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


   日期:2022/3/13 11: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四)

第七则惠超问佛

“垂示云:声前一句,千圣不传;未曾亲觌,如隔大千。设使向声前辨得,截断天下人舌头,亦未是性懆汉。所以道: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虚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无佛处独称尊,始较些子。其或未然,于一毫头上透得,放大光明,七纵八横,于法自在自由,信手拈来,无有不是。且道得个什么,如此奇特?复云:大众会么?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即今事且致,雪窦公案又作么生。”

实际上圆悟祖师的垂示,处处透露天机,把这个悟后的境界,给我们豁盘托出来了,就是我们怎么去感受它。“声前一句,千圣不传。”什么叫“声前”?什么叫“声后”?这“一句”又是怎么理解?“声”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的前,念头的后,念动之前我们怎么去理解?声音是有声的语言,语言是无声的思维。上几节课比较细的把“言语道,心行处”,就是思维的特点,和我们本性的关系作了一些介绍。那么这里边儿我们就要体会什么叫“声前一句,千圣不传”?

“声前一句”——一念未萌之前是个什么?父母未生之前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要从这里去体会。怎么去体会呢?我也经常跟一些朋友们谈论这个事儿,比如说我们晚上是怎么睡着的,你知道吗?早上又是怎么醒来的,你知道吗?从思维活动醒的状态一下进入了睡着了的状态,睡到无念的状态,中间有一条线,有这条界线,你是怎样穿越这条界线的?睡着了醒过来的时候,由梦到醒,又是怎样穿越这条界线的?最近我成都的一些朋友在谈,这个睡着了的时候,突然被叫醒来,醒来一念还未生,一念还未生时就立即启动“我”的信号。

首先就是第七识这个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在这儿,马上要寻找自己的落脚处,寻找我在哪里?有的人醒得很快,马上就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今天要干什么事。有的人,他就老是泡在那种朦胧、混沌状态里醒不过来,自己这个“我”,四处撞击,四处碰撞,要确定自己存在的这么一个状态。这个很好玩的,可以让我们对念头功夫,心地法门有初步的感觉。感觉了以后,起心动念的时候,你才有比较如实的感觉。

譬如从睡梦之中,突然一觉醒来的时候,真的没有“念”,但是你说没有念,总是有一个“我”的那个感觉。我的这个感觉,就是第七识的那种感觉,是根深蒂固的。平常讲我们不知道的第七识,它被前第五识、第六识覆盖了,你觉得只有发脾气、起烦恼的时候才感觉到第七识的存在。但那个时候其实又没有烦恼,是以比较纯粹的“我”的这么一种感觉出现。你去感觉它,去品味它,使我们用功找到一个下手处,找一个入门处。

我在成都有一个朋友,以前在泰国法身寺出过家,当了一年的沙弥。在泰国的时候老是打坐,早上去行脚化缘,化缘以后吃了早餐,然后进了树荫下打坐,但是一直都没有“定”的感觉,很多年了,他是早晚要坐一两个小时,有一次他就说:冯老师,今天上午终于“定”了,但是很短。我说:为什么不能稳定下去?他说:我一入定,刚发现自己定了,心里边儿一阵狂喜,哎呀,我今天终于得定了!这一下,他这个欢喜心就把他从定里一脚给踢出来了。这里的分界是很明显的,他欢喜什么呢?还是第七识在那起作用,并没有定住。第六识好像念头没有来了,因为通过几年习定的实修——南传佛教的种种方法,如调息、调身、调念,把自己的心变得柔柔的,软软的,慢慢的,放慢了念头的频率,前念后念之间的缝隙宽了,好像一下得定了,刚有那么一点感受,第七识的欢喜心一来,嘣!一下把就把那点定给踢出去了。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人要进入定的状态是非常的艰难,哪怕一下进去了,也会很快被第七识干扰,一下就把你蹬出来。所以,这里要说:“声前一句”,为什么“千圣不传”?你想入定都那么麻烦,还要说见自己的真如本性!“声前一句”就是见我们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呢?这不可传的,像那些“大手印”, “大圆满”之类的可传,但这个就是不可传的,禅宗就是不传,而要你去自悟。所以“未曾亲觌,如隔大千。”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感受,没有一番真参实悟,没有破参,没有把自己的这个感觉找到,真的如隔大千世界,遥不可及。

我也经常说,有的人年轻,讲佛法头头是道,特别讲生死。但是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就是“五十而知天命”,我们说知“天命”就是知命,人不活到一大半的年龄,你根本不知道生死是什么。如果不大病一场,病得死去活来,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你就根本不知道生死来临的滋味。特别是年轻的人,身强力壮的人,正在势头上,顺风上,觉得自己一切都了不得,尾巴翘得老高,他就不知道什么叫“生死”。他们可以说看到很多佛教的书藉,天天也在看这个“无常”,在理论上也许有所理解,但是与在自己的生命上去感觉这个 “无常”,那是两回事。所以这里说“未曾亲觌,如隔大千”,理论和实践,嘴上说的和实究上的东西,那隔了很远很远的。

不久前,明禅大和尚在成都我那书院里讲,也是讲一个半小时。下午就请了一个大公司的一个高管,川大历史系毕业的,现在正在读博士后,也来讲了一些。明禅大和尚讲“唯识”,讲禅宗跟密宗的关系、差别,他开讲就有道人的味。 下午那位来讲的,知识很丰富,但是那种习气和狂燥,就让大家一下就感到不舒服,与明禅大和尚比有很大的差别。再说以前我在成都文殊院的时候,贾老在的时候很多居土经常聚会,有大学里的教授,也有有修行的老居士。南怀慬先生有个师弟叫杨光岱,也常给这些居士们讲经。但那位教授就觉得他讲经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呢?因为经教上不是你这样讲的,你是谤佛,你在谤经。这位老居士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很安详的看着他,任他怎么批,任他怎么踩。后来大家说,要说学问,这位教授头头是道;要说修养修行的话,还是这位光岱先生修行得好。

就是有学问,有知识未必有道气。一个人怎样养自己的道气,这个是很要命的。这个道气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当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烦恼来的时候,奈何不了你,触动不了你。有的人有学问,有地位,财大气粗,什么都不得了,但是一个筋斗下去以后,遇见麻烦了以后,烦恼起来以后,根本管不住自己。那算什么呢?那个没用。只不过是以前运气好一点,福报好一点而己。那点福报消费光了以后,自己就可怜了。所以我们这个“未曾亲觌,如隔大千”太重要了,所以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一定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在这个生死上,在道上,老老实实,如法修行才行。不然永远与道,与菩提,与般若都隔了一层。这一层哪怕只隔了一丝毫,你就是凡夫,没能过去。

下面又说:“设使向声前辨得,截断天下人舌头,亦未是性懆汉。”这个我们就可以看洛浦(澧州洛浦山元安禅师),临济祖师的侍者参夹山的公案。洛甫可是先被临济印可的学生,临济曾说他是“临济门下一支箭,谁敢当锋!”他告别临济的时候,临济祖师问他:“你准备到哪里去啊?”“南方去,去勘检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临济大师就说,“不知道你会在谁家的潲水缸里边儿淹死。”为什么呢?他是“声前辨得”,也能“截断天下人舌头”,但“未是性懆汉”。

所以他到了夹山,一个人搭庵而住,一住三年都没有去参访夹山。夹山老和尚就写了封信,派人送去,说:“他看了这封信就有救,如果他不看这封信,就没救。”侍者把信送到洛浦的庵里,洛浦把信拿过来放到屁股下面,把那个侍者弄得张张惶惶的,不知道怎么样。侍者回去跟夹山老和尚汇报,他说这个人厉害,根本不看。夹山就说,他不看,他就死了嘛,三日后他要来,就有救,三日后不来,他就没救。结果三天以后他老老实实来了,来以后就大喝一声以示威。夹山老和尚说:“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洛甫软了劲,说:“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说:“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

洛甫于是施展临济手段,又振威一喝。夹山老和尚说:“打住,打住!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阇黎,怎样才能让无舌人解语呢?”经过这一番折腾,洛浦终于心服口服的拜在了夹山的门下。所以还是回到祖师的话头上:“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要这样才行。

“所以道: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虚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无佛处独新尊,始较些子。”我们的真如佛性,的确是“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虚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而且是“无佛处独称尊”的。“无佛处独称尊”是指什么呢?慈明老和尚去看那个李附马,,他与李附马是相交多年的道上朋友。李附马是个大居士,也是相当有修行的,七十多岁病的时候要见慈明老和尚一面。慈明老和尚从长沙赶到开封去见他,见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但先写了个偈子给慈明老和尚,慈明老和尚看了后,说:“无佛处成佛。”他点点头,再一仰就走了,非常吉祥。这就是“无佛处成佛”的来历。若还有个佛在心里边儿担着,就只在“金刚三句”的第一句里呆着。必须在进入“即非佛法”这个第二句,才是“无佛处成佛”,也就进了“是名佛法”这第三句——这可是禅宗独特的手眼。

但在资粮位之中,我们还是要天天学佛、学经、学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到了要将禅宗的功夫提起来的时候,在禅堂里练禅要加行,在禅七的时候要加行,这个时候就要把这个劲头提起来,这个劲头提不起来,那么你要想在禅宗门上破参就没有可能。

“其或未然,于一毫头上透得,放大光明,七纵八横,于法自在自由,信手拈来,无有不是。”这个又是回到咱们云门宗纲宗后面的一句:“随波逐浪”,潇洒自在。有的人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为什么呢?他没有过这一关,过了这一关之后,怎么说都是。因为悟前和悟后的境界,就不一样。悟前是背本逐末,为颠倒见、我执、法执所支配。而悟后得体,方能体用不二,滴滴归宗,当然就“于法自在自由,信手拈来,无有不是”。临济大师悟前吃棒有份,悟后呢,别人吃他的棒子有份。

“且道得个什么,如此奇特?”那么就是说破参了以后你到底得个什么?这么神奇,又放大光明,又“于法自由自在,信手拈来,无有不是。” 好像吃饭拉糞都是佛法——“无有不是”嘛!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奇特呢?到这里圆悟祖师就说:“大众会么?”你们领会这个吗?“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世功。”“汗马”就是汗血宝马。在汉武帝的时候,西域大宛的名马,跑起来的时候日行千里,流出来的汗,就像血一样红红的。古代不像现在有飞机,有坦克,有军舰,以前有天马就天下无敌。为什么以前匈奴人那么厉害,蒙古人那么厉害,因为他马多,骑兵多,都是机动部队,可以纵横无碍,所以是最强的。

“只要重论盖世功”,什么叫“盖世功”?破参就是盖世功。六祖大师说梁武帝有没有功德,为什么呢?明心见性才有功德,明心见性就是盖世功德。 我们都是血汗马,我们都是千里马,但是我们以前不认识自己。如果我们破参以后,我们就是千里马了。 “即今事且置,看取下文”,现在把他的这么一段垂示放在一边儿,来看这则公案:

“举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

这个公案上次已经讲过,我们就看下面的评唱。

“法眼禅师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方能如此答话。所谓超声越色,得大自在,纵夺临时,杀活在我,不妨奇特。”首先,我们要看大自在的人,他是“纵夺临时”,是从不打草稿的,并不是说很多人今天要来了,我先打下伏笔,备好课,把要讲的东西先准备在那儿,他不搞这个的。来了以后,别人是什么病就给什么药,那才是圣手。所以说佛是大法王,大医王。真正的老和尚,也是大法王,也是大医王。他知道你的障碍是什么,于是为你解粘去缚,让你得大自在。

“纵夺临时,杀活在我”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这个以前已经说了很多遍了。什么叫“有啐啄同时”?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三七二十一天,小鸡在蛋里成熟了,它要从蛋壳里出来,它就在里边啄,鸡妈妈就在外边啄,要同时。母鸡不能啄早了,啄早了,小鸡还没有孵成熟,就把它蛋壳破坏了的话,小鸡也就死了。小鸡在里边啄,母鸡不啄,小鸡的力量不够,小鸡也出不了壳,也是死在里边了,所以要子母同时。禅师接人,眼明手快,他不管是早晚参请的时候,或在打禅七的时候,他关注他身边来求道的人,如果他不了解这个人,又怎么能够啐啄同时呢?必须了解他的火候,这个人修行的火候在什么地方,怎样给他指一条路,把他轻轻一提,就能让他开眼。所以这个必须是具眼的宗师,才能有这样的手段。所以,这个“不妨奇特。”

“然而此个公案,诸方商量者多,作情解会者不少。”当然这个公案一出,很多人来进行讨论,都是商量者多,作意解会,在比量上去会,作情解会。他们“不知古人,凡垂示一言半句,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直下拔开一条正路。”这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谁也没有捕捉石火电光的能力,但是我们看得见石火电光。让你看得见石火电光——在茫茫业识中透出自性的光明,老和尚手段就是这么一下,你会就会了;你不会,他也管不了,因为这个机转瞬即逝啊!这条“正路”你怎么进入?肯定离不开明眼善知识的接引啦!

“后人只管去言句上作解会道,慧超便是佛,所以法眼恁么答。”为什么呢?经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看过《妙法莲华经》的人都知道,我们大家以后都是佛,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法眼大师这样回答——这样理会就完了。

“有者道:‘大似骑牛觅牛’。有者道,‘问处便是’——有什么交涉!”骑牛觅牛是禅宗的公案,这个大家都知道。头上安头,骑牛觅牛,抱着娃娃找娃娃。这个都是听别人说的,听师父们说的,听祖师说的,并不是你自己的语言。“问处便是”,这的确是祖师接引人的成功的机语,但毕竟你非其中之人,在那里无异刻舟求剑。所以无论怎么去用祖师的机语,都跟这个公案没有关系。为什么呢?还是回到前面“未曾亲觌,如隔大千。”我们拾人牙秽,讲一句两句在这儿卖弄,你自以为是,实际上不是。“若恁么会去,不惟辜负自己,亦乃深屈古人。”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若要见他全机,除非是一棒打不回底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向言外知归,方有少分相应。”怎么理会这个公案?而且要见他全机,那么就的确需要脚踏实地,死了一条心,就要有如“一棒打不回底汉”,有这个韧性,有这么一个毅力,而且要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乾坤宇宙一口吞尽的这么一个英雄气。

要“向言外知归”,我们经常说言下顿悟,但是言下顿悟应该是言外顿悟,它并是在言语上作理会,完全是自己突然见到了自己的真如,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了。但这个见性,这个悟,可以说与一切语言都没有关系,完全不相干的,他会的是自己的。别人说这个苹果味道怎么怎么好,说了半天你也不明白,自己尝一口就知道了。对于道,别人说千道万你也找不到感觉,你在言语道上怎么折腾都不行,所以必须“要言外知归,方有少分相应。”

“若一一作情解,尽大地是灭胡种族底汉。”如果是作义理会,去作情解,大家都攀缘打葛藤,这样去分析,那样去分析,这样去理解佛法,那就把佛法全部破坏掉了,佛法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看圆悟祖师评唱的时候,我们在学修上,一定要学以归修,学以归养,把我们学到的佛法的法义,三藏经论的妙义,一定要作用在自己的心性上。学中观的,不论你把中观的各条各款背得烂熟,而且辯才无碍都不行。要 “离四句,绝百非”,一定要在心性上找这个东西是什么。学唯识的,也一定要在心性上找自己的这个八识怎么建立的,为什么是“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不是理论上,一定要放在自己的心性上去,去看,去练,那才能够少分相应。

“只如超禅客于此悟去,也是他寻常管带参究,所以一言之下,如桶底脱落相似。”这个慧超是个禅和子,他参禅多年,非常用功。“寻常管带参究”,我们要留意这四个字。“参究”,为什么不是“学究”?禅,首先要依于参,要参究竟,要究竟去参。参究,就像虚云老和尚说的,叫“功夫落堂”。 “功夫落堂”也不仅是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要“功夫落堂”,寻常时也要这样,而且要“管带”。

“管带”,我们经常打开佛经,“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叫“护念”,我们参的正念不能丢掉,要把它管好带好。“念佛是谁”这一句不能随便丢,“我是谁”不能随便丢,“狗子有佛性也无”?我们在参这个公案的时候,这个念头就不能随便丢失。“寻常管带”,要把它管好,要把这个念头带好,这就是参禅的基本功夫。我们要把这个“管带”、参究放在寻常处,在平常处要把我们的念头管好,要把我们的念头带好。要把它带到什么地方呢?带到参究上去。实间久了,“所以一言之下”,就桶底脱落——好消息就来了。

这个话暂时说到这里,圆悟祖师随机又举一则公案,一则比较相似的公案:

“只如则监院在法眼会中,也不曾参请入室。一日,法眼问云:‘则监院何不来入室?’则云:‘和尚岂不知?某甲于青林处,有个入头。’法眼云:‘汝试为我举看。’则云:‘某甲问,如何是佛?’林云:“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云:’好语!恐尔错会,可更说看。’则云:丙丁属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觅佛。‘”法眼云:‘监院果然错会了也!’则不愤,便起单,渡江去。法眼云:‘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则到中路,自忖云:‘他是五百人善知识,岂可赚我耶?’遂回再参。法眼云:‘尔但问我,我为尔答。’则便问:‘如何是佛?’法眼去:‘丙丁童子来求火。’则于言下大悟。”

这个公案我们在第二堂课的时候也提到过,你看这个唯则监院当家师,不错啊,对不对?但是他恰恰从不到老和尚那儿去参请。有一天,法眼把他叫过来:“监院师为什么不来入室?”你看,这个老和尚是很认真的,法眼祖师他道眼明白,知道你的落处,你不来找我,我来找你,于是找他来问。这位监院就说:“老和尚你还不知道吗?我已经悟了!我当年在青林和尚那儿有个入头处啊。”法眼就问他:“你是怎么开悟的呢?说给我听听。”则监院也是个老实汉,很老实的就说:“当年我在青林和尚那里,问他:‘如何是佛?’青林和尚回答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和尚说:“啊,不错,青林和尚说得可非常的好。但是我怕你理会错了,你再说说看你是怎么理会的?”

这一下他一下就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为什么呢?他说:“丙丁属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觅佛。”这完全是作道理会,比量中的事嘛,哪里是当下即是?没有那种实证、证悟的那种感觉,完全是在理论上,比量上,寻思的功夫。所以法眼马上就笑话他:“哎呀,监院,果然错会了也。”但是监院就不服,心里想:“青林和尚印可我了,你不印可我,你是不是故意在这儿卖关子?设门槛啊?”于是起单渡江离开了,想另外找个庙去住。

但是老和尚厉害就厉害在什么地方呢?法眼大师见监院愤然离去,就说:“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我们看很多都是这样的,圆悟祖师在五祖和尚那儿也是。就怎么样?自己跑了,跑了后来又病了一场,了不得生死,又回到老和尚那儿去住,在公案里这样的故事很多的。所以我们要看,一个是老和尚是不是真有手段降得住你,能够把你的顶门打开。另外一个是你自己信不信那个老和尚,你信那个老和尚,就把生死交给老和尚,让他来帮你料理。

这位监院师从江南到江北,走到半路,中途就想:“他是五百人的善知识,不应骗我。”这样念头一转,生机就来了,不是死路了。于是就回到法眼祖师那再参,法眼祖师就说:“你来问我,我来代你答。”这个则监院就很可爱,所以老实人就很可爱,他又问:“如何是佛?”法眼立即就说:“丙丁童子来求火!”就这么一个同语反复,唯则言下大悟。为什么言下大悟?他那个时候并不是什么丙丁是火,火火上加火,没有那个比量思维,而是在现量的悟境中了。

我们可以反复用这种公案,使自己融入这个场景里边。比如尸利禅师问石头和尚:“什么是我的本分事?”。石头说:“奇怪,你的本分事与我有什么关系,怎么跑在我这里来问呢?”尸利禅师很吃惊,又问“若不通过善知识开示接引,那又该怎么办才行呢?石头和尚说:“你求不求善知识且不论,关键是你那个本分是否是丢失了呢?”尸利禅师于言下大悟。你的本分关我什么事?是你的,又不是我的。石头和尚就这么很简单的一句话,那个问他的人就言下大悟了。

再如投子和尚参翠微祖师的时候,问:“二祖见达摩的时候得个什么?”翠微祖师就说:“你今天来见我,你又得了个什么呢?”就这么一种情境的互融,投子和尚马上大悟了。大家想一想:二祖见达摩祖师的时候得个什么?你今天来见我,你又得了个什么?这么一个场景的很类似的。今天我来这儿见老和尚,见大和尚,来寺院这边亲近一代祖师,我们见了个什么?我们得了个什么?我们只要不把这个思想弄复杂了,弄麻烦了,这种体会,这种体验其实是非常简单的,这个叫“当下知归”。就这样就可以找到转身处,就怕你不敢承担。

“如今有者只管瞠眼作解会,所谓彼既无疮,勿伤之也。这般公案,久参者一举便知落处。法眼下谓这‘箭锋相拄。’更不用‘五位君臣’、‘四料简’。”这则公案,对于老参而言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一举便知落处。而那些习惯于分别思维的就可能有种种的附会理解。“ 箭锋相拄”,对机,一下就了,一箭中的,眼明手快。 “五位君臣”是曹洞的纲宗,是曹洞的门风,是曹洞的卓越之处。“四料简”是临济的门风和卓越之处。法眼既然能卓然立宗,当然其教法不会同于临济曹洞,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直论箭锋相拄,是他家风如此,一句下便见,当下便透。”就在这一句当机之时,就能使人顶门开眼,这是法眼的独门武功啊。“若向句下寻思,卒摸索不著。”所以我们千万别比量上,思维上去攀缘。如果在文句上去攀缘,在理论上去攀缘,在逻辑上去攀缘,那就完全与禅宗的法门不相应了。

“法眼出世,有五百众,是时佛法大兴。时韶国师久依疏山,自谓得旨,乃集疏山平生文字顶相,领众行脚。”这个韶国师,是天台德韶国师,那是非常了不得的。在唐末五代时,他“久依疏山”,疏山是曹洞宗的人,他跟随疏山老和尚十多二十年,自以为开悟了。于是把厚厚的、记录疏山老和尚上堂开示的文字,把疏山老和尚的画像随时带在身边,一辈子都孝顺和供养老和尚,就跟我们老和尚对虚云老和尚一样的,一辈子没有二念。他“领众行脚”,领众行脚是具有开法的本钱了,有这个资格了。从江西到南京——法眼那个时候在南京,后唐的首都在南京。

“在法眼会下,他亦不去入室,只令参徒随众入室。”他也不去方丈那边向法眼大师请教,而是让他带的这些学生、徒弟去参问,他自己不去。但是法眼大师上堂时偶尔他也去听听,看看有何高明之处。“一日,法眼升座。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云:‘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而退。时韶在众,闻之,忽然大悟。”法眼大师常讲开示,但德韶禅师平常不去,而那一天恰恰他就去了。旁边有一比丘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祖师回答:“是曹源一滴水。”这简单的同语反复,让那个提问的一头雾水,莫名其妙退了下去,但是韶国师听了立即大悟。

“后出世”,以后就当了方丈,出世接众,住持大庙了。“承嗣法眼”,表明自己接了法眼大师的法,是法眼宗的传人。“有颂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接法时他写了一个颂子,呈给了法眼祖师,这偈子干净透彻,没有分别思维可以落脚的地方。“通玄峰顶”是什么呢?我们去云门峰顶上去看一看,是这么回事吗?不是,指的是真如佛性,当然“不是人间。”真如自性是不带具体内容的,什么喜怒哀乐,生住异灭,来来去去的什么空、有都没有的。所以“不是人间”——人间才有这个,才有喜怒哀乐,生住异灭之类的种种分别。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这个真如和世法打成一片的,体、相、用是打成一片的。有这样的境界,法眼就印可他了,说:“只这一颂,可继吾宗。子后有王侯敬重,吾不如汝。”当然,法眼祖师也受到南唐皇帝的供养、敬重,但是毕竟没有被南唐的皇帝封为国师,但是德韶禅师在杭州被吴越王封为国师。有这个称谓和没这个称谓,在世面上的风光就不一样。当然,并不是说学佛的人,祖师们有这方面的分别心,没有这个分别心,这是授记,为韶国师授记。说我不如你,你的风光比我好。佛法、真如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真如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所以六祖见五祖的时候,五祖说:“你是獦獠,你也有资格来问佛法啊?”六祖回答说:“是啊,獦獠是与和尚你不同,但是,佛性有何差别呢?”佛性是没有差别的。

圆悟祖师下边又说:“看他古人恁么悟去,是什么道理?”这里一下就举了几则公案,而且这几则公案里的人都悟了,为什么他们会悟?其中有什么道理?“不可只教山僧说,须是自己二六时中,打办精神,似恁么与他承当,他日向十字街头,垂手为人,也不为难事。”所以这些事必须自己下功夫,这个饭好吃,香得不得了,非常香,再说怎么好吃,你还得要自己吃下去才知道香不香。需要自己在“二六时中打办精神”,一定要料理好我们的念头,平常十二个时辰中,我们的念头是放在什么地方的?我们的心放是在什么地方的?自己好好的去对照一下。如果念头没有放在道上,那么我们就永远与道不相应。因为只有当下一念,你放在什么地方,它就是什么。你放在吃喝玩乐上,就是在吃喝玩乐上;放在懒惰昏沉上,它就在懒惰昏沉上。你若念念在道,那么时间积累久了,功夫积累久了,自然就会像前面介绍的那几位祖师一样,也能开悟。

开悟以后,“他日向十字街头,垂手为人,也不为难事。”这个什么意思呢?“向十字街头,垂手为人”也就是在庙里也好,在红尘深处也好,接引众生,普度众生也不是难事。

“所以僧问法眼:‘如何是佛?’眼云:‘汝是慧超。’有甚相辜负处?不见云门道:‘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无劫悟?’”我们看这公案就是这么回事,“如何是佛法?”“汝是慧超。”这里到底玩的是什么把戏?我们怎样才能与这个相应?我们怎样才能不辜负祖师这么精彩的提持?下边又引云门祖师的话来说:“举不顾,即差互”这个公案已经举起来了,但是,我们看不见,那么你就失之交臂。“拟思量,何无劫悟?”如果你用用思量的方法去理解它,理论上去依葫芦瓢,用佛祖的语言,经论上理论上的语言来附会公案,那么你就永远别想开悟。“雪窦后面颂得,不妨显赫。试举看”——这里用“显赫”两个字来赞叹雪窦祖师下面的这四句偈子:

“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猛犹戽夜塘水。”这个诗偈多美啊,而且韵味无穷。“江国春风吹不起”,因为南京在江南,又曾是七朝国都。这个“吹不起”指的是什么呢?“鹧鸪啼在深花里”,这儿每年,在这些天也是鹧鸪在叫——在山里,在林子里都有鹧鸪在叫,斑鸠在叫,我们有什么感觉呢?

下面又是圆悟祖师的评唱:“雪窦是作家,于古人难咬、难嚼、难透、难见、节角誵讹处,颂出教人见,不妨奇特。”对公案,不论是评唱也好,颂古也好,的确是需要“作家”。禅宗里说的这个“作家”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家、诗人作家,不是那个意思。这个“作家”叫内行,是过来人。雪窦是过来人,雪窦是禅宗里的内行、是好手。恰恰在古人难咬、难嚼、难透、难见、盘根错节的地方,颂出教人见——把这个公案的精彩点化出来,画龙点睛一样点出来。

的确,“雪窦识得法眼关棙子,又知慧超落处,更恐后人向法眼言句下错作解会,所以颂出。”诗有诗的好处,为什么诗有诗的好处?我们那个四言八句,能够把很难描绘的境界给描绘出来。如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像这样的诗,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写一两万字,也能未必把这个诗所表达的意味和境界给表达出来。诗和禅很贴近,很多写诗的人他在写诗的时候,还能写出一种悟境,为什么呢?诗是用最少的语言把那个“意”给浓缩表达出来。如云门祖师的一字关,把无量义海的东西,通过一个字来表达出来,那就更高明了。维摩菩萨不用一个字,“默然”也能表现,这就是各人的法缘,各人的悟缘,看什么样的方便与自己有缘了。

“这僧如此问,法眼如是答,便是‘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此两句只是一句,且道雪窦意在什么处?”“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大家想一想这个景色跟我们云门寺的景色相差不大,对不对?只不过我们这个地方离江水远一点,但我们离山近一点,我们离林子近一点,而且天天这个鹧鸪、斑鸠都在我们耳边叫过去叫过来的,早上,中午,晚上都在叫。怎么去感觉?这个意到底在什么地方?

“江西江南多作两般解会道”,“江西”是什么意思?“江南”又是什么意思?以前唐代的区域规划,把江南分成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到了宋朝也是这样的。到元朝、明朝,江南西道就叫江西,江南东道就分成了浙江,江苏,就把整个江南分开了。为什么叫广东,广西?宋朝的时候叫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是扩展的意思,中原王朝的版图扩展到了领南以外,就把这个称之为“广”。但是这个地方又大了,一个广南东路,一个广南西路,最后把它简称为广东,广西。所以我们广东,广西的名是这样来的。

但是那个时候江西和江南一个叫上江,一个叫下江,我们看《大慧语录》里经常这样的说法,上江的禅师看不起下江的——江西的看不起下江的;下江的老和尚也看不起上江的老和尚。为什么呢?因为江西那边是丛林的老根据地,很多祖师丛林、真参实悟的老和尚基本上都在江西。而江东,那是花花世界、红尘深处,十字街头受皇上供养、受富贵供养。当然祖师破参以后,被国王礼请,皇上礼请他也到红尘深处去演法,要接引众生。祖师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代、第三代在红尘里面泡久了的,要出人才就不容易。云门寺是山里的,云门寺就能够出人才。

“江西江南多作两般解会道:‘江国春风吹不起’,用颂‘汝是慧超’,只这个消息,真饶江国春风也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用诸方商量这话,浩浩地,似鹧鸪啼在深花里相似——有什么交涉!”鹧鸪、斑鸠在树丛里叽叽咕咕的,它们在商量什么说什么我也听不懂,大家都听不懂。听不懂也是好事,你管它作什么呢?有什么交涉?没有什么交涉!“殊不知,雪窦这两句只是一句。要得无缝无罅,明明向汝道,言也端,语也端,盖天盖地。他问:‘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雪窦道:‘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向这里荐得去,可以丹霄独步;尔若作情解,三生六十劫。”

对公案和针对公案的颂古,我们在看的时候,还是要本着禅宗的规矩,千万别作情解会,千万别作义理会。要见直下便见,如果直下不见,干脆不管,放在一边,不作商量。如果老是要把这个公案,或者这个颂古放在心中掂量,心里边儿一杆称把它称过去称过来,思量怎样把它摆平,怎样在理论上能够把它说圆,你这样就完了。这不是参禅的模样,禅不是这样参的!禅宗的祖师禅,就是这么独特,没有道理可讲,一讲道理就不是禅宗。所以“向这里荐得去,可以丹霄独步”,那么你就可以笑傲江湖了,就不得了。如果你仍然落在情解里边儿,那么下生,下生,再下一生,未来,未来,再未来,六十大劫以后,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参透!

“雪窦第三、第四句,忒杀伤慈,为人一时说破。”祖师总是慈悲,生怕别人落在了言语道里面,把更精彩的那个东西又豁盘托出,让大家细细的去感觉。“超禅师当下大悟处,如‘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禹门三级浪,孟津即是龙门,禹帝凿为三级。今三月三桃花开时,天地所感,有鱼透得龙门,头上生角,昂鬃鬣尾,拏云而去;跳不得者,点额而回。痴人向言下咬嚼,似戽夜塘之水求鱼相似。殊不知,鱼已化为龙也。”

这里有山西的和陕西的同学吗?这龙门,壶口瀑布我们都知道,当然还有三门峡也是。当时的传说之中,大禹治水,为把黄河水导流出来,开了三门峡,斧尾一托,弄了一个孟津龙门。我们都知道鲤鱼跃龙门的公案,只要鲤鱼跳过龙门,它就成龙了。“今三月三桃花开时,天地所感,有鱼透得龙门”,于是就“头上生角,昂鬃鬣尾,拏云而去。”我们想一想,这个多自在,多潇洒的一个状态。我们能不能够“头上生角,昂鬃鬣尾,拏云而去”,就是腾云驾雾而去?破参后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果没有破参的话,当然你还落在见解上,落在分别思量上,那么就还得继续用功。所以“跳不得者,点额而回。”那么就再用功,再努力。

“痴人向言下咬嚼”,恰恰“似戽夜塘之水求鱼相似”。三更半夜的在水里边儿去弄鱼,弄得到鱼吗?眼睛也看不见,哪怕你弄到鱼了,你也不知道里边有鱼。但是你还不知道鱼已化为龙了,早就没影了,还在那儿傻乎乎的在那儿去弄。我们在参公案的时候,我们如果会意破参,我们就化龙了,通过公案助我化龙。如果我在句下去咀嚼,作义理会,那么就是一个傻汉,完全与禅宗的法不相应,也不可能跃龙门而去。下面他又举:

“端师翁有颂云:‘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糍。吃向肚里了,当下不闻饥。’此颂极好,只是太拙。”端是白云守端禅师,是五祖法眼的师父,五祖法眼是圆悟克勤的师父,所以他称白云守端禅师为师翁,就像我们云门寺“耀”字辈的叫老和尚为“师公”一样的。圆悟祖师说,端师翁颂得极好,就是太粗糙,为什么呢?因为端师翁没有圆悟祖师文采好,当然更没有雪窦祖师的文采好,他说得直瘪瘪的。

你看,“一文大光钱”,“大光”,古代的时候,不知是哪个皇帝的年号,那个铜钱上就铸其年号,如“开元通宝”、“乾隆通宝”。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大光”这个年号,“一文大光钱”只是一枚不值线的铜钱而已。虽不值钱,能买个油糍粑,买个油饼,对一个饥汉来说,吃到肚子里饱饱的也很舒服,“当下不闻饥”呀!参禅就是这个样子,未破参的时候想啊想啊想啊,如几天没吃饭似的,做梦都想着吃东西,饥肠辘辘的。破参以后,就如一个饥汉,得到一个饼,或一个红薯、一个芋头都能充饥,不再受饿了。

以前老和尚在禅七开示里经常说当年的苦,没有饭吃,能够吃一点芋头饼,芋头干,都香得不得了。因为这是救命的,吃饱了,有劲了,有精神了,心里边儿就不慌了。如果天天没饭吃,今天吃了,明天没有,后天没有你就发慌。毛老人家都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国家领导的,如果仓库里边儿没有粮他心里边儿也发慌。你自己是当家的人,如果家里边儿没有粮了,没有钱了,你看大和尚慌不慌,当家师慌不慌,一样的要发慌。

对于学道的人,你没有这个资粮,老是过不了这一关,心里也发慌。但是一下开了眼了,破了参,踏实了,就不慌了。所以圆悟祖师说,“此颂极好”,很形象、很贴切,就是一般的没有文化的人都懂这个。但 “只是太拙”,拙什么呢?文采不够。而“雪窦颂得极巧,又不伤锋犯手。”雪窦祖师和圆悟祖师,其一他们都是祖师,其二则是他们的文化非常高。因为宋朝时文化最发达,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出了欧阳修、王安石、三苏和曾鞏六位,唐朝只有韩愈、柳宗元两位。云门宗最繁荣的时候也是在宋朝,也是在宋朝出那么多祖师,个个都很厉害。

为什么呢?文化发达了以后,各个阶层都有文化,你就要用文化来摄受。苏东坡这样的人,如果不是遇到云门宗的那几个祖师都有文化,而且文化比苏东坡还高,能降得住苏东坡吗?王安石那么厉害的人,是宰相,如果那几个老和尚没有文化,你能够把宰相降伏吗?所以说,我们要对机,没有对机的能耐,你能把这些人降伏?不管他领导同志来也好,教授们来也好,亿万富翁们来也好,包括一般的老百姓来也好,还是一样要给他们佛法,要把他们摄受住。

“旧时庆藏主问人:‘如何是三级浪高鱼化龙?’我也不必在,我且问尔:‘化作龙去,即今在什么处?’”庆藏主是在圆悟祖师会下管藏经楼的,前段时间他总爱问人:“如何是三级浪高鱼化龙?”圆悟祖师回答得也很有技巧:“当时我也不在,我也不必在。当时你是过去问,我也没听见。若是现在,我问你:‘化作龙去,即今在什么处?’”就是开悟了,你又在什么处?

就像临济的大徒弟三圣禅师,拜见雪峰祖师时提出个问题:“透网金鳞以何为食?”透网金鳞当然就是开悟的人,挣脱了烦恼之网,但以何为食?怎么过日子呢?雪峰祖师就说:“待汝透网来,再向汝道。”你是不是开悟了,你如果透出了烦恼网,破了生死网,我再跟你说,才有这个资格听我说话。三圣一下就跳起来:“你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怎么连话头都不识。”他就把临济那一套威风拿出来。雪峰祖就给他合十:“对不住,老僧住持事烦。”你知道我这里有一千五百人要吃饭,里里外外的事情很多,上上下下的事很多。失陪了,我该去忙事了。这个就是“透网金鳞”化作龙的模样。

化作龙是什么样呢?老佛爷是龙啊?老早就开悟了,跟我们一样的,每天一分一秒都要过;六祖大师坐在那儿,一分一秒的一样的要过;虚云老和尚,包括我们老和尚,也是一分一秒的要过。怎样过?那就看各人了,天上的人要一分一秒的过,监狱里的犯人也要一分一秒的过,地狱里的众生也要一分一秒的过,历代祖师,诸佛菩萨也是要一分一秒的过。这个就要我们怎样看、怎么过——“化作龙去,即今在什么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