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骧陆居士:大心之用


   日期:2022/6/13 1: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心之用

    大心之用甲申十二月书示南北同人

  颠倒者,心小用之果也,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皆因小见而多争,以小用则自然渐趋于恶。言善者,平之而已,未能空也。古人争论性之善恶,以未见性,故作此语。此性者,习也,心也。性无善恶,而起心以成习。一若出乎性之本然者,遂有此偏见,不知善恶乃心上幻起之变化,非性分事。性不因此而增损,故曰:不污染。庄子《逍遥篇》,其旨欲人大其心而后可以入道。华严之旨,佛以此经付大心凡夫,心大则志趣远大,承当力强,于觉为近。此君子小人之分,而大心之中,复有澈与未澈之比。未见性者,心未空寂,其用虽大而不圆,或圆而不遍。每从心上计心,心日趋于小。为精为专,以相对也。必先内证空寂之本性,然后起诸心用,则妙观一切本空之理。我心之所执持者不坚,故能广而大,圆而遍,通而不住。善且不取,何有于恶,此大心之用,非乐小法者堪知。

    人之生焉,以秉五欲而来。所谓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者,财、色、食、名、睡是其根也。既有其根,则必滋生枝叶花果,遇缘而发,无有穷期,此自然之势也。以演变之无穷,遂有六道之妄立。发挥其幻心,求畅其五欲,本性由是迷昧。所用之心,不觉由大而小,枉自受苦,不知所止。此先觉者之所悲悯,而大悲之愿所启发也。管子曰:心之中又有心也。此始觉者也。知以心摄心,用减其欲。自古先哲,莫不本此义以救世。于是倡为学说,曰:先正其心,心正于内而后所行不妄。立善防恶者,礼也。禁非立是者,法也。和其情意者,乐也。兴发其志趣者,诗歌也。皆谋所以调伏其心。亦无非引之由小而大,自除其苦而已。

    心为万物之主,而易为奴。心系于欲,为欲之奴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情,皆依于欲,而真义已亡。社会人类之相处,无不尚利以资其欲,此义之所以不敌,而道之日丧也。欲者,非人力所可化除者也,亦非空言天理所可制止者也。礼教者,亦防之于一时,其根仍在也。虽有贤父兄之导化,亦比较稍善,其根仍在也。即能自动制止,亦只止于一时,外诱之力若强,仍可循故道而发挥,其根仍在也。何也?有史以来积习深厚,岂半生之力所可化除者哉!故虽百圣千贤训导之导,礼教法治督责之严,终不能使其究竟者也。心者,幻也,以言乎幻,知不可究竟矣。徒能暂救于一时,以为方便,乃假名曰究竟耳。佛无法以度无缘之人,其他可知。众生之类,何止八万四千,其中知了脱生死者,百万中不得一也。怖生死而肯痛切求了者,百万中不得一也。能自了生死,又为他人谋者,又百万中不得一也。何也?人生以了生死为究竟。今于颠倒中求了生死,终难得也。生死者,幻心也,惟离幻心以见真性,由真性中自起大用,方为彻底。神会大师云: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是名正宗。今不明心见性,徒从幻上计幻,竞相颠倒,有何究竟之可言哉。

    虽然,众生佛性固自平等也,但为五欲所蒙,一时迷惘,其本性原无杂无坏也。今一时沉溺于海,菩萨以大悲力而施广度。惟因缘不同,有居水面者,有沉海底者,有近有远者,有肯出不肯出者,乃至有疑谤反对者,顾此则失彼,虽不胜其劳苦,而菩萨本愿不退也。唯佛知其因缘,不事强求,随缘而度,亦无喜恼。暂以一时方便为究竟,言于不可究竟中,如是方便为究竟耳,故有度之成佛、成菩萨、成圣贤、天人者,亦皆幻化而已。且曰:“彼非众生”,此言彼皆佛也,不得以众生目之。又曰:“非不众生”,此言即今一时幻心颠倒,又不得不名为众生矣。唯以不明自性,故所用之心,小而不大。一切贤圣,其未见性者,所用之心,亦大而不圆。均未究竟,惟大小善恶邪正高下之分而已。古先哲之所用其心以救世者,曰:使其自救,其方针与佛不异,而法用不同。彼曰:制心、伏心、正心、摄心,皆以心外之心相对治者也。管子所云心之中又有心者,此心亦依心而起,但知以心制心,非见性后所用之心。故不外对治,对治之果,为去恶而存善,若有所存,非究竟也。如非礼勿视,其初心为非礼,其再起心为觉知非礼而勿视,而勿视之心未泯。故曰:犹有所存。至于圣人,则知心之上,独有一物也,故曰:慎独。彼曰:清心、曰净心、曰无心,于此中已悟见有声无臭者,隐微莫显者,推之以名曰性、曰道,是去见性已近。已知有至高无上独一无二之本性,而未澈见者也。故其心用,皆不敢离于本位。然比较为圆为大,第以见之未澈,遂有存养之意,以惧其亡失也。且亦无人明言心为绝对之幻化者,性之相貌究为何者,但曰:我天然本有者曰性(天命之谓性),随性而起之心,合乎自然者曰道(率性之谓道),道亡而教以复其本曰修(修道之谓教)。此数语,实已见到性分上事,惜下文未有归性之法,仍不离乎心用,但曰诚而已矣。至如何而曰明心、曰空心,用以证入此真性者,则未之闻也。心性未可分也,愚者强分为二,更不知明心见性为何事。又如外道小得定相,幻见月轮于青眼者,自谓已明心见性矣,岂不怪哉!

    礼教者,菩萨顺度之慈化也。治者,金刚逆化之方便也。必二者同出于大悲之愿,则无或滥或峻之偏。政滥则民慢法,峻则民残,故曰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彼之欲求万世不易之法,以为究竟者,多见其不知量也。救度众生幻心,终不得究竟之法也,亦暂时维系而已。法有时而穷,恶无时而或绝。故有一时一世之究竟者,十世百世之究竟者,以论乎时间,则终非究竟可知矣。佛故曰方便以为究竟,正以参透世界众生,但能如是维系。若求根本解决,唯有使其明心见性之一法。教以六度万行三十七助道品者,皆明心前之方便幻法。苟能自觉自度,则不劳一切法治而自普化,能起觉照,因果自然洞明。所谋者远,五欲自能制止。觉于心者,虽觉未澈也,恶根未拔也。觉于本者,虽一时未觉,而根已松也。由觉本而再觉于心,则大用以起,其根必可拔除而彻底解决矣。此中过程,非一言所可决定,亦非一时之修所可造诣,亦曰习而已矣。

    以心反观者,内证之德也。以心起用者,外修之功也。前为入道,为本。后为法用,为末。内证之德以自问,外修之功以对人。必先由内而外,方为有体有用之学。但人习于务外,不知内证为何事。故自鉴者鲜,不自鉴则责于人者深,求其究竟,其亦难矣。况人之贤愚,高下不等。凡稍才之出众者,又自执以为是,众生又从而推尊之,使其执我益强,而反观内证之道益疏。若复更有智者,即起而与之相竞,各倡为说,各执理由。众生之心,本习于浮动,于是分党立派,入于意气用事,祸患且不可测。淮南子曰: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教者,劳而无功。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云云。此无他,心向外驰,忘其本也。使人人知此,则能所以自处矣。

    自古先哲所言救世之道,无不曲尽其理,惜未尝有进行之方法。内证之道,亦未见指示,几令人无下手处。遂使诸外道肆其邪说,人转趋之若狂。足见人人未尝不思求道,苦无入门之路。自误者七,误于人者三,岂其福德因缘耶!

    佛教人布施者,所以发大心也。布施至去其我见,为最大之法布施。布施之意,为发大悲心也。为人者多,则为己者少。然必依菩提心为因,言因地必证入性空,而大悲之根本以植。以由性空所发,故能具方便之妙用,然后可言究竟。此大心之初步法用,亦为入佛之根本。如《华严经》云:此经不付菩萨等乎,乃付予大心凡夫。可见大心乃成佛之关键,亦自度之根本。今不于性内转,而于心外求,其基已小,决难成就。故曰:依于众生而起大悲,依大悲发菩提心,依菩提心成等正觉。如是佛法处处不离众生,即不离世法人事。可谓积极之至矣。且视自他不二。发菩提心者,自利也,亦为利他。方便者,应付世事也。必依菩提为本,乃能发大心之用。能处处方便者,大心之果位也。否则徒托空言而已。

    佛经之来中国,在中古之世。古人有未及见者,更以门户之见过深,不取而融会之,遂不得其用。有晋人《牟子》一书,言佛最详,世人稍知佛学之广大。若渊明一流,意境实迫于佛,其超然物外,深具般若之机用。后之大儒,晚年亦无不取法于佛以作根基。至明之王阳明先生,则能起佛之妙用矣,以体大则用大也。今之学者,如欲了生死起大机大用者,于见性一道,其痛切加之意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