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六讲、达磨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日期:2022/3/20 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信心铭》

第六讲、达磨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我们精神的聚焦点

我们初学《信心铭》,可以把它当作我们心性修行的一种指导。学久了你会发现,原来《信心铭》说的就是“这个”,真如就是这个样子,本来面目就在这里。我们用功时应依《信心铭》所说,时刻提醒自己“莫逐有缘”。社会中的人逐利禄之缘、名誉之缘,而学佛者易逐法缘。这个自己应该心里明白。善知识来了,我们有机会去听开示是应该的,并不是说这个法缘不去逐。但是,去听了,感觉了,也要明白善知识说的,还是要我们“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下面这两句,“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我们在用功时,经常会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修定的人,很容易陷入这个怪圈之中。

止是什么意思?就是思想的静止,念头的平息,让心灵的躁动平息下来。西方心理学有这样的说法:人的所作所为都有个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我们心理活动开展的前提。学佛的人也有动机,都想得智慧,得解脱,修成正果嘛。有了这个动机,我们才去修种种法,勤修三学,广行六度。如何使我们在学修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呢?我们生来就是凡人,又如何能超凡入圣,成就佛果呢?只有勤修戒定慧,特别是修定。为什么呢?不通过修定,我们头脑里不干不净的念头、千奇百怪的思想、杂乱无章的思维程序,就不能步入正轨。所以要修定,定本身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净化,使我们进入超出常人的工作状态和思维状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是散乱的。我常作这样的比喻:阳光照在地面上,光线平等而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使用放大镜把光积聚起来,成为一个焦点,这个焦点的能量很大,其聚合的热量足以烧焦树木。这个原理和功用大家都十分熟悉。我们可以把这种聚集的光,比作我们精神的注意力。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常处于散心位,坐在那里东想西想,脑子不能上路,思维不能上路,精神的注意力很难积聚在一点上。就像高考的学生,如果在考场上拿着考卷,脑子涣散而不能集中,那想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一个博士生的论文立意不高,论证不足,质量低下,往往是因为写作者没有深入到自己的课题中去,心力不足。也就是说,他那个放大镜的焦点还没有聚起来,精神集中不起来就形不成力量。修定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我们精神的聚焦点。

修定即是止动

 

三祖大师说“止动归止,止更弥动”。这里第二个“止”,就是静的意思;前面“止动”,就是制动,这个“止”是动词,是制止动而达到静的状态,即“止动归止”。

人的一生是躁动不安的,这在佛教理论里说得很清楚。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一个人生来就自带命浊,不带命浊就不会到娑婆世界来。若都在极乐世界莲花化身,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会犯命浊呢?就是因为众生有烦恼。“贪、嗔、痴、慢、疑”等与生俱来的和现生薰习的种种烦恼,总是与我们的生命互包互裹,难以解脱。众生结集浊,人与人相处,有几个是相尚以道的?绝大部分是相尚以利。要想达到一种清净自在的、纯洁的、崇高的境界,简直艰难,甚至看不到!有些人特别爱问问题。提问多说明他心在动,但往往言不由衷,言不归己。他提的每个问题自己都有答案,而且都自认为是对的。通常的情况是,这个问题还没说清楚搞明白,他的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他不知道止。

止动归止,这个“动”大家要注意。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内容?能有此把握的人便具备了大人气象。如果没有大人气象,自己心里就会忙乱无主。人没有两分静气,这是麻烦事。我们修行至少要在脸面上保持一种平和,即使心降不住,至少要把面部肌肉降住。面部表情降服住了,哪怕是带个面具,让人看上去很祥和,也像个学佛的样子嘛。当然,同时也要把嘴降住,不能望文生义。语言要少一些,面部表情平和一些,按寺庙的说法,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大威仪,然后再求心与相的统一。其实,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相管得住,把嘴管得住,实际上已经把心管住了。这是由内到外的统一,是不二的。

以前我们跟本光法师在一起的时候,本光法师传给我们一个偈子,听起来很简单,但这几十年用起来简直是奥妙无穷,受益匪浅。他说:“省繁杂语言,默然唯守敬。一切所应作,知时节消息。”这里守敬,并不是说就不做事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但其前提是“知时节消息”。如果说你连时节因缘、时节消息都不懂,往往会撞到风头上,没有好的结果。知时节消息,这是智者的境界。话说回来,这里的关键还是涉及到我们心里的动静问题。

动是什么动?是烦恼动。我们为了平息烦恼,止息烦恼,才求守静。所以止动归止,要制止心里的妄念,把妄想打住;制止内心的烦恼之动,使我们的心灵达到一种祥和、安宁。烦恼之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如果动机不纯、嗔心过重,或是与善法不相应的贪嗔痴等种种愚昧思绪的蠢动,一天到晚在心里七上八下,连正常生活都是一团糟,还有什么资格谈修学佛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乱哄哄的、又吵又闹的心降伏住。这个就叫修定。修定即是止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见地,一种力量。我们要知道,自己心里的躁动、盲动、蠢动是不好的,就需要止动归止。

盘点自己走过的路

 

修定又叫修禅定。什么是禅?禅本身有几重意思:一是净虑,也就是止动,把心里的杂质、不健康的东西过滤一遍,通过修定的方式让浑水变成清水;二是思维修,平常我们的思维经常短路、搭错车,进入错误的程序之中,甚至走入地狱的道路。有些人常常胡思乱想,其思维东跳西跳不能成流,意识流不能顺着理性之路走。其实,一般的人上不了这条正思维之路。一会儿走神了,一会儿又在打妄想了,受干扰的因素太多,走入岔路的机会也太多。有些人进入了一种低下的思维程序,他上不去。所以,下等人的思维程序和中等的人思维程序不一样,和上等人的思维程序也不一样。就像穷人和富人的思维不一样,有权的人和无权的人思维不一样。

怎样使我们的思维通过修行达到圆满优化呢?常有人问我:学佛有什么好处?我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美化我们的情操道德。学禅修定,戒定慧就是要美化我们的道德,滤掉我们内心的地狱念头、魔鬼心思,让心地光明起来。二是优化智慧。思维修就是优化我们的智慧。通过修学佛法,知道万法缘起的道理,知道八正道的道理,特别是学习了三十七道品的修行程序,确实可以优化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少误区少盲点,如同电脑升级一样大大优化我们的思维结构。如果我们学佛不能优化自己,就要考虑自己学佛的方法对不对?路数对不对?如果学成东郭先生,那样就完了。东郭先生那样的人肯定是好人,但没有力量和智慧。三是强化我们的力量。在座的各位,严格地说力量都不够。大家通过学修佛法要净化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境界,同时还要获得自己生存的力量,使自己学修的优越性在社会上体现出来。力量从哪里来?一个人有了智慧,有了很好的素质和个人魅力,才能使其转化成为现实的力量。

止动归止,这是修行的必走之路。我们可以经常给自己盘盘点。30多年前,我最初在本光法师那里参学的时候,他老人家说:你们都给自己算算账,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脑子里都在想什么?我老实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一算账心里简直是羞愧万分!自己每天在正事上用心的时间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十分之九的时间都在打妄想,甚至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愚昧的想法、肮脏的想法,什么都有。真正正念作用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后来我想,如果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正念上,用在正当的工作、学修上,那我们的进步该有多大啊!

后来,我在本光法师那里发誓,一定要做到“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如果一两个月下来,自己还没有焕然一新,就不到老师那里去了。无颜见老师啊!一个人要有这种知耻的荣誉感、勇气和毅力。那几年我还在当知青,自己就这么下了决心,变化真的是显而易见。

当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在同学当中我属于中等资质的人,智慧不高,相貌又长得不好,手头还没有钱。别的不用说,首先不能赢得女同学的欢心,那种滋味还是不好受啊。通过几个月的学修,确实开了眼界,觉得自己的思维、谈吐等各个方面,确实有焕然一新之感。原来觉得很了不起、很优秀的同学,莫名其妙地在两三月之后就觉得他们落后了。这时,我就信服了,佛法不可思议,功夫不可思议。其实,那时候还没有真正达到老师对我的要求,只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认真走了几步,就有那么大的收效。于是,我浑身是劲儿,下乡时也没有参加什么劳动,大多时间都用在学修上。在成都时跟着本光法师,在乡下就跟着海灯法师。那时没有钱供养他们,但是有的是时间守着他们,缠着他们。

直到1975年,我进了监狱,一呆就是8年。1983年元旦平反后回到成都,再之后在人民商场当搬运工。1988年,四川省佛教协会编写四川省佛教志,贾老让我参与做这个事。就这样一直在佛教中做事,直到现在。30多年来,我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些事情上了。

有人问我是怎么走上学佛之路的?想想自己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没有其它路可走。升官、发财、读大学都与我无缘,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修佛法。这是老天爷给我安排,这也是天命啊!学佛的好处,要你真正尝到甜头才知道。但关键是不能学愚、学迷。学佛不要学迷信,我所接触的善知识,本光法师、贾题韬老师、维摩精舍的一些老师,以及这些年来亲近的佛源老和尚,他们都没有迷信的说法。他们不说也不听迷信的东西,如果有谁给他们说迷信的东西,马上给你两板子。所以,这就保证了我自己学佛少走了很多弯路。

大行其道达磨禅

学修佛法而不能降服我们的烦恼心,就谈不上你在学修佛法。应该说本钱在这里,功夫也在这里。一定首先要做到止动归止,这是前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盘算一下自己心里念头是怎么跳来蹦去的。你把这个看清了,才会慢慢得静。有了静气,有了道气,就会给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但是,后面一句“止更弥动”,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用禅宗的话来说,包括从禅定功夫上来说,止,本身是一种动相,一种有为,是要以动制动。禅宗常说“以楔除楔”,比如说凳子上有颗钉子,人不敢坐,怎么把颗钉子取了呢?用另外一颗钉子把原来的钉子顶出去。原来的钉子是弄出来了,可是另一颗钉子却留在凳子上了。习定的人,如果火候把握不好,就容易“止更弥动”。我今天念佛,结果越念越躁;我今天念头多,想打坐静一静,那是不是坐在蒲团上就可以一念不生了呢?当你想一念不生的时候,心反而静不下来了。我曾问过那些坐了几年禅堂的修行人,问他们到底能不能做到一念不生?没有一个人敢举手说他能做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方法不对。很多修定的人都走入了“止更弥动”的怪圈。

为什么方法不对?因为他求定求静的心一直存在。这个动机之心不除,就永远求不到定和静,弄不好动得更厉害。在座都是学佛多年的人,打坐都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平常觉得自己很躁动,粗糙的种种感觉心里都明白。真正坐下来以后,粗糙的感觉没有了,细微的东西就出来了。就像我们平常劳动时,身上有点痒不会觉得怎样,但如果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虫子咬你,你就会觉得周身不安。习定也是这样。安安静静打坐时,肚子里的虫子就出来了,平常听不见它的声音,感觉不到它的麻烦,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在你习定的状态中,它就会显得非常突出,非常明显,而且躁动也大一些。所以我经常说,不坐蒲团则已,一坐上蒲团,心里就开始孙悟空大闹天宫。但是慢慢习惯了,也能把它收拾下来。

归根结底,定本身也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了几个面,定属于其中的禅定意识。入了定的人,并不是说他脑子里没有内容,禅定还是有内容的,不然,禅定里面还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有那么多的分别。禅定有禅定的内容,禅定有禅定的门道。中国从南北朝以后,小乘禅法基本上失传。失传的原因,是它与中国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社会结构不相应。西藏还保留着一些小乘禅,因为它与西藏当时的社会比较相应。所以在传承上,入唐以后小乘禅就在中国失传了,大行其道的是达磨禅法。

今天大家读的《信心铭》,可以说就是达磨禅法二入四行中的“称法行”。曾经有人做过这个考证,这种禅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庄思想比较相应。所以,它能取代小乘禅在中国大行,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禅宗在禅定上没有更高的要求,这套禅法在见地上,在感觉上,或者说在根本上,是与中观融为一体的。它把中观理论直接纳入修学证量上来解决问题,所以,禅宗的表现手法就与众不同。

坐脱立亡与当仁不让

 

“止动归止”只是初始阶段,在“止动归止”的过程之中,肯定会遇到“止更弥动”的麻烦。为什么呢?因为“唯滞两边,宁知一种”。这里所说的两边,学禅的人都知道,是指“两边三际断”。动静是两边,得失是两边,凡圣是两边,是非是两边,过去未来是两边,上下是两边,美丑是两边,烦恼菩提是两边,生死是两边。这些都是二,人们往往不入此即入彼。

就像现在的城里人,都想到山里去住,想清静清静,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可是真要是在山里住两天,又会觉得不习惯,不方便,想回城里住。人的心思就是这样两头跑,两头忙。没有钱的人想有钱,有了钱的人也麻烦。有钱人的烦恼穷人不知道,穷人的麻烦有钱人也不知道。但是,大家都是“唯滞两边”。只有学佛的人才知道什么是“两边”,一般人都是不滞于此即滞于彼,不滞于心便滞于物。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什么叫一种?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就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就是平常心。大家要好好参究一下,为什么“两边三际”不对?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在“两边三际”之中,也即是在生死流转之中。如果“两边三际”断了,那么就对了,你就坐稳在“一种”上了。“一种”到底是什么?就是真如,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东还是西?是是还是非?是善还是恶?是凡还是圣?是空还是有?都不是!空有、生灭、天堂、地狱,都是它这个舞台上演的戏。因为有了这个“一种”,才有了一切的一切,才有了万法森严。所以说“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必须破参。真正破参见道以后,尽性随缘,随缘尽性,得大自在,得真解脱,这才算是通了“一种”。如果没有真正通达,自己不是过来人,那么两处都会失功。不管是在动上下功夫,还是在静上下功夫,都没有成效。有的人学经教学了一辈子,他有多大的成就呢?能超越唐代祖师吗?不可能。有的人在禅堂里坐了一辈子,最后的成就如何呢?也说不清。

举一个例子,云门寺的老首座和尚十分了得,他可以几年不睡觉。每天晚上别人都睡了,他拿一本《法华经》在自己的寮房里诵经,直到第二天早上打板。他几年如一日,而且过午不食,经常吃生菜生米。他的修行确实了得,眼神里真的透露出了一种平怀。大家都称赞他是云门寺中修行人的楷模。但是,前年中秋节普茶,佛源老和尚说:“首座,你修行的方法有问题。祖师说饥来弄吃困来眠,你和印度婆罗门一样修苦行,觉不睡饭不吃,我现在八十岁了,你才六十岁,可看上去比我还老,腰弯得都直不起来,像八、九十岁的老人。”佛源老和尚批评他,是因为他的修为和真正的禅宗无上大法,还是隔了天地了。他太着相了,还着在不睡觉、过午不食等等的苦修上。他在庙子里从来不争名不争利,从来不收供养,任何人看见他都心生欢喜,连坏人见了他都起欢喜心,很多了解他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但是,他这种修为仍还是属于“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禅宗里有很多这样的公案。瑞州九峰道虔禅师曾经做过石霜庆诸的侍者。石霜禅师圆寂后,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众人于是请首座和尚当住持。道虔禅师对众人说:要继任住持必须明白先师的意旨才可以。首座不服气,问先师有甚么意旨?道虔禅师当着众人,说石霜老和尚曾经说过,“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它的我就不问,我只问什么是一条白练去?首座回答道:“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九峰禅师说:原来你并未意会先师的意旨。首座一听,你不认可我?好,点一炷香来,香烧断时,如果我走得了,就说明我确实领会了先师的意旨,否则我即未会先师意。于是有人点香,首座盘腿一坐,香尚未烧完,首座便坐化而去。

这种修行功夫很高深了,现在人是看不到了。但是,九峰和尚却依然不认可他,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你坐脱立亡的功夫是有的,可是对先师的意旨,你连作梦都没梦到啊!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修习禅宗的人,在见地上是当仁不让的。

肉煮烂了在锅里

禅宗的命脉就是要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并不等于戒定慧等事相上的功夫。这是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分野。如果“一种不通”,就会“两处失功”。如来禅和祖师禅这两种禅法,在理论上可以说永远都扯不清。

关于这方面的说法,佛学界、宗教界已经说了几百年,然而用祖师的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这不是在理论上争的问题,而是自己修行的问题。说食不饱,不论说空说有、说凡说圣,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自己实修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呢?三祖大师就说了嘛,“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啊。

如果你想把“有”排除,能排除得了吗?天地万物自然运转,不管你有怎样的想法,太阳照样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去。但是,人们往往执着于“有”,执着于三世实有,万法实有,贪嗔痴有,戒定慧有。其实,这个“有”都是要变成“空”的,都要消失。知识要消失;不管曾经多么辉煌的事业,也要消失;不管多么有成就的人,即便是功德弥天,最后还是黄粱一梦。对此大家都有一定的感受。学到的东西靠不住,知识靠不住,在一定因缘之中,它都会消失。我们本身就是有漏之身,你想无漏,可不可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想让它金刚不坏,是不可能的。

那么,有没有不坏的?有的话,不坏的又是什么?大家要在这个地方参。“有”不需要你去排斥,正如曹山祖师曾经说过的:“牛角不用有,兔角不用无”。牛长角不需要谁去写篇博士论文来证明,因为它本来就有;兔有没有角也不需要去论证,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法尔如是。“有”就还它一个“有”,“无”就还它一个“无”。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遣有”就如同“止动弥动”一样,最终还是落于“有”。“从空”你就会“背空”,执着于“空”,最终也就背离了真正的“空”。

佛教经常说要出离世事,看破红尘。因为红尘是有,三世是有,要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要知道诸行无常,要领会伟大光明的空性。于是,很多学佛的人就去追求这个“空”的道理。然而,当你把“空”揣在包里的时候,它也就变成了“有”。你去追求“空”、拣取“空”,这恰恰违背了“空”本身的意义。

无准师范禅师是南宋末年向日本传布禅宗的领袖,是对日本禅宗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当年,他参学破庵祖师,是祖师的侍者。一天,有个比丘来向祖师讨教,说老和尚啊,我肚子里的“猢狲子”捉不住怎么办?心贼降伏不住怎么办?妄想烦恼太多,修了戒定慧,想了种种办法就是克制不了它,没有力量啊,怎么办?破庵祖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它解决了:“捉它干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这个参学的比丘听得一头雾水,没有搞明白祖师说的话,但是,站在一旁的侍者无准师范禅师,却言下大悟了。

捉“猢狲子”是每个学佛人的必经之路。转烦恼成菩提,是任何一个佛教徒都要走的路,而且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其它路可走。各家各派只不过是各有各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最关键处是一样的,就是转烦恼成菩提。禅宗不讲“断烦恼成菩提”,老佛爷说业力不灭,所以说烦恼是断不了的。禅宗只讲转烦恼,唯识学里也说转识成智。阿赖耶识的种子在哪里去断?宇宙里的星星哪怕是爆炸了,还是在宇宙之中。俗话说,肉煮烂了还是在锅里,总不能说肉烂了,锅里就没有肉了吧。就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不灭、物质不灭的定律一样,佛教说业力不灭,你想断烦恼,那是妄想。

所以破庵祖师说,猢狲子捉它干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明白这句话就是明白了真如自性的实相体用。“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它就超越了“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的怪圈。我们修行非得走出这个怪圈不可。在这个漩涡里多漩几次以后,如果哪一天你能从这个漩涡里漩出来,那就该说恭喜了;否则被漩涡漩进去了,自己的修行也就蹉跎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