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八讲


   日期:2021/11/25 17: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八讲
 
 
  丙七解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续)…………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上一次讲到自他心智,不如实知,原因是这两个智对境的时候,“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其中“无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这是“重释前不如实义”,前面解释不如实知,讲得很略,他就再更广地分两层讲。“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除了佛的智能以外,其它人的他心智、自心智(包括菩萨、二乘、凡夫),“由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现故”,因为有法执,所现的相就好象外境那样虚妄地显现。本来依他起的是识内的相,但是因为有法执,执着有这个好象在识外边的、虚妄显现的相。什么叫虚妄?“虚者不实,妄者颠倒”,虚是不实在的,妄是颠倒的;既然虚妄,当然就不如实了,“是故于境不如实知”,这个就是二智于境不如实知的第一个原因。因为有法执,所以产生识外境相的虚妄的显现;既然是虚妄的,自然是不如实了。“此第一义”,这是第一个,不如实知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分能取所取,那就是有分别了,“此第二释不如实义”。“由自身中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犹未断故”,法执里边的能取所取的种子没有断掉,它现行的时候就会现出能取所取,“此二于境,不如实知”,这个能取所取,就是虚妄分别,那当然于境不如实知了。“此则总说”,这是总的说。“若别说者,此他心智,通有无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说”,若要分别地说,有漏、无漏说了很多种,我们昨天讲了有漏的,今天还要接着讲。
 
  现在我们先看一些问题,他们小组讨论提的一些问。
 
  问:第二十六页后面第四行“安慧等云”一段文,“不变相分……”?
 
  答:就是我们刚才念的、接下去的那段文,“安慧等云”,安慧一派的主张。我们还从安慧他们的说法开始,这是有漏里边第一派的说法,就是古唯识学、无相唯识。他们认为,“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一切有漏的心,都是只有自体(即自证分),而没有相分、见分,“如此卷初唯识中说:所说见相,皆是所执……”,这在本书的卷初,就是第一卷,讲唯识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道理说了。
 
  你们如果有把书带来的,就翻到第一卷看一看,在讲唯识的“唯遮外境不遣相应”之后,“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第十五页后面、倒数第三行:“若安慧等以前圣者”,安慧等以前的圣者,古唯识学,他们的主张,“说此‘内识生似外境现’言”,唯识所说的“内识生似外境现”,那是怎么现的?“谓唯有识依他起性一自证分”,识里边依他起的,只有一个自证分,“似外遍计所执见相二取境现”,这个见相二分,它们是能取所取,是遍计执的,那是没有体的;真正有体的就是自证分。“所执虽无”,能取所取所执着的遍计所执的这个东西,虽然是没有的,但是“妄情谓有”,有情的虚妄的情识里边认为它是有的;“似妄情故,名似所取”,这个妄情所现的行相,本来是没有的,因为执取的东西像你妄情里所现的那个相,所以就叫“似所取”。
 
  “成唯识论第一卷言:或复内识转似外境;第七卷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这里的所谓似外境,就是似我、似法,好象有补特伽罗的我执,也好象有法我的执。实际上这是没有的。
 
  “此师意说,见相二分是所执无,唯自证分依他性有”,安慧菩萨的一派认为,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只有自证分是依他起性,那是有的。根据《辩中边论论》等说,“能取所取,皆所执故”,能取所取都是属于遍计所执,是没有的,“由自证分虚妄熏习为因缘故,自体生时,似能取所取外境相现;此中二取,都无少实,唯有自证似彼而生,唯取自体,故无少法能取少法”,这个自证分,是有自体的,“愚者不知,谓离识体有实二分,故说唯识,令其了知”。
 
  我们把安慧菩萨的这个见解复习一下,然后再看这里说他心智,就应用到了。他说,“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这“识体”就是自证分,它(他心智)生的时候,与他心的相貌相似地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着”,但是并不能直接缘他心。也就是唯识“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就是这个意思。“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只能取自己识内的相分,这个相分生起来跟那个本质的他心是相似的;这个转似他心的相貌,并不是说有一个依他起的相分,所以安慧菩萨说,“由善等心有法执故”,因为这个他心通是善等心,恶心怎么能变出通来呢?善等心,善的心、无记的心,等等,这些心里都有法执,“自证分上,似他相生”,这个相,是自证分上边生的一个相。“此似彼相,遍计所执”,生起的这个相,并不是依他起的相分,而是遍计所执的相,“体性非有”,是没有体的,“其自体分,依他起摄”,这个自证分(识的体)是有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这个就是他心智。
 
  他提的问题,“不变相分……”,相分是变的,变的相分是遍计执的相分,这个相分是没有体的。这跟护法菩萨说的不一样,护法菩萨说相分是依他起。这个能取所取(能取是见分,所取是相分),都是遍计执;既然是遍计执,那就不实在,就是没有体的。并不是“不变”,变的是遍计执。“说法不同”,就是相分不同。这个我们以前在上课之前先发的讲义《唯识简介》里,安慧一派是无相唯识,相分是遍计执、是没有体的,见分也是遍计执,见分上面也没有它的行相,这叫“无相”,并不是不变,变是变的,变的是遍计执,没有体的。护法菩萨一派是有相唯识,有相唯识就是自证分、见分、相分都是依他起。相分是依他起,它是有实体的,见分也是依他起,见分上面有相分的行相,所以说他是有相唯识。这个我们一开始就介绍了,这里就要用上去。所以说他们的不同点,就是安慧菩萨只有自证分是依他起,见相二分是遍计执,护法菩萨则说三分都是依他起,这就是不同之处。
 
  问:第二十三页前面第一行,“若许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过”这一段……?
 
  答:这一段文很长,我们要看,只能从头上看起。这是外道难唯识家,说,你这个他心智能不能知他心?假使不能知他心的话,你怎么叫他心智?你根本就不能知他心,那当然不成立为他心智;如果你能知的话,你唯识道理就搞不成。因为他心智在你识外,那是他的心,不是你本身的心,你自己的识,知的是自心,不是知他心;他的心在你的识外,既然你能缘识外的境,那就唯识的道理就破掉。因为你说唯识不能缘识外境的,只能缘内境。
 
  他说,“若许知者”,假使你说可以知他心的,“便有自心知自心过”,那就有这个过失,因为大乘里边,不允许自心知自心的。这个昨天我们讲了,自己的手指不能指自己的手指,只能指其它东西,眼睛只能看人家,也不能看自己,所以自心也不能知自己;假使说能知他心的话,你就有自心能知自心的过。这个过是外道提的。“自心有缘彼,彼有缘自心”,这个心,假使两个人,心可以互相缘:你的心缘他的心,他的心缘也你的心。“故若许知,便有此失”,所以,假使你可以知他心的话,他的心来缘你的时候,你去缘他的心就是缘自己的心,那不是有自心知自心的过失了吗?“若别时缘,即无此过,自心前后许相缘故”,假使不是同时缘,那就没有过失,因为自心可以前后缘。同时自己是不能缘自己的。如手指,不能同时既指自己又指他人,那是不行的。而前后不是一个心了,那是可以前后缘,互相缘是可以的。这个说法,就把它驳掉了,不能知自心;若别时缘就没有过失,同时缘就有这个过失。
 
  “既尔,大乘许一刹那自心返缘彼能缘,彼能缘等,何不许缘?”那么外人就指出,你大乘里边不是也可以同时缘吗?“既尔”,既然如此,同时是不能缘的,而前后则可以缘,但是大乘里边,“许一刹那自心返缘彼能缘”,你们有这一条,在大乘唯识里边,同时(一刹那就是同时)自心可以返缘它能缘的法,自心能缘自心的那个法,那个法也能缘它,这是大乘也有的,那么,“彼能缘等,何不许缘?”这个他心智的能缘,为什么不能去缘呢?你前面说前后缘是可以的,同时缘是不行的,但是你们自己是同时可以缘的嘛,为什么就不许我们能缘呢?
 
  “此亦不尔,但许一念自心自缘,谓自证心缘见分等”,这是回答外人的话。我们许同时缘,是有条件的,不是什么心都能缘自己;但许一念自心自缘,只有一个念头,自心缘自己,那是什么呢?自证分缘见分,只指这一个情况。自证分缘见分的时候,自证分是自心,见分也是自心,这个同时缘是可以的。自心缘自心就是自证分缘见分,只有这么一个例,其它的都没有。“犹尚不许一念见分返缘自证”,见分反过来缘自证分是不行的,这在大乘里边并不允许,只允许自证分缘见分,“岂许见分一念自缘?”见分自己缘自己,那更不允许了!所以自己缘自己是不行的。“唯见分能缘他心故”,见分缘他心是可以的,不能缘自心。
 
  你说见分缘他心的见分是可以的,缘自证分是不行的,那么外人又钻空子,说,“若尔,他心缘自身自证”,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么他的心正在缘我们自身的自证分的时候,“亦应得说,一念他心智得缘彼境”。就是说,若说他心只能缘他心的见分,那我们就举这个例,假使他的心缘我自己的自证分的时候,应当可以说,他的心(他心智)能够缘自心的所缘境。为什么原因?因为你的所缘境就是见分。见分是自证分的所缘境。他心能缘见分,这是前面允许的,他心智本身的见分能缘他心的见分。我们(外人)就立这个例,假使我缘的不是见分,缘的是自证分的时候,自证分缘见分,见分是自证分的所缘境,你缘自证分,这个见分就是你说能缘的,岂不是自证分的所缘境你也能缘了吗?这好象是钻了个空子。
 
  (37A)“此亦不尔”,这个也把它否定掉了,“前已说故,谓前已说一念见分不许能缘自自证分,证自证分,类此亦尔”,前面已经讲过,这个他心智(我们自己的心),见分不能反缘自证分(他心智),你的见分也不能缘他心的自证分。你自己自证分也不能缘,那么自证分的所缘境,就是见分,虽然它是自证分的所缘境,但是你不能缘自证分的,你所缘的还是见分。所以说,你缘到的不是自证分的所缘境,你实际上只缘到见分,自证分是不能缘的。
 
  他这是转而弯之地要刁难。第一个是能缘的心,第二个是所缘的境,都不能缘;前面说的能缘心不能缘,后面说的所缘境也不能缘。只能见分缘见分,就是我的见分(他心智)缘到对方的心也是见分,而自证分不能缘,他的见分所缘的境也不能缘。“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所以说他心智只能知他身的心、心所法,“不缘彼境及彼能缘自自证分”。这个心王心所(心心所法)指的就是见分。既不能缘心王心所的所缘的境——即相分,不能缘,也不能缘这个心王心所的能缘的心——即自证分,也不能缘。因为这些不叫他心智,他心智只能知他身的心王、心所(就是见分);见分缘见分,而不能缘他的自证分,也不能缘他的相分。
 
  这个是辩他心智所知的范围。这里外人钻个空子,你们能知他心的话,就是自心知自心,那就有过失,论主也把他们驳掉了,自心不能知自心。因为只有自证分能缘见分,其它的都不能互相缘的,你这个空子就钻不进了,没有空子好钻。这是第二个问题。另外还有什么问题?
 
  问:心、心所法是否就是见分?
  答:心、心所法有见相二分,也是有四分的,而这里说的他心智的心、心所法,实际上就是见分。
 
  问:四分,是否八识都有?
  答:八个识都有四分。
 
  问:见分与第六识关系?
  答:每一个识都有见分,不仅仅是第六识。第六识有见分、相分……,四分都有;本身它就有四分,没有什么关系不关系的,就是它自己。
 
  问:缘他什么心不如实?佛是如何缘的?
  答:缘他的心……,这个我们正在讲。为什么不如实?菩萨以下的人,他的二智(自他心智)对境(知自他心)的时候,跟佛所缘的离言境、没有二取的这个境,不能如佛缘的那么准确,所以叫不如实,并不是缘到的全部错误,也不是那样,只是不能够像佛那样地正确。至于佛怎么缘,这个我们还没有讲完,下边还要广讲。
 
  问:二十三页第一至二行:“自心知自心过,自心有缘彼,彼亦缘自心……”?
  答:“自心知自心过”,指的是见分缘见分。见分不能缘见分;缘自证分,这个当然更不能缘。“自心有缘彼,彼亦缘自心”,自心缘彼,彼缘自心,就是互相缘,假使甲乙两个人,甲的心在缘乙的心,乙的心也在缘甲的心,互相缘。
 
  问:二十三页四行:“自心返缘彼能缘,彼能缘等,何不许缘”?
  答:这个我们刚刚才讲过。自心缘自心,只有自证分可以缘见分,不能见分返回去缘自证分。这个已经讲清楚了,刚刚才说了的。
 
  问:意罚杀一二个人……?
  答:这个意罚,当然我们说意罚的罪大,是说他的杀人,可以杀很多,不是说杀一二个,杀一二个是个别的例。它的侧重点是,意罚的时候可以杀极多的人。那论里说的是一个国家,你要再多一点也可以的。
 
  问:意杀感无量劫受无间果,引生报、后报等名……?
  答:生报,第一次是生报,那么就都叫生报。这在书上也说了,“从初为名,皆名生报”,因为第一次的受生就是生报——这一辈造了意罚罪,下一辈子决定要受无间的地狱的苦,这是生报,那么以后等流下去,因为第一次叫生报,后头的异熟果还是同样的,所以就把这个“生报”都包到后头去,以第一辈子的报的名字来安立,并不是说他没有后报。从初为名,因为第一次生是生报,就叫它生报,皆名生报。
 
  问:安慧菩萨“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
  答:当然要他心为增上缘了,没有他心为增上缘,你知什么东西呢?自己还是知自己的东西。要知他心为增上缘,才知他心。
 
  问:“自心内不变相分”,是否依他起心相分不变?何为不变相分?
  答:这个自心内不变相分就是不变依他起的相分,遍计执的变化是有的。这是安慧的说法,他说的相分。在无相唯识里,还是三分说,但是自证分是依他起,而见相二分是遍计执;遍计执是无的、没有体的,那等于说只有一分(自证分)。这个在《唯识简介》的时候预先都把这些交待了。何为不变相分?这个已经说过了。
 
  问:破僧断无量众生慧命,意罚仅断众多有情命根,为何以意罚为大罪?
  答:这个里边,唯识是强调意的。在有部的时候,强调身语二业,还是色法,身业是形色,语业是音声,意业是心(心识)。到经部的时候,侧重点已经转移向唯识方面,就是说,所造的罪,身业跟语业都是思心所,意业也是思心所。意业的思心所是审虑思、决定思,即经过考虑之后决定下来的,这个思心所就是意业;而身口二业,动身思、发语思,要发动身体行动的思心所,跟发动自己说话的思心所,这就是语业跟身业,那已经是归纳到心王、心所去了。这里说的,唯识的侧重点就是以心王、心所为主,所以强调意罚罪最大。而破僧,从经部的观点来看,已经是心的意识形态,是发语思(发语的那个思心所)造的罪,已经归纳到心上去了,所以这里尽管他这么比较,他是为了要加重意业的分量。你要破僧,当然也是意发动的,没有意的发动,身语怎么起来?这个是无记的,身语是无记的东西。这是因为对有些二乘的人,他还执着身语是色业(色法),那就要强调意罚重、身语轻,强调这一点。实际上我们讲到经部,经部已经是都归入于心,那么就是心的罪最重,而这个比较,只是对二乘这么比一下,把这个重心移到心识上去,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接下去。昨天讲到有漏的他心智,讲完了,安慧的解释,刚刚我们又重新说了一道,那么讲无漏的。
 
  有漏的他心智,大家看二十六页,“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翻过来,“此第二释不如实义”,我们从这些问题上回到这里,再说一下“不如实”的第二个意思。“由自身中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犹未断故,此二于境,不如实知”,因为有法执,有能取所取分别种子没有断,那么对境就不能如实地知道。这个里边他分得很细,这个他心智又分两层,“此他心智,通有无漏”,一个是有漏的,一个是无漏的;“若有漏者,略有二说”,有漏的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安慧一派无相唯识(古学)的说法,一种是护法一派有相唯识(今学)的说法。刚才的问题,介绍的是有相唯识,那么我们再总结一下。
 
  安慧等说,“诸有漏心”,一切有漏的他心智,“唯有自体,无相见分”,从它的有没有来说,自体(即自证分)是有的,依他起是有,而相见二分是遍计执,没有体的,所以无相见分。但并不是说虚妄的相见二分也没有。它要变,当然有变相,但是这个变的相是虚妄的遍计执,不是实在的;既然不实在的,那当然不如实了。这是解释不如实的意思。
 
  这在第一卷里边就已经讲了,安慧的唯识主张已经介绍过了。安慧的唯识,他怎么说呢?“所说见、相,皆是所执”,都是遍计所执,“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见相分要变,怎么变呢?变是要变的,但是变的是遍计所执,是假的,就是没有体的;这个识要变,这个识体就是自证分,“转似他心相貌生起”,因为缘他心,他心是本质(前面说有没有本质,当然有本质,有本质才能变),变一个相貌,这个相貌跟他的他心是相像的,虽然不是原来的他心,但是是相近的;“他本质心,实不缘着”,本质心就是对方本来的心,这个心我们是不能缘的,是识以外的,不是我们识内的(这是唯识道理,没有破掉),我们并没有缘他的本质心,“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但是我们变是变,并没有变一个依他起的相分似于他心。为什么不变相分呢?“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由于法执,有遍计所执,所以自证分里边“似他相生”,并不是变一个依他起的相分,而是产生一个变化,好象跟他的心相近、相仿的一个相生起来了。这个是遍计执的相,不是依他起的相分,“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这个跟他的心相像的相是遍计所执的,不叫相分,它是没有体的。而“其自体分,依他起摄”,那就是自证分了,这个是有体的。所以说,安慧菩萨他们所说的有漏的他心智,就是说,你的心是自证分,去缘他心的时候,相似地变一个相,跟他的心是相像的;这个变的相是遍计所执的相,不是依他起的相分;这个所缘,是缘自己识内变的遍计所执的相,既然是遍计所执,那就不如实,肯定是不如实的了。这是解释第一个,安慧菩萨的有漏他心智之所以不如实,是这个原因。缘起的相是遍计所执的,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而他的心是有体的,当然不如实了。
 
  下边是护法菩萨的有相唯识(今学)的解释。“然护法等,此唯识释,亦无异解”,他这个唯识解释跟前面都一样的,还是有相分的,“如成唯识,护法等云”,就在《成唯识论》里,他引一段文,护法菩萨说,“谓诸有漏心,依他性中,亦有三分”,这还是说有漏的他心智,跟安慧不一样、不同之点就在这里。依他性里边同样有三分,证自证分因为不触及到,所以我们就没有提,所触及、有关系的就是见分、自证分、相分,就是依他起里边,这三分都有。这是护法菩萨的主张,见分、相分也是依他起。
 
  “遂作难言”,你说三分都有,那么外人就要跟你为难了:“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你说外色是没有的,是遍计执,当然内识不能缘它了,没有体的东西怎么能缘呢?“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而现在你缘他心,他的心是识,这个识你说是有的,那为什么你不缘他的心?没有的境你不能缘,这个有的境你为什么缘不到呢?为什么不去缘它?
 
  护法菩萨回答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识亲所缘”,哪个说我们不缘他心?我们识缘他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这是你们说的话。我们是缘他心的,但是缘他心,不是亲缘,他心不是亲所缘缘,是疏所缘缘,或者是增上缘。怎么叫他心不是亲所缘缘呢?“谓识生时,无实作用”,识生起时候,对识外是没有作用的,就是识里边起作用,而且这个作用也是欺诳的,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不像手拿东西那样,手可以亲自把外面的东西拿到,“日等舒光,亲照外境”,太阳、月亮等等放光的时候,可以把太阳、月亮以外的境界照亮,这手执、日照是可以亲取的,但是识的作用却不是如此;“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仅仅是像镜子照外境一样,相是显在镜子里边,并没有跑到镜子外边去,我们识里边取所缘的境,也只是缘识里边变的境,并没有跑到识外边去。我们缘他心,我们并没有说不缘,缘的是识内变的相,不是缘识外的实在的那个他心。所以你说我们不缘,这个话不对的。我们虽然缘,却还是唯识,缘的是内心,并没有缘外心,所以说唯识道理并没有破掉。“非亲能了”,我们了他心,仅仅是变一个相,然后去了知,并不是亲自缘他的心。“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我们亲自所了的、所缘缘什么呢?是自己变的相分。
 
  “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这个话经常引的,因为经里边有这个话,没有少法能取少法,法与法之间都不成关系的,那么这个识跟那个识也不能生关系,我的识跟他的识不能打交道,不能直接缘他。但是不能直接缘他,是不是两个就不生关系呢?隔一层的关系是可以起来的,就是“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我的识生的时候,可以变个相分,这个相分跟他的心是相似的,这个就叫“取彼物”,就是去缘他心了。我们缘的他心,实际是缘我们识内的他心的影像。等于照镜子一样的,我们识内自己现一个他心的境,像照相那样,缘的是镜子里的相,不是直接缘他的脸。这是一样,我们缘的他心,是我们识里边变的他心,不是缘这个识外的他心,所以说唯识道理还是成立,缘他心的作用还是有,这两个并没有矛盾。
 
  “即自心等,以他实心为增上缘”,“自心”就是他心智,“等”指心王、心所,以他实在的心为增上缘(疏所缘缘),“所取本质,自心别变作相分心,似他本物”,你所取的本质就是他那个增上缘,自己心里边就变一个相分,这个相分跟他的本物(他的实质的心)是相像的,“说此见分为了他心”,那么我们的见分缘我们的相分的时候,就说是了他心了。了的这个他心是我们心里边的镜子照的相,并不是外边真的他心,但是这个他心,既然是镜子照出来跟他心一模一样的,那么就知道他心了。所以说这个他心智,缘的是相分。
 
  “此前二说,皆有漏智”,这两个说法(安慧、护法),都是指有漏的他心智来说。它的差别,我们再提一下,安慧菩萨说,变的相是遍计执,没有实在的,而护法菩萨说的相分、见分都是实在的,依他起的,有体的。这个依他起的相分,跟镜子一样,把它外边的他心的相照进去,我们缘的就是缘自己的相分,没有缘识外的心,所以还是唯识道理没有错。
 
  这是有漏他心智。无漏的更麻烦,无漏的里边更多,有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更不好懂,但是我们还是要把它念一道,能懂的就懂,不能懂的,过一段时间,唯识多学一点之后,再回过来看,也不会太难的。
 
  若是无漏他心智者,如成唯识,略有三说①。诸后得智,有二分耶?
  有义俱无,离二取故,同有漏心初师所说。然佛地论,虽无漏心,有相无相,略有三说。约后得智,即无此义②。此师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法执。佛地论中,亦有此义。似二取现,说有见相,见相即是遍计所执,体是无法,说能所取是所执故,无处正说依他起故。唯二等者,但自证分似于二现,说之为二,依他性中,实无有二说为他心智,如有漏心说。
  校注:①「如成唯识,略有三说」,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十行)作「如成唯识论中略有三说」,据大正藏(T43, p.1007, b29)作「如成唯识,略有三说」。
  ②「即无此义」,据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后面第三行)作「即无此义」,大正藏(T43, p.1007, c3) 作「既无此义」。
 
  “若是无漏他心智者,如成唯识,略有三说”,若是无漏他心智的话,在《成唯识论》里略有三种说法。
 
  “诸后得智,有二分耶”。后得智是有无漏的,那么根本智要不要说?根本智只缘真如,不能缘他心,所以不说根本智,只说后得智。无漏的心有两种,即根本智跟后得智,根本智缘真如空性,是缘理的,这里当然不谈了,那他心智当然属于后得智了。这是提问,这后得智里边是不是有两分(见分、相分)呢?
 
  第一种说法:相见俱无。“有义俱无”,就是安慧菩萨的主张,后得智里这相见二分是没有的,“离二取故”,因为这相分、见分属于二取(能取所取),是遍计执,无漏心里哪有遍计执呢?所以这两分都没有。“同有漏心初师所说”,这点跟有漏心一样,有漏心里也是没有相分、见分的,但是遍计执有,而无漏心里边,这个偏计执是没有了;说同样是同在没有见、相二分,因为见、相二分是没有体的。这第一个解释跟前面有漏他心智第一师(有漏心初师,就是安慧菩萨)的说法一样,是没有相的,二取——相见二分都是没有的。
 
  “然佛地论,虽无漏心,有相无相,略有三说”,但是《佛地经论》里边,它无漏心有相无相,分了三种说法。
 
  “约后得智,即无此义”,以后得智来说,就没有这见相二分了。
 
  “此师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法执”,这个师的主张,就是佛以下的,菩萨也好,二乘也好,外道也好,他们的无漏心——噢,外道没有无漏心,二乘等,等其它的独觉之类,就是菩萨、声闻、缘觉,他们的无漏心,都有法执没有断完。“佛地论中,亦有此义”,《佛地经论》里边也有这个意思。“似二取现,说有见相,见相即是遍计所执”,因为还有法执,还有这个二取现,这个二取现的时候就是见相二分,但是这见相二分都是遍计所执,体是没有的,“体是无法”,所以说,还是没有见相二分。这个见相二分,说它有或没有,是从它的有体没有体来说的;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所以说它(见相二分)没有。这也就是无相唯识,我们以前说过的。“说能所取是所执故”,能取、所取是所执着的东西,能取是能遍计,所取是所遍计,那当然是遍计所执了,没有体的;“无处正说依他起故”,佛经里边没有正面地说,见相二分是依他起。
 
  “唯二等者”,前面不是说过“唯二、唯量”吗?唯二等,他们的解释,并不是说依他起有两分,“但自证分似于二现,说之为二”,只是在自证分里边,体是一个,与外边的境相像的能、所就是见、相,这就叫二,是属于遍计执、没有体的,并不是说依他起的见相二分。这个唯二,不像他们前面讲的因为是唯二,就有依他起,这个二是遍计执的二现,不是依他起的二(见相二分)。“依他性中实无有二”,遍计执里边好象有两个(能所,见相),而依他起里边,没有见相二分,“说为他心智,如有漏心说”,他们的说法,这无漏他心智跟有漏的他心智一样,都是一个自证分,没有见相二分。
 
  这是第一种说法。下边还有提问:二乘、菩萨如此,那么佛怎么样呢?
 
  问:然佛此智,有相见不?答:有见无相,不同二乘等诸无漏心,佛之见分,亲了他心,名他心智。释此理妨,如次下师。故此论说,除佛以外,知自他心智,虚妄显现、二取分别、犹未断等,与佛有异,佛无执故,不知如佛净智行境。
 
  “然佛此智,有相见不?”佛的这个智能(无漏他心智),有没有见分、相分?
 
  他们的解释是,“有见无相,不同二乘等诸无漏心”,佛的他心智是特殊的,跟菩萨以下的不一样,菩萨以下的没有见相二分,而佛是有见分没有相分,“佛之见分,亲了他心,名他心智”,佛的见分是不要变相分的,直截了当地去缘他心,就是超出这个识外,可以缘,这是佛的情况,不能以一般的规律去限制。佛的见分是亲了他心的,这个叫他心智。
 
  “释此理妨,如次下师”,解释这个道理(理妨就是这样子的说法违背了唯识道理),下边就要谈这个问题,先在这里摆一下。这是第一师的主张,佛的他心智了他心的时候,是直接了知,不要变相,有见分,没有相分。这个里边,对唯识道理有妨碍,那么下边有解释,这里就不去管它。
 
  “故此论说,除佛以外,知自他心智,虚妄显现、二取分别、犹未断等,与佛有异”,所以这部论(佛地经论)里,第一师说,为什么不如实知?就是因为佛的知他心是直接了知,见分可以见,而菩萨以下的知他心,要虚妄的显现,变一个虚妄遍计所执的相去见;虚妄显现的就是二取,能取、所取;能取是能取的心,所取是变的对方的相,相像的一个相;这个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能取、所取的心,这个法执没有断掉,那看到的,跟佛当然不一样,“与佛有异”,佛是亲自看到,他们是能取、所取,所见的是那个虚妄的遍计所执的心。“佛无执故”,佛没有法执,没有能取所取,所以说声闻缘觉菩萨的他心智,“不知如佛净智行境”,佛的清净的智能所行的境界,他们是不知道的。他们所见的是虚妄分别的能取所取,因为法执未断,佛则是法执断完了,直接以见分去见他心,所以见到的是如实的,他们是虚妄分别的能见所见、能取所取,那当然不如实。所以,第一个意思,这无漏心里边第一师的不如实,是这么解释的。
 
  有义后得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着故,说离二取。此第二说。佛地论中,更有证文,不能繁引。释此文者,若有漏心,便变相分,二取未除,不知如佛净智所行性离言境,都无相分,名不如实;若除佛外,诸无漏智,虽能亲取,然自身中,有法执种,犹未断故,出观已后,诸法可言,或犹起执,名不如实。佛则不尔。故除佛外,无漏此智,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有异。
 
  第二种说法:见有相无。“有义后得智见有相无”,有的论师说,后得智,这个无漏他心智,它是有见分没有相分,跟佛的了他心一样,有见分,没有相分。“说此智品有分别故”,说这个智品,就是这个他心智,它是有分别的,不是说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缘真如,没有分别的,这个他心智缘他心是有分别的、带名言的。“圣智皆能亲照境故”,圣智,圣者的无漏的智能,都能够亲自照见外境。“不执着故”,因为他没有执着了。前面的不能照外境,因为凡夫有执着,不能照外境,圣者没有执着,可以照外境。“说离二取”,因为他离二取,能取、所取已经离掉,不执着就没有二取,既然没有二取,就能够照外境。“此第二说”,这是第二种说法。“佛地论中,更有证文”,那里边说得更多,“不能繁引”。
 
  (37B)“释此文者”,这些道理,下面再广讲一下,为什么凡夫跟二乘的他心智不像佛一样地如实知,他是这么解释的。
 
  “若有漏心,便变相分,二取未除,不知如佛净智所行性离言境,都无相分,名不如实”,菩萨以下的有漏他心智,他要变相分,二取未除,这能取、所取还没有除掉,那么当然了,变的相分是虚妄的,如佛那样的没有相分、净智所行的性离言境,他是不知道的;佛的净智没有相分,是离言的境界,他是有相分,那当然隔了一层,就不能如实知道。这是说有漏的。
 
  “若除佛外,诸无漏智,虽能亲取,然自身中有法执种犹未断故,出观已后,诸法可言,或犹起执,名不如实”,除佛之外,菩萨、二乘的无漏他心智是怎么样的呢?他也能够亲取外境,但是他身上法执的种子还没有断完,他入定的时候,种子是不起作用,出定之后,这些法还可言说,或者也可以说有法的执着,既然还有法的执着,跟佛知道的离言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所以,名不如实,这个也叫不如实。就是说,菩萨、二乘的无漏智,虽然也跟佛一样,可以亲自去缘那个他心,不要变相,但是里边法执未尽,出观之后,可能还要起执着,有这个执着就不如实了,跟佛不一样。“佛则不尔”,佛没有法执,所以不会执着,那是如实的。
 
  “故除佛外,无漏此智,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有异”,所以说,除佛以外的二乘、菩萨,他们的无漏智,虽然也是亲取外境,但还是不能知道如佛清净的智能所知道的不可言说的境界,与佛有异,当然就有差异,不一样的了;佛没有执着,而他们还有一点执着,所以他们不能如实了知。
 
  若尔,此智既不变相,亲取外境,何名唯识?答:唯识者,据有漏心所起妄执,境非实有,由此理故,唯识但遮所执外法,识能亲取,非执外法,何妨亲取?故唯识理,此师亦成。或唯识言,据妄心说,无漏心等,即非唯识,经中但说三界唯心,不说无漏亦唯心故。此违比量,解深密等,如前引教,通无漏故。今此二义,前解为胜。
 
  这一段就是解释前面说的“理妨”,外人的问难,你说这个智能能亲取外境,这跟唯识道理不合。
 
  “若尔”,照你这么说,“此智既不变相,亲取外境,何名唯识?”这个无漏他心智,它不要变相分,直接就可以取识外的境——他的心,那是在你的识外的心;既然你的识可以超出自己的识去取他有情的识,那你这个唯识道理不是破掉了吗?我们一开始就是要破你的这个唯识,你都亲取心外境了,那你还叫什么唯识呢?
 
  “答:唯识者,据有漏心所起妄执,境非实有”,这一派的论师解释说,我们讲的唯识,是指由有漏心所起的这个虚妄执着的境是不实在的,“由此理故”,根据这个道理,“唯识但遮所执外法,识能亲取”,这个不实在的、所执着的虚妄境,你说识能够亲自去缘他,这一点我们唯识是遮(不允许)的,而“非执外法”,没有法执的那个法、不是遍计执所执着的那个外法,“何妨亲取”,那是可以亲取的。他意思是说:有漏心虚妄执着的那个境是不实在的,我们讲唯识不能亲取,但是,不是虚妄不实的那个法,那是依他起,是有的,那就可以亲取,唯识道理能讲得通。这是把有漏、无漏的心分别开来说。“故唯识理,此师亦成”,所以,这个唯识道理,这一派论师的说法也讲得通。这个虽然讲得通,但还是有一点勉强,那个最圆满的说法,还在后头。
 
  “或唯识言,据妄心说,无漏心等,即非唯识”,另一派论师,他的解释是:我们说的唯识,是从虚妄心来说的,那叫唯识;无漏心不是虚妄心,那就不叫唯识了。这个道理就讲不通了。他的依据是:“经中但说三界唯心,不说无漏亦唯心故”,在经里边说的是三界唯心,三界都是有漏的虚妄心,而成佛之后,或者成了阿罗汉,这个二乘都跳出三界了,那是无漏心,不是虚妄心了,那就不讲唯识了。他这样子的说法,意思是说:在经里边只说三界唯心,这是有漏的虚妄心,是讲唯识的,而无漏心在经里没有说是唯心,所以我们说,唯识只讲有漏的虚妄心,不是虚妄的那个无漏心就不在此例,因为经上没有说无漏心是唯识。“此违比量”,这个说法,跟比量是违背的,“解深密等,如前引教,通无漏故”,前面我们早就讲过,无漏心也是通唯识的。大家可以回顾到第一卷,已经讲了很多。
 
  “今此二义”,所以,这两个义,就是这两个说法,“前解为胜”,以前一个论师讲的不执着的境可以亲取(非执外法不妨亲取),所执着的外境不能亲取(但遮所执外法识能亲取),这个说法稍微好一点。后面的这个说法(无漏心等,即非唯识)讲不通,这前面已经驳掉了的,不能采取。经中但说三界唯心,就说唯识只属于有漏心,无漏心就不是唯识,岂不知佛还是唯识呢!这个后头要讲。这是比较这两个说法,可以采取前面的解释,后面的那个解释,先前早就驳掉了的,不能采取。
 
  有义后得智二分俱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乃至广说。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智,应缘声等;又缘无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佛地论中,亦作是说,后得智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
 
  回答“诸后得智,有二分耶”的第三种说法是:二分俱有。“有义后得智二分俱有”,这是护法菩萨的说法了。这后得智,这个无漏他心智,见相二分都是有的。“说此思维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后得智缘真如的时候,是有相分的,它变一个跟真如一样的相分,但不是亲自缘真如。根本智缘真如,那是没有相分的,是能所合一,而后得智缘真如要有相分,它缘真如的时候是隔了一个相分去缘的,并不是真正看到真如的境。“乃至广说”,这个说得很多,这里他就不引了。
 
  “又若此智不变似境”,这下面就说为什么要有见相二分的原因了。假使这个智能(他心智)“不变似境”,不变相分,就是跟外边的他心相似的那个境,它不变现的话,那么,“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离开自己的法(就是自识以外的法),应该缘不到了。就是说,不变相分,那唯识就只能缘自体,识外的他心就不能缘了。若有相分,跟识外的相似的境界就可以现出来。如果不现相分,直接缘识外的心,那是不允许的,那你就不能缘了,“应非所缘”,识外的这个他心就不能缘了。
 
  “缘色等智,应缘声等”,同样,我们的眼识,相分是色,见分是眼识;耳识,相分是声,见分是耳识。如果没有相分的话,眼睛应该能听耳朵的声音,耳朵也应该能看眼睛的色。那就乱套了,不对的。因为有这些过失,所以说还是见相二分都要有。
 
  “又缘无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这又是一个过失。你假使缘无,比如说缘龟毛兔角,那你是不能缘的,因为龟毛兔角是没有的东西,不能做所缘缘。做所缘缘要有实体,才能够使识生起来。这个龟毛兔角是没有体的,识不能缘它而生起来,那么就不能缘它了。实际上我们能缘到它,那就非要有相分不可。因为相分是有体的,识能够依这个相分生起来,而它现的相,跟没有的东西(龟毛兔角)是相似的,就叫缘无,所缘的还是相分。犹如镜子里照的东西,那个东西,没有镜子照,你是看不到的,但是镜子一照,你看的是镜子,镜子里是有东西的,可以使你心生起来。所以说一定要有相分,否则的话,缘无的时候,所缘缘就没有了。无的东西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没有实体,那是不能缘的,所缘缘的作用就没有。
 
  “佛地论中,亦作是说”,这些都是为什么要立见相二分都有的依据,因为如果没有见相二分的话,就有那么多的过失,而立了见相二分,这些过失就都没有了,也符合客观事实,所以应当要有见相二分,《佛地经论》中也这么说。
 
  “后得智品,有分别故”,后得智品,品就是种类很多,如他心智等等,都是后得智里边的一类,这个后得智是有分别的,因为有分别,所以要有相分。无分别智、根本智才没有分别。“所缘境界,或离体故”,所缘的境界,或者有离体的,就是不在自识里边,而是他心,那是离开自己的识体了,若没有相分,你怎么缘呢?
 
  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体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成唯识中,又作是说: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他聚摄故,如非所缘。然真如等,与能缘心,不异不一,非他所摄,不可为例。余所引证,如有漏中。
 
  “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这是打比喻,有漏的心,它可以现一个跟外境相像的相分,然后去缘它,“如是境相,同无漏心”,这个缘的境,可以是缘无漏的东西,就是有漏心里边可以夹缘无漏的相分,“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体非有漏”,无漏的种子起的时候,虽然有相似有漏法的相,跟有漏法一样,也是有相分,但是它的体不是有漏的。“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有漏里边可以缘无漏的东西,无漏心现一个相分,并不是说它就是有漏的,它还是无漏。有漏里边可以有无漏的相现,无漏的种子起的时候也可以有相分现出来,虽然这个相分似有漏法现,但它的体是无漏的,也可以有相分,就像有漏里边可以缘无漏相一样。这就是说,不能因为是无漏就决定不能有相分。
 
  “成唯识中,又作是说”,《成唯识论》里又这么说,“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他聚摄故”,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缘他心(彼聚心心所法就是他有情的心王心所),“非此聚识亲所缘缘”,“此聚”即二者之一,比如某甲,那么“彼聚”就是某乙,某乙身上的心心所法不是某甲的识亲自能缘的,“他聚摄故”,因为这个心王心所是在某甲的识以外,是某乙身上所聚(所包含)的,不属于某甲,某甲的识不能亲自缘到。所以一定要变个相分才能缘,如果没有相分的话,你怎么缘他的心王心所呢?
 
  “如非所缘,然真如等,与能缘心,不异不一,非他所摄,不可为例”,这里的“如非所缘”,它是点在上句的,就是说不能缘他聚的心王心所,犹如是“非所缘”,“非所缘”就是没有体的法,不是所缘境,不能缘的。这样讲,好象也讲得通,但是把它连到下边讲,那更好一些。“如非所缘”,真如,在我们说起来不是所缘的法,真智缘真如的时候,能缘的心跟所缘的真如,“不异不一”,两个合起来了,“非他所摄”,真如又不是属于他有情的,每一个有情识里边的识性都是真如。既不是他所摄,也不是在跟他聚的心王心所缘的时候见相能所分得清清楚楚的;它不是所缘境,因为缘的时候,能所是合一的,所以“不可为例”,不能以真如作一个例,来破我们的唯识,这个不是一般性的东西,这个要除外。
 
  “余所引证,如有漏中”,其它的引证,《成唯识论》里,跟这个有漏心相似的东西还讲了很多,这些教理,他这里就不再广引。
 
  由斯教理,若佛非佛,诸后得智无漏心者,定有相分,亦有见分。然除佛外,余无漏他心智,法执未断,有漏此智,虚妄现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无漏他心智异。
 
  从这些教理,就得出结论,“若佛非佛,诸后得智无漏心者,定有相分,亦有见分”,不管是佛也好,不是佛也好,菩萨声闻也好,他们的后得智、无漏的法,都有相分、见分。这是护法菩萨的主张。不但有漏的他心智有见相二分,无漏的他心智也同样有见分、相分,包括佛的他心智,也有见相,那就是说佛还是唯识的。前面有说佛的无漏心不在唯识之内,这一点护法菩萨是不承认的。护法菩萨的唯识是彻底的,从凡夫到佛,都是唯识;佛也有见相二分,不能缘识外的。所以说护法菩萨后来居上,这个是比较彻底。
 
  “然除佛外,余无漏他心智,法执未断,有漏此智,虚妄现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无漏他心智异。”这是说,除了佛以外,二乘、菩萨的无漏他心智,他是法执还没有断完——这个“余”字,是说除佛以外的他心智,有两种,一种是无漏的他心智,就是二乘、菩萨的,“法执未断”,他们的法执还没有断完;一种是有漏的他心智,“虚妄现故”,他的法执还有现行。一个是种子没有断(无漏,二乘、菩萨),一个是还有现行(有漏,包括凡夫)。这两种,“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跟佛的净智所行的不可言说的境界,当然不一样了,所以说“与佛无漏他心智异”,他们跟佛的无漏他心智不一样,就是“不如实”了。
 
  所以这个“不如实”,他给你讲了很多。本来不如实,他一个偈颂一句话,“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那还是好懂的,佛的境界最高、佛看得最清楚,但是他这么很仔细地给你一辩,反而把人家搞得唯识道理讲得太深,有的人就钻不进去了。这后头的内容,虽然是深一点,但唯识的观念却是可以更详细地给我们拿出来了,这个学懂之后,唯识观基本上就能够树立起来。
 
  这里是从护法菩萨的观点来说,不管是无漏智,还是有漏智,见、相二分都是有的。为什么菩萨以下的无漏智、有漏智不能像佛那样地如实知呢?那是因为无漏的里边,法执没有断完,有漏的里边,还有虚妄现行,所以跟佛清净的智能所行的不可言境、那个离言说的境界,当然不能比,“与佛无漏他心智异”,那是不一样的了。
 
  佛他心智,虽变为境,亲似他心,名为如实,以无执故,知性离言。余他心智,亦变为境,未断执故,疏似他心,名不如实,以有执故,不知诸法体性离言,故说有异。
 
  那么佛的他心智是怎么样的?他这里又交代一下。“佛他心智,虽变为境”,佛的他心智,虽然也有见分相分,也变个境界的,但是这个境,“亲似他心”,跟他的心是一模一样的,“名为如实”,这个才叫如实。
 
  我们变的心跟他有距离,就像照相那样,照出来的相,跟原来的东西是有距离的,本来是胖胖的,照出来很瘦;本来是亮亮的,照出来很黑,因为采取的光度不一样,相片的效果就不一样。这也就是说菩萨以下的人,他变的相分是不如实的,而佛变的相分就是恰恰一模一样的,所以说“亲似他心,名为如实”,这个才叫如实。
 
  “以无执故”,为什么如实、亲似他心呢?没有执着了,法执的现行没有了,种子也没有了,能够“知性离言”,他虽然缘那个境,但是知道这个境是离言的。“余他心智,亦变为境”,其它的他心智,同样也变相分,也变一个境,“未断执故”,因为他法执没有断完,“疏似他心”,不是亲似他心,虽然像他心,但是有距离,跟他心不是一模一样的,“名不如实”,所以不如实。“以有执故,不知诸法体性离言”,一个是亲似他心,一个是疏似他心;一个是无执,知诸法的离言性;一个是有执,不知诸法的体性离言,所以就有差异了,“故说有异”,这个就是不如实的症结所在。
 
  此中通说除佛以外,诸他心智,说不如实。非佛此智亲能照他心等故,名为如实。成唯识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故佛亦变。若说佛心亲能了者,便与上说理教相违,故佛之心,亦名唯识。
 
  “此中通说除佛以外,诸他心智,说不如实”,这里总的讲清楚了,除佛的他心智以外,其它的他心智,包括菩萨以下的,都不如实。当然不如实的程度有高低不同,菩萨的不如实跟佛差得少一点,而二乘的不如实跟佛差得稍微再多一点,凡夫的不如实则跟佛差得更远。这个差距是有,但是总的来说跟佛比,完全跟他心一模一样,而且知道的是离言的,这个是不能比的,所以都叫不如实。
 
  “非佛此智亲能照他心等故,名为如实”,这是驳斥第二个论师的论点。我们说的“如实”,并不是像前面第二个论师说的,佛的智能能够亲自照了他心、亲取他心,不要变相,直接就能够了知他心,这叫如实。这个说法不对。我们说的如实,是变的这个东西(相分),因为没有执着,所以变得亲似他心,跟他心一模一样,而且知道它性是离言的,这个叫如实,并不是说不要相分、直接去了知他心叫如实。
 
  “成唯识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这是引《成唯识论》来作证明。《成唯识论》里说,哪个说他的心不是自己识的境界呢?谁说自识不能缘他心?没有人说不能缘他心啊!这是前面外人问难:假使你能缘他心的话,就不能称“唯识”,因为超出识外去了!论主就回答说:哪个跟你说我们的识不能缘他心呢?但是并没有超出识外,“但不说彼是亲所缘”,只是不是亲所缘缘,不是亲自缘他心,而是变个相来缘它,那还是“唯识”!这是护法菩萨的解释,既把唯识的道理维护好,又把他心智能知他心的情形也讲透,所以这样子说是最圆满的。“故佛亦变”,所以佛也变相分、见分。
 
  “若说佛心亲能了者,便与上说理教相违”,假使像第二个论师说的,佛的心能够亲自照了他心,这个话,就跟上面引的很多教理相违背,那就不成立了,“故佛之心,亦名唯识”,所以,结论就是:佛的心,也是唯识。那是最彻底的,从阿鼻地狱最苦恼的众生,到这个三界最高的有顶,乃至二乘,一直到佛,都是唯识,都要变见相二分。这就是护法菩萨的主张。先前的那个说法,碰到佛的境界,他们唯识的道理包不进去了,只好说无漏的、不执着的境不是唯识,有执着的境才叫唯识。这个很勉强,我们看看就勉强,唯识道理不普遍,你这个唯识道理就不能成立。护法菩萨则从最苦恼的众生,一直到最高的佛,都是唯识,那就把道理包完了,这是彻底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还有更多的发挥,恐怕太多吃了不消化,那么我们把今天的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了什么,再回顾一下。今天我们讲的很少,先是复习了昨天说的,有漏他心智,安慧的主张,你们也有提问的,就是“不如实”的问题。
 
  不如实有两种。“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这是第一个不如实,这个讲得比较少,就是因为有法执,现的境是虚妄显现的遍计执,那当然不如实了。
 
  第二个不如实,“能取所取分别未断故”,这个就讲了很多,分有漏、无漏来讲。有漏的又分两种,安慧说只有自证分,没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那么变的相当然跟他的心不如实,跟佛的境界,当然差得更远,所以说不如实;而护法菩萨说的有漏他心智,三分都有,见分、相分、自证分都是依他起,这么就成立唯识了,我们知的他心是我们的相所变的,这个变的相跟他的原来的心是相似的,所以叫他心智。不同之点,一个说只有自证分,一个说也有见相二分。
 
  无漏智里边,说得更多,略有三种说法:一种说,跟有漏一样,见相二分都是没有的;一种说,有见分没有相分;再一种说,见相二分都有,就是护法菩萨的说法。从里边的辩论,我们就看到,窥基大师把护法菩萨的道理讲得最圆满,那就是说护法菩萨的这个见解是最正确的,也是最完备的。第二种讲的有见无相,讲唯识道理就不好讲,虽然如实这一方面讲得通,但唯识的道理就有点勉强了,甚至于说三界虚妄心是唯识,不虚妄的心(无漏心)就不叫唯识,这就跟前面教理违背,所以这个不能采取。而第三种,护法菩萨说三分都是依他起,这个从凡夫讲到佛,都能够讲得通,这个就是成立唯识的最圆满的一个说教、理论。所以主要是介绍护法菩萨的说法。
 
  明天还有很多的发挥。这个里边,越钻越深,看起来很吃力,但是掌握之后,唯识的观点就掌握住了。
 
  要得到一个收获,要下苦功夫。我们的解放战争把全中国都解放了,那是花了很多的拋头颅洒热血,牺牲了很多的人才达到的果,来之不易。我们要成佛,还要三大阿僧祗劫的牺牲头目脑髓,利益众生,修六度万行……,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现在要学一个唯识的道理,不要你拋头颅,也不要你洒热血,就是要你多动一点脑筋;如果你脑筋转不动了,那就有一个办法了,阿曰阿巴杂那的……,求文殊菩萨加持,很灵的哦。这个求加持的方法,是最便宜的方法。
 
  海公上师说,你们要讲经,讲经之前一定要静坐,静坐之后就可以把经的道理会通,讲起来就是……。海公上师讲经,你们没有听到过,那是如瓶泻水、滔滔不绝,辩才无碍的,讲得非常好。据他自己讲的经验,就是讲经之前要备课,最重要的要静坐,把学的那些义理,在定中把它整理一番。他说还有一个方法,假使你很忙,在讲经之前没有功夫静坐,怎么办?阿曰阿巴杂那的……,这个是救急的办法,你阿曰阿巴杂那的……多念之后,讲经也能得加持,也能讲得很自在、很如法,准确、不错。因为什么呢?前一个(备课、静坐)是自己的力量,定力加持,后一个(念咒)是文殊菩萨的加持,文殊菩萨是智能第一,他的加持也很大。所以说,你们学法也一样,如果你感到脑筋转不动了,很吃力、没有办法接受了,阿曰阿巴杂那的……,多念一些,如果念得好的话会开窍。
 
  我记得有一封信,他写给我,他修四皈依,四皈依当然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文殊菩萨也在里头了,他四皈依念了好多个十万,他说他现在碰到一些事情,好象悟性有点起来了,好象想得通了,很多道理,以前想不通的道理都想通了。这个就是加持来了。
 
  我们说末法时期,烦恼浊、众生浊,五浊恶世,自己的烦恼很重,无明很大,智能不够,那么就是求三宝加持了。所以在末法时期密法里边,我们没有离开三宝、护法加持的;要建立一个道场,要护法加持,因为天魔外道的扰乱很厉害,没有护法菩萨是建不起来的;你要学法,也要三宝加持,学法修法没有三宝加持的话,自己力量有限得很。
 
  有的人要出家,父母不同意,你自己拼命做他们的工作行不行?很困难。你自己力量有多少?你说你再怎么劝、再怎么说,他不睬你。我们这里有一位,他母亲来了,他说了很多好话,甚至于说他如果不出家的话,他愁忧得很,将来会害病而死,她说:“死?叫他死好了,情愿他死,不要他出家!”这样子的母亲,他死的可以,出家的不行!这样子你怎么办呢?你离开三宝加持,恐怕没有办法了。那三宝加持有没有效啊?有效。很多人就是通过三宝加持,很顺利地就来了。
 
  所以我们鼓励,如果感到(学唯识等等)很困难的,就多修四皈依,或者是阿曰阿巴杂那的……,多念,那会得到一定的加持。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敏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敏上师)  

 智敏上师:二十空讲记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二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七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九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