主说法,也叫作小参。近代的制度,堂主进升为后堂,后堂进升西堂,西堂进升为首座。
  书记一位或数位,他职掌文墨,凡有关于寺务方面的文疏,都由他职掌,住持和尚说法的法语言行,都由书记记录,所以此职必须是擅长文才的人担任。书记可进升为堂主。

  F:纪纲司法方面:维那一位,是全寺的三纲司之一。与监院首座并列为上首。大凡诵经诵施并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

  G:方丈侍者:侍者数位,有五侍者与六侍者的不同,香侍者、侍床侍者、待客侍者、待衣侍者,这叫五侍者,水瓶侍者、应答侍者、书录侍者、衣钵侍者、茶饭侍者、干办侍者,这叫六侍者。佛经称侍者应具八法:所谓:“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骄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因此,侍者必须是为法忘躯,智行严密,不负法乳之托才能任之。一般,多选和尚的入室弟子担任。

  H:总务方面:典座、僧值、饭头、火头、园头、菜头、行头、净头各一位,庄主、巡山主、等各一位或数位。

  I:清要的职务:藏主一位,殿主一位,化主一位或数位。

  L:执掌劳役的僧众:执役僧若干人,担任劳动的往往皆由自动发心,请求执行苦役藉以自励德行的人担任。


  二、丛林的风范
  (一)身份平等集团生活
  《阿含经》说:“四河入海,同一卤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这即反应了出家身份的平等,所谓:王子出家不以为贵,乞丐出家不以为贱。丛林生活的比丘,其身份亦是平等平等。

  出家受戒后,就可以往丛林讨褡常住。讨褡大约可分为两种:(一)、普通少住数日或一短时期的,便叫作挂褡或挂单。挂褡的僧众为慕某一丛林住持和尚的道望,远来参学,或是参方行脚经过之处,但须先到客堂,依一定的仪式,作礼招呼,依一定的仪式放置行李。然后由知客师或照客师依礼接待,并依一定的禅门术语,询问经过,即知道了他的挂褡来意,便送进了客房,招呼沐浴饮食。即使是路过挂褡的也要一宿三餐,等于归家稳坐,绝无岐视之处。如遇参学施方的,一些比较大的丛林,在他临行时,还要送些路费,叫作草鞋钱。倘要久住些的,便要随众上殿念经,参加作事,虽然居住在客位,劳逸平均,仍然不能特别。(二)、要想常住的,便叫作讨褡。要住进禅堂内修学的,便叫作挂海褡。讨了海褡,就算本寺正式清众了,这必须要住些日子,经过知客师及各执事们的考查。认为可以,才能讨海褡常住。常住的僧众每年春秋两次,各发一次衣布,或衣衬钱,以备缝制衣服之用。除了施主的布施以外,常住每季,还发一次零用钱,叫作衬钱或单资。

  凡是受戒的比丘,而且是常住的大众,身份与生活,便一律平等。上至住持和尚,下至执劳役的僧众,都是一样。对于衣食住行方面,都要遵守戒律与清规,如有犯者,轻则罚跪香或执苦役,重则依律处罚或摈弃,便是俗称赶出山门了。

  衣:在上殿念经、礼佛、或听经说法的时候,下穿海青上穿袈裟。僧众们的穿衣、所叠、都有地定的规律。都是训东有素,就是千人走路,也难得听到衣角飘忽的风声。

  食:依照佛陀的戒律,每日只有早晨、中午两餐,过午便不再食了。但在中国则一律是终身素食,而且也遵行过午不食。由于丛林生活自养,那么少数担任劳役的苦役僧,则因体力不济,晚上尚需一餐。即便如此,还只是作医疗之药想,才能取食。丛林中的吃饭,全部集中在斋堂,又叫作五观堂。凡吃饭时,必须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应受此食。这个规矩大家必须共同遵守,虽上至住持和尚,也不能另外设食,这就名为过堂。如有外客,便由知客师陪同吃饭,住持于不得已,也可陪同客人吃饭。过堂时,都按规矩行事。一听到云板响,大家穿上衣袍,顺序排列,鱼贯而斋堂。一一依次端身正坐,不可随便俯伏桌上。无异和尚警语云:“杂念受食,聚头作喧,当粥而饭,当后而前,偏众非僧,争位非贤,虽然腹饱,如吞铁丸”。可见过堂是一件多么严肃而又井然的法事。斋堂中间上首,便是住持和尚的座位,供养已,住持开始取碗著箸,大家便也同时吃饭了。等到全体饭毕,又同时寂然回寮。住持若向大众讲话,便先停止吃饭,在大众饭食时讲,这名为表堂。每逢初一、十五要加菜犒劳大众。

  住:依照丛林规矩,在禅堂专志修习禅定的僧众,旦暮起居,都在禅堂,其余各人都有寮房。除日早晚上殿念经作功课,以及听经、听法以外,无事寮房静坐,不得趱寮闲谈,不得闲游各处,无故不得三人聚论及大声喊叫。

  行:各人行走,或随众列班,必须依照戒律和丛林规矩,两手当胸平放,安祥徐步,垂脸缄默,不得左臧右盼,不得高视阔步。如有事外出,必须到客堂向知客师告假,回寺时又须到客堂销假,不得随便外出。即便是住持方丈,或班首执事出寺入寺,也须在客堂说明,告假几天,同时还须向佛像前告假和销假。

  以上就衣食住行等,粗略地谈丛林生活的集团制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丛林集团生活。绝对是作到处处皆平等,事事有规矩。

  (二)、劳役平等福利经济
  从百丈禅师毅然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佛教起,就改变了比丘不自生产,专靠乞食为生的制度。然而这项制度的产生在当时也曾受到别人的责难,但是百丈禅师毅然地建立丛林制度,适应了中国的农耕社会,这对中国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可说是功不可没的。

  出坡是农作或劳动在丛林中的专门术语,旧制也叫作普请。丛林出坡,自百丈禅师以来,便被例为每日的功课,代代相传不息。出坡,住持和尚,须躬先领头,为人表率。如百丈语录云:“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即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言。”百丈禅师能被崇为一代巨匠,破原始僧伽不务生产,而立下自力更生的风范。由此可见他人格伟大的感召力了。丛林每有劳动,便由僧值师宣布,无论上下,都须一起参加劳动。

  丛林的经济,一切收入与支出,要绝对公开,丛林术语叫公众。收入项目,悉数都为全寺大众生活,尽量为大众谋求福利,还有盈余,便添购田地财产,希望供养更多的天下僧众。一般执事人等,多半公私分明,绝不敢动用常住的一草一木,在佛门被传为宝训的一句话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丛林的每一粒米都是用来接引有情人的,其因果之大非同凡比。因常住的一草一木皆是十方供养,被供养的人须发大悲心,精进修行,弘法利生。以报天下、国家、社会、和施主们的恩德。

  (三)、信仰平等言行守律
  丛林中生活的修行者,他们都坚定的信仰佛法,尤其信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因此丛林禅堂,又名选佛场(堂)。他们专心一致的修证心地成佛法门,同时又严格地恪守丛林的清规与笃守佛教的戒律。相传过去天台由国清寺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已经有了神通。有一天晚上,在禅堂里坐禅,下座的时侯,他偷偷地问隔座的僧众说:你们的肚子饿了吗?大家不敢答话,其中有一僧说:饿了怎么办,规定大家过午不食,谁又敢去犯戒?即便要吃厨房里都没有东西那里有的吃呢?他说:不要紧,你要吃,我替你弄来,厨房里还有锅粑呢!他说了便伸手入左手的袖子里,一会儿,就拿出一大把的锅粑来,请这僧吃。这时,那个住持和尚也是有神通的,他严守戒律,绝不肯轻现神通。到了次日清晨,住持和尚便向大众宣布昨天夜里,禅堂里有两僧人犯戒,依律摈斥出院。那个有神通的僧人便伸手拿起包袱,向住持拜倒,自已承认犯戒,由此就被赶出了山门。从此可知,丛林的规矩和戒律,是多么的整肃。


  (四)、众生平等天下为家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佛陀地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的感慨,亦是对一切众生的悲悯。佛教的宗旨,不但视人人为平等,而且是一切众生性相平等平等,所以丛林就有天下一家的作风。僧众们的云游参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丛林,能懂得规矩,都可以挂褡安居。甚至在过去的丛林,你身边不带一分钱的行脚,到了有些大的丛林寺院,和尚还会送你“草鞋钱”。丛林生活的清闲,僧人云游四方的洒脱,历来为帝王将相所羡幕。相传清代的顺治皇帝,看了丛林的规模,便兴出家之想。他作了一篇赞僧诗说:“天下丛林饭如山,钵盂到处任君餐。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

  丛林制度,从表面看祖制清规与佛陀的戒律似有不同。而实际上,清规是以戒律为根本的。即如举足以动步,也不敢踏伤蝼虫蚂蚁,何况杀生害命。所以慈悲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以天下为家实是丛林僧人的风范。


  (五)、丛林清规的遗范
  清规是百丈禅师所创立,作为后世丛林清净仪规的守则。但他的清规原作,早以失传。现在仅有的清规,只有元代敕修的百丈清规,以及百丈清规证义、禅苑清规、入众日用、入众须知、幻住清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禅林备用清规、日用清规、禅林两众须知等书,但这些已不是百丈旧时的原式。不过,我们尚可从《宝王三味论》与《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一睹百丈清规的遗范。《宝王三昧论》云:“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心轻慢。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九、见利不求沽分,得沽分则痴心易动。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林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圆林,以布德为弃履,以疏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央崛摩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道,而我佛悉与记别,化令成佛岂非逆彼,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这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之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又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云:“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良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门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从上面引述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百丈禅师创建丛林之苦心。更可看出一代宗匠的豁达的胸怀与严谨的修持。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实在是深远而广大的。今天,我们能在如法如律的丛林中修学,百丈禅师是我们不能忘怀的一人。


  注:本文为九七年中国佛教协会暨莆田广化寺规范传戒讲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