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海空法师:佛道三根本的修持要义


   日期:2022/11/26 1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道三根本的修持要义

  佛法的习修虽然在下手的方便上,多种多样,但是都必须以圣道三要为必要条件,即宗喀巴大师所教导的: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空性正见)。它们被称为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宗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点和核心。虽然只有三法,却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善法。所有佛法的习修都必须围绕着三根本来进行,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因为对阐发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所进行的观析习修,是佛法与其他外道的不共之法,也是佛法究竟圆满之所在。

一、出离心的观修
  出离心,就是因看清生命轮回的本质是苦,而生起的脱离之心。出离心,是学修佛法的关键。如果学佛者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任何习修与善行,都是在耕耘苦果的种子,最终不能离苦得乐。
对出离心的观修,包括了三个阶段:

(一)观析生命轮回的本质是苦(所应用的理论是苦集灭道)
  应作如是观析:
  A 人生是苦
  按照佛陀的教导,我们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续流,如同一个环,由于对我的执着,而产生的贪嗔痴慢疑,就像万有引力一般,把生命固定在六道轮回之中,不得出离,经历着生生死死,种种痛苦。佛陀把它归结为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恚、五蕴炽盛苦。这八苦从我们降临人世的第一天起,就如影随行,无论我们如何挣扎,这些痛苦的情形,都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B 轮回中的天道也是苦
  那些生于天道的天人,因为能预知死亡的来临,而更要对死亡产生极大的恐惧与痛苦。而且因为他们生于天道,耗掉了他们所有的善业福报,所以死后被迫要堕入三恶道。因此生于天道的想法,就象小孩舔刀刃上的蜂蜜,糖尽伤舌。
  C 人身难得
  在生命的六道轮回中,能得人身,非常稀有难得,佛说:其他生命多如大地之尘,人类如指甲皮上的尘。生为人身,具有五种福报:
  (1)生为人——只有人类才有改造命运的智慧和条件。
  (2)生于有佛法之处——才能得到学修佛法的机缘。
  (3)六根具足——非残缺之身。
  (4)未犯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信于佛教经典——对佛法生起信心。
  既已得到人身,并具足五种福报,就应把人身当成是出离轮回生死苦海的大宝舟,好好利用,不应随便浪费,人身一旦失去,再得难上加难。我们应在今世,以大愿力,祈求佛的加持,永离轮回之苦。

(二)观析生命轮回的无常性(所应用的理论是诸法无常)
  应作如是观析:
  对整体生命而言,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对个体生命而言却在不断地重复着生、老、病、死的过程,人身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开始,就不断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根本无法抵抗死亡,时时刻刻,寿命有减无增,而在死亡时,再巨大的财富都赎不了性命,再威严的权力也对死神无能为力,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佛法。我们当以勇猛精进心,按照佛陀的教导,如是习修,出离轮回之苦,证得涅槃之乐。

(三)观析生命轮回的无我性(所应用的理论是缘起性空的内缘起法则)
  应作如是观析:
  我们的生命是色心不二的统一体,即身与心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物质世界是由许多粒子(小得不可分割的单位)组成,这些粒子以不断的变化,呈现着物质的基本特性:地、水、风、火。并不断地生灭、流转,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构成我们血肉之躯的事实真相就是: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不断波动的粒子之流,并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我。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生命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心。
  心,是指我们的精神意识。仔细地,全面地分析我们的心,就会发现,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认知(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习性反应(行蕴)。而这四种心的运作变化过程,远比组成物质(身)的粒子波动来的更快,它的迅速足以使我们根本无法觉察到心的波动。
  由此看来,构成那个所谓的我的身与心,都不过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一个可以执着的我的实核,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念念不忘的自我的真相。

通过观轮回是苦,生起出离轮回的愿望!
  通过观轮回的无常,生起出离轮回的精进力!
  通过观轮回的无我,去掉对身心的执着!
  如是习修,就可生起真切的出离之心了!

二、发起菩提心(菩提心的观修)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基础上的圆满的无上智慧之心。佛法的一切修持,都必须要围绕着发菩提心这一核心来进行。学修佛法,若无菩提心,就好象是在耕耘没有种子的土地,最终没有收获。
  发菩提心的观修,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成就平等心
  培养菩提心,首先就要对所有的众生要有平等心。将心比心,要将众生的心性与自己的心性视为等同,在实际观修时,可以选择朋友、敌人、中立的对象,分别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我因站在我的立场上,因对贪、嗔、痴的执着,而起分别心,因此我应放下执着,生起对所有众生无贪无嗔无痴的平等心。
  B、以七支因果教法发起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发世俗菩提心标志着菩萨资粮道的开始。按照七支因果的教法可以依序作如是观修:
  (1)知母——思维法界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
  (2)知恩——思维一切有情于我有恩。
  (3)报恩——思维当报一切有情之恩。
  (4)悦意慈——也叫大爱,即见一切有情犹如母亲,生欢喜心。
  (5)大悲——思维一切如父如母般的有情在生死轮回中受一切苦,我当如何使其脱离此苦。
  (6)增长益乐——恒常思维自己应该担负有情离苦得乐的重大责任。
  (7)菩提心——为一切众生故,生起愿求圆满大菩提之心。
  这种七支因果的修法,其目的在于将悲与爱毫无分别地扩展到每一位众生的身上,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心。

C、发起胜义的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是佛或菩萨的空性智慧,它是菩萨到达见道位的标志。胜义菩提心发起之时,就是菩萨最初直接亲见空性之时。也就是说,只有亲证了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智慧后,才能阐发慈悲与空性统一的胜义菩提心。此菩提心的阐发需要与空性正见的观修配合进行。
  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心是大乘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从成就平等心开始,到发起为众生的世俗菩提心,最终圆满究竟的胜义菩提心,可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可除一切业障,可避一切邪魔,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

三、树立空性正见——清净见
  根据佛陀的缘起性空的内缘起法则,轮回的祸根在于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苦。可见,要想出离轮回,离苦得乐,就要从无明下手,而去掉无明的唯一途径就是树立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性空的空性正见。空性正见的观修,目的在于去掉法我二执。
  A、进行确定人无我的观修
  作如是观修:(所运用的理论是内缘起法则)
  (1)我非假名而存在
  我是谁?我是张三吗?如果换成叫李四,我还是我,名是一种表象,可以随意变化,非我的本质,名相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假名,我非假名而存在。
  (2)我与身心相关而存在
  人的身心由五蕴而成,即眼、耳、鼻、舌、身所构成的色同受、想、行、识所构成的心所组成,这样就界定了我要么与五蕴为一而存在,要么与五蕴为异而存在,别无第三种存在形式。
  (3)我非与五蕴为异而存在
  与五蕴为异而存在,就需要在五蕴之外,又存在一个我,即离开身心之外,而有一个我存在,这显然是很荒唐的推理。因此我不可能与五蕴为异而存在。
  (4)我非与五蕴为一而存在
  若与五蕴为一而存在,那么色、受、想、行、识中都应有我,若果真如此,色中的我也应是身心的统一体,也就有一个心识,同样受、想、行、识中的我也应各有一个心识,如此一来,我岂不是有了五个心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非与五蕴为一而存在。
  (5)确定人无我性及生命的真相
  根据以上四个要项的逻辑分析,可以断定那个被认为具足自性的我是不存在的。生命的真相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不断生灭的过程。这些过程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形成了绵绵不断的生命之流(身心之流),而生命之流的原动力,就是由于识,这是一种将世界分为能知和所知,主体和客体,我和他的认知行为。在人整个存在的过程中,识不停地流动,变化,从一个存在到下一个存在,生生世世,心识之流持续不已,生命之流也就不断地在轮回中变化着存在的形式。心识之流的生起,是由于无明,即我们并不知道无明,而执着着我的自性的存在。若能彻底认清人无我的真相,就可以断除无明,从生命之轮中解脱出来。
  进行确定人无我的观修,并非否定人缘起之存在,而是将缘起视为空性的显现,如幻觉游戏,不加以执着,成就人法无真实自性的信念。

B、进行确定法无我的观修
  人无我主要是指自己,除自己以外的一切,都属于法无我。进行确定法无我的观修,就是要明见一切事物都是属于相依、相连、相对而存在的因缘联系,无永恒不变的自性,树立法无我的信念。
  (1)确定有为法无自性的存在。
  寂天菩萨说:若无可见之物(境),岂有能见之识?然而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心识的变幻中,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客观存在,在不同的心识中,有着不同的境相,故我们执着的有为法的自性也无丝毫真实性可言。因其无永恒,固定的自性,所以一切有为法都变成了无可执着贪恋的虚幻不实的影子,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2)确定无为法无自性的存在。
  这是俗谛上所能达到的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缘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缘起之性,缘起与性空相依,相对而存在,缘起即空,性空也因缘起的不存在而消失。此空性境界的确立,需要善持两种瑜伽:
  第一种:如虚空般的禅定瑜伽
  在此瑜伽中,行者观一切如虚空,无色无相,包括涅槃中的任一现象,都不依自性而存在。
  第二种:如幻般的禅定瑜伽
  在此瑜伽中,行者可见有色有相,但在色相中见空如幻,知道所有所知的对象都是虚幻的实体,皆非真实,只是依因缘所成而已,空有不二。
  行者依以上两种瑜伽的禅定,和身心调柔的轻安相结合,就叫做胜观。
  以上所讲的空性正见,是在抽象思辨的基础上所能达到的分别智的范围内,尚且停留在戏论当中,要想树立离戏的空性正见,则需通过行者的刻苦习修和体悟,成就无分别现观智的直觉体验,此境界则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述。
  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虽然是佛道的三个方面,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根据佛道三根本的修持次第,又可将菩提道分为下、中、上三士道,即: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包括四种思维:1、思维人身无常。2、思维三趣苦。3、深信业果。4、皈依三宝。
  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包括四种思维: 解脱,1、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2、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3、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的道理)4、思维生死解脱正道。(戒定慧三学)
  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包括入大乘门、菩提心次第、仪轨授法、学菩萨行、六波罗蜜、四摄法、奢摩他、毗婆舍那。
  在上士道之后,发大菩提心和密咒有爱好者,方可进入密乘的学修。
  以上菩提三士道可以作为次第来修,也可以独立习修,对机而设。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必须经过的过程,修下士道,不只是为了求人天福报;修中士道,也不是只为自己了生脱死。下、中士道的习修都是为上士道准备条件。下中上三士道构成了菩提道的完整的习修过程,不可偏废。


   谨以此功德,回向众有情,
   同生大悲智,共证菩提行!


(寂雯根据海空上师讲述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海空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海空法师)  

 海空法师:愿行的力量(下) 

 海空法师:愿行的力量(上)发愿与行愿的内涵——2008年 

 海空法师:学佛与健康(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海空法师: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海空法师: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海空法师:生活中的人间佛教 

 海空法师:道与德的关系——有道无德其运不昌 

 海空法师:密宗资粮道要义 

 海空法师: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海空法师:密乘十四教戒的开示 

 海空法师:与海空上师关于戒的问答 

 海空法师:上师相应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