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日期:2021/12/13 20: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中观的主要思想是在展现中道,发扬中道,那么第一就要讲中道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佛法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人一生,人生那要往上提升嘛,到完成人格的超越,目的就是在教导我们这些人,要怎么样去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导师这里括号写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我们一般都讲众生嘛,因为大乘那都是讲要普渡众生,其实。导师这里括号的意思要让你明白:虽然言众生,但是主要是“以人为本,”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所以他说可以称为人生,也就是说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本问题,也惟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

      我们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不停,在我们人生的现象来看这个是很现实的,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一个一个都走了,再来看我们也快轮到了,这个生死问题呀,不是很现实吗?我们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要学佛嘛,才要学法嘛,不然我们学法干什么?所以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这里就讲:

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

     我们为什么要学法、学佛,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生生死死的问题,不是只有讲死,生也很重要。所以,我们从佛陀的开示的法义里面,才能够了解人生的真相,我们必须在人生的所谓实相的这个正见里面,得到这个佛法的正见,我们才能够增进人生,进化人生,还要超越人生。不是只有死的事,活着要进化,要提升,要过得有意义嘛,不是只有死。当然,最后要解决的还要超越生死的问题。其实活着就要超越了,就要提升了,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活得充实,然后死的时候又能超越,所以,佛法带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道就是路,我们今天要走这一条路,从生命对法的体会,慢慢了解真相,我们的人生就会进步了,不会堕落了,就会提升了,慢慢的也把我们的人格进化了,最后完成圆满的人格,就是成就、正觉、佛,这个过程就叫道,就是一条路。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

      佛陀的第一次说法,就是初转*轮,是对这个五比丘而说的,就已经提示到关于“中”为道的特质。如『转*轮经』(巴利文本)说∶ 「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导师就是依巴利文本的《转*轮经》的经文内容来让我们明白,佛陀的初转*轮就已经在说中道了。就是把这一经的经文提示出来让我们明白。我们耽于欲乐,那是世俗的下劣众生,这个不是圣贤,那是无意义的事情,我们自己身心所求之苦为苦,这个也是没有意义的。他说要离此二边之中道,就是离两边,离什么?离开欲乐、也离开苦行,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要着于两边。离此二边之中道。这样才能够依如来而证悟,这样就是开眼、开知,然后达到寂静、悟证、正觉、涅槃。那么什么是如来所悟之中道?其实就是讲八正道。我们在学法一般都很容易落入什么?我们在修行中,很多很奇特的,比如说特殊的经验啦,神秘的经验啦,不然就是苦行啦,这个佛陀他开示告诉我们,真正的中道就是八正道。其实这个八支正道我们都上过课了。从正见的确立,我们才有正确地思维,再来是什么?正命了、正业了,这个是在讲什么?生活,生活中的事!我们要有正确地正当的职业、经济来源,这就是人间的生活。然后呢!把我们的三业,身、口、意调整好。再来就是我们的精进;再来就是我们会产生正确地正念,这些都慢慢的把身口意调整好了,里面内在的那些扰动,颠倒,种种的不正确的那些观念、行为就进化了,那个扰动分子的条件没有了自然就会定,这个叫正定,最后才能悟道。这个八正道其实就是生活,是不是我们的人类所有的行为由于观念来的?观念错了行为怎么会正确!好,观念正确了,得到正见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才会正确,就是正思维。观念正确了,思维模式也正确了,你的身口意行为是依据这个观念来的,不就慢慢正确了嘛!好,这些行为也端正了,身口意也端正了,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会不会颠倒?会不会执着?就不会,就有正念。好,正念坚固了,内在的扰动分子慢慢的没有了,是不是就得到正定了?所以这些都不离我们身心跟生活。是不是这样子?所以八正道是唯一的中道行。好,如果明白这个重点,把握这个重点,我们会不会去注重前面的以身之苦为苦?不会!以欲望为满足,不会了。会不会落入神秘经验里面以为自己境界很高?不会了。所以真正的中道是离两边的中道,离什么两边?一边是娱乐,一边是苦行。两边;一边是实有,一边是实无。是两边。这个才是真正的八正道的重点!

     各位如果明白这一点,只要我们的生活符合八正道的理论,我们跟这里一样可以开眼、开知、达到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如果我们今天能把缘起的正见建立好,缘起、空、中道,能同一个内容都明白,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应用在生活中?也就是不离开身心,不离开万法万物的接触去观察、去体会。外在万法的体会,身心变化的体会都是观嘛,都是观照,那是不是跟中观的思想一样?大家慢慢要去体会。

     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开宗明义,也就是佛陀第一次开显法,对五比丘的说法,就已经把根本的重点展现出来,叫开宗明义。不苦不乐的中道就已经讲出来了,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

我们今天要讲缘起,讲中道,讲空,这个就是根本,所以导师就点出来。这个根本如果没有把握,那会偏离的。

     这何以称之为中?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有人就这样讲,佛陀在开示的是不苦不乐的中道,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不要太纵欲了,太极端的在享受五欲,也不要太过苦行了,我们应该在这个苦跟乐的中间把它折中,就有人这样的观念。导师就讲;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之所以为中道。如果是折中的方法那就跟中庸一样了,我们不要太超过了,也不要不及了,我们在中间恰恰好了。中道不是中间,不是两边的中间,注意听!是两边都不执着,没有中间,注意听哦!只是两边不执着,不是这两边的中间的折中哦!注意听!这个是不一样!比如说,有的这一边,生的这一边以一来比喻,实无的这一边我们用三来比喻,那我们两边一也不要三也不要我来个二,不是这个意思。这样就是折中对不对?我既然不着一也不着三,我要用二就是中间么,这个是中庸!不是佛法的中道。佛法的中道是说,两边都不取,中亦不可得。注意听哦!这个才是真正的中道。不要以为中间有一个中间地带,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离两边就是中。不是两边的中间叫做中,注意听哦!如果取中间的话两边都没有舍,两边都没有去,你要注意这一点,那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如果以为求取折中的话,那导师认为这个是断章取义,从文字上去分别,不是真正的中道意识。

     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观,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导师用我们人生来比喻,我们这样比较容易了解,我们一般人追求名利,追求欲望,满足我们的五欲。好,觉得这边不行,那就是什么?克制自己!这个也不行,把自己严厉的非常的辛苦的去实践苦行,导师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象这两种极端的现象,他的背后动机是什么?这是进一步哦,他说这个都是建立在情意,情本的人生观。我们都是在情执里面。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其实这个就是佛陀的时代,印度当时社会的背景差不多是这样子。一般人讲求物欲,享受,发觉他带来的痛苦很甚的时候,就厌离了,厌离了就再来怎么样,就去折磨这个身体。

     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

放纵我们自己去找欲乐,这就象火上在加油一样了,这些欲乐带来的痛苦更甚,你想解除你的苦,其实呢,他带来的苦更多,就象火上加油一样,为什么?因为那个我执没有断!好,你要满足那个我,为了满足这个我,欲望更是无限的夸张。那这样子的话每个人只在满足自己,那不就是私我更大嘛,那这样子整个社会能不能改善?社会没有办法改善,自己也更痛苦,更不可能解脱的。

     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

      导师这个点出来都很重要。很多人觉得欲望不好,我们要修行折磨自己,以为自己吃更多的苦,越多的苦越好、越能解脱。导师就讲:这样子如果没有智慧的去把他解除的话,就象石头来压草一样,暂时把它压着而已,根本没有办法根本解决问题。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你每天在那边吃苦,你没有办法真正的身心自在,你只是折服折磨他,让他没有机会起欲望而已。但是这个是不能成功的,就象我过去讲的:你没有改变他的程序,只是在压制他的行为没有用的,内心真正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所以这里就谈到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

     佛法是智慧为本的,但是人间是以情为本的。叔本华是西方的这个哲学家,他最后为什么走上自杀的这一条路?他没有出路,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这只是告诉我们,哲学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他还是在情本的人生观念中。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简单的讲,我们在观念里面本身有颠倒妄执,这个根本的妄执没有解除,乐行跟苦行只是增加他更多的苦恼而已。所以最后为什么会自杀?因为没有根本解决嘛!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

     释尊知道了他们两边的过患,因为释尊本身,他还是跟这些人开始是一样的。你说娱乐,他在王宫里就有娱乐、欲望很多很满足的吧。他为什么要放弃?不能解决!好,他出家后不是六年苦行嘛?好,也不能解决!所以他就知道,这两边都不能解决。他彻底的把它放弃了,最后开发了智慧,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就是知道要离两边的中道才能根本解决。是要开发智慧的。

     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

不管是我们个人,还是世间,当我们发展为以智慧为前导的时候,我们个人才可以改变,才可以完成人生的理想。如果都是在以情为本的话,我们都是染着的,所有以智慧为本才能超越这些染着。 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

     佛法唯一的特质。也就是说,离开这个根本佛法就没有特质了。佛法讲的重点就是开智慧,而不是用人间的情执的这一部分,情识的这一部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重点,如何能够不苦不乐产生智慧的新人生观?这个就是学佛的一个根本重点。我们刚刚讲到两边苦跟乐,它是代表欲望跟修苦行折磨自己,我们刚刚讲到一个根本,不是折中,如果折中的话不是佛法的中道。比如说两边的极端会生起背后的动机,就是我们有我执、有我见、实有感、自性见产生的,你说我折中,折中就是说两边不要。那么多少一点还是有,还是在颠倒执着里面,那离两边是把两边彻底的怎么样?把它解除。不留下过去执着情见,这个才能解脱的。那么这个就跟一般的所谓中庸,或者是折中不一样哦,是两边要彻底的把它降服!不是少一点,不要那么严重就好,那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的。比如说,我们在人间那贪嗔痴烦恼,我们要解决的贪嗔痴烦恼都要彻底解决,不是贪嗔痴烦恼少一点就好了,少一点还是在贪嗔痴烦恼,那会产生贪嗔痴烦恼原因表示还没有消除。所以真正的智慧,是可以把这个原因根本的条件彻底的把它解除,这个是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那我们就知道了,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质其实也是在这里,为什么?只要你还在有我里面,有自性见,你这些情本的人生观不可能完全彻底改变的。当你体会无我,你开发了智慧,体会空性、了解中道,破除了我执,情本的人生才能彻底的解决。那个时候展现的就是般若智慧,中道的智慧,空的智慧,才能真正的彻底降服贪嗔痴跟烦恼,人间的贪爱染着才能彻底的消除,不然生死是不可能解脱的要明白。我们前面就讲过了,自性见如果还有一点点影子存在噢,我执就有立足点,那我执有立足点贪嗔痴烦恼就不可能解除,生死就不可能解脱。怎么可能还留下一点点的影子?都不行噢!所以,离两边是对于两边产生极端执着的背后的因素,都要彻底的把它消除。唯有般若、正见、智慧、空是不是这样子?那么佛法要把握的特质就在这里,不允许有一点点的自性见。这个跟外道不一样噢,这个就是佛法的特质哦,这个一定要把握住。

     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

我们众生,时时刻刻的身心行为他这里就点出来,以正见为眼目。也就是说你没有正见,你的思维就是染着的,过去的习性的,颠倒的,爱染的,正见如果建立了,所有我们的行为就能跟着正见相应,我们的行为就会端正,就会正确。所以说以正见为眼目他是第一个条件,《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诸行,一切的迁流造作行为就是诸行。好,今天一切的行为,受着我们观念的引导才会有行为,所以正见的重要你就明白了。我们讲八正道,《阿含经》讲八正道以正见为先导,所以第一个要修正的就是知见,要建立的就是正知正见,就知道为什么要以正见为导了。因为他是行为的先导么,《般若经》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般若经》是讲六度万行么,好,前五度如果没有智慧为眼、为前导,五度如盲啊!那么就知道正见智慧最重要!

       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导师还是把这个重点一再提示不是折中,一折中还有啊!而是要从根本的正见上作为根本处,去实践,不会落入情本的苦乐二边。所以解决是在什么地方?在我们的知见上解决,从知见的建立导正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用石头来压草一样的,用规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里面的知见没有转化的话,不能根本的解决这些问题。

      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 这几句话就很重要了,真正的佛法是开智慧来化导我们的情本,情执,以智慧来导正我们的行为。这个是根本,这个是根本的原则。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我们的发心也要跟般若相应,跟智慧,跟空相应,如果发心不是跟智慧相应的,也是人间情本的那种染着,那个发心都会有问题。所以连发心都要跟智慧相应的。包括我们从初发心到成就一切佛果圆满为止,这个过程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跟智慧相应就对了。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证见人生的实相,佛在处处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我们要了解人生的真相,当然要正见,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正见人生的所谓实相呢?其实就是中道啊!如『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二六二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

      导师一再的提起《杂阿含经》里面的教授,来让我们明白中道法,其实在佛陀最初的开示,或者是《杂阿含》经里面对迦旃延的开示,都在讲离两边的中道,为什么一直要提到这个?《阿含经》跟这个巴利文本里面的经典也是在讲中道,这里是讲离有无中道,前面那一经是讲离苦乐二边的中道,其实有无跟苦乐是一样的。导师要我们明白讲中道、讲空,其实在《杂阿含经》里面就已经有了。不是大乘佛法才另创出来的,不是!在根本的佛法的里面已经具备具足了。所以导师就提《杂阿含经》这一经,佛说世人颠倒依淤二边,依哪两边?若有若无,就是我们常常讲,我们众生总是落在实有或者是实无的这个观念,有看到一切现象就以为是真的、实有,坏掉了、灭了、没有了以为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落淤断见。有就是实有,实有就是常么;没有就以为实在没有,就以为是断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有无。其实,有无就已经着在断常两边。所以有无跟断常、一异,来去,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这个是根本,佛陀点出来就是这个根本,

      我们颠倒在什么地方?看到一切法不是落在实有就是落在实无,在有无两边产生了执着,所以佛陀就点出来,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圣弟子,佛陀所指导的这些圣弟子们,经过佛陀的开示,他们明白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的知见跟世俗的观念刚好相反不一样。为什么?他说圣弟子他们如实的正观世间集,集是什么?就是集起,我们讲生么,生起来了,看到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集起来了,产生了,则不生世间无见。就不会落在断灭的什么都没有,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好,虽然有但是他会消灭,会消失,那就知道什么不是永恒的有、实在的有,不变的有,所以不会落在实有见里面,注意哦!这个就是观念的转化,随着知见的不同,认识就不一样哦,我们世间的人看到一个东西,一件事情,包括自己身心,自己意念的生起来,都以为是什么,是实在的,是实有的,是不是这样子?但是圣弟子就不一样,他的思维模式跟我们刚好相反,他看到一切法会生起会消灭,生起的一边就表示什么?他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会生起么,缘起缘聚,虽然生起了是有,但是他很快就消失了,会消灭。那这个有也不是永恒的有、实在的有,他只是缘起的有、如幻的有、非实的有,所以不起有见,也不起无见,是不是思维模式跟我们刚好相反?同样的看人间万法,同样的观察自己的身心,所体会的竟然是刚好相反,那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会相反?因为观念不同,知见不同,产生的认识就不同是不是这样子?这里很重要哦!这个就是认识论的问题,

      导师在序论里面就有谈到,我们认识的,认识论的那个抉择不一样,产生的法就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中观的空,唯识的空不一样,在哪里不一样?就是认识论上的不同。所以我们在抉择这个法的时候,我们先要明白这个认识论不同在哪里,在哪里不同,认识论是什么意思?认识论的重要在哪里?我们明白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会不一样,我们观察到万法所起的反映就不一样哦,

      我们平常啊,象我个人过去也是一样,我们在万法中会争,会取,会论,会斗,目的在哪里?如果这些法都是虚幻的,你有什么好争的,你要论什么?如果结果都是灭,我们还要在那边斗得你死我活吗?还要在那边造业无边吗?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认为他是实在的,就是这么简单而已。实有感么,我们现在在读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政治,过去所谓的帝王、所谓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功业很大的这些伟大的人,现在我们看来,你的感觉怎么样?实在的吗,所以我们总是有那个实有感,实有感是什么?就是这里讲的若有若无的两边的那种感觉,有就以为是实有,无就是实无,什么都没有,这个观念注意听!所以从缘起去观察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起落,都实在的吗?你看到你认识都是真的吗?还有就是你的感受,看到万法起分别起感受,这个感受是真的吗?很重要啊!落在实有实无产生的作用,跟圣弟子们的观念刚好相反,虽然过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他还会缘起,那就不是断灭哦。虽然起了知道他怎么样?如幻!很快就无常消灭了,那还要执着什么?所以他不落淤实有里面,这个观念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个观念带来我们整个身心的转化,行为也转化,观念也转化,整个生命品质就不一样了。

      产生了知见,什么知见?正知正见,依缘起体会它的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原来是这样子,了解实相、真相,你的智慧就会跟这个实相相应,不会在落入过去的思维模式了。我们过去都在实有实无,产生的就是什么?贪执,爱染,造业不就来了吗?注意听!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一个开始说的法这么的简洁,但是圣弟子们这样一听就解脱证阿罗汉,所以不要轻视这个,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没什么,这个没什么明白了你就解脱。注意听!阿罗汉也是在这里解脱的。那么各位我们要修行,先要把这个知见建立起来重要?还是一天到晚束缚自己做某一个行为重要?这样你们就知道了,修行要在哪里修?所以导师前面就讲么,你只有对“解”很清楚的时候,那个“行”才能够相应是不是这样子?解明白了,理论明白了,观念明白了,我们的行为是根据那个观念来的呀!所以很多人说,我知道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可见那个知道的深度不够。那个是体会还不够,如果体会够,深刻的明白真相的人还会跟糊涂相应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时候在上课我就说要用心,也不要只有这样子,体会得不够深刻回去还要温故知新。那还要漫漫的更用功地去体会,真的里面明白的时候,外面的行为就转化了。所以我们佛教讲知易行难对不对?有的时候知行合一对不对?真正的知行会合一的,如果知易行难可能那个“知”程度不够深刻,也就是说他知道可能是表相的,知识的,不是本质上的明白。所以这个“知”还是有深浅的,浅的“知”可能行还不容易相应,深的“知”行自然转化,这个很重要!所以如来离淤二边,说淤中道。如来说法,佛陀说法,都在说中道法,不过是要你离开两边的执着而已。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中道,缘起就要知道哦,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是进一步的了解缘起的实相,这个我们缘起法已经讲了很多次了,但是这个“缘起”真的要用心!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那有没有实在的有无?注意听哦!如果能“缘起”的了解这两个字是依淤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话,那有没有“实有”“实无”同样可以理解。今天有生,是依淤条件的,叫缘起,很多条件,既然是很多条件组合才会有,条件变化它就没有了,那这样的“有”会不会实有?那这样的“无”是不是实无?它本来就不是实有的,“无”怎么会是实无呢?有“实有”才有“实无”喔,实有不能成立,实无也不存在哟,所以要明白,依淤缘起的只要一法的生起,必是条件的组合。

      进一步,凡为一法的条件本身还是从缘起,这一点更重要!那这样有没有一个实有,会不会执着在实有,不会。所以懂缘起也就懂中道,意思是一样的。才能真正的离两边。缘起即是条件的组合,条件的本身又是缘起的,那有没有一法实?有人在比喻,在认识论上不同,我现在要讲一个认识上不同,产生的知见不同。我们在讲比喻,说水没有定性,水呢!他说你把它加热,他会变成蒸汽消失了,但是蒸汽看不到不能讲它没有,水分子不能讲没有。好,他说气温冷的时候他会凝聚,结成什么?冰!它会先下雨变成水,水然后,水如果是冷却的话就会变成冰。他说这个就是“缘起”。好,但是他还会有一个,有一个执着不同在哪里?他说那个能量的“能”是永远存在的,比如说水变成蒸汽,看不到的时候你不能说他没有,水聚成冰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是实有,为什么?它会融化,它会又变成蒸汽,所以他说这个形态的变化是无常的,是不实在的,但是那个能量是永远存在的。这个就是一种认识论。如果认为能量是存在的,那我告诉你,这个能量虽然看不到,他认为是实在的,是永恒的,是不变的,那这样子是不是真正懂得空义?懂得缘起?注意听哦!这个还不是。我们还要明白一点,什么是能量?我们再把他分析看看,水,我们现在公式来讲H2O,氢氧化和物,它是条件组合的,好,氢跟氧的组合,那么说氢跟氧总是实在的吧,请问氢跟氧不会变吗?氢跟氧是永恒的吗?注意听!氢跟氧还是缘起的。那么这样进一步就知道,水它是由氢氧来组合的,氢跟氧的本身是永恒的不变的吗?不是啊。氢跟氧本身还是会变的,那这样进一步的话,就知道它前面的一个条件也不是永恒的,那这样会不会落在实有里面?所以注意听哦!这个叫认识论的不同。

      你体会到某一个程度,你认为后面必定有一个实在的,或者是毕竟在发觉它内涵的背后还是缘起的,根本空亦复空,没有一个永恒实在的东西,也就是说缘起的就找不到第一因。如果有第一因,那个第一因就是缘起的第一个条件,那这个就是什么,实有的、实在的。好,那么这个就是认识论会不同的地方。中观它的理论是什么?缘起的必是条件的组合,条件的本身还是缘起的,所以空亦复空是毕竟空,找不到第一因的。那唯识呢?唯识在现象上它也知道一切法唯心造,他不是讲缘起的事,因为条件的组合,他是说唯心造,一切外面的一切都是唯识所现,那么这个识呢,不就变成一切法的声音吗?好,他破了一切万法,外境的实有,回过头来也就知道这个“识”也是不是永恒的。因为“识”跟“外境”是相依相缘的,如果外境的法是非实的,那么这个识本身就立不住脚。因为只有怎么样?相依相缘他才能成立嘛,好,他这个时候破了外境回过头来破这个“识”,所以他也能达到能所聚集。体会的也是空性,好,这个空性在唯识学的名字叫做圆成实性。他认为圆成实性是不能没有的,不能再空的,今天没有这个圆成实性,一切万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好,如果这个圆成实性是实在的、是实有的,只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没有办法用什么来形容它,一切万法是由圆成实性来展现的,那这个圆成实性不就成了第一因、或者本体、或者上帝了么?能生万法了嘛?这个就是认识论的不同。注意听哦!所谓的认识论不同就在这里。

      那如果是真常系的话,他就认为一切缘起万法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根本不能缘起。他认为里面要有一个实在的,是永恒不变的,叫真如心是不是?叫佛性,叫自性。他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的本体,他怎么能缘起万法?认为我们有一个真常心,天地万物会变会化,它是不会变不会化的,好,那我们就知道了,这三个体系是不是认识论不同?由于认识论的不同,解释出来的法义就不同,会争论就是由于认识论的不同,这样知道意思吧!好,我们今天研究中观,讲缘起,讲离两边,导师为什么要从《阿含经》里面取这些经典来看?大乘不是后面自己发生的!是根据《阿含经》里面就有的理论,《阿含经》在讲中道,讲缘起,《阿含经》里面就有了,最原始的就有了。

       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然所谓离有离无的中道,不是折中的有无,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释迦所说者,为缘起法,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导师再次的点出来,离有离无不是折中的有无喔!也不说亦有亦无的,也不是半有半无的那个折中哦,注意听!这个是不对的。释迦所说的,为缘起法,这句话就要明白了,是依缘起法来说中道离两边的,因为依缘起法,我刚刚已经讲过了,才能得到不落有无两边的中道,因为有某个条件产生后面的结果,这个条件的本身还是缘起的。那这样子的话,还会不会落入实有?实有如果不能成立,那有没有实无?当然都不可得,所以注意,佛法讲的中道是依缘起的正见而说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不是折中,不是中庸,这个很重要哦!中庸的方法是不能离开有无的,注意!

      释迦所说中道,还有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含』(二九七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行」。


导师他在介绍这个中观的八不思想,先让你明白这个八不的出处在哪里,都是从《杂阿含经》就有的,现在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导师把握了龙树菩萨的思想,龙树菩萨他为什么写《中论》,而用八不来代表《中论》?导师了解,所以介绍给我们,龙树所把握的《中论》的八不,其实他是从《阿含经》里面体会的,在《阿含经》里面就有的,所以导师把他举例出来,刚开始是苦乐两边对不对,再前面是有无两边,现在要展现的是一异两边,这个都是从《阿含经》里面就有的经论把它提示出来,让我们明白哦!龙树菩萨他不是自己创建的,他是有根据的,而且根据的是根本的佛法的《杂阿含经》里面的。这样大家知道导师的用意了,不要把大乘佛法的空义讲成什么?是不共的,是特殊法源的,都不是!他只是根源于《阿含经》里面就有的。这个《杂阿含》那二九七经,主要是在言命跟身,我们都认为这个身体里面,一般人来讲以为有一个自性或者叫我,生命的本体跟我们这个身体到底是一还是异?一是一体的,异是个别的,外道都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外道是在有我见里面么,他都会问身与命是一还是异,如果身跟命是一,是合起来是一样的,或者是身跟命是不一样的,它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是一样的,这个身体坏了,命也没有了,这样知道意思吧?也跟着它坏!因为一样嘛。如果身跟命是异,是不一样的,那么身体坏了,这个命还在,那这会落入什么?还是常跟断的问题。为什么?命与一、生一的时候,身体坏了,命也没有了,这样知道意思吧。那就落于什么?断见!如果身跟命是异,不是一个是两个,身体坏了命还在,那这个是什么,叫常见。注意听!

所以《阿含经》点出了这一点,佛陀就教我们真正修梵行的人,是没有这个问题。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象这样的理论跟这样的观念你不会随他转,不会认同他,你会走向中道。你不会被这个一跟异的问题把你搞糊涂,如果是圣贤出世不颠倒的正见是什么?就是缘起。他说谓缘生老死,┅┅缘无明行」。他还在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展现的所谓生死,其实只是缘起的现象的展现而已,我们今天如果没有生哪有老死?今天没有无明、没有无知,怎么会起无端的造作?意思是说前面只是有原因那,了解缘起的人就不会执着在自性的问题了、我的问题了,有没有一个我跟这个身体是一样的?有没有一个我跟这个身体是不一样的?有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会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先在自性见里面才会有这个问题,也就是在外道的观念里面,你的观念已经受他影响了才会有这个问题,你是站在我的立场、有的立场才会问,所以真正的这些圣弟子们了解缘起中道,不会随着这个观念而转,人家在问这个问题他就会指出来:他说一切法的身心变化,不过是缘起而已,没有一个什么一跟异的问题,不会有这个问题,不会随这个问题转,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提示一下重点。

今天如果真的懂缘起了,会不会问我从哪里来,死后哪里去,有没有这个问题?大家要注意呀!我们今天会害怕生死,是因为对生死无明无知,对缘起法不了解,所以污染,所以执着,所以造业。如果明白缘起,知道常不可得,我也不可得,对人间的万法它的实有性,也了解它的真相染着不存,不会随它转,这样了解缘起真相、实相的人,还会问这个问题吗?我要讲这个要提醒大家,我们的思维模式里面,如果对缘起的中道还没有真正的透彻明白的话,你一定会问这个问题的。所以很多人在争论有无、常断、来去、一异,只要你在论这个问题的人,都还不懂缘起,都还不了解中道真相,都还没有解决。所以很遗憾的是,我们用功如果不够、体会不够,很多人对于过去传统那些观念没有办法释怀,他还是回到那个观念去,一定讨论有无是不是?死后的问题,生前的问题,这个是根本地方。所以缘起我一直强调非常非常的重要,你要明白,你要真的明白,你要去体会,你要真的实在的去体证,不然的话你那个思维模式要转变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如果这“八不”真的明白了,《阿含经》里面的中道思想如果真的明白,根本不会产生认识论上的争论,根本不会有。所以对缘起的认识跟解释不同,争论就会很多,问题就很多。我每次讲到这里都会一直提示,一直提示就是要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

那么这个一异以外;还有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含』(三00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前面有无、苦乐、一异,现在讲什么?常断。《杂阿含经》三百经就有提到这个问题。自作自觉,则堕常见。如果你认为这个里面有一个造作的人,造作者了,觉悟者了,实有里面有个造作者了,他说这样子就是堕入常见;他作他觉,自己不能作主,由其它的来主宰,那这样子就是什么?断见那!我们不管在说义或者说法,都要离开这两边来说,怎么说?还是讲缘起的中道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样的,只有从缘起的中道说,才能离开断常二边的执着。那好,生灭、有无、断常、苦乐,其实意思是不是都一样?它产生的执着是什么?最根本就是有无了,就是生灭了,就是断常了。如果今天了解缘起,这四对八不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今天龙树菩萨他造《中论》,用八不来否定一切的实有、一切的自性见,他根据的就是《阿含经》这几经的重点,已经在否定什么?一异、断常、有无、苦乐的问题,多要依缘起来否定它。那么各位,导师一直提示这个重点,要我们知道佛陀所开示,叫我们说法不管是从义说、法说,都要离两边讲缘起法才是中道啊!第一点我们依缘起才能体证中道;第二点说法要依缘起才能开示的是真正的佛法中道。那么大家学那么久了,就要注意了,你今天抉择别人说得对不对要依据什么?中道缘起!你自己讲法有没有跟法相应,也要依中道缘起,有没有自己就要注意,就是在这里。那么对于中道的缘起自己有没有深刻真正的明白,好,如果你自己自我检验,你真的明白的时候,你的言行有没有离开两边自己要自我检试,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心与意的动作有没有依于缘起法离两边,这样来检试自己,那你的修行就会相应了,这样知道意思吧。

我们学法的人,很多不同的宗派理论,理论上认识论的不同常常有争辩争论,这个争论如果依这个缘起法产生不了争论。如果大家对缘起有共见共识,有深刻的体会不会有争论,绝对是无争的。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让我们这些老学员要注意呀!上课那么久了,体会那么久了大家也很用功,最后能不能受用要自我检试,依据什么来检试?依据我们今天讲到这个根本重点,以这样的缘起法中道的思想,八不的重点来检试自己。你如果依这样来检试自己,很快的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外在的问题,你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过去不受用?把这个问题彻底的解决的时候,你整个会改观,我们再看经文。

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一样,都是依于缘起而开显的不落二边的中道。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我们讲正见;什么是佛陀真正所开示的正见,这几句话就可以显现出来了,真正的正见就是正见缘起的中道。缘起的正道——中道就是佛法的真正正见,就是我们释迦佛陀真正本教的宗要。导师这几句话就把整个思想重点衬托出来,

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

我们在理论上、原理上、知见上如果不明白,那么在行为上、在事的行证中,就不能相应了。所以我们在理论上就要先懂得什么叫不有不无,在修行的行为上才能不落苦乐两边。今天理论如果很清楚,知见建立的很好,我们在修行就不会落入那种不相应的苦乐,恶行就不会了。所以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建立知见的重要?先建立缘起正见的重要?唯有正见确立的时候,我们的身心行为很快就相应,即使我们今天活在人间所谓的世俗理念,我们是居士,一样可以依据这样的缘起正见在人事物的对待中,你一样可以行中道,一样可以体会解脱,为什么?我们在人事物的接待中,不离开我们身语意的行为是不是?我们平常跟人家对待,常常不圆满。如果了解缘起正见的人,他会发觉这个原因是什么,内在的条件解决了,我们对待外面就不会不圆满。我们跟人家常常会争,会斗,会意气用事,其实你还是这个知见有问题,如果内在的知见真正修正了,你根本不需要争也不会想斗了,不争了哪里还会斗?所以注意啊!这些法如果内心真的明白的人,你在生活中人事物的对待中,你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一句话你就会火冒三丈为什么?因为伤到我嘛!那句话是实在的吗?如果懂得缘起,那句话不过是一个因缘。好,它是永恒的吗?不是。你会执着那句话是真的吗?第二让你生气,那个感受你认为是实在的,今天你才会生起来。如果那个实在感消失了,知道那个受是虚幻的,只是一时的情见。明白受的虚幻,你会反映吗?你会在意吗?注意听啊!不要以为我们今天的理论是在深山里修行才能实践,要怎么样的特殊修行才能实践,不是的。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家庭里面夫妻的对待,母子的对待,在人世间朋友的对待,在一切法的触动之中,都不离开身语意的造作,懂得缘起当下就能止息。

你们慢慢去发现,当你们情绪起来的时候,是不是受影响了?那个“受”影响到你了,那个“受”的前面一步,就是外面的都是实在的。不管人家对你的语言、行为,你都当作是实在的是不是?那个“受”也是实在的,当两边都是这样在自性见、实有感里面,是不是才会发生这个问题?所以注意听啊!我们今天讲这些好像理论很深,其实都在讲我们生命中的体验的东西,生活中都体验得到的。大家如果明白了,我们的用功就有下手处了,我们的行住坐卧生活中就能够解脱了。很重要!修行不是在谈玄说妙,要到某一个特殊的地方去,要什么特殊的神秘经验。我告诉你都不是这个,生活不离开我们的身心,没有离开八正道的实践,身心的体会,如实的观察,就是在这里而已。所以明白了这个,我们的修行就不会被那些玄妙的理论所迷惑,很如实的就在生活中、生命中,能体会、能超越、能解脱、也能证果。

我们上次讲到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那么确立了缘起的正见,才能体会到所谓中道思想,那么缘起正见的中道,就是我们佛法最重要的根本思想,他跟所有其它宗教或者其它外道的思想不同,他的特质也是在这里,所以导师这里就讲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

实则行的中道里,以正见为先导,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见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乐两边的情本论。

这里让我们明白,虽然讲苦乐的问题,这个是在实践中行的这一部分来讲,阐扬中道。那么在讲有无,不有不无的这一部分,是在理的上面来阐扬中道,但是并不是决然的,把他区分为隔为两边,不是这样子。所以导师在点我们,在行的中道里面其实怎么行?你今天要是没有正见为先导的话,那么你这个行本身就不可能得受用,你要达到行的中道,你必须先有理的中道,也就是正见为先导。只有这样子理论跟行的合一,才能真正的不落入苦乐两边的情本论,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如果没有建立缘起的正见,那么我们在实行实践上往往为什么不能受用,重点也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不管是在家出家,很用功的人很多,很精进的人很多,发心很猛的人也很多,问题是为什么会不受用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根本的知见错了,方向错了。只有精进是跟外道相共的,外道的也很精进,外道的苦行也很让人家赞叹,问题是能不能究竟解脱?

所以知见正确了,你的行,你的修行才能真的受用,这个就是我常常比喻的,知见就像电脑的软体,电脑的使用功能是根据软体而产生的,好,软体的程序是错误的,它产生的现象功能绝对不会正确,也达不到我们要的功效。你要改变电脑的功能,你要改变它的程序,它的功能会接受程序的指导。我们的修行也是一样,我们的身心行为根据我们的观念来的,观念错了,你怎么修也不相应,观念正确了,你行为能不导正吗?因为我们的行为是从观念来的,所以为什么正见为先导这么重要!导师就是点出这个重点,表面上我们都在精进、都在用功,如果没有根据那个最正确的佛法特色,就是缘起正见的话,你还是会落入两边的。

同时,悟理即是正行的项目,正见缘起,贯彻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两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今天如果理论上谈得很多,但是如果你没有去实践,那也一样的不能达到功效,所以实践跟悟理是相依相缘,也就是相待的,缺一边都不能圆满,所以两边不能缺一。

依于正见缘起,能离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发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乐二边的中道。

我们只要把缘起的正见建立好,了然于胸,自然就能够离开断常跟有无这一种两边的戏论,也就是说我们平常的人,如果没有学法、没有听到佛法的缘起正见,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不可能离两边的。我们稍微反省一下就知道了,不管是自己、身边的人,你都可以观察看看是不是这样子,人间的思维模式是不是都在相对里面,都在两边里面?有无,生灭,就象我们的思维模式一样,都会落到一边去,我喜欢我不喜欢,对的错的,善的恶的,是非都来了。只要在相对的缘起还不了解以前,哪一个人会超越两边呢?只要在两边的思想的人,哪一个不会产生矛盾?因为它是相对的,有矛盾就带来痛苦,带来执着,那我们的造业轮回为什么会产生,就在这里。所以离两边的重要大家要明白,这个真正明白了,正见建立好了,发为人生的实践,用这样的明白的理论在生活中怎么样去证明它,生活中怎么样去观察、去证明、去深入。你只要有这样的精神,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以我们学到的缘起正见为思维模式,时时刻刻都在观照都在使用,自然的就不会落入苦乐两边了。苦乐两边如果能离开,那会不会痛苦烦恼,会不会造业?而我们是怎么样,我们是厌苦嘛,兴乐嘛是不是?其实你喜欢的、让你快乐的,以无常的法则之下它很快还会变化,它也不可能让你永远快乐。结果当你失望的时候,又带来痛苦了,所以只要不离两边,没有看到真相,你注定人生就是苦的。好,再看下面。

还有,释尊的开示缘起,缘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缘起的空相应性,这在经中多有说到。我们讲缘起、讲中道,导师这里要提醒我们一点:不要忽视到跟空相应,跟空的相应性,点醒我们。如『杂含』(二九三经)说∶「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这里《杂阿含经》就有谈到。好,缘起法其实是跟空相应的,

缘起是与空相应的,空的独到大用,即洗尽一切戏论执见。缘起与空相应,所以能即缘起而正见不落两边的中道。

其实,前面已经讲了点出重点:缘起跟中道、跟无自性、跟空其实是同一个内容,那为什么叫我们要注意跟空相应的这一部分呢?其实,因为我们大乘佛法主要的思想就是以空来阐扬的,所以点醒我们这一重点。我们大乘佛法讲空,代表大乘的最重要的一个根本思想,那导师是要让我们明白,《阿含经》里面就已经点出来了,缘起法跟空是相应的,是在《阿含经》里面就已经有的,这个也是要让我们明白空跟缘起、跟中道、跟无常无我,其实是同一个内涵。如果明白这个,我们就不会把缘起以为只是小乘讲的、无常无我的重点。大乘显扬空义,而且把这个“空”阐扬的更细致、更宽广。所以这里又讲空的独到大用,大乘佛法以空义为基础嘛,它有它独到的大用讲得更深广,因为讲到一切法,讲到一切万法。而在根本佛法里面谈的重点是在身心的部分,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小乘讲我空,我们大乘那还讲到法空,其实只是它的用比较深广,牵涉的比较广,但是根本法义是一致的,这个大家要明白。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不落两边是一个主题了。但是,中道内涵还是要把它说明白:中的本义,可约为二∶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它如何。

     这几句话也蛮重要的:中实,实就是如实。我们从正见去观察身心和万法,在实践中、在体悟中,我们会发现一切法的实相,就是本来的面貌。所以,这里讲本相如何,它应该是怎么样的,它本来是怎么样的,就要还它个本来的样子,这几句话很重要哦!这里就讲:从正见的知见去观察、体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到一切法的本来如何,就是它的实相、它的真相、它的本来面目。它本来是怎么样的,应该怎么样的,就让它本来怎么样,这几句话很重要!

     我们今天讲佛法的法,一切法它的因缘法则之下产生的一切现象变化有他的必然理则,或者是有他的必然性。如果你了解必然性是这样,那么他产生的现象变化是这样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是本来就这样子。了解它的真相,了解它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实,就是如实。所以“中”就是在表示如实的这一部分,叫中。比如说,我们讲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照着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你不要去干扰,不要去主宰,看它怎么样它就怎么样,去发觉它的实相、它的真相,目的就是在这里。我们想要改变这个,想要改变那个;想要创造这个,想要创造那个,你想改变的是正确的吗?你想创造的是本来的样子吗?不一定!都是我们妄想、妄念的产物,你怎么能改变它,你能创造什么!

     所以,为什么如实观照叫你不要去迎、拒、取、舍,你不要想改变什么,你只要看清楚它的真相,它的真面目。你了解真相的时候,该如何就还它如何,这句话很重要哦!所以我们在观照的方法用“如实”两个字,是有很深远的意义。所以,这里中道的“中”,涵盖着如实的意思,它该怎么样你就还它个怎么样,这一点要了解不容易。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一向就在虚妄颠倒的幻相中而不自知,所以我们才会随波逐流,随着我们主观意识去造作、去造业。如果你了解真相,一切法的实相,你就不会自以为是去创造什么了,你只能怎么样,只能“如实”的两个字而已。为什么?它本来就这样!你还它这样子而已。真正了解真相悟道的人,为什么他不造作?如果法能造作,那每一个人造作出来一定不一样。法是本来如此的,每一个人明白的时候,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一切的造作就歇了,狂心顿息。注意,这个都是很重要的!讲到这里,点到这里,大家要去体会!

      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中论》序里面就谈到这一支。用“中”这个名字,其实只是在按照彰显它的如实本来样子而已,这个叫中实。二、就是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这个都是重点。佛法说中道,根据什么来说中道?就是根据缘起法,那这个缘起法是什么?导师就点出来: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一个现象、一个事物会产生,一定有它的必然理则,不然为什么会产生?我们讲因果有必然性,如果今天万法不是有一个规则,有一个必然的理则,那天下会大乱,没有路可以走,没有轨迹可以依寻。佛陀所创觉的缘起法,是宇宙万法中因果变化的必然理则,也就是一切法内在他就依寻着这样的法在循环、在造作,迁流变化都没有离开这个法则。我们说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说一切法它会这样、会那样,它有一个根本的理则必然性在。了解这个必然性,一定会这样一定会那样是有道理的。贪嗔痴一定会带来痛苦,一定会让你颠倒执着,一定会带来生死轮回,这个是必然的。我们超越了贪嗔痴烦恼,就得清净自在,业止息了,不会再相续。所以,你得涅槃、得解脱这个也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必然的,那我们修行有用吗?所以缘起法是宇宙一切万法,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这个很重要!

     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所以,中即是正。            这个正应该是讲正确的,跟他的必然理则是一致的,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观论』,中道即是八正道。为什么说中道是八正道?八正道其实是在讲我们身心的行为,从观念的建立,思维模式的建立,身与意行为的端正,到知见意念的起落的正确,身心自然进入正确没有扰动,没有扰动分子,所以会得正定。这样子的话会开智慧,开什么智慧?不是我们脑筋里面有智慧,是了解法的真相,这叫智慧。了解一切法的实相这个叫空慧,这个才叫智慧。一个人导正了观念,思维跟法相应,身心三业跟法相应,起心动念跟法相应,那这样一切的身心导入正确的定里面,是不是就能见实相,就了解实相?这里的“见”,其实就是悟、就是体会、就是了解,了解了事事物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不就了解真相了吗?了解真相就是我们讲的实相,就是智慧,了解实相的这个叫智慧,也叫做空慧,就叫般若。

     所以中道在哪里彰显?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所彰显的,其实目的就是达到中道。重点注意啊!在无边复杂的现象中,怎么样去把握它这个必然理则,它是普遍性的,是必然如此的,这几句话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万法是千差万别,所以说极其复杂,但是虽然复杂,看起来是千差万别,但是如果你能好好的用缘起正见去观察他,你会发觉原来它里面的规矩,里面的这个必然理则、必然性,是所有事事物物都一样的,都没有离开这个必然性的,是普遍存在的。什么叫普遍?就是说不管古今,不管中外,他是都这样子的,这样叫普遍。事事物物都依这个在展现产生的作用,这个叫必然性。这几句话大家要注意、要深思!

     所以我们在观察、观照、要悟道,要在什么地方去观察?观察什么?这几句话明白的人,下手处才会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果事事物物都是普遍的、都是必然的,那我现在问各位:我们修行要在哪里修行,哪里悟道?就在事事物物都可以观察得到!为什么?因为它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然如此的,是不是这样子?当然,关系最深重的是自己的身心变化,比较了解,这个是最好观察的直接对象。导师在点出这个重点,几句话我们一般就很随便就过去了,觉得好又不知好在哪里,但是这几句话明白了,你就知道啊!佛法重要在哪里?修行怎么个把握法?在哪里下手观照,你才能很明白的了解,你才有下手处!我有时候跟大家在闲谈,常常在点这个问题:如果法不是普遍的存在,也不是必然如此的,那么这个法可能就变成什么?个人的唯心了!或者是个人的什么专利品了!那这样子就会私相授受。

     但是今天佛陀所悟的法,没有秘密可言,这里已经点出来了,缘起法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法拈来,只要你了解它本身的真相,你就了解一切法必然如此。也就是说,你能了解一滴海水,你就知道整个大海的海水是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本质都一样嘛!你了解一法,你就可以了解一切万法,为什么?因为这里讲:它是普遍存在、是必然如此,是法法都是这样子的,这个观念很重要!明白了,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周围环境,人事物的接待之中,是不是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是不是我们悟道的对象?明白了,修行什么地方不能修行?很重要啊!此中实与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实的,这可总以「恰到好处」去形容他。龙树发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前面这些讲到这个地方,他只是在让我们明白,龙树菩萨为什么造这个《中论》?为什么以这个“中”字作为宗要?前面这些等于就是在介绍它的内容、它的重点。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龙树菩萨他把握到了修行、修道最根本中心的立场,所以他在讲中道的解说也一样的没有离开“中实”跟“中正”这个根本理则。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主。

     中实,我们讲如实嘛,了解它的本来面目。他是以正观缘起性了解缘起的万法,一切事事物物的当下,他能够离开这些戏论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体会到了他的寂灭为主。这几句话也很重要哦!导师点出来的几句话都有很深的内涵。我想我们这些老学员,有私下常常在跟师父探讨的人都会注意这一点,了解缘起性以后,不是只有看到它生灭的现象,不是只有这个。深一层的必然会发觉缘起生灭的现象,这个是表相的现象。而背后深入的体验是发觉到它的寂灭性。生灭是现象,生灭的背后他的实相是什么?反而体会到它的寂灭性,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不生不灭。就在这生生灭灭的表相上,体会到它的如幻非实的不住性,透过这个不住性反而体会到它的不动的寂灭性,注意听哦!用心的人,这个地方要注意听!

     我们在上《杂阿含经》我点过很多次,什么是表相的生灭?我说:如我们看虚空,飞云,飞鸟,暴风雨,彩霞都好,这个叫相,这个叫生灭相。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为,每天过日子,这个也是相,外表的相。那我们就是被这个生灭变化的相执着了、误解了,着在有生有灭的现象,但是如果你今天有缘起的正见,看到这些相是刹那刹那不住的,没有一法是随着因缘而不变的,一定会刹那刹那不住而变化的,那表示他什么?是没有实性的!我们看到这个相的生灭,我们就以为有一法是有生有灭,一般人就会这样的看法。但是,如果能了解缘起、空、中道跟空相应的话,你会看到的不是只有这个生灭的相,而是透过生灭相的不住,去体会到虚空性的不住,他是不生灭的,就是看到寂灭法性。

     体会到这里的人,他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无生。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如如不动。而这个不动不是修来的,注意听!是一切法的中正的、中实的如实相而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每一次讲到这个重点,我都会重复的再讲再讲,过去还没有听清楚的,希望能把握、能注意这个重点。在观照中,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怎么样去体悟这个寂灭法性,这个很重要!很多人就讲:理论我都懂,但是碰到事情随境转没有办法把握了,烦恼颠倒又来了。为什么?所以我告诉你:如果你用在对治的它还会来,体会到寂灭法性以后,你才有一个真正安住的地方,那个是本来的地方,你才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被境转,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注意哟,体会这样的寂灭法性要在哪里体会?再强调一次:就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注意听哦!再三的讲哦!不是在无人无我的地方,不是在都没有干扰,在那边,啊!都很清净的地方,注意听哦!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是不着于名相,不落于对待。


你真正体会到这个寂灭性的时候,在实践上来讲就是两个现象,一个就是不会落于名相,第二个不会落于对待。了解生生灭灭的虚幻,了解它的寂灭性,还会执着在那个现象的真实吗?那个名相上还以为它是实在的吗?当然不会执着在名相,你就知道这些现象,生灭现象不过是假名施设:给他安一个名号,叫什么名字,其实只是一种代表符号而已。你还会执着它那个名相的实有性吗?就不会了!也不会落于对待。现象是相对的,但是,寂灭性是不相对的。所以不会落入一切法的对待之中。

      我以前曾比喻过,明是以暗来显的,暗是以明来显的,那么明暗本身是相对的,了解了明是以暗而显,明有没有实性?明白暗是明而显,暗有没有实性?就知道明暗两边都不是实性,都没有实性,那你会不会执着在明的实有暗的实有?第一名相你不执着,第二明跟暗你会不会把它相对待,它是真的对待吗?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吗?是对待的吗?不是!是因缘所显,太阳的光,照的地方就明,没有太阳的地方就是暗么。那明跟暗是因缘所生法,知道吗?明暗哪里是对待的。从哪里来显明暗?从虚空!那虚空本身是明还是暗?你就知道虚空本身不是明也不是暗,但是它能显出明跟暗,是不是这样子?那这样虚空你会不会执着在实有的明的虚空、暗的虚空?名相不执着,那有没有“明”的实体的虚空,跟“暗”实体的虚空?也没有!所以也不会落入相对,是不是这样?这个是了解真相,了解缘起法。下面有解释:一、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这里主要的是告诉我们: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 「此语亦不受」。

      我们今天众生执着在实有,不然就是执着在实无,而中道是离开有无,所以不是有也不是无。好,我们用一个名相来叫做非有非无,是在解释有跟无的非实。好,我们又执着在一个非有非无了,以为有一个东西叫非有非无,这个就是众生容易执着名相的地方。所以这里就告诉你:真正的中道不但破有无,连非有非无的这一句也不能去执取的。不受就是不取,也就是说空复空,有无知道它的非实,非有非无也不能执着。也要把这个非有非无一样的怎么样?离、不执着,就是不受。这里有解释「受」即新译的取。凡称之为有、为无、为非有非无,都不过名言的概念。这个都是名相而已。非有非无,本表示观心的不落有无戏论。今天讲非有非无,是在破除众生执着在实有实无。我们在观察、观照,我们这个心灵就不会落入有跟无的两边戏论里面。如以为是非有非无,这不能恰合中实的本意。所以必须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着。

      我们佛法里面离四相了,什么——破百“非”,一层一层的否定,其实目的就是在体证什么叫中道,什么叫实相,什么叫空。比如说:我们讲一,非一。那非一我们又执着在非一;就又说非非一,好,又执着非非一;就来一个非非非一,这样知道意思吧!好,非非非一又执着了,就来一个非非非非一,这样子的一直否定,那有没有了期?最后可能前面一百万个非,后面才一个一,但是这个呢,如果执着的时候还是执着,这个“非”字是在否定它。好,否定了以后你又执着这个否定的东西,你还要再一次的破的话,只有非非非非……一直非下去了,这个重点要明白就好!连“非非”这个名相的观念也要破掉,你就不会一直“非”下去了。

      二、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只要是有为法:看得到的现象;想得到的思想;所讲出来的语言,一定是相对的。所以,只要是现象,它必是相对的存在。那么,你的观念、你的意念,只要是相对的这个观念执着实在的,那你就不能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你就不可能体会什么是中道!就象我们讲有为法都是造作的,那么过去大家都有一种体会:以为无为法是不造作的。其实,无为法如果你执着在有一个实有的无为法,那还是造作的。所以,今天要讲中道,其实跟讲涅槃、讲实相都是一样的,同样一个内容。只有超越名相、超越相对,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中道,什么叫实相。但是,当我在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早就不是实相了,早就不是中道了。问题是:如果不透过语言来表达,我们连门路都找不到,连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知道:虽然用语言来表达,也不要执着在语言的实在性,这一点也一样要明白!说法,再好的法,就象很好的药,药只是因为有病才需要药,而病如果解除了,药也不需要。法也是一样,我们今天研究佛法,佛法很珍贵,佛法很伟大,佛法能让我们解脱。但是如果今天不了解法的真相,不了解佛法的真意,你执着在佛法上,以为我得到一个什么特殊的法,人间没有,只有我有,我体会的是无上的法,这个法不得了,你如果有这样的执着,同样的不可能是真的解脱,不可能真的自在。有一句话,黄金很贵,黄金的屑,放在眼里没有一个能受得了的,所以这个大家要明白!

      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到种种的二边,都结论说∶「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      所以中道离两边,悟实相,那么,实相,体会实相的智慧叫般若。这里所说的种种二边,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二边。进而至于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要离此二边行中道。

      这个就是刚刚我讲的:不要以为自己得到无上法了,那个法执着一边还是一边,所以这里就点出来了:这个两边,那不但是常跟无常是两边,见跟无见也是两边;能行能证的人,包括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包括六度、大菩提这个又是一边;能所啦,也是两边。所以,我们讲中道、讲实相都要离两边,也就是我们讲的能所俱寂,或者是能所俱泯,这个才是真正的体会到实相中道。比如说:我们自己认为有一个我,里面能知、能觉、能感受的,能认知的,里面这个“能”的这一边,跟我们看到万法所知的、所觉的、所听的、所闻的那个外在的一切,叫“所”。能、所这个也是两边,这个能所都要不执着,不在两边里面取着,这个才是体会到中道实相。那能所如果还在相对,这个人会悟道吗?会解脱吗?所以我们要注意哟!如果说有人告诉你:里面有一个能知能觉的,啊!我在说法,你在听法的那个就是了,是什么?那是能边啊,知道意思吧!还在两边对立的能所的能边。把能边当作就是的话,那天下悟到的满街难怪都是了。你们想想看:你们每一个人为了要解脱,为了修行,为了亲近善知识,为了听法,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得到受用解脱嘛!你们今天来这里,我告诉你能所还在相对的这个都不是——那我们做不到啊!如果告诉你能知能觉的那个就是,啊!我们每一个都很快了解呀,每一个很快都受用,每一个都很欢喜。那么你们想想看:这个法,一个是真的为了你的生死解脱在讲的;一个是为了让你很快觉得满足在讲的,要注意!这不落对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门,是顺于胜义,依观心的体悟说。我们今天谈中道,不落对待,其实就是我们大乘法在讲入不二法门,不二是什么?二是两边,不二就是离两边嘛,离两边就是中道的法门嘛,所以不二法门,其实就是般若的法门。是顺于胜义的,不是在俗谛哟,不是在现象的表相上,是在第一义上来讲的。这个都是依观心的体悟说。在观察我们的心,修行用功的这一方面所产生的体悟来讲的。再继续:关于中正的意义,龙树也有很好的发挥。

前面是讲中实,这里是讲中正。依佛陀所正觉的,为众生所巧便言说的,在佛陀,都是圆满而中正的。佛陀所觉悟的,他证了、悟了就是正觉。那么把他所体悟的,为众生善巧方便开演的,这个对佛陀来讲都是圆满、都是中正的。

      如缘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说的施设,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说∶「理圆言偏」。众生对于佛的教法,不能圆见佛法的中道,闻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就会失却中道。 佛陀他悟的虽然是最究竟的,当然是中正中实了,他不管是讲缘起、讲空、讲中道,当然都是正确的,都是中正的。但问题是一旦落于世俗的言说——这是假名施设嘛,只要是言说,不免片面性的缺陷,一定会落入相对的,自然就显出它的缺陷。所以古德就这样讲:理圆言偏。讲的理论是非常圆满的,但是透过语言,他就有所偏着,众生也是一样哦。我们对于佛陀的教法,因为没有办法圆满的去证见到佛法的中道,所以在闻、思、修这个过程,我们难免会偏重在某一个部分。偏重,就是说偏于一边,那你就会失去中道的内涵。比如说我们讲戒、定、慧:有的重戒,有的重定,有的重慧,这个也叫偏。闻思修的过程你只要偏于一边,也会离开中道的。事理你偏于一边也不行;闻思修偏于一边也不行,尤其是大乘佛法,重要的以三法印来讲,比较重视的是涅槃寂静的这一部分;在根本的佛法,重要的是在无常无我的部分。所以各有所偏,各有所发展,就失去中道,那我们要了解真正的内容就很不容易了。其实,导师这里要点出来:真正的中道是绝对不偏于任何一边的,因为缘起的当下是相依相缘的,这一点要先把握住,不懂得相依相缘的道理,相待而相成的道理,你一定会注重于某一边,忽视某一边,或者是我重要,要展现我体会的是重于哪一边,这样都不能圆满的展现中道,重要是在这里。

      如『智论』卷八十说∶「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大智度论》卷八十里面就有谈到这个问题,说我们一般人,如果只学毕竟空,多用这个观照的方法,到最后有的都会堕入断灭的这一边;如果都在观“有”,最后都会落在常的这一边。那么我们如何在断常两边适当的了解体会,把这两边都不执着?这个就是离两边的重点!所以才讲十二因缘、空。十二因缘、空在讲什么?讲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而生聚,缘而消灭。所以,我们在谈缘起法的时候都要谈到十二缘起,这个是相依相缘的,才不会落入断常二边。所以真正的缘起法,必定要谈到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这个相依相缘的道理。有是依于因缘,灭也是依于因缘,这样才能离断常两边而说中道,其实还是假名施设,连中道这个名字也不执着。毕竟空与缘起有,哪里会堕于一边?

      所以真正懂得缘起法就绝对不会堕于一边的,为什么?毕竟空是依于缘起有,缘起有本身就是毕竟空。它不是两回事,怎么还会堕于一边断跟常呢?所以如果明白了真正的缘起法,也绝对了解中道,也不会落于一边,这个是必然的。所以有些人他就说:你们一天到晚学空讲空,最后都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我说:那根本不是真正的缘起法,也不是真正的空义!真正了解缘起法的空义,绝对不会落于一边。会落于一边,把“空”当成没有,把“有”当为实有,那绝对不是缘起法,也不是真正的空义。这个大家要明白哟!所以导师下面就解释:这因为学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什么都有弊的,所以特说明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很多佛学者不了解真正的中道义,因为他注重于某一边,他有偏重,产生的流弊才会这样子。世谛流布,在世俗谛,世俗里面的流传,总是会产生弊端的。为了这样,所以才特别说明,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缘起。真正的缘起跟寂灭的空性,寂灭的这一边,是不会偏离的。所以叫

即空的缘起,不落于断边;即缘起的性空,不落于常边。

      什么叫即空缘起?我们讲性空缘起;什么叫即缘起的性空?我们讲缘起性空。好,缘起的万法本身就是性空,那这缘起的万法我们会不会执着在实有?不会!就不会落在常边。好,虽然是一切法性空,但是它为什么能缘起万法?既然能缘起,它就不是断灭,怎么会落于断边?所以即空的缘起,即缘起的性空,他本身是相依相缘、是不二的,既然是不二,怎么会落于一边呢?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缘起与空,印度佛教确曾有过偏重的发展。这个是导师从印度的历史,印度的佛教的演变的历史去研究,就很明确的发现到这一点:缘起与空,本来是不二的,问题是在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它的偏重发展,有的偏重缘起,有的偏重于空。那这样把缘起跟空隔阂了,产生了偏重的这个发展就是在这.比如说,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如方广道人偏空,是堕于断灭边;

      龙树菩萨之前,在部派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般若经》就有了,《般若经》重要就是在阐扬空义嘛。所以,极端的去讲空的人就如方广道人一样,他把空讲成什么?讲成什么都没有断灭了。他等于在否定万法,比如说某一个现象,任何一法,由于用空义去解释它,认为没有一法是实在的,所以没有一法是有本性、有本体的,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最后他认为这些都是乌有的,等于所有的现象跟万法都被他否定掉了,也就是否定了一切的缘起性,他只是在空性的这一部分,偏颇在一边,所以后来就批评他为方广道人。他认为空呢?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所以最后认为是什么都没有,否定了一切,这个就入断灭了,这个就是偏颇。对《般若经》的空义呀,变成极端的发展,这个是不对的,误解了,误解了空义。那么另外一部分呢,

萨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堕于常边。

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不管是三世实有论,或者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其实,最后都归于一切法,最后是有。所以就执着在常的这一边,我们从这个条件就可以了解了:龙树时代呀,他的前面就是部派佛教,变成有两个极端的发展:有部就执着在最后常的实有这一边;方广道人解释空义,落入断灭的这一边。

      为了挽救这种偏病,所以龙树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缘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归于释迦的中道。

      这几句话也很重要!今天龙树菩萨他那个时代呀,也就是刚好这样的因缘条件之下,一边发展到空义的偏颇变成断灭;一边是执着在实有,变成常见。龙树菩萨就是为了破这个两边极端发展产生的执着,这种弊端,龙树才造了《中论》出来破这些,离两边才叫中道。但是,龙树他根据什么来破呢?导师这里就点出重点:他是依据《阿含经》以及《般若经》!探讨《阿含经》跟《般若经》的本意,才了解缘起即空。也就是说缘起跟空是不二的。你把它偏颇发展了,产生弊端了,他现在把两边偏颇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法源,让两边的思想都知道它的错谬在哪里导正,破除断见也破除常见,归于中道,这个中道才是释迦佛陀真正的本意。所以导师就点出来了。龙树菩萨他是初期大乘阐扬大乘空义的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今天讲的《中论》,讲的缘起性空义,也可以看出他的内容根本是什么,也就是不离《阿含》跟《般若经》的空义,这一点大家就要把握住了。如果我们今天讲大乘佛法,如果以龙树菩萨的中观的思想来看,他既然抉择的是《阿含》的本意,也抉择了《般若》的本意,那么我们就了解了龙树菩萨讲的空,跟佛陀的本意,跟《般若经》的真实的本意是不是一贯的,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明白了。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说,导师他今天要让我们明白的大乘真正的空义,跟根本佛法佛陀真正的本怀的空义有没有不同?没有!完全是一致的,这个地方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大家要注意!因为大乘佛法从龙树菩萨以后,开始产生了不同体系的学说,那么就有共于这些共法的部分又有另外产生不共的部分。所谓的不共,就是跟根本的佛法有些不同的,那我们现在就要注意了:导师抉择大乘佛法三大系的理论,最后他要阐扬的是初期大乘的行解,初期大乘的行解是什么?就是龙树菩萨这个中道的思想。导师他的学法,了解法,阐扬法,是立足于根本佛法,而阐扬的是初期大乘,这个观念也要明白!立足于根本佛法而不是站在小乘的思想,注意听!他只是在法义上探源,知道法的根本是什么,佛法的不共特质是在哪里?就在《阿含经》,就可以展现出来。

      所以,立于根本佛法的立足点是在《阿含》。但是佛陀时代的佛法,这些形态并不一定适合于未来这个广大时空背景的需要,必须满足于所有的众生的话,那种现象、那种需要还是应该用大乘的初期的行解来展现、来利益众生,这个才是更符合佛陀真正的本意。所以导师才讲,立足于根本佛法之纯朴。但是要阐扬的是初期大乘的行解,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很多人批评导师,好像说你阐扬的是小乘的思想,错了!导师让你们明白《阿含经》的内容只是要让你知道探源,知道法的根本是什么?而真正导师的思想是在行大乘的菩萨道。我们上次在上《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已经讲了,那么这个地方更清楚的让我们明白,龙树菩萨的内涵是这样子,其实导师把握的还是这样子,我们看到这里就知道了,龙树菩萨那个时代的背景,面对的是佛法的分化,一边落到实有的,一边落到偏空的,把空有决然的分成两边,这个都是极端发展。好,龙树菩萨他的时代因缘,刚好大乘要兴起,他利用这样的因缘,把这两个极端破掉,显出佛法的本意。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了解到,出一位圣者,还要怎么样?时空背景的条件那!当时出个龙树菩萨,是因为当时需要——那个时代。现在出个导师,也是现在佛教的历史走到这个地方是需要的。如果从这一点来看,落于断、落于常,那请问:我们现在的佛法有没有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教界讲的法,宗派的思想,有没有这些问题?我想比这个问题还更严肃!因为龙树菩萨还没有法灭的威胁呀。龙树菩萨以后的发展,到最后佛法是灭了;那我们现在的发展如果照那个模式,最后佛教会不会灭?所以导师现在要抉择的,不只是龙树菩萨当时的时空背景而已,是跟法灭有关系的这种抉择是不是更重要?大家就知道了,我们现在在研究这个就深具意义了。

      学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实义,多落于二边,所以特称此综贯性相空有的为中道。纵贯性跟相、空跟有,所以叫中道。相,就是我们讲的一切外表现象;性,是内涵、内容。相就是有嘛,性就是空嘛一样的,所以性相空有其实是同样的意思。我们都落在两边,把现象分开了,把空有分开了,隔阂了。今天要把这个问题贯穿,把这个问题破掉,把它贯穿纵贯,这个叫中道。所以龙树的中道论,不外乎不著名相与对待(宗归一实),综贯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观大乘的特色,实即是根本教义完满的开展。

     所以导师介绍龙树菩萨的中道论,要我们明白他的根本在哪里,为什么有《中论》?不离开这两个根本:一个是不着名相,一个是不落对待。那么要纵贯性相跟空有,这个就是中观大乘的特色了,我们今天要讲到初期大乘,初期的中观大乘,那我们就要明白了,噢!就是在贯穿空有跟性相嘛,因为那个时代的偏颇,而展现出来的这个中道是什么?其实就是根本教义完满的开展,也就是才能衬托出佛法真正圆满的根本教义是什么。那我们就知道了,导师这样的抉择,把龙树菩萨中观的精神分析、深入、了解、抉择以后,他肯定的指出来了。那我们今天学,要学什么?当然要学这个根本的教义!是圆满的根本教义,我们才能真正的离两边得受用。

      今天我们的传统佛法,演变到今天,因为理论多了好几家,体系不同,甚至于最严重的是什么?认为中观讲的毕竟空竟然是认为不了义,甚至于再严重的认为是恶取空。那我请问: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观念,反而认为后来的理论才是正确的,那我们今天问题就大了。导师的抉择就是把几千年来的佛教,不管是法义、宗派、演变、经论种种的内涵都一一抉择得这么清楚,把龙树菩萨的根本精神也抉择出来,然后肯定龙树菩萨法的、体会、精神才是佛法的根本本意。肯定这一点,你知道这个意义有多大吗?导师不但显正,他还要破除什么?传统中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抉择,这点很重要!我们传统的佛法延伸到现在二、三千年,普遍现在接受的观念,刚好跟这个相反,大家要注意!所以这个就牵涉到我们中国祖师的判教的问题,导师认为最根本、最重要、最圆满的是这个东西。但是,这些在我们传统的判教里面认为他是不圆满的,这个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如果我们接受传统的观念,那我们的修行方法会跟这个相违背;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念,我们的修行方法才有跟他一样的机会,才有体会到真实法义的机会,那你说这个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那问题就来了,到底谁对?我们要根据什么来判断对不对?这个法义如果我们本身不深入、不体证,我们凭什么来判断对不对!这个就是我们困难的地方。但是至少导师他今天所判断,所讲的,所引申的,他的论著中有三四十本,我们可以一一的去探讨去抉择,然后最要紧的就是我们如何在这样正确的法去实证,真的达到那个功效,这个我们才能肯定。

      如果我们照传统的观念,到今天为止看到普遍的教界,几个人在谈解脱受用的?那为什么我们现在都不谈解脱受用呢?因为那个已经不重要了,解脱不解脱已经不重要了;理论正确不正确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在等待往生就好了,你说是不是?这个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哟!几个人来谈证的问题?如果不证,那请问:如何来抉择这些祖师大德们说的到底是谁对?如果对跟错都已经不关重要了,那佛法还有特质吗?跟传统的民俗信仰、跟信上帝、跟信他力那还有什么不同?佛法的特质也不见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在研究这些法,看导师在抉择,他根据什么?我们真的要好好体会,我们今天即使听导师的话,也不能盲目,真的要用心去体会去抉择,因为这个是关系到什么?关系到我们未来际的慧命,我们要为自己负责,我们不能盲目的只是信仰,这是为我们自己呀!你要听,随便听,随便信,随便过日子,那是个人的问题,我们都不反对。但是如果你为自己,真正的为自己负责,那我们就要好好把这个法好好去体会,好好用心的去抉择了,不然耽误的是自己,你说是不是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