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八 第四则 德山挟複问之上


   日期:2022/3/10 23: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八)

第四则 德山挟複问之上

首先,我们看垂示,圆悟祖师的评唱,则则精妙。雪窦祖师的颂古也是则则精彩。所以,我们在细看《碧严录》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把参的这么一个劲头带进去,如果不用参的劲头去面对这个公案,对评唱,那么我们所谓的学就白学了。

“垂示:‘青天白日,不可更指东划西;时节因缘,亦须应病与药。且道:放行好?把定好?’试举看:”

这里青天白日的,一派现成。我们看见远的、近的,东南西北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美的丑的,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我们去指东划西,说三道四。青天白日给我们的视觉,对我们的眼睛而言,对眼识而言,一切都是现量的,都是现量的境界。如通过指三划四——画蛇添足,你就污染了这样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已加入了你的主观的东西,就失真了。另外一个,对他人而言,则接受了错误的信息,被误导了,所以要相信各人的眼睛。对大道而言,更不容半点分别思维的介入,因为这种介入,大道就不是大道自身,而是我的精神内容了。我们经常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只要我们心思放下,一切处无不是菩提,还需要谁来指东划西,给我们料理呢?

但这还是需要时节因缘,学有学的时节因缘,修有修的时节因缘,悟有悟的时节因缘,证有证的时节因缘。这个时节因缘做为施加而言,他应该是因病施药,得了是感冒,要分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就要清凉解表;风寒感冒就是要去寒解表。下药不一样,有内科,有外科;是骨科,还是皮肤科都要因病下药。所以说明眼的善知识不容易,象老和尚这样的善知识不容易,现在放眼天下一看,丛林里象我们老和尚这么心明眼亮的并不多见,这里面我就不多说了。常住的很多师父、佛学院的法师,都亲近老和尚多年了,对老和尚禅上的卓越,都是有深切的感受的。

 “且道放行好?把定好?”什么叫放?什么叫把?我们常说观音菩萨卷舒自在。卷,收敛,收缩,万法归一,是把定。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放。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心经常处于放和收的状态。有的时候,我们的眼界要放开,胸怀要放开,思维的境界要放开。有的时候,我们要收,思想散乱的时候,昏沉掉举的时候,我们要收,凝神静气,打掉妄想。对自己的思想要有收放自如的能力,要有这样的手段,要有这样的能耐。有的人,一辈子收收收,好象时时都在定中,但是放不开,遇见事,没法料理。有的人在外面完全放得开,东南西北,横冲直撞的。但是要把他收住,把心思凝聚下来,他收不住,散漫无归。所以说,卷舒自在,那是菩萨的作略,菩萨的手段。那么圆悟的垂示,这里面,到底指的什么呢?“试举看”,看什么呢?看德山到沩山的这则公案,这段因缘。

我们在读这个的时候,举,首先应该加一个冒号,印这书本的时候,没有加冒号,应该分开。 “德山到沩山,挟複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顾视云:‘无,无!’便出。(雪窦在这边就著语云:‘勘破了也!’)德山至门首,却云:‘也不得草草。’便具威仪,再入相见,沩山坐次,德山提起坐具云: ‘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雪窦著语云:‘勘破了也!’)德山背却法堂,著草鞋便行。沩山至晚,问首座: ‘适来新到在什么处?’首座云:‘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出。’沩山云:‘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雪窦著语云:‘雪上加霜。’)”

因为这则公案评唱的很丰富,介绍的很细致,我们这里就不去具体介绍了,下面解圆悟祖师的评唱。

“夹山下三个‘点’字,诸人还会么?”唐代夹山善会禅师,有人向他请示如何是佛的时候,他不开口回答,而是用手指点了三下。就这么点三点,雪峰的师兄岩头,也喜欢正三点,倒三点这样点。这三点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不明白祖师的作略。他们的方法如赵州老和尚说的,“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有人问赵州老和尚:“老和尚,如何是佛?”赵州老和尚说:“我有时把丈六金身作为一茎草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为什么呢?他是入得佛,入得魔,杀活自在。有的人问:“赵州老和尚,十二时如何用心?”古人嘛、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个时辰。现在是一个时辰二个小时,就是二十四个小时。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念念在此,念念关注,念念觉照,在十二个时辰之中,我们的念头都不能丢,都不能让他打妄想。所以这个人来参赵州老和尚时候,就问老和尚:“十二时辰如何用心啊?”我们在座的也可以请老和尚开示:“老和尚,你十二个时辰如何用心啊?”也可以请教一下大和尚:“大和尚,你十二个时辰之中如何用心?” “如何用心”,是考验我们功行一个根本。每分每秒,我们思维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况,是否念念在道,或念念在打妄想,或者念念在玩什么其它的东西。赵州老和尚的回答就不一样,“诸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们都被时间玩得团团转,但是,我呢?把时间玩得团团转。众生是时间的奴隶,但是,道人是时间的主人!反过来,我们看,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我们这样一说,以十二时辰来解,来领会,丈六金身和一茎草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下面就具体讲德山的故事:“德山本是讲僧,在西蜀讲《金刚经》。”德山老和尚是我四川的老乡,四川简州人,离成都大概有五十公里路程。他是专讲《金刚经》的一位法师。“因教中道:‘金刚喻定,后得智中,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然后成佛。他南方魔子,便说即心是佛!’遂发愤,担疏钞行脚,直往南方,破这魔子辈。看他恁么发愤,也是个猛利的汉子。”因为德山老和尚在四川的时候,他是个讲师,是专门讲经说法的,不知道禅宗可以明心见性,顿悟这个法门他不知道。因为经教之说,我们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先要得金刚喻定,然后在后得智中以千劫来学佛威仪,用万劫来学佛的细行。通过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然后才能成佛啊!所以有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这么四十一个加行,登地菩萨都还经由十地的修行,最后才能成佛。

正因为如此,所以德山对南方提倡顿悟成佛的禅宗不理解,而且非常愤慨。他说:“南方魔子魔孙,居然敢讲顿悟成佛,即心是佛”。于是发愤:“我要到南方去,破这些魔子魔孙,要把这妖魔鬼怪一网打尽。”于是“遂发愤,担疏钞行脚。”德山老和尚年轻的时候,的确非常勇猛,是个猛利底汉。想我们在座的,有没有这么一个大英雄精神呢?为什么我们老佛爷座的那个殿是大雄宝殿?因为佛陀有这种大英雄精神。历代祖师都有大英雄精神,所以说,参禅的人需要有英雄气,没有英雄气,敢于立地成佛吗?敢于担当吗?那个是不容易的。正是德山老和尚是有大乘的根气,也有英雄的胆魄,才从四川把他讲的、专门注解《金刚经》的《青龙大疏钞》挑上,直奔湖南而去——他是担疏钞行脚。一部《金刚经》,拿我们现在的来印,三千多字,只有薄薄的一册。但是他为《金刚经》所写的注疏,需要用担子来担,你想,那可是厚厚的几大摞。担在这肩膀上行脚,从四川到湖南,走重庆这边,过了长江,然后到了澧州。

“路上见一婆子卖油糍,遂放下《疏钞》且买点心吃。”以前出家人行脚不象印度,印度是化缘。中国古代的出家师父也化缘,但是也有一点银两。中国的风俗习惯不象印度,也不象现在的东南亚,供僧是作为功德,作为习俗的。因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没有这么一种印度和现在东南亚这种全民义务供养的习俗,但信佛的居士看见行脚的师父来了,肯定也会主动供养的。而不信佛的、特别是对佛教有偏见的人,一见到僧道来了,马上就把门关上。我们看古典小说里写的有嘛,有些就在家门里面贴着一张告示:“僧道无缘”。就说你是出家的人,不管你是和尚、道士,你给我离远些,别到我这里来化缘,他把告示公开贴在门上。当和尚、道士看见门上有这样的告示,也不会上他家化缘的。所以,行脚的时候,他也要自备一些小钱,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德山老和尚到了澧州,饿了,见老婆子卖油糍粑,放下《疏钞》,就上前买点点心来充饥。既然是买,就要花点银子来买。

“婆云:‘所载者是什么?’德山云:‘《金刚经疏钞》。’婆云:‘我有一问,尔若答得,布施油糍作点心;若答不得,别处买去。’德山云:‘但问。’婆云:‘《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上座欲点那个心?山无语,婆遂指令去参龙潭。”在《五灯会元》里面,有很多老太太非常利害,这德山遇见的是澧州婆子。还有台山婆子,赵州婆子,烧庵婆子,凌行婆子等好多好多。还有平田婆子,临济大师去行脚的时候,到平田去参平田和尚,路上就见到一个大嫂在犁田,他去问路:“请问大嫂,平田路怎么走?”这个大嫂一鞭子就打在牛背上说:“这个畜牧,花了那么多草料,路也不识。”你看,好利害。但临济祖师也是厉害的,再问一句:“请问大嫂,平田路怎么去?”这个大嫂又是一鞭子:“这个畜牧真没用,天天这样调教它,喂它的草料,还是不识路。”你看这些婆子真的利害。

所以唐宋禅宗兴盛的时候,可以说禅风广被天下,不仅出家人出菩萨,在家的老太太,甚至农村里面的大嫂,也是禅宗的行家,你不敢小看她们。德山本来雄赳赳、气昂昂地到南方去大破禅宗。结果,路遇上一个老太太用《金刚经》的三个问题,就把这位《金刚经》的专家、大师给问住了。为什么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头的心指的是什么?我们平常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想过过去、现在、未来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心和过去、现在、未来又有什么关系?这个需要好好的参一参。

我呢?也是过了关的,这个关是在云门寺过的。刚到云门寺来的时候,生活不习惯,饮食不习惯,语言不习惯,呆上了半个月呢,就想跑,呆不住。但给老和尚许了愿,在佛学院上课的时候起码要呆一个月,只有咬紧牙关,不打妄想。首先不打吃东西的妄想,四川人好麻辣烫嘛,到广东久了怎么受得了?后来,忽然发现这一关过了,就是时空挪移法,把未来变成过去。为什么可以把未来变成过去?大家想,今年对去年来说,是未来;去年对于前年来说,是未来。但去年对现在来说,就成为了过去;现在对于明天来说,也是过去;今年对明年来说,还是过去,这样反复地看时间的流动象、无常相。有的时候,心里很急,烦恼现形,麻烦多多的时候,你想,这个都会过去,都是无常,而且就是过去,心就不烦了。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我们心里面善于调控它,转化它,这里面会得受用,会得大的受益。这里面妙不可言啦!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心这个魔术师在起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心,哪有过去、现在、未来啊。现在、过去、未来也是假设嘛,也是当下一念玩的把戏。明白了这个,你才知道什么叫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作为一般搞学问的人,他不是真修实练的,你真正问他,什么叫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他是弄不清楚的。前堂课说过,我们经常会处于这种状态下,无量的过去归于寂,是过去心不可得;无量的未来处于寂,是未来心不可得;只有现在这窄窄的一条缝,或小小的一点,只有它在闹,但任它怎么闹也是无常,未悟之人作不了主,已悟之人把它也归于寂,统统都是未来心不可得。

这时间的概念,一年365天,一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24个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你问到底一年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楚的,因为那个是比量,不是现量。现量的,谁说得清楚?一分钟你都说不清楚。只有当下这么一个觉照,现在这么一个时间点,我们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要明白“三际心不可得”,都是心的游戏,是当下玩的游戏。德山是个学问僧,遇见了这个老太太,这么一点,他就无话可说,也就服了。到那没讨到点心吃,老太太呢,遂指令他去参龙潭。虽然在老太太那吃了败战,但德山是何等伶俐的人啊,就在这时已经有点感觉了。

“才跨门,便问:‘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这个已经不是讲僧、学问僧的语气,开口已经是禅僧的口气了。“早就听说龙潭和尚的大名,结果我到来的时候,潭也看不见,龙也不出现。”那个时候,龙潭和尚在屏风后面,不知道在忙什么,听见这个青年和尚来了,就从屏风引身而出。“引身云:‘子亲到龙潭。’”你说潭又不见,龙又不现,你自己到了龙潭,是你自己没有见到潭,自己没有看见龙啊,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就象我们说的柏林寺的大痴法师到老和尚那儿讨云门饼,老和尚转了一圈,“哎呀,没饼了!”他傻乎乎的,认为真的没饼了。后来,老和尚的侍者走过来说:“吃了云门饼了吗?”他才知道自己禅机上错过了,云门饼是这个饼吗?那是禅机,禅机能够当作一个饼给你受用吗?你悟了禅,在云门寺悟了禅,就尝到了云门祖师的云门饼了;到赵州悟了禅机了,你就品尝了赵州老和尚的茶了。

所以,德山他一发威:“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但是,龙潭和尚说:“你是亲自到了这嘛,见不见那是你的事,有没有是我的事啊?”对不对。当然,德山听到这一句话,还是很服气,“设礼而退”,还是礼拜了老和尚,然后到云水寮里面去挂单。

“至夜间入室,侍立,更深,潭云:‘何不下去?’”到了晚上,向老和尚讨教,大家说东说西,说禅说教,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总之谈了很晚。龙潭和尚就说:“你怎从还不回寮房休息?”“山遂珍重,揭帘而出。”于是给老和尚告一声“珍重”,合十而下。把门帘揭开的时候,“见外面黑,却回云:‘门外黑。’潭遂点纸烛度与山,山方接,潭便吹灭,山豁然大悟。”这个精彩就来了,他出去,看到外面黑,回来给老和尚说:“外面黑,看不见路。”老和尚就点个烛给他。那个时候穷,就用点废纸沾点油,权当灯笼、蜡烛照照路。正要把这个纸烛交给德山的时候,他一口就“唿”的吹灭了。就在明暗交替的这么一刹那,德山就大悟、豁然大悟了。

我们这没法做试验,如果方便的话,电灯的开关在我这里呢,我一下把灯关了,一下把灯打开,又关又开,好让大家感觉一下这是什么感觉?明指什么?我们思维清晰,有认识对象的时候,心光照射,是明。白天是明,明,我们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上是暗,暗就看不见,或不清楚,看不明白。引申来说,看得见是有,看不见得是无。上一次,讲赵州老和尚的公案“老僧不在明白”,不在明白里就是暗,明白就是明,就在明白和不明白的交替之中,你能悟吗?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啊,在这个机关之中,在有和无这么一个机关之中,在知和不知的这个机关之中,我们能不能够开悟呢?这里面的确需要我们好好去参。

有的人不落知就落不知,赵州老和尚初参南泉的时候,问:“如何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赵州又问:“还可趣向也无?” 南泉说:“拟向即乖。” 赵州很不理解,又问:“不拟争知是道?”南泉和尚就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我们怎么去理会这个道?一方面不说知,一方面又不说不知,他就是明暗这么一个关系。再如赵州参南泉,问:“明头合,暗头合?”南泉不啃声,转身就回方丈,这又怎么去会?就在龙潭和尚吹烛的这么一下,光明一下给破了,破了你的光明,破了你的知,让你回归黑暗,回归于无知。有的人在黑暗之中,忽见光明,而悟道,释迦老佛爷就是睹明星而见道的嘛——一整夜的闭目打坐,忽然抬头一看,启明星在天上如此灿烂,心头一动,悟了。德山老和尚是在黑暗之中见到光明,光明忽然熄灭,让他的分别心灭了。我们就要在我们知和不知之间,反复去煎熬一番,反复去掂量一番。然后看能不能够激发我们的悟缘。

德山“豁然大悟,便礼拜。”这是规矩。什么规矩?师父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接引你,使你大彻大悟,该不该谢师啊?当然要谢师。我们看了很多公案里面,只要悟了以后,马上礼拜。当时这个礼拜,他心里明白,老和尚也明白,但老和尚还要不放过他,又拶了一句:“子见个什么便礼拜?”——你看了个什么?有什么见地?说来听听。“山云:‘某甲自今后,更不疑著天下老和尚舌头。’”很多祖师开悟以后,都说这个话。为什么呢?禅宗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为什么呢?顿悟成佛那有那么方便啊?辛辛苦苦学修几十年,要成阿罗汉都很艰难,你还顿悟成佛!你的资粮够不够?有没有神通?有没有净土?很多疑问,多得要命,就不相信。你说禅宗的东西,哪怕说得天花乱坠,但我不信,我要疑。当自己明心见性,品尝到了顿悟的甜头以后,当然他就不会怀疑天下老和尚所说的开示了。

“至来日,潭上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这就给德山受记了。第二天上堂讲开示,也没有讲什么东西,龙潭和尚就把德山暗暗的表彰了一下,他说:“这里有这么一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我们看西藏里面的唐卡,画的大威德金刚、什么时轮金刚、忿怒金刚等都有这个味。“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这是横了心的。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他是一竿子到底,已经入了不退转地了。我们学修,有的时候精进,有的时候懈怠;有的时候脑子好用,有的时候脑子不好用;有的时候善念多,欢喜心多;但有的时候妄想也多,烦恼也重,这个就是不稳定,真正彻悟的才能够不退转。不象我们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老年痴呆了,这也不行了,那也不行了,麻烦多多。所以“一棒打不回头”,实际上就是赞叹他到了不退转地。

到了这个份上,“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什么叫孤峰顶?禅宗的教外别传,就是孤峰顶。在这个“孤峰顶上,立吾道”,就是立禅宗之道。这里,龙潭老和尚已经给德山授记了,德山当然心领神会。“山遂取《疏钞》,于法堂前,将火炬举起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烧之。”大家想一想,他辛辛苦苦写的《金刚经》注疏,自己多年的心血,可是宝贝啊。象明桂法师在我那里住了一个礼拜,抄了二部《金刚经》,还留了一部给我,我也把它当宝贝,供在我那里。辛辛苦苦讲经,把他的讲稿全部拿来烧了,为什么呢?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我们想历朝历代所有的文献多不多啊?太多了。但比起现在呢?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部电脑可以把全世界图书馆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以前的《大藏经》,你看我们藏经楼里面,要好大的面积来放,要用好多的书柜啊!现在一张光盘就可以把全部的《大藏经》装进去,还可以翻番。现在一张《大藏经》光盘,还有捡索的功能,你只要记得某部经里的一两句经文,都可以在一张光盘里捡索出全部相关的内容。所以在现在技术里面,你说现在知识有多少?但对禅宗而言,再多还不是心里的一念而已。心里面一念,可以把千念万念,无量的东西全部装在我们的这一念之中。所以说,不管你玄辩有多了得,相对于太虚而言,那个是无穷小,这是无限小与无限大的关系。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你的心机、你的聪明、你的伶俐,就象一滴水在大山沟里面一样微不足返,为什么呢?老佛爷本人就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仅如恒河中的一粒沙而已。而未说的法,则多如大千世界的如恒河之沙啊!细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已经拥有的,表现出来的,永远是有限的;没有表现的、将要表现的,永远是无尽的。明白了这个有限和无限关系,我们才明白我们心的妙用。

“后闻沩山盛化,直造沩山,便作家相见。包亦不解,直上法堂,从东过西,从西过东,顾视云:‘无!无!’便出。”你看,悟了的人模样就不一样。沩山和澧州都在湖南,走过去也花不了几天行脚的功夫。到了沩山,“便作家相见”,他不给你来虚的,也不给你来客套。不是先到客堂里面挂单,把名片递上去,要拜见老和尚;然后设斋供僧,广修供养,不来这一套。他是以作家相见,本分人相见的姿去直面沩山老和尚。就象我是家里,自家子一样,直接就升堂入室了。

“包亦不解,直上法堂。”以前行脚的,都是一个布袋,把自己的坐具、衣袍、饭钵随身打一个小包背在背上就去了。什么是法堂?《百丈清规》大家都知道,在初建丛林的时候,只有法堂,没有大殿,而且不立佛像。为什么不立佛像?因为他是不离文字,教外别传。所以,教下寺庙的那些家当在最初的丛林里是不用的。法堂是丛林的根本重地,那个时候方丈就在法堂里面,法堂后面一间小室,就权称方丈。

德山到了法堂,也不礼拜老和尚,只见他从东过西,从西过东,干什么呢?示威啊!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目中无人啦!“顾视云:‘无!无!’”明明沩山老和尚就坐在上面,还有那么多僧众在老和尚身边垂手侍立,恭听开示。他一个莾撞鬼一冲进来,从东过西,从西过东,还在说:“无!无!”——没什么东西啊!我看也没有什么东西。“且道意作么生,莫是颠么?”哎!德山这个莾撞鬼到了沩山,在庄严的法堂之上,居然如此横行,是不是发癫了?

“人多错会,用作建立,直是无交涉。看他恁么,不妨奇特。”所以圆悟祖师在评唱这一则公案的时候,就说:“很多人把这则公案都理会不到,“用作建立”——好象是德山在沩山面前要法战一番,要建立个什么东西。“直是无交涉”,这样去理解,就离题十万八千里了。“看他恁么,不妨奇特”,在当时而言,德山这样的举动,不仅在寺庙,在丛林里也是奇特的。前面已经说了“放行好?把定好?更不可指东划西啊!”那么,面对德山上沩山的这么一个前半则的公案,我们该如何理会呢?

“所以道:‘出群须是英灵汉,敌胜还他狮子儿。选佛若无如是眼,假饶千载又奚为。’到这里须是通方作者方始见得。”圆悟祖师在这里就大加赞叹,赞叹什么呢?“出群须是英灵汉”,如果大家都闷痴痴的,发呆,犯愚痴,你怎么能够出群?怎么能够出众?出众的人一定是杰出的英雄豪杰,一定是个伶俐汉。“胜敌还他狮子儿”,如果是狮子,就可以在豺狼虎豹之中横行嘛。只有狮子,你才能战胜豺狼虎豹。

“选佛若无如是眼,假饶千载又奚为。” 选佛就是学佛,不立志当官而立志成佛。唐代就有选官选佛的故事,有个读书人到长安去赶考,就说:“选官不如选佛,当官危险。官场,你没钱开后门,又不是皇亲国戚,没有靠山,你怎么去选官?”进士及第你也进不去,不如出家,出家的庙门专门接待八方,十方的英雄豪杰都愿意出家,出家胜过封侯,所以选官不如选佛。选佛,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如是修、如是行。

学佛也不是一般的事,以前出家非常的严格。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宋,那个出家的度牒可不好拿的,为什么呢?第一,要通经,通过考试,官方考试,寺庙考试,看你是否能够通一部经,一部论。还要答辩,象博士论文,博士答辩一样,通过考试,及格了的,才有可能拿到度牒。到了国家建立戒坛的时候,你才可能去受戒。另外一个方面,还得花钱,一次性买断人头税。所以,宋朝的时候,很多政府部门经费紧张的时候,就用度牒充军费。如岳飞打战,没有军费,朝廷一时又没有钱,怎么办?拿一千张度牒给你,就权充军费。为什么呢?因为一张度牒可以卖几十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一个人一辈子给皇上交皇粮的钱、人头税,一次性搞定。张商英任两湖漕运使,管两湖漕运,把湖南湖北的粮食运到开封。没有本钱,对不起,给一千张度牒,你去卖,卖了度牒,就作为本钱。所以,出家的,一个要有才,第二要有钱才行。第三还要六根俱足,相貌周正。因为出家是人天师啊,殘疾人就不能去,相貌不好的人也不能去。那是要为人天师表,必须要相貌堂堂那才行。

这仅是基本前提,“选佛若无如是眼”,成佛要开眼才行啊!不开眼你怎么能成佛呢!所以出家人应有沩山、德山这样的手眼。不然“假饶千载又奚为”,你没有具眼,千劫万劫你都没有成佛份的,决对是不可能成就的。

“到这里须是通方作者方始见得。何故?佛法无许多事,那里著得情见来?是他心机,那里有如许多阿劳!所以玄沙道:‘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真正的佛法是直截了当,没有那么多事,所以临济祖师大悟以后,一个感觉就是:“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黄檗佛法无多子,没有什么佛法嘛。悟了以后,还有什么佛法,没有佛法。雪峰祖师在德山老和尚那参的时候,看见很多师兄弟都开悟了,他自己老是开不了悟,都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了,心里急的不得了,去哀求德山老和尚传点法给他,德山老和尚说:“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就给你交了底牌了,没有法的,没有法可以传给你的。语言都没有,那有法传给你呢?雪峰祖师言下大悟,桶底脱落。所以佛法就是无许多事。

我们回想一下,老和尚在广州医院住的时候,北京中国宗教研究所的一大群博士、研究生来看老和尚,“老和尚,你给我说点无上佛法,把禅宗最要命的事情说点给我们听一听吧!”老和尚闭着眼睛说:“我不知道。”“不知道,你是老和尚,是全国闻名的大禅师啊!你怎么不知道呢?”“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不会,你们问得太高了。”他们都很失望,认为老和尚不回答他们。实际上,老和尚把最要命的话都说了,但是他们不会,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看到这些地方,我们就看到老和尚他的语句之中的禅机和本分接人的手段。但作为外面的人就不能领会,那也无可奈何的事。

所以,“佛法无许多事,那里著得情见来?”我们对佛法老是要去打妄想,佛有三十二相好,八万四千法门又是怎么怎么的。坐在蒲团上想见光,想见菩萨,佛要把阿弥陀佛念下来——没有那么多情见,禅宗里面是很干净的。“是他心机,那里有如许多阿劳!”真正的人,直来直去,没有心机。德山到沩山过法堂,他就这样直来直去。当时,他是一念不生,沩山老和尚也是对他一念不生。没有什么别的心思。说德山是存心到沩山去捣蛋,肯定不是。说他是无事生非,也不是。里面有什么戏?我们下面又看。

玄沙是我们云门祖师的大师兄,他的偈子就很舒服,我们好好看一看,感觉一下:“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我们也可以在我们放生池里面看看,这两天正是秋天,前几天是中秋节,我们看了秋潭月影。晚上云门寺天天在敲钟,天天都有静夜钟声。但是这“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不论你怎么敲,静夜的钟声,能把月亮你敲得亏吗?能够把塘里面的月影敲得散吗?敲不散的。但是,尽管如此,“犹是生死岸头事”,我们怎样去理会这样的语句,这里面又得去参,若能参透,的确是“通方作者方始见得。”

“到这里,亦无得失是非,亦无奇特玄妙。”圆悟祖师在这里是揭了底的,既无得亦无失,既无是又无非,也没有种种奇特玄妙。“既无奇特玄妙,作么生会?”怎么去理解这则公案呢?“从东过西,从西过东,且道意作么生?”德山在沩山法堂上,横冲直撞,东来西往,他到底是安了什么心肠?大家又去琢磨吧。“沩山老汉,也不管他,若不是沩山,也被他折挫一上。”尽管德山在沩山法堂上来来去去,沩山坐在他的座位上,眼观鼻,鼻观心,不料理他。如果你去料理他“哇,你干什么?出去!”引来德山拳脚相见,语言相斗,那还成何体统?沩山老和尚就不动,不论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所以,“看他沩山,老作家相见,只管坐观成败。若不深辨来风,怎能如此!”我们都经常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话听声,听锣听音嘛。我们要明辨八面来风,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的人一来,眼前一晃,我们就知道他的来历。耳朵听他咳嗽一声,也能够知道他的吉凶。真正的道人,开眼的人通身是眼,完全知道种种因缘的来去。所以,沩山坐在那,已经把德山看透了。

“雪窦著语云:‘勘破了也。’”勘破了谁呢?是德山勘破了沩山,还是沩山勘破了德山呢?雪窦祖师就是用“勘破了也”甩一个疑团让大家去啃。这个铁蒺藜、铁馒头,放进嘴里,大家去感觉谁勘破了谁啊?“一似铁橛相似,众中谓之著语,虽然在两边,却不住在两边。”这叫著语,祖师在公案里面下他的语。我们看这个原文,他很多著语,有的是雪窦祖师注的,小字那是圆悟祖师著的。 “这‘勘破了也’,虽在两边,又不住两边”。你说是勘破德山还是勘破沩山?他不给你明说。但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后辈来参禅,来学公案的人,一看“勘破了也”,麻烦就来了。

所以,当年黄龙慧南参慈明老和尚的时候,慈明老和尚就以赵州、台山婆子的公案来问黄龙慧南:“到底是赵州勘破了台山婆子,还是台山婆子勘破了赵州啊?”“是真有其事,还是没有其事?”黄龙就说:“真有其事。”慈明老和尚就呵呵大笑。一笑就把黄龙笑得没底了,这个就是“铁橛”。所以“他道勘破了也?什么处是勘破处?且道勘破德山?勘破沩山?德山遂出,到门首,却要拔本,自云:‘也不得草草。’”德山见沩山没有出声,出了门以后,然后回来再试一试,杀个回马枪:“自云:‘也不得草草。’”好象是对以前的莽撞反省一下,忏悔一下。但却含有“要与沩山楸出心肝,法战一场,再具威仪却回相见。”又具威仪相见,就把坐具铺上,把法衣披上,作为一个参学的人,礼拜老和尚,这就叫具威仪相见。他是要与沩山掀出五脏心肝,法战一场。这个是非常厉害的。

我们想一想,我们在座的人,有没有谁敢跟老和尚法战一场?我看见过来往的人,到老和尚这里敢与老和尚法战一场的确有没有啊?至少我没有见过。在四祖寺,净慧老和尚升座的时候,东北那位法师是讲经的,讲经非常棒!带了几个随从,到老和尚住处,进来了就说“啊,礼拜老和尚。”老和尚就说:“免了,请坐,喝茶。”老和尚看他这一群那么气派,也知道他的来历。侍者来起师马上就去泡茶,刚泡上茶,老和尚抓着拐杖就出去了,把他撂在一边。他坐了半晌,就问来起:“老和尚什么时候回来?”来起师说:“我哪里知道啊!他脚又不在我身上。”他就坐了一阵,很没趣走了。你看老和尚厉不厉害?如果是其他的,还给你客套一下:“哎呀!辛苦了,你讲经讲得好啊!欢迎你到云门寺讲经啊!”老和尚不来这一客套。泡茶,尽了地主之仪,以礼相待。自己转身走去,本分家风啊!但是把这位大法师弄得狼狈呀,因为讲经论,他是专家,禅宗的本分事上,他可没摸着门头的。哪象德山见沩山这个场面啊!所以,德山“要与沩山揪出五脏心肝,法战一场,再具威仪却回相见。”

这个时候,“沩山坐次”,你要来礼拜,我就堂堂正正坐在这里,接受你的礼拜。德山礼拜完了以后,就“提起坐具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德山礼拜了,站起来收起坐具,冷不丁的叫了一声和尚,也不知是恭敬还是客套。沩山老和手顺手就去拿拂尘,正准备把拂尘举起的时候,德山便猛喝一声,拂袖而出。简直是无礼之至啊!有这样见老和尚的吗?你是客人啊!对不对,到了法堂上,礼拜了老和尚,叫了和尚,应跪着请开示嘛。老和尚正要准备拿拂尘的时候,你喝了一声,拂袖而去,这个大家有没有见过?“可杀奇特!”在圆悟祖师的评唱里面就大加赞叹“奇特”!

“众中多道沩山怕他——有甚交涉!”沩山怕德山吗?德山怕沩山吗?毫不相干的。“沩山亦不忙,所以道:‘智过于禽获得禽,智过于兽获得兽,智过于人获得人。’”沩山看他这样走了,也不管他,继续在那打坐。高明人之间是斗智,不是斗勇,你的智慧越大,生存的空间也就越大,所装的因果也越多。你智慧小,就那么一点点智慧,那么你的因果关系,你的因果圈也只有那么大,福报也只有那么大。如果我们的智慧涵盖乾坤,那么我们的福报也就涵盖乾坤。因果、乾坤全给我们打包了,我们还缺什么呢?什么都不缺。所以,我们的智慧一定要向上,一定要过人,学佛的人,参禅的人,如果连这个智慧你都不具备,那就只有被别人玩了,被别人弄了。所以,“智过于禽获得禽,智过于兽获得兽,智过于人获得人。”圆悟祖师下面又说。

“参得这般禅,尽大地森罗万象,天堂地狱,草芥人畜,一时作一喝来,他亦不管。”如果你把禅参透了,你把天地万物,天堂地狱,全部打包,作为“嗬”这一喝,把八万四千法门、天堂地狱、六道众生,无量劫以来的一切一切,全部作为一“喝”,他也不管。所以,真正的英雄啊,如苏东坡他爹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要有这样的英雄气概。

“掀倒禅床,喝散大众,他亦不顾。”沩山面对德山是这样,德山面对岩头是这样,黄檗对临济还是这样。有的时候,云门寺里发生了一些是非,闹得天翻地覆的,老和尚坐在方丈寮里面不管,任他闹去。大和尚,当家师去汇报,他站那儿说:“我不管,跟我没关系。”就要有这样的气魄。就要有不怕别人“掀倒禅床,喝散大众,他亦不顾。”的精神;就要有“如天之高,似地之厚”,这样的心胸,这样的襟怀。

“沩山若无坐断天下人舌头底手脚,时验他也大难。”如果不是沩山老和尚——那个时候天下第一等的宗师,他才能容下德山这样的横冲直撞。我们以现在在常住的规矩看,这是非常放肆的行为。沩山老和尚把他容了,而且也把德山验明了,验明正身了。“若不是他,一千五百人善知识,到这里也分疏不下。沩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德山背却法堂,著草鞋便出去,且道他意作么生?”这里面又透露一个消息,德山到法堂上去参拜沩山,是穿着草鞋去。但是在法堂外面要把鞋脱掉,就象东南亚的佛教习俗,一进寺庙都要赤脚,洗了脚进去。到成都宝光寺,要进入供奉舍利的佛堂里去礼拜瞻仰,都是要先脱鞋,然后进去礼拜。上法堂要赤脚,要脱鞋才能进去。出法堂的时候,就要穿鞋。从德山老和尚这里看得见,唐宋时行脚大多也是穿草鞋的。

“著草鞋而去,且道意作么生?”德山玩的什么把戏?“尔道德山是胜是负?沩山恁么是胜是负?”到底德山胜还是沩山胜?到底是德山负了还是沩山负了?“雪窦著语云:‘勘破了也。’是他下工夫,见透古人聱讹极则处,方能恁么,不妨奇特。”雪窦祖师在这则公案里面,又下了一语。是什么呢?“勘破了也”。那么这个“勘破了也”与前面一样的,到底是德山勘破了沩山,还是沩山勘破了德山?又给大家置了个疑团放在那。所以,“见透古人聱讹极则处,方能恁么,不妨奇特。”圆悟祖师这样下语,又给大家放了一个疑问,什么地方见到古人的“聱讹则极处”呢?我们也不明白,与圆悟祖师同时,偏早一点的讷堂肯和尚下语:“雪窦著两个‘勘破’,作三段判,方显此公案,似傍人断二人相似。”

雪堂肯和尚的意思是,第一次著语勘破的公案是前一段,后面又是一则公案被著语勘破,第二次著语后面还有一段。所以这分成三段来看,分为三段才把这则公案的精神看得出来。所以“似傍人断二人相似,好象与他不相干。”大家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不关己,关己者乱。你只有不相干,你才能洞悉全局啊。

“后来这老汉,缓缓地,到晚方问首座:‘适来新到在什么处?’首座云:‘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你看,沩山见了德山前来闹事,胡作非为,也不著言也不著语。到了晚上,他才问首座:“今天那个新到的,现在在什么地方啊?”首座就老老实实地说:“哎呀!老和尚,你没看见吗,当时他出去的时候,背着方丈,穿上草鞋,头也不回走掉了。”他这个回答就未必明白沩山问话的问处。“适来新到在什么处?”在草鞋处吗?不在草鞋处!

所以,“沩山云:‘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沩山知道德山在什么处,首座不知道德山在什么处。“且道他意旨如何?”沩山这样下语,到底安了什么心?留了什么意?“沩山老汉不是好心,德山后来呵佛骂祖,打风打雨,依旧不出他窠窟,被这老汉见透平生伎俩。”这里是沩山给德山受记,说这个后生以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天天呵佛骂祖,胡作非为去了。你说沩山老汉不是好心,为什么不恭维为:德山以后是伟大的禅师,他是我们禅宗的明灯,他可以普渡众生,指引天下,但沩山他不这样说。他说:“呵佛骂祖去也”,的确,德山老和尚一条白眉棍打遍天下。我们看《高僧传》,宋《高僧传》对德山老和尚的评价非常高:“其道芬馨,四海禅徒辐凑,堂中常有半千人。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门风焉。”在《高僧传》里,这样的评价是少见的。德山是真正打风打雨横行天下的,依旧不出沩山所下的这么一个评判,为什么呢?他的这一生,都被沩山老和尚圈定了,这个就是祖师的不可思议处。

“到这里,唤作沩山与他受记,得么?唤作泽广藏山、理能伏豹,得么?。”庄子里面有一个“藏舟于山”的寓言:我们把一艘宝船,一艘七宝船藏在山里面,就不会被别人偷走了。因为船要在水里面,才划得动。把它藏在顶上,别人把他偷不走。可是,一个黄巾力士力气大得不得了,就连山都给你搬走,你怎么办?把山沉在海里面,那别人就偷不走的,对不对?所以是“泽广藏山”。“理能伏豹”,这里面注解说“理”是狐狸的狸,狐狸哪能伏豹啊!应是纹理能藏豹,有纹理的豹恰好能隐藏在丛林的枝杈绿荫之中。“泽广藏山、理能伏豹,得么?”,既有量大能容的胸襟,又有知白守黑的作略,这样理解对吗?

 “若恁么,且喜没交涉。”不要去瞎猜,瞎理会,上面这样的解释看似合理,但与沩山德山半点关系都没有。“雪窦知此公案落处,敢与他断,更道:‘雪上加霜。’”我们想一想,雪上加霜,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那个真是狼狈透了。对那些平常没饭吃,没衣穿的人,雪上加霜,也是倒霉透顶了。这个是什么意?“又重拈起来教人见,若见得去,许尔与沩山、德山、雪窦同参。”如果我们对这则公案,我们能够把它了断,看破,那么你就与这三位祖师是同参,是道友。“若也不见,切忌妄生情解。”如果你看不破,你也别在这个公案上打葛藤,别去胡思乱想,打住,打住就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