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释迦牟尼佛略传


   日期:2022/10/24 15: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各宗大意序辑第一种 —释迦牟尼佛略传

黄忏华居士编述

再版自序

初稿

导言

一、 创诞

二、 幼学

三、 婚对

四、 厌俗

五、 修道

六、 自觉

七、 成道

八、 教化

九、 示疾

再版自序

佛教之典籍,浩如渊海;敷辞既极古奥,陈义又至深颐;大小乘个经论乃至梵华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说复甚纷歧;职是至有研究佛学至数年十数年,而于佛教之真实义,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其实佛典率组织严整,佛学为有统绪有条贯之学,茍得其要领,则三藏十二部,若网在纲,不难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本书之编述,其主旨即在将佛教各宗之教义,提要钩玄,并加以整理,使成体系,冀有志斯学者,由此粗疏之轮廓,得各宗之大概,然后以之为阶梯,进而为精密之研究,庶不至颟顸佛法,儱侗真知。

然本书脱稿于民国二十年,出版于民国二十三年,光阴迅速,已数十年矣。此数十年来,各人之学术思想,不无变迁;从而对佛教之教史教义,其观点与前此不无出入,使在今日执笔为各宗教史教义之叙述,或与本书不无差异。特本书以介绍为职志,而所介绍者,佛教各宗传统之学说也。此各宗传统之学说,在中国之佛学界,屹然立千百年未替,所有研究佛学者,莫不经此阶段也。且如前所述,本书为研究佛学穷年而不得其要领者而作,亦大略椎论而已。至对于教史,探讨而为精审之考证;对于教义,沉浸而为缜密之研究;是则有待专书。

民国三十六年八月 黄忏华

佛教各宗大意初稿

凡例

1. 本书于抗尘走俗之余草成自知其必多挂漏必多纰谬苦无闲暇详加订正诸望贤达锡以教言

2. 本书各宗宗名概用通行之名称

3. 唯识一宗陈义最富故本书唯识宗大意篇幅较多

4. 本书关于唯识一宗多秉承吾师欧阳竟无先生之著述关于密宗多受业于先师桂柏华先生时所侧闻其承太虚法师示教及其著述而拟订者亦伙间亦采及时意贤之著述以行文之便不克一一注明谨附志于此

佛教各宗大意

导言

佛教者,释迦牟尼佛,于菩提道场,霩然大悟,成无上觉后,如其所证所由证而说之教法。佛之为言觉也,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佛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此土耳根利故,教体偏用声尘,清净在音闻。能说者,佛薄伽梵之内证自觉圣智。自觉圣智者,一切智智也。一切为名色等无量法门,各摄一切法。如是无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门,摄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异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缘,各各果报,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种尽遍知解,是名一切智。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但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实际常不坏相,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所说有二:一诸法实相,二修证法门。诸法实相者如是一切诸法本来如此之真实相也。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所谓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也。修证法门者,佛薄伽梵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令诸众生如说而修,如修而正之法门也。所谓如实修行也。所谓如如而行也。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也。六度万行也。夫如是佛教之为教,则高矣远矣,无以状之,状之曰周,遍圆满广大,而其义乃浩如渊海,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后世诸师,或尊某法,或崇某义,或主某经某论,各据一门,以标宗尚,而施设门庭,故有大小各宗。其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不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其在中土有十三宗,曰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槃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静土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十三宗中,涅槃地论摄论,后归入天台华严唯识,流传迄今者,实为十宗。各宗之大师,常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于宗有五教十宗说,如贤首是。有五时八教说,如天台是。然教相判释之兴,远在六代,非止台贤二宗,特二宗之教判,流传最广,他家遂为所掩耳。教判既兴,门户遂起,今悉不取,第就各宗性之所,近汇为一辑。俱舍言五位七十五法,言业感缘起。唯识言五位百法乃至六百六十法,又统诸法而集中于识,言缘生法二空所显真如性,皆识所变。南山判唯识为圆教,以种子为戒体,为一辑。成实析法明人法二空。三论说诸法皆空为所得中道。佛心空诸所有,彻法源底,为一辑。天台三界圆融。华严法界无障碍,为一辑。真言言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三密者,结印持名观想。静土出密乘莲花部,念佛观佛与持名观想略同。为一辑。而以释迦牟尼佛略传印度佛教史纲中国佛教史纲为序焉。

释迦牟尼佛略传

一 创诞

兹篇所述者,佛教开祖释迦牟尼佛之略传。所谓释迦,种族之称。牟尼,则智慧之义。义即释迦种族中之智者。旧义做作能仁寂寞。此为释迦佛程道后之尊称。其未出家时,名悉达多,又作萨婆悉多,义云一切义成。姓瞿昙,又名乔答摩。父名净饭,中印度迦琵罗城之城主也,母摩耶夫人,同族拘利城主善觉王之王女。佛典称释迦牟尼佛前身,号护明朴菩萨,处兜率天大悲愿力,示现受生,以距今二千五百年前至二千九百年前阳春四月八日之清晨,创诞于蓝琵尼园中无忧树之花下。佛典称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大庄严经云:诸佛如来出现于世,不于天上而成正觉转妙*轮,但于人间示现成佛。何以故?若于天上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人中众生,咸作是念,我既非天,何能堪任修习佛道,便生退屈。由是义故,但于人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饭王闻讯,即往蓝琵尼园,见太子相好殊异,欢喜踊跃,遂抱太子还宫,召阿私陀仙相之。仙谓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分明显著。若在家。定当得作转轮圣王,若舍出家,必得成就于无上道。

二 幼学

太子生后,甫经七日,摩耶夫人即命终。佛典称夫人以怀太子功德大故,上生忉利。太子姨母波阇波提,亦净饭王妃,乳养太子,如母无异。太子十七岁,婆罗门跋陀罗尼尊者,受王请,教太子习世间书典。太子于少日月,闻一知万,去遽穷蕴邃,凡诸技艺典籍议论天文地理算数射御悉皆通达。非但识慧胜一切人。其力勇健亦无等者。十五岁时,净饭王依当时之礼制,以七宝器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立为太子。

三 婚对

太子年渐向大,观诸世间皆悉无常,不乐在世受于五欲。净饭王忧之,并忆阿私陀仙受记之语,急为婚聘,以懈其志。十七岁时,为纳摩诃那摩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为造三时殿,温凉寒暑,各自异处,其殿亦以七宝庄严,华果池鸟,不可称计复选聪明智慧颜容端正善于歌舞之宫女,遣往给侍太子,集人间之乐事以娱之。太子初不以是有所恋者。

四 厌俗

先是太子幼时随净饭王游于田野,止息阎浮树下,见诸农夫勤劳执役,虫随土出,鸟寻啄之。伤愍众生互相吞食。遂于树下端坐思惟。净饭王强令还国者再,至于流泪,太子始归。及太子长,厌俗乐出家心,日以增进。时有一婆罗门子,名忧陀夷聪明智慧极有辩才。王使与太子为友,旦夕随侍太子,具说五欲乐事,令其心动不乐出家。一日太子与忧陀夷出游,途有一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问诸驭者,知为老人,遂自念言,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复经少时,启王出游,见有一人身体羸瘦,面色痿黄。问诸驭者,知为病人遂自念言如此病苦普应萦之。云何世人耽乐不畏!是时更见一人卧于舆上,室家号哭而随送之问诸驭者,知为死人遂自念言世间乃复有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最后见有比丘,著坏色衣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杖锡而行。太子问之,知其能破结贼,不受后身,便自唱言,天人之中,唯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时王复增诸妙伎女而娱乐之。太子于夜分见诸众女熟睡,衣裳披露,不净流溢,倍增厌离。

太子既见世间有生老病死诸苦,无有贵贱而无免脱。感人生之无常,悲众苦之逼切。又见宫嫔。之不净弊恶,悟尘世之多不足凭遂于十二月八日之夜半,命御车者匿驾白马犍陟,舍王宫,出城求道。尔时太子说誓曰: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又复不能转于*轮,要不还与父王相见若当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又答车匿言,世间之法,独生独死,岂复有伴。又有生老病死诸苦,我当云何与此作侣。今为遇断诸苦故,而来至此。苦若断时,然后当与一切众生作伴侣。

五 修道

时吠舍离城有一外道,名跋伽婆仙人,与诸徒众,于蓝摩林中,修于苦行太子因就之访道,观察此诸仙人之行,或有以草为衣者,或以树皮树叶为服者,或有为食草木华果,或有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三日一食,如是行于自饿之法。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翘一脚,或卧尘土,或卧于荆棘之上,或有卧于水火之侧。太子既见如此苦行,即便问于跋伽仙人,汝等今者行此苦行,甚为奇特,皆欲从何等果报。跋伽陀答言,为欲生天。又问诸天虽乐,福尽则穷,轮回六道,终为苦聚,汝等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复言我今学道为断苦本。

太子与诸仙人说此议论,言与往复,乃至日暮,停彼一宿,既至明旦复更思惟此诸仙人所修皆非解脱真正之道。辞别而去渡于恒河,由王舍城,入弥楼山中,往阿罗逻仙人所,问以断生老病死之法。阿罗逻答言,众生之始,从于冥初;从于冥初,起于我慢;从于我慢,生于痴心;从于痴心,生于染爱;从于染爱,生五微尘气;从五微尘气,生于五大;从于五大,生欲贪嗔恚等诸烦恼。于是流转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太子复问以有何生死方能断所说生死根本?答言:若欲断此生死本者,先当出家,修持戒行,谦悲忍辱,往空闲处,修习禅定,虽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禅。舍喜心得正念,具根乐得第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第四禅,获无想报。别说如此处名为解脱,从定觉已,然后方知非解脱处。离色想,入空处。灭有对想,入识处。灭无量想识,惟观一识,入无所有处。离于种种相,入非想非非想处。斯处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也。太子若以断此生老病死之患者,应当修学如此之行。太子以所知见非究竟处,复问之曰: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我也,为无我也?若言无我,不应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无知,则同攀缘。既有攀缘,则有染者。以染者故,则非解脱,汝以尽于粗结,而不自知细结犹在。以是之故,谓为究竟。细结滋长,复受下生。以此故知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阿罗逻默然,太子遂往王舍林外阿兰若林,至郁陀罗仙人所,论议问答,亦复如是。

当太子去跋伽婆所,住王舍城,途中于槃茶婆山石上,端坐思惟。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率诸臣民,诣太子所,愿分其国之半,使太子治之太子不应,曰,我今所以辞别父母,剃除须发舍于国者,为断生老病死之故,非求于五欲乐也。

又当时净饭王遣太子师及以大臣,劝太子归国。以太子不从,留所从憍陈如等五人,以充侍卫。是以佛初转*轮时最初为弟子之五比丘。

太子前后就外道问道一年,以无所得故,入伽阇山苦行林中,端坐思惟,日食一麻一米,如是六年,极苦行已。形体羸瘠,有若枯木。

六 自觉

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脱,悟知苦行非菩提因,亦非知苦断集证灭修道。遂从座起,至尼连禅河,入水澡浴。澡浴既毕,不能自出,攀树枝而起。时有牧女难陀波罗,见太子,知非常人,以乳糜献之。太子食既,身体光悦,气力充足。憍陈如等见此事,谓为退转,舍之而去。太子独行诣佛经伽耶,途遇樵人吉祥,得净软草八束,于毕波罗树下,敷之为金刚座,趺坐其上,端身正念,发大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

七 成道

佛典称太子在菩提下,端坐思惟,魔王波旬,遗魔女悦彼喜心多媚往恼乱之。太子寂然,身心不动。魔王大怒,广集军众,往太子所。以力迫胁,震大雷,雨热铁丸,刀轮武器,交横空中,而太子身心坚固,卒不得便,魔遂崩散。

太子于二月七日夜降伏魔已,即便入定,思惟真谛,于初夜,得宿命通,自知宿命。于中夜,得天眼通,彻见众生死此生彼,随行善恶受苦乐报。于第三夜,得漏尽通,动观三界之因果,经云: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有老死?即之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观爱从何而生?即便之观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身;即便之受从触而生;又复观触从何而生?即便之触从六入生;又观六入从何而生?即知六入从名色身;又观明色从何而生?即知明色从识而生;又复观识从何而身生?即复知识从行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如是逆顺十二因缘,至第四夜明星出时,霍然大悟,得无上真正之道,为最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于时悉达太子之心胸,如旭日之出初升,如莲华之破蕾,心境豁然开朗,智光四射,由苦行瞿云一跃而为三界之大导师释迦牟尼佛。

八 教化

(一)初转*轮

佛典称释迦牟尼佛既成正觉,初七中日,默然思惟,自受法乐。第二七日,不动道场,为十方菩萨,说华严经。七处九会,阐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法门。又称华严会上,佛现法界无尽身云,住华严庄严世界海,有佛刹微尘数大宝莲华一时出现,身刹互融,无尽重重,重重无尽,惟法身大世士方能见之,凡小之机,不见不闻。

至三七日,从树下起,向弥楼山,往度阿罗逻郁陀罗二仙,闻已命终,遂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语憍陈如等五人,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织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弃舍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堤。时彼五人既闻此言,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复语之言,憍陈如!汝等当观五阴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失荣乐苦。憍陈如!有形无形,无足一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众生,悉有如此苦著,譬如以灰覆于火上,若遇干草,还复烧然。如是诸苦,由我为本。若有众生起微我想,还复更受如此之苦。贪欲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若灭我想及贪嗔痴,诸苦亦皆从此而断,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浇于盛火。一切众生不知诸苦之根本者,皆悉轮回,在于生死。憍陈如!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憍陈如!我已知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汝今应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人不知四圣谛者,当知是人不得解脱。四圣谛者,是真是实,苦实是苦,集实是集,灭实是灭,道实是道。五人中,憍陈如先悟解,余四人亦相次得道,是为最初之佛弟子,于是三宝具足。

(二)耶舍之入道

当释迦牟尼佛在鹿苑转*轮,波罗奈国,有长者子,名曰耶舍,于五欲乐,生厌离心,至鹿苑,问佛以离苦之法。佛为说: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无我。又说: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耶舍闻是语已,即出家为佛弟子。嗣耶舍父来觅耶舍,佛为说法,即于佛前受三自归,为最出之优婆塞。后耶舍朋类五十长者子,闻耶舍事,亦共诣佛所出家。如是佛在鹿苑三月,前后得弟子五十六人,分遗往他方教化,而独往摩竭提国王舍中。

(三)迦叶之入道

释迦佛自波罗柰城趣摩竭提国,日将昏暮,往事火外道优楼频螺迦叶住处借宿,迦叶服其神德,归依为弟子出家修道。其弟子五佰人,亦随从归依。举其事火之具,悉弃河中。迦叶有二弟一名那提迦叶,一名伽阇迦叶,各有两百五十名弟子,居于下流,见事火具从流而下,奔来看省亦受佛化,投佛出家。

(四)频婆娑罗王之入道

释迦佛率三迦叶并诸弟子,往王舍城,诣频婆娑罗王所,止于城外之杖林。王就林中,供养大众。佛使迦叶向王及臣民,说弃火具而出家之因缘。王及诸大众见智慧深远年又耆老之迦叶,已为佛弟子,心生敬心。于是佛为说法曰:当知此五阴身,以识为本;因于识故,而生意根;以意根而生于色。而此色法,生灭不住。若能如是观者,则能于身善知无常。如此观身不取身相,即能离我及于我所。若能观色离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灭,便是苦灭。若人能作如此观者,市名为解脱。若人不作斯观者,是名为缚法。本无我及以我所,横计有我及以我所,无有实法。若能断此倒惑想者,即是解脱。王闻此言,心自思惟,若谓众生言有我者,而名为缚一切众生,皆悉无我。既无有我,谁来受报。佛知彼心念,复语之言,一切众生所为善恶及受果报,皆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见有造作善恶受果报者,但以情尘识合,于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缘故,驰流生死,备受苦报。若于境无染,息其累想,即得解脱。以情尘识三事因缘,共起善恶及受果报,更无别我。警如钻火,因手转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从手生及以燧出,亦复不离手及燧钻。彼情尘识亦复如是,王又思惟。若情尘识和合故,而有善恶受果报者,便为常合,不应离绝。若不常合,是即为断。佛复答言,此情尘识不常不断;何以故?合故不断,离故不常。譬如缘于地水,因彼种子而生芽叶。种子既谢,不得名常。生芽叶故,不得名断。离于断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缘。亦复如是。王闻此法已,心开意解,率诸大众,归依佛法。

(五)舍利弗目犍连之入道

于时王舍城那兰陀村,有二婆罗门,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连,聪明利根,有大智慧,各有一百弟子,普国人所宗仰,二人共为亲友,极相爱重,咸共誓言,若先得微妙法,递相开示。一日,舍利弗途次,逢佛弟子马胜比丘入城乞食,见其威仪闲雅,即而问曰,汝师何人?报曰;佛大沙门!又问所说何法?答曰,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舍利弗言下豁然悟解,若除我想,即于我所亦皆得离,譬如日光能破于暗,无我之想亦复如是,悉能破于我见暗障。还至住处,为目犍连重述所闻,亦欣然契悟。于是二人将诸弟子,俱诣佛所,共求出家,为佛弟子。

(六)大迦叶之入道

又王舍城外摩诃娑陀罗村,有一婆罗门,名毕钵罗耶那,出迦叶姓,后称大迦叶,聪明智慧诵四韦陀经,一切书论,无不通晓,极为巨富,善能布施,不乐在家,精勤求访出家之法,舍家业,入于山林。闻释迦佛在王舍城竹围中说法,乃往受教,出家为佛弟子,以此迦叶,头陀最胜,有大威德,是故名之为大迦叶。

(七)迦旃延之入道

阿私驼之甥迦旃延,洞解一切韦陀并及诸论,为摩竭陀国人民所尊重亲仰。时有伊钵罗王说偈云:何者王中王,染与非染等,云何得无垢,何者名为愚,何者流所漂,得何名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外道诸人,不解其义。迦旃延至鹿苑咨询问,佛以偈答言,第六王为上,染者与染等,不染则无垢,染者谓之愚,愚者流所漂,能灭者为智,舍流复不流,是名为解脱,迦旃延闻而诵习,至第七日,往伊钵罗所,说所授偈,伊钵罗闻之,与其种族,同谒佛,受其教悔,归依三宝,受持五戒。迦旃延亦入佛门为弟子。

(八)各地之教化

释迦佛于摩竭提国教化,后应父王净饭之请,归故国迦毗罗城,为父王及诸臣僚法,王子罗侯罗,异母弟难陀,从弟阿难陀,提婆达多,阿菟楼陀等王族及给使优波离,悉从于佛教,受法为弟子。成道第五年,闻净饭王病笃,急返迦毗罗城,就病榻为说法,有生者必灭会者常离等语。王逝后,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等,出家为比丘尼。于是四众使备。

如是释迦佛自成道至入灭,五十年间,往复游行恒河沿岸中印度诸国,不拣僧俗贤愚贵贱贫富老幼男女,随宜说法而教化之。听佛甚深微妙之理,进而为弟子者,达数千人之多。

九 示寂

释迦佛化度众生之道,既圆满具足,将息大用,示归真寂,成道第四十五年夏,于吠舍离城外之竹芳村,告诸弟子,将入涅槃。诸弟子闻之,皆悉悲惵。佛语之曰:汝等且止,勿怀忧悲,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嗣至拘尸城,受纯陀最后供养。旋入熙连若跋提河畔娑罗双树间,倚卧师子之床,为拘尸城婆罗门须跋陀罗,说四谛八正道。须跋陀罗即出家受戒,为佛最后弟子。最后敕诸弟子以戒为师,并敕诸弟子,当弃贪欲憍慢之心,尊承佛教,以精进受思惟道行。又云:自我为圣师,至七十九,所应作者,亦已究畅。汝其勉之,夜已半矣。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嗣遍游三昧之门,告大众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般涅槃。遂右胁而卧,默然示寂。华严经云:如来为示一切有为行法非安隐故,为诸人天乐著色身示无常力不可转故。十方诸佛,不入涅槃,除为调伏众生,示现灭度。息用名灭非断灭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忏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忏华居士)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华严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天台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禅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三论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成实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律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中国佛教史纲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印度佛教史纲 

 黄忏华居士:中国佛教史略—隋代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