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521-540)


   日期:2022/4/7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521)

  见起塔,乃有颂:

  本自圆成,何劳叠石。
  名邈雕镌,与吾悬隔。
  若人借问,终不指画。

  为佛舍利或德行高著的僧人灵骨建塔,是印度佛教传到中国的习俗。中国僧人虽因循之,但真正的禅师却认为这亦是多余之举。

  赵州古佛年高德韶,寺院欲预先为他建塔,以为备用——毕竟赵州当时已是近百二十的高龄了。赵州于此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见地与风骨。

  “本自圆成,何劳叠石?”佛性“本自圆成”,圆裹十方三世,包容宇宙,又何须“叠石”来表现它——限制它呢?又何须雕碑刻铭来留传后世呢?故“名邈雕镌,与吾悬隔”,建塔造像立碑之举,不仅多余,反而“与吾悬隔”了。一切法空,何须“名邈雕镌”。

  “若人借问,终不指画”。 赵州于此甚为坚决。建塔的僧人和官绅民众来请示时,他发誓“终不指画”——决不与世间人情妥协。如此孤高之风,足以为后人榜样。此即赵州塔也,尤胜有相之塔也。

  (522)

  因见诸方见解异途,乃有颂:

  赵州南,石桥北,
  观音院里有弥勒。
  祖师遗下一只履,
  直至如今觅不得。

  〈〈列子〉〉有“歧路亡羊”之故事,佛经有“瞎子摸象”之故事。人囿于知见而不达本源,故是非丛生,见解难一。在赵州城南,石桥之北,观音院有焉(今柏林寺在赵县城东,当时亦称东院)。既为“观音院”,供奉的自是观音。但人们的传言,愚且悲矣,虽虎亦可成犬,“曾子杀人”之故事,不知今人尚知么?以此之故,“观音院”里之观音,亦会因传言而或弥勒。

  “祖师遗下一只履,直至如今觅不得。”祖师相传相印的是“心”,而非留下的草鞋或脚印。若不在“心”上下功夫,以求明心见性,却去议论草鞋或脚印,又有何意义。“唤他句上识,此是弄精魂”,宗师门下,此为不易之原则。欲入宗门,自当于此参省,不然何得有见道之日。达磨大师“只履西归”,此“履”究竟为何物?为什么“至今觅不得”呢?

  (523)

  因鱼鼓有颂

  四大犹来造化功,
  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怪不与凡夫说,
  只为宫商调不同。

  “四大”者,地水火风也。佛教以之作为构成人及宇宙万物的四种要素。“鱼鼓”者,寺庙内与钟鼓同为指挥僧人们起居作息之法器,也都是自然“造化”之功用。这鱼鼓的功用何在?“有声全贵里头空”。“空”之妙用无穷,人能体空,即为见道。学佛之人,谁又不知“空”呢?但未必知“空”的实义。钟、鼓、木鱼、鱼鼓之所以能发音,是因其“里头空”。人之所作所为,能思能虑,亦是因为“心空”,心若不空,死人也,思虑言语造作之用俱失矣。人虽出于兹,没于兹,却未必知“空”的真实义。

  “莫怪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无情无识的鱼鼓懂得“空”,有情有识的人却不识“空”,既不如鱼鼓,正宜为“凡夫”也。须知“宫商”调虽不同,而“有声”一也;凡夫与圣人不同,其心一也。俱为“造化”所成,或“唯心所造”,何差别之有?赵州于此反弹琵琶,稍不留意,就会误解其意,领略不到该诗的妙处了。

  (524)

  因莲花有颂

  奇异根苗带雪鲜,
  不知何代别西天?
  淤泥深浅人不识,
  出水方知是白莲。

  莲花者,佛门圣物也,佛坐莲台,或步步金莲,以喻行止皆净也。荷色香皆足,人皆因之而生欢喜心,更因佛法而生珍重,爱怜之心,亦是因其“出于污泥而不染”也。“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人之常情也。然香之与臭,亦难分割。净水不养莲花,反之泥愈污,莲益艳,香益浓。此所以烦恼即菩提也。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亦此之谓也。

  “奇异根苗带雪鲜,不知何代别西天?”人之佛性,本自具足,亦为“奇异根苗”一般,且“带雪鲜”——白莲圣洁如雪。然此为娑婆世界,非西天净土,此因缘何故?“淤泥深浅人不识,出水方知是白莲。”娑婆世界乃烦恼集聚之地,如“淤泥深浅”一般,哪见佛性至洁光明?《维摩经》中,佛之大弟子舍利弗尚且不见,常人更是“不识”。“出水”者,明心见性也,若经见道,则“方知是白莲”矣。

  (525)

  十二时歌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
  裙子褊衫个也无,袈娑形象些些有。
  裩无腰,袴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
  比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
  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
  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隙尘。
  唯雀噪,勿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
  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
  日出卯,清净翻却为烦恼。
  有为功德被尘没,无限田地未曾扫。
  攒眉多,称心少,叵耐东村黑黄老。
  供利不曾将得来,放驴吃我堂前草。

  食时辰,烟火徒劳望四邻。
  馒头子前年别,今日思量空咽津。
  持念少,嗟叹频,一百家中无善人。
  来者只道觅茶吃,不得茶噇去又嗔。
  禺中巳,削发谁知到如此。
  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悽受欲死。
  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
  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
  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
  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
  苦沙盐,大麦醋,蜀黍米饭薤莴苣。
  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
  日昳未,者回不践光阴地。
  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老僧身便是。
  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
  想料上方兜率天,也无如此日炙背。
  晡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
  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面子黑皴皴。
  油麻茶,实是珍,金刚不用苦张筋。
  愿我来年蚕麦熟,罗罗儿与一文。
  日归酉,除却荒凉更何守?
  云水高流定委无,历寺沙弥镇常有。
  出格言,不到口,枉续牟尼子孙后。
  一条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黄昏戌,独坐一间空暗室。
  阳焰灯光永不逢,眼前纯是金州漆。
  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
  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个波罗蜜。
  人定亥,门前明月谁人爱?
  向里唯愁卧去时,勿个衣裳著甚盖。
  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
  任你山僧囊罄空,问著都缘总不会。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
  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
  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
  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

  “十二时”,即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也,一时辰相当如今两小时,十二时辰即今二十四小时,恰一天之数也。佛教修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戒定慧三学,当融入自己全部的精神和生活中。若仅于兴趣来时“抱佛脚”,或将生活与修行看作两橛,时修时废,功夫是不会上手的。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共同如来合。”若能这样,就是宗门所言“打成一片”。自己与自己“打成一片”,自己与环境“打成一片”,现在与过去未来,与一切一切“打成一片”。这样,于十二时中不即不离,没有修行和非修行的界线,没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别,没有明暗的分野,真真做到“念念不忘”。若如此,见道之事还逃得了么?如是因,如是果,好消息自在其中。

  为规范修行者十二时的用心,历代祖师作了不少“十二时歌”。《景德传灯录》上就载有梁时宝志大士之颂,或为始唱欤?其后有赵州、云门。宋以来的千年中,作十二时歌的不知有多少。在赵州语录里,有僧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赵州云:“你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又云:“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处,余处更别无用心处也。”且看赵州是如何“使得十二时”的,又是如何“用心”的。

  先看“鸡鸣丑”。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以此类推至半夜十一点为亥时,十二时辰毕矣。古时以鸡鸣为一日之始,故“十二时歌”皆以丑时为开端。

  “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古时除通都大邑有钟漏更夫报时外,小聚落处及村野,皆以鸡鸣为时标。孔子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儒者尚如此,赵州何得于此时生“愁见”,且还“漏逗”——起床时拖拖拉拉不爽快。原来“愁”在“裙子褊衫个也无”。古人内裤外裙,男子亦然,非唯女子着裙子。“褊衫”者,小衣也,内著护体之寒热也。赵州老汉住观音院,于赵王供养前之三十余年,穷得调理寒热的裙子褊衫都没有,怎能不愁。“袈娑形相些些有”,唯出家人的标志——袈裟,不得不备。“些些有”,也并不充裕。

  “裩无腰,袴无口,头上青灰三无斗。”裩者,裈也,即裤也。袴者,套裤也。“无腰”者,无腰带也。“无口”者,无盛物之袋也。唯贫寒之人无裙无褊,裤无腰口。北地苦寒,非旬月难以沐浴。加之赵州老矣,华发满头,头屑不去,如“青灰”三斗五斗。

  “比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善知识为人天师,三宝中之僧宝,崇高尊贵,人所知也。“利济人”乃僧人本职。但业力因缘,使赵州僻居观音院,于穷愁之中,好不唧溜。“唧溜”者,机灵且秀丽也,“不”即反之。今影视中之少林武僧,真唧溜也,争似赵州如此窝囊之不唧溜相。

  “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平旦”者,曦微动而日光未现。古所谓“寅卯不天光”有冬夏之别,冬则卯时天未光,夏则寅时天未光,而卯时则天已光矣。天虽未光,但于晨曦之中,“荒村破院”之轮廓已无可遮掩。北方藩镇争霸,兵祸连连,这荒村破院,亦“实难论”说。

  “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隙尘。”丛林制,寅时当上殿做功课,火房此时亦应做斋粥。赵州老汉身为住持,此时却愁下锅之“粥米全无(一)粒”,于断炊之时,无可奈何,只能“空对闲窗与隙尘。

  “唯雀噪,勿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平旦之时,雀噪鸣矣,今日柏林寺亦可于寅时见此“雀噪”之景。雀虽多,却勿(无)人来亲,只好于禅床上静坐。时当秋令,故“时闻落叶频”

  “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出家人心不附物,七情六欲皆应斩断。无奈“斩不断,理还乱”,其中“憎爱”萦怀,思量起来,“不觉泪沾巾”。——老和尚不堪愁苦也,何作儿女态?

  “日出卯,清净却翻为烦恼。”丑寅二时,亦未见“清净”,今“日出”,为何又“翻为烦恼”?是烦恼更甚么?果然,所见所闻,益增烦恼。

  “有为功德被尘没,无限田地未曾扫”,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赵州亦为如是。但烦恼翻出,即被“尘”埋。“无限田地”,真如也,虽何须“扫”,亦因之而“未曾扫”。

  “攒眉多,称心少,叵耐东村黑黄老。供利不曾将得来,放驴吃我堂前草”。世人一生,多为“攒眉多”,“称心少”,但出家之人何得如此?赵州老汉不是常讲“放下”么?有什么事放不下呢?原来是村东那又黑又黄的老汉,对寺庙没有一点利益供养,此时又放驴入寺,在法堂僧堂前吃草,且放粪。此如何可称心,如何不攒眉!

  “食时辰,烟火徒劳望四邻”。辰时开斋,但桌上空空如也,人亦稀少,空望四邻,真是徒劳烟火。为什么呢?“馒头子前年别,今日思量空咽津”。用斋时,仅一钵“浪打浪”的薄粥,几次小便腹里便空。而“馒头子”等面食干货,自打前年,就不复再见,心里想时,只能令人“空咽津”。

  “持念少,嗟叹频,一百家中无善人。来者只道觅茶吃,不得茶噇去又嗔”。民以食为天,断炊绝粮,腹里空空,哪里还有精神“持念”呢?“嗟叹”之声倒是不由自主频频而来。观音院四周百余户人中,哪见什么“善人”,来者为“觅茶”,不得茶吃反而恼怒于人。这世道人情,真不知怎么了,可下面还有难堪事。

  “禺中巳,削发谁知到如此。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悽受欲死”。禺中即隅中,日近午也,《淮南子·天文训》曰:“日至于衡阳,是谓禺中。”后人即以禹中称巳时。日已近午,返念出家因缘,不知竟落得如此地步。当年不知怎地应请到此小小观音院,作“村僧”而已。几十年来,不知受了多少“屈辱”,受了多少“饥悽”,真是欲生不得,欲死不得啊!且看,那“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既是“村僧”,当随风入俗,但此地“风俗”且奈人何?高邻如张三李四之类,常来常往,对出家人、老和尚那知什么尊敬,更谈不上恭敬。刚才上门,吆三喝四,又前来借茶借纸。——此看来不近情理,却反证赵州老汉与乡邻关系之融洽无间。看似分别计较,恰从无分别计较中来。

  “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果然,北方乡村民俗纯朴。老乡虽常来“噇茶”,“借茶借纸”,但人情往还,又常请僧人到家用斋。今日中午,先到“南家”,又到“北家”,且受到热情接待。

  “苦沙盐,大麦醋,蜀黍米饭薤莴苣。”“北家”所供的斋饭,对村民而言还是满丰盛的,盐虽杂“苦沙”,毕竟有盐。古时盐贵,食有盐,幸事也。且有大麦之醋,更有蜀黍米饭,还有薤菜莴苣。饭是干饭,虽蜀黍(高梁)亦喜;菜是鲜菜,有薤苣亦佳。吃得肚饱,乡邻尚有高论:“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这等笔法,须是赵州老汉始得。“粗沙供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佛经中有不少贫苦贱人因“饭僧”而得度的故事。穷人知供养,自“不等闲”,和尚道心自应因之而“坚固”。赵州如此道来,则不免滑稽幽默了。

  “日昳未,者回不践光阴地。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老僧身便是。”对喜怒哀乐,有功夫之人乃任其来去,而不刻意将迎取舍。丑寅卯巳之时尚且烦恼,午时肚饱,未时放下,倒也轻松自在。日昳者,日昃也,日中偏西称昃,未时也。午后于禅房小憩,自是“不践光阴地”——无妄念也。能“一饱忘百饥”,端的放得下,只守目前,不计其它,非功夫为何?

  “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想料上方兜率天,也无如此日炙背”。此时赵州禅和子自在相跃然而出。既不习禅,也不议义,大人不玩小儿戏。饥来弄饭困来眠,虽破席亦可。僧堂阴凉,日下晒晒多美。虽兜率天宫,亦无此“日炙背”之享受。见“水牯牛”么?绿杨芳草岸,何处不称尊!

  “晡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面子黑皴皴”。晡时即申时,《汉书·天问志》云:“(日)跌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叔(菽);下晡至日入(落),为麻。”古代申时,农夫收工,归家吃饭。一日劳作既毕,故也有入寺烧香拜佛的。古今一样,来者多为“老婆”。“瘿”者,今患甲状腺肿大,即脖上之肿囊也,今北地亦多见,古时更甚,故“五个老婆三个瘿”。村民劳苦,起早摸黑,日晒雨淋,故而“一双面子黑皴皴”,皴皴者,面皮开裂也。

  “油麻茶,实是珍,金刚不用苦张筋”。出家僧人持戒,须过午不食,但麻油煎茶,既可充饥,又不犯戒。虽金刚力士见了,因怒而面目“张筋”,亦无可奈何。乡民来烧香,亦薄有供养,故以“油麻茶”接待,虽一碗两碗,自己也且能喝。

  “愿我来年蚕麦熟,罗睺罗儿与一文”。此为乡民于殿前许愿。桑蚕麦黍,乃民生之本,且为田赋之必,“熟”则民安国宁。“罗睺罗”,释迦佛之亲子也,十五从佛出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密行第一。赵州以此譬僧。乡民年熟,方有余力供养僧人,虽“一文”之薄,亦为之不易。

  “日入酉,除却荒凉更何守?云水高流定委无,历寺沙弥镇常有”。太阳下山,酉时也。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荒村小庙佛事无多,此时更见“荒凉”。世俗之家,父子妻儿聚首,尚有天伦之乐,寺僧此时,则唯形影相吊。不知用功者,但悽苦而已。若知用功者,则知“云水高流定委无”,一切法空,世事无常,看破了,也无所谓。但有的沙弥也如“云水高流”一般,来去无定,不知经“历”过多少寺院了。这样的云水沙弥“镇常有”,常去常来,故“常有”。

  “出格言,不到口,枉续牟尼子孙后”。这些沙弥,对佛言祖语之“格言”尚不熟练于口,或问答,或念诵,节节巴巴,常“不到口”。真是枉为释迦牟尼佛之子孙。“一条拄杖粗棘蔾,不但登山兼打狗”。棘蔾者,有刺之小木棒也,后又称楖栗。古时行脚僧随身之物,确是“不但登山兼打狗”。赵州老矣,见“历寺沙弥”,触动自己当年行脚之情。

  “黄昏戌,独坐一间空暗室。阳焰灯光永不逢,眼前纯是金州漆。”戌时入夜,虽鸟雀尽归巢矣。僧人于僧堂打坐,因无灯,自是“空暗室”。赵州老汉功夫老而益坚,虽平时动静中,便“阳焰灯光永不逢”,何况上了禅床。阳焰者,光中之尘也,以喻妄念烦恼。灯光比喻智慧也,此乃凡圣双遣,境智一如之境。赵州究竟如何?“眼前纯是金州漆”。金州今陕西安康,唐时以产漆著名。赵州以此喻居于“漆桶”之中,周匝严密,滴水不漏——无漏矣。

  “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功夫到了不忮不求的火候,端的如“虚度日”一般。此所谓“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马祖如此道,赵州如此行。“钟”闻而不闻,老鼠啾唧,不闻而闻,是心动乎?静乎?动静不二乎?“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个波罗蜜”。此时此境此情此心,“心情”何在?“波罗蜜”早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了。如今反著意“思量”,方道出这三个字来。

  “人定亥,门前明月谁人爱?向里唯愁卧去时,勿个衣裳著甚盖?”“亥时”人定,皆入睡梦之中。洞山云:“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于无梦无觉之时,真如之性,如“门前明月”,千户万户莫不照了。然此时有谁知,有谁爱?“卧去”,睡时也,亦可为归寂时也。古人上衣下裳,虽故去亦当穿戴如仪如礼。但赵州穷乏,哪衣“衣裳”可供“卧盖”之需。“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问著都缘总不会”。那俗家姓刘姓赵之僧,亦知说“善”,赵州为何“奇怪”。“囊罄空”,赵州之法财,全施与他们,以致“囊”如“罄空”,但他们俱云“不会”。会则不会,不会则会,此“奇怪”乎?山僧何必“多情反被无情恼”呢?会赵州语否?

  “半夜子,心境何得曾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如如不动,动亦如如,虽半夜子时,大梦不觉之时,禅定归寂,“心境何得曾暂止。”此为有功夫,无功夫?赵州古佛,谁敢疑他。天下之出家人,如赵州者实不多也。

  “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北地炕床,以土为之,是“土榻床”。富贵者可于此精加装饰,贫寒者唯土而已。破芦席有,老榆木枕有,唯无被。坐禅之人,被有何用?老病之僧,亦当有被安卧。此是卖穷,还是卖“富”?“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尊像者,赵州观音院供奉之观音也。“安息香”非入睡安息之香,乃波斯香也。汉代称波斯(今伊朗)为安息国,其地产名香。赵州穷院,哪得安息名贵之香,“牛粪气”是其宜也。谁教赵州一生自甘为“水牯牛”,且与“水牯牛”为伍。

  此“十二时歌”已毕,识赵州老和尚否?不少人以为,这“十二时歌”卑屑不堪,决非赵州古佛所作。须知赵州语录成书至少不迟于宋真宗时,因是法眼宗人庐山栖贤寺澄湜禅师“重校定”。澄湜禅师生年不详,雪窦重显、黄龙慧南都曾参礼于他,当为宋太宗至仁宗初年在世。既是“重校定”,可见宋初,或五代时便有本流行。《古尊宿语录》又加以收录,故决非伪作。

  “十二时歌”是山乡穷僻寺庙一般僧人生活修行的真实写照。人们对于寺庙僧人之修行,只欲见其智慧光明、悠逸自得的一面,却不欲见其困惑和烦恼。若无烦恼,哪来智慧。只见其果,不见其因,亦不知其果也。故美化的、文彩化的禅生活并非实际。“禅悦为食”之境界,亦非士大夫们所描绘的那般“极乐”。在赵州语录中,“吃茶去”、“吃粥去”、“镇州出大萝卜”这一类在丛林广为传颂并为之倾倒的妙语,恰与这“十二时歌”如出一辙,是其证也。故于此“十二时歌”,于辛酸苦涩处能见自在光明,方知此“十二时歌”之不虚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